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3-03-30 20:43:09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活动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活动教案

科学活动教案1

  活动目标:

  1、了解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

  2、对动物的生存方式感兴趣。

  活动准备:动物小卡片、动物头饰等。

  活动过程:

  1、导入课题:

  ——“用筷子去碰乌龟和田螺的时候,它们会怎么样?”“为什么它们都缩到壳里?”

  2、看图交流:

  (1)、找图片:

  ——“找一张动物图片,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说它们怎样保护自己的?”

  (2)、看图片与旁边的同伴交流。

  (3)、动物自我保护方法分类:

  快跑逃生的:兔、羚羊、鹿等。

  保护色蒙蔽敌人的`:变色龙、青蛙、鸵鸟、斑马。

  释放气味的:放屁虫、黄鼠狼、臭鼬。

  装死的:毛毛虫、狐狸、金龟子。

  (4)、幼儿分类摆放图片。

  (5)、对动物用保护色、快跑、装死、释放气味等方法来觅食和保护自己的方法作小结。

  3、游戏——动物王国探秘:

  (1)、扮演各种动物,戴好头饰,到动物王国探秘,每个关口都有凶猛的动物把关,我们小动物要想办法闯关并保护好自己。

  (2)、出示动物王国探秘路线图,带领幼儿闯关。遇到凶猛的动物,做相应的保护自己的动作。

科学活动教案2

  一、活动名称:科学活动——谁会生蛋

  二、设计意图:

  春天来了,万物皆醒。当春雷打响后,我们在自然角中投放了一只只小小的黑黑的蚕宝宝。孩子们很喜欢这些"小不点们",看着它们慢慢地蠕动着,他们互相讨论着:这蚕宝宝是哪里来的?有的说:"是蚕妈妈生的。"有的说:"是蚕妈妈先生下蛋,然后才变出蚕宝宝的。就象鸡妈妈先生蛋,才有小鸡。"后来,我们看了有关的书籍,在查看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孩子们对小动物是怎么生出来的很感兴趣,于是,我结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及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设计了本活动,旨在让幼儿对常见的会生蛋的动物有个初步的认识,激发幼儿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三、活动目标:

  1、了解几种常见的会生蛋的动物,激发幼儿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2、初步学会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从中感受探索发现的乐趣。

  四、活动准备:

  1、《谁会生蛋》教学课件;各种动物若干。

  2、场景布置:小池塘、草地、森林等。

  3、幼儿已了解几种胎生动物传后代的特征,并了解几种常见的动物下蛋的窝(巢)。

  五、活动过程:

  (一)结合场景,引导幼儿了解几种常见的卵生动物。

  1、带幼儿到"动物园",让幼儿自由地寻找会生蛋的动物,要求幼儿边找边和同伴说说:"我找到了会生蛋的ⅹⅹ。"

  2、幼儿分散在场景中寻找会生蛋的动物,教师引导幼儿边找边说:"我找到了会生蛋的ⅹⅹ。"

  (二)通过课件,引导幼儿验证自己的寻找结果。

  1、让幼儿互相交流:我找到的ⅹⅹ会生蛋。

  2、让幼儿说出自己的寻找结果,教师点击课件帮助幼儿验证。

  (三)借助课件,引导幼儿了解卵生动物传后代的方式,激发幼儿爱护动物的情感。

  1、播放课件,引导幼儿说说:两边房子里的动物生宝宝的方法有什么不一样?

  2、引导幼儿说说:"你知道动物妈妈在哪儿生蛋的?为什么要在这些地方生蛋?激发幼儿爱护动物的情感。

  (四)利用废物,让幼儿给蛋宝宝建个家。

  1、以保护蛋宝宝,给蛋宝宝建个安全的家,鼓励幼儿想出多种办法保护蛋宝宝。

  2、幼儿利用废旧物品为蛋宝宝建家,教师引导幼儿自制放到"动物园"中。

  (五)活动自然结束。

  活动反思:

  小班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浓厚的兴趣,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向成人提出各种问题,虽然这些问题十分肤浅、幼稚,但对他们理智感、求知欲的发展有极大的启迪作用。作为教师要有灵敏的双耳、敏锐的`目光去聆听、去捕捉孩子中间生成的问题。通过这一活动,孩子们发现了蛋有“外形的不同、蛋壳颜色的不同”,知道了哪些动物会生蛋。这个过程中,幼儿不断地生成问题、解决问题,而且对外界事物的敏感度有了很大的增强。当然我们的活动还在继续。在活动中教师既像孩子一样在学习、探索,又是整个活动的支持者、指导者、协作者,既是他们的同伴又是他们的老师,从而灵活地起到了辅导、向导的作用,感受最深的是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各种资源,因为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家庭的大力配合。

科学活动教案3

  活动设计

  科技在孩子的环境周围无处不在,幼儿生来就对其身边的各种科学现象感兴趣,能摸一摸、玩一玩是他们所渴望的。科学活动“弹性世界”就是通过让幼儿亲身体验、自主操作、想象创造等一系列活动,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弹性物体的特性,探索其中的奥妙,揭开弹性世界的谜底,从而激发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并体验创造的快乐。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弹性物体的兴趣,了解弹性物体的特性及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2、通过寻找生活中有弹性的物体,训练幼儿的发散性思维以及经验迁移应用能力。

  3、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以及观察和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园准备的材料:松紧带、橡皮筋、橡皮泥、海绵、弹簧秤、砝码、兵乓球、塑料球、木球、毛线、纱线、编织绳、积木等。

  2、家长和孩子共同材料:合金钢线一条(长约30厘米,制作弹簧用)、铅笔、带一根弹簧的圆珠笔、树杈、橡皮筋、合成皮革一小片、硬皮纸盒、胶带纸、彩笔等。

  3、教师事先了解有关弹性的知识背景(附后)。

  活动过程

  一、看一看,试一试。

  给幼儿各种材料,教师简单介绍操作方法,然后让幼儿自由分组操作,观察比较不同的物品在操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现象。

  1、将海绵、橡皮泥、积木分别用力捏一下,再松开手来,看一看它们发生的变化。

  2、分别拍兵乓球、塑料球、木球,仔细观察哪一种球跳得高。

  3、分别将编织绳、毛线、松紧带拉一拉,看一看哪根有变化。

  4、用弹簧秤挂上重物(砝码),再取下,观察弹簧的变化。

  二、想一想,答一答。

  1、为什么海绵捏扁之后改变了形状,而手一松开又可以恢复原来的样子?

  2、为什么兵乓球、塑料球一拍就能跳起来,而木球却跳不起呢?

  3、为什么松紧带能拉长,而其它线却拉不长?

  4、为什么弹簧秤挂上砝码后会被拉长,取下后又能恢复原来的样子?

  三、看一看、说一说。

  观察图1,同样一个皮球,轻轻拍球和用力拍球的结果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观察图2,为什么拉满弓的箭射得更远一些?

  观察图3,弹簧秤挂上一个砝码后,弹簧被拉长了,再挂上另一个砝码,弹簧被拉得更长,为什么?

  观察图4,用过大的力拉弹簧,使弹簧变了形,为什么弹簧不能恢复原来的形状了?

  四、做一做、玩一玩。

  1、拆装圆珠笔:教师可先示范一遍。让幼儿将带有一根弹簧的圆珠笔拆开,取出弹簧,体验圆珠笔在使用上的变化。装好弹簧后再试试,圆珠笔又变得方便使用了。

  2、制作简易弹簧(见图5):将钢线沿着铅笔均匀地绕圈,绕完后将铅笔取出,即可得一条简易弹簧。试一试弹簧有没有弹性?为什么?

  3、制作弹弓(见图6):利用树杈、橡皮筋、合成皮革片等材料制作。

  4、制作“魔盒”(见图7):利用硬皮方纸盒、弹簧、胶带纸、彩笔等材料制作。

  五、找一找、议一议。

  1、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具有弹性,并讨论这些物品是如何利用弹性的?

  2、集体讨论:请小朋友都来当“小小发明家”,你还会用弹性物品(或弹簧)制造什么东西?有什么用途?

  五、活动延伸

  在科学角投放充足的材料,引导幼儿进入活动区,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爱好,发明制造其它有弹性的.物品,并说一说它们的作用。能力强的幼儿可让其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并向小朋友们介绍自己制作的方法和步骤。

  附知识背景资料:

  一、什么是弹性?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会改变形状,例如,竹竿受力会变弯(见图8),弹簧受力会伸长或缩短(见图9)。物体形状的改变叫做形变。发生了形变的物体,在一定限度内,当外力消失后,仍能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超过了弹性限度,发生形变的物体就不能再恢复原状。

  二、什么是弹力?

  用手拉弹簧,使弹簧伸长,手会感到弹簧对手有拉力,用手压弹簧,使弹簧缩短,手会感到弹簧对手有压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而对阻碍它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任何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都要产生弹力,不过有些物体的形变通常很小,不容易被察觉。用球拍击球时,拍和球都发生弹性形变(见图10),拍发生弹性形变,对球产生弹力,同时,球也发生形变,对拍也产生弹力。放在桌面上的书,压在桌面上,使桌面发生微小形变,发生形变的桌面对书产生向上的弹力(见图11),这就是桌面对书的支持力,可见弹力发生在互相接触,并发生了弹性形变的物体之间。

  弹力的方向总是跟物体间的接触面垂直。弹力的大小跟物体的材料和形变的大小有关,在弹性限度内,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例如,射箭时,弓拉得越满,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箭就射得越远。

  三、胡克定律

  实验表明: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形变的大小成正比。这个规律是英国物理学家胡克(1635—1703)在1660年发现的,叫做胡克定律。超过了弹性限度,弹力就不再跟形变的大小成正比,而且物体也不再能恢复原状。

  弹簧秤是根据胡克定律制成的,每个弹簧秤都有一定的秤量范围,不能用来秤量过重的物体,这就是为了防止超过它的弹性限度。

科学活动教案4

  设计背景:

  洞洞随处可见,家里、学校、马路上、公园和自己身上都有,通过这个活动让小班的孩子们用眼睛多观察自己周围的一些东西,引起他对周围现象的兴趣,帮孩子略微的梳理一下这些洞洞,虽然大小,形状不同,但是都是有用处的。旨在引起幼儿对周围现象的兴趣,提升幼儿对洞洞的认识。同时,激发幼儿的创造愿望,尝试用身体变出洞洞,与同伴合作并体验玩洞洞的'乐趣。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体验和老师、同伴一起找洞的乐趣。

  2、初步了解各种洞洞的用途。

  3、尝试合作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袜子、彩纸、皮球、《甩葱歌》音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想想、说说自己发现的洞洞。

  1、引出洞洞:用实物引出洞洞。

  出示玻璃杯:这是什么?我们可以用它来做什么?(中间能装水的部分有个洞洞。我可以把我的手,放进洞洞里,你们也来试一试。这种洞洞是可以用来装东西的。)

  2、(出示袜子)师:这是什么?袜子上有洞洞吗?(找一名幼儿上前示范)洞洞在哪里?这个洞洞是做什么用的?

  3、师:穿袜子的时候,我们的小脚丫,要从这个洞洞钻进去。小脚丫钻进洞洞,真暖和。小手也来钻洞洞,真呀真好玩。

  4、(出示彩纸)师:这是什么?它有洞洞吗?可不可以变出洞洞?(旨在让幼儿观察彩纸,引导幼儿想办法变出洞洞)

  5、教师放轻音乐:宝贝们,我们活动室北侧又准备好的彩纸,大家轻轻走过去,每人拿一张彩纸回来坐好,然后试一试,怎样能变出洞洞来。(彩纸卷起来,变成望远镜,这是一种可以从这边望到那边的洞洞;从这一边穿到那边的洞洞;用手撕几下,变出一个洞。)活动后把纸宝宝送回家(放到准备好的筐里)。

  二、说说生活中的洞洞: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也有许多洞洞,我们来找找看。

  1、先看看活动室里什么地方有洞洞?幼儿每说出一个地方,教师要追问:它有什么用处?班级里有没有洞洞?(引导幼儿联想)(预案:厕所蹲坑、洗手池、水龙头、下水道、拖把池、窗户:风婆婆和太阳公公穿过的地方、门、电视机上的插口、电插排)这些洞洞都有自己的用处,我们不能随便动它,要注意安全。

  2、除了活动室里,哪里还有洞洞呢?(街道上:下水道、老鼠洞、蚂蚁洞。)

  3、找一找我们的身上有没有洞洞?(袖口、裤腿、鞋子、耳朵、鼻孔、嘴巴、肚脐等等)分别说说有什么用处?(预案:耳朵听声音;鼻孔呼吸;嘴巴可以说话、吃东西。)当说到嘴巴时,可以让幼儿把洞洞变小,并找到一名幼儿上前面示范。

  小结:宝贝们真能干,找出了那么多的洞洞,这些洞洞有的大,有的小,我们要保护好它们,不能随便挖洞洞。

  三、游戏一:《超级变变变》

  1、你们能用我们的小手变出洞洞来吗?(拇指食指碰一碰,变出一个洞;小手胸前围一围,围成一个洞。)

  2、宝贝们真棒,球宝宝也来和我们做游戏了,你们能变出洞洞,让球宝宝钻过去吗?仔细动脑筋想一想。(宝贝们听老师的口令:“超级变变变”,自己变出各种洞洞,让小皮球来钻。“小手胸前围一围,变成一个洞;小脚站一站,站成一个洞;小手头顶围一围,围成一个洞……”)只要做出洞洞的幼儿,教师都让小球钻过去;有的幼儿做的洞太小了,就引导他做大洞,要记住要领,让球宝宝钻过去才行。及时给幼儿鼓励的话语:“成功啦”!

  3、宝贝们太聪明了了,谁有办法做个更大的洞洞,让我可以钻过去?可以找伙伴帮忙哦。(幼儿合作连成洞洞,老师钻洞洞)

  四、游戏二:《猫捉老鼠》(这是幼儿合作变动动的一个提升)

  1、宝贝们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让幼儿观察有多少个洞洞。

  2、教师介绍游戏规则:先找两名幼儿,一位当猫,一位当老鼠,其他幼儿手拉手,不能松手联成员全,并站在原地不动。猫是要捉老鼠的,所以,老鼠先钻洞洞,猫要紧随其后。老鼠要不停的钻洞洞,而猫呢,按照老鼠跑的路线去钻洞洞,直到捉住老鼠为止。(再重复游戏)

  3、教师放欢快的音乐,幼儿开始游戏,教师指导。

  五、小结:宝贝们还可以变出更多更大的洞洞吗,回到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吧。

科学活动教案5

  活动背景:

  “缩”是物体由大变小、由长变短,由舒展到收缩的过程,人们通过“缩”的方法有了很多新的发明,给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指南》对幼儿科学探究的教育建议指出“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谢认识”,因此我想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在操作探索各种日常材料中,感受到科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活动目标:

  1、对生活中“缩”的现象感兴趣,知道科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2、大胆尝试用不同方法缩小各种物品,并能完整地表述自己的想法;

  3、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通过缩小物品能给生活带来便利。

  4、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创新,进一步加深对“缩”的认知。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接触过生活中一些可以缩小的物品。

  2、物质材料准备:扇子、梳子、衣架、水杯、牙刷、吸管、勺子所有物品同时提供可缩小和不可缩小两种类型);若干规格相同的空奶盒,两个一样大小的透明收纳盒

  活动过程:

  一、幼儿玩“过城门”游戏,激发兴趣,引出主题

  教师:来,孩子们,我们一起来玩一个“过城门”的游戏,希望大家能顺利通过哟!

  通过城门的逐渐缩小,让幼儿体会蜷缩身体才能通过。

  二、每人准备两个用途一样的物品,通过对比发现可以缩的物品

  1、通过对比,发现可以“缩”的物品。

  教师:请小朋友看一看、比一比,同样名称的物品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

  幼儿通过观察、比较,说出两者之间的差别(让幼儿自己发现其中有一样物品是可以“缩”的)。

  小结:物品由长变短、由大变小就叫作“缩”。

  2、按能“缩”和不能“缩”对物品进行分类。

  教师:请小朋友们看看自己手中的物品是能“缩”的还是不能“缩”的,将能“缩”留在自己的小方篮里,不能缩的放在另一边。

  三、幼儿探索物品“缩”的方法,并进行记录总结

  1、幼儿操作探索,教师观察指导。

  教师:小朋友试一试,你是用什么方法将它缩小的,待会儿告诉大家。

  2、幼儿表述“缩”的方法。

  请个别幼儿到集体面前表述并演示缩小物品的方法(尽量选择能代表不同“缩”的方法的物品:折叠、按压、插入,教师出事相应的示意图、

  3、每组物品按照缩地方法分类放到大篮子里。

  四、节省空间大比拼,进一步感知“缩”的应用。

  将幼儿分两组比赛,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把同样大小的空箱子放入更多的空牛奶盒。

  教师统计装入纸箱的空奶盒赛出冠军组!

  小结:“缩”能够节省空间,让我们在有限的空间放更多的东西!

  四、生活拓展拓展,让幼儿让幼儿感受“缩”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日常生活中,小朋友们还在哪些地方见过可以“缩”的东西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

  引导幼儿回忆、关注生活中“缩”这一现象,进行交流分享。

  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和现场观察、比较,体会到通过“缩”的方式发明的很多物品,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伞的折叠、折叠凳、折叠餐桌等)

  五、游戏“逃生演练”,创新对“缩”的认知。

  教师将桌椅快速拼成逃生通道,幼儿缩小身体快速钻爬到指定的安全地带(较小),抱成一团。

科学活动教案6

  设计思路:区域工作时我班大部分孩子被纸杯吸引,他们把纸杯变成机器人,又把纸杯变成很多东西,我看到孩子们对纸杯变化那么感兴趣。所以设计这节活动,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想象进一步探索纸杯的变化。

  教学目标:

  1、通过想象探索用各种方式或使用各种辅助材料是纸杯变化。

  2、发展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1、用纸杯接一杯水喝,问:我刚才干什么了?用什么喝的水?

  2、纸杯除了喝水还能干什么呢?

  3、幼儿操作,教师引导。

  4、评析。

  5、教师总结:“生活中有很多可变的东西,只要我们爱动脑子,一定会让更多可变得垃圾变得有用。

  中班科学活动——会“走”的'盒子

  一、活动题目

  会“走”的盒子

  二、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制作会“走”的盒子,懂得废旧物品可以加工成有用的物品。

  2、幼儿通过操作感知橡皮筋的弹性,学会简单制作玩具的技能。

  3、幼儿通过实验记录,加深对实验过程的理解,养成关心科学、好奇、好问,乐于

  尝试的好习惯。

  三、适用对象

  4~5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橡筋、小棒、橡皮泥、吸管、纸盒、绳子、曲别针、录音机、酸奶盒。

  五、活动过程

  引入:幼儿模仿各种小动物随意地走入教室。教师提问小动物是怎样走路的。幼儿讨论各种各样动物行走的样子。

  教师出示一个会“走”的纸盒,提问:这个纸盒怎么会自己“走”呢?看一看,纸盒里有什么秘密?

  (1)纸盒里有橡筋。

  (2)纸盒里还有橡皮泥和曲别针。

  做会“走”的纸盒。

  选用橡筋一根,用橡皮泥裹住橡筋的中间,捏成一个小圆球,圆球表面要光滑。将带有橡皮泥的橡筋两端,分别穿入纸杯口两边的小孔里,分别用曲别针固定橡筋。用手转动橡皮泥将橡筋拧紧,放在地上,纸盒就会“走”起来了。

  想一想,说一说。

  (1)橡筋拧紧了,一松纸盒就走了。

  (2)橡筋有弹性。

  (3)像我的弹弓一样,一拉就将橡皮泥弹走了。

科学活动教案7

  活动目标

  (一)发现蜜蜂扇动翅膀会飞的现象。

  (二)愿意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重难点

  (一)重点:观察蜜蜂翅膀的扇动。

  (二)难点: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

  活动准备

  (一)收集一段蜜蜂飞舞的视频影像(能展现蜜蜂停驻一飞舞一停驻的过程)。

  (二)蝴蝶、蜻蜓、知了、瓢虫飞舞的图片或照片。

  (三)幼儿用书第5册第8~9页。

  (四)挂图《蜜蜂嗡嗡》。

  活动过程

  (一)小蜜蜂飞飞。

  1、欣赏视频(静音播放),感知蜜蜂的飞舞。

  师:你知道飞来飞去的是什么吗?

  师:蜜蜂的个子和蝴蝶比,看起来长得怎样?它是用什么飞起来的?

  (二)小蜜蜂嗡嗡。

  1、结合挂图,初步发现蜜蜂飞舞时翅膀的动态。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看,蜜蜂长着一对怎样的翅膀?和谁的'翅膀有点像?

  师:停在花瓣上的蜜蜂,和正在飞的蜜蜂,翅膀有什么不同?

  师:停着的蜜蜂的翅膀是合拢的,飞起来的蜜蜂的翅膀是打开的。

  2、结合视频(有声播放),进一步发现蜜蜂飞舞时翅膀的扇动。

  师:我们再来看一看、听一听。蜜蜂飞起来的时候,翅膀怎么样?这时,我们会听到什么声音?

  师:蜜蜂飞舞的时候会不停地扇动翅膀,发出“嗡嗡嗡嗡”的声音。

  师:当它停下来的时候呢?翅膀怎样了?还有“嗡嗡”的声音吗?

  师:我们看看其他小飞虫飞起来时,翅膀也会打开吗?也是不停地扇动吗?

  3、结合幼儿用书,了解蜜蜂飞舞采蜜忙的常识。

  师:书上的小密蜂在哪里飞来飞去?有的小蜜蜂停在哪里?

  师:你知道小蜜蜂是在干什么吗?小蜜蜂忙着飞来飞去是在采花蜜。

  师:小蜜蜂采来的花蜜可以酿成蜂蜜,我们喝的饮料,吃的蛋糕、饼干甚至一些美味的菜里加了蜂蜜之后,有甜甜的味道,你喜欢吗?

  (三)小蜜蜂停停。(在椅背顶端贴上各种花朵图片。)

  师:我们来玩个小蜜蜂的游戏。音乐开始,我们就扇扇翅膀,学小蜜蜂飞呀飞;音乐停止,每只小蜜蜂找到一朵花,合拢翅膀采一采花蜜,停一停。

  师:你觉得小蜜蜂飞的时候是怎么扇翅膀的?我们一起来学学。

  师:小蜜蜂停下来的时候,我们可以把翅膀怎么样?

  师:我们一起来学小蜜蜂玩游戏。

科学活动教案8

  设计意图:

  一天午餐后,我带着小班刚入园不久的幼儿在幼儿园里散步,走到花圃前我停下来指着某种颜色的花问:“这是什么颜色的花?”大部分幼儿都不会说,对许多基本的颜色分辨不清,有的摇头、有的把黄的说成红,把黄的说成白的。因此如何教会刚入园的'幼儿认识颜色是我们老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让幼儿迅速掌握颜色,我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了《认识红、黄、绿》活动,在本次活动中,为幼儿创设了有趣的情景,如三种颜色宝宝到班上做客、帮小动物找家、游戏——水果宝宝在哪里、给小动物送水果等,让孩子们在情绪愉悦的氛围中,通过认知、寻找、游戏一系列活动,不知不觉地掌握了这三种颜色的认识。

  活动目标:

  1.认识红黄绿,感受色彩美。

  2.能在活动中找到与之对应的颜色,巩固对颜色的认识。

  活动准备:

  课件(①红、黄、绿三个大圆;②四只小动物在公园玩;③三座一种颜色的房子④一座三种颜色的房子);小鸡、小鸭、小狗及房子卡片;各种颜色水果、疏菜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1.课件引入,认识红、黄、绿三种颜色。

  (1)教师逐一出示红、黄、绿三种颜色的圆形,让幼儿说说是什么颜色?

  (2)找找自己身上、活动室里、生活中有什么跟它一样颜色的东西?

  2.再次运用课件,请小朋友帮小动物们找家,巩固对颜色的认识。

  (1)逐一帮助小鸡、小鸭、小狗找家。(房子是一种颜色的)

  (2)帮助小兔找家。(房子是三种颜色的)

  3.给小动物送水果,加深幼儿对三种颜色的认识。

  (1)复习对水果、疏菜的认识,幼儿间进行交流、分享。

  提问:你要送小动物的礼物是什么?是什么颜色的?

  (2)游戏:水果宝宝在哪里(听指令到小动物这里来)

  (3)出示三座小动物的房子,思考自己的礼物要送谁。

  提问:想想自己手中的水果要送给谁?为什么?

  (4)组织幼儿找到与之对应颜色的房子,把水果、疏菜送给小鸡、小鸭、小狗。

  (5)检查送对否: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动物们有没有吃到自己喜欢的水果。

  4.在小动物家玩会玩具后,活动自然结束。

科学活动教案9

  活动目标:

  1、愿意参加科学探究活动,喜欢和同伴一起探索弯管的秘密。

  2、进一步培养动手操作、科学探究的能力,初步掌握科学验证的方法。

  3、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初步获得有关材料特性的经验。

  活动准备:弯管、小盘、手电筒、棉签、带螺母的线人手一份,水彩笔、记录表人手一份

  活动重点: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初步获得有关材料特性的经验。

  活动难点:初步掌握科学验证的方法。

  活动分析:

  1、介绍材料,设置情景,引出课题

  向幼儿介绍弯管、小盘、手电筒、棉签、带螺母的线等材料,设置情景“赛跑看谁能通过弯管”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

  2、预测实验结果

  出示实验预测记录表,和大家一起讨论,谁能够通过弯管。通过举手表决的方法得出预测结论,老师和幼儿一起进行记录,同时向幼儿示范正确记录的方法。

  3、验证并记录

  (1)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材料,引导幼儿积极的.动手操作,将结论记录下来。

  (2)将实验结果和预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

  以上是活动的难点部分,采用集体与分组相结合的形式,运用操作法、讨论法、验证法进行突破。

  4、联系生活实际,获得知识经验

  结合记录表和操作材料,共同讨论:空气和带螺母的线为什么能过弯管?棉签和光线为什么不能过弯管?本环节是活动的重点部分,重在引导幼儿联系生活实际,活动采用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进行突破。

  5、活动延伸:用什么样的办法让棉签通过弯管?

  6、活动评价:表扬活动中能够联系生活实际的幼儿。

科学活动教案10

  设计意图

  在晴朗的夜空,孩子们会看见许多行星。在他们的眼里,星星是有生命的,因为他们发现星星总在不断地眨眼睛。他们偶尔也会发现一颗流星从天边划过,留下长长的一道印痕。这些星星想干什么呢?此活动旨在让孩子们感受故事中的美好情感,拓展孩子们的想象空间。

  活动目标

  1、 了解有关流星、陨石的指示,理解故事内容。

  2、 感受作品中的'美好情感。

  3、 提高角色表演的能力。

  活动准备

  1、 观察夜空的流星。

  2、 收集陨石的图片。

  3、 故事挂图、配乐故事。

  过程建议

  1、 回忆对夜空及流星的观察,说说自己对夜空的想象。

  2、 听配乐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 看图听故事,感受作品中的美好情感。

  小星星为什么想去地球?月亮婆婆和白云姐姐为什么不让他去?小星星是怎样做的?小星星到了地球上,他见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

  4、 听故事,学习故事中的词、句。

  月亮婆婆说,地球是个怎样的地方?

  小星星想到地球上去生活,月亮婆婆是怎样说的?

  小星星对白云姐姐说了什么?白云姐姐又是怎么说的呢?

  5、 表演故事。

  延伸提示

  1、 绘画:小流星和他的朋友们。

  2、 绘画:神秘的夜空。

科学活动教案11

  教育目标:

  1、认真倾听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2、知道要学会任何一种本领都是不容易,只有认真学习才能学好本领。

  3、尝试复述故事中的重要情节。学习词:认真、清脆、动听、低哑。

  4、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猜测与想象。

  5、乐于与同伴一起想想演演,激发两人合作表演的兴趣。

  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故事内容。

  难点:尝试复述并大胆进行角色表演。

  活动准备:

  挂图:小公鸡学吹喇叭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发幼儿倾听故事的兴趣。

  二、让幼儿带着问题看木偶表演。

  1、小公鸡去学什么本领?

  2、它是和谁学本领的?

  3、最终它学会本领吗?

  三、听完故事提问刚才的问题。

  1、故事的'名称叫什么?

  2、小公鸡学了几遍,才学会本领?

  教师小结:小公鸡刚开始不认真学习本领,最后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它后来很认真学习,好好地学,所以它学会了本领。小朋友有时也和小公鸡一样不认真,老师希望小朋友有错就改。

  反思:公鸡是幼儿很熟悉的动物,幼儿能较好的说出公鸡的特征,因而发言很活跃,为以下环节打好基础。通过观看木偶表演幼儿很好的理解了故事内容及故事中所发生的事情,很大激发了幼儿学习复述故事的欲望,为情景表演环节打好了基础。

  四、观看图片,回忆重要情节。

  1、引导幼儿观看图片,讲述图片中故事的内容。

  2、尝试表演角色对话,学习词:认真、清脆、动听、低哑。

  反思:有了木偶表演环节,在此看图讲述环节,幼儿的参与性较高,基本能根据图片较好的进行讲述活动。

  五、角色表演。

  1、请个别幼儿复述出故事中人物的对话。

  2、教师注意引导幼儿说出故事中人物的对话。

  反思:此环节给幼儿很大的空间,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角色进行表演,培养了幼儿的表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六、延伸活动:

  在语言区中投放图片,供幼儿学习、复述故事。

科学活动教案12

  活动目标:

  1、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剥一剥、尝一尝等感知活动,感知、探索荔枝的特征。

  2、探索怎样用又快又方便的方法剥开荔枝,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荔枝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师:你们吃过荔枝吗?

  师:今天老师就带来了许多荔枝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荔枝是怎样的呢?

  二、探索荔枝的`奥秘。

  1、看一看

  师:用小眼睛观察一下荔枝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

  2、摸一摸

  师:用小手摸一摸荔枝的壳是怎样的?有什么感觉?

  3、剥一剥

  师:荔枝里面有什么呢?自己想个最好的办法来打开荔枝,待会请你来告诉小朋友你是用什么方法将荔枝打开的?

  师:我刚发现有小朋友是用嘴巴咬的方法去打开的,这样一点都不卫生,所以我们不好用嘴巴去咬荔枝。那我们有什么好办法吗?要又快又方便。(尝试第二次剥荔枝)

  4、闻一闻

  师:我们都剥好了,发现里面的荔枝肉是有点透明的,那我们现在闻一闻,荔枝是什么味道?

  5、尝一尝

  师:我们一起来尝一尝荔枝到底是什么味道的呢?看一下荔枝肉里面还藏着什么?

  师:荔枝肉含丰富的维生素C和蛋白质,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但是荔枝也不能多吃,多吃会出现头晕、口渴、恶心、出汗、肚子疼、心慌等现象,会得“荔枝病”呢。

  三、利用荔枝壳、核制作装饰画

  师:现在我们用剥下来的荔枝壳或核拼成一幅画或一个作品。

科学活动教案13

  活动设计思想:

  孩子们都觉得彩虹很神奇,彩虹只有在雨后才能看见,晴天的时候都是躲起来看不见的,小朋友都会好奇的问:“彩虹那么漂亮,只有雨后才能看见它,晴天看不见。为什么彩虹要躲起来呢?”针对孩子这个大胆的提问,于是我就设计了这个课题,让孩子在尝试的过程中了解到为什么彩虹雨后才能看见它。

  活动目标:

  一、让幼儿感知道彩虹的基本特征,初步了解彩虹的成因。

  二、通过实验激发幼儿对自然科学产生兴趣。

  三、学习与同伴交流实验结果。

  活动技术支持:

  水、盆子、镜子、喷雾器、杯子、彩虹的图片

  活动过程与方法:

  一、通过谜语,引出课题。

  谜语:“一座长桥架天空,五颜六色真好看,晴天找它看不见,雨后天晴就出现。”(谜底:虹)

  二、出示图片,帮助幼儿回忆彩虹的特征。

  (一)你们见过彩虹吗?在什么地方彩虹就会出现呢?

  (二)彩虹是什么形状?彩虹有什么颜色?

  三、实验:自己做彩虹

  (一)幼儿分组讨论,需要些什么东西制作彩虹。

  (二)请小朋友自己选者喷雾气、镜子、水、盆,透明杯子、白纸等尝试做彩虹,教师从旁指导。

  教师指导:

  1、教师利用喷雾气在空中喷雾,幼儿背对太阳观察现象。

  2、利用装着水的透明杯子对着太阳,也能产生彩虹的现象。

  3、把小镜子的一半斜插进水中,在镜子对面放一张白纸,使阳光能反射到白纸上,白纸就能出现彩虹了

  四、交流讨论:

  (一)问:你的做的彩虹出现了吗?

  (二)问:你用了什么用具制造出彩虹的?小结:彩虹是由器重颜色形成的弧形彩带,就像天空中架起的一座桥桥。彩虹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喷雾里的色彩、白纸上的色彩、杯子中的色彩都是太阳的颜色,太阳给水珠、镜子、杯子折射后显出的`七种颜色,这些颜色混合在一起就是太阳光。夏天雷雨过后或阵雨过后,天空就会出现小水珠,太阳照在这些小水珠上,天空中就会出现美丽的七色彩虹。天空晴朗,没有下雨的时候就不会有彩虹出现了。

  五、活动延伸:

  1、请小朋友想想还有没有其它制造彩虹的方法。

  2、请家长和小朋友一起查找有关彩虹的资料。

  活动创新之处:

  一、运用尝试的方法,提供幼儿尝试的机会,使幼儿在操作过程,学会借用工具避免了局限性。

  二、给幼儿交流的机会,使幼儿能从交流中、观察中、操作中、小实验中发现问题,并大胆提出问题。

  活动结果预测:

  幼儿能从玩中学,能自由讨论、发表意见,自由选者工具制造彩虹,符合了幼儿爱动手、动脑,爱探索的特点,效果较好。

科学活动教案14

  活动目标:

  1、感知不同材料在瓶子里发出的不同声响。

  2、初步培养听辨、比较和分析的能力,感受探索声音带来的乐趣。

  材料准备:

  有盖的各种瓶子、花生、绿豆、米粒等若干

  指导【要点】:

  ⒈同样的瓶子放入不同数量的相同豆子,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你能分辨我放的豆子是多还是少?

  2、将不同的豆子放进同样的瓶子里,声音如何?哪种豆子放在瓶子里声音响?

  3、听辨、比较和分析,将同样的豆子放进不同的瓶子里,声音如何?不同的豆子在不同的瓶子里呢?

  实施步骤:

  第一层次:同样的豆子,数量不同,同样的瓶子。

  ⒈先出示一只空瓶子摇一摇,听听有没有声音?

  2、再拿出一颗豆子放在瓶子里摇一摇。有声音吗?什么样的声音?

  3、原来声音是可以制造出来的。出示已装好许多豆子的瓶子,摇一摇,这里还是一粒豆子吗?为什么?原来许多豆子和一粒豆子在瓶子里发出的声响不一样。

  4、幼儿自己装一装、摇一摇、比一比、猜一猜、说一说。

  5、总结:同样的瓶子,放入不同量的相同豆子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第二层次:不同的豆子,同样的瓶子。

  1、出示不同的豆子,先逐个认识,什么豆子?了解形状、大小。

  2、同样的瓶子放一颗不同的豆子,声音一样吗?

  3、同样的瓶子放许多不同的豆子,哪种豆子声音响一点,哪种豆子最轻?

  4、幼儿自己探索操作,可以装进不同的`豆子,请同伴猜猜我放的是什么豆子?

  5、总结:同样的瓶子,不同的豆子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第三层次:同样的豆子、不同的瓶子;不同的豆子;不同的瓶子。

  1、出示不同的瓶子,先逐个认识,什么瓶子?了解材质的不同。

  2、同样的豆子放在不同的瓶子里,声音一样吗?幼儿自己操作探索,相互听辨、比较、分析。

  3、小结:同样的豆子,不同的瓶子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4、幼儿自己探索操作,不同的瓶子、不同的豆子,声音如何?

  5、感受探索不同声音带来的乐趣。

科学活动教案15

  活动目标:

  1、认识鼻子,知道鼻子可以闻气味。

  2、懂得爱护鼻子的简单方法。

  活动准备:

  1、装有醋和香水的碗各一个。

  2、相关的ppt。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

  小朋友今天老师要来考考你们,给你们猜一样东西,看看谁能猜出来,小耳朵听仔细。“高高一座山,山上两个洞,是香还是臭,问问它都懂”。

  二、认识鼻子

  小朋友真能干,啊我们一起摸一摸自己的鼻子吧!我们的鼻子是长在哪里的?(鼻子长在我们的脸中间)。那鼻子是什么样子的?(高高的,有两个洞)。

  师小结:是的,我们的鼻子长在脸中间,高高的,有两个洞,我们叫它“鼻孔”,宝宝一起说“鼻孔”。

  三、鼻子的作用

  小朋友,我们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鼻子,那它有什么本领呢?(闻味道)。哦,是吗?那老师请你上来试一试,你闻到了什么味道啊?(香味)。那老师要来看看你们的小鼻子是不是都能闻到呢?(给所有的孩子闻醋的味道)。现在你们闻到的是什么味道?(酸酸的味道)。嗯,看来我们的.小鼻子都很灵,其实我们的鼻子能闻出各种各样的味道,妈妈在厨房炒菜,你能闻到是吗味道(香香的味道)。那我们闭上眼睛来闻一闻吧“哇,好香啊”。前段时间,我们班烧醋了,还记得醋是什么味道吗?(酸酸的)。是的,我们可以通过闻醋来预防感冒。(出示ppt,图1)咦,你们瞧,为什么图片上的宝宝用手捂住鼻子呢?

  发生什么事了?(失火了)。失火会有什么冒出来啊?(有很多的烟)。(图2)那这个妈妈上班路上为什么要戴上口罩呢?(因为天气冷,怕冷空气吸进身体,会引发感冒)。(图3)这位阿姨在一个有毒的工厂上班,所以她要带上口罩来保护自己的鼻子和身体。

  师小结:小朋友,我们的鼻子不但可以闻到各种各样的味道,还可以帮助我们呼吸呢,但我们感冒时,鼻子会有什么感觉呢?(流鼻涕,鼻子不通)。你难受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请幼儿用手捏住鼻子)。

  四、保护鼻子

  鼻子是很重要的,我们要好好的保护它。那我们怎么样来保护鼻子呢?引导幼儿说出:不用手抠鼻子、不把异物塞进鼻孔、和小朋友在一起玩的时候不要碰撞到鼻子。冬天来了,我们小朋友从外面进入教室的时候,要先把小手搓搓,再把鼻子的两边搓一搓,让鼻子暖和起来,这样就不容易感冒了。

  五、结束部分

  小朋友,不但我们有鼻子,小动物们也有鼻子,我们都来看看小动物的鼻子都有什么作用。出示(ppt图5)这是谁啊?(大象)。大象的鼻子是什么样的?(长长的)大象的鼻子除了可以闻气味,还有什么特别的本领呢?(吸水、喷水、卷木头)。(出示图6)这是小狗的鼻子,它的鼻子比我们人的鼻子还要厉害,能闻出很多很多种的气味,它就是靠鼻子找到回家的路的,小朋友,虽然我们和小动物的鼻子长得不一样,但是鼻子对于我们来说,都一样的重要,所以我们要好好的保护它。

科学活动教案16

  设计意图

  小班年龄的幼儿的注意力仍以无意注意为主,凡是生动、活泼形象的事物都容易引起他的注意,所以家长会常常发现这种现象,比如他正在聚精会神地玩自己喜爱的玩具或游戏时,周围一旦出现什么新异的刺激,他马上就会分散注意,他的有意注意水平仍然很低,一般只能维持3—5分钟。所以小班幼儿的活动,大致以简单易接受为主。但是,因为他们的年龄特点,设计活动时,必须采用有趣的形式。通过有条理的步骤,一步步深入,试着让他们达到活动的目标,收获活动的知识。

  活动目标:

  1、听便各种声音,能够大胆用语言表达。

  2、有目的的倾听,有准备的猜想。

  3、大胆参与活动,体验探索的乐趣。

  4、知道不同物体碰撞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学习分辨。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认知准备:已经认识过米、红豆、核桃。

  教具准备:PPT课件、红绿灯牌子、音乐。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不同物体碰撞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学习分辨2种声音。

  教学难点:

  自然讲述探索结果。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幼儿与客人老师打招呼,消除紧张感。

  2、教师(出示罐子):你们看,今天金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好多好多的罐子!(摇动没装东西的罐子)罐子里面都东子吗?你怎么知道没有?(不停摇动,引导幼儿)

  幼儿:因为没有声音。

  3、教师:哦,没有东西就没有声音。(打开盖子)看看到底有没有东西哦,有东西吗?没有!小朋友们真聪明。

  二、基本部分

  1、教师(向罐子内装东西):老师来变戏法喽,你们再听听,听听有没有声音。

  2、教师(摇动罐子):猜猜,有东西吗?你怎么知道哒?有声音就里面有东西了对吗?现在老师这里有那么多罐子,你去找一个里面都东西的罐子,罐子都封住的不可以打开,今天要用耳朵,用你的小耳朵去找找那个管子里面是有东西的,你拿一个有东西的去做到位置上好吗?赶快来找找。

  3、幼儿寻找

  4、教师:找到了吗,找到了就坐回去。(幼儿回座位。)

  5、教师:谁的罐子里有东西的?(教师摇动罐子)谁的罐子里有东西哒?大家都有哒?(罐子双手捂住放在胸前)好了,罐子宝宝保护好,罐子宝宝一直让他发声音它也会哑掉的哦。罐子宝宝有声音的对吗?那里面声音一样吗?(摇动罐子)听!听听,你的东西和他的东西一样吗?

  (幼儿摇动罐子说出:不一样。)

  6、教师:不一样,不一样我们来找找朋友哦。不可以打开看的哦,今天统统是用耳朵来找的,保护好自己的`罐子宝宝。

  7、教师(请一个幼儿上前):我们请一个宝宝上来,现在请其他宝宝来为你的罐子宝宝里面的东西找好朋友,找到好朋友会很热闹的哦,找不到好朋友会很孤单的,耳朵听好哦,保护好你的罐子宝宝哦,听听他的。(上台幼儿摇动手中罐子。)

  8、教师:谁是他的朋友,请你听一听,是他好朋友,赶快站上来,和他站在一起。哦,好朋友坐在一起。

  9、教师:现在他们已经是好朋友了,现在我来帮你们找朋友好不好?请你们听听,谁和我是朋友。(摇动手中有东西的罐子):耳朵要灵的哦,仔细听好。你是不是我朋友啊,是我朋友,一个人很孤单的哦,要跟朋友在一起的。来,我们是朋友,我们一起来摇一摇。请坐,做到哪里去?对了,坐在一起。

  10、教师(请剩下的幼儿上台):你们是好朋友吗,我们来听听看啊,一个一个摇,才听的清哦,一个一个摇。(幼儿一个一个摇动罐子。)

  教师:一样吗?一样的。一样吗?一样的。你们也坐在一起。

  11、教师:你们知道吗?老师今天在这些罐子里啊,放了这三样东西。(出示PPT图片)这是什么啊?米宝宝,我们吃饭烧饭的米宝宝;还有一种,你看这是什么啊?哦,是豆宝宝。豆沙就是这个做的,是红豆宝宝;还有一种是——核桃宝宝。放了这三种东西,你猜猜,谁是核桃宝宝(分别摇动罐子)这是核桃宝宝吗?哦,是米,真聪明,是米宝宝吗?这个是嘛?哦,是的,你们真聪明。那这是什么宝宝呢?红豆宝宝。听听,是红豆吗?(分别摇动)这个是什么宝宝?米宝宝。这个呢?核桃宝宝。

  三、结束部分:

  1、教师(询问幼儿):你刚才是拿了什么宝宝啊?核桃宝宝。你们是拿什么的啊?米宝宝。你们是什么啊?哦,红豆宝宝。现在,我们要来做游戏了。做什么游戏呢?请听好了啊,你看,我们要玩警察叔叔红绿灯的游戏喽。(拿卡片反面红色)警察叔叔拿出这个,大家都不好出声的哦,警察叔叔翻过来,就你来出声,会不会?先看看哦,来保护好自己的罐子宝宝。眼睛要看仔细哦。(翻一张卡片)谁摇啊?对,是米宝宝,小朋友们真聪明。不是的不好摇的哦。(翻回卡片)诶,停!(翻过另一张卡片)来看看(幼儿摇)对,(翻过卡片)这样呢?(幼儿停止)(再翻最后一张卡片)现在呢?

  2、教师(准备卡片):现在我们开始喽,速度很快的。核桃宝宝摇一摇,米宝宝摇一摇,红豆宝宝摇一摇。(两遍游戏)

  3、教师:好,我要来唱一首歌了,然后和警察叔叔一起让你们发声音的,这个声音会很好听的哦。开始喽!红豆宝宝请你摇一摇,米宝宝请你摇一摇,核桃宝宝请你摇一摇,我们大家一起摇一摇。来了啊,很快的啊!(歌唱速度加快!三遍)恩,真好!小朋友们真仔细。现在老师啊请来了一个乐队。乐队的声音也是很快的哦,所以你的耳朵要很亮,眼睛也要很亮的哦。所以耳朵要听好,眼睛要看好哦。

  4、教师(好,全体起立):乐队还没来,我们一起来排练一次。(播放PPT音乐)

  5、教师:乐队来了哦~~听好。(伴随音乐一起游戏,背景音乐为《如果感到快乐你就拍拍手》)恩,很好,我们和客人老师们再见好吗?好,摇摇声音和下面的老师再见。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看似简单,调理清晰,但是,等我真正把活动上完后,才发现其中的问题。事实证明了,看似简单的东西,做起来未必简单。

  首先,我在拿到这个活动的时候,我在看活动过程时,发现,应老师所设计的活动非常周密,她好像不仅把活动大致流程处理了,而且还把与小朋友之间的互动也考虑进去了。这个就是作为新教师的我与一个名师的区别。处理细节总是那么心思缜密。对于我们幼儿教师来说,如何上出一节出色的教学活动,关键就是看活动过程是否清晰,有条理;与小朋友们之间的互动及一些活动中所出现的突发事件,对于突发事件又是如何处理。如果说这些能做到比较好。那么,也就是说,能从新教师转变成一个成熟、稳重的老教师了。

  在这个活动中,我把其中一个小小的环节省略了,就是(教师:那我们好朋友的罐子放在一起好吗,现在把罐子放在一起。)所以,导致我摇手中的罐子让小朋友们辨认声音的时候,他们也跟我一起摇动。自顾自,没有听到要求,辨认出是那种东西的声音。而且场面也有些乱,难以控制。这也验证了,活动环节不能随便删减,少了任何一个,在受教时都会出现一些瑕疵,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不足之处:

  在与小朋友互动时,没能配合融洽。一开始部分,我把东西放进罐子的时候,他们都知道我放了什么进去了,都把名字说了出来。这是我在课前准备的时候,疏漏了,让幼儿知道了,这样大大减少了孩子对活动的兴趣了。让孩子跟着你预设的内容走,还不如你跟着孩子的反应走,不要试图去改变孩子,要学着改变自己。这样,教学活动才会不断提高,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从问题反应教学,收获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3篇01-04

实用的科学活动教案4篇12-25

【必备】科学活动教案4篇02-14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空气11-03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影子04-27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神奇的力04-27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好玩的纸04-27

《影子的秘密》大班科学活动教案06-08

科学活动不倒的蛋娃娃大班教案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