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3-24 08:58:43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合集7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合集7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情景中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使等式”,会用等式的这个性质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念和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对等式的性质进一步的理解,解含有乘、除法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教学新课

  1、教学例5。

  (1)我们已经学会了根据“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解方程的知识。

  (2)出示例5第一组图。

  根据左边的图,你能列出等式吗?(x=20)

  右边的图与左边的图比较,有什么变化?

  你认为天平还会平衡吗?

  你能根据右边图物体的质量相等关系再列出一个等式吗?(2x=20×2)

  这个等式又告诉我们什么呢?在小组中说说你的发现。

  小组中互相说想法,汇报。

  (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想像一下,如果20=20的左右两边同时乘3,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吗?

  用等式如何表示呢 ?(20×3=20×3)

  如果左右两边同时乘0呢?可以吗?

  (3)出示第二组图。

  左边的图能看懂吗?用等式怎样表示?(3x=20×3),也就是3x=60。左边的图与右边的相比,物体的质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天平还会平衡吗?

  你能根据质量的变化情况列出等式吗?

  这又说明了什么?

  (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你能自己写一个等式,并把等式两边同时除以一个数,看看结果还是等式吗?

  尝试练习,汇报。

  有什么发现?两边同时除以0呢?为什么?

  指出: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4)归纳。

  通过对两组图的.观察,你认为等式又有什么性质呢?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指出: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5)完成练一练第1题。

  独立完成填写。

  X÷6×6和0.7x÷0.7化简后应是多少?

  2、教学例6。

  (1)出示例6。

  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你能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吗?(40x=960)

  40、x、960各表示什么?

  应该怎样解这个方程呢?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你怎样想到方程两边都除以40的呢?

  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在书上完成,展示学生解题过程。

  40x=960

  解:40x÷40=960÷40

  X=24

  检验:40×24=960

  答:试验田的宽是24米。

  如何检验?

  谁能说一说解这个方程,最关键是什么?

  (2)完成试一试。

  要使左边只剩下x,应该怎么办?

  独立完成解答,集体核对。

  (3)完成练一练第2题。

  说说每题应该怎样解,独立解答。

  汇报解题过程,集体核对。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1题。

  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2、完成练习二第2题。

  每题中解方程时分别省略了什么?

  指出:我们在解答时,也可以应用这样的方法。

  3、完成练习二第3题。

  独立完成,展示作业,集体核对。

  4、完成练习二第4题。

  从图中可以看出什么数量关系?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独立完成。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说你得到的知识?

  在解方程时,关键是什么?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

  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40x=960

  解:40x÷40=960÷40

  X=24

  检验:40×24=960

  答:试验田的宽是24米。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能有意识的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组织活动的能力。

  2、进行有关的思想教育,如教育学生要有礼貌,注意安全,爱护果树等物品。

  二、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课前已把表格发给了每一位学生,学生已对果园产生了兴趣,通过已经分好组的`计划,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有关的信息,例如:学校到果园实践购物及费用方面,有了解大家爱吃什么,卖多少,每种物品的价钱及一共要多少元等等,这些都要学生通过自己小组的讨论而定。

  X月X日:全班师生乘车来到柳埠X果园进行参观,路上,大家兴致勃勃,纷纷询问各自所带的物品及自己小组的活动计划。

  以下为教学片断的梗概:

  师:现在我们已经到了美丽的果园,进了果园之后,要讲礼貌,注意安全,要爱护果树,保护好果园的环境。(在农民与学生的交流中,教师也要记录有关的数据这样自然的融入到班级中去。)(电脑设计果园,教师在其中)

  小A:农民伯伯,您好,我们的果园这么大,它到底大鸡长有多少米,宽有多少米呢?

  农民:果园可大了,长由174米,宽有126米。

  教师:那它到底占地多少公顷?(及时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沉默片刻)

  小B:大约有22100平方米,我是用174第六以126得出的。

  教师:大家同意吗?

  小C:不对,老师问的是多少公顷,而不是多少平方米,应该是2.21公顷。

  教师:这次大家同意吗?

  全班:同意。

  小D:果园这么大,能栽多少棵树呢?

  农民:我们这里有1278棵果树。

  小E:这么多,那一棵苹果树能产多少千克苹果呢?

  农民:大约一棵树能产50千克。

  教师: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丰硕的果实,一千无苹果按市场价能卖多少元?(教师融入其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谁能帮农民伯伯计算一下他一年能挣多少钱?

  (学生争先恐后的想在农民伯伯这里展示一十自己,有的议论,有的笔算,有的干脆用上了计算器)。

  小F:我们知道了,现在市场价每千克苹果1.60元,照这样计算,农民伯伯一年的收入大约是102240元。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它们的面积。

  教学重点:

  熟悉所学实际测量的知识,能正确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口算。P.145页口算(四)。

  二、复习指导

  1.实际测量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已经知道在测量地面上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时,应先测定一条直线。怎样做才能测定这条直线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看P.86页的插图及怎样做的步骤。

  (2)在进行步测时,首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怎样做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让学生看P.87页怎样算出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长度。

  (3)学生独立做练习二十第7题。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想的。

  2.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

  练习二十第5题。

  (1)明确各是什么图形?再动手量出计算它们面积所需的数据,并算出它们各自的面积。

  (2)比较它们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3)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说明,这四个图形的形状虽然不同,但面积相等。它们的高都等于2厘米,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底1.5厘米,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而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以及三角形的底都是3厘米,比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扩大了2倍,但按照它们面积的计算公式底和高相乘后还要除以2,所以它们的面积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二十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练习二十第9题。

  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再强调:三角形的面积是由它的高和底确定的。如果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它们的面积就相等;如果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而底不相等,那么它们的面积就不会相等。

  四、作业

  1.练习二十第8题。

  2.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做练习二十第11题及思考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练习课.(练习十一第7~12题)

  教学要求

  1.进一步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口算.

  2.正确、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练习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用具

  电脑、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导入新课

  1.口算.

  老师拿着许多口算卡片,由学生抽签答题.

  2.听算.

  老师说题,学生直接说得数.

  3.一支钢笔6元钱,田老师拿了54元钱,可以买几支钢笔?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指名汇报.

  二、课堂练习,巩固旧知

  1.练习十一第8题.

  学生独立作业,将得数直接填写在课本的表格里.做后小组评比,谁做得又对又快.

  2.练习十一第10题.

  练习前,先让学生看一看题,想一想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这道题是商一定,而被除数变了,当被除数变了,要使商不变,则除数也应相应地变化.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再去独立完成,将得数直接填在课本上.

  三、深化练习,拓展思维

  1.练习十一第7题.

  (1)电脑显示第7题情境图,让学生观察画面.

  (2)让学生根据图中已有的信息数据提出问题.

  问题一:二年级电脑小组共有24人,如果3人用一台电脑,需要几台?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练习,小组讨论)

  问题二:如果现在有6台,你打算怎样安排?

  第二个问题中的总人数没有变,仍然是24人,有6台电脑,问题是几人合用一台电脑?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同桌讨论,互相学习.

  2.练习十一第11题.

  (1)电脑显示第11题情境图,让学生看图,说说图意.

  (2)根据已知信息提出问题.

  (3)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4)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课后作业,辅助消化

  练习十一第9、12题.

  教练创新

  课后作业指导

  练习十一第9题:先让学生看懂图意,寻找信息数据,然后分析数量关系,再解决问题.第12题:可以让学生将得数直接填在书上,要求学生在1.5~2分钟的时间完成.

  补充习题及解答

  被除数36 63 1614

  除数96 38 9

  商 898 25

  (1)如果只买帽子,可以买几顶?

  (2)如果只买鞋,可以买几双?

  [解答:3.36÷4=9(个) 4.45÷9=5(排) 5.(1)36÷6=6(顶) (2)36÷9=4(双)]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例3、练一练,练习二第6~11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圆柱的体积,学会计算套管体积的计算方法,井能应用于实际求出物体的重量。

  教学重点:计算套管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圆柱的体积。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求下列圆柱的体积(口答列式)。

  (1)底面积3平方分米,高4分米;

  (2)底面半径2厘米,高2厘米;

  (3)底面直径2分米,高3分米。

  追问:圆柱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板书:V=Sh)

  2.复习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提问:怎样计算环形面积?你能举例和同学们说一说吗?小组交流。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过圆柱的体积计算。这节课,就在计算圆柱体积的基础上,学习套管体积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3。

  出示例3,读题。提问:这道题求什么?要求钢管的质量先要求什么?怎样求钢管的体积?小组讨论。解答这道题还要注意些什么?(单位,取近似数)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明每一步求的什么,怎样求的。

  2.新课小结。

  提问:怎样计算套管体积?如果知道套管的内周长和外周长几套管的长,怎样求套管的体积?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题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2.做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结合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四、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7、8题及数训。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分析、概括等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观念。

  2。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理解他们的含义,会正确读写比较简单的分数。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观念。

  教学过程

  一、铺垫教学。

  1。回忆旧知。

  (1)把12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2)把6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2段,每段多长?

  (3)把3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多少支?

  教师明确:通过仔细观察这几道题中都有“平均分”,就是使每一份者都是一样多。通过刚才的分,我们可以看出,平均分后,每份都能得到一个整数,可以用一个整数来表示。但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不是每一次平均分后都得到一个整数,这儿有一个,我想把它分给两个同学,那么怎么分才使两个同学觉得呢?每份得多少?只有分得同样多,才能使每个同学平均分。

  二、探究新知

  1。谈话导入。

  【出示图片“例1”】这半个饼可以用一个整数来表示吗?那么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

  2。教学例1:认识 。

  (1)认识一个饼的

  ①出示图片“例1”。

  ②教师说明:把一个分成两份,其中一份是多少用分数表示就是这块饼的二分之一

  (板书: )写的时候先写“一”,再写“2,”最后写“1”。

  ③学生看图独立想 表示的意义。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 表示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的一份。

  教师提问: “一”、“2”、“ l”各表示什么?

  学生:“一”表示平均分,叫做分数线,“2”表示平均分的份数,“l”表示取的份数。

  师强调:写的时候,注意这条线要写得平直,横线上、下的数要对齐。

  (2)指导读写

  (3)反馈练习

  ①引导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试析出它的 ,涂上颜色,并在涂色的一半上写 。

  教师提问:折法不向,拆出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每一份都是这张纸的 ?

  ②判断图中的阴影部分能否用 表示。为什么?

  3。教学例2:认识

  (1)【出示图片“例2-1”】

  教师提问:通过看这幅图,你都知道了什么?

  (2)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它的,并给它涂上颜色,涂完后小组讨论判断对错。

  巩固意义: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了三份,阴影部分表示这个圆的三分之一。

  (教师板书: ,读作:三分之一)

  (3)拿出准备好的彩带,学生讨论:“怎样才能剪下它的 ”

  4。教学例3、例4。

  (l)引导学生每人拿出两张长方形的纸,按例3、例4的要求做,做完后填空。

  (2)同桌讨论,教师各组巡回检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3)集体反馈:四分之一、五分之一怎样?

  教师贴图:

  (4)判断。

  下面哪个图的涂色部分是 ,在()里划√。

  5。教学

  (1)教师:请同学们拿出长方形纸、直尺和彩笔,在长方形纸上画出1分米长的一条线段,把它平均分成10份,标出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怎么写?

  (2)小组讨论,看图。

  (3)群体讨论。投影展示学生的答案,师贴出放大图。

  教师提问:数一数,这条线段上有几个 ?

  教师明确:把一条一分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十份,每份都是它的` ,它有10个这样的 。

  6。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学习的分数有什么特点?(板书:几分之一)

  四、课堂练习

  1。填空: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一写作 ;

  把一条1米长的彩带平均分成15份,每份是它的 。

  2。判断:

  (1)

  (2)把一块蛋糕切成7块,每块是它的 ( )

  (3)把一根绳子平均分成3段,每段是它的 ( )

  3。一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 ),每份长( )米。

  4。读出写出这些分数。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五、课后作业。

  1。小军跑步,他跑了全长的 ,请你在线段上表示出来。

  2。读出下面各分数。

  3。写出下面各分数。

  六分之一 九分之一 十二分之一

  十分之一 七分之一 二十分之一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道几个相同的数相加除了可以用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计算,而且列乘法算式比较简单,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能正确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出乘法的积。

  3.逐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认识几个几相加

  1.初步认识几个几相加。

  (出示主题图)

  谈话:在春光明媚的一天,小白兔和它的邻居小鸡一起来到绿油油的草地上,一边玩着,一边寻找食物。请仔细看图,小白兔是几只在一起的?小鸡呢?(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小白兔是2只2只在一起的,小鸡是3只3只在一起的)

  谁能用算式表示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

  [板书:2+2+2=6(只)]

  追问:这里有几个2相加,得多少?(板书:3个2相加得6)

  谁能用算式表示小鸡一共有多少只?[板书:3+3+3+3=12(只),4个3相加得12]

  提问: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的加数,它们有什么特点?(同组小朋友可以互相讨论)

  2.补充生活中几个几相加的例子。

  谈话:第一个算式的加数都是2,第二个算式的加数都是3,它们都是相同的数相加。像这种相同的数相加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

  比如,一双筷子有2根,那么4双筷子有多少根?谁会列式?

  (板书:2+2+2+2=8)

  这个算式是表示( )个( )相加得8。

  再比如,每组都是4个小朋友,像这样的3组小朋友一共有多少人?谁会列式?(板书:4+4+4=12)

  这个算式是表示( )个( )相加得12。

  3.不同角度感知几个几相加。

  (出示以53形式排列的玩具娃娃)

  谈话:今天老师带来了这么多的聪明娃娃,喜欢吗?表现好的小朋友都有机会获得这儿的聪明娃娃。有信心得到吗?

  谁知道这儿一共有多少个聪明娃娃?

  让学生独立观察得到:横看看是3个5相加,竖着看是5个3相加。

  (板书:5+5+5=5,3+3+3+3+3=15 3个5相加,5个3相加)

  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的得数,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不管是3个5相加,还是5个3相加,算出来的都是这儿一共有的聪明娃娃的个数,所以得数相同,都是15。

  [设计意图:通过安排一定量的同数相加的具体生动的数学问题,为学生构建乘法的含义打好基础。]

  二、初步认识乘法

  1.创设情境,引入乘法。

  谈话:一张电脑桌上有2台电脑,4张电脑桌上一共有多少台电脑?你是怎么知道的?(板书:2+2+2+2=8)6张桌上呢?9张桌上呢?(请学生把算式写在练习纸上)

  小朋友,你们在列式时感觉怎么样?(学生可能会说算式太长了,很麻烦)

  有一种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想学吗?(板书课题:认识乘法)

  2.写、读乘法算式,了解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像4个2相加,还可以用乘法算。写作42=8或24=8。介绍乘号、乘数、积等名称。(板书:42=8或24=8,并在算式下边标注乘号、乘数、积)

  指名口答想想做做第3题。

  3.反思乘法的意义。

  谈话:4个2相加,是怎样用乘法算的?在这里,42和24这两个乘法算式都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对用加法计算感到太麻烦的情境,激发学习新算法的欲望,帮助学生感受乘法算式比较简便。]

  三、加深对乘法的认识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聪明娃娃带了几道题目来考考大家,有没有信心接受挑战?(出示题目)

  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你能看图在括号里填上数,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吗?

  学生填好后集体校对。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摆圆片的游戏。先看老师是怎样摆的。(出示两堆圆片,每堆3个)

  老师是怎么摆的?也就是摆了几个几?怎样列加法算式?怎样列乘法算式?你是怎样想的?

  下面让小朋友自己来摆,听清要求:

  (1)每堆摆2个,摆4堆。

  (2)每堆摆4个,摆2堆。

  你先摆的.是几个几?又摆的是几个几?怎样列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把算式填在书上。

  在小组内校对后提问:比较这两种摆法,你发现了什么?

  3.把黑板上的加法算式都改写成乘法算式。

  谈话:刚才我们求9张桌上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写加法算式麻烦,现在你们会怎样列式?

  4.(出示第69页试一试的跳绳图)

  谈话: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能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提问分别出示:

  (1) 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2) 正在跳的小朋友有多少个?

  (3) 甩绳子的小朋友有多少个?

  谁能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化、开放性的练习,加深了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认为自己这节课上表现怎么样?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12-30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7-2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4-13

小学数学教案15篇12-30

小学数学教案(15篇)12-30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3篇05-16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4-02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四篇04-16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3篇03-29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