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3-03-25 13:16:5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数学教学设计集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教学设计集合15篇

数学教学设计1

  一、案例实施背景

  教材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

  二、案例主题分析与设计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3节内容——5.3.1平行线的性质,它是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孩子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本节课将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表达?应用”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以学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同时通过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精神。

  三、案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 .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3.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团结合作、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四、案例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与应用。

  2.难点:对平行线性质1的探究。

  五、案例教学用具

  1.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2.学具:三角尺、量角器、剪刀。

  六、案例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⑴播放一组幻灯片。

  内容:①供火车行驶的铁轨上;②游泳池中的泳道隔栏;③横格纸中的线。

  ⑵提问温故: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

  ⑶学生活动:针对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⑷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提出新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从而引出课题: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板书)。

  2.数形结合,探究性质

  ⑴画图探究,归纳猜想。

  教师提要求,学生实践操作: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a∥b),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统一采用阿拉伯数字标角)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一:

  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填写结果:

  第一组:同位角( )( ) 角的度数( )( ) 数量关系( )

  第二组:同位角( )( ) 角的度数( )( ) 数量关系( )

  第三组:同位角( )( ) 角的度数( )( ) 数量关系( )

  第四组:同位角( )( ) 角的度数( )( ) 数量关系( )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二:

  将图中的同位角任先一组剪下后叠合。学生活动一:画图—剪图—叠合—猜想学生活动二:画图—剪图—叠合—猜想让学生根据活动得出的数据与操作得出的结果归纳猜想: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三:

  再画出一条截线d,看你的猜想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学生活动:探究、按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仍然成立。

  ⑵教师用《几何画板》课件验证猜想,让学生直观感受猜想

  ⑶教师展示平行线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3.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四:

  请判断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学生活动:独立探究——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教师活动: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并引导学生说理

  因为a∥b(已知)所以∠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1=∠3(对顶角相等)∠1+∠4=180°(邻补角的定义)

  所以∠2=∠3(等量代换)∠2+∠4=180°(等量代换)

  教师展示:平行线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平行线性质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4.实际应用,优势互补

  ⑴(抢答)课本P21 练一练

  1、2及习题5.3

  1、3.

  ⑵(讨论解答)课本P22 习题5.

  32、

  4、5.

  5.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⑴学生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1、

  2、3.⑵教师补充总结:

  ①用“运动”的观点观察数学问题;(如前面将同位角剪下叠合后分析问题)。

  ②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如我们前面将同位角测量后分析问题)。③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问题(如平行线的性质

  1、

  2、3的表述)。

  ④用逻辑推理的形式来论证问题。(如我们前面对性质2和3的说理过程)

  6 .作业。学习与评价: P 2 3 6 ( 选择);P24

  7、12(拓展与延伸)。

  七、教学反思

  数学课要注重引导学生探索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单注重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认识,因为“过程”不仅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能够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更好地感受知识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体验。这节课的教学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转变:

  1.教的转变

  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教师成为了学生的导师、伙伴、甚至成为了学生的学生,在课堂上除了导引学生活动外,还要认真聆听学生“教”你他们活动的过程和通过活动所得的知识或方法。

  2.学的转变

  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跟老师学转变为自主去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不是简单地“学”数学,而是深入地“做”数学。

  3.课堂氛围的转变

  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总之,在数学教学的花园里,教师只要为学生布置好和谐的场景和明晰的路标,然后就让他们自由地快活地去跳舞吧!

数学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本小节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数学必修(一)》(人教版)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1)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学习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及初步应用。对数函数是继指数函数之后的又一个重要初等函数,无论从知识或思想方法的角度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都有许多类似之处。与指数函数相比,对数函数所涉及的知识更丰富、方法更灵活,能力要求也更高。学习对数函数是对指数函数知识和方法的巩固、深化和提高,也为解决函数综合问题及其在实际上的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虽然这个内容十分熟悉,但新教材做了一定的改动,如何设计能够符合新课标理念,是人们十分关注的,正因如此,本人选择这课题立求某些方面有所突破。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刚从初中升入高一的学生,仍保留着初中生许多学习特点,能力发展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折阶段,但更注重形象思维。由于函数概念十分抽象,又以对数运算为基础,同时,初中函数教学要求降低,初中生运算能力有所下降,这双重问题增加了对数函数教学的难度。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教学中要控制要求的拔高,关注学习过程。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课以建构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以新课标基本理念为依据进行设计的,针对学生的学习背景,对数函数的教学首先要挖掘其知识背景贴近学生实际,其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确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直观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2.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

  3.通过比较、对照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图象类比指数函数,探索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培养学生运用函数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难点是底数对对数函数值变化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背景材料→引出课题→函数图象→函数性质→问题解决→归纳小结

  (一)熟悉背景、引入课题

  1.让学生看材料:

  材料1(幻灯):马王堆女尸千年不腐之谜:一九七二年,马王堆考古发现震惊世界,专家发掘西汉辛追遗尸时,形体完整,全身润泽,皮肤仍有弹性,关节还可以活动,骨质比现在六十岁的正常人还好,是世界上发现的首例历史悠久的湿尸。大家知道,世界发现的不腐之尸都是在干燥的环境风干而成,譬如沙漠环境,这类干尸虽然肌肤未腐,是因为干燥不利细菌繁殖,但关节和一般人死后一样,是僵硬的,而马王堆辛追夫人却是在湿润的环境中保存二千多年,而且关节可以活动。人们最关注有两个问题,第一:怎么鉴定尸体的年份?第二:是什么环境使尸体未腐?其中第一个问题与数学有关。

  图4—1 (如图4—1在长沙马王堆“沉睡”近2200年的古长沙国丞相夫人辛追,日前奇迹般地“复活”了)那么,考古学家是怎么计算出古长沙国丞相夫人辛追“沉睡”近2200年?上面已经知道考古学家是通过提取尸体的残留物碳14的残留量p,利用t?logp 57302估算尸体出土的年代,不难发现:对每一个碳14的含量的取值,通过这个对应关系,生物死亡年数t都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从而t是p的函数;

  如图4—2材料2(幻灯):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如果要求这种细胞经过多少次分裂,大约可以得到细胞1万个,10万个??,不难发现:分裂次数y就是要得到的细胞个数x的函数,即y?log2x;

  图4—2 1.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函数的特征:含有对数符号,底数是常数,真数是变量,从而得出对数函数的定义:函数y?logax(a?0,且a?1)叫做对数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0,+∞).

  1对数函数的定义与指数函数类似,都是形式定义,注意辨别.如:注意:○ x2对数函数对底数的限制:(a?0,都不是对数函数.○5y?2log2x,y?log5且a?1).

  3.根据对数函数定义填空;

  例1 (1)函数y=logax的定义域是___________ (其中a>0,a≠1) (2)函数y=loga(4-x)的定义域是___________ (其中a>0,a≠1)说明:本例主要考察对数函数定义中底数和定义域的限制,加深对概念的理

  解,所以把教材中的解答题改为填空题,节省时间,点到为止,以避免挖深、拓展、引入复合函数的概念。

  [设计意图:新课标强调“考虑到多数高中生的认知特点,为了有助于他们对函数概念本质的理解,不妨从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实际问题入手”。因此,新课引入不是按旧教材从反函数出发,而是选择从两个材料引出对数函数的概念,让学生熟悉它的知识背景,初步感受对数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的又一重要数学模型。这样处理,对数函数显得不抽象,学生容易接受,降低了新课教学的起点] 2

  (二)尝试画图、形成感知1.确定探究问题

  教师:当我们知道对数函数的定义之后,紧接着需要探讨什么问题?学生1: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师:你能类比前面研究指数函数的`思路,提出研究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的方

  法吗?

  学生2:先画图象,再根据图象得出性质

  教师:画对数函数的图象是否象指数函数那样也需要分类?学生3:按a?1和0?a?1分类讨论

  教师:观察图象主要看哪几个特征?

  学生4:从图象的形状、位置、升降、定点等角度去识图

  教师:在明确了探究方向后,下面,按以下步骤共同探究对数函数的图象:步骤一:(1)用描点法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对数函数的图象y?log2xy?log1x 2 (2)用描点法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对数函数的图象y?log3xy?log1x 3步骤二:观察对数函数y?log2x、y?log3x与y?log1x、y?log1x的图象特23征,看看它们有那些异同点。

  步骤三: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选取底数a(a?0,且a?1)的若干个不同的值,

  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相应对数函数的图象。观察图象,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

  步骤四:规纳出能体现对数函数的代表性图象

  步骤五:作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图象的比较2.学生探究成果

  (1)如图4—3、4—4较为熟练地用描点法画出下列对数函数y?log2x、 y?log1x、 y?log3x、y?log1x的图象23图4—3图4—4 (2)如图4—5学生选取底数a=1/4、1/5、1/6、1/10、4、5、6、10,并推荐几位代表上台演示‘几何画板’,得到相应对数函数的图象。由于学生自己动手,加上‘几何画板’的强大作图功能,学生非常清楚地看到了底数a是如何影响函数y?logax(a?0,且a?1)图象的变化。

  图4—5 (3)有了这种画图感知的过程以及学习指数函数的经验,学生很明确y = loga x (a>1)、y = loga x (0(中部)

数学教学设计3

  这堂课给人的感觉是水到渠成,如沐春风,教师教得亲切,自然,活泼,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有以下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1、教学设计新颖别致,整堂课不觉得在学,而觉得是一堂套圈的活动课,学生是参与者,教师是评委,在玩中学,比生硬的说理更让人信服,更富有感染力,哪个学生不好玩,不好动?这堂课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所以气氛也相当的活跃,无疑,教学设计是成功的。

  2、教学流程生动,流畅,层次感强。如三次套圈,每次的目的都不同,第一次引出连加,第二次引出连加中的进位,教师并进行重难点引导,第三次是估算,也是在游戏中进行,为后来的环节打下基础,最后,用600元钱买价格不同的动物娃娃,够不够?将连加运用到生活中,一气呵成,环环相扣,层层铺垫,教学环节相当严谨。

  3、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这节课也把权力下放,教师只作点拔,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巧妙设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拓展他们的解题思路,激活他们的思维,如套圈比赛,男女生竞争,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的面和质量,让人觉得是学生在推波助澜,学生们自主合作完成了学习任务,有一点启发: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

  几点建议:

  一、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否多举几个例子;

  二、在学生上台套圈时,能否交给台下的同学一些任务,如让他们算结果等;

  三、课堂要有小结,但这堂课的小结过于匆忙,流于形式

数学教学设计4

  一、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扩大口算和估算的范围。例1教学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用解决邮递员10天、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等实际问题的活动,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探讨口算方法。接着,通过“做一做”,让学生经历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过程,掌握口算方法。新教材把口算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二、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扩大口算的范围,相信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的计算方法,探索出新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四、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五、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通过学生活动,体验数学学习方法。

  六、教学设计思路

  口算是不借助任何工具,只凭思维和语言进行计算并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它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口算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笔算和估算能力是在准确、熟练的口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一定的口算基础,笔算、估算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其次,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良好的口算能力不仅是学习任何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我在备课前想过,既要让学生牢牢的掌握这堂课的内容,又要尝试让他们自己去学习。于是我精心设计了一个个井井有条的步骤:注意口算联系经常化,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逐步提高口算速度,培养口算能力。依据的理论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理解表达式y=Asin(ωx+φ),掌握A、φ、ωx+φ的含义;

  (2)熟练掌握由的图象得到函数的图象的方法;

  (3)会由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讨论其性质;

  (4)能解决一些综合性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例题和学生练习,使学生能正确作出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并根据图像求解关系性质的问题;讲解例题,总结方法,巩固练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分析、探求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缜密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函数y=Asin(ωx+φ)的性质。

  难点:各种性质的应用。

  教学工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函数y=Asin(ωx+φ)的性质问题,是三角函数中的重要问题,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的热点,因为,函数y=Asin(ωx+φ)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模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4、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那些?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3)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你的体会是什么?

  5、布置作业:习题1—7第4,5,6题。

  课后小结

  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那些?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3)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你的体会是什么?

  课后习题

  作业:习题1—7第4,5,6题。

数学教学设计6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抽象思维趋于成熟,形象直观思维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实践操作、合作交流、归纳概括等能力,能进行简单的推理

  二、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第十八章第一节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勾股定理公式的推导、证明及其简单的应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勾股定理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将数与形密切联系起来,为以后学习四边形、圆、解直角三角形等数学知识奠定了基础。它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在数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探索勾股定理的内容并证明,能够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计算和运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大胆猜想,探索勾股定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逻辑推理的能力。

  (2)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过程,并体会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1)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增进数学学习的信心,感受数学之美,探究之趣。

  (2)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介绍中国古代勾股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和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钻研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和证明勾股定理

  教学难点

  用拼图的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五、教学方法

  (学法)“引导探索法”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

  六、教具准备

  课件、三角板

  七、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1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教师活动:出示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徽的图案向学生提问

  (1)你见过这个图案吗?

  (2)你听说过“勾股定理”吗?

  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从现实生活中提出“赵爽弦图”,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同时为探索勾股定理提供背景材料。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实验操作获取新知归纳验证完善新知

  教师活动: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探索

  学生活动:猜想实验合作交流画图测量拼图验证

  设计意图: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动手拼出赵爽弦图,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成就感。通过拼图活动,使学生对定理的理解更加深刻,体会数学中的数形结合思想,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讨论、交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感受合作的重要性。教学环节3教学过程:解决问题应用新知

  教师活动:出示例题和练习

  学生活动:交流合作,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勾股定理对实际问题的解释和应用,培养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抽象出几何模型的能力,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数学的本质: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服务于生活,顺利解决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求直角三角形边长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环节4

  教学内容:

  课堂小结

  巩固新知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小结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既引导学生从面积的角度理解勾股定理,又从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关注学生对课堂整体感受,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会收获的喜悦.

  通过布置课外作业,给学生留有继续学习的空间和兴趣,及时获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适当的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与指导.

  八、板书设计

  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和b,斜边为c,那么a2+b2=c2。

  九、习题拓展

  如图,将长为10米的梯子AC斜靠在墙上,BC长为6米。(1)求梯子上端A到墙的底端B的距离AB。

  (2)若梯子下部C向后移动2米到C1点,那么梯子上部A向下移动了多少米?

  十、作业设计

  1、收集有关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下节课展示、交流.

  2、做一棵奇妙的勾股树(选做)

数学教学设计7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抽象思维趋于成熟,形象直观思维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实践操作、合作交流、归纳概括等能力,能进行简单的推理

  二、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第十八章第一节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勾股定理公式的推导、证明及其简单的应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勾股定理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将数与形密切联系起来,为以后学习四边形、圆、解直角三角形等数学知识奠定了基础。它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在数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探索勾股定理的内容并证明,能够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计算和运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大胆猜想,探索勾股定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逻辑推理的能力。

  (2)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过程,并体会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

  (1)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增进数学学习的信心,感受数学之美,探究之趣。

  (2)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介绍中国古代勾股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和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钻研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和证明勾股定理 ·教学难点

  用拼图的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五、教学方法

  (学法)“引导探索法”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

  六、教具准备

  课件、三角板

  七、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1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教师活动:出示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徽的图案向学生提问

  (1) 你见过这个图案吗?

  (2) 你听说过“勾股定理”吗?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从现实生活中提出“赵爽弦图”,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同时为探索勾股定理提供背景材料。

  教学环节2 教学过程:实验操作获取新知归纳验证完善新知

  教师活动: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探索

  学生活动:猜想实验合作交流画图测量拼图验证

  设计意图: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动手拼出赵爽弦图,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成就感。通过拼图活动,使学生对定理的理解更加深刻,体会数学中的数形结合思想,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讨论、交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感受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环节3 教学过程:解决问题应用新知

  教师活动:出示例题和练习

  学生活动:交流合作,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勾股定理对实际问题的解释和应用,培养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抽象出几何模型的能力,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数学的本质: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服务于生活,顺利解决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求直角三角形边长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环节4 教学内容:课堂小结巩固新知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小结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既引导学生从面积的角度理解勾股定理,又从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关注学生对课堂整体感受,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会收获的喜悦。

  通过布置课外作业,给学生留有继续学习的空间和兴趣,及时获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适当的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与指导。

  八、板书设计

  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和b,斜边为c,那么 a2+b2=c2。

  九、习题拓展

  如图,将长为10米的梯子AC斜靠在墙上,BC长为6米。

  (1)求梯子上端A到墙的底端B的距离AB。

  (2)若梯子下部C向后移动2米到C1点,那么梯子上部A向下移动了多少米?

  十、作业设计

  1。收集有关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 下节课展示、交流。

  2。做一棵奇妙的勾股树(选做)

数学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综合应用小数运算,观察物体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并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知识解决奥运会比赛项目的数学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难点:灵活解决问题和位置的猜测。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自主探究能力,而且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也都相比低年级上了一个新台阶,再加上天性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喜欢去探索知识,喜欢边做、边想、边用的模式来参与学习活动。有兴趣就会有学习的动力,丰富的课堂内容才能吸引他们的目光。

  教材分析:

  在近三届奥运会比赛中,我国体育代表团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数学好玩单元安排“奥运中的数学”这一内容,不仅能使学生综合运用小数运算、估算、观察物体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前资料的收集,也能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主动交流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通过个体行动、小组讨论、综合知识运用,真正去体会数学的“好玩”处!

  教学环节:

  一、欣赏奥运

  比一比:欣赏奥运会精彩项目片段,并把自己知道的项目报出来,看谁报的多。

  导入课题:奥运中的数学

  二、金榜导入,引入学习

  1、课件出示近三届奥运金牌榜,引导学生感受国家的.体育事业的优秀成绩。

  抛出问题:“奥运会中有没有学过的数学知识呢?”

  2、介绍田径明星:刘翔,他是2004年110米栏奥运会冠军,欣赏当时夺冠时刻,感受精彩,捕捉数学问题。

  问题一 结全前三名的比赛成绩,计算出他们分别相差多少秒?(先回顾知识,后独立完成)“计算进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给学生一个知识方向的搜索,回忆并明确所用到的知识。(学生板演,发现问题,对照知识,纠正错误)最后明确:小数的加减,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相同的数位要对齐。

  问题二 根据上个问题的计算结果,判断以下两副图哪副符合当时的比赛情境(学生先思考,再小组内交流,并总结出判断的方法)。明确:“相差的时间越小,相差的距离也就越小”。

  问题三 通过口算算出刘翔的成绩和奥运会记录相差多少秒?巩固学生的小数加减,强化记忆。

  3、介绍跳水冠军何冲,欣赏何冲的高难度的跳水动作,感受成绩的来之不易,并公布前五跳的成绩,制造问题。

  问题一 最后一跳前,何冲领先秦凯多少分?(通过对信息中落后和领先的理解,让学生体会转化问题的方法,感受数学不同的条件,所用的运算也会有所不同,强化认真审题的习惯)

  问题二 结合最后一跳的成绩,用自己的方法去判断三人的名次顺序。(小组合作分析解决问题,说明自己的判断方法,对比发现方法的优劣,感受数学的策略多元化)通过相差分数的累积和领先分数与落后分数的对比,可以快速判断出三人的顺序。

  4、认识女奥运冠军郭文珺,通过视频了解比赛规则,感受运动员的强大心理素质和自我控制能力。通过成绩的变化,发现新的数学问题。

  问题一 前七枪落后0.2环,请根据八九枪的成绩判断郭落后还是领先?(学生先独立完成,后交流并对比各自方法,发现最优的方法)有的同学选择加总分再相减来判断;有的先观察成绩,找出相同成绩和不同成绩,发现只需计算不同成绩的即可,从而更快更准确的确定结果。

  问题二 给出郭最后一枪成绩,判断格贝维拉最后一枪至少打多少环才能夺冠?(先请同学们理解两个问题:一个是怎样才能夺冠?二是至少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先小组交流自己的理解再统一认识,对比同学们的见解,确定正确的思路和计算方法)夺冠可以是并列的,所以这个至少就是指格贝维拉要打一个能刚好和郭文珺总成绩一样的环数即可,即最低限度是多少环才能满足并列冠军。结合之前领先0.5环的优势,所以格贝维拉只需打出10.3环即可并冠军。

  问题三 格贝维拉最后一枪只打了8.8环,如何确定两人最终相差的环数?(结合跳水问题的经验,学生思考交流完成作答)通过最后一枪的成绩差,再对比之前的相差环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及准确列式。

  问题四 感受赛场,判断位置。(学生发挥想象力,利用所学判断结果)

  三、体验感悟,升华认识

  分享感悟,引导学生重新定位对数学课的认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发现数学的魅力之处。

数学教学设计9

  第一章第三节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一)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要充分揭示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此本节课我以建构主义的“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验证解决方法”为主,主要采用观察、启发、类比、引导、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问题形象化,使教学目标体现的更加完美。

  二.教材分析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数学必修四,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中的公式(二)至公式(六).本节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公式(二)、(三)、(四).教材要求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诱导公式(一)的基础上,利用对称思想发现任意角 与 、 、 终边的对称关系,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他们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即发现、掌握、应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公式(二)、(三)、(四).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为此本节内容在三角函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本校高一(1)班全体同学,本班学生水平处于中等偏下,但本班学生具有善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所以采用发现的教学方法应该能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四.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过程,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

  (2).能力训练目标:能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以及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求值与化简;

  (3).创新素质目标: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提高三角恒等变形的能力和渗透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个性品质目标:通过诱导公式的学习和应用,感受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规律,运用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诱导公式.

  2.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

  六.教法学法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 如何实现这一目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者苦心钻研、认真探究.下面我从教法、学法、预期效果等三个方面做如下分析.

  1.教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数学知识,更主要作用是为了训练人的思维技能,提高人的思维品质.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以学生为主题,以发现为主线,尽力渗透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采用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共同探究、综合应用等教学模式,还给学生“时间”、“空间”, 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尽力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味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2.学法

  “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很多课堂教学常常以高起点、大容量、快推进的做法,以便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点,却忽略了学生接受知识需要时间消化,进而泯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如何能让学生最大程度的消化知识,提高学习热情是教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引导学生的学法为思考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简单应用、重现探索过程、练习巩固。让学生参与探索的全部过程,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使之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的自主学习.

  3.预期效果

  本节课预期让学生能正确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证明过程,掌握诱导公式,并能熟练应用诱导公式了解一些简单的化简问题.

  七.教学流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

  1.复习锐角300,450,600的三角函数值;

  2.复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

  3.问题:由 ,你能否知道sin2100的值吗?引如新课.

  设计意图

  自信的'鼓励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简单易做的题加强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热情,具体数据问题的出现,让学生既有好像会做的心理但又有迷惑的茫然,去发掘潜力期待寻找机会证明我能行,从而思考解决的办法.

  (二)新知探究

  1. 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与2100角的终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2.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和2100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的坐标有什么关系;

  3.Sin2100与sin300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

  由特殊问题的引入,使学生容易了解,实现教学过程的平淡过度,为同学们探究发现任意角 与 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做好铺垫.

  (三)问题一般化

  探究一

  1.探究发现任意角 的终边与 的终边关于原点对称;

  2.探究发现任意角 的终边和 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关于原点对称;

  3.探究发现任意角 与 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

  设计意图

  首先应用单位圆,并以对称为载体,用联系的观点,把单位圆的性质与三角函数联系起来,数形结合,问题的设计提问从特殊到一般,从线对称到点对称到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逐步上升,一气呵成诱导公式二.同时也为学生将要自主发现、探索公式三和四起到示范作用,下面练习设计为了熟悉公式一,让学生感知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敢于挑战,敢于前进

  (四)练习

  利用诱导公式(二),口答下列三角函数值.

  (1). ;(2). ;(3). .

  喜悦之后让我们重新启航,接受新的挑战,引入新的问题.

  (五)问题变形

  由sin3000= -sin600 出发,用三角的定义引导学生求出 sin(-3000),Sin150 0值,让学生联想若已知sin3000= -sin600 ,能否求出sin(-3000),Sin150 0)的值. 学生自主探究

  1.探究任意角 与 的三角函数又有什么关系;

  2.探究任意角 与 的三角函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过程的再现是深刻记忆的重要途径,在经历思考问题-观察发现-到一般化结论的探索过程,从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以深入脑中,此时以类同问题的提出,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分组讨论,重现了探索的整个过程,加深了知识的深刻记忆,对学生无形中鼓舞了气势,增强了自信,加大了挑战.而新知识点的自主探讨,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也充满了极大的挑战.彼此相信,彼此信任,产生了师生的默契,师生共同进步. 展示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

  诱导公式(三)、(四)

  给出本节课的课题

  三角函数诱导公式

  设计意图

  标题的后出,让学生在经历整个探索过程后,还回味在探索,发现的成功喜悦中,猛然回头,哦,原来知识点已经轻松掌握,同时也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小结.

  (六)概括升华

  的三角函数值,等于 的同名函数值,前面加上一个把 看成锐角时原函数值的符合.(即:函数名不变,符号看象限.)

  设计意图

  简便记忆公式.

  (七)练习强化

  求下列三角函数的值:(1)sin(-1000 ); (2). cos(-204000).

  设计意图

  本练习的设置重点体现一题多解,让学生不仅学会灵活运用应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还能养成灵活处理问题的良好习惯.这里还要给学生指出课本中的“负角”化为“正角”是针对具体负角而言的.

  学生练习

  化简: .

  设计意图

  重点加强对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的综合应用.

  (八)小结

  1.小结使用诱导公式化简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为锐角的步骤.

  2.体会数形结合、对称、化归的思想.

  3.“学会”学习的习惯.

  (九)作业

  1.课本P-27,第1,2,3小题;

  2.附加课外题 略.

  设计意图

  加强学生对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的记忆及灵活应用,附加题的设置有利于有能力的同学“更上一楼”.

  (十)板书设计:(略)

  八.课后反思

  对本节内容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本人反复阅读了课程标准和教材,针对教材的内容,编排了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亲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积极投入到思维活动中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在逐渐展开中,引导学生用已学的知识、方法予以解决,并获得知识体系的更新与拓展,收到了一定的预期效果,尤其是练习的处理,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感受“观察——归纳——概括——应用”等环节,在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展开思维,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提高了学生主体的合作意识,达到了设计中所预想的目标。

  然而还有一些缺憾:对本节内容,难度不高,本人认为,教师的干预(讲解)还是太多。在以后的教学中,对于一些较简单的内容,应放手让学生多一些探究与合作。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教学因素,都在不断更新,作为数学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设计课堂教学,关注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使教学过程更加切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用全新的理论来武装自己,让自己的课堂更有效。

数学教学设计10

  活动内容

  旅游中出发、租房、游览、吃饭的数学。

  活动目标

  沟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具准备

  几张火车票,实物投影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在节假日,家长都带你外出旅游吗?你去过哪些旅游景点,看什么好玩的,给同学介绍一下,让我们一同分享快乐。

  引入课题: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用数学。你们在旅游中遇到数学问题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旅游中的数学(板书)。

  二、组织活动

  1、打开课文,看一看课文中列举了哪些旅游中的数学问题。

  学生回答,出发的时间计算,租房的人员安排,租车的'方案,还有吃饭的费用计算等等。

  2、解决问题。

  (1)审题,明确课文情境中的问题。

  (2)独立思考,探索策略,独立解决问题。

  (3)小组交流,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结果,让他们经历解决问题的全程。

  (4)全班交流。

  明确几个问题:

  1)从21:30到第二天7:00经过了几时?

  策略:先计算21:30到第二天6:30经过了几时?(经过了9时)再加上半个小时(6:30-7:00)。

  一共需要9时30分。注意:千万不要写成经过了9:30。

  2)“怎么租房最合算?”

  如果所租的房子都住满人,没有空位,就是最合算的方案。

  4人间数

  3人间数

  可住人数

  钱数/元

  方案一

  4

  16

  80×4=320

  方案二

  3

  1

  15

  80×3+66=306

  方案三

  2

  2

  14

  80×2+66×2=292

  方案四

  1

  3

  13

  80+66×3=278

  方案五

  5

  15

  66×5=330

  3)“怎样租车最省钱?”

  租车的问题与“租房”问题类似。即最省钱的方案是:如果所租的车座位不可能刚好坐满,空位子也必须越少越好。

  18坐车数

  16坐车数

  可坐人数

  空位数

  钱数/元

  方案一

  4

  72

  14

  16×4=640

  方案二

  3

  1

  66

  8

  160×3+120=600

  方案三

  2

  2

  60

  2

  160×2+120×2=560

  方案四

  1

  4

  66

  8

  160+120×4=640

  方案五

  5

  60

  2

  120×5=600

  3、小结。

  (1)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教师补充强调:1)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数学。

  2)旅游中除了学会计算,节省费用,还要注意安全、卫生、健康、文明等等。

  三、设计旅游计划

  课文第40页的“实践活动:设计旅游计划。”

  1、认真审视课文要求。

  2、讨论确定旅游景点。

  3、学生设计旅游计划。

  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每一位学生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各尽其职。

  要留下充足的实践让学生去完成,不要急于进行全班性的评价,对课内还不能完成的可以延缓评价,鼓励他们课后去社会调查,(查资料、找书籍、上网等),获取一手资料,然后设计出最佳方案。老师安排机会进行“旅游计划”展示、比赛。

数学教学设计11

  许多教育者都有这样的教学感受,好的教学预计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阒重要作用。现低教学理念教师教学如何使用教材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编排具有逻辑的意义。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或为自己的认识,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参与,主动探索,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一、合理地分析教学内容

  一节数学课教学的成败,教学内容的呈现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教师必须能多样地、灵活地呈现教学内容。

  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对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的分析,就是希望教师不仅考虑本节课所教的知识,更要考虑到本节课后蕴涵的潜能。如小学数学中知识的迁移:由刚开始的表内乘法→多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整数乘法→小数乘法→分数乘法→百分数乘法,每个知识点之间都存在紧密的联系.

  二、合理地分析学生情况

  教学设计必须是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学习困难,学习兴趣及学习方式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否则会事倍功半或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老师不能用自己的视界来衡量学生的视界。要想真正了解学生不仅仅依靠经验,有时还需要一定的调研,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做出合理的选择。

  三、合理地确定教堂目标

  教学目标的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看这种教学目标有没

  有价值,能否给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某种积极的变化,是否真正符合学生的个性需要。所以说教学目标是为学生的“学”而设计的,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而服务的。《教学课程标准》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民价值等几方面规定了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也要体现数学教育的多方面价值,教学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为此,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是否有新的收获,而不是教师是否完成了任务。

  四、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

  在设计活动时,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的基本情况,对教学进行差异化处理。教师:导入→提问→探究(组织学习、交流)学生:动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练习等,准备:教具、学具、课件等,要注意的是教学活动是为了完成和达到教学目的而设计的,为此,必须要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

  五、合理地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和再学习活动,是对个人本自身的教学进行批判和反省的过程,一节课下来,静心反思,及时记下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思考再交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教学,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了个新的境界和高度。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避免无效性教学。

  通过教师合理地设计、安排,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住,再接再励,把教学工作搞得更好,更出色!

数学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估算黄豆粒数

  教学目标:

  学会估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利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黄豆,杯子,天平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

  生:黄豆。

  师:你们想知道这些黄豆有多少粒吗?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黄豆有多少粒。

  二、小组讨论,确定方案。

  师:你们可以用课桌上的工具。

  (杯子,天平等)

  三、小组合作,实施方案。

  四、汇报交流

  方案一:

  先数一杯黄豆的.数目,再看这些黄豆有多少杯,再用乘法计算即可。

  方案二:

  先测一把黄豆的数目,再看这些黄豆有多少把,再用乘法计算即可。

  方案三:

  先测100粒黄豆的重量,算出一粒的重量,再称出总重量,再用除法计算即可。

  五、小结

  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请大家都要做留心观察的人。

数学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更重要得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特别是创设出问题后,学生面对开放性问题,要做出全面、正确得分析,并对各种情况进行讨论,对初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初一学生年龄、生理及心理特征,还不具备独立系统地推理论证几何问题的能力,思维受到一定的局限,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

  点拨、引导,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到合作探讨中来,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并使个性思维得以发展。

  三、教学过程

  电脑显示,带领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定义及其性质。电脑显示,小明画了一个三角形,怎样才能画一个三角形与他的三角形全等?我们知道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那麽,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对应,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但是,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条件能否尽可能少吗?对学生分类中出现的问题,予以纠正,对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满足多样化的学生需要,发展学生个性思维。

  按照三角形“边、角”元素进行分类,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1、一个条件:一角,一边

  2、两个条件:两角;两边;一角一边

  3、三个条件:三角;三边;两角一边;两边一角

  按以上分类顺序动脑、动手操作,验证。

  教师收集学生的作品,加以比较,得出结论:

  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

  下面将研究三个条件下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1)已知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为40°、60°、80°,画出这个三角形,并与同伴比较是否全等。

  学生得出结论后,再举例体会一下。举例说明:

  如老师上课用的三角尺与同学用的三角板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但一个大一个小,很显然不全等;

  再如同是:等边三角形,边长不等,两个三角形也不全等。等等。

  (2)已知三角形三条边分别是4cm,5cm,7cm,画出这个三角形,并与同伴比较是否全等。

  板演: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由上面的结论可知:只要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确定了。实物演示:由三根木条钉成的一个三角形框架,它的大小和形状是固定不变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举例说明该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类比着三角形,让学生动手操作,研究四边形、五边性有无稳定性

  图形的稳定性与不稳定性在生活中都有其作用,让学生举例说明。

  题组练习(略)3 、(对有能力的学生要求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推理过程。对一般学生要求口头表达理由,并能说明每一步的根据。)

  教师带领,回顾反思本节课对知识的研究探索过程,小结方法及结论,提炼数学思想,掌握数学规律。

  在教师引导下回忆前面知识,为探究新知识作好准备。

  议一议: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受教师启发,从最少条件开始考虑,一个条件;两个条件;三个条件?经过学生逐步分析,各种情况渐渐明朗,进行交流予以汇总,归纳。

  想一想:

  对只给一个条件画三角形,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画一画:

  按照下面给出的两个条件做出三角形:

  (1)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是:30°,50°

  (2)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4cm,6cm

  (3)三角形的一个角为30,一条边为3cm剪一剪:

  把所画的三角形分别剪下来。比一比:

  同一条件下作出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作的比一比,是否全等。学生重复上面的操作过程,画一画,剪一剪,比一比。学生总结出:三个内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学生举例说明

  学生模仿上面的研究方法,独立完成操作过程,通过交流,归纳得出结论。鼓励学生自己举出实例,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那出准备好的硬纸条,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四边形、五边形不具稳定性。

  学生练习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回顾反思,归纳整理。

数学教学设计14

  一、设计思想

  新课程将致力于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困难。本课要让学生经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在与同伴的合作中解决问题。

  二、教材分析:

  "用数学"在前面已经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了多方面的教学,知识没有用标题的形式明确给出。在这里出现"用数学"的标题,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是为了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自觉性。第七题是用"停车场"的画面展开的,描述了停车场上已经停放了9辆汽车,同时还有6辆车正在开进停车场,要解决的是"现有几辆车"的问题。这类问题,学生首次接触,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课的复习重点是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各种信息解决问题的意识。复习难点是文字信息的处理,依靠关联词语理清解题思路。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情境图给出的资源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但对于捕捉文字信息尚有困难。因此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教师须指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挖掘出形象图外的信息资源,学会解答用比较抽象的文字表示条件和问题的'题目。

  四、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3、创设情境,在游戏中感知数学,在数学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五、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各种信息解决问题的意识。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复习"用数学"第117页第7题时教师出示没有文字的情境图,让学生自己观察,并说出发现了什么。也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接着出示图中两为小朋友的对话,理解"又开来了6辆"这话的含义,告诉学生,图上开来的汽车没有画出来,应该根据图上小朋友告诉我们的条件来解决问题。

  七、课前准备

  课件:停车场情境图,堆雪人图和妈妈儿子对话图。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口算

  10-7 5-4 6-2 7-3 8-0 18-10

  17-7 18-5 2+13 4+10 6+9 27-20

  8+5 0+0 15+4 5-5 5+7 20+9

  2、填未知数

  (1)6+( )=11 14-( )=10

  讨论:,括号里该填几?怎么想?指名回答。

  (2)练习

  9+( )=13 8+( )=15 12-( )=2

  5-( )=4 7-( )=1 ( )+7=14

  学生做完后,问是怎样想的。

  (二)创设情景

  1、出示书上第117页的第7题。

  (1) 学生观察,分组讨论,说说发现了什么?

  (2) 引导学生思考: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 问:为什么开来的汽车有一辆没有画完整?看着这幅图,你能准确地说出又开来几辆汽车吗?

  (4) 引导学生看书中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5) 问:现在有几辆车?你会列式吗?学生说教师板书:9+6=15(辆)

  (6) 问:如果把"又开来了6辆"这句话去掉,让你们说又开来了几辆,你们会解答吗?四人小组说一说,然后派代表说。

  (三)巩固练习新题

  出示"堆雪人图",书上第121页第11题。

  问:你们喜欢堆雪人吗?

  分组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要求口头编出一道应用题。)

  你知道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在堆雪人吗?

  列出算式,一人板演,其余在书上完成,并说一说为什么?

  2、出示"对话图",书上第121页第12题。

  (1) 分组讨论,说一说图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2) 引导学生看图,结合文字理解内容。

  (3) 根据问题列式计算,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4) 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知识方面的问题?

  (四)教师总结

  1、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数学",大家能够根据图上的意思解答问题了。现在老师出一道题目,你还会做吗?(出示下题)

  2、从你们身边的事物中找一找,根据"9+7"的算式,提出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想一想,怎么编?可以与同伴交流,也可以与老师、爸爸妈妈讨论,看谁编得好。

  九、板书设计

  十、作业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15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

  (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

  (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

  几条边

  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

  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

  看谁折得快折得好。

  (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

  你是怎么办的

  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

  又是怎么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

  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

  还是一样大呢

  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

  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

  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

  指名回答。

  2、课本练习第2题。

  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

  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

  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

  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课本练习第4题。

  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

  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

  通过;看;、;找;,体会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对角的概念。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折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同的折角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充分利用创造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制作等活动,获得感性知识,形成对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练习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评:

  1、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

  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

  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设计06-20

数学《平移》教学设计07-06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6-28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05-07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07-24

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07-27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11-08

幼儿数学教学设计02-15

数学《什么是面积》教学设计06-24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模板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