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3-22 15:09:31 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集锦8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集锦8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理解抽屉原理,学会简单的原理分析方法。

  2.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探索的乐趣,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

  教学重点:

  理解抽屉原理,掌握先平均分,再调整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总有至少的意义,理解至少数=商数+1。

  教学过程:

  一、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完成

  二、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

  1.木箱里装有红色球3个、黄色球5个、蓝色球7个,若蒙眼去摸,为保证取出的球中有两个球的颜色相同,则最少要取出多少个球?

  2.一幅扑克牌有54张,最少要抽取几张牌,方能保证其中至少有3张牌有相同的点数?

  3.有11名学生到老师家借书,老师的书房中有A、B、C、D四类书,每名学生最多可借两本不同类的书,最少借一本。试证明:必有两个学生所借的书的类型相同

  4.有50名运动员进行某个项目的单循环赛,如果没有平局,也没有全胜。试证明:一定有两个运动员积分相同。

  5.体育用品仓库里有许多足球、排球和篮球,某班50名同学来仓库拿球,规定每个人至少拿1个球,至多拿2个球,问至少有几名同学所拿的球种类是一致的?

  6.某校有55个同学参加数学竞赛,已知将参赛人任意分成四组,则必有一组的女生多于2人,又知参赛者中任何10人中必有男生,则参赛男生的人数为多少人?

  7.有黑色、白色、蓝色手套各5只(不分左右手),至少要拿出多少只(拿的时候不许看颜色),才能使拿出的手套中一定有两双是同颜色的。

  8.一些苹果和梨混放在一个筐里,小明把这筐水果分成了若干堆,后来发现无论怎么分,总能从这若干堆里找到两堆,把这两堆水果合并在一起后,苹果和梨的个数是偶数,那么小明至少把这些水果分成了多少堆?

  9.从1,3,5,,99中,至少选出多少个数,其中必有两个数的和是100。

  10.某旅游车上有47名乘客,每位乘客都只带有一种水果。如果乘客中有人带梨,并且其中任何两位乘客中至少有一个人带苹果,那么乘客中有多少人带苹果。

  11.某个年级有202人参加考试,满分为100分,且得分都为整数,总得分为10101分,则至少有多少人得分相同?

  12.20xx名营员去游览长城,颐和园,天坛。规定每人最少去一处,最多去两处游览,至少有几个人游览的地方完全相同?

  13.某校派出学生204人上山植树15301株,其中最少一人植树50株,最多一人植树100株,则至少有多少人植树的株数相同?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2.进一步加深对求平均数问题数量关系的理解,熟练掌握解答方法.

  3.学会分析统计表中包括的内容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掌握编制和检查一个统计表的方法.

  教学重点

  本节课整理和复习平均数、统计表、统计图三项内容.通过学习掌握平均数的数量关系、解题关键和方法,进一步明确统计表包括的内容及数量关系,掌握编制、填充、检查统计表的方法.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解答有关求平均数问题的应用题,编制和检查统计表.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简单的统计】

  1、教师提问导入.

  同学们,记忆是智慧之母,你们谁的记忆最好呢?提个问题考考大家:在小学阶段都学了哪些统计知识?都是在哪册书上学的?

  2、学生汇报.

  在第十册的`第一单元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求平均数;

  在第十二册的第四单元学习了统计表和统计图.

  二、归纳整理.

  (一)加深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1、学生讨论汇报.

  2、教师说明:统计知识在生产、工作、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我们要认真学好统计知识,提高统计能力.

  (二)整理复习求平均数.【继续演示课件简单的统计】

  例1.某初级中学七个班的学生人数如下:

  初中一年级:一班40人,二班38人;

  初中二年级:一班40人,二班40人;

  初中三年级:一班41人,二班38人,三班36人.

  1、学生读题,分析条件和问题.

  2、独立解答.

  3、教师提问: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必须先求出什么?

  例1的平均数是按什么平均?

  如果已知七个班的平均人数,求这七个班的总人数该怎样计算?

  4、启发思考:求平均数的关键是什么?

  关键:先求出一组数的总数量,再知道平均分成几份.用总数量除以要分的总份数就等于平均数.

  5、练习.

  在一堆小麦中取样五次,每次测得小麦的千粒重是:32克、34克、36克、35克、38克.这五次测得的小麦千粒重平均数是多少?

  6、学生独立解答例2.

  振华小学六年级学生做玩具小熊.一班48人,共做267个;二班50人,共做292个;三班47人,每人做6个.六年级学生平均每人做多少个?

  7、思考:结合两道例题的解答过程,能试着概括出一个关系式吗?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去梳理,使知识系统化。学生在主动参与解决实际数学问题中,掌握运用数学知识。

  2、 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含义,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能用圆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 认识圆。

  1、同学们画面中的这个图形叫什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圆的有关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圆的知识。你还记得这个单元我们都学了哪些内容吗?

  2、在圆的认识里,你们知道了哪些知识?请拿出自己做的圆形纸片,在里面标出圆心、半径、直径,并用字母表示。

  3、直径和半径之间有什么关系?(强调:同一圆或等圆)你还知道圆的那些知识?前面我们还学习了哪些对称图形?在这些对称图形中哪种图形的对称轴最少,哪种图形的对称轴最多?

  4、看来大家对圆的认识都掌握得很不错,圆周长和面积是指哪一部分?摸摸看。

  二、回忆所学的方法。

  1、你是怎样求圆的周长?(量 公式)是指什么?你还了解圆周率的那些历史?

  2、你是怎样知道圆面积的?(数方格 剪拼)

  3、圆面积的推导实际用到了什么思想?(转化思想)

  4、把圆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出示课件)

  5、求圆面积有几种方法?

  6、你能不能算出你手中圆形纸片的周长和面积。指名说算法。

  7、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公式 单位)

  三、指导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半径是 2厘米 的圆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

  (2)两个半圆一定能拼成一个圆。 ( )

  (3)半圆形纸片的周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 )

  (4)把半径 3厘米 的圆等分成十六份,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多。( )

  (5)大圆的圆周率比小圆的圆周率大。( )

  2、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1)车轮为什么设计成圆的?

  (2)运动场上为什么运动员不在一个起跑线上。出示课件:

  (3)小羊能吃到草的面积有多大?

  林业部门需要测量一棵古树树干横截面的面积,树干横截面是什么形状?可是又不知道它的半径或直径,总不能把这棵千年古树砍倒后量一量,你能不能帮他们想一个办法?

  (4)一根长 4米 的绳子围了一圈后还剩 0.86米 ,请你算算树干横截面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5)用篱笆靠墙围一个直径是 4米 的半圆形的养鸡场,求篱笆的长和占地的面积。

  四、师生总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有怎样的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以及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名数之间的互化。

  教学难点:名数之间的互化的实质理解。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复习,导入新知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课件1]

  5÷6 14÷25 12÷12 18÷35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或字母。[课件2]

  12÷35=( )/( ) ( )÷( )=4/7

  ( )÷( )=a/b 8÷( )=( )/9

  ( )÷17=7/( ) 1÷( )=( )/d

  3,把5个饼分给9孩子吃,每个孩子分得多少个 [课件3]

  4,小新家养鸡30只,养鸭10只。养的鸡是鸭的几倍

  5,填空。[课件4]

  30分米=( )米 180分=( )小时

  二,变式类推,深化理解

  1,教学P91 。例4: (1)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

  (2)17分是几分之几时

  思考:A,这两题与复习题有什么区别 有什么相同

  B,第(1)题要把分米数改写成米数应该怎么办 怎样计算

  板书: 3÷10=3/10(米)

  C,第(2)小题是要将什么改写成什么 怎样求得

  板书: 17÷60=17/60(时)

  ※ P91 。做一做

  2,教学P92 。例5: 小新家养鹅7只,养鸭10只。养的鹅是鸭的`几分之几

  (1)提问:A,用谁作标准 该怎样计算

  B,与复习题对比,有哪些不同点和相同点

  (2)归纳。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都用除法计算,除数都作标准数,得到的商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都不能写单位名称。

  ※ P92 。做一做

  习前提问:说说用什么作标准数

  三,加强练习,深化概念

  1,P93 。4

  要求说说题目的思路和单位之间的进率。

  2,P93 。6

  提问:这两个问题中的标准量相同吗 请说说标准量分别是什么

  3,P93 。7

  四,全课小结,抽象概括

  1,本节课所学的两个内容分别是什么

  2,你还有问题要问吗

  五,家作。

  P93 。5,8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能有意识的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组织活动的能力。

  2、进行有关的思想教育,如教育学生要有礼貌,注意安全,爱护果树等物品。

  二、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课前已把表格发给了每一位学生,学生已对果园产生了兴趣,通过已经分好组的计划,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有关的信息,例如:学校到果园实践购物及费用方面,有了解大家爱吃什么,卖多少,每种物品的价钱及一共要多少元等等,这些都要学生通过自己小组的讨论而定。

  X月X日:全班师生乘车来到柳埠X果园进行参观,路上,大家兴致勃勃,纷纷询问各自所带的物品及自己小组的活动计划。

  以下为教学片断的'梗概:

  师:现在我们已经到了美丽的果园,进了果园之后,要讲礼貌,注意安全,要爱护果树,保护好果园的环境。(在农民与学生的交流中,教师也要记录有关的数据这样自然的融入到班级中去。)(电脑设计果园,教师在其中)

  小A:农民伯伯,您好,我们的果园这么大,它到底大鸡长有多少米,宽有多少米呢?

  农民:果园可大了,长由174米,宽有126米。

  教师:那它到底占地多少公顷?(及时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沉默片刻)

  小B:大约有22100平方米,我是用174第六以126得出的。

  教师:大家同意吗?

  小C:不对,老师问的是多少公顷,而不是多少平方米,应该是2.21公顷。

  教师:这次大家同意吗?

  全班:同意。

  小D:果园这么大,能栽多少棵树呢?

  农民:我们这里有1278棵果树。

  小E:这么多,那一棵苹果树能产多少千克苹果呢?

  农民:大约一棵树能产50千克。

  教师: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丰硕的果实,一千无苹果按市场价能卖多少元?(教师融入其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谁能帮农民伯伯计算一下他一年能挣多少钱?

  (学生争先恐后的想在农民伯伯这里展示一十自己,有的议论,有的笔算,有的干脆用上了计算器)。

  小F:我们知道了,现在市场价每千克苹果1.60元,照这样计算,农民伯伯一年的收入大约是102240元。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7页~38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认识和理解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运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规则意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养成善于思考、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过程

  (一)设问,质疑法则

  师出示式题:90010+204,让学生独立计算后再汇报。

  师:计算时为什么不先算加?

  生:在这道算式中,我们要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法则进行计算。

  师:遵守法则无可厚非,可是法则就一定合理吗?比如在这里,如果按照法则计算,加法就永远不可以先算了!

  生:加小括号就可以先算加。

  师:看来法则的成立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算式中有了小括号,该怎样计算呢?

  生:要先做小括号里面的运算,再做小括号外面的运算。

  师:小括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

  生:改变了运算顺序。

  (二)探究,掌握法则

  1.初步练习,掌握方法

  师:怎样加小括号才能先算加?(师生讨论,形成算式:900(10+20)4)。

  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你能试着算一算吗?

  学生试练,汇报交流。

  师:是不是小括号随便加在哪儿,都可以改变运算顺序?

  生:不是的,比如小括号加在90010上,运算顺序就没有改变。

  师:这时的小括号常常被我们称为无效括号。那么小括号加在哪里,才能改变运算顺序?

  生讨论交流,汇报,形成两道算式:(90010+20)4,900(10+204)。

  师:这两道算式括号里都有两步运算,该怎样计算呢?

  生:括号里也要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师:能试着做一做吗?

  生独立练习后反馈,师及时评价矫正。

  2.对比辨析,加深理解

  师:观察我们做过的这三道算式,其中的数、运算符号以及它们的排列顺序都一样,而且都只加了一个小括号,为什么计算的结果都不一样呢?

  生:小括号的位置不同,运算的顺序也就不同,结果也就可能不一样。

  师:那我们在做计算时,应当注意些什么?

  生1:计算的时候不仅要看清数和运算符号,还要看清小括号的位置。

  生2:先确定运算/顷序,再进行计算。计算时还要细心,不要算错了。

  师:你们觉得在做混合运算时,什么是关键?

  生:理清运算顺序是关键。

  (三)变式,熟练法则

  师:现在我们就来抓住关键练习,敢不敢接受挑战?

  出示题1.根据算式选择合适的运算顺序。

  (1)(60010+120)5

  a.除乘加

  b.除加乘

  c.加除乘

  (2)136+253010

  a.乘除加

  b.除乘加

  c.乘加除

  师:友情提醒,先思考,再慎重选择。

  出示题2:根据算式写出合适的运算顺序。

  (1)(75+49)(75-44)

  (2)658-(174+89)

  师:运算顺序掌握了,计算就成功了一半。下面的式题,你能正确合理地计算吗?

  出示题3:26+(1460-30) 26+14(60-30) (26+14)(60-30)

  出示题4:你能根据提示选择正确的算式吗?

  a.(300-120+25)4

  b.300-(120+25)4

  c.300-(120+254)

  师依次出示如下的(1)、(2)、(3)题,让学生选择合适的算式。

  (1)按照先乘,再加,最后减的运算顺序运算的算式是( )。

  (2)根据框图中的提示选择合适的算式是( )。

  (3)求300减120,再加上25,和是多少的算式是( )。

  (学生在做到第(3)题时,由于思维定式,大多数人都选择了a。)

  师故意问几个没选a的同学:就剩(3)了,你们为什么不选?

  生1:a式最后求的是积,不是和。

  其他学生大呼:上当了!这题没有合适的算式可选!

  师:同学们,学习可来不得半点马虎啊!

  (四)冲突,再思法则

  出示:学校举行运动会,三年级有54人参赛,四年级参赛的比三年级多7人,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直接列出综合算式,不解答)

  生练后呈现几种算式:①54+7+54 ②542+7 ③54+(54+7)

  继续出示:五年级的参赛人数是三、四年级参赛人数的2倍,五年级有多少人参赛?

  师:五年级的参赛人数与什么条件有关?

  生:三、四年级参赛的总人数。

  师:我们刚才已经列出了求三、四年级总人数的算式,你能在这个算式上改一改,把它变成求五年级参赛人数的算式吗?

  生练习并汇报,在修改③式时教师故意将算式变成(54+(54+7))2

  生1:这样不行,都有两个小括号了!

  生2:里面有括号,外面又有括号,看不清,容易出错!

  师:那该怎么办呢?

  生1:可以加中括号。

  生2:还有大括号。

  师:看来光有小括号还不能解决所有的运算问题,那么其他的括号是什么样的,又有什么作用呢?有了这些括号又该怎样计算呢?我们今后还会再讨论。

  (五)反思,超越法则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带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交流。

  师:同学们学得很轻松,收获也不少。不过小括号的产生和使用过程可不那么轻松,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出示书后关于小括号使用和变迁的数学文化史知识。)

  师:同学们,小括号的使用在运算史上可谓是一个突破,因为它改变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使运算法则更加完善和人性化。但是,如果没有像上课伊始时我们对运算顺序的质疑,小括号还有可能出现吗?敢于质疑、勇于思考才能让我们的知识不断完善,能力不断提升!

  [反思]

  含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知识难度不大,加之学生已有经验丰富,完全能够实现自我迁移和类推。然而,数学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数学情趣的激发,数学思维的培养,数学文化的熏陶都应融入知识的教学中去。带着思考,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全新的设计,确立了以法则探寻为主线的教学思路,使原本平淡的一节课变得丰满,富有情趣和哲理。

  一、用质疑来引入,激发学生对法则探寻的激情

  现代社会中的人要生存,必须具有规则意识,然而一味地循规蹈矩,又会被规则约束,缺少创新精神,这就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规则,理性地认识规则。先乘除、后加减是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合理性,也有局限,正是小括号的使用突破了这种局限,使法则更加完善。在这里,老师巧妙设疑:遵守法则无可厚非,可是法则就一定合理吗?比如在这里,如果按照法则计算,加法就永远不可以先算了!疑问激发了学生对法则的反思,引发了进一步探寻法则的欲望。学生在寻求问题解决的同时,不但加深了对小括号作用的理解,也对如何对待规则这样一个较为抽象的话题有了自己的感悟。在引导学生学习小括号里有两步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时,教者也没有直接出示式题,而是再次设疑:是不是小括号随便加在哪儿,都可以改变运算顺序?小括号加在哪里,才能改变运算顺序?,让学生自己先尝试给算式加上小括号,然后再研究加上小括号后的`算式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在设疑释疑再疑再释疑的过程中,学生探究欲望被充分调动,新知的学习也更加主动有效。

  二、用对比来深化,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

  数学思考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没有思考,学习就变成了简单的模仿和练习。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括号的作用,理解运算顺序在计算中的重要性,我设计了一个对比环节,让学生观察、思考、领悟。即这三道算式中的数、运算符号以及它们的排列顺序都一样,而且都只加了一个括号,怎么计算的结果都不一样呢?学生在对比辨析的过程中,清晰地认识到要想正确、合理地计算这些混合运算题,首先得看清题意,理清运算顺序,然后再去计算的重要性。抓住核心对比,使得思考更加深入,思维也更加有序。

  三、用错误来诱导,培养学生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

  毋庸置疑,学生的科学态度需要培养,然而如何培养才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有意犯错,故意诱错的策略,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善于质疑、勇于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回想起学生认真地叫道:上当了!这题没有合适的算式可选!大声地喊道:这样不行,都有两个小括号了厂我的心情就万分激动,我感受到了他们对待科学的态度,感受到了他们追求真理的决心。

  四、用文化来引导,激发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

  文化是一种引领,文化是一种传承,文化更是一种对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让学生了解文化,感受历史,从而产生崇敬、立志追求,树立信心、立志创新,不正是我们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的目标吗?所以,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了解是谁最先使用小括号的环节,让学生们通过对数学文化史的了解,知道小括号的由来和发展,感受数学知识的发展变化和每一步坚实的前行过程。同时我还用一句话:如果没有像上课伊始时我们对运算顺序的质疑,小括号还有可能出现吗?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利用直观教具正确地用分数表示相关的数。

  2、能利用分数知识将低级单位的长度、钱币换算成高级单位,并用十分之几的`分数表示,为下面认识小数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600÷3320÷4690÷3720÷9

  60×40×7889+2572-56

  80×6080+6015×616×5

  二、在下图中涂上分数所表示地部分。

  3/4

  2/3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6题

  2、做“想想做做”第7题

  提问:为什么第一个括号填写1/10,第二个括号填7/10?

  教师在线段上再任意表上几个括号。

  3、做“想想做做”的第8题

  出示放大图。

  这把尺总长是几厘米?也是几分米?看着直尺说一说1厘米是1分米的几分之几?为什么?也就是几分之几分米?3厘米和7厘米呢?

  4、做“想想做做”第9题。

  5、做“想想做做”第10题

  6、做“想想做做”第11题

  四、全课。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4~35页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学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少多少)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34+3=80+17=53+20=4+75=

  61+8=20+52=20+35=48+50=

  直接说出答案.

  2.导入新课.

  老师边演示边说明:老师的手里分别抓了一些花片,你知道老师哪只手抓得多一些?多多少?请你想一个办法?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

  二.新授.

  1.操作:

  1)同学做抓花片游戏,排一排比一比哪种花片抓得多?多多个?

  2)除排一排的方法,想想还有别的方法吗?你是怎样想的?

  3)引导学生看排成的花片想出从13个里面去掉8个,剩下的`就是红花片比蓝花片多的。用减法算。138=5.所以红花多,多5个。

  同桌说说是怎么想的?

  4)再抓几次比比看,谁抓得多,多多少个?(每次都要说出怎样计算花片比另一种花片多多少个)

  2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说说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已知合唱队女生有24人,男生有20人,求女生比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和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

  2)你会解答吗?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求女生比男生多多少人?

  板书:2420=4

  集体口答:

  3)求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也就是求什么?该怎样解答.

  3.老师小结:

  像这样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的题目物品们可以用减法计算,从较大数中去掉同样多的一部分,就得到多的那一部分.

  三.完成想想做做

  1.完成想想做做1

  1)指名说说题意,图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说怎样算,为什么,为什么这样算?

  3)集体回答后说说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问?

  2.完成想想做做2

  1)指名说说题意,图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说怎样算,为什么,为什么这样算?

  3)集体回答后说说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问?

  3.完成想想做做3

  1)指名说说题意,图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说怎样算,为什么,为什么这样算?

  3)集体回答后说说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问?

  4.完成想想做做4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求美术组比航模组多多少人还可以怎么说?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少多少?)的实际问题,想想像这类的问题该用什么方法解答?

  五.教学后记:通过图文结合,能让学生更直观,学得轻松.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12-30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7-2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4-13

小学数学教案15篇12-30

小学数学教案(15篇)12-30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3篇05-16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4-02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四篇04-16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3篇03-29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