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2-01-04 08:21:1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教学设计方案汇总9篇

  为了确定工作或事情顺利开展,就需要我们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具有内容条理清楚、步骤清晰的特点。那么大家知道方案怎么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设计方案汇总9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演讲辩论

  创意说明:

  对于本文而言,深入理解邓稼先的内心世界,深刻认识邓稼先的精神品质乃是全文教学的重心和核心。这是一篇科学家写科学家的文章,二人是同行,是老友,同时又都是卓有成就的世界名人,要深刻认识邓稼先其人,不但要对比文中所提到的奥本海默,还可以联系本文的作者以及我们所了解的其他科学家来全面而深刻地认识。演讲辩论,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这一活泼的形式来认识人物,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影响和造就。

  〖教学步骤

  一、熟读全文

  二、联读《我的信念》《伟大的悲剧》《登上地球之巅》《真正的英雄》等课文

  三、思考一个问题:科学有无国界?

  邓稼先是祖国的好儿女,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他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同时,我们也看到这样一个现象:许多科学家离开自己的祖国到国外去发展自己的.事业,譬如本文的作者杨振宁就加入了美籍,而居里夫人出生于波兰,求学及从事科学研究却在法国,这些科学家是否不热爱自己的祖国?当《伟大的悲剧》中斯科特落后一步到达南极,看到飘扬着的挪威国旗而怏怏不乐地插上自己祖国的国旗的时候,我们几乎能够看见他心中的创痛,而《登上地球之巅》中的中国登山队员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为整个人类赢得了挑战自然的胜利果实,《真正的英雄》中的七位“挑战者”的遇难成了整个世界共同的悲剧和全人类共同的伤痛。科学到底有没有国界?

  四、查阅资料,小组讨论

  五、分正反两方展开辩论

  六、教师作结

  此次辩论不求“标准答案”,只求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培养客观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态度,在深入理解邓稼先的同时,促进自己的品德修养,培养爱国主义感情,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背景资料

  关于作者与邓稼先的友情杨先生与邓稼先从小就有着深厚的情谊。他们两家的祖籍都是安徽,在清华园两家人又住隔壁。邓父邓以蜇和杨父杨武之是多年深交的老友。少年时代的邓稼先与少年杨振宁总在一起打墙球,弹玻璃球,甚至还比赛爬树。上中学时二人同在北平崇德中学,杨振宁比邓稼先高两级,后来他们两人又是西南联大的校友。解放前夕,邓稼先和杨氏兄弟又都赴美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邓稼先就与他们分开了,不过他们的友情却一直保持着。

  课文扩读材料

  使用建议:和邓稼先一样,徐悲鸿不仅有着卓越的成就,还有着高尚的品格。他们同样的平和谦逊,同样的无私纯正,同样的执著忘我,同样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使命感,对祖国同样的忠心耿耿,一片赤诚。这两位伟人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事业领域,却在做人与做事方面为我们作出了共同的表率。教学时,可将此文提供给学生进行联读,思考我们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方向。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简介莫泊桑。

  2、谈话导入:像莫泊桑这样的大作家,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写出好的作品,也有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过程。那么,莫泊桑是怎样拜师学习写作的呢?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读课文,要求读通顺,不懂的词语查字典。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教师正音。

  3、思考分段,感知大意。

  第一段(1)莫泊桑拜师的原因。

  第二段(2~9)莫泊桑拜师的`经过。

  第三段(10)莫泊桑拜师的结果。

  三、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莫泊桑为什么要拜师?

  2、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莫泊从小就热爱写作?(酷爱、孜孜不倦)

  3、莫泊桑面对自己的作品平平常常,没有什么特色,他的心情怎样?(焦急万分)

  4、简介福楼拜。

  5、用自己的话说说莫泊桑拜师的原因。

  6、指导朗读。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2。

  2、朗读课文。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学习目标:

  1、感受书籍在我们生活、学习中起到的作用巨大。

  2、学习作者用对比的方式展示书的神奇的写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这首诗。

  学习要求:

  1、在对诗歌的诵读中感受到书的`神奇。

  2、学习作者的写法,试仿写一节。

  3、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感受到书对人类的神奇作用。仿写诗歌。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课前搜集资料,导入新课

  1、说说和书有关的名言名句。

  2、从这些话语中,你能够认识到什么?

  3、小结,板书课题。

  二、朗读感知,把握内容

  1、师范读诗歌。

  2、生试读通课文。

  3、交流评议朗读情况。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去朗读这首诗歌?

  三、读中明理,掌握写法

  1、点生通读全诗。

  2、为什么作者为用“神奇”二字来形容“书”?

  3、课文中用了哪些事物和书作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仿照前两段的写法再写一节,抒发你对书的感情。

  5、交流,评议。

  四、全文总结。

  五、课堂作业

  1、练习生字。

  2、背诵诗歌。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生词。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前四个自然段。

  (3)、认识小艇在威尼斯水城的作用,了解威尼斯美丽独特的风情。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4)、了解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领会抓住事物特点写的表达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看资料片,有感情的朗读等加深对威尼斯的认识,体会小艇与人们的生活关系之密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威尼斯的风光美、小艇的形态美。

  重点难点:

  了解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1、图片导入

  同学们,春天到了,小草探出了头、柳树发出了牙,花儿绽开了笑脸,真美啊!同学们想跟老师一起出去走走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外国旅游,好吗?

  好!(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现在乘坐着飞机到了意大利的威尼斯,请同学们睁开眼睛用你的摄像机——眼睛把威尼斯的风光摄下来,呆会告诉老师你们都拍摄了什么景物?(放图片、音乐。)

  游览了威尼斯,你们有什么感受?——(美极了!)

  你们都见到了什么?(石桥,古建筑,河道,小艇……)

  这些啊,大作家马克吐温也都见到过,而且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并写下了一篇文章,什么文章啊?(大屏幕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初读课文

  可是,为什么作者在这众多的事物中,只选择“小艇”来写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由地读一读他的文章,边读边思考。(学生读)

  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小艇来写呢?

  3、整体感知

  (1)作者为什么选择小艇来写呢? (因为小艇是威尼斯交通工具)

  板书:[交通工具]说到这一点呀,我记得文中有句话叫“小艇等于大街上的汽车”,你说这“大街”指的是什么?(威尼斯的河道) “汽车”呢?(小艇)

  (2)这一课我们预习过,刚才又读了一遍,你记不记得文中有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男女老少各类人”都离不开小艇?(有)都写了谁?

  (写了商人、妇女、老人、小孩都离不开小艇)

  (3)是啊!可见它确实是那儿[主要的工具],从这里、我们得出了小艇的—个特点,你说是什么? (小艇作用大)(板书:作用大)正因为小艇有这个突出特点,所以作者选择小艇写。你认为还有其它原因吗?

  (结合同学的发言。由老师板书:样子奇特、船夫技术高超)

  (4)同学们读得很认真,从整体上认识到了小艇这些特点。我们今天这堂课,就是要来学习作者是怎样细致地观察,并抓住小艇的特点来进行精彩描绘的。

  二、精读课文,探究写法

  1、学习第二自然段

  思考:作者是怎样写小艇样子奇特的,谁来为我们读一读描写小艇样子的段落? (指名读第二段)

  (1)这儿哪些词直接写出了小艇的特点?请默读课文,并用“△”在词语下面做记号。

  (长、窄、深、翘、轻快灵活)(老师板书:长、窄、深、翘)

  (2)除了这些,作者还用什么方法来写小艇的特点?(比喻)几个比喻?(3个)唉?怎么同是这小艇,用了3个不同的比喻?

  (比作独木舟,写出小艇长、窄、深的特点;比作新月,写出了小艇两头翘起的特点;比作水蛇,写出了小艇行动轻快的特点。)

  (3)理解得非常好,可见,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抓住了小艇的主要特点,描写细致入微。现在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一下吧!(全班一起读)

  读得太棒了!要是能把加“△”的词语读重音,那就更好!下面请3、4组的同学读直接写小艇特点的部分(第一句),1、2组读比喻的部分(第二句)。

  (投影模型)这是威尼斯小艇的模型,请跟老师一起说它的特点:威尼斯小艇有二、三英尺长,又窄又深,像独木舟,船头船梢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像一条水蛇。

  (4)现在请同学们看着这模型试着把描写小艇的句子背出来?不太会的,可以看着书朗读。

  2、学习第四自然段

  过渡:同学们看小艇的样子是这样奇特,坐在里面又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呢(请全班齐读第三自然段)。

  (1)通过第三自然段我们感受到坐在小艇里是那样舒适、充满情趣。不过,这还都离不开船夫的驾驶技术,那作者是怎样具体写出“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这个特点呢?

  我们能不能给这个部分设计个表格,让人一看就知道,“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2)分组讨论评议并完成表格:

  在何种情况下船夫如何应对

  在船只很多,速度很快的情况下船夫能操纵自如

  在拥挤的情况下船夫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

  在极窄的地方船夫能平稳地穿过

  3、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1)过渡:我们通过讨论评议,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作者是通过细致的观察,并具体写出“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这个特点的。对于“小艇作用大”这个特点,他同样观察得很细致、描绘得很精彩。

  请大家自由读最后两个自然段,看看哪个自然段写得精彩?

  (2)讨论评议

  重点第六自然段

  读最后的这一自然段,大家再看看,你认为哪些语句写得精彩?

  [A“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这一句写得精彩。这—句,精彩在哪儿呢?

  精彩在作者这里用拟人的手法来写威尼斯,显得很生动,这儿哪些词让你觉得作者用上了拟人的手法?

  (“沉沉地入睡”)

  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而且点出了威尼斯之夜怎样的特点?

  (静)。

  B、“小艇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传来一片哗笑……声音”写得精彩。

  这一句,又精彩在哪儿呢?

  (精彩在它告诉我们,威尼斯小艇在夜里也给人们带来欢乐。)

  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吗?

  (这一句写出了夜里的许多声音,但是显得很寂静。这半夜里传来的哗笑和告别的声音,却让我们感到这夜,更加——(宁静了) 作者虽然写的是声音,但却显出这夜是静的,写得多精彩啊!

  C、“水面上渐渐沉寂,只有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一句精彩

  这句精彩在哪?(月影摇晃给人美的感觉)

  轻轻的摇晃,让我们感到威尼斯城夜是怎样的一种美?(静的美)

  “摇晃”是动的,怎么让人有静的感觉?在什么情况下,月亮影子才会在水面摇晃? (水面静时)

  上文中哪个词点出这时水面的静?(沉寂)

  你看我们读书时,不能只盯着一个词,而要联系上文,同时还得注意下文,现在我们来看看下文,唉?你说水面这时为什么会沉寂下来?(与小艇有关?

  (小艇停泊——水面才静下来)文章在这一自然段中哪儿点出?

  (“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句点出)。

  正因为小艇停泊了,我们才看到——(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

  我们才注意到——(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

  我们才注意到——(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

  作者通过拟人写静,通过动态、声音反衬静,而这静则更突出了小艇与城的关系——(密切);说明了小艇的——(作用大)

  (3)感情朗读

  作者的描绘多精彩啊,让我们通过朗读来欣赏威尼斯月夜的静寂的美景吧![播放威尼斯之夜录像]老师先读第一句“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老师读时强调了哪些词?

  (渐渐、摇晃)很静、很美;一起读好吗?(齐读)

  三、总结课文。

  到了这时,人歇了,船停了,城市才进入梦乡了,可当第二天,曙光初露的时候,人醒了,船动了,城市又开始活跃了,多么奇特的异国风光,多么难忘的威尼斯小艇啊!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作者是怎样细致的观察并抓住小艇的三个特点来进行精彩描绘的。

  板书: 威尼斯的小艇

  交通工具 样子奇特;

  驾驶技术 特别好;

  作用大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一、谈话

   小朋友们,你们好!我叫徐远敏(板书),你们可以叫我徐老师。初次与你们见面,我本该先自我介绍一下,可我这个人没什么特点,也没什么优点,更没有多少的缺点,让你们马上记住我,难呀。你能记住我了吗?为什么?

  谢谢你们,能记住我。

  走进这幢房子,我就感觉自己像似一个灰姑娘(灰姑娘的故事听过吗?我现在就是灰姑娘),魔术棒给了我一次和你们三(5)小朋友交流和学习数学的机会,我真是太幸运了,所以我今天也一定要记住我们三(5)班的每一个同学,你叫什么?谁能介绍一下我们三(5)班的一些情况。我们班共有几个人?女生有几人?

  我们通过交流相互都有些了解了,相信接下来数学学习会让我们成为知己。现在,我们可以开始上课了吗?师生问好!

  二、创设问题情境,产生需要。(约5分钟)

   1、如果我把这四苹果分给他们两个,我可以怎么分?

  生:每人两个。

  师:为什么这样分?

  生:这样公平。

  师:这种分法,数学上叫什么分?

  生齐说: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谁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种平均分。

  生:4 2=2(教师板书)

  2、我再想把这2个苹果平均分给这两个小朋友,每个人几个?用哪个式子表示。

  生:2÷2=1(师板书)

  4、我再把这个苹果平均分给后面两个小朋友,(师用小刀切出苹果)每人又得到几个?用哪个式子表示

  生:1÷2=0.5(师板书)

  5、半个,可以用0。5表示,还可以用怎么表示呢?(学生40妙钟没有学生发言,但在思考,教师也没有引导,)

  6、师:你们想知道数学上还可以用什么表示吗?生:想

  7、师:数学上还可以用这个数来表示(板书1/2)

  师:谁知道它怎么读?

  生:一分之儿;

  生:二分之一;

  师:它叫二分之一,我们应该从下往上读(师在分数旁边画上一个箭头)

  生齐读

  师:这个数叫做分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认识分数)

  生;没有平均分。

  师:你能再说一遍吗?(生重新再说一遍)

  生:我把窗户……

  生:我把文具盒……

  6、师:图形、黑板、铅笔,其实就是把什么平均分成两份?

  生:物体、东西

  师:其实就是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的它的1/2。

  7、如果我把这个一排同学人数看作是一个东西,把它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是多少:

  生:1/2。

  师:那这个1/2里有多少个人?

  生:4个。

  师:如果我把全班同学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是多少?这个1/2里又有多少人。

  生:1/2

  生:18人。

  三、认识其他分数(约8分钟)

   1、师: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不只只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两份,有时候可能要分成3份、4份……更多的份数。

  师:现在,我要把这个圆形平均分给四份(教师对折,再对折),我取其中的一份,用一个什么分数来表示?

  生齐答:1/4

  师:如果取其中的两份,又用哪个分数来表示

  生:2/4

  师:你知道我要出哪个分数?

  生:3/4

  师,那我要取几份?

  生:3份

  师生齐叫出4/4

  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个分数?他们有什么特点?

  生:他们都是平均分

  生:他们都是把圆形中的一部分

  师:请同学们听清楚老师的问题:是观察这几个分数有什么特点?

  生:他们的分母都是4

  师:为什么都是4?

  生:因为他们都是把圆平均分成了四份

  生:分子一个比一个多。

  师:为什么?

  生,分子代表他们取的份数,所以才会这样

  师:那也就说分子表示的是……

  生:涂色部分的份数。

  生:所取的份数。

  2、如果我把这个圆形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生:1/8(板书)

  师:5份又是几分之几?

  生:5/8(板书)

  师:如果把它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一份又是多少?

  1/100(板书)

  师板书29/100,它表示什么呢?

  生:表示把这个圆形平均分成100份,取其中的29份。

  3、师:现在,你能说出一个分数吗?

  生:2/5,3/9、23/50……

  师:我们能把所有的分数都说出来吗?

  生:不能,有无数个。

  目的:1、认识其他的分数;2、让学生知道分子、分母各表示什么?

  感悟:学生在观察比较1/4、2/4、3/4、4/4的特点中,知道了分子和分母所表示的意义,这一环节的教学很成功,在后面的练习中得到了验证。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个分数,全班36个人,3/4的人得到了发言,学生参与面广。

  四、巩固练习(约8分钟)

   1、师:小朋友,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分数,那我要考考大家,哪些小朋友是真正了解分数? 用下面的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对吗?

  3/4 2/3 3/5 1/2

  2、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3、看到这个图,你会想到哪些分数?

  五、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约5分钟)

   1、今天,我们通过分一分,认识了分数这个新朋友。那我们回顾头来看看,分数与我们的老朋友除法,有没有联系?

  4 ÷ 2 =2

  2 ÷ 2 =1

  1 ÷ 2 =1/2

  1 ÷ 4 =1/4

  1 ÷ 8 =1/8

  学生观察后:

  生:有联系。

  生:分子就的被除数,分母就是除数。(教师用箭头表示)

  师:其他同学,也发现了吗?

  师:如果,我写一除法式子,你知道等于多少吗?1 ÷ 8

  生齐答:1/8

  师:板书2 ÷ 3等于多少

  生:2/3

  师:真得等于2/3吗?这个知识大家可以课后去研究一下,以后我们也会学到。

  2、通过练习,我们发现很多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如果我们能善于发现数学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那我们就一定能学好数学。

  六、课堂总结(3分钟)

   师:和好朋友在一起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钟声马上要响起,魔力马上就要消失了,在最后的这一分钟的时间里,我想做一个调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收获吗?静静地想一想。

  师:有收获的请起立?用一个分数怎么表示?

  生:36/36

  师:我采访几个小朋友,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

  认识了一种新的数——分数。

  生:用分数表示必须要平均分。

  ……

  师:谢谢,你们的收获,你们的快乐,就是我这次灰姑娘之行的最大收获。你们的表现,我也非常的满意(板书1/1)。下课,朋友们,再见!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生字15个。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学生应该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课型:课文

  教学方法

  谈话、小组合作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指名说说:自己知道哪些礼貌用语,它们在什么情况下用?

  2、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有关两个小朋友使用礼貌用语的故事。

  3、板书课题:《说声对不起》(学生齐读两遍)

  二、新授。

  1、质疑: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初读课文。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标出自然段的段序。

  (3)出示生字,学生开火车读。

  挨 超 陆 铅 措 窘 陈 眶 彼 歉 秒 凑 谅 束

  (4)出示生词,同桌读,男、女同学接读。

  挨打 超越 大陆 铅笔 不知所措 窘迫 陈列 眼眶 彼此 道歉 一分一秒 凑到 原谅

  结束 支支吾吾

  3、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勾出不懂的词语,在小组中讨论。

  (2)提出还不懂的词语,大家解决。

  (3)指名接读课文,并指名评价。

  (4)在小组中学习:

  a自由读课文。

  b讨论:我为什么应该对陆叶说对不起?

  c选择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

  d讨论:小作者的表现,开始是什么样的,后来又上什么样的?

  由开始我说不出口,到后来的.我大声说对不起,是什么力量让他这样做的?

  e自由读第四自然段,体会我的心情。

  f指名说说:自己体会到了什么心情?

  4、朗读课文。

  正确地朗读课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板书设计

  讲文明

  说声对不起

  懂礼貌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的】

  1、了解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2、体会对偶手法的修辞作用,并能迅速辨认对偶句。

  3、正确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1、了解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2、正确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指导学生朗读全文。

  2、师共同疏通课文大义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第一层。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及文章背景

  范仲淹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主张“与民同乐”。

  范仲淹,字_________,_________朝_________家_________家,谥号_________,著有《_________》。

  二、范读课文,注意句读

  三、正音,完成预习二、三

  谪(zhé) 属(zhǔ) 浩浩汤汤(shāng) 霪(yín)

  霏(fēi) 樯(qiáng) 薄暮(bó) 谗(chán)

  顷(qīng) 芷(zhǐ) 汀(tīng)

  四、齐读课文,注意句读

  五、学生自读课文,力争读熟,体会作者的感情

  六、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第一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段。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重点词语:谪 越 具 增 属 予。(板书)

  3、教师纠正,归纳总结:

  第一部分(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板书)

  4、齐读课文第一段。

  七、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第二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段。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重点词语:胜状 汤汤 大观 备 然则 迁客骚人 得无(板书)

  3、教师纠正,归纳总结

  第二部分第一层(第2段)概述岳阳楼的胜景,并由此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为下文铺垫。(板书)

  4、齐读课文第二段。

  八、总结本节课内容

  第一部分属于叙事,第二部分属于写景。

  九、作业

  1、复习本节课内容;

  2、背诵课文。

  3、预习三、四段。

  【板书】

  岳阳楼记

  范仲淹(北宋)

  第一部分:(1)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叙事)

  第二部分:第一层(2)概述岳阳楼的胜景,并由此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为下文铺垫。(写景)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复习上节课内容。

  2、分析课文2、3两段。

  3、体会对偶手法的运用。

  4、找出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字词:拼音、解释。

  2、齐读、抽背。

  二、新授第三段、师生共同分析

  1、指名朗读第三段。

  2、指名结合注释翻译第三段。

  重点词语:若夫 排空 去国。

  3、教者纠正、归纳、总结。

  第三段写物暗己悲,为下文议论“不以己悲”伏笔。先写景,后写情,情景交融。(板书)

  4、学生齐读第三段。

  三、师生共同分析第四段

  1、指名朗读第四段。

  2、指名结合注释翻译第四段。

  重点词语:至若 春和景明 而或 把酒临风

  3、教者纠正、归纳、总结:

  第四段写景明则喜,为下文议论“不以物喜”伏笔。先写景,后情,情景交融。(板书)

  4、学生齐读第四段。

  四、师生共同找出文中的对偶句

  如:“衔远山,吞长江”“日星隐耀,山岳潜形”“沙欧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浩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五、总结本节课内容

  三、四段为第二部分第二层两段文字分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物(景),一暗一明;情,一悲一喜,形成鲜明对照。其实,看起来是写“异”,实际上是写同。因悲和喜表现虽“异”,但本质相同,都是作者所反对的以个人容辱为转移的悲喜观。这样,就自然过渡到下文论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崇高思想境界上来。

  六、自读三、四段,力争背诵

  七、作业

  1、复习本节课内容。

  2、背诵课文。

  3、预习最后一部分。

  【板书】

  岳阳楼记

  范仲淹(北宋)

  (3)物暗己悲,先写景,后写情,情景交融。

  为议论“不以已悲”伏笔。

  第二部分:第二层(3、4)

  (4)景明则喜,先写景,后写情,交融。

  为议论“不以物喜”伏笔。

  第三教时

  〖教学目标

  1、复习上节课内容。

  2、分析最后二部分。

  3、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积极意义。

  4、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字词:拼音、解释。

  2、齐读、抽背。

  二、新授第五段、师生共同分析

  1、指名朗读第五段。

  2、指名结合注释翻译第五段。

  重点词语:求 古仁人 或异二者之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微斯人,吾谁与归

  3、教师纠正、归纳、总结第五段:

  第三部分(5):抒发作者的阔大情怀和政治抱负被。

  这里自然总结出全文中心意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回答,进一步揭示了古仁人和迁客骚人思想感情之“异”。这一句概括了古仁人的宏伟抱负,也表达了作者自己高远的志向。

  4、学生齐读第五段、力争背诵。

  三、师生共同分析第六段

  1、指名朗读第六段。

  2、指名结合注释翻译第六段。

  3、教师总结。

  第四部分(6)写作这篇记的时间。

  四、齐读课文、力争背诵

  五、作业

  1、复习本节课内容。

  2、背诵课文。

  3、预习下一课。

  【板书】

  岳阳楼记

  范仲淹(北宋)

  第三部分(5):抒发作者的阔大情怀和报负。

  第四部分(6):写作这篇记的时间。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课题名称:家

  活动过程:目标:

  1、引导幼儿理解儿歌内容,掌握儿歌的结构特点。什么是什么的家。

  2、鼓励幼儿根据儿歌提供的线索,尝试初步创编儿歌的兴趣。

  准备:

  1、背景图

  2、白云、小鸟、小羊、小鱼、蝴蝶每人一个

  3、天空、树林、草地、河水、幼儿园

  过程:引入主题

  1、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新朋友,

  2、 你们想知道他们是谁吗?

  3、 对了你们说对了,

  4、 现在就让我们这些好朋友起一做个游戏吧。5、 你们玩完乐也累了,

  6、 现在听音乐找到自己的家。教儿歌

  7、 你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家,

  8、 现在我们帮助他们也找到自己的家好吗?

  9、 教师提问?蓝蓝的天空是谁的家?茂密的树林是谁的家?绿绿的草地是谁的家?清清的河水是谁的家?红红的花朵是谁的家?美丽的`幼儿园是谁的家?

  10、 幼儿看图分组说

  11、 幼儿看图连贯的集体说

  让幼儿充分想象,创编儿歌

  1、你们都吧好朋友送回家了,请你们在动脑筋想一想,蓝蓝的天空还是谁的家茂密的树林还是谁的家?绿绿的草地还是谁的家?清清的河水还是谁的家?红红的花朵还是谁的家?美丽的幼儿园还是谁的家?

  2、明天我们一起把大家想的聚在一起说给小朋友听,我们一起再来做个游戏吧。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恐龙、欣喜若狂、轻盈、敏捷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恐龙是怎样演化成鸟的。

  3、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知识的兴趣。

  4、背诵感兴趣的部分。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树立学生探究的意识,培养他们钻研科学的精神。

  【教学准备】

  有关恐龙的资料 、课文朗读磁带、教学挂图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挂图展示,激趣导入

  二、板书课题、解题

  飞向蓝天的恐龙

  三、听课文录音带,自学生字词

  1、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2、自学生字词:

  ⑴ 认读字:

  钝 凌。

  ⑵ 书写字:

  恐、凶、笨、鸽、仅、顿、描、绘、吨、盈、敏、捷、崭。

  ⑶ 新词:

  迟钝:反应慢,不灵敏。

  五彩斑斓:灿烂多彩。

  凌空翱翔:在空中回旋的飞。

  后裔、欣喜若狂、隧道、繁衍、茹毛饮血、毋庸置疑等词语让学生用老师教的方法自己解释、讨论。

  四、自由朗读课文,感悟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大量的化石显示,鸟儿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

  第二部分(3、4自然段):科学家们假想恐龙是如何演化成鸟儿的。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科学家们希望能从化石中重现这一历史过程。

  五、小结第一课时学习内容,确定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2、发表你对课文的理解。

  二、深入分析,理解全文

  采用逐步分学习的方法理解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探究第一部分内容:

  ⑴ 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中的似乎是什么意思?

  (好像、仿佛的意思)

  ⑵ 这一段怎样引出观点的?

  (把恐龙与鸟类作比较)

  ⑶ 老师问:

  科学家们在这一部分中提出了什么样的假说?

  (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⑷ 老师问:

  科学家为什么欣喜若狂?

  (因为可以证明鸟类是由古代的恐龙演变而来的。)

  ⑸ 学生讨论:

  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点睛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是点睛之笔呢?

  2、指名朗读课文第二部分,师生共同探究这一部分:

  这一部分主要是科学家们假设猜想恐龙向鸟儿进化的过程。

  (教学这一部分必须注意:恐龙进化经过了漫长的年代;并不是所有恐龙都在向鸟儿进化;有较多内容是科学家的一种假设、推断。 )

  3、学习第三部分,质疑、探究:

  老师:谁能说说希望能重现这一历史进程这句话饱含的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指正。

  三、反馈全文,学生质疑

  1、用自己的话说说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

  2、质疑并解答,学生交流、讨论,教师释疑。

  四、总结全文

  课文假想了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过程,作者说明简洁、意思表达完整、准确,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激发了我们探索自然的兴趣。希望同学们在此启迪下,将思绪放飞蓝天,去探索大自然以个又一个奥秘,为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

  【板书设计】

  飞向蓝天的恐龙

  两亿三千万年前数千万年后许许多多年后亿万年前

  第一种恐龙 庞大家族 恐龙中的一支 飞向蓝天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11-30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7-25

物理教学设计方案08-01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4-18

优秀教学设计方案02-25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三篇06-05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3篇06-05

教学设计方案四篇06-06

教学设计方案八篇06-14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四篇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