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4-09 12:48:38 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范文汇编九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范文汇编九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在自主计算、借助计算器计算的活动中,经历初步认识循环小数的过程。

  2、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能指出哪些商是循环小数。

  3、体会计算器的工具性,在借助计算器进行数学探索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师生谈话,由树上结果实的话题,引出教材中的问题。教师口述大枣、核桃的价钱信息,并板书出来。

  (设计意图:由现实生活中秋季结果的谈话开始,创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自然引出要解决的问题情境。)

  二、解决问题

  1、提出“估算一下大枣和核桃的.单价哪个便宜一些”的问题,要求说一说是怎样估算的,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想法的机会。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为学生估算的机会,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发展数感。)

  2、平均每千克大枣多少元。

  提出问题,让学生列式并尝试用竖式计算。当板演的学生除到三位小数时,停止计算。

  (设计意图:经历自主计算,初步感受商的特点的过程,为认识循环小数感性材料。)

  汇报计算的情况,说一说发现了什么问题。给学生充分交流不同结果的机会。

  (设计意图: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了解商中数的字3重复出现的事实,初步感受循环现象,增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好奇心。)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商重复出现的原因。

  (设计意图:以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经历自主计算,发现商的特点的过程,为认识循环小数感性材料。)

  3、平均每千克核桃多少元。

  提出问题,让学生列式并尝试用竖式计算。提示:边计算边观察商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循环小数的特点。)

  交流计算情况,讨论除得的商有什么特点,要给学生充分展示不同结果和想法的机会。

  (设计意图:在自主尝试计算、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推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让学生观察竖式,并提出“想一想”的问题。

  用计算器验算。

  三、循环小数

  1、写出58.6÷11,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后交流计算结果。

  (设计意图:借助计算器,可使学生摆脱烦琐的计算,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循环小数的研究和学习上。)

  2、让学生观察58.6÷11的商,讨论商有什么特点。使学生了解从商的小数部分,第二位开始,重复出现2和7两个数字。

  (设计意图:在观察讨论中使学生体会到商中数字循环的不同特点。)

  3、介绍58.6÷11商的书写方法和表述方式。让学生写出10÷3、83÷11的商并交流。

  (设计意图:了解循环小数的书写方式是数学学习的需要,写其他两个算式的商,既是书写练习,也为下面的讨论作准备。)

  4、让学生观察三个算式的商,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空间。

  (设计意图:观察、讨论三个商的特点,为概括循环小数的概念作准备。)

  四、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年月日编号:

  教学课题:邮票的张数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的张数问题,理解方程意义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过程,学会解形如2x-x=3的.方程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解2x-x=3这样形式的方程

  难点:正确列方程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出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下面请同学们看图上的信息:

  谁能说一说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谁能根据这些信息找出等量关系?

  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

  先画线段图。

  根据姐姐的张数+弟弟的张数=180这个等量关系列方程:方程的格式可以这样写: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想:一个x与3个x合起来就

  4x=60是4个x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姐姐有135张邮票。

  二、拓展延伸: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利用姐姐比弟弟多90张的条件,可以怎样列方程呢?

  一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谁能说一说你是根据哪个等量关系列的方程。

  小结:在列方程的过程中,由于有两个未知数,需要选择设一个未知数为x,在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比如:需要用到“一个x与3个x合起来就是4个x”。

  三、运用新知,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试一试:

  选两题进行板演

  试一试:第二题:

  生列方程,说等量关系。

  这一题可以列出两个不同的方程。

  试一试:第三题,第四题

  生说等量关系列方程。

  四、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64~65页及练习九第1~3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感受10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

  2.全面认识和掌握10的数数;认、读、数10;比较大小和组成以及10的写法。

  3.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小组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难点:全面掌握10的组成。

  德育渗透: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等。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故事引入。 “数字王国里,数字9总是认为自己最大,常常欺负比它小的数字,特别是0。小朋友们,你们能帮0想想办法吗?”

  2.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办法:让1和0做朋友比9大,让2和0做朋友比9大……

  3.老师总结: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0。(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数数和认数。

  (1)课件显示本课主题图:和平广场 教师提问:图上画了什么?请同学们数一数。

  (2)学生分组交流,汇报数的结果。 学生说出有10个人,其中9个小朋友,1位老师。还有10只鸽子。

  (3)课件显示学生说的结果:10个人,天上飞的10只白鸽。加强学生对数字10的直观感受。

  (4)让学生观察第64页的点子图,并数出圆点的个数。教师这时板书:10,并引导学生读数10。

  (5)学生动手摆学具:摆出10朵小花。

  2.教学“拨珠图”。

  教师拿出计数器,请学生上来先拨9颗珠子,拨完之后,老师提问:再拨几颗是10颗?学生说出再拨一颗。让学生明白:9添上1是10。

  3.教学“尺图”。

  在屏幕上出示直尺图,直尺图上只填上0、1、2、3、4、5、6、7、8,请学生将9和10准确的填在直尺图上。引导学生小结:9在前面,9比10小;10在9的后面,10比9大。

  4.教学“比大小”。

  (1)引导学生数出第65页上两幅点子图上的圆点。

  (2)数完之后,让学生自行在底下完成框内的数及在○里填上“<”、“>”。

  (3)小组汇报交流自己填写的过程和理由。教师巡视、指导。 5.教学“10的组成”。

  (1)出示教具:一棵大树上,挂了10个果子。

  (2)请同学们数树上的果子,然后让学生们将这棵树上的果子摘下来,放进老师事先准备的两个篮子里。问:将这10个果子分别放进两个篮子里,一共有几种分法?

  (3)小组讨论交流之后,请小组派代表上来说出几种分法来。学生能说多少是多少。

  (4)教师进行总结并且板书:

  (5)学生分组进行摆放学具:10的组成。 学生可以边摆边说,或者是一个人摆,一个人说。

  (6)学生根据摆的过程,记忆10的`组成,并且在书上独立的完成框内的数。 根据学生在书上填好的这几个组成,提出问题:不用摆,看到这几组,你还能想到什么吗?学生马上联想到由可以想到另一组,以此类推。

  6.教学“10的写法”。

  (1)引导学生说出:10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字不一样,它是由1和0两个数字组成的。

  (2)教师示范,边写边讲解,写10要占两个“日”字格,左边格子里写“1”,右边格子里写“0”,先写“1”,再写“0”,两个数字不能离太远。

  (3)学生在田字格离练习写10,教师巡视指导。

  三、游戏

  1.准备数字卡片1~9两份。 请部分学生上来手拿卡片,让他们找伙伴。手拿数字卡片合起来是10的两个小朋友站在一起。

  2.小组游戏(同桌的为一组)。 其中1个学生随意的拿出一个数字学具,另一个学生马上拿出另一个学具使两个数字学具合起来为10。

  3.完成第65页“做一做”练习。

  四、课堂练习

  1.练习九第1题。 课件显示:数轴图,请学生上来独立填数。其余的同学在下面完成。进一步巩固10以内的顺序。

  2.练习九第2题。 课件显示:卫星发射情景的录像。 显示根据录像上指挥员的发射命令填框内的数。让显示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练习九第3题。 显示独立在表格里填10的组成。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材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呈现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尽量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教材分析:

  混合运算是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00以内加减法,表内乘、除法及两步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今后继续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稍复杂问题的基础。教材通过游戏情景,提出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展开对简单四则混合运算知识的学习。本节课的设计遵照以解决问题为框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这样安排,一方面,可以利用现实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体会运算的价值。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想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教法学法: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具体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

  2.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对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探索获得。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道理,体验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而不是把这个规定强行灌输给学生。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有个性的过程。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些习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并有目的地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九册第102页练习二十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ax±b=c这一类简易方程的解法,并能正确解简易方程。

  2、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3、培养分析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提高解方程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ax±b=c这一类简易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解简易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温顾。

  1、根据下面的情景列方程并求方程的解,结合情景说说怎样解方程,每一步算出什么。

  8×5+3x=70

  2、把下列解方程和检验过程补充完整。

  5x-3.7=8.5

  解:5x=8.5○()

  ()=12.2

  x=()○()

  x=2.44

  检验:把x=2.55代入原方程,

  左边=5×()-3.7=()

  右边=()

  左边○右边

  所以x=2.55是原方程的解。

  8x-4×14=0

  解:8x-()=0

  ()=56

  ()=56÷8

  x=()

  检验:把x=()代入原方程,

  左边=()×()-4×14=()

  右边=0

  左边○右边

  所以x=()是原方程的解。

  3、解下列方程:

  ⑴6x=42

  ⑵6x+35=77

  ⑶6x+5×7=77

  比较:这几道方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解题后有什么体会?

  (这几道题方程的解都是一样的,后几道方程都是由第一道方程演变过来的,每一道方程都比前一道要复杂,解题步骤也相应地增多。体会:再复杂的方程只要解题方法正确,都能化成一般简单的形式。)

  二、巩固练习。

  1、可以把5x看作减数的是方程()。

  A.5x-6=20B.30+5x=75C.30-5x=5D.5x÷3=20

  2、2x在下列方程中可以看作什么部分数?

  ①2x+2.5=32.5()②2x-30=60()③2x-3×5=45()

  ④2x×7=42()⑤30×2-2x=12()⑥2x÷12=35()

  3、不解方程,你能判断下列方程的解是否正确吗?说说你的方法。

  ①7x+15=120的解是x=15。()

  ②5x-3×6=22的解是x=9。()

  ③6x÷5=12的解是x=15。()

  ④12×5-3x=30的解是x=10。()

  4、解下列方程。(也可以选择第2题的方程其中3题)

  4x-7.2=10

  0.4(x-5)=16

  1.2x+0.16÷0.2=3.2

  5、列出方程并求方程的解。

  8与5的积减去一个数的4倍,差是20,这个数是多少?

  以上各题4人小组独立完成后,先交流订正,再集体订正。

  第4、5题,要求做错的题目,订正在练习纸的'右栏。

  三、错题分析。

  1、出示学生作业中的错题,学生分析指出错误,并说说理由。(需批改作业时收集)

  2、出示常见的错题。

  观察下列各题的解方程是否正确,不正确的指出错处。

  7x-3.5=17.5

  解:x-3.5=17.5÷7

  x-3.5=2.5

  x=2.5+3.5

  x=6

  7x-3.5=17.5

  解:x=17.5+3.5

  x=21

  7x-3.5=17.5

  解:x=17.5+3.5

  7x=21

  x=21÷7

  x=3

  2x+4×3=48

  解:2x=4×3

  2x=12

  2x=48-12

  2x=36

  x=36÷2

  x=18

  四、拓展练习。

  1、根据方程24×6-x=80创作情景(编题)或把下列情景补充完整。(视学生情况而定)

  情景:学校食堂买来6袋大米,每袋()千克,用去了一些,还剩()千克,()多少千克大米?

  2、解下列方程(可以只选择其中两道方程,快的同学可以全部做完)

  ①6x+5×7=70+7

  ②2×3x+5×7=70+7

  ③(3+2x)×2=30

  3、如果2x+4=16,那么4x+8=()

  4、⑴x等于什么数时,3x-9的值等于12?

  ⑵x等于什么数时,3x-9的值大于12?

  五、复习小结。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课本第158页总复习(五)第25~31题;《作业本》p82.

  教学目标:牢固掌握圆的特征,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重点: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基本概念整理

  1、说出有关计算公式。

  (1)学生讨论回答。(先文字公式再字母公式)

  (2)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圆周率?

  2、填表计算:(单位:厘米)

  (1)学生全体练习。(2)投影反馈。

  3、练习:课本第158页第25题。

  二、基本练习

  1、按要求计算(求面积):

  (1)d=12厘米C=?S=?

  (2)r=4.5分米C=?S=?

  (3)C=50.24米S=?

  学生练习后反馈计算方法和结果。

  2、练习:课本第158页第26~29题。(重点指导第26、27题。)

  三、复习组合图形的面积

  1、求下列各图阴影部分的面积和周长。(单位:厘米)

  (1)学生练习。

  (2)反馈讨论每个图形的解题思路,数量关系。

  (3)小结组合图形的计算方法:

  a、分析数量关系b、确定公式、处理数据c、列式计算

  2、学生练习:第159页第30题。(学生反馈)

  问:阴影部分的面积怎么求?隐蔽(缺少)条件怎么求?为什么?

  四、深化练习

  1、求周长和面积。第31题(学生独立完成反馈。)

  2、求下列图形(阴影部分)的周长和面积。

  (1)说出每个图的周长、面积各指哪部分?

  (2)说计算方法和结果。

  五、教学小结与《作业本》p82.

  六、讨论思考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第一单元:一位数除多位数

  口算除法(第1课时)

  教学内容:P1 例1、例2

  教学要求:会口算简单的一位数除多位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口算下列五组题

  30÷3 80÷8 20÷2 60÷6 90÷3

  6÷3 8÷8 6÷2 6÷6 3÷3

  二、展开

  1.例1

  (1)提出问题学生尝试:口算36÷3

  ① 你可以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直接算。

  ② 想一想: 区别在哪里,有联系吗?

  (2)汇报:你是怎样得出结果的?(板书学生的算式思路)

  (3)评价:选择另外方法计算,通过比较,得出

  较简便。也可以直接这样想:36÷3=12(强调高位算起)

  2.自己编类似的题目,口算说出得数。

  3.从学生编题中抽取十位上的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

  (1)学生尝试练习,说各种方法。

  (2)归纳方法:

  4.练习:

  (1)比一比,算一算。

  9÷3 24÷4 56÷7

  90÷3 240÷4 560÷7

  900÷3 2400÷4 5600÷7

  (2)算算,填填。

  40÷2=□ 90÷3=□ 70÷7=□ 80÷4=□

  8÷2=□ 6÷3=□ 7÷7=□ 4÷4=□

  48÷2=□ 96÷3=□ 77÷7=□ 84÷4=□

  5.巩固

  39÷3 26÷2 42÷2 55÷5

  88÷8 93÷3 48÷4 76÷4

  87÷3 56÷4 30÷2 91÷7

  6.光荣题:从自编题中找出一位数除三位数。

  693÷3 说出口算方法。

  三、作业:课堂练习

  四、教学后记:

  笔算除法例1(第2课时)

  教学内容:P3 例1

  教学目标:使学生懂得除的顺序、商的定位。

  确进行被除数最高位的数不小于除数的一位数除二、三位数计算。

  教学重点:除的顺序和商的定位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口算

  44÷4 36÷4 84÷2 63÷3

  75÷5 81÷9 52÷4 42÷3

  69÷3 48÷3 56÷4 78÷2

  谈口算过程

  在算两数之商时,我们可用口算的方法,也可用笔算的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笔算除法"。也就是列竖式做除法,这里要求用同学们注意竖式的格式、除的顺序、商的定位等。

  二、展开

  1.出示例1,读题、理解题意,列式,怎么分?

  列竖式计算 69÷3

  (1)顺序:①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十位上的"6"除以"3"商几写在哪一位上(十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

  ② 23=6 6-6=0 0不用写。

  划--,如果把这过程比喻下一档楼梯,那这一档楼梯可不方便。

  (2) 把个位上的9移下来,对齐,9除以3,商几?写在哪一位上?这里的0一定要写,表示最后的作数为0。

  (3)请大家边说边把这题做一遍,请一位同学说一说笔算顺序,及各部分数字各表示什么?

  (4)光荣题 边做边说过程

  2.练习:课本练一练。

  四、布置作业:课堂练习

  五、教学后记:

  笔算除法例2(第3课时)

  教学内容:P5 例2

  教学要求:掌握"除某一位时有余数,要把余数和后一位的数合起来继续除"的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进行一位数除整十数和表内除法组合的口算训练。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三年级三个班搞活动,共用去342元人民币,平均每个班用去多少钱?电脑显示课本上的图示。

  提出问题:你能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吗?

  学生汇报分法。

  2. 尝试练习

  (1)你能用笔算的方法计算出342÷3吗? 独立尝试,列出竖式。

  (2)组内交流,自主评价。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3)自学课本,比较差异。翻开课本,比较一下自己的算法与课本上有哪些不同?师板演(边写边说三句话)

  着重强调:在十位上商1,还余1,把余下的1怎么写?十位余下的1与个位上移下的2合起来是12,12除以3,商几?写在哪一位上?

  (4)形成方法。比较342÷3与69÷3有什么区别?(每一位除好都没有余数,而这题十位除好有余数,余数怎么办?如果不是最后一位的余数,都要与下一位合起来继续除)

  3.正误辨析。余数要比除数小 余数要和后一位继续除

  4.练习:试一试,练一练。启发学生说出各题哪些们除后带余数,哪些位除后不带余数。

  5.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6.课堂练习。

  三、教学后记:

  练习一1--5(第4课时)

  教学内容:P7 1--5

  教学要求:能熟练地进行一位数除二、三位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1.口算。

  2.对比练习。

  243 165 128 194

  72÷3 80÷5 96÷8 76÷4

  计算并比较上、下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根据这一关系,求下列□。

  1233=□ 2434=□ 1377=□

  □÷3=□ □÷4=□ □÷□=□

  3.算一算,填一填。

  30÷3=□ 80÷4=□ 60÷6=□ 50÷5=□

  18÷3=□ 16÷4=□ 12÷6=□ 35÷5=□

  48÷3=□ 96÷4=□ 72÷6=□ 85÷5=□

  ①作为口算,分拆成两位数

  ②作为笔算,除的顺序,从高位算起,十位除后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

  4.列竖式计算。

  (1)竞赛80÷6 92÷3 85÷5

  68÷4 72÷9 90÷5

  98÷7 84÷6 96÷4

  (2) 864÷4 715÷5 765÷3

  936÷2 762÷6 966÷7

  696÷4 984÷8 625÷5

  教学后记:

  练习一6--12(第5课时)

  教学内容:P8 6--12

  教学要求:熟练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1. 6□<38 □8<55

  8□<73 7□<48

  □4<25 □5<33

  2.对照训练。

  1)看: 45÷8=□......□ 写:□8+□=45

  73÷9=□......□ □9+□=73

  58÷7=□......□ □7+□=58

  2)看:□5+□=47 写:47÷5=□......□

  □8+□=52

  □7+□=47

  □6+□=50

  根据有余数除法算式写乘加算式。

  根据乘加算式写有余数除法算式。

  3.在□内填数。

  68=□4 □3=89

  76=□3 2□=69

  84=□2=□3=□4=□6

  4.应用题:①要求几个问题。

  ②数量关系是什么?

  ③列式计算。

  5.作业:课堂练习。

  教学后记:

  笔算除法(第6课时)

  教学内容:P9--10 例3

  教学要求:1.掌握被除数前一位不够除要看前两位的方法。

  2.掌握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里填数

  (1) 744=296 52÷7=364

  296÷4=□ 364÷7=□

  (2) 280÷4=□ 350÷7=□

  16÷4=□ 14÷7=□

  296÷4=□ 364÷7=□

  二、展开:

  1.尝试计算29÷4 296÷4

  2.小组交流讨论

  (1) 看被除数的前一位,2除以4,不能商1,怎么办?

  (2) 看被除数的前两位,29除以4,商7要写在哪一位上面?前后两个7表示相同的意思吗?

  (3) 余数1移下来,16除以4,商4要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3.汇报并完整地说出计算过程。

  4.总结出法则:学生用自己语言总结(简单板书)。与书上比较,哪个更好,突出关键字。

  三、巩固。

  练一练,列竖式计算。

  四、 作业,课堂练习。

  五、教学后记:

  笔算除法(第7课时)

  教学内容:P11--12 例4、例5

  教学要求:掌握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根据上面的算式,你能直接写出得数吗?

  ① 273=81 ② 467+3=325

  81÷3=□ 325÷7=□......□

  二、展开。

  1.观察: 81÷3=27 273=81

  有什么联系,说明了什么?→验算方法。

  2.笔算:322÷7 板演,并说计算过程。

  猜想:325÷7 有无余数,是几? 做一做。

  根据②式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方法

  3.练一练:3427÷7 并验算。

  4.小结:今天的作业能保证万无一失吗?

  为什么?用什么方法?

  没余数除法:除数商=被除数

  有余数除法:除数商+余数=被除数

  三、巩固:

  练一练:

  ① 先估商位数,再列竖式,验算,反馈。

  ② 根据有余数与无余数分成两类,得出被5整除数的特征,验证。

  四、教学后记:

  练习二1--4(第8课时)

  教学内容:P13 1-4

  教学要求:初步认识乘除法关系,能准确并熟练地试商。

  教学过程:

  1. 口算。

  2. 算算,填填。

  200÷5=□ 400÷8=□ 420÷7=□ 540÷6=□

  35÷5=□ 24÷8=□ 28÷7=□ 12÷6=□

  235÷5=□ 424÷8=□ 448÷7=□ 552÷6=□

  3. 对照练习。

  275 367 486 539

  135÷5 252÷7 288÷6 477÷9

  4. 在□里填正确的数。

  2□4=104 8□7=588 6□6=372

  8□5=425 4□8=392 5□9=486

  方法: 204=80 □4=104-80=24 104÷4 (基础好的)

  5. 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480÷5 810÷6 376÷8 364÷7

  512÷8 315÷9 846÷3 272÷4

  6. 计算并验算。

  288÷3 392÷8 738÷9

  956÷4 342÷9 235÷5

  7、教学后记:

  练习二5--12(第9课时)

  教学内容:P13--14 5-12。

  教学要求:巩固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过程:

  1. 口算(第6题)

  34÷2 72÷3 84÷3

  45÷3 96÷4 78÷2

  64÷4 58÷2 75÷5

  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30÷2 4÷2 分用别竖式方法口算。

  2.计算并验算。

  288÷3 392÷8 738÷9

  956÷4 342÷9 235÷5

  并改成乘法算式

  3.在□里填正确的`数。

  6□8=504 5□7=371 4□9=432

  3□6=228 9□8=760 7□4=312

  4.应用题(9、10、12)

  ① 口述数量关系

  ② 解答

  ③ 改编成一乘一除

  5.开放题(11)

  独立设计方案,交流汇报。

  6、教学后记:

  练习二13--17(第10课时)

  教学内容:P15 13-17

  教学要求:理解乘加两步计算题和有余数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初步培养函数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

  1. 在□里填数。

  756÷□ = 875÷□ =

  2. 观察下面的算式,在□里填上正确的数。

  534+3=215 215÷4=□......□

  768+5=613 613÷8=□......□

  347÷8=43......3 □8+□=347

  3.第15题。

  4.填表。

  ①哪个数量是不变的(每分飞行的米数)

  ②哪两个数量是变化的(飞行时间和飞行的米数)③变化的两个数量中,哪一个数量的条件是已知的,用什么方法求出未知数量

  ④变化的两个数量相除,得到的是什么数量,这个数量的值是不是一定的。

  5、教学后记: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第11课时)

  教学内容:P16--17 例6、例7

  要求:掌握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遇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那位上商0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104×4=416 1003×4=4012

  416÷4=□ 4012÷4=□

  先求出积,再转化为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看看商有什么特点?

  二、展开

  这两道题商中间都有0,怎样用竖式计算?

  1.学生尝试 416÷4

  2.师生共同列竖式计算,边讨论边板演计算:十位上为什么商0?

  用4去除被除数十位上的1,不够商1,就要在十位上写0,把个位上的6移下来,再继续除。

  3、4012÷4 学生独立练习

  中间有几个0?它们是怎么来的?

  4、光荣题:563÷8

  学生独立尝试并验算,师板演

  说:商末尾为什么会有一个0,这个0是怎么来的?计算时应注意什么?怎样验算?

  5、讨论:什么时候用0占位?

  三、巩固:

  ① 1700÷5 722÷3(先说商的位数再计算)

  ②练一练:1.

  ③改错:说说错误原因。

  四、教学后记:

  练习三 1-4(第12课时)

  教学内容:P18 1--4

  要求:能熟练掌握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过程:

  1.在方框里填上商和余数。

  3 □......□

  6 □......□

  242÷ 7 = □......□

  8 □......□

  9 □......□

  2.列式计算

  (1)520里包含多少个5。

  (2)138是6的多少倍?

  (3)一个数的7倍是840,这个数是多少?

  (4)619除以3,商和余数各是多少?

  5题的解法有什么共同之处?说明了什么?

  请你用不同的方式叙述520÷5

  3.计算并验算(正确率比赛)

  602÷3 804÷5 848÷8

  368÷9 472÷6 515÷5

  4.在□里填数。

  23×6=120+□

  5、教学后记:

  练习三 5-9(第13课时)

  教学内容:P19--20 5-9

  教学目标:能熟练掌握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过程:

  1.对照上式,填写□里正确的数。

  (1)72×3+1=217 85×9+8=773

  217÷□=□......□ 773÷□=□......□

  104×8+5=□ 255÷7=36......3

  □÷□=□......□ □×□+□=□

  2.在□里填正确的数,说说你是怎么想?鼓励多种方法。

  ① 可以先求出等式一边的得数,再分析另一边求什么算式的末知数。

  ② 分析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3.第七题, 因为除数是8,所以最大的余数是7。

  4.第八题

  方法:①观察,找突破口。

  ②分析各种可能的结果,逐一检验,依次求出所缺。

  5.第9题

  先分解为2个因数相乘的积,再分解为3个或4个因数相乘的积。

  教学后记:

  练习三 10-13(第14课时)

  教学内容:综合练习 10-13

  教学目标:能熟练掌握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过程:

  1. 第10题。

  ① 根据6个数的特点,要使一位数除三位数的商最接近200,则可考虑接近800的数除以4或接近1000的数除以5。

  ② 列出可能的情况。

  856÷4=214

  798÷4=199......2

  987÷5=197......2

  ③ 选择正确的。

  2.填表。

  ①审题,分析题目中的三个数量,说出哪个量不变。

  ②求出末知数,数量关系如何?

  ③从表中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3.填表。

  ①找出三量及三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②求出末知数。

  ③说说除法算式都表示什么意思?

  4.第13题。注意解题策略的训练

  5.智力游戏

  教学后记: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多种算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理解乘法的意义,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具体情境中应用乘法,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难点:

  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口算。

  教材分析:

  此部分教学是建立在乘法口诀的基础之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探究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的计算方法。在组织讨论交流时,要倡导算法多样化,对于口算方法,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就行。

  学生分析:

  我所执教的三年一班共有学生56人,学生已使用北师大教材两年,他们喜欢上数学课,善于独立思考,同时乐于合作交流,该班学生课上表现极为活跃,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学生敢说敢想,愿意发表独立见解,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星期天,淘气、笑笑还有他们的好朋友一起到海边玩,在海边的附近商店里,看到这些情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请同学们他们买了好多东西,想请大家帮助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钱?你们愿意吗?(出示课件)

  (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进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为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二、探究—合作—交流

  1、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口算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明确游泳圈每个12元,球每个15元)

  (2)分析数学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在小组之间交流。

  (3)以小组形式反馈问题,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帮助解决。(引出问题“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意图:通过自主探究,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引出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4) 探究“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这个问题,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之后和小组交流。

  (5)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交流中教师鼓励算法不同的同学。

  对于带有一般性的计算方法应引导学生予于关注。

  (意图:通过这种互问答的学生交流形式,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互相促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数学思考的能力。体验算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2、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乘法口算方法

  (1)用已经找到的方法独立完成“试一试”进行巩固。

  (2)学生探索进位口算方法,独立列出算式,尝试解决。

  (3)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意图: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独立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实践应用, 拓展延伸

  1.完成“练一练”的第1、2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让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2.完成练一练的3题。(开火车形式练习)

  3.练一练4题

  4.练一练第5题。学生小组内解决。(如果学生结合实际从不同角度出发,只要结论具有合理性,就要给予充分肯定)

  (意图:此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同时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在此也渗透了德育教育)

  四、评价

  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对自己、同学和老师做个评价。

  (意图:通过评价,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同时改进教师的教学,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学习水平,更关注了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初步感知

  1.播放片头,揭示两种写法

  师:这是老师喜欢的电视节目,它在什么时刻播出?

  电视画面上是这样写的吗?

  这两种写法都能说明节目什么时刻播出吗?

  2.汇报调查结果,进一步丰富感知。

  师:你最喜欢的节目是在什么时刻播出的,它们的对应时刻是上午、下午或晚上几时几分?谁愿意把你们前两天调查的结果告诉大家。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略)

  3.比较不同,揭示课题

  师:现在黑板上出现了两种计时法,它们相像在什么地方,不同在什么地方?

  师:这种用0-12时来计时,而且要指明上午、下午、晚上的计时法叫普通计时法。(板书:普通计时法)。第二种不用加文字说明,只用数字0-24时表示的叫24时计时法。(板书读题:我们今天要研究24时计时法)

  二、观察比较,探究特征。

  1.明确学习目标

  你想研究有关24时计时法的什么内容?

  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24时计时法?(当场解决: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如银行,车票,邮政,电视,电脑等)24时计时法是怎样计时的?它与普通计时法有什么样的关系,怎样互相转化?怎样计算经过的时间?

  2.小组探究解决问题

  问题一:24时计时法是怎样计时的?

  猜一猜:为什么叫24时计时法?

  看书自学:

  课件强化:(课件:时钟走2圈):24时计时法,第一圈跟普通计时法一样,第二圈时针所指的钟表上的数要分别加上12。(为什么加上12?)不叫下午1时而叫13时,下午2时叫14时…晚上12时叫24时。

  问题二:

  师:24时计时法是这么一回事,大家明白了。那它与普通计时法有什么样的关系,怎样互相转化?谁来试试。

  1.尝试练习

  师:我用普通计时法问,你用24时计时法答:我们上午7时30分到校,(生:7时30分)下午4时30分放学。(16时30分)。中午12时,晚上12时,

  用24时计时法问,你用普通计时法答:16时4时12分24时

  2.小结规律:13时(中午1时)之前的时刻上的数字是一样的,13时(中午1时)之后,两种时刻上的数字相差12。

  3.练习:

  1.下列钟表都可以表示什么时刻?(课件)

  1时13时4时16时6时18时

  改用普通计时法说说。

  强化0点。

  师:如果这条直线表示时间的话,我在上面写上昨天、今天、明天。昨天和今天之间有一个分界点,今天和明天之间也有一个分界点。

  昨天明天

  师引探:你想对这个点说些什么吗?

  生:我想对昨天和今天之间的分界点说,你虽是个小点,却有很多名字,叫昨天的24时、昨天晚上的12时今天的0时。

  生:我想对今天和明天之间的分界点说,你虽是个小点,却有很多名字,叫今天的24时、今天晚上的12时,明天的0时。

  生:你就像夜里的星星、月亮的眼睛。

  生:你一消失,新的一天就开始了。我很喜欢你。

  生:你一消失,表明一天又过去了。时光易逝,我们要好好珍惜时间。

  师:是呀,我们的日子就是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去不复返,我们可得好好珍惜时间。让我们注视屏幕,再次体验一下吧。

  (师播放课件:时针走2圈。第一圈,依次出现数字1到12,第二圈在外圈依次出现数字13到24,随着钟面变化,背景中月亮逐渐变淡,太阳慢慢升起,再循环重复。)

  话外音:昨天的时钟走到夜里12时,也就是今天的0时,新的一天开始了。接下去是1时、2时,月明星稀--―曙光初照-烈日当空,直到12时,13时──晚霞满天,夜幕降临,最后到24时。24时正好是第二天的0时,所以习惯上只说0时,不说24时。 问题三、怎样计算经过的时间?教学例2(课件)

  1.教学例1:

  一列客车从18时20分从北京开车,22时40分到达石家庄。路上用了多少时间?(口答)

  观察钟段图后,初步理解时间与时刻的意义。

  师:谁能说说18时20分是时间还是时刻?22时40分呢?

  时刻一般用表示,口语中也说,但在书写时应当按规定写成几。

  从图上看,18时20分到22时40分中间所经过的这一段表示的是什么?(这列客车在路上行驶的.时间)时间一般用表示。图示意:时刻指那一刻,是一霎那。时间是指两个时刻所经过的一段时间。

  小组讨论:如何求出路上用了多少时间?

  指名回答,引导分段思考(课件):4小时+20分教学例2

  2.教学例2:一个商店门口挂着这样的牌子(如右图)这表示全天营业多少时间?

  师:有一天老师路过一个商店门口,

  见到这样的牌子。

  (1)出示牌子,小组讨论:这样的牌子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一个小组代表发言,余组补充

  (右图牌子上用的是普通计时法。普通计时法将一天分为哪两段。)

  (上午8时开始营业、下午7时止营业。它们一天营业11小时。)(上午8时以前,下午7时以后,去买不到东西)

  (上午8时,下午7时表示时刻,全天的营业时间是指时间)

  (2)小组讨论:怎样计算全天的营业时间?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吗?

  (3)小组代表发言

  方法1:分为上午营业时间和下午营业时间

  方法2:转化为24时计时法计算

  四、回顾与质疑。

  回顾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需要讨论的问题?(什么是24时计时法,它有什么优点,时间与时刻的区别,如何求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

  五、拓展延伸:

  1.开动时间列车

  (课件)下列时刻正确排序后,时间列车就开动:

  上午10时0时下午1时30分18时13时

  (正确的顺序是0时上午10时3时下午1时30分18时)

  傍晚凌晨中午上午深夜下午

  (正确的顺序是:凌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深夜)

  2.提供学校的作息时间表。

  小组合作:你能根据它提供的信息提出与本节课有关的问题吗?

  轮流提问,组长记录有价值的问题。

  永春实小20xx春季作息时间表

  (2)组际交流所提的问题,师板书典型的几个问题。

  把这张表改写成24时计时法

  每一节课上了几分钟?

  全天在校时间多少?

  (3)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问题进行解答,快的组可以多选择一个或几个问题进行解答。

  (4)集体校正。

  六、课外实践

  调查爸爸或妈妈一天的作息情况,制作一张时间表。然后算出爸爸妈妈一天的工作时间,并跟爸爸或妈妈交流一下你对他们作息时间安排的看法。

  教学目的:

  1.从生活中提取素材,培养学生获取生活中数学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体验数学就在身边。

  2.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的意义,会用它表示时刻,初步学会计算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能够识别时间与时刻。

  教学重点: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难点:区别时间与时刻;计算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12-30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7-26

小学数学教案15篇12-30

小学数学教案(15篇)12-30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4-13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3篇05-16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3篇05-25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8篇06-0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范文九篇03-05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3篇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