《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时间:2023-12-22 10:00:4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欢迎阅读与收藏。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

  又要写读书心得了,最近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这本书之初,我是门外汉。读完整本书,我开始对教师这份职业感到从未有过的敬佩。看完全书,我也有一些自己的体会和想法:

  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作为老师,也许应该有这样一个信念——我需要读书。书读多了,心胸也就宽阔了;书读多了,眼界也就跟着作者扩展了;书读多了,心也明了。

  我们要关心儿童身心的健康。我们都做过孩子,我知道那种渴望被关注被关心的心情。我小的时候,不管生病与否,不会请假不去上课。孩子们都有启蒙早晚的问题,因此班级学生自然会存在参差不齐的学习能力,作为老师的我们该怎么做显得很关键。自尊这个东西,不分种族,不分年龄,不分性别的实实在在的存在。

  我们要学会去赞美孩子们。在学校里,学生听的最多的是批评,看的最多的也是教师怒发冲冠的样子。凡受过赞美的人,都曾感受到甜蜜,相较于受人指谪,人们从心底里渴望自己所做的事受到他人夸奖,大人都如此,更何况是未成年的'学生呢?学生需要通过表扬来竖立自己的自信心,体验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价值。不管是差生,还是优秀生,都是需要表扬,也渴望受到表扬的。特别是差生,如果能多一些肯定,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他们的信心会慢慢恢复的,学习,多少是会好一点的。我们教师应该多赞美学生,让学生的心里充满阳光。

  读了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其中的新一百条建议都比较有其独特的内涵,还需要不断地学习以充实、以发展。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2

  我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感到体会颇深。就是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帅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个问题不光是在苏氏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就是在当今,丝毫未见减少。

  说起这里面的原因,教师大都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而不是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那么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霍姆林斯基在提出问题后,直截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这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几千年前就提出的因材施教,在现在的教育教学中也是常提不断的。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非常熟悉的。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而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呢。

  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可看看我们周围的老师,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不同类型的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试想,这样下去,怎会去个别对待,怎会不产生差生呢?这也难怪有些教师不停地抱怨他的课堂上学生不听话,捣乱纪律了,也难怪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成效了,难怪每天被学生折腾得心浮气躁、精疲力尽了。

  人们常言: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已要备一桶水,而教师的这桶水必须是不断更新的水。可我们都在说着“教师的时间哪里来?教师和所有人一样,要做家务,要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且每天做着只读教材和教参的老师,即使读书也是疲于应付,以至自己在教学中筋疲力尽,工作自然也就成了一种负担。苏氏在书中就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加强自己的学识修养,对任教学科有深刻的研究,掌握各科知识结构的`内涵。教学时要能扩展学生的视野,揭示人生的真谛,成为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先行者,成为青少年一代步入社会生活的引路人。

  让我们铭记这些“建议”,让它成为我们工作中的航标灯!

  虽然我已经不是刚刚走出学校的新教师,但是在这近十年的教育工作中,我确实遇到很多困惑问题,时常感到苦恼异常。当拿到学校给我们统一购买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时,里面的一条条建议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的心田,它就像与我面对面一样,针对我在教学中遇到的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读完此书有一种让我茅塞顿开的感觉。

  为什么同时的教学,同样的老师,同样的环境,有的学生可以轻轻松松的把知识完美的掌握了,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现在我终于明白原来是因为我没有好好根据学生的个人差异而备课,没有周密的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让每一个学生在我的教学中都各有所获。原来就因为我这种欠缺考虑的备课,使我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使有些学生无法学有所获。正是苏霍姆林斯基首条建议给了我很大的感悟。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教师,我真的经常都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一昼夜确实也只有24小时,而我们每天一来到就给满满的工作给包围了,每天总是备课、上课、训练、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于是,我迫不及待地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条宝贵的建议,迫切想要往下寻求答案。

  他在这里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而且我们读书不能只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看看一些优秀的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的营养,这样数量就逐渐转化为质量。是什么促使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坚持读书阅读呢?爱学生,为了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许多教师都把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内容与学生紧紧相连。正是这样的情感,让他们在24小时中做出了比别人多几倍的事情,让24小时孕育了无数新的想法,也出现了许多奇迹。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他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

  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手机版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之所以有差距,问题出在态度上,抱怨时间不够的老师们往往只是一位在抱怨,却并没有真正抓紧时间去做任何一件事情,同时也是因为我们有时候只是人品时间溜走,而并没有好好的储存这是时间里面的能量。对于那些经常读书积累只是能量的老师来说,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变得越来越小。

  读到这些建议,突然很懊恼自己的消极,一直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读书,忽略了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这一简单的道理。曾经雄心壮志的想过,要完善自己,但是现实的工作却成了我颓废最好的理由。为什么不能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反思,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积累一下自己的教学经验,但是经常我就在哪里想着这些事情,而时间真如流水一样溜走了。

  读完了《给教师的建议》,我不时地反思自己,提醒自己要把这些宝贵的经验转化成自己的工作方法,应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应当主动地去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3

  近来读了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觉得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看了这本书,我得到了很多的启示,书中所折射出来的苏霍姆林斯基的敬业精神,反思实践的能力都使我深深震撼。他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他想尽办法减轻学生负担,他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把教变为学,而印象最深的,便是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深深的理解,宽容,尊重,热爱,特别是对所谓的“后进生”的关注,更倾注了他很多的心血,他认为教育是一种个性化强的艺术,没有一种通用的方法可以适用于所有的孩子,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独特的,非常耐读而且不易读懂的书,需要老师用智慧和理性去理解。

  后进生,恐怕是最令教师头疼的一个问题,在他们身上花费的工夫不小,却收效不大,有些教师干脆最后放弃。那么,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老师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都总结出了很多很好地经验。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也可以说是比较有效的方法,那就是要做好这些后进生的“第二套”大纲的工作,意思是通过各种方法让他们大量地阅读,尽可能地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使他们在阅读中发现“使他们惊奇和赞叹的东西”。

  对这些阅读的材料,教师要精心挑选,甚至自己可以选编一些,像苏霍姆林斯基,他为了帮助一个叫费佳的后进生,自己亲自编了一本书《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在这本书中,他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编了很多有趣的、能够引起儿童思考的习题来训练他。并且他还为他搜集一套专门供他阅读的书籍,大概有一百本书和小册子,后来又为他配备了另一套图书,约有二百本,正是这种大量的阅读,使费佳的成绩逐步赶了上来。

  在读的时候我忽然闪出这么个念头:是谁,制造了这些令人烦恼的“后进生”?答案可能是我们大多数教师不愿接受的,但这是个铁的事实:如此令人烦恼,令人头痛的“后进生”,他们的制造者可能恰恰正是我们教师!由于我们一些教师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可能会对于一些学生教育得不到位,从而导致一些学生的“自尊感”、“进取心”、“对学习的爱”渐渐消逝,对待学习越来越麻木。其结果就是后进的越来越后进,教师也越来越烦恼。在这恶性循环下,美妙的教育过程对于这些“后进生”和“后进生”的.老师来说,都成了一种痛苦的折磨……

  而苏霍姆林斯基对于后进生的一段话我觉得对每位教师都是有益处的,现摘录如下: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觉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所以我认为,对于那些后进生,我们尽量用艺术性的优美的言语打动他们,不能过于偏激,在对“后进生”充满爱心、耐心的同时,更需要一份智慧的思考,在理论中学习,在实践中反思,不断的通过各种途径去寻找解决的方法,而不是轻言放弃。当我们做到这些后,我相信,每一位教师和每一个学生的心田上,都将会盛开教育那欢快、灿烂的花朵,同时我们每个教师、每个学生也将会再次在心头一同共享那份教育的温暖。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4

  人类进入21世纪,书籍——这一古老的传媒似乎已离我们越来越远。人们越来越不喜欢读书,我们读书的目的性、功利性也越来越强,为考试而读,为作文而读,为娱乐而读,我们已越来越欣赏“快餐式”的文化,而我们的文化底蕴也变得越来越浅薄。

  我利用近两年的时间,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该书是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专门为中小学教师写的。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即使在今天,对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他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很多都是他在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真实生动。读完之后,我由衷地说:“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话是那么实在又是那么在理,列举的每个事例是那么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经碰到过的。能吸引我的地方很多,如《提高教学质量的几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谈淡教师的教育素养》等,因为这些是我在工作中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看了后,对我帮助很大。在这里我谈一谈自己读后的感受与启发。

  一、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苦衷

  体谅学生的苦衷,是一个讲不讲人道的问题,是一个教师职业道德问题,同时也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问题。你只有去体谅学生,以他的苦为苦,你才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将他作为提高你教育业绩的工具。是一个教育方法问题,是说你体谅他的苦衷,你就会尽力去除那些能导致他苦衷的方法。这些方法因为让学生极不舒服,所以一定是不科学或不艺术的。你体谅学生的苦衷,你被学生从心底里接受了,你就握着一把钥匙,一把让学生学业成功,也同时让你事业成功的钥匙。其中这句话最值得我们深思一—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二、教师要有宽容精神

  宽容不仅是一种方法或手段,宽容是精神,是一种美德。如果我们凡事只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别人是错误的,如果我们甚至不能同有不同见解、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如果我们与任何独立独行或标新立异的人无法沟通,那么我们没有学会宽容。我们已迈入了一个多元化的世界,进入这个世界的资格就是要具有宽容精神。宽容会使我们挣脱身心的一切束缚,使我们每一天都很自由。

  三、教师要学会敬畏

  我们教师敬畏什么?要敬畏真理。学校是传达真理的地方。敬畏真理,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师生间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理想才可能变为现实。教师要敬畏权威。一所学校里有多个权威代表一所学校的实力。敬畏权威很重要,敬畏权威就意味不妒能忌贤,意味着对权威的某些缺陷保持宽容。学校应有权威的氛围,才能催生出众多权威。教师要敬畏生命,生命是自然的精华。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生命体,即使你看到的学生再厌恶,你也应把他视为生命。敬畏生命才能真正地爱每个孩子。学会敬畏的人,格外谦逊,格外自足。

  四、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

  我们往往通过外部手段让学生读书,这些外部手段合起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逼”!用批评、教育、帮助、指导、训练、惩罚的办法来逼,或用表扬、奖励、哄骗、引诱的方法来逼。外部手段往往有效,却没有长效。最持久的办法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力量。对知识的渴望是人的本能,没有比本能更大的力量。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孩子。

  五、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学习

  我认为学校要形成师生共同学习的特色。师生共同学习,首先是一种姿态,一种教师将自身与学生置于平等地位的姿态。在许多方面,师生之间不可能完全平等,平等是有条件的,如果教师和学生都作为学习者的身份出现,则师生同时面对知识,才可能平等起来。师生共同学习,是一种氛围。教师和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就会激发起很大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教师在学生主动学习的状态下,教学才会更有效。师生共同学习,更是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对教师的课堂组织的技巧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师生的共同学习对教师课堂控制方式是个挑战。

  六、教师应当与书籍结下“终生之缘”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天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些问题。我寻找答案。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而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创造、自我提高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应该首先考虑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5

  第一次知道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还是因为招聘考试中涉及到了相关的考点,想着这些伟大的教育家写的书应该是长篇大论、晦涩难懂的书籍。

  但是当我真正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事实并不是我以为的那样,里面所列的每个标题都是他的分享,看文章就像是在跟他对话一样。虽然是初读,但是体会很多,很多内容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以下我结合自己这段时间教学的一些粗浅体会来谈读书心得:

  我的指导老师说过:每上一节课之前,首先必须弄清楚我们这节课到底要教什么,要怎么教。教学目的必须非常明确,教师应教会孩子什么内容,他们应掌握到什么程度,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提到:“学生学习落后和成绩不佳的根源之一,是对教材的首次学习学的不够好。学生的意识中模糊不清和含混肤浅的观念越少,他感到落后压力就越小,他思想上对首次学习新材料就越有准备,课堂上的脑力劳动就会越有成效。”

  因此,学习教材的第一堂课,应成为特别的一课。这堂课必须进行得特别明确,我在教学到《10加几、十几加几及相应减法》这一课时,首先我很明确要教给孩子一个规律的结论,我给出一部分关于十加几的习题,让学生去做,做完之后认真去观察,做过的这些题目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让学生通过讨论,自己去经历发现规律的这个过程,最后教师再对规律进行一个总结。第一次孩子们发现规律可能比较慢,说得不够完整,需要老师的引导。但是当我继续出示一些关于几加十的算式来让他们找规律时,孩子们的速度明显就加快了。他们在发现规律的这个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收获的喜悦,也感受到了数学的乐趣,同时也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更加加深了对这个规律的理解,对这个规律有清晰明了和更深刻的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在第14条建议中还提到:“成绩不良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率,首先依赖于首次学习教材时他在课堂上当场有逻辑和有条理地工作到何种程度;不可只让他听同学们的正确回答和抄写板书;一定要促使他自己动脑筋,耐心而有分寸地激励他在每堂课上多获得一点脑力劳动的成果。”这个建议给了我很多启发。原来我在讲评练习题时经常会让孩子们一起回答,有几次我就观察到,我们班级有个女生总是在大家回答的时候不停地在写,后来发现她其实很多题目并不会做,也不提问,于是在回答问题时“浑水摸鱼”,等大家回答正确答案的时候赶紧写上去。这样交上来的练习是写得不错,但是等到考试还是不会做。所以每节课之前都尽量多去预设一下在哪个概念上、哪个算式上或者哪种题型中孩子可能会出错,具体谁可能会出错,尽量先解释清楚,一旦出现错误马上纠正,那么接下来的练习孩子花的时间相对就少一些了。上课的时候提问,尽量让每个孩子都主动去思考,去动脑筋,不能在一开始就请会的孩子直接说出正确答案,应该让他们去思考别人的对错,去判断别人的对错。当一个孩子说出自己的.答案之后可以让其他孩子对他提问,发挥孩子的自主性和钻研力,让他们在思维的碰撞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产生更多的见解。

  这一学期,我面对的是一群7、8岁的孩子,他们刚刚从幼儿园升上来,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他们仿佛浑身充满了力量,没有一刻能够停止。怎样才能把这群坐立不安的、好奇心强的、随时准备出去玩耍的学生都吸引在自己的身边呢?这令我非常苦恼!当你在上面讲得口干舌燥,然而他们的脑子里却在想着那些有趣的、令人神往和动人心弦的东西,不由得扪心自问:“怎么样才能吸引住他们呢?”

  我在书中第35条建议中得到了启发。“要掌握学生的注意力,就应深刻地了解儿童的心理和他们的年龄特点。”一年级的孩子刚进入小学校园,对小学生活充满新鲜感,但又不习惯;对学习有好奇感,却难以专心听讲;活泼好动,自制力差,注意力保持时间短。这一系列特征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整堂课都能认真听老师讲。刚开始我在上课的时候总是不能充满感情地去上,感觉自己上课就像没有感情的大学老教授,学生听着听着就走神了,结果一节课下来花了好多时间整顿纪律。后来看书所得的启发加上不断去听课的感悟和学习,我才知道,一节课中,教师可以结合相关知识设计有趣的环节和游戏,利用直观教具,让孩子发自内心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产生兴趣,再加上生动有趣的语言,把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结合起来,激起学生们的兴趣,让他们自发想要去探究知识,边听边思考,这样他们就不会感到疲劳和倦怠。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结合他自身30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给我带来启迪,提供方法,使我不断顿悟,获得指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正确学习的“灵泉”,同时也鼓舞了许许多多像我这样的新教师,为我们在教育道路上指明方向,科学导航。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6

  读了这本书,也让我再次感受到,做一个好老师不容易,需要从很多方面修炼,概括起来就是三个词:爱心、勤奋、创新。

  做教师要有爱心,要爱教育事业,要爱每个孩子;做数学教师,要爱数学,爱数学教育。爱工作,才能感受到工作给自己带来无比的快乐;爱学生,才能体会到教育中的幸福。作为教师,我们只有真心地爱事业、爱身边的每个学生,才能使自己的内心永远充满激情,才能使工作的每一天阳光灿烂。今年带毕业班,毕业班的孩子学习压力大,面对小升初的竞争孩子们在情绪上波动也很大,有时亢奋,有时低落,相对来说也很敏感,这个时候作为老师更应该理解孩子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我常常与他们谈心聊天,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各方面,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他们帮助,也帮他们宽心。正是这种友爱的管理方式,让我们班的孩子能够更心平气和地面对学习的困难和压力,班集体也始终笼罩在和谐的氛围中。

  作为教师,还要讲勤奋,首先勤于学习,向书本学习,向专家学习,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向学生学习。其次,在教学中要勤于思考,因为学生、教材是变化的,课堂是动态的,勤于反思是教师不断向上前进的'阶梯。

  “创新”——创就是做好教育的工作目标。教师在创造过程中学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把“空间”留给学生去探索、思考。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吴正宪老师有很多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如:体验数学挺有趣、发现数学真神奇、感受数学有价值、享受数学美极了、听懂了,才会喜欢、把数学变的容易些、满腔热情的保护“火种”。吴老师从趣、奇、用、美、喜欢、容易等多个方面为我们介绍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的方法策略,值得我们进行尝试和探索。

  这是一本值得教师阅读的好书,向吴老师学习,满怀激情和憧憬追逐教育梦想。我将会在教育之路上慢慢地寻找自己教学中的幸福,行动吧!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7

  苏霍姆林斯具有执著的教育信念和顽强的工作作风。自从1948年被任命为帕夫雷什中学校长后,他的教育才华就愈益明显地展示出来。到50年代中期以后,他已成为一名成熟的教育家,活跃在原苏联教育界。他的工作富有鲜明的独创性和革新精神,从不拘泥于传统的陋习,紧紧把握时代的发展脉博。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经验与理论著作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在他一生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既当校长、又当普通教师;既教课,又当班主任;既做具体工作,又搞科学研究。他是一位勤奋务实,笔耕不辍的杰出人物。这就使得他能从学校工作的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全面地观察、了解、分研究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各种现象和问题,避免理论与实践中的片面性,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将其提升到理性的高度,逐步形成自己较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

  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关于智育。他认为智育就其本质与任务来说,包括给学生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科学世界、发展智力等方面。他提出了学生的知识要建立在广阔的“智力背景”上,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其中包括:给儿童上思维课;开展课外读书;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加课外小组活动等。关于体育。他说:“对健康的关注,这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关于美育。他指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建全的有力源泉”。 关于劳动教育。他明确指:“劳动以外的教育和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

  苏霍姆林斯基伟大、光辉的.一生给我的最大启示是,教育工作者应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做深入细致研究工作际教育工作者除了搞好日常工作之外,也时刻不应忘记肩负的理研究的使命。

  总之,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的论述,既提出了明确的教育目的,又提出了具体的教育任务。在论述教育时,既强调了教育的“相对独立职能”,又证明了在实施过程中必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8

  《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是吴秀华校长送给工作室成员的见面礼之一。对这本书,我的好奇与渴望起初只停留在封皮上的“如何从新手走向卓越”。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才发现收获远远超出了自己的渴望。他像一位促膝而谈老朋友,和你分享着他的经历,他的感悟,他的成长……让我深深的体会到语文的那份平静与不平静。

  在书的代序“一名语文教师‘野蛮’的第三次生长”中,张祖庆老师将成为一名卓越教师必迈的三道坎概括为:方向、能量、专注。

  认识自我,准确定位。“在成功的路上,你要有充分的准备,更要遇见一个随时嗓子都会哑的主角,你才能够崛起”。张祖庆老师的自我定位,义无反顾的辞去常务副校长职务投身于语文世界,这种信念,这种勇气,让我钦佩。人生中我们总会面对“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要到哪里去?”的问题,就如老子所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作为一名教师,只有明确自身位置,方向与目标,责任与任务,不断学习成长才会抵达远方。

  持续阅读,摄取能量。“阅读是长根的事业。不要害怕深度阅读,那是你通往未知世界的路。”读到此时,仿佛一把钥匙开启了我的阅读世界。回想自己的阅读历程,没有规划没有目标,在“小我中”徘徊而没有真正的聚焦、深入、拉大自己的格局。在这里张老师给予了通向卓越的锦囊——阅读,正所谓一个不爱阅读的教师教不出爱阅读的学生,阅读是教师的必经之路,他还为各层次教师指引了阅读方向,让我们妥善利用灵气,积攒散发底气,阅读路上事半功倍。

  专注一项,练就绝招。“一个老师,要想成为卓越的`自己,必须要专注于一项,成就自己的品牌”。适当的取舍,才有办法深入。著名作家朗达·拜恩曾说过:“任何事物,专注它,就是在创造它”。张祖庆老师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专注使他的“野蛮”生长绽放出如此美丽的花朵。人无完人,要敢于把自己的绝招亮出来,坚持做自己,十年磨一剑,创造品牌。

  从“我的听课史”到“我的败课史”,从“公开课教案从繁复走向简约”到“集体备课的正确打开方式”,从“语文教学的应然追求”到“语文公开课艺术化的忧思与追问”,张祖庆老师讲述的一段段故事,一个个案例,让我深深体会到语文那份平静与不平静。平静的是我们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关注学生的心灵与思想,主张“尊重儿童的语文”,实践“为了儿童的语文”,追求“发现儿童的语文”;坚持多种角色的教师观,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育教学的开发者、创造者,使语文教学回归本体,回到常识,做到“简单语文”,务实,求真,简约而丰满。不平静的是我们应做到“翻转课堂”,反转师生关系,反转教学顺序,反转学习方式。打破语文“一张脸”格局,勇于创新,因为要想走向卓越就必须有勇气去“野蛮”生长。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掩卷而思,这本书不仅让我见证了张祖庆老师的经历,领略到张老师的教学秘笈,学习到书中卓越老师们的教学精华,更多的是为我指引了方向,给予了我前进的动力,让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与学习中目标更加明确,求真教学,不断积累,勇敢成长。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9

  苏联文学家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歌德:“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 莎士比亚说:“生活中没有了书籍,就好像没有了太阳;智慧中没有了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了翅膀。”书是无边无际的海洋,书是知识的天空,书是无垠的草原。读书一样让你在假期里心情愉悦。读书能提升教师心灵修养。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能滋养我们的人生底气。

  暑假期间学校领导倡导每位教师读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书籍,我认真阅读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通过此书让我们体会到他的教学理念。寻觅他的教学理念对我们的教学改革的指导意义的所在。读理论性的书籍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抱着研读的心态阅读这本书

  苏霍姆林斯基曾向校长们建议,向教师们在日常工作中提倡进行一些创造性的研究。他有一句名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研究是幸福的,研究是辛苦的,也是最能取得实效的。从事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如此,那么阅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也是如此。因此,教师要精读好这本书,必须要有认真研读的心态,这也是做好一切事情的首要条件。本书各条的内容虽也没有明显的条理性,教育观点融合在教育叙事之中,但他的文章可读性非常强,通篇没有晦涩的术语,语言明白如话。要消除对苏霍姆林斯基的畏惧心理,静下心来,一页页、一篇篇地去读。可能在开始阅读前几篇时,会读不下去,这样也不能放弃,硬着头皮读下去,你会发现好象在听一位忠厚长者的娓娓叙谈,你会进入书中的思想境界。

  2、要认真阅读书中的实例,领会作者的教育观点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著作的最大特点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作者在每篇文章中都提出了一个教育观点,观点融合在叙事之中。首先要认真阅读书中的教育实例,特别是书中提到的教师的.例子、学生的例子和学校中的实事,要认真体会作者列举这些例子的目的和作用。在此基础上,再标画出作者的主要观点,并作好阅读笔记。在作阅读笔记时,要反复体味作者的主要观点,必要时,可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和读书感想作些批注。三五百字就行,三点两语也可。这样会加深自己的阅读效果。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苏霍姆林斯基文章中的例子,他的许多事例,对我们理解作者的教育观点,感悟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生活,是非常有帮助的。

  3、要注意教育观点的前后联系,总结归纳

  本书的100条建议虽然独立成篇,好像互不联系,其实不然,作者的教育思想体系是体现各篇短文之中的,我们在上一部分中,已经详细分析了各条内容之间的联系。这就要求要注意前后联系和总结归纳。这是阅读好这本书的关键所在。例如作者关于“课外阅读与独立阅读”的观点,分别在16页上、67页、149页下、166页下、167页上、210页中、520页等处涉及到。

  4、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去阅读苏霍姆林斯基

  大家知道,不论阅读什么书籍,只有读者进入到作者描述的境界中,才会引起共鸣。苏霍姆林斯基的文章中既没有艰深难懂的教育理论,也没有玄奥晦涩的学术概念,作者犹如同朋友叙话家常,语调亲切平和,道理简单明了,我们阅读他的文章,如同聆听一位教育智者的娓娓叙谈。特别是他文章中平易浅显的教育理论和典型生动的教育实例,与我们的教育实际非常接近,能引起我们对作者提到的教育现象深深的思考。结合我们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去阅读苏霍姆林斯基,会有更大更多的收获。

  5、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句话:“学习优秀的经验,并非把个别的方式、方法机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运用其思想,要向优秀教师学习,就应取得某种信念。”

  这应当成为我们阅读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基本要求。对于学习优秀经验,他还作过一个精彩生动的比喻:“我觉得经验犹如盛开的玫瑰。我们要把一丛玫瑰从别的花园移植到自己的园地里来,为此,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呢?首先要考察并改善自己这块地的土质情况,然后再来移植。应当怎样移栽呢?要连土一起移,不要伤根。而遗憾的是,有时人们却不是这样做。校长一听说某座花园里的玫瑰长得很美,就对教师说,你们无去看看,把玫瑰带回来,栽到咱们的园地里。于是教师就去观赏盛开的玫瑰。马马虎虎掘出一株来,把活着的要都砍掉,有时甚至把花枝也折断了,而这上面还开着香气扑鼻的花朵呢。这样移过来的玫瑰,没有多久就蔫掉了,枯萎了。校长和教师都很奇怪: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

  我们也像先进经验的创造者那样,该做的都做了,而经验却没有生根开花……那就是说,这种经验没有什么可取之处,人们对它的赞扬没有什么道理。以后,我们还是按照老章程办事吧!”但愿我们都能从这移植玫瑰失败的教训中得到启迪和思考。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0

  暑假,我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给我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其中“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一建议,给我印象深刻。

  卢梭的“寓教于乐”总让我困惑,我常常思考:怎样才能让孩子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呢?孩子背负着“升重点,考大学”的沉重包袱。他们哪儿还有心思玩儿。哪儿有时间乐呀!

  “一个人在求学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时间”减负已说了很多年,但孩子们的埋怨声还是很大,我儿子,放学回家很少出门活动。就连暑假也不例外,每天都关在小房间里做老师和我布置的很多习题集。儿子就在这样每天练了又练的习题中荒废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时光。“最宝贵的财富”也在不知不觉中浪费了。

  想到这儿,为人母的我想让儿子从繁重的“家作”中解放出来,做做游戏,唱唱歌儿,跳跳舞,引导他读书明理,带他认识大自然,认识社会。

  给孩子真正减负吧!相信每个孩子记忆中的童年都会是五彩缤纷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1

  又一次捧起大师的经典,想起初读的时候,自己还是一个刚出学校的学生,怀着对大师的崇敬拜读了它,很多地方也只是点到而止,蜻蜓点水,对书的深意根本没有深刻体会。年少时总觉得教育是一件简单的事,教师是一份轻松的活,可是在近十年的工作经历中,越发觉得自己不足的地方慢慢凸显,需要提高的地方越来越多,于是我从《给教师的建议》再次起步。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仿佛都在给我指引方向,似是点亮了黑夜的一盏明灯,给了我继续向前的勇气和力量。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自惭形秽,我每天都仿佛很忙,并以“很忙”为借口,来说服自己没时间看书,没时间提高之类的,但是忙什么,忙出什么结果了,却让我一次又一次自责着,每天只是备课、制作教具、上课、写反思等这些日常教育工作,根本没有所谓实质性的`收获,而我的一天24小时就这样一个又一个的溜走了。这本书我所收到的最深刻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对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写下了这样的话: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有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边得越来……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自己没有主动去做。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没有厚厚的知识积淀,自然没有水到渠成的文章。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确实一直以来,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积极主动地寻找时间学习、读书。做好时间的主人,时间就在那,你用与不用,它都不会有任何变化,只有自己做好规划,不做时间的奴隶,不被时间追着跑,做好它的主人,让它来更好的为我们服务。人们也常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去挤,总会有的。只有充分利用好自己的时间,多多的读书,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好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2

  读书可以让人增长知识,也可以给人带来快乐,书是一个人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伙伴和朋友。我作为一名老师更应当多阅读一些教育类的书籍,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根据学校开展的暑期读书活动,有幸拜读了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教育随笔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结合其多年的教育实践,为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借鉴,很多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给了我启发。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教育随笔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汇集了叶老毕生的教学心得,既解析了一些高屋建瓴的教育理念,又传授了一些贴近实际的教育方法;既有针对教师个人的教学建议,又有针对学生群体的学习良策。一开篇,叶圣陶就开宗明义,强调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他在书中写道,知识学问无止境,品德修养无止境,谁也不该固步自封。无论言教或是不言之教,总之要把自己的好模样去教人,才能收到训练和熏陶的实效。把自己的好模样之教人就是“为人师表”。

  做一名优秀的老师,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书中,叶圣陶先生设身处地站在教师的角度,以“如果我当教师”为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他教导,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就绝不能单纯地把教书识字认作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他看来,教书识字只是手段,让学生养成多读书勤思考的习惯,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进而,他又向广大教师提出了“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要教学生如何做人、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的建议。他说,要把这项工作做好、做实,就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必须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做到因材施教才行。他还举了具体的教育方法,比如,在完成正常的授业之外,完全可以联合家长,通过与学生父母的亲情互动和有效沟通,共同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而要做到这些,其实也并不难,叶圣陶感同身受地说:“多做家属亲切忠诚的朋友,拿出真心来,从行为、语言、态度上,表现出是关心和爱护学生的,就能让这种教育合力发挥出最大的`效应。

  作为一名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一直在思考,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答疑、解惑,在这漫长而艰辛的育才过程中,少不得对学生们进行必要的思想品德的教育。芸芸学子们的思想品德课该怎么上?叶圣陶真诚希望这堂“大课”,不仅学校要上,而且也要“搬进”家庭、“搬进”社会,各方各面通力协作,才能“水到渠成”。

  叶先生创造性地衍生了思想品德课的内涵与外延,认为,课内所有的知识课和技术课,课外的种种校内校外活动,实际上都有培养好思想、好品德的作用。只要老师教得好,引导得好,学生学得好,活动开展得好,就不必另加什么“思想品德的尾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其思品、其德操,就会受到濡染,在这种春风化雨般的精神润泽下,他们的思想境界就会不断得到提升,品德修养也会不断得以增强。这样的思想品德课,让学生们既可感可知,又入脑入心,又有几人能拒绝呢?

  在教学上,叶圣陶先生还提出了教是为了不教,教育者要做到为了不教而教的教学境界。教学的过程实质就是通过“教”逐步达到“不需要教”的过程,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是通向“不需要教”的具体步骤。其实,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的境界。“教是为了不教”,强化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换。简言之,“不教而教”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叶圣陶先生讲“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这就是引导学生自学。惟有能这样做的教师够得上称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家。”这并不是减轻教师的负担,放任学生不管,而是新课程目标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教师教育的变革和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教是为了教不”这一核心思想不仅揭示了教学的本质,而且建构了完整的教学概念。它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式,而是一种教育思想的高度提炼,其主旨就是正确地处理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在教师强有力的引领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潜能,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本书中还指出:教育原则必须贯穿着-一个“导”字。教师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要给学生留出空间,这个空间是给学生的,学生在其间可以更好地思考自己的人生,修正自己的轨迹,发展自己的个性;这个空间也是给教师自己的,教师在其间可以更好地思考自己的教育之道,纠正自己的教育失误,丰富自己的教育手段。有了这种空间,教师对学生的引导、疏通才能够辗转腾挪,才会更见成效。

  柔性中也要有刚性,柔性教育需要顺应,但柔性教育中绝不是没有原则,刚性就是原则,给学生以正确的人生指导就是原则。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要做到心的近距离,但在指导学生的人生时必须要远距离,站在学生之外,给学生以另外的视角,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刚易折、柔有韧,柔性教育中的动静相宜、刚柔并济,让我们的教育保持着平衡、发展与和谐。

  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在书中所提到的有关教育方面的许多意见和建议,不仅让我们在教育思想上得到陶冶,而且对我们教育教学工作也有很强的指导性。通过阅读《给教师的建议》,我也体会并领悟了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如一缕涤荡心灵的春风,让自己的思想与灵性飞舞。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得以提升。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3

  最近,我认真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专著,阅读过程仿佛是在和一位和蔼亲切的老人对话,书中字字句句都是对我们一线教师的谆谆教诲,他了解孩子,相信孩子,尊重孩子。他的教育理论深深地鼓舞着我,让我在教育道路上走得更加有信心,更加有激情。

  第六十一条“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的建议”对我的帮助十分大。要想减轻孩子的脑力劳动,教会他们学习,首先应当教会儿童用思维的“视线”同时把握住好几样事物、现象或事件,并且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有些学生无法理解应用题,是因为他们不会抽象,无法从具体的东西解脱出来。数学源于生活,学生要能够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要想办法让学生的想象不要停留在小兔子怎么吃萝卜,小兔子的耳朵多么漂亮上。所以在课堂中,我会尽量去引导,努力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尽量减少外在事物对学生的影响,课堂上不出现一些与课堂无关的物品和事件来干扰他们的思维。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抓住重点,升华课堂。对于学习落后的儿童,在帮助他们时,不是直接给予他答案,而是一步步引导他去自我寻求答案,使他学会思考。

  作者还认为:记忆力影响着儿童的数学思维和领悟。在数学教学中,明确而肯定的要求和目的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要让学生牢固记忆的东西是哪些,应该要明确规定。拿一年级上册的数学来说,我认为数的组成和加减法的意义是学生要牢固记忆和理解的。学生如果不能记忆,也肯定不会用。我们都知道,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读题十分重要,如果学生不能在读题时记忆题目的关键信息,他也无法完成题目。所以,明确要求每位同学认真读题十分有必要。对于重点或者难理解的'知识,我会在每节课开始的几分钟复习,又会在单元复习中再次强调,牢固学生的记忆。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活动,只有当教育者不断提升发展自己时,教育才能有实际意义。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而读出的更多是心灵的共鸣和回音。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此书让我在教学上受益匪浅,更让我感动、深思。但愿在其指引下,做一名与时俱进的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4

  品著作,悟教学

  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要去了解如何去教学?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给我们阐述了100条建议。其中每一条建议都充满了教育智慧,内容充实、分析精辟,又结合了生动且详细的案例,深入浅出,启人深思。因此,我将从下面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感想。

  一、自身素质

  每一位教师在走上三尺讲台前都需要具备基本的教师素质。我认为,一是要有广博和精深的科学文化识,这指的是要对自己所授教的学科有丰富的知识和能力储备,以便能够“授业,解惑”。二是要有良好的教育教学素养,也就是说,教师要懂得教育理论知识、心理学知识来研究儿童的各项表现与行为,以便能够选择最适合孩子们的方法来教授。三是要有对教材的熟悉。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以后需要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其实,我们不光需要熟悉掌握所授年段的教材,其余年段的教材也需要了解。例如,我是一名初中教师,在熟悉掌握初中教材的基础上,我仍有必要去了解小学或是高中的教材,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加深对自己教学重要性以及有效性的理解,才有利于更好的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承担辅助者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用心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论述:“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所以,我们的教师首先要以“爱”开始,用爱去灌溉,去滋养,爱学生,用真诚平等的态度对待,把爱融入到真正的素质教育理念去实践。学会和教学方法相结合,将学生从沉重且乏味的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他们的学习变得简单;学会和学生互相合作,不再一味地宣示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而是懂得去让学生更加个性化地思考,在思考中也个性化地活动,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体会学习的乐趣;学会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把学生引向一个真实、丰富、广阔的生活背景,而不是让他们的大脑里只有一堆抽象杂乱的数据,创造出一种“简单”“有趣”“丰富”的课堂教学。这种“简单”并不是单一,而是化繁为简,透过现象看本质,即学生们能在周围的不同环境影响下,还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有趣”也并不是低级的玩笑趣味,而是一种创造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在每个人身上看到他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一个人大开眼界看到自己。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在有时思想交叉碰撞的交集点上,启发学生,让他们能够快乐的创造,感受学习的乐趣。当教学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没有学生的自主活动,没有思想的火花,没有兴趣的.创造,就不是真正的教学。而“丰富”,则是需要教师组织多彩并激励学生们的活动,使学生在自己喜爱的学科上或其他创造性方面懂的东西,超出教学大纲之外一点点,让他们有一些自豪和满足。如果这三点真正能够得到满足和体现,这样用爱用心的教育,才是最有价值的教育。

  三、书香伴人成长

  在《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有一个标题特别抓人眼球“一昼夜只有24小时,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我们总是每天忙于备课、上课、批改、管理班级,为了教学成绩一直在和学生斗智斗勇。下班后,又要忙于家庭。时间到底是从哪里来呢?答案是:读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知识的渴求。狄金森也曾说过“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骏马能像一页跳着的诗行一样——把人带向远方”。任何一个职业都需要不断学习,教师更是。读书,仿佛就是在和名家大师对话,多读一些教学方面的书,就会时常惊叹“这样的情景创设会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那样的环节设计好像会让学生们更容易学会”。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增长知识面,创新教学新思路,提升课堂教学的水平。况且,在如此信息发达、科技高速运转的时代,我们应当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的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勤读书,善思考,通过读书,提升教育素养;借助思考,使教育充满睿智,这样我们才能武装我们的头脑,走在孩子们的前面,拜托“坐吃山空”的尴尬。另外,书读多了,就会有自己的想法,就会学会反思自己的工作。反思自己这节课给学生创造了多少收获,又留下了什么不足;反思如何才能更好的设计更加有效的课堂教学;反思在班级管理中又有哪些做的不到位的?常读书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做出深刻的反省,既要正视自己之短,也要善于总结自己的优处和其他老师的经验,从中提炼出课借鉴之处,为今后的成长夯实基础。

  我们正年轻,还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唯有经过书卷的浸润,才有可能超越自我,发展自我,创造教学生活和教学生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5

  我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应教育主管部门之约,作为一名教师,应尽的义务。但真正捧起此书,潜心读来,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给教师的建议》是由苏霍姆林斯基所著。他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是成功教育的楷模,是世界著名教育家。他以一个教育大师的睿智给我们指明了教育的方向,以一个教育者的良知给我们诠释了教育的真谛。

  作为教师,我们每天都要经历很多事情,或喜或忧,或成功或失败。有时候,我们会被一些琐事所困扰,甚至无暇顾及到教育学生。但是,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学生应该始终把思考眼前的'事情跟思考自己的生活、思考自己的知识的源泉连接在一起。也就是说,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我深深地认识到,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丰富自己。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教师的时间大量用在了学习上,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丰富自己,才能更好地面对学生,才能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读完此书,我深深地体会到,教育的成功来自于教育者自身的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的活动。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同时,我也深刻地认识到,教育需要爱心和耐心。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们耐心地、持之以恒地去做。只有真正用爱心和耐心去教育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关心、关爱每一个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的目标。

  总之,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我深深地体会到,教育需要爱心和耐心,需要教育者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的目标。同时,我也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成功来自于教育者自身的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05-16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02-18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01-13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07-07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1-23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4-29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1-16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5篇06-14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05-13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后感范文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