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12 11:41:2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秋思》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秋思》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秋思》教学设计

《秋思》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课型设计]

  品读课

  [预习要求]

  了解作者及“曲”的有关常识。

  [教学设想]

  马致远的这首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全文仅5句,28字,纯用白描勾勒景物,但却做到了简约与深细相依,静景与动景相映,景色与情思相融。教学中为避免空洞、枯燥的讲解,宜采用多种形式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诵读、配画、改写等形式来学习课文,让学生在读、画、说、写中受到熏陶,培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唐诗、宋词、元曲互相辉映,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有谁能说说有关“曲”的常识?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并小结,之后投影关于“曲”的常识。

  关于“曲”

  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它是配乐歌唱的诗。

  曲有散曲与剧曲之分。只供清唱吟咏之用,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叫散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剧曲。

  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两种。

  《天净沙.秋思》就属散曲中的'小令。

  二、诵读,整体感知内容。

  1、课题及作者:

  课题由两部分组成,与词相似,“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即“秋的思念”。

  作者马致远,元代戏曲家,有“曲状元”之称。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

  2、学生自由诵读。

  提示:朗读应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与诗人同悲同喜。

  3、检查诵读情况。

  通过抽读,小组读了解情况,并对误读的地方予以更正。

  4、听范读。

  5、给这首曲配一幅画。

  激趣:有个词叫“诗情画意”,说的是具诗画的意境,诗画这两种艺术形式往往融会在一起,即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你一定能用你手中的笔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间笔画)。

  (1) 学生动笔绘画,教师巡回观察。

  (2) 完成后让学生互评优劣,并对优胜者予以表扬

  (3) 出示教师的简笔画。(投影在大屏幕上)

  6、熟读成诵。

  三、品味,体会独特的意境和奇特的表现手法。

  1、思考:

  (1)曲中哪些语句写景?写了多少种景物?(用“ ”画出),并用“( )”括出这些景物特征的修饰语。

  (2)文中哪句抒情?抒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怀?它与曲中的景物描写有

  何关联?

  2、品味语言,体会独特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作者写景,既不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语言凝练,言简意丰,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请你张开想象的翅膀,翱游其间。

  让学生用“从 (词或句)中,我感受到了(看到了或想到了) ”的句式说话,品味意境,填补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

  或用“我认为 用得好(或写得好),好在 ”的句式说话,体会其奇特的表现手法。

  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凋零和凄清。深秋时节,藤蔓枯萎了,树叶飘落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树梢上乌鸦凄厉的叫声,更增添了悲凉凄楚之感……

  从“古道西风瘦马”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位长途跋涉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枯黄连天的野外艰难行进,一阵冷飕飕的秋风袭来,使他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倒抽了一口凉气……

  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句中,我仿佛感受到了这位游子在异域他乡的痛苦之情。此刻,太阳快要落山了,乌鸦也归巢了,他却不知家在何处,也不知.该向何处去,任马追着落日,漫无目的地行进……一股忧郁悲怆的思乡之情涌上心头,令他肝肠寸断,痛苦不堪……

  我认为“枯、老、古、瘦……”这些表现景物特征的修饰语用得好,好在它们表现了深秋时节这些景物的特征,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极具表现力。如一个“瘦”字写出了马的孱弱。疲惫无力,那骑在马上的人呢?

  ……

  对于想象力丰富、语言有独创性的学生要及时表扬。

  3、教师在学生将这首诗的意境和表现手法挖掘够了基础上让学生动笔写。

  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写景、抒情散文。

  要求:紧扣原作,展开想象,尽量填补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

  4、当堂抽查学生的改写,并作评价。

  四、课堂练习

  1、比较阅读

  将本文与刘禹锡的《秋词》作比较。(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不强求说法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可从以下三方面比较1体裁不同;2所抒之情不同;3表现手法不同

  2、填空

  独在异国,面对晚霞中森林的奇异风光,心想:加拿大的景色确实迷人,但远离故土的滋味实在不好受。感叹之中,脑海里浮现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名句:“ , ”。

《秋思》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能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古代描写“愁”的诗文。

  【研究目的】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根据学生课前学习的情况自然导入)

  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根据页下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要求:找出诗歌中的景物,并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勾画出画面。

  3、评价活动:可采用多种方式。如,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等。

  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过渡语:(由形象到意象)。

  介绍有关背景,为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感情。

  2、组织学生活动:

  ⑴ 小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阅读课文后根据课文内容阐述理由。

  ⑵ 小组讨论。

  ⑶ 评价。明确了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四、深入体会诗中的意境

  1、过渡语、指导语。

  2、组织学习活动:

  ⑴ 教师出示一幅画面。要求:根据你对这首曲的理解,找出这幅画中与原曲意境相违背的地方,根据课文内容说出理由。

  ⑵ 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再次配乐朗读课文,体会悠远的意境。

  3、归纳总结。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非常讲究意境的创设,而意境是很抽象的,因此,很多作家都通过精选典型的意象来达成目的',这首小令是这方面的典范。

  五、迁移拓展

  欣赏白朴的一首《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朗读。

  2、说说这首小令借助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一种意境?

  3、请选择一句或几句,发挥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出文中意象所表达的意境。

  4、搜集古诗词中有关描写“愁”的诗句,理解用具体的意象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六、课后学习

  完成作业。

  请选择两首小令中的一首 ,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秋思》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

  2、学生根据古诗内容展开丰富想象,按要求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3、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养成勤动笔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同学们,你们积累了哪些是思乡诗句,咱们展示展示。

  生自由回答。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王勃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二、导入新课。

  过渡:同学们,绵绵的乡思在宋代王安石、唐代李白眼中是一轮皎皎的明月,那在唐代张籍的眼中乡思又是什么呢?(一封千言万语也道不尽的家书。)

  三、整体回顾。

  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乡之情?

  生答。

  教师小结:这首诗写的是一件普通事。作者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一件普通的事经张籍这样的高手润色,便臻妙境。见秋风而起乡思,可以说是古典诗词中的一个常见题材,能以这样寻常的题材写出新意的小诗实不太多,而张籍的《秋思》一诗选取日常生活中一个富有内涵的片断——写、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的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板书:浓浓思乡情)

  四、改写古诗。

  我们知道改写古诗离不开合理的想象,今天,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改写《秋思》。(板书:秋思)

  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请同学们回顾记叙文的六要素。

  指名回答。

  我们从这首诗中能捕捉到哪些信息?(目的是引导学生回顾记叙文的六要素)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引导学生想象故事发生的时间是秋天,地点是洛阳城,人物是诗人张籍。事情的起因:见秋风。秋风一起,北雁南飞,他乡羁旅,触归思。事情的经过:写家书,意万重。事情的结果:行人临发有开封。)

  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是看不见的,作者在洛阳城里都看见了什么?

  生答:他看到庭院中满天飞舞的树叶,还有空中排成一字的大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起因:见秋风(秋景:落叶、大雁…… )

  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进行环境描写。

  3、 作者感受到秋风来了,秋风吹过,让人打了个冷颤。

  引导学生思考“秋风”带给人心理上的感受。

  4、 诗人在这寂聊的秋风中,又做了什么呢?读下面的诗句“欲作家书意万重”

  5、你能想象作者写家书时的情景吗?哪个词写出了作者写家书时的复杂感受?

  “意万重”怎样解释?(形容要表达的意思很多。)

  6、诗人在家书中想表达那些意思呢?

  生讨论交流。

  (表达因不能在父母面前尽孝而倍感自责;表达对妻儿的无尽思念;让家人放心,自己在外一切都好。)

  7、师补充: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寄居洛阳,离家千里,见秋风而起乡思,当时的交通又不便利,再加其他一些原因,不能立刻返乡,只好写封家书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这就使他本来已经很强烈的乡思之中又增添欲归不能的惆怅,思绪变得更加复杂多端。思乡情切,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要倾吐,而一时又不知从何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作者用“欲作家书”无从下笔,犹豫难宁的情态描写把抽象的“意万重”表现得真切生动。

  8、这家书怎么写呢?写了什么?他可能会对爸爸、妈妈、妻儿说什么?作者没有明说,让我们去想象。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写。

  (调动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从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指名回答(怎样写家书,家书的内容。)

  教师相机板书 经过:写家书,意万重(动作、神态、语言、心理 )

  9、尽管“意万重”,无从下笔,但就诗句看,家书还是写了。为什么说 “复恐匆匆说不尽”?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那个捎信人就要上马,由于捎信人是这样行色匆匆,诗人不得不匆匆落笔。于是万重心意一下子很难表达清楚。诗人的急遽之情,匆忙之色,栩栩然如在目前。从而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情。

  10、“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家书就要发出时的一个细节,你能想象具体的细节吗?诗人是怎样拆信的'呢?(出示课件图片和音乐)你看到他送信时的动作了吗?看到他的神情了吗?体会到他的心了吗?(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写。)

  教师相机板书 结果:行人临发又开封(动作、神态、语言、心理)

  11、诗人用短短的二十八个字浓缩了自己对亲人、对家乡的万般的思念,让我们入情入境地读。

  学生诵读《秋思》。

  12、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张籍,一起 走进张籍孤独凄冷的情怀,一同感受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悠长思念。经历了那千愁万绪,不知从何说起的内心煎熬,难道我们还能无动于衷吗?那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妙笔,把这难忘的一幕写下来。(大屏幕出示习作要求)

  指导学生给习作取题目。

  13、学生完成习作。

  板书设计:

  《秋思》改编

  起因:见秋风(秋景:落叶、大雁…… )

  想

  经过:写家书,意万重(动作、神态、语言、心理 ) 象

  结果:行人临发又开封(动作、神态、语言、心理)

  浓浓思乡情

  附学生的习作:

  浓浓思乡情

  ——改写《秋思》

  一个秋天的清晨,张籍正在家中的庭院散步。一阵瑟瑟的秋风吹过,梧桐树叶好似飞舞的蝴蝶,飘飘悠悠地落在地上。抬头看,天空中几只大雁正排成一个“一”字往南飞。嗨,又是一年了。不知不觉来到洛阳已有四个年头了。此情此景,叫我怎能不想家乡呢?于是他快步走进书房,想给家人写封家书。

  他拿好纸,磨好墨,提起笔来正要写,可就在下笔时,心中纵有千言万语,一时竟不知从何写起。几次提笔又几次放下。张籍想了想,提笔写道“亲爱的爹娘,你们好。儿在外多年,不能回来看你们,请恕儿不孝。乌江一别已有数年,不知二老身体可好?儿甚是挂念。”写着写着,泪水迷糊了双眼。他擦干眼泪继续写道“爹,你的腿有风湿病,天凉了要注意保暖。娘,你的眼睛不好,每天晚上就少补几件衣服……”“爱妻,辛苦你了,你受委屈了。这么多年,你一直替我照顾咱爹娘,又要照顾咱儿子,可我却不在你身边。”“,还有,我们的宝贝儿子已经会叫爸爸,会走路了吧!他是不是很调皮?爱妻,你就多费心了……”写着写着,老父亲拄着拐杖把自己送到村口的情景历历在目,老父的叮咛“儿呀,记得早点回家呀!”又在耳旁回响。想到这些,张籍声泪俱下。

  当张籍把书信写好,准备交给捎信人时,又担心匆匆写好的信不能全部表达自己的意思,于是他赶忙把信拆开,又仔细地把信阅读了一遍,这才放心交给捎信人。捎信人该上马启程了,可张籍还一个劲地叮嘱“一定要把信送到!”马儿撒开四蹄一路飞奔,望着捎信人渐渐远去的背影,张籍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他立刻回到书房,挥笔写下了一首诗《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思》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习生词,能有感情地吟诵诗句。

  2、通过借助注释、反复诵读、查阅资料等方法,感知诗句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通过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诗句。

  2、在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中,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

  在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中,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课前准备:

  1、制作《秋思》的多媒体课件。

  2、搜集拓展的古诗:《归信吟》、《天净沙·秋思》、《秋风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诵读入境

  1、以学过的思乡诗句引出新课。板题,读题。

  2、理解课题。

  二、初读诗句,读懂诗意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生字“洛”、多音字“重”。

  2、再读古诗,要求读顺。

  3、三读古诗,要求读出诗的节奏。

  4、引导学生回顾读懂诗意的方法,借助注释,读懂诗意。

  三、展开想象,读通诗心

  (一)品析“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1、抓住“见秋风”,通过移情体验,穿插诗人简介,理解诗人眼里的秋景。

  2、抓住“意万重”,通过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那份沉甸甸的`思念之情。

  (二)品析“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创设情境,感悟“又开封”这一行动细节。

  2、从《归信吟》一诗中更深层次地体会“又开封”包含的深切思乡情。

  四、整体感受,领悟诗情

  1、配乐读,读出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2、以王安石对张籍《秋思》的评价激发学生的情感。

  3、创设情境,背诵诗句。

  五、拓展延伸,丰富积累

  1、以《天净沙·秋思》、《秋风引》丰富学生的积累,激发探究思乡诗句的兴趣。

  2、总结升华。

  六、作业( 任选一题)

  1、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把它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2、搜集思乡的诗词。

《秋思》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做到课堂之上熟读成诵。

  2、理解重点词语,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适当的回顾与拓展,深入感悟古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切入主体,理解内容,通过多层次地朗读,理解重点词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和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表达方法的归纳与应用。

  【教学策略】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品味、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同时通过同类诗词的拓展,丰富感悟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

  一、读图导入感情铺陈

  教师出示月夜的课件,学生用富有形象性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景象。之后,学生展开联想,从月夜想到团圆以及古诗《静夜思》,体会诗人借明月、思故乡,回顾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引入《秋思》。

  二、设疑诵读切入主体

  1、解题入诗:学生读文题,理解含义,引出质疑:诗人是借着秋天的景色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吗?

  2、初读释疑:学生带着要求自由读诗,汇报的时候,教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并抓住“重”字进行古诗文的回顾与迁移,丰富学生对于古诗字词的理解与认识。

  3、切入主体:回忆质疑,拨云见日,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与交流,明白这首诗主要是借写家书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三、理清脉络感知全诗

  提出问题:是什么引发作者写这封家书?写完家书的结果又如何?让学生再次细细读文,之后进行反馈,师生共同理清文章的脉络,整体感知诗文的内容;同时,诗人身世的介绍,有助于理解诗人创作此诗时的心境,也对深入感悟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起了铺垫作用。

  四、深化体会品读悟情

  抓住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再次深刻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的层层递进式的剖析,并配以多层次、多形式的有感情朗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诗人将自己的对故乡的思念,都浓缩在这封家书之中,而内心的'矛盾体现在“又开封”这一细节动作上,从而更加深切感受作者对远在千里之外家人的牵挂。

  五、归纳总结比较明晰

  表达方法的介绍与总结。由《静夜思》的借景抒情,引发《秋思》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的疑问。在总结板书,回顾整体的基础上,将文章的表现手法与学生共同总结出来。之后出示两篇诗作:高适的《除夕作》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学生借助学到的知识进行辨析比较,从而深化了对表现手法的认识。

  六、诵读提升感悟升华

  通过多样的、大量地朗读、诵读、背诵,学生在教师深情地引领下,再次入情入境,用饱满的感情朗诵《秋思》,在学生感情的高潮结束本节课的教学,给学生对于思乡这一主题有更多的思索。

  【板书设计】

  秋思

  唐张籍

  见秋风意万重

  家书────思乡情(叙事抒情)

  说不尽又开封

  张籍秋思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第3 篇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古诗的意思。

  2、揣摩关键词句,在反复诵读、想象中完形诗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蕴含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秋思情怀。

  3、能诵读诗歌,自主积累描写秋的诗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演讲:展示搜集到的描写秋天的诗词。

  一、导入新课。

  1.在你眼里,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

  然而,在诗人张籍眼里,秋天却是树叶飘零、残荷片片、萧条凄凉的季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一首古诗《秋思》(板书课题)。

  2、张籍,唐代诗人。他出身贫苦,常年过着四处奔波、漂泊异乡的生活。在唐朝安史之乱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离家十年的诗人身陷洛阳城,却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全,急切地盼望得到家人的信息,正在此时他在洛阳城里遇到了故人,并托他捎信给家人。在此情此境下,写下了这首诗。齐读课题。

  3、“秋”是指——秋天,“思”是指——思念。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把思读得长一些。再读课题。

  二.初读知意。

  1.请同学们反复读古诗,要做到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从中能感悟到什么。

  2、(投影出示古诗)谁能把这首诗正确地读给大家?

  3、(弹多音字的拼音)要注意这些多音字的读音。

  4、(投影出示生字“洛”)你会怎样记住这个生字?

  5、这个字写时要注意什么呢?

  6、读诗不同于读课文,不仅要读通顺还要读出他的韵味。请同学们再读古诗,注意停顿,要读出这首诗的韵味,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从中能感悟到什么。

  7、谁来展示你的朗读?

  三.入境悟情。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再读古诗,想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可以在你的书上写一写,组织好语言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2、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感悟到了什么?现在就将你的收获说给大家听。(生自由汇报)

  3、(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随机指导以下内容)

  Δ见:

  ·古人说“秋风惹愁思,落叶断人肠”。离家十年的诗人站在瑟瑟的秋风里,他看见的.是什么呢?(生回答)

  ·诗人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是他“见不着”的又是什么?(生回答)

  ·是的,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亲人的欢声笑语、见不到乡亲的把酒言欢,他看到只有那飘零的落叶,枯黄的小草,凋谢的百花

  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张籍,面对此情此景你的心情会怎样?

  Δ意万重:

  ·孤单、寂寞、悲伤、无奈的张籍好不容易有机会可以写一封家书捎回家,这是怎样的一份家书呀!落笔之前,张籍会想到什么?他想表达哪些意思?

  ·假如你就是张籍,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

  ·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这真是(出示前两句诗指导有感情朗读)

  Δ恐:

  ·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从“恐”这个字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

  ·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Δ“又开封”

  ·从“又”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

  ·诗中还有哪个字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复”在这里是“又”的意思?)同样的`意思,尽量用不同的词来表达。

  ·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能想像诗人又是怎么做的?

  ·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师指导。)

  四.情感朗读。

  1、(播放音乐,课件演示。)秋风瑟瑟,秋意浓浓。放眼望去,大地一片枯黄。花谢了,草枯了,大雁南飞了,老槐树那茂盛的绿叶,也化作片片蝴蝶,飘飘悠悠地往下落。是呀,又到了落叶归根、全家团聚的时间了,可是……诗人心头泛起一阵酸楚,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我那魂牵梦绕的故乡啊?故乡的亲人啊,你们一切都可安好?诗人提笔要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完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板书“思乡情”,师范读古诗。)[教学意图]:理解诗意,体会诗魂,创设情境,引导读诗。

  2、请你也来感受张籍这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自己练习朗读,把你的体会充分地展示出来。(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并评析)

  4、古诗以它精炼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其丰富的内涵,就让我们记住这精美的语言。合上书,看板书提示齐背这首诗。(生齐背)

  [教学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借助想像融情入境与诗人进行情感的对接,从诗句中读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呢,进而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

  5、这首诗作者因见秋风引发了意万重,又复恐说不尽,所以又开封。整个这个过程是一件完整的事,可见这首诗是通过叙事来抒情的。(板书:叙事抒情)

  五、对比阅读。

  1、同学们,这思乡怀亲的,何止张籍!那时候山遥路远,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聚难啊!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中。你们看!(课件出示《天净沙·秋思》)这首诗都描写了什么呢?你能体会到什么?我们自己读读。(生自由练读)

  2、谁来读?(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结合注释想想这首描写了什么。你能体会到什么?

  3、这首诗都描写了什么呢?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说出大概就可以)你能体会到什么?

  4、仔细观察这两首诗有哪些异同?(生回答)

  5、异:张籍的秋思是叙事抒情,《天净沙·秋思》是借景抒情;

  张籍的秋思是七言绝句,《天净沙·秋思》是小令。(也是一种诗体)

  同:都表达了远离家乡的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6、思乡的诗写了千百年,今天还在写,思乡的诗读了千百年,今天还在读。总有一天你们长大了,也许要远离家乡,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你们会觉得故乡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温馨、是最不能割舍,最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让我们合上书再读一读这首动人的诗篇。

  六.积累延伸。

  1、默写《秋思》。

  2、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将《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当作练笔。

  3.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歌曲,在班级展示。(选做)

  张籍秋思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第4 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3、感受古诗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美,自主积累思乡的诗词。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幻灯片。

  2、学生准备:搜集表现思想之情的古诗词,并多读几遍。

  设计理念:

  “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思乡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情愫,悲秋又是古今文人共通的情怀。见秋而生乡愁也就成了文人千古不变的题材,唐朝诗人张籍的《秋思》正是这种题材的一首古诗。诗人因“见秋风”而“作家书”再“寄家书”,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情。诗的字面意思,学生借助插图、工具书等能够理解,但是由于年龄和生活经历等原因,要真正走进诗人内心,真切体会那无法排解的思乡情却很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本课设计主要采用以下几个措施:一、以优美的语言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萧瑟的秋景中,渲染情绪,为古诗的学习奠定情感基调。二、以诗解诗,以诗悟诗。通过张继的一首《秋思》带动一组悲秋思乡的古诗学习,意在以意思意境相近的古诗帮助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感悟,同时

  达到加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丰厚学生经典文化底蕴的目的。三、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设计一个个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在读中感悟,悟后读情,让思乡情在一次次朗读中深入学生心中。四、补充资料,辅助理解。补充一些写作的背景资料有利于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生活和内心世界,更好地体会古诗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诗句导入,引起对风的兴趣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过,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

  风呀风,你可知你曾勾起多少文人墨客的思乡之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二、初步感知,了解诗意

  (一)读准字音

  1、请大家自由读读这首古诗,尽量多读几遍,注意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

  2、指名读。

  3、节奏地读一读这首诗。

  4、齐读。

  (三)了解诗意

  1、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呢?借助注释,边读边思考,不懂的可以和同位或老师交流。

  2、学生汇报。

  三、探究诗词,体会诗情

  (一)探究“见”

  1、秋风可触却不可见,但伴随着秋风,秋景却处处可寻呀。或许这是一个早晨,又或许这是一个傍晚,作者伫立在瑟瑟的秋风中,他看到什么呢?

  2、诗句过渡:“秋风窗下起,旅雁向南。日日出门望,家家行客归。”。

  3、秋风窗下起,作者看到了家家的行客归来了,他还看到了什么人呢?

  4、创境悟情:

  (1)秋风习习,诗人看见的也许还有很多很多,望着,望着,诗人似乎又回到自己那朝思暮想的家乡了。(出示三组诗句)

  (2)自由品读,想像画面。

  (3)读中感悟悲伤。

  在洛阳城里,在这瑟瑟的秋风中,红柑树,白藕花,杨柳见不到的.他见到的只是那冷冷的秋,引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在秋风中,菰菜、莼羹、鲈鱼脍见不到了,他见到的只是那冷冷的秋,引读:……

  在秋风中,他家人的欢声笑语,乡亲们的把酒言欢见不到了,他见到的只是那冷

  (4)再读诗句悟情。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过,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风呀风,你可知你曾勾起多少文人墨客的思乡之情。

  (二)探究“意万重”

  1、秋风瑟瑟,吹碎了诗人的心,乡思切切,绞碎了诗人的情!在那个通迅落后的年代,只能作家书以表心声,可正当诗人执笔之际,却迟迟不能下笔,那是为什么

  2、解释“意”。

  3、透过资料,走进张籍的心。

  4、情境创设,朗读中探究“意万重”。

  张籍,你一人孤独在外,纵有千言万语也无处倾诉,此时他乡遇故人,把你想说的一一向我道来吧!(三个学生)

  5、小练笔:写给家人的家书。

  虽然”意万重”,但思乡之情是无法抑制的,走近诗人,只见在昏暗的灯前,纸铺开了,在那秋风轻轻呼唤声中,在那行人阵阵催促声中,张籍,拿起笔,把你想对家人说的话快快写下来吧!

  (三)探究“又开封”

  1、换位思考:写好的信为什么封了又开,开了又封呢?

  2、读中感悟其说不尽。

  (四)回归全诗,整体朗读。

  四、回应前文,探究写法

  1、自由探究:看似寻常最奇崛”。那这首诗的寻常在哪里呢?奇崛于何处?

  2、小结写法:在王安石的眼中,因为见秋风所以意万重,因为意万重所以说不尽,因为说不尽所以又开封,就是这样一个个看似寻常的又开封,却道出了诗人那无法言喻的思乡情愁。这就是王安石眼中的“看似寻常最奇崛”

  五、拓展延伸,唤起想象

  1、出孟郊《归信吟》。与秋思交叉朗读。

  2、再读诗句,品味孤独。

  六、积累延伸

  1、默写《秋思》。

  2、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将《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当作练笔。

  3.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歌曲,在班级展示。(选做)

《秋思》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做客他乡的旅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反复诵读,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优美。

  2感受浓浓的亲情,珍视与亲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古诗,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诗中所写的日常生活片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 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今天,我们切合时宜地来学习一首和秋季有关的诗——《秋思》。

  2、 板书:秋思。齐读。

  3、 释题:说说你对“秋思”的理解,再带着你体会到的.感情读题。

  4、 质疑:对了这一诗题,你又有什么想要问的吗?

  二、初读,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指名读,评读。

  3、 反复朗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 互动交流。

  三、品读,感悟情感。

  1、 默读,思考:你从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会出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2、 互动交流:(见秋风;意万重;复恐、不尽;又开封)

  3、 带着自己的体会,感情朗读。

  4、 指名读。

  四、回读,总结、积累。

  1、 回忆诗中描述的日常生活片断,反复朗读。

  2、 背诵古诗。

  3、 师总结:《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做客他乡的旅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五、拓展延伸。

  1、 搜集其他写“秋天”、“思乡”的诗词、佳句。

  2、 给家人写一封信,传达你对家人的浓浓亲情。

《秋思》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3、感受古诗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美,自主积累思乡的诗词。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幻灯片。

  2、学生准备:搜集表现思想之情的古诗词,并多读几遍。

  课时设计:一课时。

  设计理念:

  “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思乡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情愫,悲秋又是古今文人共通的情怀。见秋而生乡愁也就成了文人千古不变的题材,唐朝诗人张籍的《秋思》正是这种题材的一首古诗。诗人因“见秋风”而“作家书”再“寄家书”,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情。诗的字面意思,学生借助插图、工具书等能够理解,但是由于年龄和生活经历等原因,要真正走进诗人内心,真切体会那无法排解的思乡情却很难。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本课设计主要采用以下几个措施:

  一、以优美的语言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萧瑟的秋景中,渲染情绪,为古诗的学习奠定情感基调。

  二、以诗解诗,以诗悟诗。通过张继的一首《秋思》带动一组悲秋思乡的古诗学习,意在以意思意境相近的古诗帮助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感悟,同时达到加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丰厚学生经典文化底蕴的目的。

  三、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设计一个个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在读中感悟,悟后读情,让思乡情在一次次朗读中深入学生心中。

  四、补充资料,辅助理解。补充一些写作的背景资料有利于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生活和内心世界,更好地体会古诗情感。

  教学过程:

  一、 生活引入,见秋生情。

  在咱们国家有一个节日与月亮有关,是(中秋节),同样在唐朝有一个特别喜欢月亮的诗人,曾经“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也写过《静夜思》,睹一轮明月寄满怀思乡之情。这种方式叫做“借景抒情”。

  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学习张籍的《秋思》 。

  1、读“秋”想画面。

  板书“秋”字生读;读着“秋”字,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想到了什么? 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幻灯片出示诗歌),看看通过《秋思》又能读出一个怎样的张籍。

  3、补充课题,引导读题,读出浓浓的、悠长的味道。

  二、听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边听边跟读古诗读3遍,注意读出诗的节奏感,韵律感。

  2、展示读。指名读古诗,评价是否读出了节奏和韵律。

  3、师生合作复沓读。

  4、古诗的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我们现在说的白话有所不同,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把这首古诗翻译成白话?(指名说说意思)

  5、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师:真厉害知道这么多。

  师:是啊,作者看见秋风刮起就想家了。出示课件:洛阳城里见秋风。 师:可是秋风看得见吗?(见?)

  生:看不见。师:那作者为什么说看见秋风了?他是在骗我们吗?那他到底看见了什么?

  生:是叶子飘落、草黄了、大雁往南飞……

  师:是呀,焜黄华叶衰,秋天是衰败的季节,同时又是感伤的季节,落叶归根了,大雁南飞了,而张籍只能孤零零地站在秋风中,望着家乡的方向暗然神伤,他也想家了啊。板书:思乡。他会想起家里的哪些亲人呢?

  生:父母、孩子、妻子……尽管如此思念他们,可张籍却看不到他们,我们来了解一下张籍:点击出现张籍的资料,指名读。

  师:十年哪,那瑟瑟的秋风绞碎了诗人思乡的心,他纵有千言万语又该如何告诉自己的亲人呢?

  生:写家书。

  师:对,他决定写一封家书。出示幻灯片:看,张籍坐在桌前准备写家书了,可他迟迟没有动笔?他到底在想什么?哪个词字写出了他此时的心情?(板书:意万重)

  师:意万重是什么意思?(形容思绪万千)。

  你来读出他此时的心情吧?(有几点想法)再读(有几十种想法)再读(真是思绪万千啊)齐读: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是啊,他想了很多很多,那他会在信中说些什么呢?来,哪个小张籍愿意把你的思念说给大家听。

  可以引导一下:对父母说些什么?对孩子说些什么?对妻子说些什么?对兄弟姐妹说些什么?

  师:把我们所有的话加起来张籍觉得够吗?(不够)

  师:是呀,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诗人的心,这真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师:张籍左思右想,经过反复的琢磨,信终于写好了。我们来看看张籍寄信的画面。出示幻灯片:看,他把信交给了送信的人。谁来读读这两句诗。“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有谁读懂了这两句?真的假的啊,我想考验一下!大家看,这就是张籍写好的家书。(拿出准备好的信)哪位同学上台来演一演张籍是怎样寄信的?我就吃点亏,为张籍当一回信使吧!

  师演送信人,生演张籍。

  你为什么把信拆开?(我担心匆忙中写漏了什么)你加点什么吧!同学们,哪个字写出了张籍此时的心情?(板书:恐)恐是什么意思?指名说。

  师(着急):写好了没有呢?快点把信给我,我要赶路。又被张籍拦住了,师:哎哟,张大人,你还有完没完啊?好好好,真服你了!同学们,张大人这样几次拆开信用诗中的话叫做:又开封。对,又表示不止一次。

  师:谁来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两句诗?(嗯,听出了一丝担心,不错,读出了诗人的担忧。)全班齐读这两句。张籍这样拆了写,写了拆,写得完吗?是,对亲人的思念是永远也写不完的。

  四、配乐读,深化情感。

  师:小小的一封家书怎能承载一个游子浓浓的亲情呢!

  师:信带走了,可带走的仅仅是信吗?那还带走了什么?

  生:带走了作者的心……

  师:张籍此刻的心情他的朋友孟郊也深深懂得,孟郊曾在《归信吟》中写下这样一句诗,点击课件: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学生齐诗。

  师:魂随信去了,只剩下一个空空的躯壳!现在陪伴张籍的只有——洛阳城里瑟瑟的秋风。于是一首千古绝唱就在张籍脑中诞生,这就是《秋思》(音乐响起)生齐读诗。

  师:看到秋风刮起,作者想起了自己的家乡,那作者是借什么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秋风)。

  五、拓展升华。

  1、师:其实,这思乡怀亲又何止张籍和孟郊。古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里。课前我让你们收集有关思乡的古诗,谁来读读?

  2、一片落叶、一阵凉风告诉我们秋天已来到,一封家书向我们诉说了张籍深沉而无奈的切切思乡之情,有这相思之情的又何止张籍啊!而现在在祖国大地上依然有许许多多离乡外出学习、打工等,这当中也会包含我们的亲人,在外的日子也会有对家的彻骨思念,几千里的回家的路艰辛啊!

  六、总结。

  师:同学们,家乡的山水总让游子们魂牵梦绕,家乡的亲人更让游子们牵肠挂肚。你们现在还小,不能完全领会,但是等你们长大了,闯荡天涯,那时候你们一定会懂得这种无法割舍的浓浓的亲情。因为家是我们永远的向往。张籍的《秋思》道尽了天下所有游子们的心,让我们再一次吟诵这首传世之作吧!全班齐读。

《秋思》教学设计8

  设计理念:

  语文教师身具传承祖国优秀文化的光荣使命。时代发展,古诗词虽被视为文化瑰宝,却渐被尘封,今天的学生对诗之意、诗之境、诗之美鲜有所感。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今天我们还可以说“不如授人以渔场。”因为,身入宝山,岂可空手而归?因此,《秋思》教学设计力求引领学生走向、走近、走进诗歌这一独特的文化中,入诗境,知诗意,品诗味,悟诗情,从而使本课教学收获实效。

  教学目标:

  1、以“读”为主线,通过读通读顺、读出节奏、读懂诗意、读出感情四个层次的朗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走进文本,理解作者的思乡情。

  2、以“思”为主导,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意蕴,体会作者情感。

  3、以“思乡”为主题,引导学生感受张籍的思乡情,古人的思乡情,今人的思乡情。

  教学重点:

  以“读”为主线,读出层次,读出效果。

  教学难点:

  以“思”为主导,引导学生品味诗句背后蕴藏的作者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宋代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春风又吹绿的江南岸,在唐代李白眼中乡愁是那皎皎的明月光,那在唐代张籍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籍写的《秋思》。(板书课题,齐读)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所以思要读得长一些。(生再读一遍诗题)

  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

  师:自由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师:我看同学们都会读了,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起来读,谁愿意当一个最勇敢的孩子。

  师:读得真不错,声音响亮。还有谁也想来试一试。生读。

  真棒!老师听出他读出了古诗特有的节奏。

  (讲解字音)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也想读一读。

  师:同学们,老师读得怎么样?(分析师生读法不同,再练读。)

  师:读得真好,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吧,我读题,你们读诗句。(学生读)

  师:对,就是这样读,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同学们,静静读读,边读边看插图,能不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生:这首诗写了作者在洛阳城里看见了秋风,就想给家人写封信,他想要写的东西太多了,把信交给捎信人的时候,又把信拆开添上几句话。

  师:说得真好,谁再来说一说。

  师:是呀,这首诗主要叙述了一件事,是什么事呢?谁能用三个字概括?

  生: 寄家书。

  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情。

  师:读一首诗,就是了解一位诗人,读懂他的心。让我们一起走进张籍的内心吧,当时正在洛阳为官的张籍是见到什么让他思绪满怀?

  生:秋风

  师:哪句诗告诉我们。

  生:洛阳城里见秋风。(点击课件出示诗句)

  师:你来读一读。(生读)

  师:秋风无影无踪,看得见吗?

  生:看不见

  师:从这句诗中,你能想像到诗人在秋风萧瑟的洛阳城里见到一副怎样的景象?

  生:他看到洛阳城飘飞的落叶……

  师:那么,当时的洛阳城是怎么样的呢?请看资料:

  在唐代,洛阳商业非常繁荣,盛况空前。由于洛阳交通便利,是唐朝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又是水陆交通的枢纽。外国商人经广州、扬州,抵达洛阳,然后去长安。被称为唐朝的第二大首都——东都。

  师:从这段资料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当时的洛阳城很繁华……

  师:然而这一切繁华的景象,诗人却视而不见,见到的,只有冷冷的秋风,南归的大雁,飘零的树叶。此情此景,诗人不禁吟道———生:洛阳城里见秋风。

  师:秋在我们的眼中是喜悦的,为什么在张籍的眼中是如此的.凄凉呢?请大家读下面的文字。

  出示资料:张籍祖籍吴郡(现江苏苏州),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创作这首诗的时候,客居洛阳为官,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

  师:你从这段文字中明白了什么?

  生:他在外地做官,远离家乡。

  师:洛阳到苏州有870多公里,在当时,交通不便,这算是遥远的路程了。

  生:他10岁离家,游历做官也许很多年没有回家了。

  师:是啊,许多年,那瑟瑟的秋风绞碎了诗人思乡的心,诗人难以回乡,愁肠百转,他纵有千言万语又该如何倾述,此时,他最想见到的是什么呢?

  生:家乡的亲人,家乡的景色,家乡的一切……

  师:但这些他现在见得到吗?

  生:见不到。

  师:诗人见不到家乡的美景,见不到亲人的欢笑,见到的只有这冷冷的秋风。多媒体出示填空练习:望着在瑟瑟的秋风中飘落的树叶,诗人想:你们能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抱,化作养料来滋润树根,我却( );仰望秋风中展翅南飞的群雁,诗人想;( ) ……

  师:秋风瑟瑟,诗人难以回乡,不免引起了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在那个年代,只能写封信回家,写给亲人的信就叫——生:家书。

  师:而这一封家书,要到达亲人的手上,少则几个月、半年,有的甚至要几年,因此,古人特别看重这一封家书,诗圣杜甫就曾经这样写道(出示句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生:家书的重要,比万两黄金还贵重。

  师:正是因为家书的意义非凡,诗人才会——生:欲作家书意万重

  师:意万重就是——

  生:想要表达的意思很多。

  师:是呀,多少个日日夜夜呀?年迈的父母、翘首遥望的妻子、幼小的孩子,家中的一切一切,张籍只能把这深深的思念化在信中,那他会在信中说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心里,同学们,假如你就是张籍,此时你会想起家乡的什么人,什么地方,会说些什么呢?拿起笔,写一写 (课件出示:1、芳草凄凄的古道旁,白发苍苍的父母,在翘首远望……2、杨柳依依的断桥边,泪眼汪汪的幼子,在踮脚远眺……3、夜深人静的小院里,形单影孤的妻子,在望月嗟叹……)

  1、我想对年迈的父母说……

  2、我想对劳累的妻子说……

  3、我想对幼小的儿女说……

  4、我想对我的兄弟姐妹说……

  5、我想起了家门口的小树林……

  6、我想起了小时候读书的屋子……

  7、我想……

  师:我看同学们都写得差不多了,来哪个小张籍愿意把你的思念读给大家听。

  (师生互动交流,生读完写句再读诗。)

  师:是啊,张籍想对家人说的话有千言,有万语。他一会儿奋笔疾书,一会儿愁容满面,写写停停,真是——生:欲作家书意万重

  师:信总算写完了,我们来看看张籍寄信的画面。(课件出示诗句)

  同学们张籍寄信时,他心情如何?你能从诗中找出这个字吗?

  “恐”是什么意思?他在担心什么?当捎信的人马上就要出发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

  师:可临行为什么又开封?“开封”是什么意思?“又开封”呢?

  生:“开封”就是把封好的信拆开。

  “又开封”就是把信合上又打开,又合上又打开……

  师:诗人把信打开几次?

  生:一次,两次,三次……

  张籍呀张籍你已经看了一遍又一遍,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师:你从这 “又开封” 中体会到了什么?

  师:把你的理解带进你的读中(读后两句)

  师:一个小小的开字,一个平常而又细微的动作,却饱含了作者浓浓的思乡情,我们从这平淡之处可见作者构思的艰辛,这也是本诗的独特之处。

  四、配乐诵读,深化情感。

  师:是呀,小小的一封家书怎能承载一个游子浓浓的乡愁呢!请读《秋思》

  师:信带走了,可带走的仅仅是信吗?

  那他还带走了什么?

  生:带走了作者的心……

  师:魂去也,空一身哪!现在陪伴张籍的只有——洛阳城里的秋风。于是一首千古绝唱就在张籍脑中诞生,这就是《秋思》(音乐响起)生读诗;信走心也走,就像此刻的张籍身在洛阳,心在故乡。这是一份刻骨铭心的思念呀!请读《秋思》。秋风乍起,思乡涌起,写不完的思念,说不尽的乡愁,此刻,你是否把张籍那悠长而又浓郁的秋思学深深地记在心中呢?背《秋思》。

  五、拓展升华,总结全诗。

  师:同学们这思乡怀亲又何止张籍而已。那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里。

  (课件出示)师生配合读。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唐.张九龄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唐.杜甫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唐.马戴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清.袁枚

  师:多么动人的诗篇,多么真挚的感情,他们表现了一个共同的心声——思乡情。同学们,当你们长大后,当你们远离家乡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之时,你们会觉得故乡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温馨、最不能割舍、最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秋思》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3、感受古诗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美,自主积累思乡的诗词。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幻灯片。

  2、学生准备:搜集表现思想之情的古诗词,并多读几遍。

  设计理念:

  “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思乡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情愫,悲秋又是古今文人共通的情怀。见秋而生乡愁也就成了文人千古不变的题材,唐朝诗人张籍的《秋思》正是这种题材的一首古诗。诗人因“见秋风”而“作家书”再“寄家书”,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情。诗的字面意思,学生借助插图、工具书等能够理解,但是由于年龄和生活经历等原因,要真正走进诗人内心,真切体会那无法排解的思乡情却很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本课设计主要采用以下几个措施:一、以优美的语言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萧瑟的秋景中,渲染情绪,为古诗的学习奠定情感基调。二、以诗解诗,以诗悟诗。通过张继的一首《秋思》带动一组悲秋思乡的古诗学习,意在以意思意境相近的.古诗帮助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感悟,同时

  达到加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丰厚学生经典文化底蕴的目的。三、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设计一个个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在读中感悟,悟后读情,让思乡情在一次次朗读中深入学生心中。四、补充资料,辅助理解。补充一些写作的背景资料有利于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生活和内心世界,更好地体会古诗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诗句导入,引起对风的兴趣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过,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

  风呀风,你可知你曾勾起多少文人墨客的思乡之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二、初步感知,了解诗意

  (一)读准字音

  1、请大家自由读读这首古诗,尽量多读几遍,注意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

  2、指名读。

  3、节奏地读一读这首诗。

  4、齐读 。

  (三)了解诗意

  1、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呢?借助注释,边读边思考,不懂的可以和同位或老师交流。

  2、学生汇报。

  三、探究诗词,体会诗情

  (一)探究“见”

  1、秋风可触却不可见,但伴随着秋风,秋景却处处可寻呀。或许这是一个早晨,又或许这是一个傍晚,作者伫立在瑟瑟的秋风中,他看到什么呢?

  2、诗句过渡:“秋风窗下起,旅雁向南。日日出门望,家家行客归。”。

  3、秋风窗下起, 作者看到了家家的行客归来了,他还看到了什么人呢?

  4、创境悟情:

  (1)秋风习习,诗人看见的也许还有很多很多,望着,望着,诗人似乎又回到自己那朝思暮想的家乡了。(出示三组诗句)

  (2)自由品读,想像画面。

  (3)读中感悟悲伤。

  在洛阳城里,在这瑟瑟的秋风中,红柑树,白藕花,杨柳见不到的.他见到的只是那冷冷的秋,引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在秋风中,菰菜、莼羹、鲈鱼脍见不到了,他见到的只是那冷冷的秋,引读:……

  在秋风中,他家人的欢声笑语,乡亲们的把酒言欢见不到了,他见到的只是那冷

  (4)再读诗句悟情。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过,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风呀风,你可知你曾勾起多少文人墨客的思乡之情。

  (二)探究“意万重”

  1、秋风瑟瑟,吹碎了诗人的心,乡思切切,绞碎了诗人的情!在那个通迅落后的年代,只能作家书以表心声,可正当诗人执笔之际,却迟迟不能下笔,那是为什么

  2、解释“意”。

  3、透过资料,走进张籍的心。

  4、情境创设,朗读中探究“意万重”。

  张籍,你一人孤独在外,纵有千言万语也无处倾诉,此时他乡遇故人,把你想说的一一向我道来吧!(三个学生)

  5、小练笔:写给家人的家书。

  虽然”意万重”,但思乡之情是无法抑制的,走近诗人,只见在昏暗的灯前,纸铺开了,在那秋风轻轻呼唤声中,在那行人阵阵催促声中,张籍,拿起笔,把你想对家人说的话快快写下来吧!

  (三)探究“又开封”

  1、换位思考:写好的信为什么封了又开,开了又封呢?

  2、读中感悟其说不尽。

  (四)回归全诗,整体朗读。

  四、回应前文,探究写法

  1、自由探究:看似寻常最奇崛”。那这首诗的寻常在哪里呢?奇崛于何处?

  2、小结写法:在王安石的眼中,因为见秋风所以意万重,因为意万重所以说不尽,因为说不尽所以又开封,就是这样一个个看似寻常的又开封,却道出了诗人那无法言喻的思乡情愁。这就是王安石眼中的“看似寻常最奇崛”

  五、拓展延伸,唤起想象

  1、出孟郊《归信吟》。与秋思交叉朗读。

  2、再读诗句,品味孤独。

  六、积累延伸

  1、默写《秋思》。

  2、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将《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当作练笔。

  3.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歌曲,在班级展示。(选做)

《秋思》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做到课堂之上熟读成诵。

  2、理解重点词语,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适当的回顾与拓展,深入感悟古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切入主体,理解内容,通过多层次地朗读,理解重点词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和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表达方法的归纳与应用。

  【教学策略】

  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品味、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同时通过同类诗词的拓展,丰富感悟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

  一、读图导入 感情铺陈

  教师出示月夜的课件,学生用富有形象性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景象。之后,学生展开联想,从月夜想到团圆以及古诗《静夜思》,体会诗人借明月、思故乡,回顾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引入《秋思》。

  二、设疑诵读 切入主体

  1、解题入诗:

  学生读文题,理解含义,引出质疑:诗人是借着秋天的景色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吗?

  2、初读释疑:

  学生带着要求自由读诗,汇报的时候,教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并抓住“重”字进行古诗文的回顾与迁移,丰富学生对于古诗字词的理解与认识。

  3、切入主体:

  回忆质疑,拨云见日,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与交流,明白这首诗主要是借写家书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三、理清脉络 感知全诗

  提出问题:是什么引发作者写这封家书?写完家书的结果又如何?让学生再次细细读文,之后进行反馈,师生共同理清文章的脉络,整体感知诗文的.内容;同时,诗人身世的介绍,有助于理解诗人创作此诗时的心境,也对深入感悟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起了铺垫作用。

  四、深化体会 品读悟情

  抓住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再次深刻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意万重”“ 说不尽”“又开封”的层层递进式的剖析,并配以多层次、多形式的有感情朗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诗人将自己的对故乡的思念,都浓缩在这封家书之中,而内心的矛盾体现在“又开封”这一细节动作上,从而更加深切感受作者对远在千里之外家人的牵挂。

  五、归纳总结 比较明晰

  表达方法的介绍与总结。由《静夜思》的借景抒情,引发《秋思》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的疑问。在总结板书,回顾整体的基础上,将文章的表现手法与学生共同总结出来。之后出示两篇诗作:高适的《除夕作》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学生借助学到的知识进行辨析比较,从而深化了对表现手法的认识。

  六、诵读提升 感悟升华

  通过多样的、大量地朗读、诵读、背诵,学生在教师深情地引领下,再次入情入境,用饱满的感情朗诵《秋思》,在学生感情的高潮结束本节课的教学,给学生对于思乡这一主题有更多的思索。

  【板书设计】

  秋思

  唐 张籍

  见秋风 意万重

  家书────思乡情 (叙事抒情)

  说不尽 又开封

《秋思》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3、感受古诗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美,自主积累思乡的诗词。 重点: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见秋生情,读题定调。

  1欣赏图片谈感受

  2、古人眼中的秋天

  在我们眼中,秋天带给我们的丰收的喜悦,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古时大多诗人的眼中都是这种萧条肃杀,凄凉的景象,勾起他们很多的思乡情怀。也留下了很多千古流传的关于思乡的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走进张籍的内心世界,去体会一个游子那颗思家念亲的心。

  3、补充课题,引导读题,读出浓浓的、悠长的味道。

  4.出示学习古诗三步骤,学生齐读。

  5 .知诗人,解诗题

  二、读通古诗,整体感知

  1、出示标好多音字的灯片,划分好节奏的灯片

  请同学们自由地把古诗读3遍,前两遍争取把古诗读通顺、读流利,把字音读准。第三遍争取读出诗的节奏感,韵律感。

  2、展示读

  指名读古诗,评价是否读出了节奏和韵律。

  3、师生合作复沓读。

  4、光会读还不行,我们还要知道诗的意思。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把这首古诗翻译一下?(指名说说意思)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出示诗句:洛阳城里见秋风

  1. 秋风是见得着的吗?那么诗人见到了什么?(漫天飞舞的落叶、瑟瑟摇摆的枯木、风吹落叶遍地翻滚)

  洛阳城里,落叶在秋风中漫天飞舞,打着旋儿,零落遍地;路边的败草在风中瑟瑟摇摆;天上大雁南归而去。张籍站在凉意渐浓的秋风中,他想起了什么?想谁?(指名说说)

  2、此时此刻,诗人面对此情此景,他想做什么?

  可是他在写家书的时候却感到意万重?为什么?请大家从他当时的创作背景中找一找。(离家的时间久,想对家里的人说的话说

  的事多,当时又兵荒马乱,对家人很牵挂,很担心)

  他会在家书中说些什么呢? 现在你就是张籍,拿起你的笔把你想写的话写下来.分组进行,分别写给父母,孩子,儿女,朋友。 情境导读:

  这也想说那也想问,想说的话太多太多,这就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心中的牵挂太多太多,千言万语,千头万绪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真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这封家书承载了诗人太多思念太多牵挂,所以他在写家书时才会感到——欲作家书意万重。

  因“见秋风”而“意万重”我们再把这句诗连起来读,读出作者的思念之情。

  3、说不尽,又开封

  (一个“意万重”体现了诗人对家人浓浓的思念之情,对么诗人的思念之情在诗中哪里还有更细致的体现呢?一起看看寄信的诗句)

  A 哪个字体现了诗人寄信时的心理(恐),恐是什么意思? 担心什么?

  B“又”体现了什么?还有哪个字也表达了这个意思?

  C 从这几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说不尽的是什么?(说不尽的是思念,轻轻一开开出的也是思念!)

  D想像对话:我是送信的使者,信给了我你就放心吧,我一

  定会尽快把信交到你的家人手中。什么?你要我把信给回你?这是为什么?(生用自己的话回答再用诗句回答)

  E古代的通讯不像现在这么便捷,客居他乡的游子与家人联系的唯一方式就是写信,而这承载着悠悠思乡情的家书不知要经过几多辗转,几多时日才能到达家人的手中。那么,家书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份量有多重呢?

  出示诗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生读,你读懂了什么?现在你还觉得家书只是几张薄薄的纸吗?那是什么?

  情境导读:

  抵万金的家书啊!难怪诗人会——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悠悠的思乡愁,切切的游子情全靠这家书一封来传递,难怪诗人会——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那悠悠的思乡愁,切切的游子情,怎是一封家书所能道尽的呀!难怪诗人会——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小结:1.原来不管是“见秋风,意万重,或是说不尽,又开封”这些字眼的背后隐藏的是诗人对家人们深深的思念,浓浓的牵挂。请同学们带着诗人的思念再读《秋思》

  2.这首诗唱只抓住写信寄信这么一件小事却表达出一个游子浓浓的思乡念亲之情,这叫(学生说,师板书:叙事抒情或寓情于事)。

  在表达方法上可谓高明。王安石曾这样评价张籍的诗.

  出示诗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他的.一个平平常常的又开封却道出了诗人那无法言喻的思乡情愁)

  3,信带走了,可带走的仅仅是信吗?张籍的心情他的朋友孟郊曾深深地懂得,出示诗句:“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魂也去啊,空一身啊,此时陪伴张籍只有洛阳城的秋风,于是一首千古绝唱便在张籍的脑海中诞生,这就是《秋思》,请同学们再读。

  四、读写结合,拓展升华

  1、这首千古绝作《秋思》寥寥数字,却字字饱含一个游子对家乡对亲人浓浓的思念,展开你想象的翅膀,飞进作者写诗的情境中,一展你的文采,把《秋思》加上时间地点,诗人当时的语言动作及心理,编写一个小故事吧!记住作家叶文玲的话:有真情、有创造!

  写前提示:1、又是一年秋风至,诗人独自一人站在洛阳街头,心情怎样?

  2、诗人作家书时,想起了谁,想说什么?他作家书时的神情、动作是怎样的?他的内心呢?

  3、当行人即将起程,诗人又是怎样做的,他的内心是怎样想的,他的神情、动作是怎样的?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它古诗。

  2、继续积累其他表达思乡情怀的诗句,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秋思》教学反思

  当我拿起《秋思》这篇课文,心如千斤重。虽然文本只有四行,二十八个字,但诗人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如何传递给没有雷同生活经历的学生,让学生感受着诗人的感受,想着诗人的所想?除了诗的内容外,我到底要通过《秋思》这个载体教给学生什么?诗的课堂到底应该是个怎样的课堂?……这一系列的问题不断呈现在我的脑海中。我不禁自问:古诗教学为何物?直教人寝食难安!

  我个人认为古诗教学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这才无愧于古人创造诗词,无愧于诗词有别于其它文体,无愧于编书者纳入古诗词教学的用意。怎样才能创造出一个诗意的课堂?我想方设法让《秋思》的情意在诗意的课堂上流泻。

  一、在读彰显诗性。

  我一直认为诗的教学应不同于其它的课文阅读教学。一般的课文阅读教学可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深入品味体会,但诗一经这样折腾就会把诗拆得支离破碎,它就失去了诗本身的整体完整性。为了保护“诗”作为一种“完形”的存在,我采取的策略就是诵读。不管学生懂与不懂,先让学生读了再说,让《秋思》在诵读中流淌。整节课我安排了学生大大小小的读差不多有三十多次。开始整首诗的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理解诗的意思。接着课中导读,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在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个人独特的见解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最后熟读成背。这样一层一层地深入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人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诗的味道。

  二、在想象中丰富诗意。

  古诗词言简意赅,一字千金,是极富魅力的。它讲究形象、色彩、韵律,每个字、词都是作者独具匠心所在。所谓“十年得一字”、“语不惊人死不休”更是古人锤炼语言的佳话。在深入备课后,我觉得诗中的“见秋风” 可作为教学这首诗的突破口。“意万重”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我个人觉得引导学生想象,丰富学生对“见秋风”的表象,加深对“意万重”的理解。这样对学生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学生对这首诗有了整体的印象后,我马上抓住诗眼“见”大做文章。我安排了学生一次次想象“见到什么””“见不到什么””,目的是希望学生在我营造的意境中,在一次次的对比中,以有形的景来衬无形的思,循序渐进地引领孩子们探究、品味“见秋风”。希望一次又一次地让学生感悟诗人“乡愁生于秋风里”、“乡思寄寓家书中”、“乡心乃在寂寞处”。希望想象到的画面成为学生通往作者内心的桥梁,让学生与作者感同身受。

  诗人的“意万重”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学生可能只会想到诗人思念家乡,可久居在外,一生坎坷的诗人又岂止是思家呢?于是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意万重”我先出示张籍的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学生对诗人有所了解后,我马上又让学生想象诗人的“意万重”可能是什么?这样学生通过理解后的想象,就有可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了。这样诗中“意万重”学生就能理解,就能在想象中深化了。

  在《秋思》一课中,我前后安排了多次不同类型的想象。“见秋风”“意万重”是联想,听诵读想象画面是一种表现想象,配乐想象家书是一种创造想象,多维度问作者是一种角色想象。目的是希望在恰如其分的情感的激发下,学生的想象丰富起来,说话写话的训练就水到渠成。

  三、在写中深化诗情。

  在《秋思》一课教学中,当学生的情绪被完全调动起来的时候,我运用多媒体,凄婉的背景音乐,让一个飘满离愁别绪的意境在课堂缓缓流淌,流淌进学生的心田。此时我说:“秋风瑟瑟,乡思绞碎了诗人的心,他最想和家人说些什么呢?学生们遐想翩翩,我让学生拿出笔来写一写家书,学生纷纷拿起了笔,尽情地释放着内心的感受,学生的情感在“写”当中得到了释放。

  互文印证也是我这节课采用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学生深入领悟了“见到”与“见不到”后,我及时挑疑:让诗人朝思暮想的家乡到底是怎样的?学生带着好奇之心细读诗人另外两首诗《送从弟戴玄往苏州》、《南归》的部分诗句:“杨柳阊门路,悠悠水岸斜。……夜月红柑树,秋风白藕花。”“ 骨肉待我欢,乡里望我荣。…… ”学生认真细读后,我马上问:“你们从中体会到什么?”学生回答:家乡景美;亲人对诗人很好,一家团聚,其乐融融……这样,就引发了学生对诗人思乡的深层解读。

  课前的设想只是我的一个理想课堂,一堂课下来,遗憾颇多。如:与学生的互动还欠缺,教师的课堂教学机智还有待提高……不足之处,希望多提宝贵意见。你们的意见将是我久旱的甘露。

《秋思》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3、感受古诗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美,自主积累思乡的诗词。

  教学过程:

  一、见秋生情,读题定调。

  1、读“秋”想画面

  板书“秋”字生读;读着“秋”字,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想到了什么?

  2、古人眼中的秋天

  在我们眼中,秋天带给我们的丰收的喜悦,但是在有一些古代文人的眼中,却似乎很少有这份喜悦,现在让我们透过古诗去看看古代文人眼中的秋天吧!

  出示诗句,生读。

  问:这些诗人眼中的秋天是怎样一幅景象?(生答)

  萧瑟的秋风,枯败的草木,飘飞的落叶……构成了一幅多么荒凉肃杀的景象。这萧条肃杀的秋景勾起一多少游子的思乡情怀啊!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走进张籍的内心世界,去体会一个游子那颗思家念亲的心。

  3、补充课题,引导读题,读出浓浓的、悠长的味道。

  二、读通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地把古诗读3遍,前两遍争取把古诗读通顺、读流利,把字音读准。第三遍争取读出诗的节奏感,韵律感。

  2、展示读

  指名读古诗,评价是否读出了节奏和韵律。

  3、师生合作读。

  4、古诗的语言具有有度的概括性,和我们现在说的白话有所不同,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把这首古诗翻译成白话?(指名说说意思)

  5、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品味秋韵,感秋愁

  是什么让张籍产生了思乡的情怀?(见秋风)

  秋风是见得着的吗?

  那么诗人见到了什么?(漫天飞舞的落叶、瑟瑟摇摆的枯木、风吹落叶遍地翻滚……)

  洛阳城里,落叶在秋风中漫天飞舞,打着旋儿,零落遍地;路边的败草在风中瑟瑟摇摆;天上大雁南归而去。张籍呀张籍,站在凉意渐浓的秋风中,你的心中涌起的是怎样的思绪呀?(指名说说)

  这是怎样的一种愁绪呀!让我们走进另一位诗人马致远的秋思,去品味那一份别样的愁绪。

  出示马致远的《秋思》,师读生想画面。

  听着听着,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你的内心有种怎样的感受?为什么?马致远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萧条的秋景,瘦弱的老马,浪迹天涯孤独的游子,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请你用朗读把这一份别样的忧愁表达出来吧!(自由读,指名读,)

  离愁渐远渐无穷,逢秋向晚肠寸断,寸寸都是游子愁。你看(生齐读)

  2、读写结合,悟深意

  你若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此时此刻,面对此情此景,你想做什么?

  张籍面对此情此景又做了什么呢?我来问问诗人。

  看着学生,问:秋风乍起,你——生答:欲作家书意万重。(2—3人)

  你想要家书中说些什么呢?快拿起你的笔,把你想说的话在家书中尽情倾述吧!

  指名说说家书的内容。

  情境导读:

  这也想说那也想问,想说的话太多太多,这就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心中的牵挂太多太多,千言万语,千头万绪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真是——

  一封家书承载了游子几多思念几多牵挂,这实在是——

  3、说不尽,又开封

  我是送信的使者,信给了我你就放心吧,我一定会尽快把信交到你的家人手中。什么?你要我把信给回你?这是为什么?(生用自己的话回答再用诗句回答)

  古代的通讯不像现在这么便捷,客居他乡的游子与家人联系的唯一方式就是写信,而这承载着悠悠思乡情的家书不知要经过几多辗转,几多时日才能到达家人的手中。那么,家书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份量有多重呢?

  出示诗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生读,你读懂了什么?现在你还觉得家书只是几张薄薄的纸吗?那是什么?

  情境导读:

  这悠悠的思乡愁,切切的游子情全靠这家书一封来传递,难怪诗人会——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那悠悠和思乡愁,切切的游子情,怎是一封家书所能道尽的呀!难怪诗人会——

  这说不尽的是什么?轻轻一开开出的又是什么?

  这首诗,抓住写信寄信这么一件小事却表达出一个游子浓浓的思乡念亲之情,在表达方法上可谓高明。王安石曾这样评价张籍的诗。

  出示诗句

  四、想像画面,拓展升华

  1、《秋思》寥寥数字,却字字饱含一个游子对家乡对亲人浓浓的思念,让我们再一次用心品读这首诗,边读边想像画面,去体味那份游子情怀。

  师生合作读,然后说画面。

  2、读着古诗你心中产生的什么疑问?

  张籍为何思家不归家呢?让我们来看看他的资料,也许你会从中找到答案的。读 、说。

  再次引读全诗:或许是公务繁忙,或许是生活困顿,张籍思乡却不能归,一年将尽,秋风乍起,他情不自禁地吟道——

  又一年过去了,秋风又起,他不由再次吟诵起——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诗人离开家乡已是十年,家乡已多年未亲近,可是对家乡的思念却越来越浓郁,而这思乡情中或许带着丝丝无奈。因此每当秋风吹过,他都要深情地吟诵起——

  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人类共同的情怀。自古以来有多少游子抒发过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出示古诗,生读积累。

《秋思》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曲的基础知识,培养对古典诗词曲的兴趣。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把握诗歌大意,在读悟想象中品味本曲的语言,体会其情味,感悟曲中创设的意境,领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揣摩古诗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3、通过对比阅读,拓展延伸,体验鉴赏诗词的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体会小令的语言美、节奏美、韵律美;在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感受曲中所创设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鉴赏表现秋景的意象,体会曲中的意境,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元曲及作者白朴的生平资料、古筝曲《香山射鼓》)胡琴曲《悲秋》)

  学生准备:元曲及作者白朴的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采用品味、诵读、交流、研讨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理解课题

  1、学生用一至两个词语表达对秋天的印象。

  2、温故知新,学生重温与秋有关的古诗词。

  3、导入新课,解题,简介元曲的有关知识。

  二、初读疏言,感悟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读这首元曲,注意曲子每个字的读音,要求读得字正腔圆,读通,读顺。

  2、指名学生朗读、齐读,教师相机评价指导读出曲的节奏、韵味。

  3、借助注释或查阅工具书,同桌合作学习理解诗歌大意。

  4、发挥想象,融入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大意。

  教师随机提问:对“残霞、轻烟、寒鸦、飞鸿影下”等词的理解。

  这首曲写的是秋天什么时候的景色?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5。有感情地朗读本曲,把曲中所勾勒的秋之图景用朗诵表达出来。

  三、细读悟象,把握诗境

  1、找一找作者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

  (全曲中秋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飞鸿、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2、朗读第一句中的景物。

  (1)这些景物让你感到这是一个怎样的秋天?

  (暗淡、萧瑟、冷清)

  (特别注意:孤、落、残、轻、老、寒六个字。)

  (2)想一想第一句中,“孤村??寒鸦”这些景物容易让我们产生哪些情感?为什么?)

  (3)请同学们把这种凄凉、冷清、孤寂的情感读出来,声音要轻、缓。

  (4)引入一组写秋的古诗词,进一步感受“悲秋”。

  3、朗读最后两句的景物。

  (1)作者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这些景物又让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秋天?(灿烂的、明朗的、绚丽的、美好的、恬淡的)

  (2)用读展示出最后两句一个多彩绚丽的世界,声音略快略高。

  (3)第二句选择“青山??黄花”写来写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青山绿水:充满生机;白草红叶黄花:色彩艳丽、多变。这些景物不仅美丽,而且象征着生命鲜活明亮。表达作者积极、乐观、对生活充满希望)

  4、此曲描绘的秋景图由两部分构成:前面部分是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而后面部分画面色彩斑斓,鲜艳明丽,充满着勃勃的生机。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对比)

  5、两者是如何连接起来的?“一点飞鸿影下。”

  (1)鸿雁有什么特点?(一点:说明远,高;影下:说明速度快。)从大雁的这些特点你体会到了什么?(充满活力)

  (2)读出作者看到飞鸿打破凄凉、冷清、孤寂后的惊喜,读出飞鸿速度之疾。

  6、小结,引读。

  (1)小结:整首曲全都由一些自然景物构成,前二句呈现出一片萧瑟而荒漠的深秋景象。第三句“一点飞鸿影下”,使寂寞的秋景图,鲜明活跃起来。最后,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结束,增添了五彩缤纷的亮丽色泽。

  (2)引读:在作者眼中秋是孤寂、凄凉的——读前两句;又是充满活力的——第三句;更是绚丽多姿、五彩缤纷的——最后两句

  四、研读悟意,体察诗蕴

  作者将秋日傍晚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到底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我们还要考虑到作者写这首散曲时的背景和作者生平这个因素。(渗透“了解背景,知人论诗”的`学习诗词方法)

  (1)学生阅读白朴的生平资料。

  (2)本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抒发自己寄情于山水、在孤寂中感受美景的情致,表达乐观积极地对待人生)

  五、诵读顿悟,表达诗情

  朗读全曲,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味道,更要读出情感。

  指名读、教师范读、齐读。(渗透吟诵的技法“平长仄短,依字行腔”读出诗文的声韵之美。

  六、拓读积累,赏析延情

  (一)总结欣赏古诗词的方法

  (反复朗读,了解诗意;品味语言,感悟意境;情景交融,体会感情;了解背景,知人论诗。

  (二)出示马致远的《天静沙秋思》,

  要求学生合作学习、对比阅读

  思考题:

  1、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2、《天净沙·秋思》与《天净沙·秋》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三)汇报交流

  1、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1)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孤寂、萧索、荒涼的景象)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

  (2)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思乡之情。(“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

  2、配乐引读《天净沙·秋思》想象意境,读出情感。

  3、讨论汇报第二个问题:《天净沙·秋思》与《天净沙·秋》有那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共同点(1)曲牌相同(2)作者朝代相同(3)都写了秋季、秋景,都写了老树、乌鸦(写景的特点是将自然物精巧地组合在一起。)

  (4)写了夕阳西下傍晚时的景色,景色都有令人凄凉的感觉。

  不同点:(1)题目不同

  (2)作者不同

  (3)景色也有不同

  (4)表达的情感不同。《天净沙·秋》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天净沙·秋思》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孤寂之情。

  4、配乐诵读两首元曲

  板书设计:

  萧瑟孤寂

  天净沙·秋充满活力美丽秋景

  明朗绚丽

  凄凉之景

  天净沙·秋思情景交融

  思乡之情

  课外拓展作业:

  请你运用今天学习的方法,去读懂一首著名的散曲,感受曲中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感情。 《小学生必备古诗词93首》《朝天门咏喇叭》(明王磐)

《秋思》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诵读感受曲的意境,理解作者的处境和心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意象、知人论世以及比较阅读,提高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反复诵读中培养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课前播放《秋思》歌曲。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是我们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瑰宝之一。在华夏子民三千年的吟唱中,我们听到了远古传来的关关雎鸠在水一方唱响,我们听到了那三百首唐诗和宋词的余韵至今传唱,我们听到了梧桐深院汉宫之秋的旋律荡漾耳畔。这是中国的诗歌华夏的精华,这是闻名于古今中外的唐诗宋词元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带给我们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

  二、文本解读,学习新知

  (一)初读,诵秋词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教师对学生进行抽读检测。

  3.让我们节奏分明的齐读一遍,一词一顿,一句三顿。

  (二)美读,赏秋景

  1.听老师读,然后说说这首曲子带给我们什么感觉?

  凄婉、哀伤、悲凉。

  2.要读出“凄婉、哀伤、悲凉”的感情需要用什么样的语调呢?

  引导学生用“舒缓、低沉”的语调来读出这种凝重、哀伤的感情。

  3.读着读着,这秋的悲凉就渗透出来了,可是这全篇曲子中除标题并无一字为秋,无

  一字为悲,我们又是从哪里读到的呢?谁来说说看?

  枯藤老树。

  4.这样的景有什么特点?

  5.它容易勾起我们怎样的情?

  枯藤老树:没有生机、没有活力。它营造出的冷落暗淡的气氛容易让我们的心变得忧郁,沉重。

  6.还有哪些景物也给我们带来了类似的感受?

  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小桥、流水、人家(共10种意象)

  7.引导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想象那波动我们心弦的十种意象。(孩子们,让我们闭上双眼,用心去想象这些拨动诗人心弦的十种意象,有枯藤、有老树、昏鸦,有小桥、有流水还有人家,古道上,吹着西风,一匹瘦马夕阳渐渐西沉入山,一个又一个的镜头的交叠,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8.这是一副怎样的图画?

  秋日黄昏图,深秋夕照图

  9.引导学生逐句品析上述10种意象有什么特征,分别带给我们什么感受。

  枯藤老树昏鸦

  树老藤枯而显萧条无生气,勾起人哀伤心绪,鸦归巢加重思乡愁绪。

  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流水、人家表现出的是静雅、安适、温暖的境界。

  这句的基调是否与全曲的悲愁基调不和谐呢?这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样的景和作者的处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勾起了游子思家的急切心情。

  衬托(反衬)。通过“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气盎然而又恬美、安适的景象,衬托出游子还在“古道西风“中骑着瘦马飘零无归的`悲凉。人贵直,文贵曲。乐景写愁使愁更愁,使情更伤!

  古道西风瘦马。

  瘦马古道行走增加孤独悲凉之感;西风寒冷添凄冷之意。

  夕阳西下。

  夕阳西下倍添回乡无望之感伤。

  10.我现在想问问我们的同学,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浓烈的思乡之情。

  11.深情的诵读最后两句。

  12.再次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背诵诗文,要求,读出每一个词的重音。

  请学生谈谈为何要这样处理重音。

  13.老师总结:

  季有春、秋,而选其秋;藤有荣、枯,而选其枯;树有老、幼,而选其老;时有晨、昏,而选其昏;鸟有鸦、鹊,而选其鸦;马有肥、瘦,而选其瘦;风有东、西,而选其西;道有新、古,而选其古;阳有朝、夕,而选其夕。全篇既无“秋”字,也无“思”字。但在静水深流的外表下我们却能深深体会到了作者传递出来的强大辐射所凝聚成的巨大磁场。这都归功于诗人苦心孤诣精选出来的10个典型的意象。无需浓墨重彩的大肆渲染,无需动词介词的连接,只需让这些意象叠加出一个一个的镜头,我们便能触景生情,感同身受。

  三、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一)研读,析秋篇

  1.对比阅读白朴《天净沙秋》

  体会两手小令同为天净沙,同为写秋,在意象的选择上有何相同?为何相同?又有何不同?为何不同?

  相同点:同为昏,同有鸦,同取老树村落

  不同点:马诗暗淡,凄凉白诗色彩绚烂清新

  2.在情感的抒发上是否一致?

  马致远简介:

  马致远也曾想要积极地求取功名,但它未得赏识,可以说,他一生穷困潦倒,几乎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于是在漂泊旅途中,他写下《天净沙秋思》。

  白朴简介:

  白朴,出身于金的一个官僚士大夫家庭,曾有人推荐他为官,他对当时的朝廷充满着厌恶的情绪。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从此寄情于山水之间。

  总结:景随情生,情随情起。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化读,绘秋景

  1.这些景物都是我们在秋天里常见的景物,可是它们在诗人的眼中,却这般不同。请根据我们刚才所说的所想的,用散文化、诗画般的语言,把这个萧瑟的深秋夕照图勾勒出来吧。(100字左右)

  2.选取10种意象来表达你的忧伤(喜悦)心情,按照《天净沙》的曲调填写一首小令参考场景:在操场上,教室里,回家的路上,乡间小路上,公园里。

  四、结束语

  秋思之美,美在意境,美在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孩子们,也许现在的大家对故乡还没有特别的感悟,但有一天,你们背上了行囊,走向了远方,寻找属于大家自己的世界。你会发现,无论这世间多么繁华,都比不上家人欢聚时刻的热闹;无论走过的旅途有多么美丽,你,最喜爱的还是那条归家的小路。所以,孩子们,请珍视我们现在的点点滴滴。因为,若干年后,在那个秋风拂过瞬间或是月亮升起的夜晚,这些往事都将成为我们心中最柔软的伤痛与甜蜜。

  六、板书设计:

《秋思》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秋思》是一首叙事抒情诗,诗人张籍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段——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这首诗。读准诗中多音字的读音。

  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4、初步体会诗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多种方法,理解诗句含义。

  2、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理解诗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思乡诗《泊船瓜洲》,请一位同学来背一背。(生背诵)

  师:在这首诗里,是什么勾起了王安石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呢?(生回答)

  师:像这样抒发思乡情感的诗歌我们把它叫作“思乡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它是唐朝诗人张籍写的《秋思》。(板书:秋思)(生齐读诗题)

  师:诗题怎么理解?(生交流)

  师:在秋天里思念家乡,这样的思念应该是悠长的,所以朗读诗题时,可以把秋思这两个字稍微拉长一点,这样就更有味道了,请大家再试一试!(生再次齐读诗题)

  二、读通读顺,读出节奏

  (一)指导读准多音字

  师:嗯,有点味道了。课前已经预习过诗歌,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生读诗歌)

  师:你们觉得他读得怎样?(生评价)

  师指导读准多音字“重”。

  师:“重”在这儿的意思是——那么“意万重”就是——

  (生交流)

  师:没错,“意万重”就是想说的意思很多,这是虚指。你看,根据多音字的意思来确定多音字的读音,这可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用上这样的方法,我们再来读读第四句诗。(生齐读)

  (二)读出节奏

  师:读得正确,也读得流利,不过,朗读古诗还要能够读出节奏来。现代人朗读古诗,常常根据音节或意义来划分节奏。如果按音节划分的话,七言诗每句多为四个节拍。如果按意义来划分的话,七言诗每句多为三个节拍。知道了古诗的朗读节奏,大家就可以选择喜欢的一种练习读一读,一会儿我们来展示。

  (生自选节奏练习朗读)

  师:读得真投入!谁愿意来读一读?其他同学可要认真听,看能不能听出他是采用第几种节奏来朗读的。(指名朗读)(生齐读)

  三、感知诗意,体会诗情

  (一)感知诗意

  师:听你们朗读诗歌真是一种享受。这样读着读着,诗句的意思应该也有所了解了吧!请大家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生练习说诗句意思)

  师:谁来试着说一说诗句的意思?(生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师:基本上把诗句的意思说出来了。关于诗句的意思,我们先说到这儿。我想,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你们对诗句的理解还会更加到位的。

  (二)体会诗情

  1、品读“见秋风”

  师:同学们,这首诗只有28个字,却饱含着诗人那浓浓的思乡愁绪。是什么引发了诗人的这份思乡情感,让他急着给家人写信呢?请大家默读古诗,找出其中原因。(生默读)

  师:读着诗句中的“见秋风”三个字,你有什么疑问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都说风儿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可诗人为什么却说见到秋风了呢?展开想象,此时此刻诗人独自站在洛阳街头,瑟瑟秋风吹来,他可能会看到什么?

  指导学生想象,读出“洛阳城里见秋风”中的忧伤和孤独。

  师:都说诗中有画,瞧,你们已经读出画面来了,了不起。通过这样读诗句想画面,我们就会明白秋风看不到,但是秋风带来的萧瑟景象却处处可见。现在,让我们带着这种忧伤,这种孤独,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把声音压低点,努力读出诗人的内心感受。

  2、品读“意万重”

  师:正是这样的忧伤,正是这样的孤独,使得诗人思绪万千,此时此刻他最想做的是什么事?

  师:用诗句中的字眼来说,那就是——(作家书)诗人提起笔来,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他可能会想起——(想象张籍的思念)

  师:那他又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拿出练习本,任意选择一个写信对象练习写话,帮张籍把想说的话写下来。(生练习写话,师巡视指导。)引导交流。

  3、品读“说不尽”

  这样的感觉——(生齐)复恐匆匆说不尽。

  师:这说不尽的'是什么?(生交流)……

  4、品读“又开封”

  师:正是这许许多多的说不尽,使得我们又看到了这样一个画面,一起读——(生齐)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行人”是指什么人?

  古时候没有邮局,也没有邮递员。老百姓的家书往往只能托人捎带。对于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遇到一位可以捎信的人,是非常不容易的。

  师:就是因为这个不容易,所以张籍才会有这样一种感觉——(生齐)复恐匆匆说不尽。

  师:就是因为这个不容易,所以我们才会看到这样一个画面——(生齐)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是“又开封”?又把信打开,读着“又开封”,你又看到了什么画面?张籍为什么又开封呢?现在,老师就是行人,你们就是张籍,我想采访一下大家,谁愿意接受我的采访?(师采访学生)

  师:其实我们可能很难理解张籍此时此刻的心情,相信了解了他的经历,你会明白他内心的情感。张籍其文学成就极大,但仕途却并不顺利。由于家境贫寒,他很小就远离家乡,四处求学、作诗,也数度返回故里,一直没有找到立身之所。三十岁左右,他得到韩愈的赏识和推荐,后来凭借自己的才华考取功名,却又默默地做了十年九品芝麻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在外漂泊又已近十年。十年来,他无时无刻不想起故乡,想起家中年迈的父母,想起儿时一起玩闹的兄弟姐妹,可是这一切都只能深深埋藏于记忆深处了。而这一封家书不知道要何时才能送到远隔千里的家人手中。

  师:听了张籍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是啊,十年了,十年没回家了,难怪他会这么思念家乡,这么思念亲人。而这样的思念就蕴含在“作家书”中。像这样通过叙述一件事情来表达情感的抒情方式,我们把它叫作叙事抒情。

  (板书:叙事抒情)体会到诗人这剪不断理还乱的思乡愁绪后,如果让我们再来读读张籍的这首诗,大家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一起读——(生齐读)

  四、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师:背诵《秋思》。其实像这样表达思乡怀亲的诗歌还有很多,课后请同学们找一找、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秋思

  唐张籍叙事抒情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思》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秋思教学设计06-13

秋思教学设计15篇05-14

《秋思》教学反思04-07

秋思教学反思04-08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16

秋思初中作文11-25

秋思小学作文02-04

流程设计教学设计12-09

教学设计01-14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