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泉》教学设计

时间:2021-12-19 11:20:0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听泉》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听泉》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听泉》教学设计15篇

《听泉》教学设计1

  一、鼎湖山听泉

  学习目标

  1.能指出课文所描绘的自然景物的特征以及这些自然景物给人的启迪。

  2.整体把握课文的文脉,学习作者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观察自然景物、感受美好自然的方法。

  3.知晓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学习和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通过吟哦讽诵,品味作者笔下鲜活、灵动的文字,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涌动的热爱大自然的激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传说黄帝曾在此铸鼎,故名鼎湖山。与当

  地另一风景区——星湖(七星岩)齐名。该山为岭南的名山,幅员广阔,景胜颇多,以天湖、瀑布、古木、名刹著称。

  二.整体感知,理清作者行踪

  读游记就如同和作者一起游览,一起分享旅游的感受,下面让我们打开书本和谢大光一起走进鼎湖山。而游记类散文一般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请找出作者游览鼎湖山的行踪。

  [独立思考,全班交流,请同学在黑板上板书,请其它同学在此基础上补充修正]

  近黄昏赶到鼎湖山——循声入山见到山泉——到半山看见满眼浓碧——暮色中达半山的庆云寺——晚饭后绕寺前庭院漫步——入夜借宿寺旁客房听泉

  挑战:从大家的初步概括中可以看到作者游览鼎湖山,行路分为六个点,大家能否用富有文学色彩的四字短语来概括这六个点呢,试试看。

  [学生同桌交流,思考]

  三.深入探究文章中心

  这是一篇游记,(教师板书)请大家看看题目,齐读一下标题。你认为读这个标题时,哪个字的字音应该读重一些?

  [学生初步谈谈见解和看法]

  到底哪个字的字音应该读重一些,其实就是考虑全文围绕哪个字在写,是“泉”还是“听”?答案就在文章中,请大家带着问题大声读文章,读的时候注意一些字的读音,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读文章,圈点勾画,独立思考]可根据学生思考情况适当采取同桌或四人小组交流

  归纳:

  单纯从题目上来看,“听”字支配“泉”字。但是从全文来看:

  一方面,“听”有一个过程:初闻泉声,循声而去,渐入山中,想见到山泉;但是,山泉时隐时现,作者联想起爱女因而爱上山泉,表现出山泉的活泼;及至亭前观山,闻钟泉之声相应,显现特有的亲情感受,把钟声和泉声化为老人和孩子,点出泉水活泼流动的`青春气息;到夜间,从泉声中悟出人生哲理,认识鼎湖山之魂。

  另一方面,文章最后“山不在名,有泉则灵”,提示出泉水是鼎湖山灵魂的作用。全文描写的重点是泉,听是认识泉的手段。

  四.作业

  1.《补充练习》第一页的“随文练习”及第二页的“问题探究”

  2.再读文章,结合文章内容思考问题:鼎湖山的泉美在哪里?至少找出三点,在书上圈点勾画做旁注,运用这样的句式表达:鼎湖山的泉美,美在……

  第二课时

  一.美点寻踪

  鼎湖山美,鼎湖山的泉更美,以至于作者将之誉为“鼎湖山的灵魂”,它到底好在哪里?请同学们运用“鼎湖山的泉美,美在……”的句式,根据课文内容说话。

  示例:

  鼎湖山的泉美,美在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让我想起了千里以外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调皮女儿。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点评]

  二.赏析精彩语句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有感情地读,然后告诉大家你选择这一部分的原因。

  [学生自主活动,选读课文内容。老师应强调,要边读边说]

  示例:

  (1)我喜欢这一段: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动。

  这里的“湿”字既巧妙地告诉读者鼎湖山刚沐浴过细雨,又暗点泉水“蕴育生机,滋润万木”之意。

  (2)我喜欢这一句:“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这个比喻句将草丛中小溪流淌的声音比作提琴声,“柔曼”一词非常形象地表现出了这种声音轻柔、悠长特点,同时这种柔曼之美也使人想起了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下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寻找、品味,每人都要用大大的圆圈划出自己认为用得好的字词,用自己的朗读展现你的理解。

  [学生活动,学生交流]

  三.精读第八小节

  蒙蒙的细雨让人走得匆匆,看得蒙蒙,可就是这特殊的时机给了作者特殊的机遇,让作者享受了一回听觉盛宴,下面让我们随作者去听那寂静夜空下绝美的泉音。

  到了晚上,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

  看第八小节,作者主要写了哪几种泉声呢?

  [学生交流回答]小溪、涧水、无数道细流、飞瀑急流

  作者用他那生花的妙笔把泉水形象化,他运用的法宝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教师分析:

  小溪,涧水,细流,飞瀑,水源不同,发出的声响也不同,作者敏锐地把握住了它们之间的不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他的生花妙笔将泉水展现在我们面前。

  (板书)

  这轻柔的声音其实是——小溪的声音;——柔曼的提琴

  这清脆的声音其实是——涧水的声音;——清脆的弹拨

  这厚重回响的声音其实是——无数道细流的声音;——厚重的倍司

  这雄浑磅礴的声音其实是——飞瀑急流的声音。——雄浑的铜管

  鼎湖山的泉声真像音乐一样妙不可言啊!这就是作者用心聆听、品味的结果。我们怎么用我们的声音将这种美传达给同学们呢,让我们试着把自己品味到的所有感觉放到文字中,通过读来表现。

  [学生自由朗读]

  请大家介绍一下读这一小节要注意什么才能将作者描绘的美传达给大家。

  明确:

  ①读出快慢,读出轻重,读出情景,读出感情。(技巧,情感)

  ②借助想象,让作者所绘景象展现在面前;

  ③细心体会,感悟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情,让自己的心一步步贴近作者,和作者产生共鸣;(品读泉美时,应重点体会作者的心情,带着感情去读,我即作者)揣摩作者的情感,

  ④技巧上,修饰性词语能表现情感的词应重读,并安排好停顿

  [老师可尝试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范读等多种形式]

  大自然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借鼎湖山清纯悦耳、欢快活泼的泉声演奏出一首首美妙动听的乐曲让人不由自主地喜爱上它。当然,这些乐曲只有用心聆听、品味才能听出来。作者就是因为用心聆听、品味鼎湖山的泉声,才深深地喜爱上了它,使这泉声汩汩地流进了他的心田,相信也流进了你的心田。

  四.拓展探究——捕捉情感脉络

  《岳阳楼记》中,范仲淹以诗一般精练的语言,描绘了不同天气中的洞庭景色,描述了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霪雨霏霏时登楼,感极而悲;春和景明时登楼,喜洋洋。景变则情变,在鼎湖山听泉的过程中,音变则情变,作者的情感也随着他所听到的泉声而不断地变化,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发展的?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画一画情感变化图。

  “走得匆匆,看得蒙蒙”——怅然、失望

  顿生雀跃之心——好奇、探究

  娇态想起爱女——喜爱

  如入清澈之境——轻快

  寻泉——怅惘

  品泉悟泉——陶醉

  五.作业

  《伴你学》 “积累运用”和“阅读理解”(一)

《听泉》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寻找支点:

  1、同学们,听,传来淙淙流淌的声音,(点击封页),摇铃击磬似的、清亮圆润。依稀仿佛我们又来到了鼎湖山,让我们跟上作者的脚步去看一看那清亮的泉水,听一听那美妙的泉声。

  2、请同学们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把课文美美地读一读。

  3、读完课文,你最想说什么?学生自由说。

  4、是呀,多么奇特的鼎湖山,你是从课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愿意说说吗?找好朋友去交流。开始。

  5、谁愿意把你的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

  二、围绕支点,旋转球体:

  (一)、相机出示:过了……前进。

  1、对于他的读,你有什么感受?点评,评的真精彩,相信你读的更精彩,你来读一读。

  2、从他的读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想不想亲自去看一看?播放“交错流泻”

  4、你想说什么?(学生说后,让学生有感情地说):真令人陶醉!太美了!真是生机勃勃!师评:(尝)我想,那味道一定很不错。(带回来)有机会亲自去看看,好吗?(希望到处都是)大家都努力,你的愿望会实现的。(拍摄)拍好后,与大伙一块欣赏,好吗?

  5、指导朗读:那你现在准备怎么读,自己试试。谁来读?对于他的读,你有什么想法?你想不想试试。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继续说,出示“泉声隐到了……音响。”

  1、听出来了吗? 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那你准备怎样读,自己试试。

  2、指导朗读:还想不想听?指名读,评(听了你的读,我眼前真的浮现出了涌流的泉水,你真了不起!)再指名读(你是如何品味的,把你的品味读给大家听听好吗?评:听了你的朗读,连泉水都不想走了,你读的比写的还好!谁愿意和他比?)齐

  师评:刚才,———把这个词语理解了,所以读的非常好,谁来像他那样读一读?对于他的读,你有什么想法?

  我从同学们的表情上就知道同学们非常喜欢这里,我们一起读一读,读出你的喜爱。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

  三、学习课文第三节:

  1、这是一座——借宿(引读)。

  2、(击出现庆云寺图片)瞧,这就是千年古刹庆云寺。寺内:(齐读:繁花似锦、古木参天)

  3、今夜,我们决定就在这座寺院里入宿,是什么留住我们的脚步?学生自由说,师评:(声音)是呀,这声音太独特了!(想欣赏)嗯,余兴犹存,想欣赏个够。(有关寺院)千年古刹,难得一见吗!

  四、学习课文第四节:

  1、是呀,在古老安谧的寺院内听泉就更真切了。让我们细细聆听。(边看课文边听,教师范读)

  附:古人云: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小溪,涧水,细流,飞瀑,水源不同,发出的声响也不同,让我们细细聆听。

  2、你最喜欢哪种泉声?(找出一组词,板贴声音)我也很喜欢。

  3、师:随着山势,山泉时宽,时窄,时急,时缓,泉声也时时变换调子。你们能不能通过四人一小组选取最喜欢的朗读方式,可以是齐读、轮读、分角色读等等,边朗读边品位,从而变成一首首“泉之曲”。(板画五线谱)可以开始了吗?

  4、哪一组先来?指小组读,评:你发现他们的与众不同之处了吗?

  指名读:你们一组示范一下。评: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见了那清亮的泉水,听到了那悦耳的声音,还仿佛欣赏着一曲欢快活泼的交响乐。

  范读:我也很喜欢泉声,也想读一读,行吗?问:听出来了吗?再试试看,自由读。

  指小组读,谁来?还有吗?

  边小节边板书:真了不起,你们为大家奏响了一支支美妙的泉之曲,那变幻莫测的泉声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令我们回味无穷。(简笔画)

  5、齐读,让我们结伴同行,一起去聆听、辩识、品味(点击背景音乐)

  6、其实呀,这里的泉声远不止这些,(板画:其它音符)让我们闭上双眼,点击听一听,再次去聆听、辩识、品味,你仿佛还听到哪些美妙的泉声?(自由说,孩子嬉戏,小雨珠,炸雷,快马,评价:能运用学过的句子,真不错!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你的想象力简直可以和作者媲美了!真生动!很形象!真令人陶醉!美极了!(这么美的泉声,我们是不是应该用美一点的语句去形容?)

  7、作者那传神的`描写,我们怎么会有身临其境之感呢?这么美妙的泉声,我们不禁都想一睹为快。

  五、回归支点,升华中心:

  1、点击图片,鼎湖山草丰林茂,涓涓细流静静流淌,终年不息,是泉水滋润着鼎湖山万物,是清泉孕育出蓬勃生机。

  2、正因为如此,课文的结尾作者说———————(引读)

  3、短短的四十分钟的鼎湖山之旅即将结束,你想说什么?

  小结:是啊,祖国山河秀丽,我们曾登过永济的鹳雀楼,领悟过“更上一层楼”的哲理,我们曾游览过河上的赵州桥,惊叹过他的坚固和美观,今天我们又一起游览了广东肇庆的鼎湖山,聆听了那清亮圆润的泉声,祖国秀丽的山川,怎能不令我们神往。让我们在这美妙的音乐声中,把鼎湖山独特的泉声留在我们脑海里(点击作业),你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有关鼎湖山的资料并介绍给你的熟悉的人听,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去写一写。

  六、作业设计(任选一题):

  1、阅读有关介绍鼎湖山的资料。

  2、小导游,把鼎湖山的泉水介绍给你熟悉的人。

  3、以《难忘的鼎湖山之旅》为题写一篇小练笔。

《听泉》教学设计3

  【设计思路】

  《鼎湖山听泉》是苏制洪编教材九年级(上)第一单元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吟哦讽诵而后得之”,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教师在教学时应把本文当作这一单元的范文,具体指导学生如何吟哦讽诵来品味精彩段落,进而理解作者寄寓的人生哲理。

  这是一篇精美的游记散文,以游踪为线索,以“听泉”为中心,记叙了在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之意,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引导学生抓住线索,梳理文脉,从“听”字入手,找出作者四次听泉的句子,并能说出每次听泉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学习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第二课时进行深度阅读,抓住一个“听”字,重点赏析第8段“枕泉而眠”,理解作者是如何由听泉而领悟出人生的哲理。教学的过程中充分注重诵读教学,采用“六读”教学法让学生吟哦讽诵,从诵读中得到启发,最终应达到能理解作者在状写的景物中寄寓的深刻的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之意,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理解作者寄寓的人生哲理。

  3.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

  通过吟哦讽诵来品味精彩段落。

  【教学难点】

  寓理于景,理解作者在景物状写中寄寓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

  “六读”教学法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上一讲,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四次聆听到鼎湖山美妙的泉声,今天我们重点来学习第四次听泉。

  第一步:听读——感知文意。(8分钟)

  1.听录音(第8段),圈点出每词美句。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段内容。

  (提示: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

  第二步:析读——赏析美点。(12分钟)

  1.作者笔下的泉声很美,请结合具体的语句来品味。

  例: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赏析: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草丛中淌过的小溪声比作提琴声,写出了听到的泉声柔曼的特点,这是作者深夜听泉听到的第一个层次。

  ……

  2.作者从听泉中悟出了哪些道理?请结合课文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

  组织学生读后先在书上做批注,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

  3.如何理解“看不见的指挥棒”?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者的心;它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之意,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三步:韵读——读出韵味。(7分钟)

  1.这么美妙的泉声,这么深刻的道理,这么精美的文字,一定引起你的共鸣,请以小小组为单位,带着对鼎湖山泉水喜爱的感情朗读第8段,朗读时可以进行创新,形式由各小组自己设计,比一比哪一小组的设计最新颖,读得有韵味。

  2.二到三个小组朗读 其他同学评点(评点依据:设计是否科学、新颖,朗读是否有感情。)

  3.全班齐读,读出韵味。

  第四步:辨读——比较辨微。(10分钟)

  1.课文为什么会让我们有如此美的感受?比较两个句子,读一读,辨别优劣。

  例1(出示幻灯片),第8段“那柔曼如提琴者……飞瀑落下深潭”与下面这段进行比较,看谁写得好。

  “轻柔的泉声,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清脆的泉声,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厚重回响的泉声,是无数道溪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雄浑磅礴的泉水,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提示:课文第8段写得好,写得美。美就美在能让人仿佛听到了泉水流动中发出的不同声音,感受到了泉声的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那是因为课文中把泉水比作“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钢管”的乐声,这就是比喻的好处。)

  例2(出示幻灯片),再与下面一段做比较:

  “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像小提琴一样轻柔;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那像钢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提示:上段读起来,感觉有点生硬,而课文读起来,就像在欣赏一首美妙的乐曲,让人感觉到很美。这是因为课文用了排比句,具有节奏感,美就美在有节奏感。)

  第五步:背读——熟读成诵(5分钟)

  1.经过两次比较,大家认为这一段文字很美,好的语句需要积累,请大家带着一定的速度背诵这段文字:

  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入深潭。

  2.背诵小竞赛。

  第六步:吟读——对联小结。(3分钟)

  1.根据课文内容,请你就鼎湖山的泉水对一副对联,作为对这篇课文的小结。

  上联:泉水隐隐约约滋润万物

  下联:泉声

  (提示:老师明确对联的特点,如不仅字数相同,且词性要一致,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结构要一致等。提示根据课文内容上联可写泉水,下联可从泉声方面对。)

  (答案参考:泉声泠泠淙淙洗涤心灵)

  【布置作业】

  以“听雨”为题写一段文字,要求仿照第8节“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升腾而成为主旋。”一段,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各个角度来写雨声,写出雨声的层次感,尝试寓理于景,在景物状写中寄寓的人生哲理。

  【板书设计】

  鼎湖山听泉

  谢大光

  听读——感知文意

  析读——赏析美点

  韵读——读出韵味

  辨读——比较辨微

  背读——熟读成诵

  吟读——对联小结

《听泉》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鼎湖山听泉》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第一单元以“写景为主题”的开篇课文。本课上承八年级(上)第四单元,下连后三篇散文。鼎湖山可写的景物很多,但是作者精心取材,把视线集中在山泉上;而且写景的角度也很独特,从“听”字入手,贯穿始终。语言优美,词汇丰富,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学情分析】

  “听泉”令人耳目一新,是本篇散文游记的突破点。初三的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一定的感悟、理解能力,富于想象,所以很容易利用优美语段来教会他们感悟鼎湖山泉声的美妙、感悟自然的生命力。并且,利用本文经典段落,联系课内外相似语段,教会学生描写某种事物时分层次、多角度,生动细致地描绘,做到“读写结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吟哦讽诵”,带领学生抓住四次听泉的思路,感悟“鼎湖山”泉声的美妙、大自然勃勃的;

  2、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概括不同“泉声”特征;

  3、通过“吟哦讽诵”,让学生能够拓展学习分层次、多角度,生动详细地写景状物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切身感受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之情;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自主学习;

  3、触类旁通,将课内写作手法眼神到课外;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聆听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1、理清作者四次“听泉”的写作思路,学会抓住关键词概括事物特征;

  2、理解作者通过泉水的描绘引发的联想和感悟,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学会分层次、多角度、生动详细地描绘景物!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我介绍、直接切入上课

  二、检查预习:因为本文有很多优美语段,所以正确读音是必须的

  肇庆古刹遐想一泓菩提繁衍

  拾级生意盎然怅惘污垢泠泠淙淙

  三、看到题目,你会想到什么?

  引出鼎湖山的特征,提示写景散文须突出特征

  四、通过教师示范、小组讨论、同学发言等形式完成预习学案表格。

  明确作者游览鼎湖山的四次听泉的顺序、地点及所听所感,跟随作者聆听泉声、热爱自然、揣摩人生哲理。

  几次听泉在哪里泉声如何联想感悟

  初听近山泠泠淙淙

  极清朗如见泉

  活泼迸跳心生雀跃

  欢快

  再寻山间

  无处不涌无处不鸣孩子如铃的笑语似娇羞的爱女、调皮的孩童

  年轻、生气

  身心轻快

  三寻半山越发悦耳欢快清亮应和钟声老人拄杖立于门前,召唤嬉戏忘返的孩子欢快清亮

  和谐自然

  夜听寺旁

  客房

  层次分明

  富于变化

  岁月流逝、历史变迁、生命轮回、涤荡心田水孕育生机、滋润万物,是山的灵魂

  教师示范第一次听泉的朗诵、归纳,后面三次的内容让同学分成三个大组,互相读书,思考讨论后学会用简练的语言归纳!

  “夜晚听泉”部分的感悟要点拨下学生为什么会想到历史变迁、生命轮回。

  五、利用经典段落,“夜间听泉”部分,反复诵读,了解鼎湖山泉声的不同特征及优美描绘,并为课后背诵奠定基础。

  四副不同的泉水引出不同的泉声,或是柔曼、或是清脆、或是厚重、或是雄浑。

  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引导学生感悟、体会聆听安静的夜晚下鼎湖山如交响乐一样的泉鸣合奏,各种轻重缓急、各种层次交叠,通过四种典型乐器声描绘出来,优美隽永!

  六、延伸出《老山界》及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中对声音的分层次、多角度描述,让学生拓展延伸写片断练习《听雨》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陆定一《老山界》

  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江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通过三个片段的比较总结,再利用相同格式的模写,希望同学们能试着写出生活中听雨的不同感受,不同的雨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雨声丰富的层次。

  那如者,是,似,让人感到 。

  七、有人认为为了突出“听泉”的中心,其他无关文字应该删去,你怎么看?

  这是对课文里没有写听泉内容的探讨,作为一篇游记,有必要提及七星岩与鼎湖山同为广东肇庆的名胜景点、有必要提及鼎湖山重要景点的名字,如“寒翠桥、补山亭、庆云寺”。而鼎湖山的树木茂密、蓊蓊郁郁,能够被称为“北回归线上的明珠”,也正是因为鼎湖山的泉水丰盈充沛,突出文章主题——水是“山的灵魂”、愿“清泉永在、清泉常鸣”!

  八、作业布置:

  1、请背诵课文指定段落

  2、请将片断《听雨》完善成一篇优美的散文!

  《鼎湖山听泉》课后反思

  昆明市第八中学杨丽

  抽题抽到《鼎湖山听泉》,真是觉得很有挑战性!文章比较长,可以教给学生的知识点和可以拓展运用的写作技巧也很多,怎样做到既呈现课文解析的完整性,又能突出“读写结合”的工具性,还要兼顾游记散文类学习的“吟哦讽诵”法,真是有点千头万绪理不出重点。况且这是课赛,整堂课还需要有一定的亮点才会出彩!

  “教学要有新思路,课文要想挖得深,必须反复研读文本!”,工作室一贯的教学理念让我能够沉下心来一遍一遍研读课文!在多次研读中,我也在思考“课要怎样上,既能让学生感悟到鼎湖山的泉声之美,又能把这些优美的语句的写法切身地教给学生,让他们能在以后写景状物以及游记散文类的写作中有所提高。

  其实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思考教学设计就是最佳的教学思路!最终我把教学中心和重难点定在“如何突出景物特征、如何丰富生动地写景状物”上,我相信这绝对是学生写作提高的一个重难点。所以,我的整个教学设计紧扣“鼎湖山泉声优美”这个中心,从破题开始,让学生一步步走近泉水、聆听泉声。先从情感上接受、爱恋,再从写法上模仿、创作。

  应该说前面教学环节中对于四次听泉的分析是细致到位的,而且我并没有走“移步换景”这条路,而是带领着学生依次找出泉声的`特质、由泉声引发的联想和感悟。这个部分虽然很花时间,但是是必须要慢慢落实和积淀的。每次泉声的不同——单独的泉声、应和钟声的泉声、夜间的众泉齐鸣声,都要让学生朗读好、感悟好和分析到位。这个部分,我先示范了朗读,再让学生互相读,在共同朗读和之后的讨论合作中学会归纳泉声的特征。有了实质的体验,学生也才会爱上鼎湖山的泉、爱上大自然的水!尤其是看到很多同学在认真朗读后更正了自己“随意遐想”给出的“答案”,我深深感到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能让学生学会“在读中学、在读中想”是最大的成功!(中间因为准备仓促,课件中第二次听泉的地方应为“山间”而非“过了寒翠桥”)

  本堂课的难点在于通过经典诵读段落“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晚上回看课件,“轰响”错打成了“哄响”,希望没有给学生造成误导。)教会学生分析出泉声的不同层次,感受学习作者优美的语言表达。但是这个部分的教学似乎太生硬,只是简单分析、挖词回顾,甚至没来得及细细品味四幅图对应的四种典型声音,颇感遗憾!

  之后引申了原来学过的陆定一《老山界》中关于声音描写的段落,只是作了类比,也并没有让学生好好体会出比喻的“浑然天成”!现在回头看给学生拓展的余光中《听听那冷雨》片断,更是“浅尝则止”,他所运用的比喻是符合他阅历和情感的表达,但是并不贴近我们的学生阅历,无论是“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江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学生真的无法深刻体会,这则课外资料的拓展,思路是好的,选材不好!

  本来乘热打铁,让学生根据刚才的内容所学,仿写“听雨”的句子,我以为会是一个很活泼、很出彩的环节,结果恰恰没有。不知道是我给出的句式局限了孩子们的思维还是他们真的没有时间或心情好好听过雨,被迫起来念自己句子的同学,没有一个写出了又流畅又漂亮的句子。本想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好句子,四五个句子组合在一起不就是很好的层次、丰富的描写?可惜事与愿违!当然,更多地是感觉到现在的学生观察不够细致,也不能很好地想象和联想,所以表达很苍白。好在我也利用了这个环节教学生如何修改句子、完善表达!

  由于这个写作环节不够流畅,所以本来留了三五分钟的时间来解析为什么这篇课文还有些内容和“听泉”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又必须要有。还没有开始,就被“无情”地结束了,提了个头,让学生下来思考吧。

  每一堂课都是有遗憾的课,但每一次上课都会有新的体会和收获。希望自己的教学设计能更加稳重、大气,自己的语言也能再干净凝练,希望自己在语文教学的沃土上“清泉永在、清泉常鸣!”

《听泉》教学设计5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背诵第四自然段;

  2、能联系课文,借助朗诵理解词语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背诵第四自然段。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

  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鼎湖山听泉》,读题。

  二、复习回顾

  上节课,我们已经随作者披着薄雾,踏着泉水,来到了岭南古刹庆云寺,一路上,我们已经初步领略了鼎湖山的清泉,大家一定还记得,刚过寒翠桥,就听到淙淙的泉声,一路上泉水时隐时现,泉声不绝于耳,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这是描绘的白天的泉声,那么,入夜之后,泉声又是怎样的呢?

  三、学习第四段

  1、自由轻声读第四自然段

  2、指导读第一句

  (1)课件出示第一句

  (2)“万籁俱寂”是什么意思?读出那种意境。

  (3)如果我们是客人,那么鼎湖山就是主人,他不仅慷慨地捧出他那动人的声音,还一直把它传送到耳边,多热情,多好客啊,读出来。

  3、指导读第二句

  (1)出示第二句

  (2)这么美妙的泉声,只用耳朵听是不够的,所以作者说要用心细细地聆听、辩识、品味!

  (3)指导读

  4、指导读第三句

  (1)、过渡:

  作者是怎样用心去聆听、辩识、品味的呢?让我们设身乍的想一下,此时山中万籁俱寂,唯有泉声不断,作者一边躺在床上,一边在心里不停地赞叹,读第三句,用(出示)“啊,这是

  的声音,多像

  一样

  啊!”哪种泉声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就说哪一种。

  (2)、自由练说。

  (3)、指名回答。

  (4)、放泉声录音,指导朗读。

  相机板书:轻柔

  厚重回响

  清脆

  雄浑磅礴

  (5)、指导背诵。

  5、指导读第四句

  (1)、过渡: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那清亮的泉水,听到了那悦耳的泉声,又仿佛在欣赏一曲欢快活泼的响乐。

  (2)出示句子。

  (3)指导朗读。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出示:鼎湖山因为有了清泉,所以。

  2、同座互说

  3、指名回答。

  4、齐读最后一节。

《听泉》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审美能力。

  3、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学习重点:

  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教学方法:

  读议展点练

  第一课时

  一、朗读单元提示:吟哦讽诵而后得之。

  二、阅读下列资料,将你认为的关键词语划出来,以了解有关知识。

  1、作者简介

  谢大光,1962年由工科大学毕业参军,开始文学创作。转业后,任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著有散文集《落花》等,谢大光的散文创作,用刻意求工、惨淡经营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他的散文创作在数量上并不怎么引人注目,但是质量上都经得起反复推敲,耐人寻味。

  2、关于鼎湖山

  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一,原名顶湖山,因山顶有湖而得名,后传说轩辕皇帝曾在此铸过鼎,遂改今名。也有一说,山顶天湖周围有三峰鼎立,故取名鼎湖山。风景区范围包括鼎湖、三宝、凤来、鸡笼、伏虎、青狮等十多座山峰及天溪、云溪两大溪谷,总面积11.7平方公里,主峰为鸡笼山。鼎湖山自然风光秀丽,现分为天溪、云溪、天湖三个风景区,其中天溪景区是目前最重要得游览区,位于风景区北部,有飞水谭、浴龙池、双虹飞堑等名胜及岭南名刹庆云寺、茶花阁、观景台等建筑。

  三、计时默读:

  用5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将不懂的字词划出来。查阅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

  四、检查预习情况

  1、注音:肇庆()泠泠()淙淙()一脉()

  怅惘()()汩汩()古刹()

  拾级()污垢()繁衍()

  2、释词:雀跃:

  楹联:

  怅惘:

  万籁俱寂:

  分道扬镳:

  五、再读课文:

  要求出声朗读,要读得正确流畅,读得有情有境,和作者同享受共感悟,时间为10分钟。读后完成以下问题:

  3、这是一篇什么题材的文章?

  4、我从这篇文章中读出了

  5、挑选出文中你认为最美的名言佳句再读,争取能够背诵。

  教(学)后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审美能力。

  3、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学习重点:

  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教学方法:

  读议展点练

  第二课时

  六、跳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限时5分钟完成)

  6、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这类文章一般都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7、请你概况出作者的行踪顺序

  8、为了让读者了解当时的环境和观赏景物时的背景,作者还约略交代了时间的变化,请你在文中划出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

  七、品读文章第四部分,思考下面问题,并在小组内合作释疑。

  9、作者说“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说说这别有一番滋味指的是什么?

  10、“看不见的指挥棒”指什么?

  11、如何理解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这句话?

  12、为什么说“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八、美文是要通过不断的诵读来加深感悟的。请选择文中你认为最精美的地方反复吟诵。说一说,你认为它好在哪些地方?

  九、课文延伸:

  你从作者夜听山泉感悟人生的行为中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呢?

  十、请你小结:

  我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

  检测达标:

  积累与运用:

  13、下面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泠泠淙淙、身不由己、了无杂尘、小心翼翼、拾级而上、可见一班、繁花似景

  蜂蝶翩飞、生意昂然、迥然相异、绿阴如盖、与众不同、万簌俱寂、新陈代谢

  错别字:

  改正:

  14、请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摘录一句描写山或泉的诗句(写出完整的一句)。

  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贝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

  15、在文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这几个词语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16、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本段的内容。

  17、文中的哪些词语能揭示出泉鸣的层次?

  18、你认为“看不见的指挥棒”应该指什么?

《听泉》教学设计7

  一、复习

  齐读课题

  回忆课文写了两处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听泉,是哪两处?

  二、语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学习第2小节。

  1、师:今天,就让我们乘坐作者铸造的文字之舟,去鼎湖山听泉。

  2、学生打开课本,看第2小节,边听教师配乐范读边划出描写泉水和泉声的句子。

  交流划到的`句子

  自读感悟,抓住重点词语,在有感悟的词语旁边做个记号,并且写写自己的感想。

  A、出示第一句:“刚过寒翠桥,B、就听到淙淙的流水声”

  引导抓住“就”“淙淙”体会泉声的响

  B、交流感悟下四句。

  借助比较句子等手段引导体会泉水的多。在感悟中以学生为主,教师相机点拨。同时穿插指导朗读

  C、交流感悟最后几句。

  感受到什么?引导抓住“清纯悦耳”与“厚重安详”、“欢快活泼“等重点词句体会泉声之美。

  “清纯悦耳”与“厚重安详”作对比,女生读泉声,男生感受。男生读钟声,女生感受。

  多媒体播放配乐组图,

  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泉水,听到了什么样的泉声?

  小结板书:美

  齐读

  三、学习第4节

  出示“入夜……聆听、辨识、品味”

  齐读,启发,聆听、辨识、品位这三个词语能交换位置吗?

  播放泉声,学生闭上眼睛,学习聆听、辨识和品味

  交流听后的感受

  出示课文中的句子,女生读前两句,男生读后两句。

  讨论:课文写了哪几种泉声?

  自由再读体会,你最喜欢哪种泉声?为什么?

  仅仅这几种泉声吗?引读最后几句。

  四:总结:

  ……课后想象还有怎样的泉声,下节课交流。

《听泉》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艺术家对于自然、人类生活以及人的本性的深切感受。

  二、重点与难点

  2、对“鸟儿”、“泉水”意象的理解和把握。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辽阔的天空,群鸟在振翅、拼命飞翔。尽管匆忙和疲惫,却不肯停歇,他们没有方向、没有目标、不知疲倦、不知反思。

  匆忙和劳累中,它们来到一片森林,清澈的泉水叮叮咚咚悄然流淌,从不间断。鸟儿在泉水边小憩,在泉水中映照自己,似乎它们有所觉悟……儒家讲“吾当一日三省吾身”而画家用他的笔把这幅画面描绘了下来,今天让我们学习“听泉”,看看画家想借助鸟儿告诉我们什么。

  2 、作者简介

  1908年生于横滨,原名新吉,画名魁夷。1931年毕业于东京美术学院

  (1)散文家:和川端康成合称“双璧”

  (2)是一位非常有成就的画家

  3、配乐朗读,思考下面的问题.

  4、文章开头用大量篇幅写群鸟飞翔时的情景,这是些什么样的鸟?飞翔时有什么特点?如此持续飞翔为什么会招来不幸?

  (1)第三段中:和睦相处,互相激励,彼此憎恶,格斗,伤残

  (2)在文中划出描述,形容鸟儿飞翔时用的词

  (3)如此飞翔--没目的,方向,不知疲倦,歇息,反思,盲目--导致死亡

  5、概括”泉水”的含义(或特点)及作用

  泉水(清澈恬静作用(阅尽一切生物,可供飞翔得倦鸟歇

  从不间断息,养神,照影照心)

  6、这篇文章作者使用了象征手法,群鸟象征什么.

  补充:象征是作者利用笔下的物来赞颂某些美德或具备这些美德的人事借以说明某些事理。体现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恰当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可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文中以群鸟茫然无知,盲目飞行的画面,象征人类一种可悲的生活状态

  (盲目,失去方向合目标,烦躁,不停追逐,偏执)

  7、概括“心灵的泉水”的.含义及作用

  心灵的泉水是人们心中的宝镜,它让人反观自己,提醒人们,告诫人们,教导人们告诉我们前进的方向。

  8、“鸟”与”泉”这两大意象,揭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观、艺术观(总结)

  人类不能象鸟一样盲目飞翔,要常常在清泉旁照影照心,反思自己的行为无论对待生活,还是对待艺术,都要诚实,谦虚,朴素,勇于舍弃清高、偏执、勇于舍弃自我。

  9、泰戈尔的经典诗句“天空未留痕迹,鸟儿却已飞过”出自哪部诗集,诗中赞美执著飞翔的鸟,而本文中却告诫鸟儿要沉静下来,不要迷失自己,这两种观念是否矛盾,为什么?

  泰戈尔:从生命的意义出发,告诉我们要为生命中的理想合目标不懈力。

  东山:从追求的过程出发,告诉我们在追求理想合人生目标的过程中要不断关注和反省自己的心灵,不要在追求中迷失方向,更不能为生存使自己变得盲目而功利。

  四、作业

  1欣赏东山的风景画,思考东山的画与散文有什么共同点。

  2阅读东山的《放眼风景》,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3补充材料《路》(东山魁夷).

  板书:

  状态:鸟儿(盲目飞翔,←泉水(清澈澄静,

  不知疲倦,作用从不间断,永恒)

  不知反思) (歇息,养神反思)

  ↓象征

  人类(盲目,烦躁,←心泉(坦然,

  不停追逐,(反思反省,人心中的宝镜

  偏执)人生的真谛)

  盲目,不知反思,剖析自我,

  无目标方向完善自我

  主旨:人类不能象鸟一样盲目、无知、失去目标和方向,要常常在清泉旁照影照心,反思自己的行为。无论对待生活,还是对待艺术,都要诚实,谦虚,朴素,勇于舍弃清高,偏执,勇于舍弃自我。

《听泉》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到鼎湖山泉声的多美响,感受到泉声的丰富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评赏析感受到泉声的美妙,在读中感悟。

  2.通过想象,感受到泉声的变化多端,体会泉的趣味。

  三.教学准备

  录音,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师:板书“听”字。(聴)猜猜这是什么字。

  2、揭示:它是“听”的繁体字,我们的祖先在造字的时候都是有很多讲究的,大家看看这个字,这是一个会意字,从这个字的结构上你能看出些什么?仔细看看它的组成。像这“听”字带个耳朵很容易理解,用心去听,你们尝试过吗?那好,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的耳朵、带着我们的心一块到鼎湖山听泉去。

  板书:鼎湖山听泉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书上把描写泉水的词语画记下来。

  (生按要求进行自主学习)

  2、交流找到的词语。(交流过程中理解:不绝于耳 交错流泻)

  3、同学们画记了不少词语,老师归纳了一下。

  课件出示:

  淙淙 不绝于耳 清纯悦耳 欢快活泼

  清亮 时隐时现 交错流泻 遮断路面

  4、自己读读这两组词语,看看你能发现些什么?比较一下这两组词语,你会发现——

  (第一组描写的是听到的泉水的'声音,第二组描写的是看到的泉水的样子。)

  板书:(不绝于耳)

  师:泉水不但清纯悦耳,而且形态多样。

  5、这儿还有一组词语,谁来读读?

  课件出示:浓阴、繁花似锦、草丰林茂 、古木参天

  师:这是写什么的?

  生:花草树木生机勃勃的景象

  师:是的,你们看,鼎湖山上绿树成荫、草丰林茂、繁花似锦、古木参天, 课文中还有一个地方对“草丰林茂”作了更为生动的描述,谁能找出来?

  (愈往上走树愈密,绿阴愈浓。湿漉漉的绿叶,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涌向山顶。 )指导朗读这句话。

  设疑:绿从脚下伸展开去,漫山遍野,郁郁苍苍,好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可这些景物的蓬勃生机和泉水又有什么关系呢?

  (是泉水滋润了万木。)

  6、教师小结:看来泉水不仅美妙动听还滋润着鼎湖山的万木,蕴育出蓬勃的生机,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听一听这美妙的泉水和泉声吧。

  (出示课件)

  7、再美美地读一读。自由读。

  8、配乐朗读。

  9、过渡:是啊!在这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看到这美丽的景色,听到这悦耳的声音,谁不为之倾倒呢?所以作者忍不住循着钟声,来到了半山腰的庆云寺,并决定就在这座寺院里借宿。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板书:用心品味

  1、轻声读第四自然段,找出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声音?

  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

  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

  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

  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作者把它们比作了哪些声音?(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铜管乐)

  2、你听过这些琴声吗?(课件出示音乐声音及特点)

  小提琴:轻柔 琵琶:清脆

  大提琴:厚重回响 铜管乐:雄浑磅礴

  (相机指导:试着读出轻柔的感觉,其它可学生自读)

  3、照着一二两句的样子,有感情地读一读。

  4、让我们闭上眼睛,和作者一起去用心聆听、辨识、品味......

  课件出示音乐,教师范读。

  5、泉声汇聚成了一首美妙的交响曲。大自然就是这交响曲的作者,泉声就是一个个跳动的美的音符。让我们通过朗读,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来细细品味这些美好的感觉。让我们再仔细地读读第四自然段。

  (配乐、分角色:教师引读开头,第一、二组女生读小提琴声,全体女生读琵琶声,第三、四组男生读大提琴声,全体读铜管乐声)

  6小结: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那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折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

  咦,流连是什么意思? (舍不得离开。)为什么它要在花间流连呢?

  7、再听音乐,想像一下它好像还像什么声音?它们在干什么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我们走进了山泉的世界,我们用心去聆听、去感受,于是体会到泉水的生命之美。作者谢大光在文章的最后他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来一起读。

  蒙胧中,那滋润着鼎湖山万木,蕴育出蓬勃生机的清泉,仿佛汩汩地流进了我的心田。

  2、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鼎湖山听泉,我们用耳朵去听,我们更用心去听,于是我们便发现了与众不同的美。此时,老师只想借作者谢大光的一段话来结束我们今天这次愉快的鼎湖山之旅。(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蕴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这一夜,只觉泉鸣不绝于耳,不知是梦?是醒?梦也罢,醒也罢。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

《听泉》教学设计10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请大家看老师写一个字“听”,自己读读看。谁会用它来组词?

  老师听了大家的发言,觉得有两点特别好:首先,大家的发言没有重复的。“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其次,大家在组词的时候,有的同学把“听”放在词的前面,有的放在后面,字放的位置不同,组的词就多。以后我们知道了,组词的时候,可以把要组的词放在不同的位置,这样,我们的词汇就丰富了,就美了,思维也就活跃了。

  2、譬如说刚才有同学说到的“倾听”“聆听”这些词就非常好。就是说,我们在听的时候,不但要用耳,还要用心,这样才能听出味道来。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广东省肇庆市的鼎湖山听泉。

  3、写题

  4、齐读课题

  5、师介绍:鼎湖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那里群峰罗列,古木参天,鸟语花香,满目青翠;那里不但有浩瀚的林海,更有高悬的飞瀑,成为鼎湖山的一大特色。你想,既然是听泉,主要听什么?

  6、检查预习:预习了课文,你觉得鼎湖山的泉声怎样?课文哪几节写了泉声?

  二、自学课文,思考问题

  我们只是预习了课文,就感觉到了鼎湖山泉声的美,如果我们用心细读课文,一定会对这泉声有更深刻的了解。我们来读课文描写泉声的第二节和第四节,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的'方式不同,但内容是一样的,问题也是一样的,那就是:作者听到了怎样的泉声?

  三、讲读第二节

  (一)课文第二节主要写了作者白天听泉。他听到了怎样的泉声?

  1、(找句子)点出:淙淙指读

  2、(找句子)点出:不绝于耳理解词意读词读句

  3、(找句子)点出:清纯悦耳指读齐读句子

  4、(找句子)点出:欢快活泼齐读句子

  (二)教师小结:

  在轻纱似的薄雾中,鼎湖山的泉水交错流泻,时隐时现。清纯悦耳、欢快活泼的泉声和安详厚重的钟声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在每一位游客的耳边、心头回荡。能把这一节读好吗?

  四、讲读第四节

  到了晚上,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看第四节,作者主要写了哪几种泉声呢?

  1、媒体点出:小溪、涧水、无数道细流、飞瀑急流

  2、请你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听听这是哪一种泉声?(播放媒体)

  3、作者主要写的就是这四种泉水的声音。齐读这段话。

  4、夜是那么的寂静,作者身处山中,耳边传来丰富多彩、不绝于耳的泉声,他不但在用心聆听,更在细细品味。下面老师给大家放一段画面,请大家和作者一样细细品味。注意:我们不但要用眼看,还要用心听,更要用心品味。一会把你的感觉告诉大家。(播放媒体,师配乐朗读)

  5、学生谈体会。

  6、师相机播放乐器声,同时媒体出现: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

  7、读好这些词。

  8、引说:这轻柔的声音其实是——小溪的声音;

  这清脆的声音其实是——涧水的声音;

  这厚重回响的声音其实是——无数道细流的声音;

  这雄浑磅礴的声音其实是——飞瀑急流的声音。

  9、鼎湖山的泉声真像音乐一样妙不可言啊!这就是作者用心聆听、品味的结果。

  10、把你品味到的所有感觉放到文字中,通过读来表现。

  11、指读。

  12、分角色读。

  13、师通过提问总结“这小提琴是谁拉响的?这琵琶是谁弹响的?这大提琴是谁拨响的?这铜管齐鸣是谁奏响的?(大自然)

  14、引读:更令人称奇的是,还有一些泉声——

  五、总结。

  在这万籁俱寂的晚上,一切似乎都已沉睡,只有鼎湖山的泉声如歌、如诗,多姿多彩,不绝于耳。美吗?妙吗?大自然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它借鼎湖山清纯悦耳、欢快活泼的泉声演奏出一首首美妙动听的乐曲,让人不由自主地喜爱上它。当然,这些乐曲只有用心聆听、品味才能听出来。作者就是因为用心聆听、品味鼎湖山的泉声,才深深地喜爱上了它,使这泉声汩汩地流进了他的心田,相信也流进了你的心田。

  六、作业。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到鼎湖山泉声的多美响,感受到泉声的丰富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评赏析感受到泉声的美妙,在读中感悟。

  2.通过想象,感受到泉声的变化多端,体会泉的趣味。

  三.教学准备

  录音,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听泉》(齐读)

  2.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留下了一个问题:泉声是怎样?现在我们一起来细读课文,随作者去聆听、辨识、品味。

  (二)新授第二段——感受泉声多美响

  过度:请大家自己读读第二节,边读边想象这幅情景。

  1.自读第二节。

  2.交流各自想到的内容。

  3.学生再读该节,作者看到怎样的清泉,听到了怎样的泉声?画出有关的句子。

  4.交流。

  过了寒翠桥,就听到淙淙的泉声。

  ——淙淙可以看出泉声很响。很好听。

  进山一看,草丛石缝,到处都涌流着清亮的泉水。草丰林茂,一路上泉水时隐时现,泉声不绝于耳。有时几股泉水交错流泻,遮断路面,我们得寻找着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

  ——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泉水很多)

  ——哪些词语让你特别能体会到?(到处、涌流、时隐时现、不绝于耳、交错流泻,遮断路面)

  ——指导朗读。读出一种愉快的感觉。(练读、指名读、齐读)

  泉水隐到了浓阴的深处,而泉声却更加清纯悦耳。忽然,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汇成一片美

  妙的音响。

  ——你体会到了什么?(泉声很好听)

  ——从哪些词语上特别可以体会到?(清纯悦耳、欢快活泼、美妙的音响)

  ——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融合在一起的录音。说说听到的声音。

  ——指导朗读。通过轻重的变化读出泉声的清纯美妙。(练读、指名读、齐读)

  愈往上走树愈密,绿阴愈浓。湿漉漉的绿叶,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涌向山顶。

  ——指名读。

  ——这句花虽然没直接写到泉水,但细读却也能体会到,自己练练。——说说体会。(正因为有了这么多的泉水的滋润,树木才会长得这么茂盛)

  ——齐读。

  过度:第三节起了过度作用,庆云寺里繁花似锦,古树参天,都是因为什么呀?(泉水的滋润)

  (三)教学第四节

  过度:借宿在庆云寺,作者听到的泉声和白天听到的有什么不同呢?请大家自己读第四节,体会体会,并画出描写泉声的句子。

  1.生自读并画出句子,师巡视。

  2.交流句子。

  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说说这分别是什么地方的泉声?

  ——同学们能把这几句话换一种说法表达吗?

  用上:那是( )的声音,多象( )一样( )呀!

  ——师:果然不同,此时不仅能辨识出是什么地方的泉声,还能品味出音乐般的美妙。

  ——想听一听吗?(师放不同泉声的录音)边放边讲解各种泉声。听,这是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这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

  ——请大家练习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好吗?

  ——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这里采用点评、鼓励、个人竞赛、教师范读、音乐创设情境等方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进行多层次,大范围的朗读训练)

  过度:作者还听到哪些泉声?

  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

  ——指名读,齐读。

  ——你体会到了什么?(泉声很美,变化很多)

  师相机板书:泉声美妙

  3.配乐齐读第四节。

  (四)教学第五节

  过度:鼎湖山的清泉只是给人美妙的享受吗?它还有什么作用呢?

  1.学生回答问题。(滋润树木)

  2.师小结:是呀。清泉让鼎湖山四季如春,绿树成阴,繁花似锦,让那儿充满了蓬勃的生机。

  3.齐读第五节。

  师相机板书:泉水润物

  (五)总结课文

  1.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学习,解决了我们自己提出的问题。(擦去课题下的问题)

  2.师:同学们,大家爱泉吗?作者也是如此。这样的泉是多么美好啊,叫人看了不忍离去,难以忘怀。我们希望泉常清,泉常鸣,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美好的大自然永远充满生命力!

  附板书:

  20 听泉

  泉声美妙 泉水润物

《听泉》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描写泉声优美语段,感受鼎湖山泉声的美妙。

  2、体会作者由听泉而产生的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

  3、模仿课文仿写片段。

  二、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想象和品位泉声的变化和美妙有趣。

  2、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练习法、谈话法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来到了鼎湖山,下面让我们来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看到了哪些美景,或者鼎湖山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学生自由回答)

  看来,同学们都善于发现美、懂得欣赏美。这节课 ,让我们跟随作者深入鼎湖山中夜宿古寺,感受它更加令人陶醉的地方。

  (二)讲授新知:

  1、认真读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三部分(8—10自然段)

  (2)说说鼎湖山之夜作者听到的泉声是怎样的?

  2、仔细听

  (1)播放课文朗读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自己喜欢的句段

  (3)欣赏各种泉声

  3、用心想

  (1)作者在听泉,但听到的不仅仅是泉声还听到了什么?

  (2)怎样理解“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中的.“污垢”?

  4、大胆说

  阐述自己对以上问题的理解

  5、快速写

  (1)播放关于大海的音乐

  (2)展开想象写几句关于大海的描写

  (三)小结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记叙了在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想,全文语言优美,词汇丰富,表达了作者对鼎

  湖山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四部分(鼎湖之夜)

  2、理解课文最后两句话,结合第七自然段对庆云寺引来大批旅游者,“反给自然保护区带来潜在的威胁”这一问题的揭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你认为是经济发展重要,还是自然环境、文物古迹的保护重要?他们之间的冲突应该如何解决?

《听泉》教学设计12

  教学思路:

  《鼎湖山听泉》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作者用优美流畅的文字再现了鼎湖山引人入胜的泉声,抒发了作者对泉声的喜爱之情。我把“感悟、朗读、倾诉”作为设计本堂课教学的出发点。引导学生通过听音乐、看画面、品读美文,体验课文语言文字之美,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形成语言积累,产生情感共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课件配乐显示鼎湖山泉水图片,师激情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领略了鼎湖山的风采,聆听了鼎湖山那清亮圆润的泉声,鼎湖山的泉声给你留下怎样的映象?

  2、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跟随作者谢大光去看一看鼎湖山那清亮的泉水,听一听它那美妙的泉声。

  二、一路泉声,初步感悟。

  1、让我们先到山路上去看泉、听泉吧!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同学们让我们再默默地读一读这段话,一边读一边在书上找出描写泉水的词语用——画下来,找出描写泉声的词语用……画下来。(生按要求进行自主学习)

  3、交流所画的词语

  课件出示:

  描写泉声的词:淙淙不绝于耳清纯悦耳欢快活泼

  描写泉水的词:清亮时隐时现交错流泻遮断路面

  4、自己读读这两组词语,看看你有什么感受?(生谈感受)

  生回答:(我从淙淙一词体会到泉水很响,过了寒翠桥就听到淙淙的水声了)

  (我从清纯悦耳一词体会到泉水声很美,很动听。)

  (我从“时隐时现”一词体会到泉水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与游人捉迷藏呢!)

  ……

  5、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些语句。(课件出示语句)生自由读,指名读。

  6、小结:作者一进鼎湖山,这泉水就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走在山路上一边听泉,一边看泉;一边看泉,一边听泉,心情多么愉快呀!让我们再到课文中去感受感受吧。齐读。

  7、同学们,再来看看老师这里的一组词语。

  课件出示:浓阴、繁花似锦、草丰林茂、古树参天

  这是写什么的?(花草树木生机勃勃的景象)

  8、(课件显示一组图片)是的,你们看,鼎湖山上绿树成荫、草丰林茂、繁花似锦、古木参天,绿从脚下伸展开去,漫山遍野,郁郁苍苍,好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可这些景物的蓬勃生机和泉水又有什么关系呢?(是泉水滋润了万木。)

  9、课文中还有一个地方对“草丰林茂”作了更为生动的描述,谁能找出来?

  出示句子:愈往上走树愈密,绿阴愈浓。湿漉漉的绿叶,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涌向山顶。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涌向山顶。这是怎样的气势!谁再来读读这句话?齐读

  10、看来泉水不仅美妙动听还滋润着鼎湖山的万木,蕴育出蓬勃的生机,让我们怀着感激的心情自由地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三、品味泉声,全心领悟。

  1、看着清亮活泼的泉水,听着清纯悦耳的泉声,我们忍不住循着钟声,来到了半山腰的庆云寺,并决定就在这座寺院里借宿。

  师述: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课件播放纯音乐配泉声)

  2、是不是感觉自己已经离开了教室,来到了美丽的鼎湖山上?是不是感觉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此时都一一回响在耳边?

  3、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聆听、辨识、品味到哪些泉声?

  师课件出示: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师看录象画面范读。

  问:在这些泉声中你喜欢哪种泉声?

  (1)指导体会学生交流。

  a、我喜欢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在草丛中流淌的泉水声,因为他是那样的轻柔,舒缓。

  b、我也喜欢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在草丛中流淌的泉水声,我仿佛看见泉水抚摸着青青的小草,用轻柔的声音跟小草说着什么?

  能读出这泉水的轻柔吗?指名读

  (2)自主交流体会其它泉声,并指导朗读,读出各种泉声不同的特点。

  (3)泉声这么美,请自由练读这四句话,读出泉声的轻柔、清脆、厚重回响、及她的雄浑磅礴。

  (4)指名读,师为其配上音乐。

  (5)分组读:一个组读第一句,增加一个组读第二句,再增加一个组读第三句,最后一句全班读。

  4、夜晚,作者回味着白天所看到的、听到的,渐渐的,自己的心和山泉融在了一起,不禁谱写了一曲奇妙的交响曲,你们说这交响曲真正的作者是谁呢?……(大自然)。

  5、是啊!大自然就是这交响曲的作者,泉声就是一个个跳动的美的音符。让我们通过朗读,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来细细品味这些美好的感觉。(音乐起,生齐读。)

  6、同学们,这么美的语言,要是能背下来变成自己的`语言,那该多好呀!轻声背诵。

  7、配乐看录象引背

  8、课件出示: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

  9、当我第一次读这几句话时,我的眼前出现了清纯的泉水,第二次再读时,仿佛这些泉水都有了生命,当我第三次读时,我的眼前出现的不再是泉水,而是?我不说了,你们自己读读看。(交流)

  10、课件出示:

  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

  那像()一样(悠扬)的,是(泉水绕过树根的声音)。

  那像()一样()的,是(泉水拍打卵石的声音)。

  那像()一样()的,是()。

  生交流、仿写句子。

  11、我们走进了山泉的世界,我们用心去聆听、去感受,于是体会到泉水的生命之美。美的感受往往能孕育出了美的语言。能谈谈你此刻的心情吗?

  12、我们应该感谢作者谢大光,让我品味,引我遐思。作者谢大光在文章的最后他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齐读第五节。

  同学们,学到这儿你还觉得鼎湖山的清泉只是人带来听觉上的感受吗?

  课件显示:鼎湖山因为有了清泉,才。用这一句式说话。

  13、师小结:是啊,鼎湖山正是有了终年不息、静静流淌的清泉,才有了草丰林茂、繁花似锦、古木参天的鼎湖山,是清泉滋润了鼎湖山的万木,孕育出鼎湖山蓬勃的生机。(板书:滋润万木孕育生机)此时,老师只想借作者谢大光的一段话来结束我们今天这次愉快的鼎湖山之旅。

  师激情背诵结束语。

  四、拓展延伸

  1、当小导游,把鼎湖山介绍给你喜欢的人听。

  2、写一篇介绍家乡风景名胜的文章。

  板书设计:

  鼎湖山听泉

  润万木孕育生机

  教学反思:

  《鼎湖山听泉》一文中“听”字是这篇美文题眼,作者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山泉的各种姿色和声响,以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创造了一幅幅诗的画面和令人陶醉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万泉齐鸣的世界里。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把“感悟、朗读、倾诉”作为设计本堂课教学的出发点。充分利用图画、音乐、语言渲染,上出情境,上出美感。本节课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我抓住描写泉声与泉水的词语,让学生感悟、体会泉水的多、泉声的响、美。学生通过已有的体验和感悟,自然在胸中流淌着美的情感,融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第四段重点段教学时,在这段精彩的文字出现前,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营造了一个静静听泉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我引导学生“听泉、辩泉、说泉”,积极表达出自己的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感悟朗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作者的文字中那声,那情,那韵的熏陶和感染,很快地触及到了作者的心灵,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听泉》教学设计13

  课文链接:

  鼎湖山——岭南四大名山(鼎湖山、丹霞山、罗浮山、西樵山)之首。1956年,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风光秀丽, 山地林木葱笼,生长着众多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并保存了一个完整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以天湖、瀑布、古木、名刹著称。名字的由来,三种说法:① 原名“顶湖山”,因山顶有湖、四时不涸而得名。② 后来,传说轩辕皇帝曾在山里铸鼎,遂改名为“鼎湖山”。③ 还有一说,山顶天湖周围有三峰鼎立,故取名鼎湖山。

  (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听泉)本文转载

  字词积累:

  鼎湖山 肇庆 宛如 泠泠淙淙 迸跳 身不由己 童稚 清澈透明 了无杂尘 楹联

  小心翼翼 拾级而上 怅惘 安详 嬉戏 引人注目 古刹 可见一斑 繁花似锦

  蜂蝶翩飞 生意盎然 迥然相异 枝繁叶茂 绿阴如盖 与众不同 万籁俱寂 枕泉而眠 诞生 繁衍 新陈代谢 污垢 遐想

  题目解读:

  鼎湖山听泉——题目中心是“泉”。文章中作者的写作重点是“泉”,作者的意图是——赞泉、颂泉,而“听”只是在一个特定时段、场景下认识“泉”的手段。

  作者为什么选择“听”泉,而不是“看”泉,有三点原因:① 作者登山时,雨意尚未消尽,山间还有雾气、水汽,看不清溪流,所以作者选择了“听”。② 小溪泉抵不上大瀑布壮观,去摹形描状,很难生色。③ 通过 “听”,让读者借助作者的描述,在想象中去捉摸泉之形,去品味泉之美。

  整体感知:

  本文的写作手法(游记散文的写作顺序):移步换景。空间转换的过程中,又有时间的变化。

  空间: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 ——主

  时间:黄昏(1-5)——晚饭后(6-7)——夜间(8-10) ——次

  课文在这两条线索的贯穿下,行文非常清晰,结构层次分明:初闻泉声(1节)——引发联想,爱上山泉(2-3节)——回旋、宕开,介绍庆云寺等(4-7节)——深夜听泉,感悟人生(8-10节)。

  具体赏读:

  1、 本文如何抓住“听”来组织安排材料?(课文写“听”泉,有详有略;有直接描写,有间接描写;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1)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山泉的句子:

  “过了寒翠桥……已入山中。” ——初闻泉声(泉声的晴朗)

  “进山方知……已不可得。” ——再睹泉踪(山泉的活泼)

  “安详厚重……嬉戏往返的孩子。” ——泉声钟声相映衬(山泉的青春气息)

  (浑然一片的泉声——略写)

  “入夜……鼎湖山的灵魂。” ——泉声分清层次,感悟人生哲理

  (分清层次的泉声——详写)

  (2)具体分析文中描写泉水的句子:

  第一处:未见泉形,先闻泉声,如闻泉影:泠泠淙淙、极清朗→心情变化:顿生雀跃之心→去努力捉摸泉形。(寒翠桥)

  第二处:写出了山泉之多(暗示鼎湖山生态环境之好)。以及山泉时隐时现(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特点。这就找到了山泉与调皮的爱女之间的相通之处,情感上自然由爱女而爱泉,这样作者就会用听去领略感受泉声,喜爱泉水之情流露在字里行间。

  第三处:钟泉之声结合相应,把钟声与泉声分别化为老人与孩子,钟声浑厚似老者,泉声清亮若孩童;钟声表现出鼎湖山的古老幽远,泉声表现鼎湖山的年轻活力。

  第四处:作者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指的是:一是多层次的泉声:柔曼、清脆、厚重、雄浑,是按照由弱到强、由轻到重、由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描绘;二是在泉水的交响中,作者领悟到了人生、社会和宇宙的发展规律;三是在听泉的过程中,作者完成了自我心灵的净化。

  2.除了写泉声外,作者在文中还花费了大量笔墨写了什么,偏离文章中心了吗,为什么?

  5-7节的内容及意义:这几节并没有偏离文章中心,鼎湖山的景色之所以如此美丽,正因为鼎湖山泉水的孕育和滋养,这使鼎湖山树木葱茏,山林湿绿如海。庆云寺昨日的佛事兴盛,今日的花繁树茂,都是泉水存在的缘故。因此这几段,为后文的“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作了铺垫,起着蓄势的作用,体现了散文“形散而形不散” 的特点。

  3.重点字、词、句的理解与赏析:

  (1)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

  “湿”和“推”写出了鼎湖山的树木鲜绿欲滴,绿意浓厚,而且富有层次感:越往高处,绿意越浓。

  (2)怅惘间,忽闻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

  “怅惘”本义:惆怅迷惘;或指心中有事,无精打采。本文中的含义:陶醉而迷惘。理由:因为作者感受到了“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并且为此陶醉。但是不见泉影,只闻泉声,欲寻泉踪,于是产生迷惘之感。

  (3)课文第八节中的“浸”、“融”、“滤”的理解。

  “浸”:这既写出了山中夜晚的寂静,而且写出了泉声的`清澈、空灵。

  “融”:这恰切写出了作者全身心都被奇妙的泉声所陶醉,并且身心沉浸于想象之中的情态。

  “滤”:照应了“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传神地写出了泉水对作者自我心灵的净化过程。

  (4)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

  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孩子如铃的笑语”来形容泉声,生动写出了泉声轻快、清脆、清亮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山泉的喜爱之情。

  (5)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

  鼎湖山本来是古老的,然而清朗的泉声正如孩子的笑语,这使鼎湖山焕发出青春气息,隐约在告诉我们,山泉是鼎湖山年轻的源泉,是鼎湖山的灵魂。

  (6)“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这一副对联引起了作者的共鸣,觉得它道出了自己的内心感受,所以下文写“令人点头会意”。上半句的描写正如作者感受到的“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下半句与后文的“站在亭前望去”相印证。作者著录了这对楹联既精练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在结构上有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7)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

  作者在这里化用名句,简洁的写出了泉水对鼎湖山的重要性,写出了泉水是鼎湖山的灵魂,引人联想,拓展了意境,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

  (8)为什么说“泉水就是鼎湖山灵魂”?

  山泉滋润了花草树木,孕育着生机,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构成了清澈透明的境界,让进山的人“身心了无杂尘”。

  (9)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

  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的祝愿,同时也让人铭记: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表达作者由衷的对山泉的喜爱之情。

《听泉》教学设计14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难点】

  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泉水的美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我国广东省肇庆市东北部的鼎湖山吗?民间传说皇帝曾铸鼎于此,因而称鼎湖山,那儿景色可美啦!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到鼎湖山去聆听、辨识、品味那里的泉声吧!

  二、听课文录音。

  三、初读课文。

  1、布置学生自学。

  ⑴借助拼音,轻声自由素课文。

  ⑵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理解词语。

  ⑶给自然段标上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⑴认读生字词。

  ⑵学生质疑,理解重点词语。

  ⑶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四、理清课文脉络。

  1、默读课文:这篇文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在哪里开始听到泉声的。

  2、讨论交流。

  第一段(1);第二段(2);第三段(3~5)

  五、指导写字及布置作业。

  朗读、写词。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精读课文第一段。

  1、指读第一自然。

  2、你觉得雨后的鼎湖山怎样?用赞美的语气读第二句话。。

  三、精读课文第二段。

  1、作者在什么地方听到泉声,看见泉水的'?读第2自然段,试分层。

  2、讨论交流后小结。

  第一层(第一句)

  第二层(第2到第4句)

  第三层(第5到第9句)

  3、指名读第一层,说说你体会到泉声怎样?(泉声响)

  4、自由读第二层,想想“不绝于耳”的意思。

  从这个词可体会到泉水怎样?(泉水多)

  5、看插图听老师读第三层,你觉得景色如何?(泉水长,泉声美)

  四、精读课文第三段。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夜里借宿,作者又听到的泉声怎样?指导读书

  3、谈读后的体会

  4、作者为什么会听得这么真切?

  5、指导背诵第4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鼎湖山听泉

  美妙白天:泉声响 泉水多 泉水长 泉声美

  黑夜:轻柔 清脆 厚重回响 雄浑磅礴

《听泉》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鼎湖山听泉》是国标苏教版六年制五年级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的作者是谢大光。这是一篇游记,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记叙了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重点介绍了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听泉时的美妙感受,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深爱之情。文章语言优美,条理清晰,想象奇特,是一篇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审美能力的好材料。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二、三、四自然段,欣赏鼎湖山奇特的泉水,品读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作者听泉时的感受体会,想象泉声美妙有趣,培养学生感悟美,创造美,表达美的能力,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能体会作者的写法,学习迁移运用,能用“像……一样……”造句。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板书大写的“听”字(聴)。猜猜这是什么字?

  师:它是“听”的繁体字,我们的祖先在造字的时候都是有很多讲究的,大家看看这个字,这是一个会意字,从这个字的结构上你能看出些什么?仔细看看它的组成。像这“听”字带个耳朵很容易理解,用心去听,你们尝试过吗?那好,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的耳朵、带着我们的心一块到鼎湖山听泉去。[由猜字谜引入课文,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下文的学法指导作好铺垫。]

  一、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笔画记描写泉水的词语。(学生按要求自学)

  2、教师出示两组词语:淙淙 不绝于耳 清纯悦耳 欢快活泼清亮 时隐时现 交错流泻 遮断路面

  3、指名读读这两组词,看看能发现什么?(第一组描写的是听到的泉水的声音,第二组描写的是看到的泉水的样子。)总结:作者听的时候在看,看的时候在听。(板书:入耳 入目)

  4、通过这两组词语,你能感受到这里的泉水有什么特点吗?(板书:多 响 美)

  5、大家想不想亲眼看一看那清亮的泉水,亲耳听一听那美妙的泉声呢?(播放泉水的录象)

  6、哪位同学能把这段美丽的文字读一下?(生读)[由找划词语导入学习第二小节,体会白天作者看到的泉水多,听到的泉声响。紧扣语言文字,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利用媒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创设情景,指导朗读。]

  7、 教师再出示一组词:浓阴、繁花似锦、草丰林茂 、古木参天

  8、 指名读,这组词是写什么的?(鼎湖山绿树成荫,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9、 绿树成荫、蓬勃生机的景象与泉水又有什么关系?、(是泉水滋润了万木。)

  10、课文中还有一个地方对“草丰林茂”作了更为生动的描述,谁能找出来?

  11、示句:愈往上走树愈密,绿阴愈浓。湿漉漉的绿叶,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涌向山顶。

  12、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涌向山顶,这是怎样的气势!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13、古刹中繁花似锦,古树参天是泉水蕴育的结果。对了,文中还特别点明了从斯里兰卡运来的菩提树,在这儿还能成活,更是说明泉水——蕴育生机。看来泉水不仅美妙动听还滋润着鼎湖山的万木,蕴育出蓬勃的生机,让我们怀着感激的心情自由地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吧。[文章讲解要主次分明,第三小节的`学习一句带过,扣住课文中描写树木繁茂的词句,引导学生感悟到鼎湖山的草丰林茂、蓬勃生机离不开泉水的滋润,为升华课文主旨做好铺垫。]过渡:是啊!在这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看到这美丽的景色,听到这悦耳的声音,谁不为之倾倒呢?所以我们忍不住循着钟声,来到了半山腰的庆云寺,并决定就在这座寺院里借宿。(音乐起 师范读)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么多泉声回响在耳边,哪种声音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它有什么特点?(学生各自交流,说明原因,并通过朗读体会)

  2、请大家再次读这四句,体会这四句描写泉水的话美在哪里?(都是比喻句,把泉声比作音乐,句子的形式一样)[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给予他们充足的阅读、思考空间。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受泉水的美,感受四句句子在结构上、修辞上所具有的魅力。]

  3、夜晚,作者回味着白天所看到的、听到的,渐渐的,自己的心和山泉融在了一起,不禁谱写了一曲奇妙的交响曲,你们说这交响曲真正的作者是谁呢?(大自然)

  4、大自然就是这交响曲的作者,泉声就是一个个跳动的美的音符,让我们一起来奏响他。(配乐朗读,一组读小提琴,增加一组读琵琶,再增加一个组读大提琴,全班齐读铜管齐鸣。)[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学生充分朗读基础上,通过人数递增的形式模拟出不同泉水的不同特点,再加上音乐的烘托,学生朗读会入情入境。]

  5、你觉得作者听得对吗?夜晚那么黑,他能分辨得清吗?(他是用心在听,板书:入心)

  6、其实呀,这里的泉声远不止这些,让我们也用心去聆听、辩识、品味,你仿佛还听到哪些美妙的泉声?(播放泉声)(学生自由发言)

  7、大家刚才的发言很积极、很有趣,下面我们来做一组练习。

  (1)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

  (2) 那像( )一样(悠扬)的,是(泉水绕过树根的声音)。

  (3) 那像( )一样( )的,是(泉水拍打卵石的声音)。

  (4) 那像( )一样( )的,是( )。[利用媒体,调动多种感官,创造说话氛围,让学生乐于表达,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三个小练习,由浅入深,体现了渐进的思想。]

  8、我觉得此时的你们也和作者一样听懂了山泉优美的乐韵,感受到山泉跳动的脉搏,体会到泉水的生命之美,美的感受往往能孕育出了美的语言。能谈谈你此刻的心情吗?(学生自由发言,感受到泉水的美)

  9、我们应该感谢作者谢大光,让我品味,引我遐思。作者谢大光在文章的最后他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来一起读。(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0、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鼎湖山听泉,我们用耳朵去听,我们更用心去听,于是我们便发现了与众不同的美。此时,老师只想借作者谢大光的一段话来结束我们今天这次愉快的鼎湖山之旅。(课件示: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蕴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这一夜,只觉泉鸣不绝于耳,不知是梦?是醒?梦也罢,醒也罢。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用作者饱含诗情画意的原文总结全文,在学生已有的感知上,激发了学生的内心感受,为学生感受美创设了一个渠道。]

  三、 作业与延伸:

  1、阅读有关鼎湖山的资料。

  2、为鼎湖山写一段广告词。

  板书设计:

  鼎湖山听泉多、响、美 入耳

  孕育生机 入目

  滋润万木 入心

【《听泉》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听泉》教学设计05-03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03-12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05-30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07-18

《珍珠泉》教学设计05-11

《珍珠泉》教学设计03-08

《鼎湖山听泉》说课稿11-05

《珍珠泉》教学设计15篇12-03

《珍珠泉》教学设计(15篇)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