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时间:2022-10-10 14:58:1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

  不久前,我上了一节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质疑导学法组织教学。我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并且看看有什么问题,让他们写在书本旁。

  在反馈时我叫同学们把自己读课文中遇到的问题写在黑板上,然后问大家喜欢研究哪一个问题,并让研究同一个问题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结果证明这一教学方法取得了成功,学生不仅提出了许多有价值、值得研究的问题。同时在研究时小组成员积极合作共同探讨,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研究的很有深度,对文章的内容提出了许多有个性的`见解,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从这个片断中使我认识到了学生的潜能是无穷,只是我们没有去认识到,没有去进行挖掘,教学中我们常常担心学生没能把老师讲的听明白,不能把教材内容掌握好,因此教师常常包办学生的学习。其实,我们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他们完全有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学习。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2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

  “悼念伯父”、“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告诉我们伯父是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敬爱之情。

  这一课应怎样上,课前我翻阅了一些资料和别人设计的教案,我进行了认真地思考和备课:首先、整体入手:因为文章是个系统,教学中教师应有一个整体观念,整体感知,局部体会,再回到整体感悟上。这样学生所学不是一些零碎的东西,而是对课文完整的认识。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脉络清晰,叙事清楚,中心明确,因此备课时选择了整体感知内容,直奔中心的教学方法,提纲挈领,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其次、以点带面:

  教学中,最忌讳的是逐词逐句地分析讲解。在课文第一段教学中,突出一句话:鲁迅先生受到人民的爱戴,抓住一个词:爱戴,围绕这句话,这个词,分析课文,并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加深理解,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第三、加强语言训练:

  加强语言训练已成共识,如何加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认为有两点:

  1、训练点要准,要考虑到教材实际,更要考虑到学生实际,难易宜适度。比如“张冠李戴”、“囫囵吞枣”二词在课文中都有上下语境可作理解参考,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再弄清两者关系,并据此说因果句,这样训练点选择就较为适当。

  2、训练应扎实,不应架空。这两词的教学立足于课文,不仅加深学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有一定的效果。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发现了诸多不足之处:首先,在教学中讲的还是过多,启发学生的太少,担心回答不上来和时间不够而直接引出答案,这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训练。今后,要多引导学生根据阅读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找出答案,这样就能拓宽学生多样化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3

  【教学设想】

  1、本节课教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主要理解体会“救护车夫,关心女佣”两个部分。

  2、通过两个小故事,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反复揣摩,体会鲁迅先生的“博爱”之情,

  3、将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主要阅读本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而节选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来参读,通过对照融合,从而以周晔的泪引出小孩的泪、青年的泪、老人的泪,形成这样一条感情主线,提升学生的感情,唤起学生对“博爱”之情的更深理解。

  4、这篇课文是周晔对逝去的伯父的怀念,以泪体会爱,拓展学生的知识,使学生不仅能认识课文中的鲁迅,更能认识一个社会中完整的鲁迅。

  【课后反思】

  1、本文的题目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题目中的“伯父”点明了本文的作者和鲁迅特殊的亲戚关系,而“先生”则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两者并列到一起,既有怀念亲族长辈之情,又含有崇敬之情,并且正是要通过这种朴素的亲族长辈之情,这个小点来折射出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这个大面,这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小见大”吧!但在这篇课文中我忽略了这个虽“小”却“重”的点,整篇课文都在赞鲁迅,颂鲁迅,而忽略了小作者,小周晔对伯父,对自己的亲人,对自己的长辈最平平实实,真真切切的思念,使得整篇课文成了没有根基的大树,上边虽枝繁叶茂,下边却没有了承托。人常说“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只有在“大”的定向中,鸟才能“任飞”,鱼才能“凭跃”;而只有在“小”的定向中,鸟才不会失“飞”的方向,鱼才能找到“跃”的目标。

  2、在教授课文的'过程中,由于我的激情不够,感染力、煽动力不够,导致整节课学生的兴致不高。我认为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自己的知识不够丰富,没有能够对学生的课堂上产生的一些不可预知因素,游刃有余地进行化解,缺少了一些教学的智慧,看来,这需要我在平日中多读书,多充电,多实践不断积累经验。

  3、我认为这应该是最重要的一点,我没有真正拥有一个充满灵性鲜活,开放的课堂,整节课比较死板,僵硬,学生没有创意,课堂没有笑声,其实一直以来我认为老师让学生带走的不应该仅仅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带走追求一生幸福的智慧,老师不是一台机器,把学生复制成一个个相同的成品,老师应当小心地呵护孩子,精心培养,唤醒他智慧,让他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可现在我们理念出了问题,不,应该说70~80%的老师都出了问题,片面追求成绩,一切都可以忽略,一切都可以抹杀。我记得师范的一位老师告诉我们:一个好老师,有品位的老师应该:胸有大爱,铁肩担义,有感恩之心,宽容大度,幽默坦荡,敬畏生命;不管今后的路有多么坎坷,我都会朝着我心中的这个目标去努力,我也一定会以自身为榜样让我的学生都成长为一棵拥有智慧的苍天大树。

  这几点是我上完这一节公开课后的反思,可能会不够深刻,或不够全面,甚至会有些零乱,但这样的反思能促使我不断进步,能使我日臻完美。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4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敬爱之情。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为了营造强烈的文化氛围,追求震撼人心的效果,我始终坚持从三个角度去把握教材,设计和实施教学。在上课之前,我对教材进行了深入和独到的解读。以“悼念”这条明线贯穿全课,辅以“关爱”这条暗线统领全文,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会鲁迅先生那中博大的胸怀。综观整堂课,具体体现在,用“悼念”把文本内和文本外的内容联系起来,把文本和扩展内容结合起来。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这句话是小周晔失去伯父时的所想所感,也是文章的情感主线,文章以此为情感轴心,回顾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小事。教学时,每讲学一个小故事,再返回到该句的诵读上,以形成一咏三叹的效果。用这样的设计,把文本的主旨提升到鲁迅的博大上来。相互照应,让课更显精致。在课堂占课的过程中,对课堂节奏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救助农夫”这一个小故事浓墨重彩,从鲁迅的那几个动作入手,通过对“半跪”的分析,让学生说出了哪个动作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中。然后再让同学们想象,通过想象让画面动起来。最后让学生们去找鲁迅跪了多长时间,通过3个角度去找理由,让学生有了一种震撼。最后问学生,这一跪,跪出了什么?学生自然能说出很多。再说女佣,这样的一张一弛,舒展自如。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共分五段,我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讲,而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先讲二到五段,最后再讲第一段。这样由“因”推出“果”,很巧妙地将部分和整体有机地衔接起来,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安排紧凑,气氛活跃,效果显著。教学流程上,紧紧扣住为什么会爱戴‘伯父’”这个问题来展开,并以填空伯父鲁迅先生是一个xx的人,作为每一段的小结。这样,随着学习过程的深入,学生自然而然地对“伯父为什么得到各色各样的人的爱戴?”这一问题越来越明白,答案会越来越丰满,越来越完整,最终得出:因为伯父关心青少年、敢于与恶势力作斗争、同情和关心劳苦大众,所以得到广大青少年、进步人士和劳苦大众的爱戴。

  一、“自学存疑”,强调学生自学、自悟、自得

  现代教学思想认为:教学过程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相信学生的潜能,对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取得成功充满信心。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尝试实践、依靠自己的劳动,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发现知识。如:学习“谈《水浒传》”这一段,我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找出最值得研究的词语或句子,通过独立思考或同桌或四人小组讨论,研读,然后汇报各自的研究成果和发现的问题,在这样的一种学习氛围中,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这种探究学习,既有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群体的讨论切磋,在不断的交流碰撞中,让学生不断地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二、“质疑答题”,强调教师的点拨、点破、点化

  “质疑能问,已知知识大半。”对于学生学习探索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首先应组织学生讨论,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启发、思维互补,尽可能使大多数学生的尝试实践取得成功。在教学“谈‘碰壁’”这一段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有什么问题,先同桌商量一下,解决不了的,再前后四人小组讨论,仍然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大家讨论。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发扬协作学习的精神,做到思维互补。而在学生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时,教师就需要及时地加以点拨,点拨不够,还需点破、点化。《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中,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理解这个句子是很困难的,因为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学生根本无法体会句子中的含义,这时就需要教师恰当的引导,启发和点拨。这里我及时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鲁迅面对白色恐怖坚持斗争的资料,让学生了解鲁迅说这句话的社会背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感受鲁迅敢于同反动势力作斗争的品格。还有,在学了谈《水浒传》这个故事后,学生只懂得鲁迅对侄女的关心和爱护,还不能完全理解他对广大青少年的关心和帮助,这时我适时地给学生出示补充介绍鲁迅关心帮助广大青少年的图片和解说,使学生能充分感悟鲁迅关心爱护青少年的品格。

  三、“激疑拓展”,强调求实、求活、求新

  “激疑拓展”强调的就是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获得创造的成功。在本课结束前,我设计了一个启发学生想象的拓展训练:假如你现在在万国殡仪馆里,你想对鲁迅说些什么?让学生给鲁迅写幅挽联或写一两句话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因为通过前面两个故事的学习,教师对一些必要的课外资料的补充介绍,学生对鲁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鲁迅的敬佩之情也随着课文的深入学习而越来越深厚,情到深处不吐不快,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思维被又一次激活。他们在想象的过程中进行着创造性思维,体验着创造成功后的喜悦。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5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为了营造强烈的文化氛围,追求震撼人心的效果,我始终坚持情感体验去把握教材,在上课之前,我对教材进行了深入和独到的解读。以“悼念”这条明线贯穿全课,辅以“关爱”这条暗线统领全文,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会鲁迅先生那种博大的胸怀。综观整堂课,具体体现在,用“悼念”把文本内和文本外的内容联系起来,把文本和扩展内容结合起来。以反映鲁迅先生高尚品质的“深受爱戴”“教育儿童”“顽强斗争”“和蔼慈祥”“同情大众”“关心他人”为小标题,将课文内容进行高度的浓缩和提炼。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这句话是小周晔失去伯父时的所想所感,也是文章的情感主线,文章以此为情感轴心,回顾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小事。教学时,我设计周晔在追悼会上的这种情感,在“预习检测”这一环节用回忆引出每一个小故事,在“探究新知”这一环节上再返回到该句的诵读上,以形成一咏三叹的效果。用这样的设计,把文本的主旨提升到鲁迅先生的博大精神上来。相互照应,让课更显精致。

  在课堂进行的过程中,对课堂节奏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救助车夫”这一个小故事浓墨重彩,从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那几个动作入手,通过对“半跪”的分析,让学生说出了哪个动作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再让学生想象,通过想象让画面动起来。让学生去寻找鲁迅跪了多长时间,让学生有了一种震撼。然后通过设计情境,自然体会到鲁迅先生对劳苦大众的同情。最后反复诵读两个“清清楚楚”的句子,体会鲁迅先生当时忧国忧民的神情和给周晔留下的极其深刻的印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共分六段,我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讲,而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疑问“为什么伯父深受众人的爱戴”入手,从追悼会引出生前的四个故事,最后再讲第一段。这样由“因”推出“果”,很巧妙地将部分和整体有机地衔接起来,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安排紧凑,气氛活跃,效果显著。这样,随着学习过程的深入,学生自然而然地对“伯父为什么得到众人的'爱戴?”这一问题越来越明白,答案会越来越丰满,越来越完整,最终得出:因为伯父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伯父深受众人的爱戴。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堂课,教学时加大了朗读训练的力度。也成为这节课训练的主要内容。默读,小声读,师生角色朗读,引读,重点句子反复读,形式多样。这节课基本上克服了满堂课串讲串问的弊端,做到了“以读为本”,比较重视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这节课中尚有不足之处,在“总结提升”、“达标检测”这两环节中对学生语言文字训练尚欠到位;抓住词句,让学生深入细致地去挖掘,与学生产生共鸣还不够深入;鼓励学生谈出带有个人情感的见解,鼓励创见性的发言还做得不够。在今后教学中会不断改进。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6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第五单元的课文,而且学生对鲁迅先生也不了解。因此教学本课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课外资料为课堂教学做好了铺垫。如果不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学生就无法理解课文当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因此,课前我布置学生从几个方面搜集鲁迅先生的资料:鲁迅的生平、鲁迅的故事、鲁迅的作品、鲁迅的照片、他人眼中的鲁迅等。在第一课时的时候,我引导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并随机进行补充,让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为理解课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整体入手:本文脉络清晰,叙事清楚,中心突出,因此我选择了整体感知内容,直奔中心的教学方法,即整体感知,局部体会,再回到整体感悟上,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3、以点带面:在课文第一段教学中,突出一句话,抓住一个词,围绕这句话,这个词,分析课文,并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加深理解,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4、强化训练:训练点要准,要考虑到教材实际,更要考虑到学生实际,难易宜适度。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根据第一段场面描写的方法写自己熟悉的一个场景,从学生的交流看效果好,学生习得了写场面的方法。

  总之,通过第一课时的教学,让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为第二课时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深刻感悟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打下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在教学时我采取自学、自悟、自得,然后小组交流,接着全班交流,并上台展示。这样使全员参与,生生互动。在交流时学生上台展示,大胆写出了鲁迅对自己的印象,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在交流完每个事件时,我都用巧妙的过渡语连接到全文的情感主线第一段,学生带感情朗读:我想到从此再也不能见到伯父的面了??.滴下来。加强了对鲁迅合作者的情感交流,我看到有些孩子读到这儿眼圈红了。

  2、学生能抓住关键句子和词感悟鲁迅,评价鲁迅。我再适时加入资料补充,拓展了孩子们对鲁迅深刻的了解。在回到第一段时又补充了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片段,全文评价鲁迅后,展示了藏克家的《有的人》进行朗诵孩子们听了朗诵对鲁迅的敬佩之情越来越深。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他们在想象的过程中进行着思维,体验着创造成功的`喜悦。

  3、结尾我让学生把课前搜集到的鲁迅名言送给同学:1.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和血。2.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工作上。让学生从鲁迅身上受到教益。

  不足之处

  1、开始自学时应给学生留自学时间再小组交流,而我却让他们直接小组合作,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2、学生提到鲁迅爱孩子的情节,我没有往透处点拨,让学生理解到鲁迅到广大青少年的关心和爱护,他把希望都寄托在青少年身上。

  这几点是我上完这一节公开课后的反思,可能会不够深刻,或不够全面,甚至会有些零乱,但这样的反思能促使我不断进步。

  总之,上完这节课,我对自己也有了新的认识和评价,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我回扬长避短,再接再厉,努力使自己成长为创新型教师。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7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这篇文章的教学,我本着以情感为主线,充分挖掘句子内涵,以读悟情,主要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感受对伯父的爱戴和怀念之情。

  如学完第一个小故事,教师就饱含深情地导读:“亲切的话语还在耳边回响,可是今天,伯父却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回忆往昔,周晔更加悲痛,那怎么读这句话呢?”(课件出示:“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在读完第二个小故事时,老师又说:“就是这样一位幽默诙谐、富有斗争精神的伯父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们”怎么能不伤心呢?谁把这样的感受读出来?再读‘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这段话。而在学完“救助车夫”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用低沉的声音与学生交流:“亲爱的同学们,就是这样一个忧国忧民、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的伯父去世了,这是多么令人悲痛的事呀!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再来读读这段话:“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我就是这样把对伯父的爱戴和怀念之情作为一条情感主线,通过反复朗读从而由体会周晔的'悲痛心情迁移到我们自己对这样一位伯父的爱戴与怀念的体验,因而在角色转换中体验感情,在反复品读中流露真情。

  另外,这篇课文中,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理解这个句子是很困难的,因为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学生根本无法体会句子中的含义,这时就需要教师恰当的引导,启发和点拨。这里我及时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鲁迅面对白色恐怖坚持斗争的资料,让学生了解鲁迅说这句话的社会背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感受鲁迅敢于同反动势力作斗争的品格。我还简单地介绍了鲁迅的《啊Q正传》和《狂人日记》加深学生对鲁迅的认识,从而更好理解这个句子。效果还是不错的。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8

  4月25日,在XX小学听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几节同课异构的课,深受启发。这几位老师的课各有特点,各有优秀,值得学习。

  课文所写的时代背景离我们的生活相去甚远,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上较为困难,特别是对于“碰壁”的理解上,学生不好理解。吕老师针对这一问题上,在备课时查阅和选取了大量的资料,包括图片、文字,一是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文本阅读,对于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课文以五个故事展开,讲解时侧重重难点。备课深入细致,这些都值得学习。另外我也提一点意见吧。我觉得在材料的选取上,可以增加一些鲁迅先生为革命,为社会,为人民所做的事情上增加一些,可以更好地帮学生理解先生为什么那么受人爱戴。另外,最后,吕老师选取了妻子、儿子等人对先生的评价,我觉得这些好像与主题无关。鲁迅先生的母亲从来不看他儿子的作品,而是特别喜欢张恨水的小说,那能说先生不是个伟大的作家吗。

  崔老师备课独到,理解准确。先生在作者的眼中不但是一位伟人,还是一位慈祥、幽默的长辈。所以崔老师在板书时就加以区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另外,在讲课时,崔老师就像是在放风筝,看似游离在外,而又围绕主线。放开有利于学生的思维,主线则保证不偏离课文的主题。另外,和蔼的'态度,亲切的笑容,有趣的游戏,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我也提一点建议吧。崔老师说,会的我们不讲,我们就讲不会的。那你如何判断学生的会和不会,是不是要做调查和提问,针对大多数学生的疑问来进行讲解。让学生对自己的疑问提问题,再引导讨论,配合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是不是会更好点。

  以上是我的一点个人意见,仅供参考。三人行,必有我师。通过听课,学到了好多好的方法。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9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想起磨课的这一个月,三改三试。刚开始备课时,我预设是想走情感路线,通过体会文中的关键词语,如“扶”、“半跪”“严肃”等感悟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精神品质。

  于是我开始以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为目的,在教学设计中加入了很多煽情的成分,比如:通过想象周晔当时的悲痛心情,理解鲁迅先生的'慈爱,那么得到先生的爱抚的仅是他的小侄女——周晔一人吗?他把他的爱给予了每一个需要关爱的孩子。补充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的有关孩子悼念先生的语句。

  按照这样的设计,我进行第一次试讲,在课堂上不断的煽情,让学生感悟先生的精神品质。但一节课下来,发觉只有一小部分同学能够理解,大部分同学还无法理解鲁迅先生对车夫的救助,不仅仅是帮助他这么简单。而且一节课内容太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短。

  于是进行了第二次修改,内容缩小了,但是主题不变。一节课上下来,旁边听课的老师都觉得大的框架已经出来了,再修改细节就可以定稿了。

  定稿以后我想了很久,到底一堂课我是想让学生学习什么?是仅仅知道鲁迅是怎样的一个人,还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去感悟人物精神品质,如何写一个你熟悉的人?后来在新钢一小听了一堂课,听到评课的几位老师都在强调一个理念:理性教学,我们需要的不是什么感情,不是追掉会,而是教会孩子学会学习。语文本身就是阅读与写作两大块,课本上的阅读,应该是为写作服务的。而这,和我们现在正在试验的课文中渗透写作教学不谋而合。

  最后,在上公开课的前三天,我大改了教学设计。围绕两根主线,1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人物精神品质,2将作文教学有机渗透到课文教学中,让学生不但动情更能学以致用。

  但上课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对学生不够放手,课后小练笔没有出示要求,部分学生不明白,无从下笔。以上就是我的教学感想。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0

  初读课文时,先让学生通过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写了哪几件事(每件事通过空行成为独立的一部分),给各部分加小标题。指导学生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让学生说说每一部分的段意,再告诉学生,小标题比概括段意要更简练,一般不是完整的句子,多为短语。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以从课文中摘录词句作小标题。

  理解课文时,可先引导学生根据“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找出课文中心句,然后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鲁迅先生为什么能得到人们的尊敬、爱戴?二是从文中所写的事例看出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这样就调整了阅读的'顺序:大致了解第一部分主要内容后,直接学习下文。

  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探究第一部分与后面几个部分的关系。第一部分提出一个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后面几个部分则用鲁迅先生的几件生活小事从不同侧面回答了这一问题。谈《水浒传》表现了他对青少年的关心和爱护;谈“碰壁”表现了他对旧社会的痛恨;救护车夫则表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关心;关心女佣阿三则表现他关心别人胜过关心他自己。总之,是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他才赢得那么多人的爱戴。第一部分和后面几个部分是因果关系,第一部分写的是果,后面几个部分写的是因。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1

  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牵手亲情 唱响关爱。其中《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对我的印象十分深刻,原因是两课时我都分别上了先行课。这单元,我们语文组研究的主题是“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每上完一节课,我都进行了积极的反思,试图从中找到答案。

  回想两节课的小组学习,每个小组的组员都能在组长的带领下针对问题积极的讨论学习,课堂效果很好。比如,在上第二课时的时候,我采用牵一发动全身的方法,围绕“鲁迅先生为什么受到人们的爱戴?由此看出鲁迅是个怎样的人?”这两个问题,调动学生利用多种形式学习,先自己勾画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描写的句子,在旁边写上批注。再小组讨论、交流勾画批注,理解关键词语,谈感受等。从而充分深刻地感受鲁迅这个人,感受鲁迅先生的高大形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思考的学习能力。这样的小组学习的效率就非常高。

  我让每个小组长记录临组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课后依据发言的多少给予不同的加分。全班交流的时候,每个小组都争相抢夺发言权。以至于我班学习最好的陈媛同学,课上只回答了一个问题而流下了眼泪。我只好课下劝解,老师让你当科代表就是对你很好的信任,把机会留给其他同学一些。这样,她才擦干了眼泪。那节课后,我终于明白了,调动了小组学习的积极性原来能如此激活课堂的气氛。这样利于阅读教学能层层深入,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能更好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挖掘课文内涵的学习兴趣。

  大家都知道;鲁迅是一位令中国人崇敬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一提起鲁迅,他那“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形象便映照心间。本文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给作者周晔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的: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的方式完成生字词和读文的学习。但课前导入的环节时间太长,以至于最后的环节处理的太仓促。在引导学生弄清每部分大意,对主要内容进行概括之后,进行概括小标题的训练。初读课文时,先让学生通过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写了哪几件事(每件事通过空行成为独立的一部分),给各部分加小标题。指导学生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让学生说说每一部分的段意,再告诉学生,小标题比概括段意要更简练,一般不是完整的句子,多为短语。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以从课文中摘录词句作小标题。小标题的概括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给每部分加小标题,既锻炼了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也检验了学生读懂课文的'效果。最后让孩子找到中心句,初步认识鲁迅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第二课时的学习,由回忆四件事引出鲁迅是怎样一个人。出示自习提示时,我引导学生根据“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找出课文中心句,然后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鲁迅先生为什么能得到人们的尊敬、爱戴?二是从文中所写的事例看出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让学生去勾画描写鲁迅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先自学然后进行小组交流讨论。这样就调整了阅读的顺序:大致了解第一部分主要内容后,直接学习下文。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中心思想的渗透理解,在吃透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每分析完一件事,就让学生抓住周晔的那句话,多次朗读,去深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进而概括中心思想。

  在合作探究,理清课文的结构的同时,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我其实暗中在引导学生探究第一部分与后面几个部分的关系。第一部分提出一个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后面几个部分则用鲁迅先生的几件生活小事从不同侧面回答了这一问题。每分析一件事后,回到第一段周晔的话的朗读。设计到理解文章的难点的时候,我出示了文章相应的写作背景,对学生的学习帮助很大。

  总之,是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他才赢得那么多人的爱戴。学完课文,鲁迅先生崇高的精神品格,伟大的人格魅力便深深地铭记在了学生的心中。我趁机引导学生来品读巴金先生在《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一文中所写的四句话,使学生情感再一次得到提升,进而齐读周晔的话,当我们失去这样一位伯父时,我们会怎样呢?此时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宣泄,更深入的走入鲁迅。如果再设计一个小的练笔或口语交际,你此时要和鲁迅伯父说些什么呢?我相信课堂效果会更完美。有了先行课的课例,我也对文章有了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把握,对小组学习又有了新的认识:课堂上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自读自学的空间。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实现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这样不但小组合作的效率会高,而且课堂也更有实效性。正所谓“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思则空。”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2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告诉我们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爱戴之情。对这节课的学习我感受颇多,也较满意,下面就谈谈自己的收获与不足吧。

  在教学开头,我做到了“以人为本”,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提倡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在自主学习、团队合作、探究决策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学们在交流中提高了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达到共同进步。

  我还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脉络,体会先果后因的写法。明确前后内容为因果关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和理解体会。教学思路也很清晰,教学效果理想。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中,我始终以“为什么鲁迅先生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为主问题,把这个问题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之中,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研读课文,取得很好的效果。在教学中就是抓住一个训练点,即通过揣摩人物的动作和人物个性品质。在教学这一课时,为了突破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在学生谈体会抓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深入体会时,学生们各抒己见,谈出了自己的自学所得以及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通对"扶、蹲、跪、来、洗、敷、扎"等动词,特别是对“半跪着”这个词,以及后面的“叹”字,层层推敲,无不精雕细镂。更可贵的是,在语言文字的讲解过程中,启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从而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我这样做,包含着几层意思:一是从诱发感知入手,启发学生的认识;二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促使学生将认识在实践中具体体现。这两层意思又都紧密地联系语言文字训练,既提高学生的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又锻炼了语文能力,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

  通过课堂实践,发现了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处,如:

  首先,在教学中,因为研究教材力度还不够,虽抓住了课文重点去揣摩,在品读中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因学生不太了解作者当时的背景,没有引导到位,学生对当时的社会感受不多,根本没有真正黄包在严寒的黄昏拉客觅食的凄惨情境,根本没有真正体会老百姓在三座大山压迫下的悲惨生活以及国家前途的渺茫。导致学生的感情达不到共鸣。致使在后面的教学时,鲁迅面对车夫叹出了什么?学生讲得很空洞,不能深入地去理解。

  其次,在小练笔方面,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都非常关注文本中可练笔的“点”。这课上,我先让学生认识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以及受到人们爱戴之情后,安排了小练笔。“假如现在你就是在万国殡仪馆追悼鲁迅,你会对鲁迅说些什么?”本来语文课教学应尽量腾出时间,让位于小练笔。但是因为安排时间不当,在课堂上并没有当堂完成小练笔。没有通过小练笔去深化文本,提升认识,此环节完成得不理想。

  在今后的教学中,务必备好学生,把每个环节落实到位,扎扎实实学习和训练,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3

  本课的讲授有以下几个反思:

  1、遵循常规,教中求变: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有常规可循的,但方式方法不必固守一律,可以多种多样,要因不同教材、不同教学要求、不同教学对象而有所变化。这是在教学实践中常中求变的一个可贵的创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共分五段,我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讲,而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先讲二到五段(二、三段已在上一课时讲完),最后再讲第一段。这样由"因"推出"果",很巧妙地将部分和整体有机地衔接起来,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安排紧凑,气氛活跃,效果显著。

  2、既重文字,又抓思想:

  在本节课里,我对课文中的基础知识字斟句酌,从不放过。如对第三段开头两句话的归纳棗时间、风势、天色、行人以及寒冷的程度;对“淌”“流”“滴”等词语的辨析比较;对“扶、蹲、跪、来、洗、敷、扎”等动词的推敲,无不精雕细镂。更可贵的是,在语言文字的讲解过程中,启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从而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我这样做,包含着几层意思:一是从诱发感知入手,启发学生的认识;二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促使学生将认识在实践中具体体现。这两层意思又都紧密地联系语言文字训练,既提高学生的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又锻炼了语文能力,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

  3、创设情境,丰富想象:

  创设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心境,体会作品的意境,深刻地理解课文。在本节课里,我结合课文娓娓地创设了一段黄包车夫在严寒的黄昏拉客觅食的凄惨情境,使学生如闻共声、如临其境,引起了感情的共鸣,收到了应有的效果。想象力是学生智力中一种很重要的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在讲课中,把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其作法是:

  1、运用插图,启发想象;

  2、结合课文、展开想象;

 3、延伸情节,丰富想象。

  在本节课,我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想象鲁迅先生可能会回答的话,既帮助学生悟出课文的真谛、又使学生从中受到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4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在鲁迅先生去世九年后,回忆、怀念鲁迅先生写下的文章,体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伟大人格,表达了作者对伯父的深深怀念。我在教学中主要做到以下三点:

  1、情感渲染,引起共鸣。学生不是无情物,只是未到动情时。在教学中,我用音乐和图片来配合导语,创设浓浓的悼念情境,使学生在课始就对鲁迅以及文章产生浓厚兴趣。

  2、概括标题,提高能力。学生是一幅未着色的画,是一首未谱完的曲。在小标题的拟定中,引导学生将书读通,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师在此环节中无须照本宣科,更不必让学生答出预设小标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思考内容,以学生概括总结的小标题为板书对象。

  3、以想促悟,读中悟情。“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过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批画词句,体会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尤其是鲁迅所折射出的人物精神。学生通过层层深入的朗读——个别读、齐读、男女生读、引读,在朗读中感悟词语,在感悟中激发思维,在思考中想象画面,在想象中得到情感的升华。如在“救助车夫”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前文“燃放焰火”中鲁迅先生的神情,与看到车夫在黑暗社会中举步维艰的深思进行强烈对比,从而,体会到伯父的爱憎分明。

  在这一节语文课的教学中,我感悟到指导朗读,除了可以创设情境,再现教材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所讲述的画面,激发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外,还可以巧用学生的想象,进行移情朗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文字的魅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5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畅谈读书、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的人,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敬爱之情。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抓住涵义深刻的句子理解并感悟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之后通过朗读表达人们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一‘‘质疑问题’’,强调教师的点拨、点化。

  对于学生探索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首先应组织学生讨论,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教学‘‘畅谈‘碰壁’’’这一段时,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有什么问题,先和同桌商量一下,解决不了的,再前后四人讨论,任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大家讨论。目的'在于学生能够发扬协作的学习精神,做到思维互补。而在学生解决不了问题时,及时地加以点拨,点拨不够,还需点破、点化。其中‘‘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理解这个句子是很困难的,因为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生活很远,学生根本无法体会句子的含义,这是恰当的引导、启发和点拨。这里我及时向学生资料,了解社会背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使学生能够更准确的理解句子的含义,感受鲁迅敢于同反动势力作斗争的品格。学了‘‘谈《水浒传》’’这个故事后,学生只懂得鲁迅对侄女的关心和爱护,还不能理解他对广大青少年的关心和帮助,这时我适时地给学生出世补充介绍鲁迅关心爱护青少年的品格。

  二、强调求实、求活、求新。

  “激疑拓展”就是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获得创造的成功。在课结束前,我设计了一个启发学生想象的拓展训练:假如你现在在万国殡仪馆里,你想对鲁迅说些什么?让学生给鲁迅写副挽联或写一两句话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因为通过前面两个故事的学习,教师对一些必要的课外资料的补充介绍,学生对鲁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鲁迅的敬佩之情也随着课文的深入学习而越来越厚,情到深处不吐不快,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他们在想象的过程中进行着创造性思维,体验着创造成功后的喜悦。

  只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多引导学生根据阅读自己发现问题,找出答案,学生之间最大限度地开展互说互评。答案模式也可多样化,拓宽多样思维。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1-28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09-19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04-19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语文教学反思11-22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5篇12-03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5篇07-21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5篇)03-15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11-15

《灰灰先生》教学反思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