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20 18:22:2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

  以上只是我在执教本节课,想体现的一些想法,但做得还很不够。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不少的问题,还存在着一些困惑。

  一、上完课,自己感受最深的是面对活生生的学生,面对课堂上不同的学生反馈出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我深深感到自己驾御课堂的能力有限,缺少必要的教学机智。例如,新知部分学生作品展示,缺少画龙点睛的'点拨,感觉到学生说得比较费劲。又如,一位同学在总结计算法则时,学生说了半天,我不知所云,没有及时地去引导她。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精彩发言评价方法单调,未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后半部分课堂气氛显得不够活跃。

  二、设计的教学意图不到位。例如,课堂结尾的练习题,提的问题过大,学生提到了分数除法的问题,由于教学时间不够,未能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显得练习深度不够。

  第三,对课堂上生成的教学资源,没能很好的利用,感觉对学生关注不够。学生多次出现预案外的生成资源,而我没有充分利用。其实错误是最好的教学资源,应该放手让学生去说,我应该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这样做,可能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

  《折叠》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数学与生活”部分的第二节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展开图之后,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立体图形和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关系,从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建立表象,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今后形成较强的探索能力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互动探究式教学。即我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课件出示长方体与正方体展开图,让学生观察、想象它们各能折成什么立体图形?再出示三棱柱的展开图,让学生继续观察,它能折成什么立体图形?)立足于“导”,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知识,再让学生动手折叠“小房子”、“三棱柱”等立体图形,接着展开房子,在图中相应位置标出天窗和门,再通过我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让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自觉地总结和掌握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用到的思想和方法。

  教学中,我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的自由,学生通过互动探究获取新的知识、能力,经验与意识。课堂上,我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积极作用,学生自评、互评或教师评议让学生兴趣盎然,乐于其中,充分发挥教师角色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使每位学生获取不同的经验与自信。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3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数学第86——87页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五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理解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相关的计算。

  2、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探索数学知识规律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例1小明房间的平面图。

  提问:从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想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可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以下问题:

  (1)房间的面积有多大?

  3.6×2.8

  (2)阳台的面积有多大?

  2.8×1.15

  提问:这两道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小数乘法有什么不同?

  2、揭示并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二、合作探究,掌握算法。

  1、初步探究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1)估算初步探索:

  师:请你先估计一下3.6×2.8的积大约是多少?

  小组合作:先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桌听,再全班交流。

  把3.6和2.8都看作3,3×3=9,面积在9平方米左右。

  把3.6看作4,2.8看作3,4×3=12,面积应该比12平方米小一点。

  ……

  (2)笔算进行探索。

  师:通过刚才的估算,我们已经知道了3.62.8的积大概在9的左右。那么实际的结果是多少呢?我们还应该学会计算的方法。通常用列竖式的方法进行计算。

  进一步启发:回想一下以前计算小数乘法的方法,我们是否可以先把这两个小数都看作整数来计算,这样你会做吗?

  让学生先把这两个小数都看作整数来计算。

  讨论:这样后,得到的积是不是原来的积?为什么不是?那主要的变化在哪里?

  4人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再阅读课本86页,进一步弄清课本的竖式图示的意思:

  原来两个小数都当作整数相当于都乘了10,积是原来的100倍,只要把现在得到的积除以100,就能得到正确的积。

  问:正确的`结果与我们估算的结果接近吗?能正确估算结果的同学真棒。

  2、进一步探究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试一试”

  (1)根据刚才你解决问题的方法,你能计算出2.8×1.15的结果吗?你能借87页上的示意图来说一说你的想法吗?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后与同桌交流想法。

  (2)全班交流。把两个因数都看成整数,相当于这两个因数乘了1000,得到的积就是原来积的1000倍。要使现在的积等于原来的积,只要用3220除于1000。

  问:现在的积可以化简吗?结果是多少?

  三、概括推理,总结方法。

  1、引导学生比较例题与“试一试”的计算过程。

  观察例1中的因数和积,你发现了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再观察“试一试”中的因数和积,你发现了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你能说一说因数与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小结:小数乘小数,两个小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里面就有几位小数。

  2、引导学生总结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师:现在你能总结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了吗?

  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

  在全班里交流你的想法。

  (!)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是多少。

  (2)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注意结果能化简的要化简。

  四、实际练习,内化理解。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练习,小组交流校对。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独立练习,指名板演。集体评讲。

  五、反思总结,深化提高。

  今天我们应用了以前原有的知识,

  通过主动积极的探索,得出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经过这个过程,你有什么体会和收获?还有什么值得探讨的地方?

  六、完成书面作业:练习十五1、2、3题。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

  说算理在我们计算的教学中是十分重视的。的确,说算理对于学生计算的方法的掌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搞形式化说理,忽视学生对算理的感悟,则有害而无益,形式化说理,表面上看似乎有理有据,推理严密,但它不是建立在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感悟的基础上进行,因而难以使学生对算理真正内化,难以使学生理解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在现行的教学中,一般是按教材的编排,采取如下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出示算式13.5

  ×0.5

  2、引导学生观察和以前算式有什么不同。

  3、讲算理:即13.5→扩大10倍→135

  ×0.5→扩大10倍→5

  67.5→缩小100倍→675

  然而教学效果令人十分失望。当我引导完上述的转化过程时,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大部分学生看着板书也说得清算理。但计算时,根本未按算理去做,尤其是中差生错误百出。课后我做了认真反思,上述推算我是严格按教材设计意图、教案要求,且很有条理去教学的,为什么还是没有真正理解算理呢?那是因为教材的推算过程是为教者和学者提供一种借鉴的思路。在实际教学中不能照搬照抄,更不能把教材的思路用教师所谓的“启发”灌输给学生,否则推算说理就成为了形式。为此,我就尝试了一种自己的教法,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在经历感悟的过程中增强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结果按我设计的教学方法学,班级学生不仅计算方法掌握快,算理也说的非常清楚,教学效果十分令人满意。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4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算术知识(如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及其应用),已初步接触了一点代数知识(如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用图形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用字母表示数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学习代数初步知识的起步。从具体事物的个数抽象出数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现在由具体的、确定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变的.数,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可以说,学习代数就是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开始的。

  成功之处:

  1.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学生在前面已学习过用字母表示一些特定数的题目,学过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量单位,既要充分发挥具体事例对于抽象概括的支撑作用,又要及时引导学生超脱实例的具体性,实现必要的抽象概括。

  2.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

  在教学中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字母代数的优点。比如通过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特别是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符号语言比文字语言更为简洁明了,积累这样的体验和认识,对于提高学习兴趣和理解所学知识都有很大的帮助。

  不足之处:

  1.含有字母式子的简写出现不省略乘号的现象,没有按要求去写。如axd=ad ax7xc=a 7c

  2.对于用字母表示的意义与加法混淆。如:a+2=2a x+6=6x

  再教设计:

  1.加强练习含有字母式子的简写。

  2.加强对2a和a2 意义的区别和练习。

  3.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地加以赞许,恰当地予以表扬,让学生的自信得到满足,进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5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找因数》教学反思首先,我要感谢学校为我们新来的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教学平台,没有这种常规公开课的演练也许我永远只能原地踏步。再次,我要感谢前来听课的老师,谢谢你们能在教师节这天抽出宝贵的时间来听一个几乎没有经验的新教师的课,还有课后你们对我真诚地点拨真的让我感动很多,感触很深,值得我好好反思。

  1.要紧扣教学目标,准确定位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中,我认为教学的重点是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难点是找出某个非零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而学校的数学骨干陈再锋老师更精准的定位不得不让我折服,他指出本节课的重点就是找因数的方法,一对一对的找;难点是找的过程中能有序思考,避免重复和遗漏。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课堂的一切教学行为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作为教师,真该好好炼就这样一双火眼金睛,责无旁贷!

  2.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找因数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枯燥的课题,单纯的让学生用乘法或者除法算式找出某些数的因数会让人提不起精神。对此,许承妙教导主任建议,可以用“学生排队”、“学生植树”等为例,在这些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该怎么样排,在充分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引出乘法算式,教师只需稍加说明就能找出某个数的全部因数,从而掌握找因数的方法。这样不仅能使数学学习不再枯燥无味地重复再现,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此后,我将时时牢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宗旨,并努力付诸于实践。

  3.要从关注自我表现转变为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包括知识掌握情况、情绪、情感态度等。

  我想这应该是教师成长发展的一个较高境界,需要每位老师不断地学习探究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真正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此外,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识到了学生的差异,尊重了学生的差异,还注意到了对学生的激励性的评价,实现了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不足之处:再找一个数的全部因数时,学生不想列算式导致因数找不全,所以我强调必须在草稿纸上先列出一个数的所有算式,再找因数,这样学生就不会出错了。

  在以后教学中要严格要求学生,学习容不得半点偷懒。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6

  本节课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创设了“送材料”的情境,通过简单的路线图等方式呈现了速度、路程等信息,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去解决三个问题。

  教学时,我先呈现信息,引导学生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并解决第一个问题,让学生根据两辆车的速度进行估计两个人在哪个地方相遇,这个时候,我注意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第二个问题,求两车几时相遇?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问题,我画出了简单的线段图,并结合线段图让学生说说“相遇时两车行驶的全部路程是多少,分别是什么车行驶的`”,从而分析得出“面包车行驶的路程+小轿车行驶的路程=50千米”的数量关系,最后列出方程解决问题。第三个问题是求相遇地点距遗址公园多远?关键是让学生理解“相遇地点距遗址公园多远”,实际上就是求面包车行驶的路程。

  有些学生在独立做练习时不会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因此感到困难,大家有什么好的方法,多多提供给我吧。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7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在学习了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联系学生已学的商不变性质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行教学的,是约分和通分的基础。我本着让学生“实践”数学、“体验”数学,以主体性教育理念为指导,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参与新知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数学思维。

  一、挖掘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的导入直接利用了三道练习题,让学生回忆商不变的性质和体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让学生猜测这三个分数的大小关系,为自主探索研究“分数的基本性质”作必要的铺垫,同时又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科学验证。

  首先,利用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比一比的实际操作环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比较中,感性地认识到这里的三个分数是相等的。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充分感知数学事实,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后,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并通过有序的交流和讨论,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规律,通过教师有效的指导,使学生经历一个不断完善、修正、充实的过程。在整个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活动中,我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的表达、辨析、质疑的训练,尽量不给学生的数学思维加上框框,让学生展开思维,大胆思考,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应用拓展,巩固深化,学以致用。

  在师生合作共同归纳出结论之后,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巩固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把新知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以利于更好地迁移和运用。在练习的设计上,我力求紧扣重点,做到层次分明、多样、有坡度。这样做不仅能照顾到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而且有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四、回顾、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不足如下:

  在学生的动手验证这一环节中我是设计了让学生按折、画、比的步骤一步一步来引导学生操作,为学生设计的是相同的学习方式,没能给学生创设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如果设计成:“课桌上的信封里放着一些材料,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如果你觉得不需要材料,当然也是可以的。”这样的设计能够给予学生一定的探究空间,也增添了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总之,“教育是一种十分细致的精神活动”。的确,这就更加要求我们一线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足够的细心,更要付出真心。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8

  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因此,数学教学不能视而不见,不管实际应用,这样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

  学生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认真制定教学计划,注重研究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学科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我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9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就应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在关注学生的心灵、探索和智慧的过程中让数学课堂充满智慧的乐趣,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中接受知识,真正地做到“乐学”。

  那如何使原来亦步亦趋、精雕细刻的数学课堂变得活跃起来,让学生做到“乐学”呢?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我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四点:

  一、教师需要有参与意识

  新的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传统意义的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它更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建、共同创造、共同生成的过程,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主动适应挑战,转变观念,主动参与到课程中,把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参与到课程的发展中,使得课程不断适应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为活跃的课堂提供先行的条件。

  二、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网络资源等课程资源

  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的利用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教师将大自然中、日常生活中、社区活动中等现有的数学教学资源利用到课堂上来,可以增加学生生活体验,形成数感,能够使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从而使课堂也变得多姿多彩了。

  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与学生进行心灵间的对话

  在教学中,数学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中倾注自己的爱心,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要把爱洒向每一位学生,用激情代替冷漠,用表扬代替批评,用幽默风趣代替呆板说教。其次要学会微笑,营造心理安全氛围,用淳朴的微笑和真诚的鼓励,唤起学生心灵的微笑。这样,整个课堂可以在充满情感与智慧交织的快乐的'氛围中,让学生获得精神愉悦和心灵的满足。这样,师生之间通过心灵间的对话,在快乐,和谐的氛围中完成了知识的传授。

  四、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课堂中,变单纯的解决问题为创设问题的情境。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在观察思考、自主分析、实践体验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领悟数学规律,思想和方法。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以“引导”为主体,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鼓励质疑问题,让学生学会思考,大胆假设,合情推理,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把所有的问题在互相交流中得到解决,这样整个课堂就绝不会是一潭死水,而是一种生机勃勃、热热闹闹的景象。

  当然,教师在做到上述四点之时,也必须要注意到,课堂教学的活跃不是纯粹地指热闹的课堂氛围。真正活跃的课堂教学,不光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交流,还要学会专心聆听、细心揣摩、虚心接纳,明确评价别人的话语,以便形成愉悦的对话气氛,真正达到共识、共享的目,使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接受到知识,真正在课堂中参透出“乐学”的内涵。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0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这一单元主要内容就是植树问题,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的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

  这样就把植树问题分成了三种情况,即:

  (1)两端都种:植树的棵数=间隔数+1

  (2)只种一端:植树的棵数=间隔数

  (3)两端都不种:植树的棵数=间隔数—1。

  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的道理。比如:用排队人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抽象出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之间的关系,既有趣味性又贴近学生的生活。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和一一对应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主要是运用这样的教学理念:以问题情境为载体,以认知冲突为诱因,以数学活动为形式,使学生经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全过程,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为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通过课前活动,以植树为素材,从让学生初步认识间隔,感知间隔数与棵树的关系。

  二、以一道植树问题为载体,营造突破全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高潮。

  三、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植树问题的实质。

  四、多角度的应用练习巩固,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发现单纯的用规律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对学生有些难,所以我在课堂中重视规律更强调方法,注重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直接例题导入,引导学生可以画图模拟实际栽树,通过线段图的演示,让学生充分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树”之间的关系,就此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让学生自主选择短距离的路用画图的方式得出结果。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展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但是我感觉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还有不足的地方:

  其一,在时间的分配上我前松后紧,在规律的寻找和简单应用中花费的时间有点长,以致后面的练习很仓促。

  其二,条理不够清晰,简直成了教师在唱独角戏,学生参与面不广,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充分做好多个方面的准备。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1

  一、问题展示

  在分数除法这一单元中,主要展示的是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分数这三种类型的计算方法,其中,在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接受得比较快,学习效果也很好,但是在教学整数除以分数后,通过学生的练习反馈,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出错比较多,主要表现在一下几方面:

  1.在除号与除数的`同步变化中,学生忘记将除号变成乘号。

  2.在除数变成其倒数的时候,学生误将被除数也变成了倒数。

  3.计算时约分的没有及时约分,导致答案不准确。

  二、原因分析

  为什么会形成这些错误现象,通过对比分析,可能有一下原因:

  1.教学方法上:例题讲解分量不够;教学语速较快;学困生板演机会不够多;讲得多、板书方面写得少。

  2.学生学法上:受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影响,形成了思维定势,以为每次都是分数要变成倒数,整数不变,从而导致同步变化出现错误;其次,学生听课过程中不善于抓重点,在分数除法中,被除数是不能变的,同步变化指的是除号和除数的变化;最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也直接影响了本科的教学效果。

  三、解决办法

  1.增加学生板演的机会,

  2.课堂上,对于关键性的词语,要求学生齐读,用以加深印象。

  3.辅差工作要求学生以同位为单位,进行个别辅导。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2

  《展开与折叠》这部分内容对学生空间观念要求比较高,部分学生会感到很困难,但同时有一部分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和挑战意识,对有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为了二者兼顾,我特设计了以上教学环节,而且效果非常理想,为我以后上数学课提供了新的方向。

  一、师生共同做好课前准备

  在学习《展开与折叠》内容一周前,我就提前了解本单元的内容,备好课。把正方体的11种展开图让学生在作业本上画下来,回去利用卡纸剪好(展开图正方形的边长为5厘米)。当我在上本节课前一天进行检查的时候,发现每个同学都做了,而且做的非常好,令老师十分满意。有的还做好了正方体,这样为新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以免在上课的时候措手不及。

  二、充分相信、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让学生自己把手中的正方体沿着一条棱剪开得到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然后到前面老师准备的教具中找到和自己一样的展开图把它贴在黑板上这个环节时,当时真有点提心吊胆,害怕学生做不好。但为了真正让学生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能亲身经历这个过程,经历即经验,我毅然放手让学生去剪。“奇迹”出现了,同学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剪出了我想要的11种正方体展开图。这对我的触动很大,教学中要充分相信学生,不时摒弃自己的思维枷锁,松开孩子们的手脚,让他们在课堂中不断地释放自己。

  三、放飞学生的思维

  面对黑板上杂乱摆着的11种正方体展开图,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还真不简单,可如果不找到其中的'规律,学生以后就会很迷惘。于是,我决定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试着给它们归类。刚开始,只有一个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分类也不成熟。随后,我继续组织同学们观察,比较,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同学们把正方体展开图的规律找的淋漓尽致。与其千万遍地描述花儿的美丽,还不如让它一瓣一瓣地开放,让我们的学生也每天在课堂上尽情地绽放吧。

  四、渗透迁移的思想

  本节课还要学生掌握长方体的展开图,但我没有讲,而是让学生自己借助已学的方法、知识,自己判断,自己操作,说出什么样的展开图能折成一个长方体,因为我充分相信学生会做的很好。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3

  《谁打电话的时间长》通过创设两个同学打国内长途和国际长途的生活情境,研究谁打电话的时间长,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尝试计算等多种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运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我在进行教学时做到了以下几点:

  1、有针对性的复习,复习小数点移位、商不变的规律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方法,为学生自主探索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做好充分的.铺垫。

  2、利用学生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3、在新课部分真正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除数是小数的除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有的把元转化成角、有的把元转化成分进行计算,而有的则是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计算,我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通过相互交流,互相启发,总结出最简单的计算方法就是得用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化成整数再进行计算。

  4、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巩固练习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也有不少不尽人意的地主,例如:在书写竖式的格式方面由于时间原因,就没有好好强调,导致后来在练习中出现了不少错误。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4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这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课。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在使用教材时,我对教材使用了如下处理:创设了一个用平均年龄来反映一群人的年龄水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发现单靠“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特征有时是不合适的,从而理解中位数和众数产生的必要性,让知识的产生联系生活实际的需要。

  二、引导分析讨论,加深概念理解。

  接着提供了某人去找工作,招聘广告承诺月平均工资1000元,觉得条件不错,可当他看到该超市月工资表时,却有疑问了。就势向学生提出“用平均数1000元来描述该超市工作人员的月工资水平合适吗?那么,你觉得用哪个数来描述比较合适?” 这是一个生活中的真实问题,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在此基础上理解众数、中位数的意义,怎么求中位数和众数,紧接着通过四组练习题,让学生了解到特殊情况下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

  三、在运用中完善知识结构。

  从发展学生认识问题、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角度考虑,我设计了大量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思考题,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在学生身边,使学生得以联系实际,设身处地的去考虑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加深对概念的.进一步理解,体会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既各有所长,也都有不足,一定要根据需要灵活选择。从而使学生领会到在实际生活中一定要多角度全面的考虑问题,分析问题。

  上完此节课后,我觉得在三种统计量的应用方面还有所欠缺,如果课前能让学生自己去搜集一些生活中的数据,在课堂上提出来自己觉得哪种统计量更适合自己搜集到的数据,为什么?让其他同学来评评他的看法,这样能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起来,增加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性。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

  在讲授《体积单位》一课之后,我对这节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认为这节课具备以下两个特点:

  1、充分利用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具有很强的直观依赖性,比较容易感知的是图形的外显性属性特征。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调动学生的感官,通过触摸、测量、类比等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并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体积观念。学生真正是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下认识体积单位,从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积累经验,有助于以后计算和估算物体的体积。另外,在教学中我还引导学生将三个体积单位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并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欲望,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2、注重学习方法的迁移。

  在认识三个常用的体积单位的新知教学中,我采用了分层推进的教学策略。我先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举个例子等学习活动,认识并学习1立方厘米。然后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认识1立方厘米的'方法在小组内自主活动,认识1立方分米,最后认识1立方米。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其参与尝试的兴趣。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点拙见。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我还应该认真思考,仔细琢磨,积累更好的教学方法,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反思09-14

数学教学反思09-05

数学的教学反思06-29

五年级数学《数学广角》教学反思11-07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1-23

广角数学教学反思04-27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06-21

《比的意义》数学教学反思07-23

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