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2-05-06 13:22:0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

  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比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理解掌握了比的意义,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的基础上组织教学的。这一内容也为化简比打下基础,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比的基本性质部分,因此,在比和比例这章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本节核心内容价值和功能:比这部分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数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它源于生活最终还要回归生活,用来指导生活,所以这章把这部分内容交给学生就是要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生活性。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

  学情分析

  1、由于这个班是我从五年级就开始带的,所以我对学生学习基础很了解,学生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基础比较扎实,而该部分内容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联系比较紧密。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知识的教授具有“螺旋上升”的特点,即每学年都会学习一些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又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前一基础上的深化和加深,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抽象的。五年级时候本班学生在分数的基本性质这部分内容上,有比较好的基础和理论准备,所以我认为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候没问题的,可以轻松掌握。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的最大障碍应该在于应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的比的化简和求比值,两者容易混淆,在此要给学生认真详细分析两者的不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经历发现、总结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在感受和理解比的基本性质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使学生在小组探究中掌握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把一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比的`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从“特殊”到“一般”的规律,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合理运用归纳思想、整体思想,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渗透探索问题的思想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本节课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在探索中激发兴趣,从发现中寻找快乐;

  2、培养学生做事、待人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比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难点: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2

  这是一节数学综合实践课,是学生在掌握圆的概念和周长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的,通过这个活动:一方面让学生了解运动场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起跑线的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课堂由问题“他们起跑线的位置相同吗”质疑,到“为什么起跑线位置会不同”,引入让学生明确确定起跑线位置的过程是活动的重点,理解起跑线的位置与什么有关是教学得难点。

  六年级学生对活动的内容并不陌生,所以课堂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运动场,开门见山的提问“他们起跑线的位置相同吗”,“为什么起跑线位置会不同”,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达成共识:“因为每条跑道的长度不同,所以起跑线的位置也不同,外圈的'起点应该往前移。”然后出示有关信息,充分让学生借助计算器,通过小组合作计算每圈跑道的长度,从而确定起跑线的位置。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3

  一、以学生的数学基础为根本,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在这之前很多学生都看书了,已经有许多学生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开头依据知识的迁移,进行很必要的铺垫,利用知识间的联系,精心设置复习题,为教学重点服务,使学生顺利掌握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相同。同时复习相同分数加法,为推导计算方法进行铺垫。

  二、关注学生的思维,给学生较大的学习空间。

  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都是从自己特有的数学现实出发来构建知识的,这就决定了不同的孩子在解决同一问题时会有不同的视角。在本节课中,我放手让学生用自己思维方式进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学生自主地构建知识,充分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理念。由此我深深地体会到,包括教师在内的任何人,都不能要求学生按照我们成人的或者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去思考和解决问题,那些单一的、刻板的要求只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反思不足,提炼经验。

  本节课的重点是得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约分时,只能将分母与整数约分。我还没有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计算方法,没时间多练。对学生还是不放心,老师讲得太多,强调的主题太多,一些注意事项没有变成学生的语言,让学生去发现,去解决,从而记忆不是很深刻。我觉得各种题型的练习还不够,没有让学生充分掌握好,跑得太快。只顾及到了成绩好的学生,从这一点,我深深体会到什么是备教材,备学生。课前要把知识点吃透把握住重点、难点,哪些要补充,哪些地方要创造性使用教材。学生以一个什么样的方式更容易接受,老师哪些地方该讲不该讲,都需要我们深思熟虑。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4

  本课采用课件形式,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直观的认识,富于启发地清晰揭示了知识的内在规律,再加上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和老师的点拨解说、提问,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合作交流,使教学过程达到化。

  1、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形成正确的几何概念,掌握图形的特征及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学。

  如揭示圆的面积定义,基本建立了圆的面积概念。又如运用计算机显示由圆到近似长方形的图像的变换过程,揭示出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的科学美,并充分体现构图美和动态美的特点,它能刺激学生,强化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探求知识奥秘的兴趣,有助于解除学生视听疲劳,提高学习效率。计算机的辅助教学促进了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达到了预想的教学目的。

  2、把数学虚拟实验引入几何的教学中,以研究的方式学习圆的面积,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通过剪切、平移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拼合成与它面积相等底等高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时,课件提供的虚拟实验,使它们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完整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不仅概括归纳出面积计算方法,感悟到转化的思想在几何学习中的妙用。而且学生在抽象、概括、归纳推理过程中接受严密的逻辑思维训练,形成一种学习几何知识的方法,产生一种自我尝试,主动探究,乐于发现的需要、动机和能力。从而顺利的想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也可以这样推导。

  教学中先动画展示等分圆的过程,再演示出拼合成长方形的过程,通过几组类似的.实验,等分的份数递增,拼成的图形越来越接近于长方形,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和观察、比较得出这样的事实,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圆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半径,长相等于圆周长的一半,圆面积的推导过程就完整的展示出来。对于巩固练习,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意在让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正确地掌握公式,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量的加大,对于圆的面积公式还应让学生多点时间去思考,去推导。细节的设计还要精心安排。这是今后教学应该改进的地方和努力的方向。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5

  本节课教学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习的,不同点是是用一个格子代表多个单位。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初步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认识横轴,纵轴,及会根据情况灵活采取每格所代表的数量。

  在新知的教学时,为了不用那些空洞的数据,而是让所需数据来源于学生实际,我让学生做了一个转圈的游戏,孩子很感兴趣,合作也非常愉快,四人分工明确,有看表计时的,有转圈的,玩的过程中就把所需数据收集到家了。之后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完成书中的统计表,圈数如何划分,全班同学的'参与,出现了很多的答案,于是学生想到了开头一个具体数据一下,结尾一个具体数据以上,及中间的具体数据,在这一点上花费的时间长点,毕竟是学生第一次给所需统计数据分隔,但还是不错的,全班都在想办法,交流,最后达成了共识。统计表做完之后,统计图相对来说顺利些,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做题能力,我放手让孩子自己完成,看看一个完整的条形统计图需要什么,学生根据数据,自己分析出每一格的数量用多少表示合适,全班出现了不同的方法,每格代表2,代表3,代表4及5,之后把几种典型的代表进行展示,让学生交流哪一个更好,更适合本次的统计图,全班同学探究之后达成共识,不用直接将给他们,通过他们自己的研究,更加深了所学知识的理解,尤其是灵活根据情况确定每格,对比的结果给了学生深刻地印象。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的第一次总是印象很深,当明确每一格的具体数据时,我让学生自己在重新补充完整纵轴的数量,结果出现了以最小的数据开头的情景,分析后,学生看到这样的作图不是很好,还是从0开始较好,整节课的教学我采取放手分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习,探究,效果不错。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6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精心地去捕捉“生活现象”,采颉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为课堂服务。《认识负数》是新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负数的认识是数概念的进一步拓展,是学生学习有理数的启蒙阶段。本阶段中所指的负数,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可以直接感受的负数。学生在认识负数的过程中,能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数学的价值。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有利于认识负数的情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正、负数是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生活中大量存在的相反意义的量是学生学习负数的已有经验。课始我让学生记录老师的话“今天的气温零下4度到零上7度”。学生基于自身的经验,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教师叙述的意义。有的用语言的方式进行记录,有的用列表的.方式进行记录,有的用数的方式进行记录。通过展示,学生对不同的记录方式进行融合与比较,在此过程中初步体会了负数的意义,同时对用数字符号表达信息的简捷性有了不同的体验。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增进对负数的了解

  初步认识负数以后,我让学生结合生活的经验,举一些生活中可用负数表示的例子。学生对负数获得了基于自身经验的不同理

  三、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初步认识负数后,我通过生活情境:以树为起点,一个向东走5米,一个向西走5米,让学生在数轴上表示,通过数形结合,学生对于正数和负数获得了更深的认识。在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时,有两种方法:一是在数轴上表示出两个负数,右边大于左边;二是,两个负数,数值大的反而小。这样学生才会对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这一数学问题获得主观的认识,从而提高知识的活力。

  四、借助于具体的数据,使学生获得一些生活的常识和社会的知识

  教材中安排的许多习题有的是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如我国的最低点、南极的温度等。在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会读数,还应该让学生对于这一些知识有所了解,从而实现数学的综合化。

  本单元教起来似乎觉得轻松,学生学起来也看似轻松,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却会发现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

  要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或意义),能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出这一对象,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努力!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7

  本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会运用百分数表达生活中一些数学现象。

  2、掌握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互化的方法。

  3、在理解、分析数量关系基础上,正确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

  4、学会把分数的有关知识和技能迁移到百分数,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

  在实际教学中,五个解决问题里面,我认为没有解决好的就是例5,从学生的数学总结中也得到证实,很多学生表示没有掌握例5,他们希望老师能重新讲解。学生没有掌握好,首先反思的是老师,那个点没有讲解清晰。

  我的问题在于:1、夸大了题目的难度。和可能和小时候上学不喜欢或者没有掌握这一知识点有关系,尽管当了老师,更多的对于数学的畏惧性依然存在,甚至无措的情况也有。所以在教学中夸大题目的难度,也给学生带来一定暗示:这个题目很难,你不会掌握它。

  (措施:自己一定要练习,不仅能做对题目,还有学会找出题目中的关键点,找到解决问题关键点的`方法。在做练习后,我会和答案对比,差异在哪里,实际上我更多的是看结果,先看结果是否一致,结果一致时再对比列式的不同。通过反复练习,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及如何去突破关键点,当我熟练掌握时才发现,心中的信念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的难度性已经不存在了。)

  2、仓促上课。在自己没有清晰掌握的时候就给学生讲解,势必是讲不清楚的。要赶进度,重视进度而忽视教学质量,教学质量也很难提高。

  (措施:重新为学生讲解。学生感到单位1的变化是一个难点,他们找不准单位1,实际问题是单位1的变化,单位1变成了什么,他们不清晰。他们仍能准确的找到单位1,但不会使用单位1,有些时候单位1中具体的量发生了变化,他们不清晰。)

  找到了我的问题所在和学生的问题所在,就需要我去帮助他们理顺思路,班上优秀的学生听的也是云里雾里的,例5的教学实在差劲,老师就没有表述清晰。非常感谢可爱的学生,他们知道自己的问题,看他们也让我知道自己的问题。

  接下来就是重新讲解,我将题目进行细化。

  首先练习的是填空题:()比20多20% ()比8少25%

  20比()多20% 8比()少25%

  让学生列式解答,在这四道练习题中,前两道的单位1是知道的,分别是20和8,,用乘法,列式20×(1+20%)和8×(1-25%),后两道不知道单位1,所以用除法:20÷(1+20%),8÷(1-25%)学生列式解答后让学生说一说列式的原因。接下来就是重新出示例5,细化

  4月份比3月份减少20%,变成填空题是(四月份)比1少20%(3月份是单位1 ,假设为1),求出四月份为0.8

  5月份比四月份增长20%,改填空题为(五月份)比0.8多20%(四月份是单位1,具体数值是0.8),学生很容易求出五月份,接下来学生就能比较5月份和3月份。

  接下来的练习中,我会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找到题目的关键点,然后进行转化和细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要清楚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

  就是用这种细化加转化的方法,学生顺利掌握,依然有几个学生没有掌握,课下有针对性的补习。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8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小数》教学反思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整数乘法、小数乘法、分数乘法。因此,这节课,学生完全可以利用已有知识,自己来探索新知。

  一、学生自己,随机出题,三道如下:0.4×2/30.5×2/31.2×2/3(学生随机出题,优势是学生兴趣高,但劣势同样明显。这在后面就会突显。)

  二、独立探索新知,得出算法学生独立完成第一道:0.4×2/3全班出现三种做法,如下:

  ① 0.4×2/3=0.8/3

  ② 0.4×2/3=4/10×2/3=8/30=4/15

  ③ 1.2×2/3=2/5×2/3=4/15(没有出现“化成小数计算”与“先约分再计算”两种方法,原因在随机出题上。0.4×2/3导致结果不会出现这两种方法。而书本的例题2.4×3/4就高明得多了,具备出现各种算法的优势。这也提醒我,书本上的例题是精选的结果,一定要先想清楚编者的意图,然后才可以自己修改例题,不能轻意换例题。)

  讨论结果如下:

  第①种方法,补充如下:0.4×2/3=0.8/3=8/30=4/15(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转化)。

  第②③种方法相同,只是第3种更简便。

  学生都表示:喜欢第3种。(反思:学生判断方法的好的'标准是步骤少,灵活选择方法的意识不强。因此,我认为,该把“灵活选择方法”当作一个重点,而不是像中低段时,作为一笔带过的“口号”而已。这是不是也是高段计算的一个特点呢?)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9

  本单元教学的成功之处与存在的问题

  在教授《圆的认识》一部分内容时,学生对圆规比较感兴趣,我便利用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做了很多个大小不同的圆的平面图形,并在课堂上通过折叠、比较等方法使学生明确了圆中各部分的名称。并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半径和直径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圆的周长》这一部分的知识内容引进了圆周率的内容,我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测量手中圆形物体的周长,并对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列表比较,使学生在比较观察过程中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总是3倍多一点。在此情况下我告诉学生,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就叫做圆周率。并针对圆周率的取值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平面图形的计算公式对学生来说可能意味着一堆混乱不清的字母,尤其是在引入了《圆的面积》这部分知识后,在对圆进行剪切、拼接长方形的过程中,我不断的强调圆的周长相当于长方形的两个长,半径相当于长方形的宽。但是学生仍旧在对公式的计算上存在着误差。在计算过程中时常把半径的平方写成半径乘以二。鉴于这种情况,我课下经过对个别同学的提问才发现,所有学生都知道一个r的平方等于r × r,但是一遇到具体的计算,学生们往往忽略了平方,而用r × 2来计算。在计算元的周长和面积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不仅仅是学生对以往知识掌握不扎实的情况,更严重的是学生把知识学死了,不会用来解决实际遇到的数学问题。部分学生计算能力的薄弱也为解决实际问题带来很大的障碍,由于在计算圆周长和圆面积时,圆周率取近似值3.14,所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不断出现某数与三位数相乘,除数出现三位数的除法。遇到这样的情况时,部分同学就表现出计算能力的薄弱,往往一道题目的计算要经过反复的订正才能正确,大大影响到解决问题的效率。

  改进措施:

  1、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解决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从他们理解的角度出发,还要通过外力手段强化他们的记忆,通过比较大量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2、加强对学生进行计算训练,提高学生计算技能。如口算训练,熟记2∏——9 ∏的结果等等训练。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缺乏回顾反思的学习习惯。因此,对于自己解题的思路是否正确,解题的结果是否符合事实都不在乎,只有等老师反问时才会恍然大悟。今后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0

  比的应用是在学习了比的意义后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我是这样来组织教学的.

  1.深入体会比的意义

  准备题的第一题是根据两个数量的比(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5:4),说说你能想到哪些分率?(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男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女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目的在于看到比就想到分率,把比的应用转化成分数应用题来解决.

  2.给学生充分操作的空间

  每个小组都利用小棒来分一分,在分的过程中学生产生了不同的分法,有的小组按部就班一直按3根、2根分;有的小组按3根、2根分了后,及时做了调整,按6根、4根分;有的小组大胆地按30根、20根分,不够了又再做调整。不同的分法都代表了学生对比的`理解和数感,也为进一步寻求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积累了经验。

  3.分完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鼓励学生说出在分的过程中的发现和自己的体会。有的学生发现无论怎么分都是按3:2分,这正是理解这类问题的关键;有的学生发现了6:4、30:20、15:10、9:6的结果都是3:2,这不仅巩固了化简比的内容,同时为以后学习正比例积累了经验;有的学生联想到了以前学过的平均分,在老师的引导下将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

  4.讲清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无论是是例题,练习题、还是拓展题,每道题的每种方法都要求讲清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比较不同解法的异同,哪种解法更具有普遍性。练习题1和例题比较,只是两个数量的比变成了三个数量的比,解题的方法是相同的。练习题2和例题比较,已知量由单位“1”,变成了部分量,难度增加。已知果汁质量,求水的质量,最需要的分率是水是果汁的几倍或果汁是水的几分之几,这两个分率都可以由果汁与水的比是3:7得到。还可以先求出果汁和水的总质量,再求水的质量。练习题3和例题比较,已知量由单位:1“变成了两个部分量的差,最需要的分率是两个数量所占分率的差,由男女生人数的比3:5,可以得到男生占总人数的,女生占总人数的,女生比男生多占总人数的

  5.在比较中归纳比的应用的解题题方法

  从上述练习题中,可以明白:看到几个数量的比,就要把比转化成分数。更要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之间的分率,把比的应用转化成分数应用题来解决。

  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1.例题的讲解中应画出相应的线段图,这样数量关系更加一目了然,中下生也会更好理解。

  2.拓展题与例题的跳跃过大,有部分学生会有认知上的困难。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1

  分数乘法这一单元内容包括: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法的应用。内容不仅多并且较抽象,学生理解较难。

  分数乘法的意义在整数乘法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特别是对一个数乘分数的理解上是这一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利用图形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在本单元教学中就显得重要了。

  数量关系的理解,要紧紧依托于图像的直观性,这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图形与数量的结 合。变抽象为直观,用直观的图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文字表述,再逐步使学生脱离直观上升到抽象语句的规律性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学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时,就要引导学生用图示的方式方法理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了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反之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直接用乘法来列式即可。同时引导学生直观的感知到了积小于被乘数的道理。下一步教学计算时更是要借助图示来帮助理解等于几的道理。用图形表征让学生充分观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这一比较复杂的计算过程。引导归纳得到一个规律性的结论:分子相乘做积的分子,分母相乘做积的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才比较简便。

  分数乘法的应用,则要用画线段图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数量与分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和明确分数乘法的应用就是对分数乘法意义的拓展和深化。

  数学的理解是离不开图形的辅助的。图形和数量是数学学习的一对相互依附的对象。 要学好数学就要教师帮助学生建立用一定的符号、图形来翻译抽象的数学内涵,变深邃为简约,更有利于学生的深刻理解和掌握,为进一步的学习数学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吧。

  在教学《分数乘法》时,我重点让学生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坚持每天进行口算训练。对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能联系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教学,注重加强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明确把谁看作单位1,但也忽略了单位化聚的方法复习以及一些重点评讲。以后应从以下几点来加强日常教学

  1、在教学中多进行题组训练,突破难点,让学生充分感知提炼方法。

  2、教学中要注意用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这有利于学生弄清以谁为标准, 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强化理解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

  3、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不同。

  4、加强单位化聚方法的复习,如? 时=( )分 吨=( )千克。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2

  一、比的认识教学反思:

  《比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不同类量的比。教材还介绍了每个比中两项的名称和比值的概念,举例说明比值的求法,以及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着重说明两点:(1)比值的表示法,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的是用整数表示。(2)比的后项不能是0。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教学难点是理解比的意义。

  学生是在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所以在教学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对“比”缺乏感性上认知,所以以上的例子采用“导、拨”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意在节省教学时间,也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及读法、写法时,采用了让学生自学课本的方式,因为自学课本也是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充分相信学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在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意在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讲授,让学生借助教材、板书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自主学习。

  一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有些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总之,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改进。

  二、对“比的应用"的反思

  “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长期以来,应用题教学在教材和课堂教学等方面,其应用性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教学流于简单的解题训练,这种现状必须改变。我在设计此课时,力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现应用性。由于按比例分配计算应用较广,学生有很多应用机会,因此,课前让每一个学生到生活中调查生活中的比,并且说一说你是怎么获得这些比的。以此引人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就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从生活实际引人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应用题教学的应用性。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3

  为了能突破难点,让学生建立起这类问题解题策略的模型,并能正确解决问题,我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读懂文字—会画线段图—写出等量关系式—解决问题。

  由于这类应用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应用题的逆解题。因此,有以下几点需注意:

  1.学生对找单位“1”的量基本掌握,但抓住重点句说出数量关系不够熟练。

  2.多数学生对线段图不理解,画不出来。

  3.要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准确抓住数量的等量关系。

  当教学例4后,有的学生对我说,她分不清到底是用乘法还是用除法解决。为了帮助学生分清乘法问题和除法问题,我决定加强训练学生找等量关系。为了提高学生解题准确率,我引导学生总结做题的.步骤,平时要按照解题步骤去做题。步骤如下:1、读题,找出题中有哪些量;2、哪个量是单位“1”?;3、最关键的句子是哪句?4、根据关键句子画出线段图得出等量关系。5、单位“1”是已知的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列式计算;单位“1”是未知的,就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计算。把单位“1”设为x,列方程解或用除法。

  因本班学生的接受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这类问题掌握得很好,解题能力比较强,能正确的画出线段图、写出等量关系式并正确解答。可还有好多个学生无法正确解题,只有加强辅导了。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4

  《圆的认识》是关于概念教学的一节课。通过教学本课,我的收获颇多,感慨也不少。下面我从准备和上课两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圆的认识》属于几何概念的教学

  在课的设计上我紧扣“概念教学”这一主题进行设计。一共设计了两套不同的教学模式:1、从日常生活出发感知圆——自主探究画圆——认识各部分名称——探索圆的特征——解释应用;2、情境创设引出圆——了解画圆方法——学生尝试画、教师示范画学习画圆方法——自学各部分名称——探索圆的特征——解释应用。通过几次试教,发现第二套方案更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曾一度的想超越教材,不依照教材呈现的顺序来进行教学,我们的教学,可以异彩纷呈,但是应该给学生呈现最自然的,最易接受的方法,刻意的装饰只能是适得其反。

  在试教的过程中,同时我也深感研究教材的重要性。平时一堂课,上过了也就过了,最多自己对某些成功或失败处进行反思。而在集体研讨时,才知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知识点,甚至是教师提的.每一个问题,说的每一句话都值得深究,如果给无限的时间,研讨也将会是无限的。

  二、关于课堂教学的体会

  基于各方面的准备,我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具体有两方面完成较好:

  (1)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课的开始,我让学生欣赏了一组图片,使他们了解在自然现象都能找到圆的足迹,并在图片中,感受到圆是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图形。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在实际应用中呈现了光盘、硬币等与现实生活常见的物品,让学生感受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教育。

  (2)恰当地处理教材,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探讨圆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几个环节循序渐进:a、学生掌握了画圆的方法后,紧接着利用学具中的圆形纸片让他们准确理解数学概念:圆心。通过自学半径、直径概念,进一步理解圆上、圆外、圆内三个名称,然后进一步理解半径、直径。b、有了上一环节的铺垫,让学生自主探索特征,通过用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探索半径的特征:在同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都相等。这一环节较好的突出了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培养。c、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直径的特征,有了探讨半径特征的经验,直径的特征便“水到渠成”了。d、最后,利用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探讨同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以及圆的其他特征,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最后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1、利用圆规画圆的环节:教学还不够细致,在巡视时感觉学生画的很好,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但在巩固运用时发现有的学生没有掌握画圆的方法,特别是没有在画的过程中认识、领悟到:半径的长度也就是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圆的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

  2、最后的延伸部分:让学生讨论在操场设画大圆的方法时,部分学生没有想到将定长、定点、旋转一周就画一个大圆。这也是教学中渗透圆的特征还不够充分,如果较好掌握了画圆的步骤理解了“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这一点,应该能很好的突破。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5

  一个学期马上就要过去了,回顾自己的教学过程,主要有以下所得:

  1、部分学生不善于动脑思考,不会举一反三,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较普遍,因此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差或方法少。

  2、部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培养起来。

  (1)少部分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还没有养成。

  (2)少部分学生良好的检查习惯还没有养成。他们做完了题不知道检查,不会检查,明明错误在眼皮下却看不出来;有的学生是懒得检查。

  3、我在教学中还有不够细致全面的地方。例如,在这学期考试中反映出部分学生对分数应用的问题掌握不好,说明我忽视了这个知识点的巩固。

  针对出现的问题,我认真地进行了思考:

  1、部分学生不善于动脑思考,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原因除了他们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思想懒惰以外,和我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有一定关系。

  2、后进生之所以很难取得大的进步,主要是他们遗忘知识特别快,可能你早上刚教过的内容到下午他就忘记了。

  3、良好的的学习习惯没有培养起来不是一两天的事,有些是家庭教育造成的',有些是学校教育造成的。但是一些审题的方法、计算的技巧等教师还是应该随时强调的,并要强调扎实。

  通过反思,我认为除了继续沿用以前好的做法外,还应积极地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改善:

  1、对于学习落后的学生,一定要让他坚持达到老师提出的要求,独立地解答习题。

  2、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在组织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认真探索指导学习的方法,多给学生创造一些自主学习和勇于创新的机会,激发学习主体的自觉性,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主动活泼的完成学习任务,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3、在改善学生学习习惯方面,需要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检验和自我评价能力,指导学生对自己作业中的错题分析错因,认真改错,提高正确率。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0-20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学反思10-11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2-06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06-01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0-10

数学的教学反思06-29

数学教学反思09-05

数学教学反思09-14

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教学反思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