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时间:2022-02-10 16:37:0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放大课文图片。

  教学目标

  1.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2.阅读课文,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识贫富悬殊,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穷苦人民的不幸遭遇。

  【教学过程】

  一、启发激趣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第四单元的两篇讲读课文的体裁是什么?学习的重点又是什么?

  2.介绍作者简况:

  今天,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一位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丹麦的安徒生及其他的一部经典之作——《卖火柴的小女孩》……

  3.审题激趣:

  齐读课题,说说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启发激趣,让学生回忆本单元的学习方法——抓住关键的句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学好本课作准备,同时向学生介绍作者简况,审题激趣,目的是为了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以“新”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二、自读质疑

  1.带着问题轻声朗读课文。(精选学生的问题)

  小孩子为何去卖火柴?其遭遇又是如何?

  2.巡视指导,了解学习情况。

  3.注重指导阅读常用的阅读符号。

  用“==”划出中心句,用“——”划出重点句,用“~~”划出佳句,用“。。。”划出中心词,用“...”划出重点词等。

  在全面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依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点,让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进行圈划批注,质疑问难,学会自主操作,培养迁移能力。

  三、重点深探

  1.小组讨论、交流。

  2.集体交流,精讲关键的语句及重要的问题。

  例:①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

  ②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地方去了。

  ③小孩子坐在墙角里,两肋通红,嘴角带着微笑。

  本环节是围绕教学重点——小女孩的五次幻想,通过读、划、思、议的学习方法,精讲第一次幻想,其余四次幻想,引导学生自觉深探,突出以指导朗读,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女孩的思想感情,激起学生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憎恶,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的思想感情。

  四、自我回顾

  1.你是如何理解掌握本篇课文的?运用了哪些方法?

  2.师小结,在阅读教学中有许多方法可以运用,如:旁批,发现问题等。

  教师启发学生主动整理学习新内容的学习方法,总结提高,整体理解,促进学生学有所得,灵活运用,真正体会到探求真知的'苦与乐。

  五、练习运用

  1.师出示三个不同颜色的盒子,并明确告诉学生这三个盒子里面有三种不同难度的题目,谁愿试摸题目来解答。

  2.学生自告奋勇摸题解答。

  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A、B、C三档不同难度的题目,采用挑战形式解答,激发学生求知欲和积极参与的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巩固和运用学到的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六、开拓延伸

  出示安徒生的著作《安徒生童话选》、《格林童话选》,并作简要的介绍,鼓励学生课后去阅读。

  拓宽知识面,引导学生自觉地读一些世界著名的童话故事,积累知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2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我国战国时期的改革家商鞅为了在全国建立起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保证变法的成功,在都城南门立木取信的故事,显示了他变法的决心和意志。

  全篇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商鞅受权变法。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讲商鞅南门立木取信于民的故事。

  第三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商鞅“南门立木”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选编本文的目的:让学生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故事和意义,引导学生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性。

  设计理念:

  本课的设计围绕课文的重难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讨论,用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去读书,让学生自行探究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学生的主人。给学生更多发挥自己语言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发现、质疑,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言而有信、说道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初步建立法制观念,在生活中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3、指导学生根据提示,体会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4、帮助学生认识“鞅”1个会认字和学会“孝、葫、础”3个会写字。掌握“葫芦、基础”,理解“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颜开、真心实意、惹是生非”等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故事和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

  教学准备:

  1、让学生查阅商鞅变法的资料。

  2、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言而有信、说道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初步建立法制观念,在生活中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3、指导学生根据提示,体会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4、帮助学生认识“鞅”1个会认字和学会“孝、葫、础”3个会写字。掌握“葫芦、基础”,理解“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颜开、真心实意、惹是生非”等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故事和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

  一、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商鞅变法的故事吗?

  2、你对商鞅有那些了解呢?(课件出示商鞅图片,引导学生交流课前的搜集。)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注重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为了进一步了解商鞅,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和新词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并标出不懂的问题,然后同桌或小组内交流一下是怎么学会生字和新词的?

  2、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3、教师检测生字和词语。

  ●课件演示生字,指名学生认读,组词。

  ●认读词语“葫芦、基础、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颜开、真心实意、惹是生非”。

  ●重点理解“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颜开、真心实意、惹是生非”,让学生用“冥思苦想”、“惹是生非”说话。

  【重点指导字“孝、葫、”两个字。“葫”上下结构,上小下大,左下“古”略偏上;“础”左右结构,左小右大,右边“出”的笔顺;第一、四笔为竖折、第三笔竖纵贯上下。注意“惹是生非” 不要写成“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悟

  1、指名学生读课文,同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全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课文主要写的是我国战国时期的改革家商鞅为了在全国建立起一种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保证变法的成功,在都城南门立木取信的故事,显示了他变法的决心和意志。)

  【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评价中促进朗读;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求统一和精确的答案。】

  2、互动交流:课文可以分为那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商鞅受权变法。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讲商鞅南门立木取信于民的故事。

  第三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商鞅“南门立木”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四、合作评价,归纳质疑。

  1、通过初读课文,你觉得商鞅是个什么样的人?

  随机板书:商鞅--政治家--赏罚分明--严格执法

  诚信和聪明

  【引导学生评价,尊重学生独特感受。】

  2、通过合作学习你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学生提出,教师进行归纳。

  预设:

  (1)商鞅为什么要说服秦孝公变革旧的法规?

  (2)商鞅要在秦国实行变法遇到了哪些困难?

  (3)商鞅为什么要在南门立木?人们对商鞅南门立木的做法有什么看法,商鞅是怎么做的?

  (4)商鞅南门立木有什么影响和作用?

  【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发现问题,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下节课我们继续对这些问题的探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言而有信、说道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初步建立法制观念,在生活中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3、指导学生根据提示,体会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4、帮助学生认识“鞅”1个会认字和学会“孝、葫、础”3个会写字。掌握“葫芦、基础”,理解“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颜开、真心实意、惹是生非”等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故事和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

  一、复习激趣,谈话导入

  1.以游戏的形式复习生字、新词,并引导积累运用词语。

  2、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南门立木》这篇课文,文中的商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最欣赏他的哪些做法?

  3、这节课让我们结合课文和上节课滞留的`问题继续感悟商鞅变法的决心和坚定的意志。

  二、研读课文

  下面请同学们围绕上节课几个问题,抓住课文中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的描写进行读书、体会、交流。

  1、出示自学提示:

  (1)商鞅为什么要说服秦孝公变革旧的法规?

  (2)商鞅要在秦国实行变法遇到了哪些困难?

  (3)商鞅为什么要在南门立木?人们对商鞅南门立木的做法有什么看法,商鞅是怎么做的?

  (4)商鞅南门立木有什么影响和作用?

  (5)你对商鞅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6)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理解。

  2、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点拨引导。

  【以学生自学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的感悟和体验,不要求统一的说法,说出自己的理由就可以。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随机的点拨引导。教师灵活把握重点,强调在“对话”中生成问题。】

  (1)交流、体会商鞅变法的决心。

  ①阅读第一部分,解决第一个问题。

  【引导学生抓住“改革家”“说服秦孝公变革旧的法规,争取国家富强”“主持变法”等,了解商鞅是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要说服秦孝公变革旧法。】

  ②阅读第二部分,通过理解重点句,解决第二、三个问题,教师指导阅读。

  【要引导学生了解商鞅要在秦国实行变法遇到了哪些苦难,他为什么要在南门立木。抓住商鞅在南门立木时出示两个告示及人们看告示后的议论,了解人们对商鞅南门木的看法。引导学生抓住“商鞅立即大声宣布”和“郑重地对大家说”的具体内容,理解商鞅言而有信、说到做到、严格执法的精神和意志。】

  ③阅读第三部分,解决第四个问题。

  【引导学生抓住“在全国上下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不但……而且……”理解商鞅南门立木产生的巨大影响和作用。】

  (2)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写法。

  ①“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儿,怕是耍人玩儿的吧?”(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是人们围在大木柱的四周议论的一句话。把大木柱从南门扛到北门,就赏十两黄金,天底下不会有这么便宜的事,恐怕是耍弄人。人们的这种想法,表示对商鞅变法的怀疑。这样写为体现商鞅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埋下伏笔。)

  ② 从围观的人群中走出一个小伙子,只见他挽起衣袖,把大木柱扛起来就走,一边走,一边还嘟囔着:“我倒要看看,这位左庶长大人说话算不算数。”(小伙子为什么会这样说话呢?从这段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小伙子在商鞅第二天下令“谁能把这根大木柱扛到北门,就赏给他五十两”之后,一边走一边嘟囔的一句话。他认为事情不会是那样,有反说的语气。左庶长说话不算数,试试看吧。从小伙子的动作、语言表明他对商鞅下的令持的怀疑态度。这段描写让我们进一步体会到“南门立木”的言而有信会对变法的实施有深远的影响。)

  ③小伙子噌噌噌地登上了城楼,不一会儿,手捧五十两黄金,喜笑颜开地走了下来。(小伙子不仅仅是因为得到了赏金而高兴吗?这是小伙子心里会想些什么?旁观的人又会说些什么?)

  (小伙子“喜笑颜开”不仅仅是因为他得到了黄澄澄的赏金,还因为他亲眼看到了这位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说话算数、有效。为新法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是小伙子心里会想些什么?旁观的人又会说些什么?两个问题的设计,填补了课文空白,使学生更深地感受、理解了商鞅的了不起。学生对商鞅的做法有了更深的体会,我感到一个言而有信、说道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形象逐渐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我更欣喜地看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并灵活地运用了语言。】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课外延伸

  小练笔:你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是怎样了解的,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写时要注意结合生活实际。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读2个字。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

  能结合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思品目标

  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艰难困苦如同一个筛子,筛掉弱者,留下了强者。

  教学重点:

  想象女友不畏艰难在狂风暴雨中前行。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看门老人的话。

  教具准备:

  投影片 文字

  一、导入,质疑。

  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

  (筛是什么意思?什么是暴雨筛?)

  二、读课文,理请文章脉络。

  1.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随文纠正读音)

  教师重点指导如下字词的读音

  牛仔 鼓胀如帆 裹挟 渺无人迹 沮丧 撑开

  2.同桌互读

  3.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给课文分部分?说一说,每部分都写了什么?

  三、抓住主旨,自学课文。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我的女友是怎样做的?读了课文你从中受到哪些启迪?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动笔画一画、做批注。

  (2)生独立读—画—批

  (3)集体交流。

  A.教师点拨的重点: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1) 课文中多处描写了暴雨肆虐的情景,请你画出来,结合我的“女友”的做法谈一谈你的理解?

  (2)展开丰富的想象,那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3)再读一读这些句子,你有怎样的`感受?(更加体会到女友的坚忍不拔的精神)

  当我知道除了我,没有一个来时,我有些失魂落魄,而看门老人的话却使我一步步有了今天的成功。老人到底说了什么呢?

  B.理解老人说的话

  (1) 出示投影

  暴雨是一个筛子。胆小的、思前想后,都被它筛了下去,留下了最有胆量和最不怕吃苦的人。

  (2) 读一读这句话,想一想是什么意思?

  (3) 联系上下文内容谈一谈你的理解。

  (4) 再读一读这句话,结合自己的经历或生活中的实际谈。

  (5) 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句话。

  (6) 将文章中的环境描写和我的做法结合起来读,感受理解。

  (7) 此时你们明白了题目“暴雨筛”的意思了吗?

  四、总结全文,谈感受。

  1.读了课文,你受到了哪些启迪?(可以对题目、环境描写、女友在暴风雨中的情景、老人的话)

  2.将自己最深的感受写下来。

  板书设计:

  6 暴雨筛

  筛掉:胆小的、思前想后的人

  留下:最有胆量、最不怕吃苦的人。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课文中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代,魏王派西门豹去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巧施妙计,破除迷信,兴修水利,带动群众发展经济的历史故事,刻画了一个为民办实事、做好事的古代官的形象,赞扬他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品质。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先写西门豹通过调查得知邺地贫穷的原因;然后重点写西门豹巧破迷信,最后写西门豹发动人民兴修水利,使庄家年年得到好收成。

  选编该课文的目的:

  1、学习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词句,体会人物品质。

  2、使学生从小受到破除迷信、尊重科学的教育。

  学情分析

  1、本班有48位学生,有6位学生学习成绩优秀,有12位学生学习成绩良好,有10位学生学习成绩合格,其余的都很差,有的连写字都还不会。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少,平时不愿交流。平时的作业或测评,及格率几乎不超过60%,将近有10个学生平时成绩在10分上下,甚至有的要从基本的识字、写字开始。为此几乎所有的都得从头来。

  2、形成这样的原因:(1)原任课教师不重视。(2)学生的资质差,有弱智的。(3)学校与家长缺少沟通,使认识上产生距离。

  3、如何理解西门豹的办法妙在哪里?(由于学生基础差,不易理解)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抓重点段给课文分段。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25个词语的意思,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闹”的在文中三个句子中的.意思。

  3.了解西门豹为民除害的事迹,知道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敢于破除迷信,为民办实事的好官。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初步学会抓重点段给课文分段。

  教学的难点是:知道西门豹是如何将计就计惩治首恶,破除迷信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置悬念,揭示课题:

  同学们,距今20xx多年的战国时期,有一位地方官名叫西门豹(板书,并学习生字“豹”),虽然他官职很小,却一直被人称颂。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让我们通过课文学习来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引疑

  1.听课文录音,

  思考:课文写了西门豹在什么地方为当地百姓做了哪些好事?

  2.检查生字、新词学习情况,再读课文

  3.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三、学习“单元提示”,指导分段

  1.学习“单元提示”,明确抓重点段分段的步骤,方法。

  2.再读课文,根据刚才的问题,找出重点段,给课文分段。

  四、研读课文第一段

  1.西门豹到了邺地,发现那里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于是展开了调查,现在请同学们来研究西门豹所作的调查,分析造成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大原因,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研究出来的?

  (小组合作学习,共同研究)

  2.交流,汇报,得出结论:

  (1)巫婆官绅给河伯娶媳妇

  (2)年年闹旱灾(板书)随机解释“闹”在三个句子中的不同意思

  3.共同讨论,写调查报告

  4.交流

  五、练习拓展:

  修改调查报告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研读第二、三段

  1.西门豹是邺的地方官,他了解到巫婆官绅祸害百姓的事实后,可采取归些办法惩治他们?

  2.但西门豹采取了什么办法?他的办法巧妙在哪里?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引导从西门豹的言行中去研究

  3.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教师适当引导,重点研读三个重点句,品析词句,边读边体会西门豹的将计就计。

  (1)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另外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说完,他叫卫士抱起巫婆,把她投进了漳河。

  (2)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说完,又叫卫士把那个人投进漳河。

  (3)西门豹回过头来看着他们说:“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说完又叫卫士把他们扔下漳河去。

  4.想象说话:漳河边上的百姓看了事情的以过会怎么说?

  5.西门豹还为百姓做了什么事?

  三、总结,领悟人物品质:

  现在谁来说说20xx多年前的西门豹为什么到现在还被人称颂?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品味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审美情趣。

  4.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教学准备

  幻灯片,有关泰山的图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授课时间: 累计节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诗,背诗

  作为一首古诗,在形式上有它特有的规律,在朗读方面,要在理解诗句意思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选用恰当的情感来进行朗读,读时注意诗的节奏的变化,要读出诗的韵味。

  参考节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四、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

  教学反思:

  授课时间: 累计节数:

  第二课时

  一、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注释的内容,从整体上感悟诗句的意思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各自的资料,来感悟诗句的内容,体会诗句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尝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二、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横亘于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遣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板书设计

  远望

  近望

  望岳 凝望 惊叹、赞美、陶醉、豪迈

  愿望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根据注释疏通全文,读通、读懂故事内容。

  2、过程与方法: 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蕴含的道理,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蕴含的道理。

  难点:“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两个句子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话揭题,解题质疑

  1、师:同学们,文言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粹,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将再次来品读其中的一则《学弈》。

  2、师:知道题目的意思吗?(学习下棋。)知道学下什么棋?

  一起把课题读一读。

  3、师: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交流板书:谁向谁学?(或为什么学?)怎么学?学的结果?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师:(出示:全文)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仔仔细细地读读课文,看你能自己解决哪些问题?遇到读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借助注释)结合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这是学习文言文一种常用的方法。如果结合注释,还弄不懂的怎么办?(可以做上记号,请教前后左右同学互相合作着解决)再不行,举手请老师帮助。

  2、学生自读(5分)

  3、交流:根据大家提的三个问题,用自己的话说说,你都读懂些什么?

  (预设:生:有两个人拜弈秋为师学习下棋。一个人学得非常认真,一个人虽然在听,心里却想着要把天鹅射下来,结果两个人学得不一样。或,结果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

  (指名2个学生讲讲。)

  4、用自己的话,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师:看来,同学们基本能把的大意读懂了,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吗?

  5、读通句子。指名读,点评,正音。齐读。

  (在点评过程中,随机解决“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正确停顿。)

  三、抓住重点,设疑学文。

  1、理解“为是其智弗若与?”

  师:刚才咱们借助注释,读懂了自己提出的问题,大家找找文中也有一个问题,怎么问的?

  (出示:为是其智弗若与?)

  结合注释,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板书:智力?指名读这句话,读出问的语气。

  2、理解“曰:非然也。”

  师:对这个问题文中也有回答,怎么答的?(出示:曰:非然也。)

  分组读读一问一答句。

  师: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学习结果的不同呢?请同学们再次用心地读读课文,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吗?建议:不动笔墨不读书,可以在书上划一划,注一注,留下思考的痕迹。

  四、创设情境,读文悟理

  1、学生自由读文。

  2、交流:

  (预设:生:我觉得是两个人的学习态度不同,所以学习的结果也不同。)

  师:请你用文中的'话来证明你的观点。(出示相关语句)

  3、教师随机板书:专心致志, 思援弓缴

  4、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两个人不同的表现。

  5、创设情境,读文悟理

  (1)师:现在,让我们透过这些古文,来到当年弈秋诲二人弈的地方,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眼前看到的学弈的情景。(出示课文插图)

  学生自由练说。

  指名说。(学生可能会说,一个学生学棋非常认真,他一手托着下巴,目不转睛地盯着棋盘,一心想着该如何下这一招。也有可能正在思考着弈秋刚才教过的方法。而一个学生虽然人坐在那儿,可心不在焉,东张西望,根本不看棋盘,也没把弈秋的教导牢记在心。他可能在想,有天鹅飞过来了,拉开弓箭把天鹅给射死。……)

  (2)师:刚才我们说了那么多,而却用了34个字,精练的语言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两个人学弈时截然不同的表现。谁再来读读这句话,其他同学仔细听,他哪些地方读得特别好!

  学生赏读,把握重音,读出自己的感受。

  (3)难怪结果会是:出示句子: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出示句子填空:虽然,( )与(前一个人)一起学棋,结果却是( )不如( )。

  师:结合这个句子的意思,你能把下面这个句子说完整吗?

  (4)假设你就是弈秋,面对这两个学生,会作出怎样的评价呢?

  学生自由表达。

  6、连起来读读2、3两句话,读出自己对这两个人的态度。

  师:看来,这真的不是智力的问题,而是态度的问题。(板书:态度)

  难怪最后写道:引导学生再次读: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7、回归整体,配乐朗读全文。

  师:读着读着,你是否想到了自己学习时的情景?你属于前者,还是后者?读着读着,你是否想到了其实在我们的身边,类似“学弈”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指名自由说说。

  师:那就让我们也此为戒,时刻提醒自己,用心学习,用心做事。让我们再次诵读全文。

  五、传承文化,拓展积累。

  1、赏析文言文的特色

  师:备课的时候,老师数了数全文的字数,作者只用了寥寥70个字,就把学下围棋这件事写得完完整整,明明白白,还把两个性格不同的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更是让每个读完这篇的人悟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学习或做事都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这就是文言文的高深之处,这种文化的精髓,值得我们后辈学习与传承。这也是作者的高深之处,这种简洁明了、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也值得我们模仿和学习。

  2、走进孟子

  师:知道《学弈》的作者是谁吗?孟子

  简单拓展孟子的生平,以及留下的至理名言。

  (出示:孟子,名轲,字子舆或子居,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人。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中国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对后世影响很大。《孟子》一书记录了孟子的思想和言行,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师:除了我们今天学的这则文言文之外,孟子还留下不少耳熟能详的至理名言,至今广为流传。

  出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去找些孟子的名句、名篇品读赏析,不仅能提升你的文学修养,更能告诉你为人处事的道理。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7

  设计理念

  从诗歌的特点出发,通过梳言、造境、显象和抒情引领学生步步深入诗的意境与诗人的情感,并让吟诵之声萦绕始终,使学生不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而且体悟到诗歌的意境美、形象美和情感美。

  设计目标

  1.理解石灰的形象和特点,体会诗人的崇高品质。

  3.了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3.有气势、有节奏地诵读,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设计流程

  一、梳言:理解诗歌的意思

  1.导入解题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墨梅》,体会到了墨梅的纯洁、高尚。记得画家王冕这样赞颂道(学生接背):“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把迷人的清香与纯洁的品质留给了人间。

  这节课,我们还要去认识一位著名的诗人――于谦,他同样吟诵出这样的诗句……(屏幕出示全诗,师范读)

  (2)诗的题目读作……(生读诗题)“吟”在这里指的是古代诗的一种体裁,如《暮江吟》、《游子吟》、《女儿吟》等。

  2.读通诗句

  (1)通过自由读、抽读、齐读,让学生能读准每一个字的音。

  (2)师生相机正音,重点提示平舌音和翘舌音。

  3.理解诗意

  (1)讨论:学生同桌讨论,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不明白的画出来。

  (2)解疑:请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字词,师生解答。(重点讲解“若等闲”的含义:“若”是“好像”的意思,“等闲”是平常的,整句诗的意思是烈火焚烧好像是很平常的事。)

  (3)讲述:让学生完整地说说全诗的意思,不恰切的地方师生补充。(全诗意思:石灰经受了千锤万凿才从深山里出来,烈火焚烧也好像是很平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全然不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

  (4)吟诵:这就是石灰的一生,平平凡凡,轰轰烈烈,难怪于谦如此敬佩地赞颂道……(诵读全诗)

  二、造境:走进石灰的世界

  1.信息共享:石灰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了人间。只要我们细心留意周围的墙壁,到处可见洁白的石灰身影。石灰怎么会如此洁白呢?它究竟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呢?(让学生交流有关石灰的知识)

  2.石灰自述:我的名字叫石灰。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和珊瑚礁、大理岩的成分一样,将我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经过烈火的焚烧,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十分耀眼。如果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经过这次沸腾后,我又变成了熟石灰,模样也由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这时,把我和水混合就成了石灰水。你们看,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

  3.体会诵读:听了石灰的自述,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正是因为石灰经过了如此复杂而艰难的演变过程,所以诗人于谦才这么动情地写道……(诵读全诗)

  三、显象:再现物我的形象

  1.历尽磨难:对比感受石灰和于谦的形象

  (1)在诗人的眼里,石灰力尽了千辛万苦,可谓“千锤万凿出深山”;面对磨难与危险,石灰又是那么的从容自若,真是“烈火焚烧若等闲”。读一读第一句诗,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比如:石灰被铁锤击破了头,砸断了腿;被凿子挖开的心,掏出了肚;被熊熊烈火焚烧着,折磨着;然而,顽强的石灰面对这一切磨难,无所畏惧。真是太了不起了!……)

  (2)这就是坚忍不拔的石灰,这就是宁死不屈的石灰。难怪诗人如此敬佩地吟诵道……(诵读全诗)

  (3)读到这,不由得让我们想起诗人于谦,想起他的伟大一生。(学生交流收集到的于谦资料,老师补充: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人――今杭州。中进士,任地方官十几年。在任期间,于谦严格执法,廉洁奉公,救济灾荒,关心百姓,具有很高的威望。公元1449年,明英宗贸然率大军出征与北方的瓦剌军作战。土木堡一战明军大败,50万人马全军覆没,明帝英宗被俘。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扶英宗之弟为景帝,并亲自督战五昼夜打败了瓦剌军,赢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英宗也得以归国。可是回朝后,于谦不仅没有受到嘉奖,反而遭到朝中恶势力的迫害,以叛逆罪被杀害。《石灰吟》是于谦十六岁时写下的一首诗,正值热血青年的于谦慷慨激昂地吟诵道……(诵读全诗)真是诗如其人啊!石灰吟就是于谦一生的写照。

  2.永留清白:对比体会石灰和于谦的品格

  (1)对比讨论:石灰留给了人间什么东西?于谦又把什么留给了后人?(同桌讨论)

  (2)交流体会:(学生交流看法,老师引导升华)石灰被用在建筑物上,它留给人间的是洁白的墙;石灰哪怕粉身碎骨也全然不怕,它更给了人们精神的启示――要做一个坚强不屈、纯洁高尚的人。而于谦就是像石灰一样的人,他的人生就是石灰的人生,他的精神就是石灰的精神。

  (3)拓展联系:你还知道哪些像石灰一样、像于谦一样的英雄人物?(如:岳飞、文天祥等)这就是于谦。在他的诗作中,我们还发现了一首《咏煤炭》,同样表现出了于谦的高尚品格。(引着学生诵读,难读的字加上拼音)

  咏煤炭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四、抒情:抒发诗人的情志

  1.一诵――少年抒怀

  十六岁的'于谦就写下了《石灰吟》这样慷慨激扬的诗。想想当时的少年于谦为什么要写下这首诗?(学生交流,如:于谦是个很有志气的人,从小就怀有精忠报国的理想,就想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假如你就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于谦,你会怎么高声诵读这首诗?(学生诵读)

  2.二诵――为官感悟

  为官后的于谦依然不忘自己年轻时写下的《石灰吟》。当他回首自己十几年的为官生涯时,一定会感慨万千。他会有什么深刻的体会呢?(学生交流,如:嗨,我于谦一生清清白白,为国为民,总算无愧于自己年少时的誓言。)假如你是为官后的于谦,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情再次吟诵这首诗?(学生诵读)

  3.三诵――临刑陈词

  本该受到重奖的于谦,却惨遭陷害。试想临刑前的于谦一定有无数的话想向世人诉说。他最想说什么?(学生交流)千言万语道不尽于谦的心怀,不如化作声泪俱下的吟诵……(音乐起,诵读全诗)

  4.四诵――后世评价

  于谦的一生如石灰一样,后人评价他:“有巍巍定难之功,有侃侃立朝之节,有孜孜及民之惠,有徼徼律贪之洁。”今天我们学习他的《石灰吟》,就是学习他的崇高精神。人已远去,精神长存,无限的感动,化作深情的诵读。(学生深情背诵全诗)记住于谦,记住《石灰吟》,用你手中的笔写下于谦的这首诗。(指导难点字“锤”、“凿”、“烧”的书写,后抄写全诗)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8

  口语交际·习作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我的理想”,旨在让学生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认识到树立理想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教学建议:

  1.创设自然、宽松的环境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理想,例如,将教室里的桌子围成大圆圈,教师带头讲自己的理想。

  2.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累,明确什么是“理想”。过程如下:

  (1)回忆本组教材中人物的理想。

  (2)交流自己知道的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名人”小时候的理想,并简单说说自己的感想。

  (3)结合具体例子明确什么是“理想”:是自己希望实现的,又对别人有益的。

  3.不要将此次口语交际定位于考验学生的即兴演讲能力。讲之前,要让学生有所准备,并且要帮助学生明确准备的方向,保证准备的时间。

  4.为了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交际中,集体交流之前,可以先在小组里讲,讲得好的再到班上讲(被推荐的同学也可以适当介绍自己小组的同学各自的理想)。

  5.交际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并鼓励他们相互进行评价。老师不要过多地从讲的技巧方面去评价,要从内容方面多与学生作沟通与交流。同时要多肯定,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调动他们交流的积极性。

  6.集体交流自己的理想之后,可以提示学生找到与自己理想相同的同学,继续讨论怎样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最后,小组再选派代表在班上说说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

  本次习作是口语交际的自然延伸,题目就是《我的理想》。本次习作,不仅要突出习作主题本身具有的教育价值,还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有条理地表达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建议

  1.习作前,可以要求学生搜集一些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到课堂上交流。

  2.由于本次习作与口语交际结合得比较紧密,因此不必重新创设情境,主要的精力应该放在指导学生列习作提纲以及习作后的讲评上。

  3.习作前,教师可以列举一些学生的理想,如,“我的理想是当老板”“我的理想是做一个优秀的厨师”“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科学家”“我的理想是做一名教师”等,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理想虽然没有好坏对错贵贱之分,但是如果一个人树立这个理想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是对别人有益的,那么他的人生将会很有意义。

  4.指导学生在习作中写清楚三方面内容:(1)要写清楚自己的理想是什么?(2)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3)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为了让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可以要求学生列出简单的提纲:5.列出习作提纲后的主要教学过程建议如下:

  (1)交流提纲,重点听“我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和“我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理想”。

  (2)起草。学生按自己的提纲进行习作。

  (3)交流。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习作,全班交流、评议。指出有共性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4)修改。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对照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

  (5)誊清。

  【教学目标】

  1.通过相互倾诉自己的理想,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应对和表达的交际能力,同时培植学生表达的自信心,树立良好的理想观。

  2.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习作,表达自己内在的'真实体验,并能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评议与欣赏,感受习作的快乐。

  3.尝试前后照应的写法。

  【课时安排】3课时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收集以“理想”为主题的名言警句等,帮助学生积淀文化底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创设交际情境

  1.故事感染激发

  郝副营长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了。“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正是这样美好的憧憬,这样朴实无华的理想火种,点燃着郝副营长勇往直前的心。我们没有理由不说,郝副营长的理想是崇高的。

  2.激发交流愿望

  a 交流关于理想的名言。

  b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慕已久的理想,你有什么理想呢?

  二、提升交际能力

  1.自我倾诉,组织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敏捷性)

  说说看,你的理想是什么?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理想的种子在你心中生根了,你准备怎样做,让它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呢?

  2.指名交流,了解情况。(在表达的自信上着重评价)

  3.师生交流,学习技巧。(在表达的技巧上着重引导)

  a 教师声情并茂地向学生讲述自己儿时的理想,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如何有中心、有条理的讲述的。

  b 学生倾听、评价教师的发言:

  听:做到全神贯注,用神态做出反应。

  想: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

  说:在理解、尊重对方的基础上积极应对,与教师交流。

  4.生生交流,运用技巧

  a 学生在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对个别在组内交流有困难的学生,采用个别辅导或同桌互助的方法,鼓励他们积极发言。

  b 互听互评,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评价时注重评价表达是否自信,态度是否自然大方,表达的内容是否有条理,是否能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c 推荐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三、全班互动交流

  1.指名倾诉自己的理想。

  2.师生倾听、评价

  小结:今天,我们倾诉了自己的理想。让我们共同努力,将这颗理想的火种化成我们人生成长的精神翅膀,让它伴随我们飞向生命的每一天。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重音、停顿和语调来表达自己读文所体会到的感情。

  4。了解蝶蛾的样子、聚集在家里壮观的景象。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并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方法。

  教学难点

  阅读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由文字所描绘的画面展开丰富的联想,体会各种说明事物的方法的好处,并学习在表达中加以运用。

  教学准备

  幻灯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授课时间: 累计节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进一步学习生字新词

  二、检查学生对生字、生词的自学情况,直到学生进一步认读、理解

  1.随即指读生字,找到它在文中的位置,并能说出它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的作用。

  2.快速默读,形成一定的默读能力,快速找到生字、生词,并在语言环境中加以理解,也可以借助字典等工具书。

  三、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画出自己不懂得问题。

  四、教师检查自学情况,学生汇报。

  教学反思:

  授课时间: 累计节数:

  第二课时

  一、由题入手,了解大孔雀蛾这种昆虫

  1.由文题中的“晚会”这一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为学生创设主动思考、想象的情境,引领学生自然地进入到课文的学习。

  2.认真思考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大孔雀蛾汇集在一起是怎样的情景的阅读兴趣。

  二、通读全文,找到文章的中心句,并理清文章层次

  三、逐段来深入学习课文内容

  1.指导学生抓住文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文章各部分的重点。解本文写作结构上的特点,能抓住文章的重点,并能根据这些依据理清文章的层次。

  2.全文抓住重点词语“难忘”“晚会”来学习,先设想什么样的情景可以称之为晚会。引导学生在由此问题引入下文的深入学习。

  3.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哪些内容是对“大孔雀蛾晚会”的直接描写?哪些是侧面的衬托?

  4.在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完全理解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学习这部分描写事物的方法,并体会这样的方法的好处。

  5.倒数第二段指导学生自己阅读发现问题,能用一段话说出自己由这段介绍所能想象到的画面,指导学生朗读这段,通过重音和停顿的变化,感受这一情景的神奇和自己由衷的赞叹。

  6.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最后一部分与第一段形成了首尾呼应,文章浑然一体。紧扣“难忘”。

  四、总结全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让学生自主梳理总结。

  板书设计

  大孔雀蛾的晚会

  大孔雀蛾的外形特点

  大孔雀蛾晚会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0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课始,以“声”激情诱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又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缓渐弱的交响曲。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平静;以“欢乐抒情”衬托人们观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气势。

  (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因此,需运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

  根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采》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有关片断,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平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近,犹如“战马飞奔,坦克轰鸣”的顺序组接。录制两遍。第一遍按由远及近,将潮水的“如线”、“横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四个画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学生有时间看清楚并将实际景象与课文里的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衔接对号”。第二遍不定格,使学生对大潮由远及近的推进变化、发展有一个连贯、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形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诵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读,应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据不同段落的学习内容、训练任务、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读法。默读,利于思考;朗读,助于理解;齐读,训练面大;自由读,灵活主动;个别读,“以点带面”便于指导。读,又不能走形式,明确读的目的,提出读的要求,求得读的成效。要以读引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

  这堂课的教学,采用下列读法:

  课始:教师范读激情;课中:自学时默读,理解中自由读,理解后感情朗读;课尾:个别读、齐读相结合。

  (四)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结构力求体现“教为主导、生为主体、学为基础、思为核心、‘道’贯其中”的整体优化结构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做到“三动”和“三个保证”。

  三动:动脑思考;动口读说;动手画批。

  三个保证:在学习的中心阶段,即高潮处,关键处,难点、重点处,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议;保证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在课堂上过着愉快的精神生活。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1.教学重点: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突出重点的方法:

  (1)理清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

  懂得作者是按照“极远—渐近—再近—更近”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

  (2)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方法。

  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

  (3)重点理解比喻句。

  引导学生分清本体与喻体,即把什么比作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它们的作用,懂得这样比的真正含义。

  (4)运用电教手段——录像,创造情境,激发情感。放录像—画批—讨论—朗读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

  将看、想、说、读有机结合。做到“图”“文”“视”“听”互补;“听”、“说”、“读”、“思”互促。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1

  一、训练要求: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时数: 三课时

  三、重点难点:

  1、读写重点:

  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方法。

  2、难点释疑:

  “被捕”这一段,通过正面和侧面的描写,表现了李大钊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被审”这一段,通过李大钊同志的衣着、眼镜、头发和神态,含蓄地表现了李大钊同志伟大的胸怀。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这篇课文是谁回忆谁?

  3、为什么“回忆”前要加“十六年前”呢?(“十六年前的回忆”即回忆十六年前。)

  4、简介时代前景及作者。

  二、初读课文,交流自学情况。

  1、注意多音字。(待、夹)

  2、联系课文理解词语。

  幼稚:这里形容因年纪小,缺乏经验,考虑问题比较简单。

  娱乐:本课指使人快乐。

  轻易:本课指随随便便。

  沉重:本文指“重”的意思。

  三、默读课文,思考。

  1、作者回忆的是一件什么事?重点回忆了哪几方面?

  (重点回忆“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

  2、理清文章的脉络。

  请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每段大意。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7小节)写李大钊被捕前在局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革命工作。

  第二段(8-18小节)写李大钊同志不幸被捕。

  第三段(19-29小节)写李大钊在法庭上异常坚定、沉着。

  第四段(30-33小节)写全家人得知李大钊被害的消息后,无比悲痛的情形。

  四、读课文第一段,讨论。

  1、课文第1小节是记什么时候的?从全文看,这一小节是什么叙述方法?为什么用这种叙述方法?

  (第1小节是李大钊被害十六年之后的叙述,用倒叙的方法,因为课文是十六年前的回忆。)

  2、第1小节告诉我们什么?

  (李大钊遇害是1927年4月28日,距写文章时已有16年了,作者深深地怀念着她的父亲李大钊同志。)

  3、请再读课文,比较一下,那年春天,父亲的态度与平日有什么不同?父亲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①早出晚归与平常不同;②整理书籍和文件,烧书和有字的纸片;③含糊地回答我的问题。)

  (局势越来越严重,工友阎振三被捕。)

  4、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劝李大钊离开北京,李大钊是怎么说的?找出这句话,读一读,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什么?

  (从李大钊对局势有清醒的誝,对坚持斗争有危险性有充分的估计,局势越紧张,他越紧张工作,不肯离开,可以看出李大钊对革命事业高风亮节的负责精神,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大无畏气慨。)

  五、小结。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二段,思考并讨论。

  1、这一段写哪一天的事?什么事?

  (1927年4月26日,李大钊不幸被捕。)

  2、在这样的时候,李大钊,“我”和敌人的态度各有什么不同?从文中有关语句读一读,并议一议。

  3、从这可以看出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

  (临危不惧、大义凛然、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慨和对敌人的无比蔑视。)

  4、指导有感情朗读这段课文。读出“我的惊慌,李大钊的沉着冷静和对敌人的蔑视的感情。读出表现敌人的凶暴的语气。

  5、小结。

  这一段讲李大钊被捕的经过,着重描述了李大钊同志沉着冷静、临危不惧的精神和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慨。

  二、学习第三段,思考并讨论。

  1、我在法庭上看到父亲是什么样的?有关句子读一读,并说说这些外貌的描写说明了什么?

  (李大钊由于不屈服,已受过酷刑折磨。即使李大钊受过酷刑,仍保持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民深沉的爱。)

  2、李大钊对亲人的哭声和喊声有什么表示?他为什么会这样?

  (只是瞅了瞅,没对我们说一句话。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僱,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应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地,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3、我在法庭上为什么表现得机智勇敢?

  (李大钊同志平时对“我”的.教育和熏陶,“我”看到父亲被捕和在法庭上的表现,“我”从父亲那儿吸取了无穷的力量。)

  4、小结。

  这一段写李大钊在法庭上的表现,面对凶残的敌人,李大钊脸上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表现了李大钊身陷囹圄,但对革命事业仍然充满必胜的信心的那种伟大情怀。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四段。

  1、这一段写全家人听到父亲被害的噩耗后悲痛万分的情形。画出描写全家人悲痛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母亲说“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中的“记住”包含有哪几方面的意思?

  (怀念亲人、憎恨敌人、报仇雪恨)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4、小结。

  这一段着重描述了“我”和母亲悲痛欲绝的情感和母女俩饱含着强烈爱与憎的对话,以表现他们对敌人无比仇恨,要铭记这难忘日子的誓言,计还血债的决心和对亲人深深怀念的情感。

  二、总结全文。

  1、讨论文章的中心。

  (通过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法庭上和敌人作斗争的情景,赞扬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精神。)

  2、讨论文章的写法。

  ⑴什么是照应?(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提到了,后面再交代一下,这种写法叫“照应”。有了照应,容易把事情说得更加清楚,使文章前后联系得更加紧密,要注意,前后照应,中间在时间上或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有一定的间隔。)

  ⑵讨论课外练习题3,找出相应的照应句。

  ①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②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③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3、课文前后照应,都是为了表现什么?

  (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坚贞不屈,勇于献身的高贵品质。)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作者:陆星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样首尾呼应,充分显示了敌人的凶残和革命者的英勇。

  学情分析:

  对于李大钊,部分学生有所了解。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并适当展开讨论,使学生深入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读课文,初知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的

  1、默看导读,明确要求

  2、导入课题

  毛主席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

  本课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李大钊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3、简介背景

  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阀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坚持革命斗争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4月9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

  二、初读课文,思考:

  1、自读课文,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2、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自学生字词,有不会的地方查字典。

  1、读准字音。

  2、记清字形

  3、理解字意

  军阀:指旧中国拥有武装部队,霸占一方,自成一派的人。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宪兵:旧社会反动派用来镇压人民的军队。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自由行动。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生字勒死。

  四、巩固练习

  1、抽读生字卡,口头组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讲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内容

  2、朗读全文,能回答课后练习题1

  教学过程:

  一、学习被捕前部分

  1、轻声读这一部分:

  2、讨论:

  (1)“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承接第一节,引起下文的回忆)

  (2)李大钊被捕之前局势非常危急表现在哪些地方?

  (1、烧掉文件书籍;2、张作霖要派人搜查;3、工友阎振三突然被捕)

  (3)李大钊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重的局势的?按以下要求从文中找出句子:

  1、李大钊同志夜以继日地为革命忘我地工作。

  2、李大钊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到革命工作。

  3、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事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二、学习被捕时部分

  1、说说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李大钊被捕经过的。

  2、思考:

  (1)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李大钊同志被捕时的紧张气氛?

  (2)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我”的惊恐?

  (3)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敌人的凶残?

  (4)文中哪些词语写出李大钊同志的沉着和对敌人的蔑视?

  3、小结

  三、学习被捕后部分

  1、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这一部分

  (1)用“————”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外貌。

  (2)用“~~~~”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神态。

  2、思考讨论:

  (1)“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是,父亲是什么样子的?他说明了什么?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李大钊经受敌人的残酷折磨。

  “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2)李大钊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

  (一方面说明李大钊对亲人被捕早已预料,更重要的说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爱,超过了对亲人的爱,正是对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使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种力量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种力量支持着李大钊同志跟敌人斗争,使他表现的无比坚强、沉着。)

  (3)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1、“安定”——不动摇。文中表现出李大钊不为私情所动摇。

  (2、“沉着“——从容镇定、不慌不忙,文中表现出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四、巩固练习

  1、说说每一部分都讲了哪些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四部分

  (1)轻声读

  (2)语言练习

  (3)画出文中写李大钊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的句子。

  (4)“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四月二十八“这两句表达了母子俩什么样的感情?

  (未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问反动派讨还血债,继承先烈的遗忘革命到底)

  (5)最后三段与开头有和关系?(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二、总结课文

  1、李大钊同志被捕前到被害时的表现是怎样的?

  2、通过李大钊的表现,反映了李大钊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a)对亲人充满慈爱。

  b)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

  c)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3、读完课文,你受到哪些教育?

  (1)革命先烈英勇献身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完成未完成的事业,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三、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永远忘不了父亲被难日

  局势严重

  工作紧张

  十六年前的回忆

  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平静慈祥

  安定沉着

  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

  乐余中心小学教育平台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17* 《汤姆.索亚历险记》主备人 执教者

  教学目标阅读作品梗概,浏览作品精彩片段,了解大意。

  关注人物命运,体会汤姆敢于探险、追求自由的性格特点

  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阅读梗概和精彩片断,把握名著的内容,激发学生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个人使用批注

  猜想激趣,导入新课

  阅读梗概,了解内容

  浏览片断,体会特点

  快速浏览课文中的精彩片段,思考:

  (1).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

  (2).你认为精彩片段中哪些地方最精彩?

  2.学生自由发言,展开交流。

  四、结合疑问,激发兴趣

  1.学生自由质疑。

  2.师生解疑。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17* 《汤姆.索亚历险记》

  情节——浪漫有趣 有惊无险 引人入胜

  语言——轻松幽默 讽刺夸张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3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两千年前,西门豹管理邺那个地方时,通过调查,了解散到那里的豪绅和巫婆勾结在一起为害百姓,便设计破除迷信,大力兴修水利使邺地繁荣起来的故事。文章刻画了西门豹有勇有谋,敢作敢为,与民作主,为民除害的形象。文章在写作上主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记叙了西门豹破除迷信的经过。描写了西门豹如何将计就计,惩除邪恶,除害兴利,尤其是教育群众场面写得特别精彩。教学这篇课文时,要帮助学生理解西门豹和老大爷的对话,弄清河伯娶媳妇的来龙去脉。重点理解“荒芜”、“官绅”、“收成”“提心吊胆”等词语,正确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与学法设计】

  一、彩用从整体到部分,先粗后细的教学方法,理解西门豹为民除害不露退迹、不动声色的绝妙办法。

  二、教给学生找关键词语的方法:(一)是找与前后内容不相一致的词;(二)是找表面看似乎多余的词;(三)是找描写人物异常表现的词。

  三、抓住重点句子,体会当时当时的实景,学习利用人物语言,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示课题,简介西门豹这篇课文是一个历史故事,西门豹是战国时期的`一各官员,姓西门,名豹。

  二、简介课文,了解大意

  (一)简介课文我们现在学习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历史故事,讲的是距今两千年前,战国时期西门豹为民除害的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文中介绍了西门豹做了一件什么事?这一件事对百姓有何好处?

  (严惩了河伯娶妇的组织者,废除这一迷信活动,使百姓大兴水利建设,庄稼年年得到好收成。)

  2.再读课文,正字音,理解下列词意在课文中的含义。“荒芜”、巫婆、官绅、提心吊胆面如土色、灌溉。

  三、理清线索,分好段落

  (一)整体感知课文,根据“摸清底细”、“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线索,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一九自然段)摸清底细。(调查)

  第二段:(第十十五自然段)破除迷信(除害)

  第三段:(第十六自然段)兴修水利(开渠)

  四、突出重点,攻破难点

  (一)导读、自读课文

  1.西门豹向老大爷调查了哪几件事?先做了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1)为什么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2)是谁给河伯娶媳妇的?

  (3)新娘从哪里来?

  (4)漳河有无发过大水。

  2.指导朗读西门豹和老大爷的问话和答话。

  (二)再读课文,深入讨论

  1.从老大爷的回答中,西门豹了解到哪些情况?

  (1)造成“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主要是河伯娶媳妇。

  (2)巫婆和官绅勾结,是首恶分子。

  (3)巫婆和官绅骗钱又害人,使有女孩子的人家纷外逃。

  (4)漳河从没有发过大水,倒是年年旱灾。

  2.联系句子理解“荒芜”、“人烟稀少”等词,想象当时邺地是怎样的一幅情景?

  3.学生动手划词,结合讲解巫婆、官绅、眼睁睁“等词。

  4.小结:西门豹成功地调查出四个问题的成果,成为他治邺的可依据。

  (三)将计就计,惩办巫绅

  1.西门豹是怎样将计就计地严惩巫婆和官绅的?

  (1)西门豹参加河伯娶媳妇的仪式。

  (2)西门豹借口新娘不漂亮把巫婆、官绅头子投进漳河。

  (3)西门豹故意面对漳河发问,迫使官绅的骗局。

  2.为什么西门豹知道巫婆和官绅的骗局,不直接把他们抓起来杀掉呢?而去参加河伯的婚礼。

  (这个问题,是课文难点所在。因为当时老百姓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巫婆官绅的真面目,西门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广大百姓利用河伯娶媳妇的现场受到深刻的教育,从迷雾中觉悟起来。为以后兴修水得,打下坚实基础。)

  3.体会西门豹不说一个“杀”字,不提一个“打”从从容容、惩办巫绅,破除迷信的从政本领。

  4.朗读第十自然段,深究重点词语。

  (1)“漳河边上站满了老百姓”中的“站满”和课文前面的哪些描写不一致?

  (2)“西门豹真的带着卫土来了。”中的“真的”说明了什么?

  (3)小结找关键词语的方法。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十一十二自然段,在朗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含义。

  (把“不行”、“不漂亮”、“不会满意”的三个“不”字读得诚恳些;把“另外……送去”读得正经些;“把……说一声”读得强狠些;把“抱、投、催”几个动词读得坚定有力些。)

  6.指导按提纲复述课文第二段内容。

  (四)讲读第三段

  1.齐读最后一段。

  2.思考:漳河年年闹旱灾,西门豹是怎样解决的?

  3.为什么要先破除迷信,后兴修水利?

  【板书设计】

  示例一:西门豹→调查摸底→破除迷信↓↓受到爱戴→获得丰收→兴修水利

  示例二:原因首恶者摸清底细调查了解

  受害者漳河情况西门豹破除迷信迎接新娘惩办巫绅惩治巫婆巧妙惩处官绅兴修水利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把握文章主题,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自主阅读,体会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老师对自己的鼓励和关爱。

  4、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懂得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帮助。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

  在《新来的王老师》一文中,王老师别有用心,送给蔡林一份“差生档案”,给了他特别的鼓励,让我们感受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文章,看看老师对学生又有哪些帮助。

  二、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我”的作文《补考》有着怎样一段补平凡的经历?

  (3)当“我”听说作文被贴在报告栏上时,“我”有什么表现?

  (4)“红双圈”给“我”这一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组织学生就以上问题进行交流,教师明确:

  (1)文章写了因为一篇作文的.成功,给了作者自信和力量,自此以后,陆续发表文学作品,最终成为知名作家一事,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2)贴在报告栏上——发表在县办刊物上——发表在地区刊物上——发表在正式刊物上。

  (3)“我很兴奋,即刻就想去看看,却又矜持,不愿在同学面前显出我的迫不及待。”

  (4)影响:“我”在红双圈的鼓励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最终成为作家。

  三、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从本文中你学到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文章以小见大,从一篇作文上的红双圈,赞颂了老师对自己人生的引领作用。

  四、交流体验。

  1、文中讲述的故事在你身上发生过吗?请与同学交流类似的经历,并谈谈你的感想。

  学生交流后,教师作适当总结。

  2、让学生将交流的情况整理成文。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认读3个字;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能说出自己读文后的看法;

  3.懂得要树立自信心,把握自己的命运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树立信心,把握自己的命运。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树立信心,把握自己的命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3’)

  1.出示词语:业有所成家境优越工作顺利婚恋幸福

  这些是什么词?褒义词。如果这些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你会怎样?

  2.板书课题,齐读。你读懂了什么?

  二、读文知内容(20’)

  1.我们要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先把课文读正确。自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画在书上,查字典解决。

  (1)优裕掖着怔住辜负潜藏

  (2)无所事事随波逐流自暴自弃

  2.请大家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3.指生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

  三、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0’)

  1.默读课文,说说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2.学生自读自悟。

  3、分段

  课文共9自然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待事情起因。

  “我”的家乡有个说法——零点降生的女孩幸运,并有一个女孩为例证。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讲事情发展。“我”因主客观条件不好,而自暴自弃,受到母亲的责骂。而“我”却责怪母亲没有使自己降生到零点。当“我”从母亲的口中知道自己也是零点降生后,立下誓言。

  第三部分(第6~8自然段)讲事情结局。“我”考上了大学,临走时母亲愧疚地告诉“我”,为给“我”鼓劲儿,才说“我”是零点降生的。联想到8年前的情景,“我”愧疚不安。

  第四部分(第9自然段)讲“我”彻底觉悟。此部分是重点。要看到自己的力量不能听天由命;潜在的机会要靠自己去把握,幸运之泉要靠自己去开掘。

  4.交流汇报。

  (1)理解最后一段话的'意思。

  自由读说说自己的理解:人的命运不是上天或别人安排的,自己立下的誓言就应该努力做到,要相信自己能行。

  (2)理解母亲说的话的意思。

  第四段:母亲告诉我人的命运要靠自己的努力,你要是不努力,将来也会没出息。

  第六段:母亲说的这句话在告诉我人的命运

  不是上天或别人安排的,人的命运要靠自己的努力。

  4.齐读最后一段话。

  四、小结: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2’)

  懂得要树立自信心,把握自己的命运。

  五、作业:(5’)

  1.抄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2.积累词语,相互交流。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03-13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04-28

语文七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12-27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2-31

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06-20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06-27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03-09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01-17

语文的教学设计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