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与盾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3-01-23 16:41:5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矛与盾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矛与盾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矛与盾的教学反思

矛与盾的教学反思1

  《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本堂课我从兵器入手,引出了矛和盾这两种兵器(图片展示),这时我引导学生“如果把它们集合起来那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进入课文。整堂课学生用图画一画坦克发明经历的几个阶段;演一演那场比赛,我乘机引导学生品味了“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固然安全”等词句;辩一辩矛和盾各自的优缺点。然后出示坦克图,展示坦克的`威力,引导学生读好第5段,读出坦克的威力,读得激动,读得痛快。接着让学生说说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讲一个道理。使学生懂得以后写一个道理的时候可以用一个事例来说明,最后“你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对本文进行拓展。

矛与盾的教学反思2

  一节课下来,总是感觉不足之处很多,比如说对《矛与盾》寓意的理解过于单一、死板而导致偏颇,强调了“实事求是”的同时似乎忽略了它的“自相矛盾”,到现在想来觉得还是在此环节中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引导同学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自读自悟”才好。

  对学生的评价不足,是我在执教这一节课中暴露出来的另一问题。可能是重视的程度不够,所以造成了课上评价的严重匮乏,比如在让学生自由选择“买与不买”“想买什么不想买什么”时有三名同学选择了买矛,一名同学选择了买盾,而大部分同学则是读懂了课文,选择了不买,在处理这一情况时我匆忙了许多,没能对这四名同学作出“你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这是一种可贵的品质”“现在你怎样想?”“知错就改,更加难得”等评价,造就了缺憾。在课下吉校长也曾和我交换过意见: “课的.设计固然重要,但教师的预设和生成在课堂上更为重要,是细节成就了完美。”老师们认为呢?

  备得充分、设得巧妙的同时让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更贴确与美丽些吧!

矛与盾的教学反思3

  20xx年9月27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国七省七校教育发展联盟》组织的教学活动,并聆听了来自福建福州实验小学的优秀教师叶荣丰老师讲授的《矛与盾》一课。通过此次听课,使我获益良多,大致总结如下:

  一、语言教学着重于读,文言文教学更基于此,且文言文教学与普通精读课文的读相比,更应着重于读。不读就显不出语言的特点,就品尝不出文中的韵味,就难以理解出文中的意思。要反复读,多读,才能理其义。因此,整节课上叶老师由始至终贯穿了“读”。

  1、整体读,力求正确流利。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这节课上,叶老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自己读书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习古文的兴趣。进入新课时,先范读课文,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点燃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热情。最终把背诵课文变成了自觉行为。学生神情专注,摇头晃脑,沉醉其中,读得正确流利,读出停顿、节奏,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2、感悟课文,深入理解重点句。

  “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叶老师在巡视学生对照注释读懂句意时,注意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注重对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提炼。如:一边读一边看插图,标明注释快速学习,联系上下文猜读,这些都是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不可缺少的拐杖。尤其是对照注释,揣摩句意。如果将学习文言文比作一幅国画,那么这一步是一个局部精细勾勒的过程。经过这一步,课文的文言形式已在学生头脑中逐步稀释为相当的白话文。这些学习方法从学生中来又回归于学生中去,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再去读懂。读“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两句时,要指导学生自然地将对古文的理解和读紧密地结合起来,读得有滋有味,读出了张扬夸耀的语气。体会到楚人说话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3、个性化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指导朗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句时,叶老师不仅充分借助文中插图,还创造性的编加插图,再次将学生融入情境,鼓励学生设想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在问这句话时的语气、节奏,尝试个性朗读。于是,白发苍苍的老者、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活泼俊俏的小姑娘,一脸稚气的孩子,纷纷从远古走来。具个性化的朗读活跃了文言文的课堂。

  4、分角色朗读,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叶老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用自己的话讲故事,熟读成诵。鼓励学生以一篇带多篇,课外继续接触文言文,努力实现“语文课堂与生活零距离。”在一次次的拓展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顿悟理解力也会渐渐厚重起来,对文言文的学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这节课上,和谐、幽默、欢快的气氛充溢着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学生觉得文言文并不难。

矛与盾的教学反思4

  案例简述:……(学了课文1――5自然段之后的教学片断)

  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生:“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生,谁就会是胜利者。”

  师:你能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么?

  生:我们要吸取别人的长处,改正自己的缺点,才能变得更优秀。

  师:对,这是从做人方面来说的。也就是我们要善于取长补短。还有其它的例子么?

  生:我们用的空调就是吸收了风扇制冷和电热器升温的长处,可调节温度。

  生:带橡皮擦的铅笔不仅可以写字,还可以擦字。

  师:孩子们说的真好。是啊,发明家们善于观察,善于集中事物的长处,发明新的事物,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这种“优点组装法”可让许多新产品不断问世。

  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事物不如人意,你能当个小小发明家,集中事物的长处,把它加以改进么?

  生:我想在钥匙上装一个小灯,这样在黑暗中我们也能找到门眼。

  生:我想发明一种声控门,只要你把家里人的声音录在里面,通过声波,它就能识别家里人的声音,你说“开”它就开,你说“关”它就关。如果坏蛋来了它就报警。

  生:我想发明一种保护视力的笔。这种笔的顶上有一个半圆形的小灯,里面有感应器。当你的坐姿不正确的时候,小灯就会闪光发出警告

  案例评析: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课内外的联系,校内外的沟通,学科间的融合,使语文学习的天地更为广阔,有利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均衡发展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一个发明家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起来发明了坦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学生对于这个道理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怎样攻破这个难点呢?我想:教材只是阅读的文本,我们应该研究教材的价值,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哪些反映时代精神,先进科学理念,关注社会、自然、生命等的有价值的问题挖掘出来。所以我设计了以上的教学流程。其凸显的优势有三:

  其一,这种设计联系了生活实际,使课内向课外延伸,实现了“文本、学生、生活”三位一体的大整合,在让学生思维得以拓展的同时,让学生放飞想像的翅膀,大胆设想,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得到飞跃。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自我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而学生的想像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确是让人震撼。

  其二,这种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老师为学生表达能力的形成搭建了展示平台和提供了宽松的空间,学生畅所欲言,准确、清楚、流畅地表达了自己的设想和见解。可以说学生口语能力的形成和个性发展,是在健康丰富的对话活动中完成的,没有任何刻意追求的痕迹。

  其三,这种设计产生了创新模式,学生在思维的交流与碰撞中,从文本出发,由渐悟到顿悟,产生了新的创新模式,例如:“缺点弥补法”中的“带灯的钥匙”;仿生字联想法中的“声控门”与“保护视力笔”等,就大大超出文本提供的思维方式,这是学生在创新思维方式上的拓展与突破。我深深地感觉到孩子们的思维空间是多么广阔,想像力是多么丰富。使我不由的想起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会把地球撬起来。”我觉得,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多为孩子创造想像的条件,大胆放手,鼓励孩子们异想天开,孩子们得到的就可能是撬起地球的“支点”或“杠杆”。

矛与盾的教学反思5

  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为了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课文是围绕着矛、盾、坦克三者展开叙述的,因此在本堂课学习伊始,我在对课文中的四字词语简单复习后,就由四字词语“合二为一”引出“二”即为矛和盾,“一”则为坦克。其次,再通过浏览图片的方式概括出矛的作用是进攻,盾的作用的自卫。通过板书的方式将整体框架清晰地呈现给学生。

  在初读后我把课文以填空形式归纳成简单句子:课文主要讲了发明家将()的()长处和()的()长处合二为一发明()的过程。这样的方式较为直接,也更符合三年级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概括能力,因此学生们能够很快说出正确答案。此后根据矛和盾的集合源于一场比赛而进入课文,引导学生学习第二段,找到关键句“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第一次磨课时,我是以教师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对“左抵右挡”和“难以招架”两个词的.重视,请学生通过做出“左抵右挡”的动作感受对方来势凶猛、难以抵挡,进而通过朗读句子感受到矛刺得速度快、次数多。但仅仅凭借简单重复地朗读学生未必能够体会到矛进攻的特点,甚至略显枯燥乏味,没有收到理想中的教学效果。为此在第三次磨课时我尝试着通过展示出另一句话“对方的矛向他刺来,发明家难以招架”,让学生自己通过朗读感受哪个句子更好并说出原因,由我亲自演示手持“长矛”向发明家进攻的情景,学生自然而然也就本能地拿起手中的书本作为“盾”进行防卫——左抵右挡。经过全班齐读句子,此时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已经被激发,课堂氛围也逐渐达到了高潮阶段。

  由于本篇课文在词句理解上难度并不高,因此我改变了第一次磨课时略显单调的授课方式,将教学方式进行适当调整,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以老师为引导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在理解坦克发明的过程时,我设计了一个简易表格,先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习,再用实物投影将各小组答案展示在学生面前。这种学习方式新颖有趣,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从未尝试过的挑战。但在第二次磨课实施过程中却同样出现了问题:学生往往将文中长句原封不动地抄到表格上,缺乏概括总结的意识,因此我在第三次磨课时先带领学生完成其中一个问题,再告知学生找关键句、关键词的方法,最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记得有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堂好的语文课是读出来的”,可见阅读的重要性。语文课要多读,更要“以读为主,合理想象,适当扩展”。在指导第五段朗读时,让学生说说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坦克的威力,同时让学生边看图片边想象“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会是怎样的景象?这样学生就自然会把有关词语读重音,且在朗读时感受到了坦克的“大显神威”。

  在引入课题时,学生对于“集合”的理解仅仅是简单的数量上的统一。通过对文本的朗读感悟,在了解发明过程之后,学生对于“集合”有了全新的认识,那是优点的集合、长处的合二为一。最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集合的例子,通过课堂的学习和生活中的探究让学生将文本和生活结合,提炼出课文蕴含的人生哲理。

  总的来说,本篇课文难度不高,倘若始终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会使课堂失去学生参与的高涨氛围,学生也不易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来。“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若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程的有趣并主动接受教育,除了加强朗读,更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或许师与生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矛与盾的教学反思6

  孩子都有爱玩的天性,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时间被做不完的习题,背不完的笔记占用的所剩无几。作为一名年轻的小学语文教师虽也有着对于考试成绩的压力与无奈,但我更想寻找一种“鱼”和“熊掌”兼得的途径——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以下是我的几点反思。

  矛和盾的故事教学是一篇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其中的含蓄和幽默,但因其毕竟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着很大的差异,学生学起来多少会感到有些困难枯燥。因此在设计这堂课时,我不仅力求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的策略,更在思索一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学习方式。

  导入课堂就以学生们感兴趣的古代兵器入手,畅所欲言自己对古代兵器的了解,使得上课一开始教室里的气氛就比较轻松。学生们说出了矛和盾的形状、质地,连它们进攻和防御的典型特点也答了出来。整堂课充实紧凑又不失轻松愉悦,教学任务行云流水般流畅自然,教学重难点也在学生们的'积极参与下不攻自破。这让我更深地体会到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巨大影响,一名老师的教学艺术是何等的重要:让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关键在于教师是如何引导启发。

  备课时多一分对学生的尊重理解,上课时老师就会多几分轻松顺利。投其所好设计教学过程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努力让每堂语文课充满快乐!

矛与盾的教学反思7

  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想象丰富,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天辟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在教学中,来自深圳的王高勇老师抓住重点段落,以句式引导,段式引路,启发学生填补空白,组织语言,训练能力。

  一、结合想象,指导朗读

  先出示概括全文的一句话“盘古以他的神力开天辟地,以他的身躯化身万物”作为本课教学的纲领,围绕着这句话,盘古如何开天辟地,如何化身万物的精彩章节一页页地铺展开来,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一边感悟。

  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在学生自读课文后,抓住课文的第二段让学生对近义词、反义词进行学习,但是在近义词、反义词的学习中,是让学生找本段中的,这样就降低了难度,但同时又可以让学生在掌握这些词的过程中,很好的体会作者用上这些词的好处,同时又可以指导学生的写作。

  “读中体会、读中感悟”,从学生的朗读就可以来了解学生的课文理解情况,从学生的同桌读、指名读、等多种方式来指导学生的朗读.之后,王老师示范朗读,读完以后告诉学生,老师能读出盘古力大无穷的'气势,是因为一边读一边在想象当时的场面,同时,激励学生把想象到的画面,用恰当的语气读出来。我认为教师的这一举措,正是在帮助学生对文本进行内化,也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与技巧。

  二、抓住重点,创设情景

  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盘古分开天地。在教学时,抓住“抡”“猛”等词语体会盘古的动作,并加上自己的动作,让学生感受这些词语用的所妙之处。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用了这段话“清而轻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应用了大量的反义词,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所妙之处。 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体会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老师引读: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就这样顶天蹬地。一年过去了,生接读

  一百年过去了,生接读

  一万年过去了,生读结果“盘古也累的倒了下去。”

  三、结合文本,展开想象

  在指导阅读完第四自然段后,王老师这样引导学生:

  师:同学们,多么神奇的画面啊!让我们共同合作,分享这神奇的文字,再现这神奇的画面吧!看投影,全体女同学读盘古身体的一部分;全体男同学读盘古身体变化的部分,注意读出巨大的神奇的变化!

  学生进行合作朗读,感悟盘古社体的巨大变化。

矛与盾的教学反思8

  这节常态研讨课下来,我深深觉得我们与名师的距离之大。名师的课是锤炼出来的,对学生的成长充满智慧的导向,我等平凡之辈,更应积极锤炼自己,即使不能成为名师,也要保证不成为庸师。

  这篇文言文较现代文晦涩难懂,趣味的教学策略能降低学生学古文的畏难情绪。本课我以“成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意会“自相矛盾”的来源,让学生在趣味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新知。包括给学生道具表演卖矛与盾的情景,学生兴致高涨,课堂氛围活跃,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增强。纵观整节课堂,小组合作还是比较成功,无论是开始的.二人小对子互相读文,还是三人小组理解单个字义,再到六人大组讨论“买矛与盾的人可笑之处及现实生活中自相矛盾的现象”,同学们都能积极参与交流合作,各抒己见,提高了学习效率也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不足的是课堂的语言略显单调、苍白,当个别学生不能积极参与发言时,对学生缺少激励的语言;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评价不到位等情况,需要今后加强文化底蕴的积蓄,才能更好地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感谢这节常态研讨课,让我更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得失。“向着标杆直跑!”我会继续努力的!

矛与盾的教学反思9

  《小鸭小鸡》这个音乐活动的目标就是初步熟悉歌曲的旋律,理解歌词内容。我先带领孩子们学习用断音唱小鸡、小鸭不同节奏的叫声,初步学习有控制的演唱。在活动中,我发现幼儿在演唱“呷呷呷、叽叽叽”这些象声词时,有的孩子总会刹不住车,原来歌词中是有两个“呷呷呷、叽叽叽”,但是幼儿在演唱时,唱完两个后还会接着唱,于是这时候我就想了个办法,在唱完两句“呷呷呷、叽叽叽”后,在接下去一个乐句的第一个音符那里就拍一下手,提示幼儿要换一句歌词了,结果几遍下来,刚才的现象一下子好多了,可见运用手势与动作对幼儿暗示后,就能解决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小困难。

  如果一堂课让幼儿不停地唱,孩子们就会失去兴趣,如果加上一些有趣、形象的动作,就能提起幼儿活动的'乐趣,加强活动的效果。在《小鸭小鸡》中,歌曲中的两个主角,小鸭小鸡是幼儿很熟悉的,而且也知道用什么样的动作来做小鸭和小鸡,所以在活动中,我一边让幼儿歌唱一边让幼儿表演,唱“呷呷呷”时就表演小鸭的动作,唱“叽叽叽”时就表演小鸡的动作,有了动作的融入,孩子们唱得非常带劲。

  小班的幼儿天真可爱、活泼好动,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如果让幼儿在一堂活动中,从头到尾来学习记忆歌词演唱一首歌曲,那么我想没有多少幼儿能够坚持到底。教师适当地加上一些手势与动作,即用老师的手势来传达歌词的意思,让幼儿理解歌词,再让孩子们和教师一起做做歌词的动作,那么我想一定会有很好的效果。

矛与盾的教学反思10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一、趣味导入

  本节课我先从成语《自相矛盾》入手,引出矛和盾这两种兵器。然后展示矛和盾的实物,让学生联想到古代的兵器,并说出这两种兵器的优缺点,想象这两种兵器如果集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子的进入课文。

  二、品读词语

  在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产生想法时,抓住”如雨点般、左右抵挡、难于招架、固然”等词语进行品读指导,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进行了朗读的训练。

  三、质疑问难

  在课堂中,我放手让学生质疑,互相交流。有的说:“坦克为什么能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学生在交流中不难发现,课文中“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几十公里!”这种生动具体的描写无疑是对“大显神威”的最好诠释。其原因在于坦克巧妙地将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既保护自己的铁屋子,又有进攻的枪口或炮口,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优秀品质。这样质疑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感悟语言

  一堂好的语文课是读出来的,语文课要读得多,“以读为主,合理想象,适当展开”。在指导第5自然段朗读时,我让学生说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坦克的威力。同时让学生想象“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会是怎样的景象?这样学生自然而然会把有关词语读重音,并且在朗读时感受到了发明家发明出的坦克的威力,惊叹创新的神奇威力。

  五、拓展升华

  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读了这个故事后的感受,再集体读最后一段,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让学生知道以后写一个道理时就可以用事例来说明的写作方法。最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的集合”的例子,有的说:“双层汽车。”有点说:“带橡皮擦的铅笔。”有的说:“带灯泡的钢笔。”这样学生通过学文后可以在生活中去寻找类似的现象,也可以说是学以致用。

矛与盾的教学反思11

  《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是三年级上第七单元的开篇文章。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不一样。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

  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从以上单元目标和课文的具体特点看,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的思维过程即把矛的自卫和盾的进攻合二为一的过程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我认为本课教学的最大亮点是紧扣语文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思考、学会表达。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先从课题入手,让学生由课题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从而为下文的教学打下伏笔。至于“左抵右挡和难以招架”这一组词,教师又通过让学生闭眼想像,创设课文情境,体验比赛的紧张激烈,从而形象地理解词的含义。

  我想这样的教学,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本课的字词,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学习字词的方法策略。在课堂上我重视研读感悟,重视对语文文字的表达方式的探究,做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共振。这节课,教师重点抓住发明家的发明坦克的心理历程,让学生潜心会文,找出写发明家想法的几个句子,抓住关键词,读读议议。通过预习填写表格,课堂上对表格进行补充的形式,对发明坦克的过程进一步地了解。另外,我及时发现学生表格中的矛没加双引号,经过引导,我让学生及时发现与书中的区别,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引号的用法。我觉得以下这几点可以做得更好些:

  1、板书写得再工整些、有条理些。

  2、教师在决学生问题过程中,过于着急,应充分引导,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不要怕浪费时间。

矛与盾的教学反思12

  昨晚为了作业设计的论坛,折腾到凌晨1点了,《矛和盾》教学反思(第15天)。虽然知道自己今天也不去参加学校的初选,但总觉得应该扎扎实实把事情做好。完全就是自律的学习,一坐电脑前就是四五个小时,躺下后做了个梦闹钟又响了。到了这样的阶段,完全就是自己要学习了。昨晚写了一篇古诗的作业设计,自我感觉还是有点东西,口也切得较小。写完以后又配了PPT,为自己的认真感动,只为求一个心安。没有人管我,我只能自己管自己。但近期明显感觉眼睛有些不行,视力下降好点。天天对着电脑,要不就是看书,也花了好些时间。

  今天早上,在三《4》班上了《矛和盾》的集合。王校和另外三位老师听课,设计思路还是如上,整整花了一天时间来备的课,做的`课件。理念是想舍去旁枝细节,从大方向出发。一个概括文章的方法:课题扩展法,教学反思《《矛和盾》教学反思(第15天)》。一个写作的手法:层层设置悬念。为的是突出一个道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大方向是想从这方面去把握,但学生处有些拉不动。或许也是因为这堂课还不够生动有趣吧,还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也带给我个人一些思考。一是如何带一个让每个老师来上课都觉得愉悦的班级。二是如果走到任何一个无论好坏的班级都能上好课,这是带给我的思考。

  今天上这堂课,自己感觉还是很从容的,也不紧张。本来头也晕晕沉沉,但现在上课可以更稳重些了。很淡定的上了一堂课,虽然结果不管好坏,拉下来就当是顺利了。王校说下午第一节评课,下课要改他们班的语文课堂作业本,下午还得备好明天的课文。又是一个紧张的下午!

  想好好对待下自己的眼睛了!

矛与盾的教学反思13

  这则寓言很短,意思一眼就能望穿。备课之时,我就想,就这么几句话,一节课下来,我和孩子们得收获点什么呢?

  是啊,得收获点什么呢?带着这个思考,我认真钻研了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参,然后确定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了目标,一切就都好做了,教法、学法,生成、预设,朗读、对话,一切都万变不离其宗了。

  那这目标是什么,实现的方式如何选择,达成情况又怎么样呢?课上好了,我想来谈一谈:

  一、知识与能力

  学习文言文,字会读会认会写,课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是第一步。所以,让学生跟着我写“矛、盾”二字;让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让学生对着参考停顿读课文,读出停顿和语气,我是认认真真来对待的。

  这些知识与能力,必须扎实。所以,“矛、盾”二字得跟着我一笔一笔地写,第一次写得不对,第二次还要写,直到写对为止。所以,书没读正确,就一定要再读,这次读错了,下次就一定要读对。

  当然,语文课,我们还要发展学生说的能力,写的能力,具体到这堂课,还可以发展课标上说的“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的能力。所以,在师生交流后,在学生已经理解了课文内容,领悟了课文所讲的道理后,我出题“假如楚人来到我们中间,你想对他说些什么?”,我要求学生拿出笔把话写出来。所以,我找了美国国防部和脑白金的广告让学生学会判断,学会表达。

  二、过程与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而小学的文言文学习,自学能力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因为等他们上了中学,接触更长更难的文言文时,他们最好能在老师教课前就能把课文读通,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所以,我们都会告诉学生,要学会看注释。

  是的,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学会看注释。不过,学习这则寓言,插图也要好好看,插图对学习很有帮助。其实,何止是这篇课文呢,许多课文,插图都是一个很好的但容易被我们忽视的资源(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我将专门作文来谈谈)。所以,在要求他们默读时,我告诉他们要学会看注释,还要看插图。默读很重要,因为默读最有利于思考,课堂不仅仅要书声琅琅,也要静思默想。但是,默读是有方法的,方法一定要教。

  当然,在小学,朗读显得更重要。不过,怎样读是有效的,值得研究。这堂课,我指导朗读是有层次的,一读什么,二读如何,三读怎样,体现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告诉学生:书,应该这样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于这一点,我想我应尽量帮助学生燃起对文言文的兴趣,尽量教得生动而有趣,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抱有热爱。当然,一则寓言教学就让学生爱上传统文化几乎是神话,不过略有亲近倒是有的,我本人就曾因为读了王子遒夜访戴安道的事,而更喜欢《世说新语》,更喜欢文言文的。所以,我要尽量上得有趣,说着也许算得上幽默的话,拿着矛和盾的道具,做出楚人无言的尴尬表情……还有课件的制作,题目的设置,我都精心考虑:楚人是缓缓走出来的,“弗能应也”的是美国国防部和CCTV广告部。

  而且,我很注意文明教育,我的话语里没有教参上的词语“蠢人蠢事”,我也没有反问学生“楚人可笑吗?”我只是在分析楚人的错误后,带领学生感谢楚人“带给我们笑声”,我只是在学生把“子”翻译成“你”时,告诉他,应该说成“您”!也因此,在学生回答“想对楚人说些什么”时,几位学生的称呼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楚人叔叔,你……”

  (注:三维目标应该是个统一体,是相互融合而不好分割的,为了行文方便,我故做此段落性分解。)

  四、做得不够的地方

  坦白地说,这堂课,我有许多重要方面做得不够。第一说读,做得就不够,许多时候是狡猾而过。比如开始的读准字音阶段,指名读时,学生没读对,为了“赶时间”,我就来了个过渡,让大家齐读过去了。第二说写,“你想对楚人说些什么”,给学生写的时间就不充分,对写的指导也很欠缺(书写、内容等),包括指名汇报时对语言的指导也很不够(通顺等)。

  第三,我觉得,我的课堂还存在着部分“教师中心”的`细节。比如问学生“楚人是怎样的语气” 时,学生正欲动情朗读,我立即打断了他,要求道:“你先说该用什么样的语气”,然后才让他带着所谓的语气读。我这样做,无非是因为学生的反应超出了我“逐步诱导”的打算。应该说,我是比较关注生成美的,对自己的课堂机智也比较自信,但这堂课,我的很多生成是预设到的。因为我已经充分设计出了面对可能生成的对话的“备选处理方案”。这虽可说我备课花功夫,但也让我不可避免地出现想牵着学生鼻子走的问题。

  第四,我认为个人教学基本功还需要锤炼,比如我个人的朗读,我的粉笔字,都需要继续加强。说实在的,这些在学生时代没学好的功课,做语文教师了就一定要补课。当然,还有文化底蕴等,也需要继续丰富。而王玲湘、张娟,他们给我的启示更多就在这些方面。

  五、对几个细节的反思

  课堂上的许多细节,我们会反复权衡,希望作出最好的选择。下面的几个细节,有关选择,写出来,留给今后自己备课时参考。

  1、说与不说?

  原先在设计联系生活的拓展题时,我是想让学生认真判断和自由表达的,题目为:

  ◆ 下面的几则事例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地方?请说出你的看法。

  (1)、美国国防部:我们的F—117隐身战机可以穿越一切防御而不被发现;我们的“宙斯盾”雷达系统可以捕捉到一切来犯目标。

  (2)、CCTV广告: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可后来,我改成了:

  ◆ 根据提示语填空。

  (1)美国国防部:我们的F—117隐身战机可以穿越一切防御而不被发现;我们的“宙斯盾”雷达系统可以捕捉到一切来犯目标。

  或曰:“以子之 ,穿越子之 ,何如?”; 弗能应也。

  或曰:“以子之 ,捕捉子之 ,何如?” 弗能应也。

  (2)CCTV广告: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或曰:“ 非礼乎?”CCTV广告部 。

  虽然我更喜欢第一道题的开放与综合,但我还是改成了更具可控性的填空题。这样一改,对判断力的锻炼少了,组织语言进行表达的锻炼也弱了,我不喜欢。当然,它的优点就是联系课文形式,能检验学生对自相矛盾道理的运用。

  2、纠正与不纠正?

  对于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错误,我们常常要纠正。比如读书有误,有些教师不忍心打断学生,往往在学生读完后再做纠正;而贾志敏老师则习惯随时打断,帮助学生纠正。我现在上课,也习惯一有问题马上就纠正,因为我们不希望学生的错误不断延续。

  在教学本课时,我曾让学生跟我学写“矛、盾”两个生字,学生笔画说明多有不对,我及时纠正,告之正确笔画与生字书写。十分钟后,再次板书“矛、盾”二字,我便再次让学生跟我一起书写。这样,错误被纠正,正确被牢记,我很满意。

  而在做联系生活的拓展题时,有一女学生起来发言,把“CCTV”读成了“西西TV”,当时,我第一反应是她读错了。可要不要纠正呢?几秒钟时间,我必须作出判断。好吧,不纠正了。为什么?因为根据生活经验,我猜想这个读音的出错肯定不是临时性的,而是长期形成的,我在课堂上很难帮她纠正过来。因为舌头习惯不是教读几次就能解决的,好比《乡村爱情》里的那个王木生,岂是对着镜子练几次就能解决问题的?如果我硬要帮助指正,那只能让学生难堪,感觉丢面子。所以,面对她不准确的读音和而随之出现的轻微笑声,我选择了听而不闻。我觉得,关注和保护学生有时比纠正错误更重要。

  3、给盾不给盾,表演不表演?

  试讲时,有老师对我建议,在学生读书时,能否把盾和矛也递给学生,让他们拿到读?因为整堂课,“矛、盾”的道具都在教师手中,学生摸都没摸一下。我觉得很有道理,但我没这么做。

  试讲时,有老师对我建议,能否在教师扮作楚人卖矛和盾后,也让学生上来卖一卖,演一演?如果不是考虑到学生可能演不好,而我又不可能在语文课上抽很多时间给学生排练,我肯定会这么做。

  试讲时,有老师对我建议,能否把课文的寓意用比较简练的话语概括给学生,让他们既懂得寓意,又学会用精练的话语来表达?如果不是怕和课标倡导的“用自己的话自由表达”的要求矛盾,我一定会这样设计。

  ……

  是啊,给盾不给盾?表演不表演?齐读不齐读?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正确选择。

矛与盾的教学反思14

  今天我们学习了《矛和盾的集合》一课,孩子们在阅读、思考、交流中了解发明坦克的过程,懂得了坦克是怎样把矛和盾的长处合二为一的。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理解了发明家是一个很会观察、很会思考的人,如果谁善于发现事物的优点,把优点集中起来,为我所用,他就是胜利者。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我请孩子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孩子在认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说出了自己的理解,很多孩子回答的点大多是在学习上: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等,但有一个孩子说带着橡皮的铅笔,是把二者的优点结合在一起的。虽然他的说法遭到有些同学的“反对”,(说练习册上有),但我依然为他的勤学精神感到高兴,而且他给大家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引导同学们进行深入思考。我鼓励大家,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或者生活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你想到了解决的办法?Xxx说要发明一个又会跑又会飞得汽车,堵车时可以飞起来顺利通过。他的话让我想起了谢鑫的《我家的汽车会变形》,汽车迷老莫克拥有了一辆世界上最完美的汽车——一辆变形汽车,开始了神奇的“道路之旅”。好吧,也许这是不错的注意,那你生活中实际应用的例子,有没有把二者的优点结合在一起的?孩子的思维是那样的敏捷又富有创造性,孩子思考一会后说出这样的答案:笤帚、飞机、电话手表、矿井下工人戴的安全帽......我真的被震撼了,这还真是我没想到的答案,我的小小发明家们就是这么棒!孩子们也兴奋起来,那不如趁机上一节手工课,让孩子的思考和动手结合起来,也为语文园地七的口语交际做准备。于是我宣布了下午上手工课的决定,在我话音还没落下来时,全班已经沸腾了,他们高兴地跳起来,兴奋的议论着要做什么。我提出了制作要求:

  1、发现事物的优点,把二者优点结合在一起的物品。

  2、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不便之处,你想怎样解决?大家自由组成小组,讨论、交流制作内容,自带工具。孩子们的热情空前高涨,这会儿的创作热情是前所未有的饱满。下午我一进班,他们已迅速拿出工具摆在桌子上,他们已经迫不及待的要开始制作了。接下来是专注、自由、团结合作的美妙的一小时。

  在这期间我发现了很多让我感动又欣慰的东西。

  1、虽然孩子们兴奋的自由组成小组,但确实有几个孩子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没有主动要去哪一组,这时第一组组长向离她最近的一个男孩招手:“来我们这一组吧,快来。”这是她这一组唯一的一个男生。当然,那几个孩子很快的被邀请到不同的组了,没有剩下谁,我们是一个集体。此刻,我想到了雷夫老师的一句话:“孩子们在创作、享受乐趣的同时,也落实了我希望灌输给他们的仁慈和关怀精神。”

  2、孩子们开始制作的时候,他们分工明确,有的在纸上画样,有的拿着剪刀剪,有的拿胶布,有的拿彩笔涂色,孩子互相帮忙粘贴,一切是那样的井然有序,他们的计划性、团结协作的.精神让我欣喜。

  3、他们在摸索中不断进步。在制作过程中发现不合适的地方,会重新改正,这种尝试会让他的思维更活跃。有一个小组制作了一架飞机,我不知道为什么飞机上还有气球,但后来他们把气球摘掉了,在不停地尝试中,想法才会趋近完美。

  4、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让我再次产生这种想法的是最后一组。他们的姿势不同于别的组,他们有的蹲在地上,有的干脆坐在地上,他们似乎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只专注地折叠、剪裁着手中的纸张。此刻的他们才是真正的自由和快乐吧。我曾设想在班里设一个玩的区域,这是实现了吗?

  5、没有一个孩子不是投入的,连平时表现不好的孩子也在认真着手中的制作,这时你看到了一个个独特的可爱天使。当他们真正做成的时候,也许就像《风筝》中所说的,“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也许他们比我想象中收获的还要多,因为松开比握紧可以拥有更多。

矛与盾的教学反思15

  课文《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再现了中华民族一段强盛辉煌的历史。本课时的重点就是联系课文内容,体会兵马俑的类型众多,形象鲜明。从而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所以,本课时的教学,我以过渡段为切入,由复习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入手,然后自然过渡到重点段落(4—9),引导学生体会秦兵马俑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

  针对这一教学重点,我主要设计了三个大问题: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类型的兵马俑?他们有着怎样的鲜明形象?仔细读读课文,选择你喜欢的一个兵马俑来给给大家表演,让同学们猜猜你表演的是哪一个兵马俑。因为要表演,学生在阅读文本时特别注意揣摩兵马俑的特点,如将军俑的神态自若,武士俑的严峻等等,变被动为主动。表演的同学对人物形象认识透彻了,得到了锻炼,观看的'同学也在阅读、观看表演中对兵马俑鲜明的形象获得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深深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矛与盾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矛与盾》教学反思10-08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05-03

矛与盾教学设计12-06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01-21

矛和盾的集合的教学设计11-16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04-04

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02-06

教学的反思12-21

让教学反思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