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时间:2022-05-24 09:24:4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关于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教学反思

关于教学反思1

  3月18日下午,我在卫岗小学本部执教了苏教版四上第15课《鸟语》第一课时,几多收获,几多遗憾,几多感慨。

  先谈谈收获:

  (1)、通过这次参赛、摸索、研究,我初步知道了第一课时怎么上?上些什么?我觉得第一课时,上多少,怎么上,应该根据课文内容来确定、制定教学过程。而且课堂上时间有限,学生又没预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最短的时间里,指引、帮助学生解决阅读障碍,力求高效。

  (2)、本节课,注重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我在教授时,先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再读课文,谈谈感受;三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学生有自读、齐读、比赛读、男女生合作读等多种形式,学生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

  (3)、结尾送“礼物”一节,设计精彩,不仅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小标题概括课文大意后可串联出全文大意,还巧妙渗透了“爱鸟”教育,初步感知了课文的思想感情,更给学生对这节课及授课者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

  再谈遗憾:

  (1)、对于课件未用上,我准备不足。临场应变能力有待加强。

  (2)、对于学生的读书评价,我的`评价语不够丰富、生动。

  这次的比赛,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给了我很大帮助,甚至比我自己埋头苦干半年带来的感悟都多,感谢有这次机会,若能再当面听听评委的点评或看到评委的书面点评,那对我们的帮助就更大了。

关于教学反思2

  《温度》一课所讲的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温度的定义(2)温度的单位(3)温度计的原理和使用,在讲本节课的过程中,温度计的使用是本节课的重点,温度计的原理及其制作是难点,在讲授中,通过学生实验帮助学生认识温度计的原理,通过不断地剖析自制温度计的使用,帮助学生改造温度计,通过学生实验了解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当然在将温度计时,也有很多的不足:

  1、在讲述自然界的温度时,提到绝对零度时,应进行更多的解释,再次进行强调,让学生有所认识。

  2、在探究自制温度计原理时,可以先放入热水中,观察液柱高低变化,再放入冷水中,观察业主高低变化,这样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更容易掌握。

  3、在进行自制温度计的`改进时,讲到为什么要把广口瓶缩小,在解释的过程中,可以认为当用广口瓶时,得玻璃管中温度稳定时,示数会下降,并不是在测水的温度。

  4、温度计的使用,不碰玻璃壁的原因是保护玻璃泡的作用。

  在本节课中,通过几次的讲授,有一部分有了一定的改进,在下次的讲授中,我会注意以下几点,希望能把这节课讲的更好。

关于教学反思3

  《恐龙世界》这一课是“造型、表现”领域的内容,是一节非常有趣的绘画创作课。“恐龙”是孩子们很感兴趣的话题,学生从小就玩恐龙玩具,看有关恐龙的连环画,听有关恐龙的故事,因此,这节课从题目上就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中我首先以恐龙图片来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使学生了解恐龙的种类、习性、外型,上课时让学生带来自己喜欢的恐龙玩具,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看看哪组同学创作的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同时,很好的解决了教学难点。

  课堂上,我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如何表现不同特点的恐龙。通过观察课件中的恐龙,同学们基本上都能够抓住恐龙的外形特点,并进行具体的分析;也都能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现,以充分体现和展示他们的个性。

  最后,展示优秀的恐龙题材的美术作品,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学生们在明确作业要求前提下,完成了一幅幅优秀的恐龙世界的作品,在评价活动中,采取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评价能力和审美鉴赏力。整节课学生学习气氛十分热烈,学习效果良好。

关于教学反思4

  小学语文十二册第十八课是《胡杨》。课文开头是这样写的,一种树,可以说“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烂。这种树就是胡杨。学生读到这里,就可以体会到胡杨的坚韧与不朽。教学这课时,我不仅利用课文的'插图让学生观察,而且准备了网上资料和图片,让课本的文字变成一副副鲜活的画面,让学生理解了胡杨“一树两叶”的特点以及它是一种巨树,是搬不动的,不可肢解的,也是不朽的。学生通过读文,看图,感受到了胡杨的大气和活力。串讲课文以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知道,胡杨长在沙漠里,它的木质为何那样坚硬,为何它倒下了一千年不烂呢?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胡杨木质坚硬是因为沙漠里气候炎热,把它体内的水分都蒸发掉了;它不烂是因为体内没有水分了。整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教学效果比较明显。

关于教学反思5

  对教学进行反思,可以克服思维定势,使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使自己走出“教书匠”的行列。反思是“教无定法”的要求,也是“做学者型”教师的内在要求。

  我们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反思自己的教学:

  1、是否关注知识的热点,以此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知识爆炸的时代,信息革新快。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及时地捕捉一些高新科技的热点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2、是否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实际、生产实践来活化课堂?学习的目的就是把知识运用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根本宗旨。

  3、是否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是否为学生的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打基础?教学最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会学习和具有实践技能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最基本的能力。

  4、是否将问题和过渡设计得科学巧妙,使新旧知识发生合理而自然的联系?课堂就像是一个故事,需要自然而流畅的结构。问题的创设,可以减少学生学习的障碍,可以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5、是否知道学生的学习困难?如何改进?如何调整自己今后的教学?教学是师生双方心灵的“互动”,需要相互了解,需要“对症下药”的“因材施教”和“有放矢”的教学。

  有了问题。就应该行动。通过反思,知道了自己教学的“得与失”,就要考虑科学与先进的调整对策。那么,怎样做好调整工作呢?可以对照以上的思考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针对出现的'问题,修改原教案中的不当之处。

  2、写教学后记。坚持每天写出教学后记,把自己教学的“得与失”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参考。时间长了,也是一笔财富。

  3、听别人(包括老师、学生)的评价。教学反思,需要“镜子”,别人的评价,学生的评价和反应,是最好的参照物。我们要虚心听取别的老师的意见,积极地开展课后的学生调查工作(一周一次或者一月一次),从中获取改进的办法。

  4、与别人作比较。对别人的课堂教学进行分析,找出别人的优点和长处,结合自己的教学进行对照而“取长补短”。

  5、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有条件的,可以通过这种教学媒体去反思自己的“得与失”。

  总之,所有这些“反思”,都应该有一个“问题——反思——新问题——调整和实践——再反思”的过程,并且把这一行为内化为个人的自觉行动,要让反思成为习惯。当然,在反思中,我们还应该有挑战自我的勇气,有追求完美的精神和行动。同时,反思不可缺少理论的支持,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是进行反思的必要的前提。只有这样,反思才能够成为我们不断前进的车轮和动力

关于教学反思6

  《蜗牛》一课是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的第二课。对学生来说,喜爱动物之情是与生俱来的。学生们在观察大树、观察各种植物的时候,已经留意到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并且被一些动物的活动所吸引;关于动物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已经提出。科学教学内容也就从植物发展为对动物的观察研究。这一课开始,学生将对四种小动物进行细致的观察。这些观察活动,将指导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获得观察结果的过程中了解动物的共同特征,建立起生命体的概念。因此,观察蜗牛,不仅仅是观察它的外形,更要关注它的生活,从蜗牛的运动、反应、吃食、排泄以至繁殖等方面进行观察研究,这些内容将直接指向本单元的核心概念。

  在前一节课,我介绍了蜗牛的饲养方法,要求每个学生尽可能养几只蜗牛,并仔细观察做好记录。当老师介绍了养蜗牛的方法后,学生的热情很高,都想回家饲养并观察。但成都今年比过去同期气温低,学生回家在附近很难捉到蜗牛,给观察活动带来困难。有个孩子的爷爷在一天晚上打来电话问:“在哪儿能买到蜗牛?”正好先上完这课的学生在课上汇报时,讲了她和家长捉蜗牛的经验:先给一处花坛浇一些水,过半小时后,就有几只蜗牛出现。我便把这个方法告诉了这位家长,果然,这位孩子用此种方法捉到了蜗牛,第二天高兴地对我说。我把这个办法向其他班的学生作了介绍,于是,很多孩子都捉到了蜗牛。让学生先与蜗牛相处一段时间,在相处的过程中学生肯定会对它进行观察,观察次数多了,就会发现问题。这样,在上课时,就能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更多的放在解决学生关注的问题上。

  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核心。本课在教学中力求体现这样的理念。我给学生留足充分的探究的时间。课堂中第一个活动,学生小

  组观察研究蜗牛用时10分,汇报交流10分钟。从时间上来说,保证了学生探究的时间,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使探究的理念较好地落实在了课堂上。从学生的反映来看,学生对蜗牛的描述各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每个小组观察描述的方法并不雷同,学生有了自己的观察和思想。学生对蜗牛的观察也不局限于课堂,学生对蜗牛食物的探究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通过课外学生的观察,我发现学生对蜗牛依然是兴趣盎然、气氛热烈,令我颇为欣慰。

  对于蜗牛的外形,壳、头、眼睛、触角是学生很容易观察到的,能够自己辨认出来。呼吸孔、和生殖孔对于学生来说,很难观察到,我采用PPT和视频进行指导与介绍,学生便能很快理解。腹部和尾部,学生知道,但是会遗漏,需要教师提醒一下。蜗牛的运动方式我主要通过两个活动让学生认识,先将蜗牛放在玻璃上,从下方观察蜗牛的运动方式。再结合播放视频,增强观察效果,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蜗牛的运动。在观察运动的时候,蜗牛留下的痕迹应该引导学生注意,仔细留意蛛丝马迹。对于食物和排泄,学生在饲养蜗牛的过程中已经有一定的比较与了解,老师只要提一下即可。

  通过本课教学活动和科学课的教学给我的一些思考:

  1、对教学重点的把握。 过去的教学是一个个知识点的连接,而现在的科学教学强调的是一个个活动的连接,让学生在活动中去经历,去体验,从而获得儿童成长所需要的经验。因此他关注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活动以及活动的价值。在本课中如果我把观察的重点放在学生对蜗牛壳的观察上,对学生的发展会更有利。因为学生对蜗牛柔软部分的观察是他们平时就会注意的内容,没有必要在课堂上重点展开。而对蜗牛壳的观察是学生原来忽略的,如果在课堂上作为重点观察对象的'话,会在学生心中产生对动物身体细节观察的经历,进而在生活中注意一些细节的观察,产生更多的发现,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所以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儿童的角度去思考,去发现,去寻找对儿童来说价值更大的活动。

  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 。在科学教学中,不仅是我,恐怕大部分的教师都会感觉时间不够。要让学生活动,没有时间的保证,活动是不会有效的。但要给学生时间,我们的教学任务的完成就产生了问题。如何解决这对矛盾呢?唯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提高效率可从这些方面入手。一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小组活动结束了,该停就得及时停下,不然一等一两分钟就过去了,几次活动下来,仅40分钟的课堂已浪费了好几分钟了。在培养习惯方面还应包括记录的有效性,组内分工的快速,活动开始的及时等。二是对观察活动的组织。组织观察活动时,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该放手时就放手,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把学生当成白纸,什么都去指导,时间自然不够用。当然也不能高估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放任自流。只有把握了学生的实际,让我们的教学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3、如何引导学生生成新问题。 来源于学生内部的问题更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寻找答案、解决问题,产生学习的内驱力。科学教学中学生如果能不断地发现,在新发现中也许新问题就会不断地产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良好情境,让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并在发现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在一个观察活动结束时,有意识地提问:“在观察过程中,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你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尽管只是一句话,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经常这样的教学,学生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活动,从而得到更多的问题,从自己想要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开展后续活动,不再是教师要求学生去做,学生的主体性就能得到真正的发挥和发展。

关于教学反思7

  连续接触了两届学习能力相对较好的学生,到这一届学习能力比较薄弱的学生,我在教学方式上采取了与以往完全不一样的教学方式。停下以前的快节奏,静下心来思考工作中的不足。完善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有一部分学生学习能力较强,所以迫使我的课堂是快节奏,大容量的。由于考虑到相当一部分学生要进入更好,更高一级的学校,于是,我更关注于对教材的思考与拓展,对教材深度的挖掘,寻找有灵活度的习题,往往是由于学生欠认真推敲而容易做错的题目,让学生在犯错的过程中有所启发与触动。我现在所教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大多在英语学习上有困难,学习能力与习惯相对较弱,所以对教材的深度挖掘已没有意义,我立足于如何帮助学生扎实的吸收课文内容,在教学内容上以教学大纲为立足点,放弃偏题,难题。题目做到少而精,不断反馈,帮助学生及时记忆。把一些最基本的知识点,书上的单词经常复现,做到我教的'内容,就做并练这个内容。从以往关注教材,转为关注学生,在反馈中及时发现学生的掌握情况。

  例如,在上unit5page32讲opendayprogramme时,原本是一个教时的课,由于学生掌握不好,我安排了三个课时,因为,我发现这一版的内容是这一单元的重中之重。我一课时是引入,让学生大致了解,第二课时复现,第三课时安排了一节复习课。再默写里面的短语,默不出的我利用课余时间到我办公室重默,在保证了大部分学生已掌握的基础上再往前推进。后面的教学内容有很多与这一版有交叉,因此,我觉得每一次的强化,再结合我之前一直对这些知识点的反复,对学生掌握书本知识有帮助,我发现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一定要老师梳理出每单元的主要的教学内容,对知识点处理一定要细致,反复,及时反馈,再层层推进,不要急着往前推进度,而要关注学生,你教的是否大部分学生已学会。机械基础教学反思绘画游戏教学反思黄果树听瀑教学反思

关于教学反思8

  这一年我担任的是培智和聋部低年级的美术课,我一直觉得美术是一门特别的学科,它能让学生学到绘画与制作的本领;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才华;能使学生感受美;能使学生热爱去发现美。如今的美术课不再是以前那样,教师在上面画,学生在下面画;素质教育已进入美术教学,在课堂中以发展学生为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作业过程中,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得知识。美术课堂就好像新奇的世界,让学生在其中探索发现并记录这个世界的美好。

  在这将近一年的教学过程中,身边经常有人跟我说:“你教什么科目的呀,哦美术啊,你们美术课老师上课简单,没压力,课也最好上,学生又喜欢上美术课,上课肯定也很积极,一定很轻松。”我只好一笑,可心里想,要是真的好玩又能让每一节美术课轻松愉快就好了,那这个美术老师的造诣可不一般。况且我在的也不是一般的学校是特殊小学,可能在普通小学里美术它是一门兴趣一门副科,只要用心引导孩子去发现美就好,并且上课时和普通孩子的沟通比较简单他们也比较能够理解,至少不用担心他们无法理解你说的话。在特殊学校在教聋孩子们的时候,最担心的就是他们能否理解你,即便打对了手语有时孩子们还是无法理解;而培智的孩子虽然能听能说但是他们的智力异于常人,所以对于记忆理解也有一定困难,对于他们就要让上课的内容更加活泼生动,让他们容易记住。一年的美术教学实践证明,美术课想要上好,还真不是那么容易,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的情景创设、环节安排、个性辅导、多样评价以及课后反思,等等一样都不可少,都需要美术老师下功夫来思考、推敲。除非你是个没有责任心的老师。每次上课我都在思考如何让学生老师想要表达的书上想要教授的内容以便更好的记住和理解颜色、制作、绘画方法等。只有先了解基础内容才能在创造他们自己的绘画世界。

  下面是我近一年来我的教学过程里的一些反思。

  首先培智的孩子,由于班级里的每个孩子智力残疾程度不同,我根据孩子的不同智力水平安排了不同的教学内容。在上色彩课的时候,我准备了上课要用的工具和上课时需要认识颜色的实物图,有代表红色的国旗;代表蓝色的天空;代表黄色的柠檬等。首先我在黑板上一边讲解展示图片,学生按照我的方式跟着来学习颜色。认识颜色后,我让学生们在自己来找一下颜色认一下颜色,再他们找找想想生活中有那些东西是这几种颜色,看谁能找到最多,一比赛的方式来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并且通过自己发现寻找能够更深刻的去记住颜色,而不是跟着老师随意的读读背背。

  虽然准备得很充分,不过课堂上还是出现了许多的不足,像颜色只有个别学生能认得全连着读了几遍问下去还是只有几个认识,最难记的橙色就连比较好的学生也会记错,像在课前我准备的让学生一起来说说看生活中的颜色,结果让我大事所望,当我问下去的时候鸦雀无声,没有一个人能找出来,其实很简单但是他们穿的衣服上就有我们这节课所学的颜色。平时在普通学校家庭长大的我并不知道区区几个颜色的名字对于他们来说也是那么的困难,而且每个孩子的智力损伤程度不一样所学习的进度也不一样,并且有些孩子在努力记住的时候会的孩子

  已经不在跟着老师的步伐走了。如何在会与不会之间掌握课堂变得尤为重要。

  总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这样在教学上就加大了难度,既要照顾到大

  多孩子的水平,又要顾及到个别孩子的智力特点。在这样的课堂中就要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在课堂上多给予学生鼓励增强学生的成就动机,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热情。尽量多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所以在第二节课我将学生分为两组,A组学习上节课的六个颜色,并复习上

  节课在校园里找到的几个颜色的想读物体有哪些,B组学生记住比较好记的.红、黄、蓝、绿四个颜色,并记住相应的实物。并请学生来给实物涂色,A组学生涂准六个颜色,B组学生涂准三到四个颜色,效果相对好了很多。

  聋部的孩子应该说比培智的聪明很多,其实更可以说他们与正常孩子智力没

  有差异。但是就是因为听力的残疾所以在他们理解事物的时候并没有常人的那么简单,刚开始上课我很开心因为我感觉他们很好教,基本上都能按这我的节奏来,虽然我的手语不是很好,但是我尽量通过肢体或者实物的方法来弥补。我一直认为我教的还不错学生也能接受,直至一次听课后,我才知道我的问题,聋生孩子有个特点就是模仿能力特别强,你说完一遍他能很好模仿即使他并不懂其中的真正的意义,并且老师教完后再问是否明白,不管他明不明白都会说明白。这就是他们除了不能听的另一个特点。所以我上课其实我自以为他们接受了我所传授的技能知识,但其实他们只是模仿了。原来不只是培智孩子需要我们去放慢脚步教,聋部的孩子也一样。一步一步来让他们真正理解了才能画好画,才能创造他们自己想要的画的世界。让他们能自由想画便是老师该做的,前提是学会基础这更是美术老师的职责。

  所以之后我在教授过程中我更注重学生的理解程度和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我在上课时尽可能的给他们提供丰富的形象资源并运用小步子多循环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如何去画一样物品。之后再有学生想像创作,会有比较不错的结果。像是绘画素描中的轻重一直是学生无法把握好的,甚至于什么是轻什么是重都很难了解,于是上课我便以板书解释,手把手教画感受,观看视频等多种方法去让他们理解,虽然花费时间长但是是有效果的。

  曾经我把他们看的太特殊,其实他们也是孩子,只是需要更多的耐心去教导,只是需要不同的路径去找到自己。只要放慢步子,慢慢来,认真教总有一天他们会跟上我们的步伐,在语文数学这些课上我肯定我们的孩子是难教的难学的,而且这些课不可以放慢步子慢慢学,所以在这些方面他们很难超越常人。但是美术不一定,它很神奇,只要你懂了它,你绘画出来的画就会很美,并不亚于常人。

  我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一定会更加努力让孩子们学会基础,并在基础上学会发现身边的美,并形成自己绘画风格,从而去创造自己的美。

关于教学反思9

  《雾凇》一课语言美、意境美。通篇都展现着“奇美”的景象:雾凇的“奇幻”、形成条件的“奇特”、形成过程的“奇妙”。这节课,我关注了语文的人文性,以情为基础,重视感的过程,追求内化极目标,引领孩子欣赏优美文字中所蕴含的美妙绝伦的画面,让美充溢着课堂。

  一、在朗读中感悟 体验雾凇的美

  “奇”既是吉林雾凇的重要特征,也是体会美的重要抓手,因为“奇”,吉林雾凇的美才与众不同,因为“奇”,我找到了贯穿的主线。知道了这篇课文要让孩子体会美,要让孩子感受体味到教材中美的一切。但由于学生没有见过雾凇,对雾凇没有感性的认识。上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观看雾凇的图片,感受雾凇景观的奇特静态美。然后导入第三小节,利用多媒体展示吉林雾凇的美丽风光,接着,问学生你会发出什么感叹,由己及人,引到诗句,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进一步体验吉林雾凇的`壮美。然后回到第二小节,由重点词语感悟,如: “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抓住“最初……逐渐……最后” ……体会雾凇的形成的动态美。在课堂上,阅读成了孩子的一次审美的旅程、发现的旅程,让孩子的心灵在读的空里自由放飞。

  二、探究中朗读 感悟情感美

  雾凇形成的过程,感悟作者的情感是本课的重点,体悟文本是怎样具体描绘“水汽”到“雾凇”的变化过程是难点。于是我在学完第三小节的基础上,问学生:“学到这儿,你是不是产生了疑问?”并总结成两个问题。雾凇形成的条件是什么?雾凇形成的过程是什么?孩子两次带着问题默读、品味课文,除了找到了雾凇形成的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还找出相关的说明内容进一步朗读、体会,探究它的形成。这样,孩子在了解雾凇成因的同时,又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理解雾凇的形成,感受语言的美,感悟雾凇凝结过程之美,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自豪感就自然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就得到激发。这时,指导读第二小节最后一句,雾凇的壮观、作者的喜悦就读出来了。

  三、想象后朗读内化语言美

  抓住文本关键处的拓展空间,在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课文作合理的想象,开拓孩子思维,产生更有新意、更独特的语言,充分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对于雾凇的形态,文中没有具体描绘,给孩子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我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手段,创设北国风光特有景观。结合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连同渲染的课堂气氛,让孩子充分获得感官上的愉悦,形成一个广阔的心理场,完成了说话练习:在出示一些有代表性的雾凇景象图,让学生想象后,练习说话。雾凇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 )……这样丰富了孩子的表象,发展了孩子的想象力,更助孩子内化了语言文字。此时再让孩子朗读课文语言文字的优美已经深入孩子的心。

  教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是一优美的课文,纵观整节课,我觉得课堂有点闷。课开始,当我就让学生看图,然后用词语来表示雾凇。可孩子们说的词语非常的单一,而且很多都是用了文中的词语。当孩子感受到雾凇的千姿百态时的说话练习,学生说的干巴巴的,完全体现不了雾凇的形态美。在学生理解课文重点第二小节时,没有让学生感悟到雾凇在形成过程中的动态美,学生感悟不到位。这些片断让我不断反思,事后我就想:如果课前我多了解一下学生的实际;如果课前我多设计几套方案,以不变应万变;如果课上我能正确地疏导;如果我能在课上恰当地引导,这一现象是不是就不会存在?

关于教学反思10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反思被视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许多学校倡导教师写教学反思,但一些教师写的教学反思就跟记流水账一样,只是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一些简单的描述,再加上一些泛泛而谈的教学评论,缺乏对教学现象和教学本质的`深度思考,因而成效并不大。

  反思之一:成功点。抓住教学中哪怕是稍纵即逝的成功点。

  反思之二:失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如实记下失误点,“长善而教其失”。

  反思之三:疑惑点。记下“卡壳”点。“教然后之困”值得一记,以便钻研。

  反思之四:情感激发点。捕捉教学环节中学生的情感反映,调控学习动态过程。

  反思之五:感悟点。追踪教学过程,审视教学环节,总结教学得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养成反思的习惯,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此文来自)工作,自觉体验和不断完善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并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关于教学反思11

  社会需要教育来推动发展,在教育过程中,德育是最为重要的,这也是作为教育工作人员需要明确的。在现代社会当中,教育形势越来越复杂,学生的思想也越来越复杂,如何才能够让学生在学到知识同时成为品德良好的人,对于教育工作人员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此,在日常的教育工作过程当中,教育工作人员应该重视这项工作。我从教近十个年头,从实际出发,觉得教育是一件比较磨人的工作,虽然工作每天是一样的,但故事却是不一样。

  一、馒头风波

  有一句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句古诗可以说在我国的流传程度是非常之高的,但是在生活当中又有多少辛酸苦辣呢?

  某一中午,是学校检查的日子,学生到了学校之后和教师一起去打扫卫生。教师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督促学生对卫生死角进行清理,这时候发现在卫生的死角里有一个馒头,它被扔在几个扫帚的后面。我想:每天我们都在教育学生节约粮食,为什么还会有学生这样做呢?这个时候我准备在下午开班会的时候教育学生,于是我将馒头捡起来放在了讲桌上。

  当学生都回到教室以后,我们又要求要去操场上对树叶进行处理,具体的方法就是捡一捡落叶,每个人需要捡够五百片树叶,之后我回到办公室,下载了一段农民收麦子的视频。

  上课之后,学生都跑回了教室,于是我问:“好玩吗?”学生有的说“好玩”,有的说“不好玩,太累了”。这个时候我继续问:“你们有人知道馒头是怎么做成的吗?”学生纷纷摇头说不知道,也有的学生说见过自己的妈妈在家蒸馒头,并大概讲了一下妈妈蒸馒头的步骤,学生听了之后纷纷表示蒸馒头的步骤很麻烦。这个时候我故意说:“看来不做提前准备的话是根本吃不到馒头的。”学生点头同意,于是我继续问:“面是怎么来的?”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说是买的,有的说是用麦子磨的。

  这个时候我适时地问学生,有没有收过麦子,或者是去麦地里劳动过,这个时候,有的学生说帮忙放过水,有的说自己帮助家里打过药,都很有兴致。这个时候将早早准备好的农民收麦子的视频放给学生看,并在放完视频之后询问学生:“收麦子容易吗?蒸馒头容易吗?”学生异口同声说不容易,这个时候我把我捡的馒头拿了出来,对学生说:“可是这个馒头,我今天上午在卫生角里面捡到的。”

  学生顿时都不说话了,教室里十分安静,我又对学生说:“师傅阿姨每天为我们做早餐,要按照人头准确无误地做出来馒头的数量,给我们按时补充营养。今天去捡树叶,跟做馒头相比,是不是太简单了?”

  学生全都不说话了,过了一会,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说是他不小心扔的,并流下了眼泪。

  这个时候,所有的学生也都抬起脑袋,异口同声说:“老师,我们以后绝对不浪费粮食。”

  有什么能够比学生从内心当中给出的承诺更有力呢?经过这个事件,班里的'学生都懂得了节约粮食的道理,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二、一剂良方

  俗话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在教育过程当中也是一样,每天的教学都需要寻找适合学生成长的捷径。

  我们班有一个学生,我暂且称呼他为小明。小明有一双很大的眼睛,但不知道为什么,却没有孩子应该有的灵气,而且总是没有精神,上课也不爱发言,偶尔说话,总是带着方言口音。有一天我就问他:“小明,你昨天晚上干什么了?能不能告诉老师?”小明支支吾吾地说:“嗯……就是……我写作业呢。”小明不仅有语言表达不太清楚的问题,写的字也经常是东倒西歪的。

  一开始,我总是让小明重写,认为只要小明自己用心,字就一定可以写好,但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写了很多次他的字仍然像散了架一样。面对小明的这种情况,我在每天批改作业的时候,都和小明一起寻找他写得不错的字,果然,小明的字一天比一天写得好了。于是我当着全班的面对小明进行了表扬:“虽然小明的字不算最好,但是他每天都在进步,大家要向他学习。”在此之后,小明总是第一个交作业,而且字也越写越好,最重要的是,小明变得开朗了起来,眼里也有了孩子该有的灵气。这让我明白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只要找到适合的方法,一些问题就都可以得到解决。

  三、用故事启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爱因斯塔说过的名言。同样,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要拥有成功的教学,不能对学生进行强制的灌输,而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往往比较喜欢听生动的故事,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如果能选用一些有趣的故事,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讲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时,我向我的学生分享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这样的:在战斗中,一架敌机俯冲过来,一个连长看到不远处有一个小战士还站着没动,赶忙过去将小战士扑倒压在身下,等到两声巨响之后,连长起身才发现刚才自己的位置被炸出了两个大坑。

  在现实生活当中,帮助常常并没有回报,甚至还有可能被误解,这样的故事,能够教育孩子养成热心助人的良好习惯,帮助了别人,其实也就是帮助了自己。虽然故事的结局让人意外,但学生从故事当中受到了启发,思想得到了升华。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科技的发展,我国已经越来越重视教育,而德育对教育来讲,更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让人忽视不得。在教育的道路上,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每一个学生的心思都是一道十分独特的风景,作为教育工作人员,我们虽然没有办法选择旅途中的风景,但是我们却能够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进行改写。因此,在教育过程当中,我们应该从一点一滴做起,让学生成为知识丰富的人和道德高尚的人。

关于教学反思12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学生感悟语言。

  1、读读、画画、说说,品读课文,感悟语言。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课文第2小节时,我采用了创设了读读、画画的学习活动,抓住这节中的一些精言妙语——描写荷花各种形态的句子,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荷花姿态的婀娜,让学生有滋有味地进行诵读。当看到学生读书目在纸上,心人书中时,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荷花的各种美姿,激发学生地的兴趣,我让学生选择你喜欢的荷花的姿态画一画,说一说,通过动动手,动动口,引导学生将文本语言内化,使学生从文本的语言中感受荷花的美,体会作者的情,在赏读中培养审美语感。

  2、拓展思维,激发想象,积累运用。

  在第2小节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欣赏一池娇艳多姿的`荷花,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荷花的美,体会到小作者为何会陶醉在其中,从而达到读者、作者、文本三者之间的共鸣。这样,学生才能有感而发,有话可说。而后通过媒体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说一说:蜻蜓和和小鱼会对我说些什么?让学生用学到的课文语言来赞美荷花,并因此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背景,进入潜意识之中。

关于教学反思13

  《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课文讲的是渔夫和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皇专治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我受苦,也要帮忙别人的完美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

  在本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采用抓重点词语进行品析、指导朗读来解决重难点;启发学生在弄清主要人物性格特点、思想品质及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进行合梦想象。经过学生的自读自悟,质疑问难,使学生进一步领悟到主人公完美心灵,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

  一、突出主体,注重层次。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已学习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得学习”。在阅读中要注重层次性,即引导学生一层深一层地理解课文。在教学1-2节时,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描述“穷”的语句及关键的词语,谈谈自我的感受,然后指导朗读。采取从“感知”到“揣摩”,再到“吟诵”,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阅读过程,引导学生沿着这条思维途径,一步一步地阅读理解。

  二、语言训练要落到实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能丢开课文语言搞腾云驾雾式的资料分析,也不能脱离资料搞支离破碎的语言训练,而是有机地把两者统一齐来。如在学习课文第一段中,研究“温暖”、“舒适”这两个词语,首先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温暖、舒适”,然后再看图,从图上看出桑娜家的“温暖、舒适”,最终回到课文,从文中进一步体会“温暖”指什么?“舒适”指什么?此时,学生的回答中已不仅仅是孤零零的描述小屋的语言文字了,还有描述小屋外的呼啸怒吼的寒风,汹涌澎湃的大海的语言文字,还有对在这两种不一样的环境中的人的.处境和感受的联想,从而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桑娜的勤劳能干。这样,词义的内涵拓展了,学生的联想空间扩大了,看问题的视野也开阔了。

  三、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本文着重让学生体会“忐忑不安”这一段的心理描述,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充分地读。经过自我的情感体验,交流感受,读出感受。学生用心读文,把握朗读时的感情语气,有的说桑娜怕丈夫回来,要读得十分紧张,有的说桑娜怕丈夫回来责怪,要读得害怕、担心……学生从读中体会到桑娜的善良,到达情感陶治。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本事,构建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飞扬。

关于教学反思14

  京剧是我国流传最广,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戏曲剧种。但是现在的孩子们对京剧艺术的了解很少, 在教学“学戏曲”这一单元里,我先问孩子们他们对戏曲的了解,很多孩子说他们听不懂戏曲里唱的是什么。所以在教学中我先从听入手,比如在教学《生旦净丑会精粹》一课时,我先给学生播放了风趣诙谐的京剧《三岔口》导入新课。然后我引导学生逐渐地体会听出京剧的韵味,听出唱词的精炼。又给学生听了婉转、哀怨和节奏比较慢的《大雪飘》。俗话说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听的次数越多的唱段会越喜欢。看着孩子们对戏曲有所感兴趣了,我就鼓励孩子们上 “ 中国京剧艺术网 ” ,让他们搜一些喜欢的唱段听,或者了解更多的京剧知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觉得京剧艺术包括的内容非常多,而课堂的教学时间有限,所有一些重要内容只能被一带而过。在堂课教学中,能让学生对中国的国粹有初步的了解。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整合学生材料方面要多加注意,还需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学生的网络信息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学习,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为孩子们更多的了解京剧艺术,进一步喜欢京剧艺术尽一份力。

关于教学反思15

  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来说,汉语拼音的学习是异常艰难的过程。汉语拼音的教学也是一年级语文老师深感痛苦的历程。

  最近,我们每天与字母打交道,单韵母的.四声折腾得孩子们眼花缭乱。声母又有许多形似音不同的,如b和d、p和q、f和t等等,搅得孩子们似是而非,混淆不清。

  每天从早到晚,校园里总在回荡一年级小朋友们忽高忽低的拼读声。有时老师领读,有时小助手领读。刚开学的那段时间,孩子们还兴致勃勃,精神抖擞,现在越来越萎靡。早上声音响亮些,下午声音沉闷,很多小朋友只是轻启嘴唇,嘤嘤如蜂……老师连哄带骗,几乎十八般武艺轮番上阵,视频呀、卡片呀、投影呀,小组赛读、小火车开起来……实在没辙,使出杀手锏:不会读,放学后不许回家!真的留下不肯回家的,有的忙不迭地保证回家好好练读;有的哭,哭得可怜巴巴,让人又恼又怜;有的甚至双手合十苦苦央求老师放他回家;更多的是耷拉着小脑袋,战战兢兢。

  上周,有位家长告诉我,他们每天晚上指导孩子练习读拼音,发现孩子连梦呓都在读拼音。今天早晨,有家长告诉我,双休日一直教孩子拼读,他就是掌握不好,半夜醒了,孩子自己起来偷偷练读。说着说着,这位母亲眼眶湿了,孩子也几乎要哭了。下午放学后,有家长电话中告诉我,这个双休日根本没给孩子玩的时间,一直让她听磁带、读拼音,不知为什么孩子看到音节还是不能熟练拼读。感觉得到,这位家长又气又急。我听到这些,心中还真难受。孩子们小小年纪,刚刚步入小学就如此被煎熬着,发人深思!

  我们学校往年在十月中旬都会进行一年级汉语拼音教学验收,教师们对待拼音教学都不会懈怠,不仅仅是为了能取得优秀的验收结果,也是想为孩子们打好语文基础,毕竟汉语拼音是识字的工具,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可是,我们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孩子们学习任何知识都需要有个过程,慢慢吸收内化的过程。一、二年级甚至以后,孩子们在识字的时候,在阅读的时候,都是在巩固与强化汉语拼音。任何知识的学习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过早地扼杀孩子学习的兴趣,那将是教育最大的失败!

【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02-06

教学的反思12-10

教学的反思12-21

让教学反思12-15

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01-30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4-27

古诗教学教学反思04-27

衔接教学教学反思08-03

教学dtnl的教学反思12-15

《口技》的教学反思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