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设计

时间:2022-12-09 16:38:5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物理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物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物理教学设计15篇

物理教学设计1

  教师教学的困惑是什么

  高中新课程方案的核心设计思想是“让每一位高中学生实现在共同基础上的有个性发展”。通过必修课程,保证学生获得共同基础;通过选修课程,保证学生有个性发展。我们的工作是坚持积极、稳妥、创新、务实的基本原则。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反映时代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趋势,新课程实验是一个渐进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新课程实施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实施中逐步加以解决。我们认为新课程要顺利实施,首先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事实上,目前困扰教师们的最大问题是教学评价。传统的考试还需要吗?考试的成绩还重要吗?考试的重要其实还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作为教师更是无法回避的,在强调这个重要,那个重要的时候,教师最敏感的恐怕还是考试成绩的重要,只要考试不取消。即如何评价教学事实上是制约新课程实验顺利进行的瓶颈,也是教师们心里最关心的问题。

  1.1 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核心理念相信教师们都是熟知并认可的。关键的症结在于在具体教学中如何体现并落实这一理念。

  根据我们对新课程下课堂教学常态观察,目前教师们的常态课更多是一种传统讲授式为主导的改进型,应当承认教师角色的转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当教师试图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归纳结论时,由于学生长期形成的习惯于被动接受,依赖于教师讲授的学习方式很难一下子改变,往往不会找,归纳不出来,就等着老师你说出结果,造成教与学关系不协调。有的课从表面上看学生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起来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导致的结果是传统的东西没有了,新的内容又没掌握。

  思考与建议:课堂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事,教师的执教能力是一种默会知识。虽然教师们都经过了市级学科培训,甚至省级国家级培训,但很多在纸面上很容易说的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变得很难了,这不是培训就能解决的,还得要教师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在实践中得到解决才是真正的解决。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要真正落实新课程所提出的要求,使用好新教材,就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执教能力,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来实现。

  1.2 教学过程如何组织实施

  新课程必修教材在组织结构和教学内容上都作了适当调整,虽然删除了部分内容,但也增加了一些内容。从本质上看新教材的教与学要求比原教材高,平均每课时的教学内容比原教材多,主要渗透了学科研究的思想和方法。

  教师们普遍感到课并不如原先想象的那么好上!这包含有三个方面的具体问题。

  1.2.1 教学目标如何把握

  这是实施新课程中急需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新教材重视过程目标的落实,重视情感目标的体现,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社会实践和现代科技。许多教师可能受多年教学实践积淀的经验干扰,加上教学评价严重滞后,担心过程与情感目标的落实,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认为新课程强调了三维目标,势必使教师在课堂上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于知识目标从时间上就显得比较紧张,甚至会来不及进行课堂小结、例题的讨论、学生课堂练习,从而导致对知识掌握缺失,课外作业错误增加,会直接影响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

  思考与建议:制定教学目标的水平是衡量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教学目标的陈述中,知识目标的“了解”、“认识”、“理解”、“应用”和体验性要求目标的“经历”、“反应”、“领悟”的区分并不容易,需要教师经过较长时间有意识的经验积累。在教学目标的把握上,我们要从传统的知识本位回归到三维目标。三维目标应有机整合,不应只重视知识技能目标而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师们需要仔细研读省“教学指导意见”和教材,熟悉、掌握新旧教材变化,体会这些变化隐含的目的从而领会编者意图,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再创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要求,避免用老方法使用新教材。

  1.2.2 教学内容如何取舍

  教材组织结构都变了,如教材中的“做一做”、“说一说”、“STS”、“科学漫步”,虽说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但实际操作起来颇感困难。对教材如何处理,对教材提出的要求如何把握,对省“教学指导意见”中提出的要求又如何把握,可能大多数教师还是心中无数。有些教师过分强调教材,把教材看成唯一的教学资源,教材里有什么就讲什么,不敢大胆地取舍,更不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握不准一节课的具体教学要求,补充旧教材上的内容,无形中加重学生负担,造成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的现象。新教材对学生的各种能力要求是有所提高,“说一说”、“做一做”、“思考与讨论”频繁出现在新教材中,要求学生既要动口,又要动手,更要动脑。学生自然会感到学习的要求增多了,学习的难度也提高了。例如,直线运动提前到第一、二章后和初中讲的概念完全不同,导致学生由于前概念的缺失,思维能力一下子拔高,学生就可能跟不上。

  思考与建议: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的共同要求和融合发展,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高要求:如何处理各方面的不同要求,课的结构如何安排等等,相信多数课都需要教师花很多时间、精力去准备很多材料。这些对教师来说也都是新的问题和困难。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在课堂上45分钟所呈现的内容,课前要花费数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准备。以“教学指导意见”为纲,认真细致的准备,严谨流畅的教学设计,会使教师上课时底蕴十足、如数家珍,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

  1.2.3 课时与进度的矛盾

  按照省里每周2课时的安排建议,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更不要说达到规定的教学要求了。好在学校安排的课时多一些。一个模块36课时,相信多数学生会感到非常吃力:每节课的容量特别大,且每节课的内容都是新的,复习与巩固要靠自己课后下功夫。其实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不可能像听报告讲座看电影那样,听过了看过了就算数,它毕竟对学生有一定的教学要求,对知识的理解掌握需要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对错误的做法和理解也需要反复纠正,这些其实都需要一定时间作保证。例如,必修教材1的第一章就集中了位移、速度、加速度等高中物理的核心概念,学生又是第一次接触“矢量”问题,这对很多学生来说都是新东西,理解上都存在困难,所有这些都不是一节课下来学生就明了的,要经过反复的纠正和体会才能较好地掌握。

  思考与建议: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设计应当重在创设问题情景,以问题引导学习,铺设恰当的认知阶梯,呈现与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相适应的学习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既让学生应用了原有知识,又启迪学生思维,使知识得以深化。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教师的任务是将学习最大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恰时恰点适度的问题,为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搭建了平台,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问题引导学习”应当成为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1.3 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

  新教材很强调学生的探究活动,增加了许多探究性教学内容,要求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去解决一些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其用意何在?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探究性教学方式对教师自身的执教能力而言是一个挑战,一是不习惯这样的教法。二是怕费时费力,如果探究活动课时少花了,可能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作用和效果;如果花的课时太多了,过多强调“学习体验”,又会觉得效率太低,疏于其它知识的落实和巩固。探究性学习方式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这本身也是一个传统的薄弱环节,或者说大多数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本身就很低,要想提高学生的能力,取得比较好的成效,还得要花较多的时间。教师要习惯于这样的教法,学生也要习惯于这样的学法,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有些教师这样认识,让学生探究,教师讲的时间就少了。有时感觉让学生探究太浪费时间,半天还得不到应得的结论,教师干脆把结论讲了算了。

  新教材设计了许多科学探究、小课题研究案例,一般学校对这些资源没有很好地实施与利用。一则因为学生课余负担很重,忙于应付作业;二则社会、学校、家长对这方面的意识欠缺。从而使学生的科学探究、小课题研究留于表面。教师在教学中有口难言,也只能处于应付状态,无法真正地按课程标准落实到位。

  思考与建议: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形式上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实质上还是一个假探究真活动。我们认为,实验不是探究的本质特征。在思想认识上不要一提到探究,就想到实验。科学探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行为,变求知为已知。其中是否有实验,不是问题的本质特征。如“探究弹性势能表达式”这节课,尽管没用实验,但探究的过程却体现得很好。可见,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并不在于什么形式,关键在于是否体现了探究的意识,是否渗透了探究的方法。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体验性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度地利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作为教学资源,为教学铺垫。不能片面夸大“体验”的教学功能,毕竟生活世界存在着知识零碎、隐蔽等问题,需要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有机整合,避免以“学习体验”为时尚的随意、无谓的体验,不应把教学体验等同于录像、照片的展出。新课程呼唤新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机会经历物理知识的发现、发生、发展的过程,在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形成意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实践告诉我们,新课程需要一种理性回归,尊重传统的学习方式,适度开展探究性学习。

  1.4 相匹配的教学资源匮乏

  1.4.1 作业、练习等教辅资料不配套

  有一些发下的配套练习,学生普遍反映上课基本听懂,但很多题目不会做。仔细研读其中一些题目,窃以为教辅用书依然停留在原教材的套路上,与所学内容脱节。教师们感到,难以找到适合新教材和本校学生的辅导用书和配套练习。

  思考与建议:把握省“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对习题要精心选择,大胆取舍,不要被资料束缚,提倡自编。

  1.4.2 教学设备陈旧和实验器材缺乏

  新课程中有关实验装备有很多更新,但学校实验室还没能跟上,导致教材和实际实验脱节。例如,我校没有添置教材中介绍的传感器。真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相信许多教师会有这样的感慨:实施好新课程,任重而道远。新课程,想想是好,做做是难,要想爱你真的不容易。

  匀变速运动规律的应用习题课教学设计

  【《课标》研读】

  1.《课标》要求

  (一)运动的描述

  (3)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4)能用公式和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2.《课标》研读

  知识性行为动词2个;技能性行为动词1个;体验性行为动词3个。由此不难看出,新课程在重视知识的同时,更加强调学生的体验过程。

  【教材分析】

  教材中安排了两个活动一个讨论交流,即:活动1“飞机跑道的设计”;活动2“飞机制动系统的设计”;讨论交流“一起交通事故的分析”。“设计”两个字反映出编者意在把学生放在自主学习的位置,活动中要求学生“1.画出设计分析草图;2.写出设计依据的公式;3.算出你的结果”。也适合对学生进行过程和方法的训练,如果在加上“4.拿你的设计方案和同学交流”,就多了一个探究要素。因此,这节课不应该是一节普通的习题课,而应该是一节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课。

  考虑到活动1和活动2本身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设计中将讨论交流“一起交通事故的分析”等内容作为后续课程,旨在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学生分析】

  学生对匀变速运动有一些了解,但是解决问题对规律的应用和理解仍有较大的困难。

  【设计思路】

  本节的内容是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教材给出的实例比较典型,但是略显平淡。为此,我们在教学中特别选择了当年震惊世界的“协和飞机失事”事件为线索,设置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通过独立思考、交流讨论,让学生体会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落实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中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2.尝试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探究活动中体会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2.使学生在对设计结果的分析、论证和交流中,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创设真实的、富有震撼力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领会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3.通过“协和飞机失事”原因的分析,使学生领悟细节决定成败,提高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

  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难点】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模型

  【教学方法】

  探究讨论、分析讲解

  【教学资源】

  教材、ppt课件、有关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通过“协和飞机失事”视频的演示,创设问题情境,强化感官与心灵体验,激发学生对飞机起降问题的关注

  赋有“空中骄子”之称的协和超音速飞机是由英国和法国联合研制的一种超音速客机,它的最大飞行速度可达2.04马赫(2150km/h)。

  1969年10月1日,协和飞机首次超音速飞行; 20xx年10月24日,协和式飞机退出了商用飞机的历史舞台。

  20xx年7月25日,协和客机AF4590班机在法国戴高乐机场进行起飞,当起飞速度达到328km/h时,飞机接到塔台传来消息飞机尾部起火。但是,机长还是拉起了飞机。飞机于起飞后约2分钟爆炸,坠毁于机场附近,这场悲剧造成了113人丧生。

  教师:让我们把沉重的心情化为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来研究下面的问题。

  第二环节:通过对〖问题1〗的探究和讨论,体会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问题1〗飞机跑道的设计

  请你设计一种飞机跑道,给一种特殊类型的喷气式飞机使用。

  该飞机在跑道上滑行以a=4.0m/s2恒定的加速度增速,当速率达到85m/s时就升空,如果允许飞机在达到起飞速度的瞬间停止起飞而仍不会滑出跑道,且能以大小为5.0m/s2的恒定加速度减速,跑道的长度应当设计为多长?

  1.画出设计分析草图

  2.写出设计依据的公式

  3.算出你的结果

  4.拿你的设计方案和同学交流

  独立思考 ――发现问题

  交流讨论 ――修正设计

  设计展示 ――规范要求

  第三环节:通过对〖问题2〗的讨论分析,深化对研究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悟知识的运用价值

  〖问题2〗协和号AF4590班机的机长为什么还是拉起了飞机?有关数据:法国戴高乐机场跑道的总长度为4000m,飞机起飞时的加速度约为2.1m/s2,降落过程中加速度大小能够达到约1.4 m/s2,飞机拉起时速度已达到328km/h。

  学生通过计算分析,得出结论:此时速度达到328km/h,飞机已经跑了20xxm,如果此时采取制动措施,还需跑出3000m才能停下来。因此,在地面减速已经不可能了,于是机长拉起了飞机。。。。。。

  第四环节:通过对〖问题3〗和〖问题4 〗的思考和讨论,引出飞机的制动系统设计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

  〖问题3〗为了避免AF4590班机空难的发生除了延长跑道长度外,还可以采取什么方法?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增大飞机的制动加速度。

  〖问题4〗喷气式飞机的制动系统设计

  机场跑道长为2500m,喷气式飞机以恒定的加速度a=3.5m/s2增速,当速率达到95m/s即可升空。假定飞机在达到此速率时因故要停止飞行,设计出的喷气式飞机的制动系统至少要能产生多大的加速度。

  学生分析计算,得出结论。

  第五环节:通过协和式AF4590班机失事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领悟细节决定成败,提高责任意识

  (1)协和式AF4590班机失事的原因

  事故调查结果表明:AF4590班机在进行起飞时,辗过了跑道上另一架美国大陆航空公司的DC-10班机脱落的小铁条,造成爆胎,而轮胎破片以超过音速的高速击中机翼中的油箱,之后引发大火。

  教师: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

  (2)协和式飞机为什么退出了商用客机的历史舞台?

  高能耗、高燥声、载客量少、安全性……

  教师:人类在追求高速度与保护环境两者之间应该做出怎样的抉择?

  (3)第二代协和飞机将于20xx年上天 载客能力达250人。

  教师:让我们关注它吧!

  第六环节: 通过师生互动归纳出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小 结〗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1)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模型;

  (2)画出物理过程的分析草图;

  (3)运用物理规律和方法,分析计算得出结论。

  教师:你可以使它更加完善吗?

  【发展空间】

  汽车的制动加速度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指标,请你尝试设计一种测定汽车制动加速度的方法。

  (课外研究)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我们高一物理备课组集体完成的。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为了实现三维培养目标,课堂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为了搭建好这个平台,就需要从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景入手,尽可能使学生获得强烈的、深刻的、真实的、有生活与社会意义与价值的体验。

  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协和飞机失事”的视频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心灵震撼,这种体验使他们更加主动、热切地投入问题的探究。在真实的情景中,利用所学习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强化了知识的实际运用意义与价值感悟。课堂上学生们以较大的热情认真思考,积极交流,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针对高一新生的特点,教学中特别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良好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规范方法。

  但是,随着学生自主活动的增多,课堂的组织略显松弛,对学生设计的展示和交流有些不足。

  新课程的实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了一个更大、更坚实的平台;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面对许多困惑,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站的更高,看的更远”。在给学生创设“体验课堂”的过程中,也体验着创新、创作的快乐。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反思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反思(800字)

  我经历这么多教学坎坷,我对教学理念,物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要求有了一定的领悟.曾经年少爱追梦,一心只想往前飞,踏遍千山和万水,一路走来不能回,而今才发现,一个人,不仅要低头赶路,还要学会遥望远方,更应仰望苍穹,走走停停,回头望望,不断反思总结,为下一段路的风兼程而养精蓄锐。

  一、作为二十一纪的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以学生为主体。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注意三维目标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特别要求教师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理解和应用,要求教学中要有情感,要有对学生的评价和激励。要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注重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这样的课堂才显得“有血有肉”,“充满生机”,才会激起学生无穷的学习欲望。

  二、作为物理教师,不仅应该具有丰富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有较高的专业应变能力和专业情感。新课程对物理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课堂教学目标已从过去的“学会”转变为了“会学”,而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直接来自于教师的合理指导。这便首先对教师自身的学习能力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教师要想教好学生,首先得自己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潜移默化的将这种能力传授给学生。

  三、作为新课改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教师,应该懂教育学、心理学,掌握高中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接受知识的过程与特点。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思想不够成熟,在某种程度上情感的波动对学习的影响较大,而且这时的学生也非常渴望老师的理解、鼓励和关怀。因此,我们应该有健全的专业感情,真心去关爱学生,理解学生,走到学生中去,多和学生交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样学生就会喜欢你这位老师,更会喜欢你这门学科了。这也就是所谓的“感情投资”了,回报要比付出大得多。

  教育以学生为本,关注生命,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所以教育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一脉不和,周身不畅,我将继续不断反思提练,争取最终上为理论,从而更有效的指导我的物理教育教学工作。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反思三:高中物理有效课堂教学的反思(2875字)

  实施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首先就要明确物理学科的思想:把复杂问 题简单化,简单问题理想化,理想问题模型化,模型问题具体化。其次明确物理教学的任务:在课堂上播撒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撒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撒一种习惯,收获一种人格;播撒一种人格,收获一种命运。

  有效物理课堂的教学,首先取决我们老师对课堂上应做什么作出正确的决定;其次取决于我们如何实现这些决定,课堂上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其中也包括对人对已的情感,态度和价值等心理成份。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应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单元走向多位。高中物理教学不仅应该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还应该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谈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应该重视知识的传承,但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我对有效课堂教学谈以下几点看法:

  1、 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常仪器简单、现象鲜明直观的演示实验、或能使学生多观察、多动手的学生实验,利用设悬念、摆疑点、设置矛盾的方法,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而根据教材举出一些生动、直观、新奇的现象,也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如,苹果为什么落向地球?如果抛出的石块速度足够大,还会落向地球吗?在光滑的平面上,一只蚂蚁能推动一个很重的铁块吗?在雪地上开车时为什么速度不能太大?如果太大会有哪些危险?有哪些方法可以辨别一根木棒哪头是树根?在此基础上再不失时机地设法强化、巩固学生的兴趣。

  2、 让学生在活动掌握物理知识

  教师在组织教学中要让学生听中学、做中学、听懂以后做出来、做好以后说出来。教师教学中要“敢放”“能收”。新课标下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就高中阶段的学生所研究的题目来说,结论是早就有的。之所以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是想叫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所以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充分动脑、动手、动口过程中主动积极的学,千万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急于得出结论。

  学生实验及有趣的小实验,也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我发现,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是最大的,每次有实验时候,连最不学习的学生也会目不转睛的看着实验,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学生实验及有趣小实验,既生动又形象,能使学生在分工合作,观察、记录、分析、描述、讨论等过程中获得与概念、规律相联系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千万不要因实验仪器或教学进度的原因放弃实验,而失去一个让学生动手的机会。有趣小实验更能发挥这种作用。例如在讲惯性一节时,我先给大家演示一下惯性小球的实验,然后让他们自己做一下,来体会一下,把笔或者文具盒放在一张纸上,迅速抽出纸张时发现放在纸上的物体并没有随纸一起运动,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迫使其回到课本中找到答案。再如将重心时,拿来一根木棒,然学生开办法找出那头是树根,然后当堂动手找出。激发他们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让教学内容事先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学习的内容富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声音的发生时,可让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喉咙,让学生惊奇的发现原来每天都听到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而产生的等等,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懂得在社会中如何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应用能力。

  3、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有效物理课堂教学离不开启发讲授式、实验探究式、小组合组式、自主学习式、科学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孔子在《论语》中指出了“悟”的边缘状态是“愤”、“悱”。说出了启发教学的精髓。通过启发让学生达达“愤悱”的状态:“心求通而尚未通,口欲言而未能言”。 探究式教学有多种形式,灵活运用,把握好提出问题这个要素,让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课堂的中心。爱因斯坦讲:“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一堂有效的物理课,必须使所有学生都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真实”,体现在学生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模糊到清晰、错误到正确、失败到成功的过程之中;体现在教师的循循善诱、真诚帮助、严格要求和规范训练的方法之中;体现在学生不同方法不同过程的交流、不同思想不同观点的碰撞和怀疑、争论、发散、统一以及自圆其说之中;体现在教师真情实感的批评和表扬之中;体现在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有个性的语言表达和有胆魄的对一切权威的否定之中;体现在教师机敏地捕捉动态生成的教育教学资源,对预设教案的必要调整和舍弃之中。真实的,才是最美的、最精彩的。

  4、发挥多媒体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创建物理情景、渲染气氛,增强学生求知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可以轻松的引领学生进入直观、形象、甚至虚拟的场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学习兴趣倍增。如在讲授 "曲线运动”这一节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过山车情景来引入新课,学生会被刺激的情景深深吸引,有的还会想起自己的亲身经历,有的还会以后去试试。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在高处,为什么过山车在轨道的下面也不掉下来?其中包含了什么物理道理?这样可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再结合其他生活中的例子,指导学生思考提出假设,这会给学生产生难以忘怀的印象,从而加深对光沿直线传播的认识。

  5、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利用猜想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猜想的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思维发散过程,通过猜想力的锻炼和培养,激发和保持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浓厚兴趣和欲望,从而使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去探求物理知识。这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起到重要作用。

  利用猜想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力、观察力、操作力和其他方面的技能,启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可以使物理教学过程变成学生积极参与的智力活动过程,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探讨研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为创造力的孕育、萌发创造了条件。

  总之。一堂有效物理课的教学,需要有丰富的“知”和“识”,“知”和“识”是黄金搭挡,只有“知”,而没有“识”,那只能是个容器,所学的东西不能内化为自己的血液,只能是一种外加的累赘,有了“识”,才能化死为活,化古为今,为我所用,更要有真挚的情感与探索体验,这是任何时候评价有效物理课堂教学的底线。检验的标准就是学生的接受程度与效果。在课堂上,主要考查学生有无切实掌握这些知识,并将这些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融会贯通。这本身也是一种能力。同时,还要了解获得知识的过程,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地跟进、共鸣和投入,每一个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在致力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是否能使“优等生”“吃得饱”,让“暂困生”“吃得了”,真正学有所得,各有发展。要充分开展课堂有效教学,一切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顺应学生的学情、讲究实效,正确处理好教、学、练关系,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和手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全面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物理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三节比热容。比热容的概念及其应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又因为比热容的概念比较抽象,涉及到质量、温度的变化量、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三个物理量,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又是整个教材的难点。

  二、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a、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b、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c、能用Q吸=cm(t-t0)和Q放=cm(t0-t)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b、尝试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等简单的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重点分析

  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应用以及吸放热的计算。

  比热容是表示物质吸热能力的物理量,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生活中应用比热容的知识也较多,是中考中的.重要知识点。

  突破重点的思路:从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从中体会比热容的物理意义,为建立比热容概念奠定基础。

  四、 教学难点分析

  难点:理解比热容的概念,以及利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突破难点的思路:比热容的概念比较抽象,概念中涉及质量、温度的变化和热量三种概念间的关系,比较难理解,所以比热容概念的理解及应用是本节难点。为突破难点,让学生从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入手,解释其含义,知道它是物质的一种属性,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及应用加深学生的理解。

  五、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五步探究教学法、实验法、推理归纳法

  学法:合作交流、讨论法、实验探究法、知识迁移法

  本节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采用五步探究教学模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加深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利用推理归纳法逐步入深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和计算热量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以实验为载体,学会对知识的探究、应用和迁移。提高科学素养。

  六、 教学过程分析

  课堂结构设计:五步探究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激趣生疑;(二)整体感知 ,自主探究;

  (三)合作互动,交流分享;(四)实践体验,当堂内化 ;

  (五)迁移拓展,提高素养。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生疑

  设计活动:

  (出示图片)同样的日照条件,海水的温度和沙滩不一样。白天,海水凉,沙滩烫脚。傍晚,沙滩凉了下来,海水却还暖暖的,这是为什么呢?要搞清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揭开比热容的神秘面纱。引入本节主题。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从生活走向物理”,也就是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入手让学生坚信物理来源于生活,使学生感到物理并不陌生,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探索求知的欲望。

  第二环节:整体感知 ,自主探究

  设计活动:

  1、生活体验,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烧水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物质吸收的热量与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有关。学生易于理解,为下一步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的影响因素奠定基础。

  2、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先做实验前的分析准备工作,然后学生按实验小组分工合作,做好配合,注意观察和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是物理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让学生先经过自己的分析、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然后经同学间的交流评估,设计出实验方案,这一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学会取长补短,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良好习惯。小组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第三环节:合作互动,交流分享

  设计活动:

  1、交流探讨,总结实验结论

  2、引入比热容概念,理解其物理意义

  3、从物理走向社会,利用比热容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4、推理、分析、总结出热量的计算公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析数据,归纳出科学结论,培养了学生分析、概括问

  题的能力;让学生参与物理概念的建构过程,领会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思路,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概括提炼的能力;从生活走向物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热量计算公式的得出,能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第四环节:实践体验,当堂内化

  设计活动:

  三道练习题,分别从比热容的概念、应用和热量的计算进行练习巩固。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及时的进行补充和纠正,使学生准

  确掌握本节知识内容。

  第五环节:迁移拓展,提高素养

  设计活动:学生分析内陆与沿海城市的天气预报信息,从中发现问题,并用物理知识进行解释。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从物理走向社会”,只有将所学的知识等加以运用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所以让学生通过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中发现的问题,解决了生活中的疑问,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成就感。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

  设计活动:

  简要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要点:1、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2、比热容的概念及应用;3、热量的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七、板书设计

  传统设计模式,三个主题,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比热容的概念及应用和热量的计算,简洁明了。

物理教学设计3

  一、学会目标设计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根据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价值等几个方面进行重点培养。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分清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知识体系和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依靠课本的知识进行讲授,而是保证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所突破。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积极的引导学生学会物理知识,并将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能够了解到当今物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应用地位;其次,重点培养好学生对物理知识和物理现象的观察实验能力,通过练会让学生能够自己分析和理解并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对教学的主体学生的社会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根据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全面的分析,保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学生学会物理的兴趣点,并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积极的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态度,保证学生在学会过程中都能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会会惯,并且还要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还要对学生进行辩证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通过教育让学生能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教学要因材施教,分析好学生的`主体区域特色,用当地存在的现实问题对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和教育,并且还要保证设计出来的教学方案具有可行性,能够全面突出教学的主体。

  二、学会条件设计

  初中阶段的教育主要是义务教育,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全面的素质而设立的一种教育形式。在初中阶段的教学过程中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理想、道德、文化和纪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的突出教学的主体,需要我们从教学主体发展资源和处理好教学主体学会环境两方面问题上出发进行教学条件设计。对教学主体发展资源进行处理,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具备一定的选择性。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依赖教师,应该添加与物理现象相关的知识,尤其是要保证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做好实验教学设计,合理的使用现代科学技术,补充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而教学主体学会环境的设计,需要我们摆脱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全面体现出教学活动的参与性,为学生创造一个生活多样的教学情境。

  三、学会活动设计

  教师针对教学主体活动也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保证学生都能够有效的参与其中。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采取引导和启发的教学模式,从教学主体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出发,以典型的案例代替传统的说教。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对知识的掌握应该准确,课堂教学形式应该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用发现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使用鼓励教育和赏识教育。同时,还需要针对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况,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教师要对教学主体在学会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不足有解决的对策,通过与学生及时的进行沟通获取学生的信息反馈,从而对设计中存在的错误和不足的地方进行修正,保证教学设计能够充分的展现其应有的作用。

  四、学会评价设计

  学会评价设计要求我们不单单只是关注学生的学会成绩,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和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在对学生的学会效果进行评价过程中,应该从教学活动的目标和标准出发,了解学生在学会过程中的实际需求,从而有利于教师帮助学生能够认清自我,并建立良好的学会信心。学会评价是整个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检查学生学会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师在对学生评价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发现性的原则,不间断的对评价方法进行改变,在评价方式上应该注重激发学生学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都能够全面提高。

物理教学设计4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学习光的色散。学习本节内容需要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知识为基础,进一步学习因不同单色光折射本领不同引发的光的色散现象、三原色光和物体的颜色之谜。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各种颜色,而对彩虹类的现象见之不多,对其成因较难理解。通过小组实验、讨论,交流,知道有复色光与单色光的区别,并尝试解释彩虹形成原因,体会三原色组合应用,了解物体的颜色之谜。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学习过程中的动手乐趣及学习活动中的实际操作,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能力层次,感受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感悟观察、实验、推理对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的色散现象和原因。

  (2)知道光的三原色。

  (3)知道物体的颜色成因。

  (4)初步学会观察与光的色散有关的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把白光分解为各种色光的实验探究。

  (2)感受色光混合的实验过程。

  (3)经历研究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颜色成因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色散的各种事实,了解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体验研究“白光分解”、“色光混合”和“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颜色成因”的实验过程,萌发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物理学习的兴趣,树立尊重他人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白光的色散、三原色光。

  难点:色散的原因。

  四、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手电筒、装有水的圆形烧瓶、三棱镜、玻璃砖、彩色透明纸、三色陀螺、计算机等。

  2、演示实验器材:强平行光源、三棱镜、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等。

  3、自制模拟演示PPT幻灯片。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包括白光的色散、物体的颜色等两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关于彩虹传说的flash动画和探究小实验为基础,以学生分组实验讨论、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引入白光的色散现象。通过“探究三原色光的混合”等学生实验,建立“三原色光”的概念。最后通过“透明物体颜色的成因”和“不透明物体颜色的成因”等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得到物体颜色的成因。

  本设计要突出的第一个重点是白光的色散。方法是: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和实验现象两方面信息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实施教学时,创设情景引入,利用传说导入彩虹现象,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并鼓励他们利用现有的器材设法找到类似彩虹的彩色条纹,活动中让学生在没有框定的情况下以多种方法去探索寻找,从而全方位释放学生的思维活动,体验活动中的愉悦及成功的满足感。紧接着在同学间交流中加强协作,扩大视野。通过播放录像和动画等多媒体信息让学生了解白光的色散现象和原因。七彩光复合成白光的实验对环境和实验器材都要求很高,为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这一现象,在课前可将这一实验过程拍成录像,教学时播放这段录像信息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然后运用多媒体动画解释彩虹形成原因,作好知识的首尾呼应。

  本设计要突出的第二个重点是三原色光。方法是:先让学生观察电脑显示屏,引入三原色光。然后通过感受三色陀螺(颜色比例不同)旋转时的不同颜色,体会三原色的组合应用。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对色散原因的理解。方法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转为直观的图像信息,以解决初中物理知识中没有提及折射率概念、学生难以从理论上理解的问题。

  本节课考虑到多媒体能为学生展现不能直接和明显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提供生动活泼的直观形象思维材料,且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故选其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

物理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八年级教材第五章《电流和电路》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的电流和电路知识是学好电学的基础,贯穿整个初中电学的教学。本节内容包括电路的构成、三种基本的电路、电流的形成及方向的规定、电路图,能规范地画出电路图、识别电路的三种状态是本节课重要任务。

  【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上对电路已经有了一定的接触,但这些认识可能是粗浅的。但对于电路的状态,学生的分辨不清,但又充满好奇心,尤其是发生短路的情况。在教学中可以进行演示,用事实说话,突破教学的难点。学生刚开始接触电路图,学生画图时往往缺少规范性,所以教学时做好示范引导是非常必要的。要分配足够的课堂练习时间,规范电路图的画法,掌握画电路图的技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电路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能记住并会画一些常用元件电路中的符号,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能辨别通路、开路、短路,并说出短路的危害。

  2、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路中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3、过程与方法

  经历连接简单电路的过程,通过活动认识短路并了解短路的危害经历从观察现象到提出问题的过程,体会电路图的规范画法。

  4、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体会到物理与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重点难点】

  1、记住常见的电路元件符号,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2、短路及其危害

  【教具】短路演示器、电路板,灯泡,灯座,开关及导线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演示板上有一个电铃,还有电池、导线、开关等,怎样让电铃响起来?

  电铃响起来了,是因为有电流通过了电铃。

  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设备是利用电流工作的?

  肯定同学列举的电灯、电视、电风扇等事例,进而概括出什么是用电器。

  怎样才能使用电器工作呢?这就需要学习有关电路和电路连接的知识。

  二、进行新课

  1、电路

  观察前面电铃的连接图(投影显示)

  提问:电铃有电流通过,满足什条件?

  学生: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的条件(1)电路中有电源提供电流;(2)电路闭合为通路。

  你能否以同样的方法连接电路,使小灯泡发光呢?

  [分组实验]连接单灯电路,闭合开关,观察灯泡是否发光。

  针对有些组灯不亮的现象,及时讨论提问。那你分析一下灯泡不亮的原因。

  学生经过猜想、分析、讨论,分析各种可能原因,会对开路有更深刻的理解。

  教师:以上种种情况,都是电路中的某处断开了,电路就没有了电流,用电器也就无法工作。断开的电路叫开路。

  合上开关,小灯泡亮了,电路中又有了电流。要想让用电器正常工作,电路中必须有持续的电流,也就是电路必须是处处接通的。接通的电路叫通路。

  分析:闭合开关后,电流从电源的正极出发,经开关、小灯泡流向电源的负极。

  小结: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用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就叫电路。

  讨论:一个最简单的电路,必不可缺的是哪些元件?如果把电池和小灯泡直接连接起来,会发生什么现象?

  小结:电路元件的作用。指出电路是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组成的,四种元件缺一不可。

  2、通路、开路和短路

  教师:在前面的分组实验过程中,有的同学把小灯泡、导线、开关连接起来后,闭合开关,灯却没亮,这是什么原因呢?

  演示开路现象:在演示板上把小灯泡(故意用断丝灯炮)、开关、干电池用导线连接起来,合上开关,小灯泡不亮。

  讨论:灯泡不亮,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演示]把小灯泡从灯座上取下,灯泡尾部的金属触点直接接触干电池的两极,用导线把灯泡螺丝套和电池的`负极相连,灯泡不两,说明灯丝断了。

  演示通路现象:换上一只好的灯泡,把它用导线、开关和电池相连。提问:有什么办法使小灯泡熄灭?

  演示短路现象:在发光的灯泡两端并联一跟导线,在短路的瞬间,灯泡熄灭了,拆掉这根导线灯泡又亮了。

  分析:在发光的灯泡两端并联一跟导线,灯泡为什么不亮呢?这是因为电流直接从导线和开关中流过,而灯泡中几乎没有电流,因此灯不亮。不仅如此,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上,电路中会有很大的电流,可能把电源烧坏,还可能引起火灾。这是绝对不允许的。这种情况叫短路。

  小结:断开的电路叫做开路;接通的电路叫做通路;直接用导线把电源的两极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做短路。

  3、电路图

  如何把演示板上的电路连接情况反映出来呢?用画实线代替导线,画出课本实物的连接图,及时反馈、矫正。

  教师:如果都用实物连接图来表示电路连接情况是费时、费力的,其连接情况也不易识别。

  下面我们用统一的符号表示电路中的各元件。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电池、开关、灯泡、电铃、电动机等元件的符号,要求同学跟着一起画。

  教师示范门铃电路的电路图画法。仔细观察不妥电路图,归结电路图作图规则。

  再要求学生把课本的实物连接图画成电路图,及时反馈,同时指出同学画图当中出现的错误。

  小结: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电路图不仅画起来比实物图方便,而且看起来也方便,所有复杂的用电器的电路都有电路图。

  4、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不仅要学会看电路图,辨认通路、开路和短路,还要学会根据电路图来实际连接电路。连电路使要注意以下几点:(1)电路的连接要有序(通常按电流方向);(2)连接过程中,开关应该是断开的;(3)检查电路连接是否正确,有无短路;(4)若连接无误,要试触(点接开关),观察有无异常现象,(若异常,应立即断开开关)。

  【板书设计】

  1、电路是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组成的,四种元件缺一不可

  2、电路的三种连接方式:短路、通路、开路

  3、电路符号

物理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实验,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领悟比热容是如何影响物体温度的变化,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归纳能力。

  (2)通过大量实例,学生能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挺会与人合作的乐趣,感受物理的奇妙,乐于探索自然规律,逐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难点】

  运用比热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将水烧开所用的`时间长短与哪些因素有关?

  (2)东北暖气里面为什么用水,除了水比较方便,还有什么特点。

  (二)概念探究

  【实验探究】

  小组合作,每个小组都有两个烧杯分别盛相同的水和实用油,有温度计和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探究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看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引导问题:如何比较热量的吸收多少?

  【进行实验】

  小组合作,观察、记录。(老师巡视)

  【分析探讨】

  根据实验记录,猜想原因。

  【总结归纳】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吸收的热量不同。

  引导提问:怎么表示不同物质这种性质上的差别呢?

  引出比热容概念

  强调比热容符合用c表示,它的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kg.0C)

  (三)巩固提高

  实例分析

  (1)为什么三峡水电站建成后能调节当地的气候,使冬天气温将升高2摄氏度,而夏天将降低2摄氏度?

  (2)尝试解释海陆风的成因。

  (3)阅读“气候与热污染”,请交流各自搜集的资料、解释成因并提出改善这一现象的建议。

  (四)小结作业

  进行归纳总结(学生总结,老师补充)

  作业:生活还有什么跟比热容有关系的现象?

  板书:

  三、生活中的比热容

  答辩问题

  (1)你这节课的三维目标是什么?

  解析: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实验,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领悟比热容是如何影响物体温度的变化,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归纳能力。

  (2)通过大量实例,学生能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挺会与人合作的乐趣,感受物理的奇妙,乐于探索自然规律,逐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你这节课的重难点是什么?

  【重点】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难点】

  运用比热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你认为在授课过程中导入重要吗?

  从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好奇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说,要用生活实例引入,更体现了课程标准。

  (4)如何在课堂中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多引导学生思考,多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角度去说。

  (4)你为什么喜欢教师这个职业?

  从现实需求、兴趣、乐趣角度去说,尤其在答的时候要结合实例,这样更有说服力。

物理教学设计7

  一、直观形象,了然于目

  有这样一道典型的关于光的折射的习题:

  如图1所示,一个储油桶的地面直径与高均为d.当桶内没有油时,从某点A恰能看到桶底边缘的B点。汤桶内油的深度等于桶高的一半时,仍沿AB方向看去,恰好看到桶底上的点C,C、B两点相距d4.求油的折射率和光在油中传播的速度。

  本题教师对该题解析之后,如果配备实物演示出相关的情境,则如同锦上添花。实验的道具:烧杯(带刻度),激光笔,色拉油。将激光笔发出的光线投射至无油烧杯底角,让学生缓慢将油倒入烧杯,用一张黑纸作为背景,光线在油内的传播路径清晰可见。随着液面高度的升高,光线在烧杯底部的投射点发生移动。

  这样的实验教学,学生一看就能明白,不仅直观有趣,而且让学生更爱学物理,更喜欢物理习题课,充分展现了物理研究的内涵。

  二、可靠可信,泰然于心

  每一堂物理习题课,我们都可以思考是否可以穿插一些有趣而可行的.实验。除了可以让学生深刻认识这类问题,更可以通过实验树立题目的典型性和可靠性。

  我们经常会让学生做这样一类题目:将摆长为L的单摆固定于悬点O,在悬点的正下方P处有一枚铁钉,将悬线拉至水平,若静止释放的小球能绕过铁钉沿竖直方向做圆周运动,则OP间距离应满足什么条件(如图2)学生利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很容易求得结论。但是,或许学生更乐于看到真实的画面,来印证他们所求的答案。

  我们可以把圆柱形强磁铁吸附在黑板上(现在黑板基本都可以被吸附),将细线夹在硬币和强磁铁之间,就构成了非常牢固的支架.而此操作正是为了使小球相对黑板平面悬空,而不至于在运动过程中与黑板发生摩擦。在黑板上画出一系列的水平等间距的平行线,用于标志小球所处的高度。

  三、有趣生动,畅然于怀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积极创设课堂学习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关键。一堂好的物理课必然是生动有趣而富有物理内涵的。

  大家所熟知的运动学练习题:三个相同的小球分别沿三条光滑路径自顶端滑下,哪个环可以先滑到底端。

  本题是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学公式相结合的经典习题。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可以计算得出,三球将同时到达底端。这是一个匪夷所思的答案,但计算结果又的确是这样。我们可以用铝合金制成如图3的教具。

  我们不一定有太多的金钱、精力和时间花在实验器材的设计和制作上。但凭借物理老师特有的对真理和结论的探究精神,也该多做一些简单的尝试,以追求更高效的物理课堂。

  四、探索求真,豁然于胸

  物理教学研究的本质是实验探索与理论研究的结合。在习题讲解中渗透实验教学,对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动手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而面对具体题目,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去探知和求索,更能彰显物理学的科学与严谨。

  有这么一道例题:有一个电流表G,内阻Rg =30赘,满偏电流Ig=1mA.要把它改装为量程为3V的电压表,要串联多大的电阻

  我们可以自己设计以下两个分练习题与三个针对这些练习的课堂演示。

  问题一:当我们用灵敏电流计测电路中的电流时,电流计的内阻总会给测量结果带来影响。请同学们设计一些测量该电阻的方案。

  实验一:用伏安法或欧姆表测电流计的内阻

  问题二:现在大家已经测出了灵敏电流计的内阻Rg,表盘现实改电流计的满偏电流为Ig,若要把它改装成3V量程的电压表,要串联多大的电阻呢

  实验二:用问题二中计算出的阻值,准备电阻箱,与灵敏电流计串联后,改装电表。

  实验三:将改装后电压表连接在两节干电池两端,粗略验证改装后电表的量程是否准确。

  实验的结果不出意外,灵敏电流计恰好满偏。该实验的过程能够让学生体验对真理求索的过程,感受成果的喜悦。例题教学的效果甚佳。

  相比教师单一的例题、习题教学陈述以及简单的师生问答式互动,不管从直观性、可靠性、趣味性还是探究性角度去理解,课堂演示都凸显出其极大的优越性。学生能够从实验中轻松获得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更高效,这样的课堂时间花得值!

物理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中的重点字音字形和成语。

  思维发展与提升: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文章语言的严谨、准确的特征,学习作者深入浅出介绍科学原理的写作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作者所具备的科学品质,领会想象和兴趣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科学发现的过程,感受科学发现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物欲纵横的现代化时代,你还是否记得自己童年时对于未来最美好的期盼?有多少人,在懵懂无知时,明眸皓目中闪烁着满满的对科学的期待。这颗科学的种子,有的正在生根发芽,有的暂时滋养于心灵的土壤。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位科学家的成长时代,感悟那份对科学的热情。

  2、写作背景

  “平行宇宙”是指在已知宇宙之外还可能存在的相似的其他宇宙。有学者描述平行宇宙时用了这样的比喻:它们可能处于同一空间体系,但时间体系不同,就好像同在一条铁路线上疾驰的先后两列火车;它们有可能处于同时间体系,但空间体系不同,就好像同时行驶在立交桥上下两层通道中的小汽车。“多维空间”理论认为,我们所认识的世界简单与复杂,与我们所选择的空间维数有关。在一个维空间中,只能容纳点和线的运动;在一个二维空间中,已经可以有面的存在,只有三维空间,才允许有运动的立体物。这立体的存在物可以是生命体,也可以是物体。但三维空间并不是可以容纳一切的,有些更高的存在很可能不是三维空间的框架所能容纳的。即使加上时间,构成四维时空,也还是有一些现象不能说明。

  3、作者介绍

  加来道雄,和族,科学家,1947年(丁亥年)1月24日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科学畅销书作者,美国著名高等学府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erke1ey)物理学博士、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中心的理论物理学教授,超弦理论的专家。

  加来道雄的著作都广受赞誉,《构想未来》《超越爱因斯坦和超空间》《平行宇宙》均被《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提名为当年的最佳科学读物之一。他主持着一档全美国联网的科学广播节目,还在<晓闻热线入《60分钟》《早安美国》以及《拉里.金直播在线》之类的全美国性电视节目中亮相。

  4、题目解说

  明确:题记的种类包括:阐发式、诠释题目式、点明题旨式、总领全文式、设喻寓理式

  本文题记的作用:提示下文是在介绍有关科学的观点

  5、层次结构

  文章的题目是“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因此,叙述的顺序主要是历时性的。但是,作者开头就说“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而“童年的两件趣事”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是共时性的叙述。这样的结构安排,使文章既脉络清楚,又重点突出。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童年的两件趣事,(两件趣事,一是对鲤鱼世界的遐想,一是对爱因斯坦未竞事业的向往。)极大地丰富了作者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作者走上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

  第二部分(第2-11段):主要叙述作者对鲤鱼世界的遐想。

  第三部分(第12-18段):主要介绍了作者对爱因斯坦未竞事业的向往。

  6、全文分析

  1、本文在材料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布局谋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在整体上,作者并没有从童年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按时间顺序叙事,而是通过童年的两件趣事和高中时建立实验室的事例,突出他成长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并不旁及其他成长的经验;在局部上,如高中阶段,作者看了许多统一场理论方面的书,并常常去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图书馆,相关的理论书籍是怎样启发、引导他研究的,这里肯定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但是作者只是一笔带过,重点放在制造“自己的原子对撞机”上,其中具体的数据叙述得很详尽,让人体会到作者严谨、踏实的性格,以及内在的成为物理学家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2、本文体现了怎样的科学精神?

  本文三个主要部分,并不是简单地叙述成长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可以从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对成为优秀科学家最为重要。

  (1)想像力:科学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带来创造力。作者正是从对鲤鱼世界的想像中,认识到人类观察空间的局限性,间接感悟到高维空间存在的可能。由感性的想像上升到理性的创造,体现了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乐趣:科学不应该是枯燥的,而是应该充满乐趣的。探寻自然的奥秘,对真正的科学工作者来说,是和自然做的近似于捉迷藏的“游戏”,也是人生的“境界”。“游戏”使他们乐此不疲,充满激情,不受外界的诱感和干扰;而“境界”使他们不顾功利,不畏强权,只求真理。

  (3)实验精神:丁肇中说过:“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有了想像力,有了乐趣,那只是成为科学家的最基础的因素,不去踏踏实实地做实验,就不能得到基本数据,假说就不能确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础工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彼岸。作者从事的高维空间理论,虽然还停留在纸面上,但是科学家们已经在做许多基础的实验工作,努力使理论得到证明。即使如科学家霍金靠睿智的头脑创建黑洞理论,也要有数学和天体物理学的实验基础,也不是空想出来的。

  3、“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

  主要有以下几点:

  (1)“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

  (2)“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它们以神秘的“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

  (3)“鲤鱼科学家”的“消失”和“重现”——它们认为是“奇迹”,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

  (4)“鲤鱼科学”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它们却认为“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

  4、作者对鲤鱼世界的遐想意义:作者对鲤鱼世界是怎样遐想的?

  作者猜测鲤鱼是怎样观察它们周围的世界的,由此作者想象出有“鲤鱼科学家们”,它们的思想以及它们有过奇妙的经历等等。这种遐想给予作者的意义是充分挖掘了他的好奇心和发挥了想象力,并且他保持了这样奇特的想像力,也由此奠定了他对高维空间理论探究的基础。

  5、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

  说明“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

  (1)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我们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们就“拒绝承认”。

  (2)“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是因为他们只愿意承认“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

  (3)“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

  6、作者建立实验室的事例,对我们现实生活有怎样的意义?

  科学是建立在基础实验之上的,科学理论要经过实验的检验才能得到论证。实验不是简单的操作,要有理论指导,要有实验的设计,要有策划组织能力,要有耐力和恒心等等,实验考验的是实验者的综合能力。而我们当前存在的问题是,重视理论,轻视基础实验,表现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差,思想上浮躁,急功近利。对教育而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很普遍。这些都是一名理论物理学家重视实验给我们现实生活的启迪。

  四、布置作业

  以“读《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有感”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小作文。

物理教学设计9

  【目标解读】

  1.记住:经典力学、相对论和量子论的主要内容;伽利略的重大成就

  2.理解:

  (1)经典力学、相对论和量子论的意义。

  (2)物理学取得重大进展的原因

  【知识准备

  1.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原因有哪些?

  2.人文主义思想的含义是什么?

  3.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有哪些?(文艺复兴以后,面向现实、重视实践的风气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知识形成

  一、经典力学

  (一)问题:阅读本课第一目课文,思考:

  1.17世纪物理学取得重大成就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2.经典力学的奠基者──伽利略的杰出成就有哪些?有什么重大意义?

  3.经典力学建立的标志、内容、特征和意义是什么?

  (二)点拨:

  1.17世纪物理学取得重大成就的历史条件:(1)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反对盲从和迷信,提倡去创造、去发现,为把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创造了必要的条件;(2)宗教改革进一步摧毁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对科学革命发生了巨大的影响;(3)地理大发现又以实践证明了地缘学说,未建立新的天文学和地理学奠定了基础。

  2.伽利略最早倡导并以实践实验加数学的方法,他所谓的实验是理想化的实验。牛顿的方法是“归纳──演绎法”与从前的演绎法所不同的是,牛顿认为演绎的结果必须诉诸实验确证。在二位大师这里,实验观察和数学演绎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三)针对性练习:

  1.牛顿曾经说过:“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由于伽利略、开普勒等人的努力,牛顿才有可能在已经准备好了的材料上建立其宏伟的经典力学大厦。这座大厦建立起来的标志是

  A。《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的发表

  B。《物种起源》发表

  C。《纯粹理性批判》发表

  D。《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

  2.海王星的发现是根据

  A、哥白尼日心说的推算

  B、牛顿理论的推测

  C、法拉第学说的计算

  D、爱因斯坦对时间、空间属性的解释

  二、相对论的创立

  (一)问题:阅读教材第二目课文,思考:

  1.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的背景是什么?

  2.相对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相对论提出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二)点拨:

  1.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很难理解的,因为我们日常接触的都是远远小于光速的运动,根本无法察觉到爱因斯坦相对论所描述的相对论效应:长度变短、时钟变慢。但如果接近光速的运动能变成现实的话,一个以这样的速度运动的人,在另一个静止的观察者看来就可能只是一条线。

  2.牛顿力学和相对论的关系:牛顿力学(经典力学)的基本定律都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前提:物体运动是在低速情况下。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指出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的运动而变化。要注意理解:相对论是对牛顿力学的既否定又发展。

  (三)针对性练习:

  3.相对论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 时间和空间是绝对不变的

  B、 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的运动而变化

  C、 物质的质量随着物质的运动而变化

  D、质量和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4.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场伟大革命,原因是他

  A、否定了牛顿的力学原理

  B、借鉴了法国科学家的学说

  C、揭示了时间和空间并非绝对不变的属性

  D、修正了能量、质量相互转化的理论

  三、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一)问题:阅读教材第三目课文,思考:

  1.量子论诞生的背景是什么?

  2.量子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量子论是怎样得到发展的?

  4.量子论诞生、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二)点拨:

  在量子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量子力学,极大地促进了原子物理、固体物理和原子核物理等学科的发展。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结合形成的核物理学,指导制造原子弹、氢弹和建立核电站。量子力学还为电子技术、半导体技术和激光技术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针对性练习:

  5.在宏观世界中,看起来相同的物体总是可以区别的,但在微观世界中,同一类粒子却无法区分。例如:所有的电子的'一切性质都完全一样。下面哪一理论的提出。是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A、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提出

  B、相对论的提出

  C、量子论的提出

  D、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

  6.关于量子论和量子力学影响的表述,错误的是

  A、促进了原子物理、固体物理和原子核物理等科学的发展

  B、标志着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

  C、带动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理等学科的理论发生的革命性的突破

  D、深刻的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知识应用

  1、伽利略对天文学的贡献不包括

  A.发表《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B.自制天文望远镜

  C.发现许多肉眼看不到的的天体

  D.确定了匀速运动的新概念

  2、牛顿力学体系不包括

  A、二惯性定律和加速度定律

  B、物理学的相对论

  C、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

  D、万有引力定律

  3、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对人类的主要理论贡献是

  A、建立经典力学体系

  B、发现落体定律

  C、提出相对论

  D、创立量子力学

  4.19世纪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物理学所以被看作绝对权威的理论,主要是由于

  A.经典物理学日臻完善 B.根据万有引力理论发现了海王星

  C.人们认识的局限性 D.经典物理学可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

  5.19世纪,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物理学出现危机的根本原因是

  A.经典物理学不够完善

  B.经典物理学自身的局限性

  C.物理学出现一系列新发现

  D.经典物理学仅能解释地球上的物理现象

  6.伽利略和牛顿都强调 ①实验 ②实验与数学的结合③相对论④量子论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7.下列哪一理论的提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A.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提出 B.相对论的提出

  C.量子论的提出 D.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

  8.爱因斯坦完整地提出狭义相对论是在

  A.《论动体的电动力学》 B.《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C.《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D.《物种起源》

  9.为量子理论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有 ①爱因斯坦②牛顿③玻尔 ④普朗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在未来的某一时间,有一对20岁的孪生兄弟,弟弟乘宇宙飞船以29万千米/秒的速度飞行,哥哥留在地球上。50年以后,当哥哥已经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时,他去迎接回到地球的弟弟,却发现弟弟还是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你认为应该用什么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

  A.相对论B.量子理论 C.万有引力定律 D.质量不变定律

  11.下列科学家与其科学成就的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A.伽利略──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B.牛顿──经典力学体系标志着现代科学的形成

  C.爱因斯坦──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

  D.普朗克──量子论诞生,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

  12.“使人类克服了经典物理学的危机,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知”指的是

  A.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

  B.进化论的提出

  C.自由落体定律的提出

  D.量子论的提出

  13.右图是四十集电视连续剧《寻秦记》的男主角项少龙,他穿越时空从21世纪到了秦朝统一前。这种题材的文学作品和影视节目盛行一时,能为这类作品和节目提供科学依据的是

  A.基因改造工程

  B.空间控制理论

  C.相对论

  D.量子论

  14.有个物理学家说:“19世纪物理学大厦已经全部建成,今后物理学家只是修饰和完美这所大厦。”这所“大厦”的奠基者是

  A.哥白尼 B.伽利略 C.牛顿 D.法拉第

  15.“这一定律体现了天上运动与地上运动的统一性,它把天体运动纳入到根据地面上的实验得到的力学原理之中。这是物理学史上第一次伟大的综合,也是人类认识上一次巨大的飞跃。”引文中“一次巨大的飞跃”指的是

  A.电磁学理论的建立

  B.进化论的出现

  C.牛顿力学的建立

  D.“日心说”的提出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9世纪末,物理学家的研究一方面深入到物质内部的微观世界,放射线和原子被发现,另一方面扩展到整个宇宙。随着光学等学科的深入发展,人们对在光速或接近光速运动状态下的物质的研究,俄超出了经典物理学的范围。物理学被称为“晴空上漂浮的两朵乌云”的两个无法解释的难题,其一就是以太的不存在。这是的经典物理学赖以建立的绝对时空观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请回答:

  (1)经典物理学的基础(代表)是什么?

  (2)19世纪时,经典物理学发展到何种程度?他所适用的范围主要是什么?

  (3)19世纪末,物理学的发展对经典物理学提出了怎样的挑战?

  (4)20世纪物理学的发展取得的两项最重大的成就是什么?它们与经典物理学的关系是什么?

  参考答案:

  1—5:DBACB 6—10:CCACA 11—15:BDCCC

  16

  (1)17世纪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

  (2)到19世纪,在经典力学的基础上,光学、热力学、电磁学、天体物理学等新兴学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把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推进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他所适用的范围主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3)19世纪末,物理学的研究一方面对深入到物质内部的微观世界,另一方面扩展到整个宇宙,超出了经典物理学的范围,经典物理学赖以建立的绝对时空观受到严峻的挑战。

  (4)量子理论和相对论。他们发展了经典物理学,弥补了经典物理学在宏观的宇宙世界和微观的粒子世界面前的空缺,为人类描绘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对整个人类的思维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物理教学设计10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沪科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物理八章第三节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压强的概念、压强的公式和单位、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公式之后,学习的又一压强方面的知识。这节课主要讲的是关于气体压强中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压强,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教材通过事例、实验引入课题,教材的编排符合初中生的学习特点,重视定性分析和实际应用,强调实验探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并且知道托里拆利实验说明了什么,知道大气压强的大小.学好本节课,对学生理解大气压的成因、大小及其应用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进一步认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科学研究方法具有指导意义。

  二、教学目标

  根据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课的编排特点,结合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拟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1)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能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和标准大气压的大小。

  (3)知道大气压强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大气压强的大小可以用气压计来测量。

  (4)知道沸点随气压减小而降低,增大而升高。

  2、能力目标

  (1)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2)能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

  (3)培养物理科学实验探究研究方法

  3、德育目标

  (1)学会与人合作,共同学习。

  (2)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三、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物理学习,对这门学科有了简单的了解,物理观察、实验探究、分析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也亲身体验到了物理知识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对物理有了一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希望教师能满足他们对新知识的好奇、渴求,希望在老师的引导下获得锻炼及施展自己能力的机会,同时更希望品尝到成功学习的快乐。教学中应注意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的同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勇气,教会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让学生成为探究式学习的主角。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选择生动、趣味性强、直观的实验,不但有力地说明大气压的存在,降低教学难度,同时还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

  2、观察托里拆利实验,说明原理和变化

  3、大气压的变化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与学法:

  (一)、说教法

  1、设计思想

  本节课总体采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的方法。

  全班分为六个学习小组,天才学生与需要帮助的学生搭配组成。课前布置预习任务,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如实验设想、相关网站等,要求学生最后能完成布置的相关的学习任务,

  在“空气的力量”的学习中,由各个学习小组展示各自准备的能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或事例,教师通过演示或利用网页动画课件设置悬念,用虚拟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判断真假。在后面“大气压强有多大”的学习中,主要由教师通过实验演示结合课件讲解分析,对教材的重点难点逐个突破。最后出示相关问题进一步拓展研究,达到巩固深化学习的目的。主要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2、教学过程

  有学生动手实验,在于防止虚拟的网络界面,过度的刺激学生,让学生体会物理的学习是研究客观事物的。安排机动的实验内容班帮助学生学习。

  3、托里拆利的实验学习

  以提供课件为主,学生通过课间的内容,小组讨论,自组学习,大大的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避开了实验操作的繁琐,同时也避开水银的危害。

  (二)、说学法

  学生围绕一个活动主题(即任务、问题),在老师的精心设计和安排下,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探究活动,收集相关的资料,去准备小实验,一切都是在充满激情、怀有极大的兴趣、带着强烈的求知欲的心态下进行,可以想象这时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在探究过程中解决每个问题,学生内心都会充满成功的喜悦,富有成就感,同时更进一步激发他们探求下一个答案的乐趣。这种探究型的学习模式不但使学生基本可以掌握所学的内容,达到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的精神,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了体现,学生实验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得到了发展。

  这种学习模式的显著特点,使学生置身于实验探究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由感性认识到实验探究,然后上升到理论分析,最后巩固拓展,回归生活,逐层推进,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体验了“从实验中来到实验中去”的方法论。

  六、主要教学程序设计

  (一)复习提问:

  1、如图(多媒体展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强?(受)

  2、液体内部向什么方向有压强?(各个方向)

  3、液体内部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液体受重力,具有流动性)

  (二)新课教学

  1、大气压强:问题: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所包围,即大气层,也有流动性,地球上的物体(包括人)都浸在其中。那么大气对浸它里面的物体是否有压强呢?说说你的猜想并用你日常所见一些现象来支持你的猜想。引导学生根据日常所见一些现象来支持他的猜想。如:

  (1)把一个小小的塑料挂衣钩紧贴在很平的墙上,就能用它挂衣服而挂衣钩却不掉下来

  (2)只有一个小孔时,饮料罐里的饮料不易倒出

  (3)吸饮料时,饮料罐纸盒会变扁

  初步分析讨论出结论:从以上的现象,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生活其中的大气对我们应该是有压强的?

  但是,纯讨论出的结论是否完全正确呢?所以我们还得从科学实验探究中验证是否有大气压强。

  科学实验探究:请用给出的仪器,设计一~二个验证是否有大气压强的实验,并解释现象实验1把浸过酒精的.棉花用火柴点燃投入事先准备好的空瓶中,用剥了皮的熟鸡蛋堵住瓶口,稍后,鸡蛋被吸入瓶内.

  实验2给茶杯中装满水,盖上硬纸片,倒置过来发现水和硬纸片都不下落.

  实验3拿一空铁皮罐,放少许水,罐口打开,放在火上将水烧开。水烧开后,注意观察铁皮罐的形状,然后将铁皮罐罐口用盖子盖紧,小心放入盆内,然后用冷水浇铁皮罐,再仔细观察铁皮罐是否有变化?

  实验4取两个挂东西的小吸盘对接,挤出吸盘内部的空气,然后试图拉开吸盘,注意体验拉开吸盘容易吗?

  实验5马德堡半球实验---它第一次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正确结论:由以上的众多实验证明,我们生活其中的大气对我们确确实实有压强。那么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解释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地球周围被厚厚的气体包围着。地球周围被厚厚的气体包围着,这厚厚的气体人们通常称之为大气层。

  大气层的厚度大约有几百千米,主要由氮气、氧气等多种气体组成。其中,大部分气体分布在距离地球表面几十千米厚度的范围内。交流与讨论:空气有质量吗?

  我们在上一章里已经知道空气的密度是/m3,可见空气是有质量的,空气体积很大时,其质量也是相当大的。同学们试计算充满我们这间教室的空气的质量有多大。计算:

  ∵ρ=m/v、v=10m×6m×4m=240m3∴m=ρv=kg/m3×240m3=kg

  我们周围的大气既有质量,同时又要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而且具有流动性,这几个原因就产生了大气压强。

  2、大气压强的测量

  (1)托里拆利实验

  根据奥托·格里克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不仅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还表明大气压强是很大的。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呢?

  我们先看看,历史上人们是怎样测量大气压强的?

  1644年,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及其同伴通过实验第一次测出了大气压强的大小。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托里拆利是怎样测出大气压强的?

  ①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装置

  ②演示:托里拆利实验(课件演示)③分析:

  玻璃管内水银面上方是真空,而管外水银面受到大气压强,正是大气压强支持着管内760mm高的水银柱,就是大气压强跟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相等。

  p=ρgh=×103kg/m3×10N/kg×=×105Pa④应用:人的头顶面积约为m2,请计算大气压对头顶的压力为多少?

  (2)测量大气压强的工具:

  ①水银气压计:优点:精确缺点:不方便携带

  ②金属盒气压计:原理:优点:使用方便缺点:不精确

  3、大气压强的变化:

  (1)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大气压强不断减小。

  海拔3000M以内,每上升10M,大气压强减小100Pa。

  (2)1个标准大气压=760mm高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

  4、思考:

  1、学过本节后,你对马德堡半球实验,有什么新的推论?

  2、抽水机是靠大气压把水压上去的,抽水机能否一次把水从地面抽上地王大厦的顶楼?

  3、西藏的人们为什么习惯吃烧烤的东西而不习惯汤煮的东西?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所学的内容(用多媒体给出)

  1、空气受重力的作用且具有流动性所以空气对浸入其中的物体有压强;

  2、托里拆利实验测出大气压的值等于760mm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即×105帕;

  3、大气压强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

  (四)、布置作业

  1、复习课文,预习第四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课本第159页,作业

物理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

  教学重点

  1、理解机构效率

  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

  理解机械效率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教学后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一、引入新课

  小明家最近买了一处新楼房,三楼。想把洗手间、厨房装修一下,需把沙子运到三楼。请同学们根据需要,选择器械帮助小明家解决这个问题,看看哪个小组选的办法最好?

  二、进行新课

  假如用动滑轮提升沙子,请同学们观着提沙子的过程。

  对谁做的功是我们需要的?

  (板书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们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

  (板书额外功: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

  (板书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假如我们用下面三种方法搬运沙子,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讨论回答。(第三种方法最好,因为第三种方法做的额外功最少。)

  工作中,我们总是希望额外功越少越好;也就是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好。在物理学中,用机械效率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板书机械效率: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表示机械效率;W有表示有用功;W总表示总功。那么,机械效率应该怎样表示?

  根据公式计算,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机械效率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机械效率都一样吗?请同学们再来观察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

  下面我们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板书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通过观察上面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对斜面的机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提出问题。

  (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什么关系?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关系?……)

  请同学们猜想上面提出的问题。

  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猜想,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出实验的方案。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案。

  小组实验,同时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机械效率:定义、公式、计算;

  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讨论回答。(第三种方法最好,因为第三种方法做的额外功最少。)

  工作中,我们总是希望额外功越少越好;也就是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好。在物理学中,用机械效率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板书机械效率: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表示机械效率;W有表示有用功;W总表示总功。那么,机械效率应该怎样表示?

  根据公式计算,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机械效率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机械效率都一样吗?请同学们再来观察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

  下面我们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板书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通过观察上面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对斜面的机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提出问题。

  (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什么关系?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关系?……)

物理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知道火箭的工作原理,常识性了解三级火箭的结构,初步认识采用三级火箭发射的优越性.

  能力目标:提高从信息中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有关火箭发展史的介绍和火箭应用方面的知识的学习,受到良好的爱国主义和热爱科学等方面的教育.

  教学建议:教法建议

  本节为选学内容,建议提供有关的资料,学生阅读自学,列出学习提纲和思考题,主要学习的内容是:我国古代在火箭方面做的贡献、现代火箭的用途、火箭工作的简单原理、能量转化、火箭的种类及其特点、设计三级火箭的原因、三级火箭是如何提高效率的、我国的火箭发展状况、世界火箭的发展状况.

  还可以采用学生利用信息学习的方法教学,可以提出课题由学生设计研究方案,写出可行性方案,实验和实践,查阅资料,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估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活动,学生小组团结协作完成设计的工作.

  教学设计方案

  火箭

  【课题】火箭

  【重难点】火箭的工作原理;设计三级火箭的原因和三级火箭是如何提高效率的.

  【教学过程设计】

  一.火箭的一般知识

  方法1、教师提供材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的内容要有:我国火箭的历史资料(要有关于神火飞鸦的资料);现代火箭的用途;火箭的原理;火箭的种类和各自的特点;我国火箭的发展状况;世界火箭的发展情况.学生学习了资料,应当回答一些问题,问题可以有:历史上最早的火箭是什么;简单叙述火箭的原理;火箭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火箭的种类;我国火箭的发展在世界上处于什么地位.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的方法是实验探究和学生利用信息学习.提高学生信息的采集、处理能力.具体可行的方法有,教师可以制订多个课题,学生组织成小组选择某个课题,进行学习和研究.参考课题如下:查阅我国古代和世界早期关于火箭发展的资料;探究火箭的原理(可以用设计实验的方法探究,具体方法可以参考“火柴火箭”);查阅有关火箭的作用的资料.学生小组选择了某个课题,可以自行设计探究计划和实施方案,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活动.本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师有较高的背景知识和应变能力.

  二.三级火箭

  方法1、教师提供资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的资料内容主要是三级火箭的设计思想、三级火箭是怎样工作的.学生通过学习回答一些问题:运载火箭的任务是什么,三级火箭是如何适应这种任务的,三级火箭的具体工作过程.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教师提供课题学生自行选择,课题有:火箭设计的发展历史;三级和多级火箭的工作原理和优点;火箭未来的'发展前景预测.学生可以自行设计方案进行探究.方法同第一内容的方法2.

  【板书设计】

  第四节 火箭

  一.火箭的一般知识

  1.我国古代的火箭:神火飞鸦

  2.火箭升空的原理

  3.火箭工作的能量转化: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

  4.火箭的种类

  二.三级火箭

  1.三级火箭的工作过程

  2.我国火箭的发展状况

  探究活动

  利用信息学习:关于火箭的知识

  【课题】关于火箭的知识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流程】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查阅火箭的有关历史资料,火箭的应用方面的知识,我国关于火箭的发展.

  【备注】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3、发现新问题.物理教案-火箭

物理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2、能根据原子组成符号判断原子的构成。

  3、知道核素和同位素的概念。

  过程方法

  采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资料、自己提出问题、并自主地跟同学交流、自己完成讨论结果的方法,教师多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地总结出规律。

  情感态度

  让学生充分体验交流讨论、发现规律、得出结论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得有关知识的同时又体验自己学习后获得的成就。

  教学重点、难点

  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核素和同位素的概念

  教学方法

  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新课引入视频观察、思考、讨论提出问题:

  1、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如果原子可以再分,它是由哪些更小的微粒构成的呢?

  2、相对原子质量定义为“某原子的质量与C-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C-12原子是什么原子?

  阅读、归纳与整理联系上节课,从哪个原子结构模型就可以说明?从哪个结构图可反应出质子数等于电子数?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质量、相对质量和电量学生有了原子结构的新知识,能否进一步解析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说明从微观角度分析研究问题能力,化学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发展。空间想象力还未建立起来!应该对学生讲一个形象比喻,体育场与蚂蚁的关系。

  教师讲解:科学研究证明,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设疑】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为什么加”绝大多数”呢?质子、中子和电子是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这三种粒子的带电荷情况、质量大小等方面有什么差异?请同学们运用教材表1-7中的数据进行比较阅读表1-7,比较三种粒子的质量大小、带电荷情况。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质子、中子、电子带电荷情况,看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原子显电中性,说明每种原子中核内的质子数跟原子核外的电子数相等。教师追问:从微粒的质量大小分析,你认为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还是原子核外?为什么?相对于整个原子来说,原子核外某个电子的质量能否忽略不计? 学生展开讨论,大部分学生快就得出结论,相对于原子来说,原子核外某个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

  教师提问:请某位同学来总结一下有关原子的质量与质子、中子、电子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若这位同学不能完整总结出来,再请另一位同学来补充)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注释,理解C-12原子的构成、相对质量的含义。

  被提问的同学回答: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外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质子跟中子的质量基本相等。

  同时多数同学会提出下列问题:什么是相对质量?根据刚才同学们的研究,大家已获得一些共同的认识。

  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的质量大小由核中的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由于原子显电中性,所以原子核内的质子数跟核外电子数相等。请同学们与同桌一起完成教材第30页“问题解决”。结束后请同学代表发言,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查阅资料,进行讨论。

  有的'小组会提出一些问题,如:什么是质量数?“AZX”是含 义是什么?为什么在“AZX”中不直接标出中子数、电子数?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由于难度不大,教师不一定要直接回答,可以让学生之间经过交流后自己解决,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还可以根据当时的教学活动情况和学生的个别差异再适当补充一些实例,让学生分析研究,在这个基础上,就为学生在后续学习“核素”“同位素”、等基本概念打下了基础。

  讨论结果:

  1、质量数( A )= 质子数( Z )+中子数( N )且只要知道上述三个数值中 的任意两个,便可推算出第三个。

  2、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原子,表示为AZX

  课堂练习:

  1、钠原子的质量数为23,质子数为11。那么它的中子数是多少?

  2、钠离子的质量数为23,质子数为11。那么它的中子数是多少?核外电子数是多少?

  3、硫原子的质量数为32,中子数为16,那么它的质子数是多少?核外电子数是多少?

  4、硫的二价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是18,中子数为17,那么它的质量数是多少?

  5、氢氧根离子的质子数是多少?电子数是多少?……(做成图表)

  [讨论]回答:

  1、中子数为12

  2、中子数12;电子数10

  3、质子数16;电子数18

  4、因为 S2- 核外电子数是18,即硫原子得到2个电子后,是18,那么硫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16,则16+17=335、质子数是9;电子数是10夸克的发现

  【解决】根据以上所学,知道C-12指的是什么原子?

  【设疑】

  1、分子由原子构成,绝大多数原子是由质子、中子、电子等基本粒子构成。那么基本粒子可不可再分呢?

  2、夸克的发现对我们有何启发?

  学生阅读《拓展视野》栏目小组讨论与交流学习核素、同位素概念指导学生阅读:P31—P32

  提出问题:

  1、什么是核素?

  2、什么是同位素?

  课堂练习:

  下列的粒子中有几种核素 ,其中互为同位素的有 ;元素有 种① 11H ② 126C ③ 168O ④ 21H ⑤ 178O ⑥ 31H ⑦ 188O ⑧ 146C强调:质子数( Z )相同:表示同一元素,中子数( N )不同,质量数(A)不同,原子也不同。原子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共同决定的,同位素是原子的互称。

  [讨论]回答:同一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但中子数不一定相同。学生回答:人们把具有一定质子数和一定中子数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绝大多数元素存在多种核素。我们把质子数相同、质量数(或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同位素。

  核素有8种,其中互为同位素的有:①④⑥;②⑧;③⑤⑦。元素有三种。归纳:元素: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既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核素:具有一定质子数和一定中子数的原子;同种核素特征: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同位素的应用学生阅读P32《拓展栏目》——同位素的应用然后归纳总结;课堂小结:学生回答:同位素的应用

  1、医学中于显影、诊断、治疗、消毒等;

  2、农业上的辐射育种技术,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3、146C的放射性被应用于考古断代

  4、21H、31H是制造氢弹的材料;

  作业布置:P33第2、3、4题

  板书设计

物理教学设计14

  【 教学过程 】

  功 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率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2、知道功率的公式、单位,

  3、会计算简单的功率问题。并对人和一些事物的功率数值有具体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从身边生产和生活实际中,认识做功不但有多少之分,而且有快慢之别

  2、通过类比把速度的知识迁移到比较做功快慢上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用功率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设计实验估测人的功率

  三、教具

  体重计、秒表、刻度尺

  四、学习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小明的教室在五楼,通常他上楼需1.5分钟,有一次,他跑步只用了40秒,这两种情况也何异同?

  生:他做的功______,所用的时间,他做功快慢_______(选填是否相同)。

  师:这说明了做功不但有多少的问题,还有快慢的问题,那么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呢?想一想能否与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方法作类比,

  生:比较物体运动快慢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相同路程比_______,一般赛跑都是用这种方法(裁判员的方法);还可用另一种方法,是相同时间比______(观众的方法),物理学上常采用后一种方法。

  师:同样比较做功的快慢也可依此采用两种方法。

  生:做功相同的情况下比 ,或者相同时间的情况下比。

  师:物理学中,则采用后一种方法来表示做功的快慢,并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量-----功率。

  (二)、新课学习:

  一)、功率:

  师:请同学们参照书本P65认识功率,

  生:完成下列填空

  1、定义:_ 叫功率。

  2、计算公式:W=,t=

  3_(符号表示___),人们它叫做___,简称__,符号表示___。 在工程技术中常用单位是____、_____。它们之间的进率是。

  练一练:(1)单位换算:5W=___J/s。3Kw=___w, 0.5MW=____W。

  师:讨论:1、功率大的物体一定做功多。

  2、功率大的物体一定花的时间少。

  3、做功的多的物体一定功率大。

  4、功率大物体一定做功快。

  5、做功多的物体一定做功快。

  生:功率是表示________________物理量,功率大表示物体做功,功率小 表示物体做功。功率不是表示做功的多少。所以功与功率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物理量。

  生:练习

  1、如前面题目,若小明的体重为500N,每层楼高为3m,则他两次上楼所做的功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两次做功的功率分别是_______ 和 ________。

  2、两台起重机的功率之比是1:3,如果它们完成的'功相同,则它们完成这些功所用的时间之比是;在相同时间里完成的功之比为_________。

  师:阅读课本P66第二自然段,了解一些物体的功率。

  二)、估测上楼的功率:

  师:上学时我们都要从底楼登上三楼,在此过程中谁的功率最大呢?下面就来研究。

  生:思考

  1、猜一猜:我们班上哪个同学上楼的功率大?你做出猜想时考虑了哪些因素?

  2想一想:如何比较同学上楼的功率?可以有哪些不同的方案?

  如果要求估测出功率的大小,需要测量哪些数据?应用什么测量工具?并设计出表格

  师:实验操作如下,请一个同学从一楼登到三楼,测出这个同学的质量m,量出楼的高度(一楼到三楼)h,记下这个同学两次登楼所用的时间t,并把有关数据填在下表中。

  算一算:根据P算出登楼时的功率。

  生:思考,如何估测跳台阶或引体向上时人的功率吗?应如何测量呢?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有什么体会?(请你写下来)

  (四)、作业:

  1、完成课本P66 1、2、3、4.

  2、功率的另一种形式表示。我们可通过以下例子来分析:一辆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sW牵引力F、速率v和功率P之间有什么关系?用公式P=、W=Fs、v=推导出来,

  P=_____(注:把功率公式中W和t替换掉,最终用F和V来表示功率)。从此公式来看,在功率保持一定,加大物体的速度必定会使动力(拉力)减少。在分析一些有关运动的物体(包括机器)的功率时,应用此变形式比较简捷。

物理教学设计15

  本学期九年级学生将面临六月全市的中考,这一学期,学生除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外,更重要的是进行中考前的总复习,要学生系统掌握初中阶段的物理知识,重基础知识、重基本实验、重阅读、重理解、重应用知识解决实际新情景中物理问题的能力。今年物理中考是全省统考,出的题型和题量有较大的变化,尤其是选择由原来的二十题改为十二题,填空题量和分值增加,计算量有所增加,作图、计算,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增加了科学探究的题量和分值,为此对学生的计算、对新情景中的物理知识的识别、判断、建立物理相关模型以及综合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提高了。针对这种变化,本学期物理教学计划和复习重点作一些调整,具体如下:

  本学期新授课有三章多,具体有15章的家庭电路与安全用电及其15章综合复习;16章电磁转换:磁体与磁场、电流的磁场及应用、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电动机、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电磁感应与发电机;17章电磁波与现代通信;18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能源利用与社会发展、核能、太阳能、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在教学中,把握重点就是15章;16章和18章的能源,对于17章这要能让学生知道一些相关的知识就可以了,力争在3月15日前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然后在3月15日后到4月15日前,对九年级上、下两册物理知识的电学知识等进行知识系统化,构建知识的网络体系,同时对于物理探究和相关实验和问题故障等问题作重点复习,准备4月的新课结束考试和检查,结束考试和约4月20日后到5月20日对八年级物理知识进行系统复习,同样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系统化,使得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的网络,具体复习采用以条块的方式进行,复习时重基础知识、基础能力、基本实验操作的强化,同时对知识的应用与解决问题能力作培养,在相关的练习上作调整,对于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完成基础部分,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基本要求,对于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除完成好基础外,更要对知识应用方面的`能力题必须完成,以期提高他们的物理成绩。5月20日后,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展开复习,采用以生活、现代科技的情景为背景材料,进行专题复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进行查漏补缺,准备第一次模考,同时根据反馈的情况及时进行修正,同时准备第二次模考,最后进行中考前的冲刺,力争在中考中为校争光。

  在平时的教学中,认真备课、认真上好每节课,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个别辅导,程度好的和程度相对较差的学生分别对待,提出切和学生实际的要求和目标,尽最大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提高。

【物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物理教学设计11-20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07-25

物理教学设计方案08-01

物理教学设计(15篇)03-18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精选15篇)03-14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5篇)01-16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5篇11-07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汇编15篇04-11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汇编15篇)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