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2-02-10 15:28:5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锦集七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分享。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锦集七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智子疑邻》讲述了一个富人因故丢东西后,预见相同的两个人却遭到不同的对待。故事的主旨不在于说明人的预见,而在于说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实即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用)遭到不同的对待。以此说明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的,对人不能有偏见。

  二、说教学目标及难点重点:

  根据教材内容,我将该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掌握一些关键文言字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辩证思维的能力。

  2、分析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

  品质培养目标:正确认识事物的两面性。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寓意,辩证的看待事物。

  三、说教法、学法:

  1、对内容的理解,先疏通文意再演故事的方式。

  2、对寓意的理解、认识,可用课本剧的.形式展示

  3.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根据你的知识储备,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学生自由发言),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两篇

  教师板书:

  (二)、检查预习:

  文学常识。学生交流,教师适当补充。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著名思想家。他著有《韩非子》一书,共20卷,55篇。笔锋犀利,说理透辟,常用寓言故事阐明事理,富有说服力,其中许多寓言故事一直流传于世,《智子疑邻》就是其中的一篇。

  (三)、指导学习

  1、整体感知

  教师读,学生读,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复述课文:在理解文意的前提下

  2、问题探究(师生互动,讨论课文内容)

  1)、邻人之父劝告富人筑墙出于一种什么心态?

  2)、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3)、宋国富人一家为什么会“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4)、联系生活体验,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

  积极方面: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消极方面:要注意自己与听话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说的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

  (同学们可以边看书边找出答案)

  (四)、拓展训练:(同学们互相交流,自由发言)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问题:

  1、疏通文意

  2、这则寓言故事流传甚广,后来成为了常见的成语,该成语是-------------。

  3、翻译句子。

  蛇固无足

  蛇本来没有足,你怎么能为它画脚呢?

  4、写出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

  讽刺了那些不顾客观实际,自我卖弄,弄巧成拙的人。

  (五)、推荐作业:

  续写《智子疑邻》,邻人之父知道自己成了怀疑对象,有怎样的反应?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量变与质变的原理这一框题既是对第二课发展观点的进一步具体和深化,又是在第三课矛盾分析方法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事物发展的状态,即回答“事物是怎样变化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自觉处理好这一框题与第二课,第三课及第四课各框题的关系,引导学生把握其内在联系,有助于对学生进行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

  2、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识记量、质变的含义,理解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能以正反两种实例,说明为什么必须坚持适度原则,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

  ⑵能力目标:本课教学,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的能力为主,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善于联系,联想的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

  ⑶觉悟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分析问题,为下一框题进行正确的方法论、人生观的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教学难点: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会引起质变。

  二、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在课改新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在充分估计学生的课堂反映情况的前提下,运用小游戏、漫画及具体事例,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获得能力,提高觉悟。

  (二)学法;

  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自主学习,单独学习转为合作学习,获取学习转为探究学习,是新一轮课改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启发思考和组织学生讨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乐于思考的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习动机,我设置了小游戏——请三、四位同学到讲台上“吹气球” 比赛,让学生参与课堂的开讲导入。这样,不仅使课堂充满趣味性,而且使学生带着一种积极的求知欲和参与探究的热情进入新课的学习。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躺在波浪上读书》是鄂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著名旅游胜地——死海时所看到的景色以及亲身经历的趣事。文笔生动,语言流畅,感受逼真。教材选编本文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死海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二是让学生领略世界不同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这篇课文,我安排用两课时来教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二、说目标

  (一)根据课标要求,在第一课时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及随文识字后,结合学生实际,我把第二课时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品读重点词句,知道死海吸引游人的地方。

  3、引导学生查找死海的有关资料,帮助学生加深对死海的了解,培养学生查找、搜集的能力。

  4、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死海的特点以及给游人带来的欢乐。

  (三)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搜集有关死海的资料,结合语言文字和插图,体会作者的感受及死海的神奇。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的选择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的统一。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媒体演示法。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补充资料,缩短学生和死海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更好更准的读懂课文。

  2、问题导读法。我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始终围绕教学重点进行探究学习。

  3、合作探究法。教学中我利用自学提示出示三个问题,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作交流,通过生与文本,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解疑。

  (二)学法的引导

  书是要靠学生自己读懂的。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与同桌合作交流,最后和全班同学一起探讨。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领者。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课伊始,我出示了这张死海图片,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那蔚蓝的大海,那人躺在波浪上看书的奇特景象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他们情不自禁地说:“死海真美啊!”、“人能躺在波浪上看书,太神奇了!”、“我也想去死海看一看,玩一玩!”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为之高涨。

  (二)、深入文本,感知神奇

  由于本文篇幅较长,我对课文进行了适当的取舍和划分。我将本文分为两部分学习,第一部分是3—6自然段,这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在这部分中作者描述了死海的美丽与神奇,介绍了死海得名的原因,讲述了自己躺在死海上的感受。因此,我花了近三十分钟的时间来引导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

  首先,我利用媒体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自由读课文3—6自然段,读完后思考三个问题:①来到死海边,作者看到怎样的景象?②死海的名字怎么来的?③躺在死海上是什么感觉?学生花了7分钟的时间自己读、思、圈、划和同桌交流。接着,我用23分钟的时间来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在读中议,在读中悟,在读中感受。

  对第1个问题,学生找出了这个句子:“来到死海岸边,只见海水轻轻涌动,泛出一种奇特的光晕,五颜六色,像彩虹似的。”我让学生自己读这句话,想一想:这是个什么句子?句中的比喻词是什么?把什么比做什么?我引导学生思考光晕和彩虹有什么相似之处,来感受死海的美丽,并通过朗读来表现这种美。为了让学生感受死海的奇特光晕,我出示了盐的结晶图片和海水反光的图片。

  对第2个问题的教学我没有直接插入,而是故意提出质疑:死海这么美,为什么却得了“死海”这个不好听的名字呢?学生很容易就给出了答案,为了检验学生是否真正了解了死海特点,我故意出示了这张海洋图片,让学生观察:这是死海吗?为什么?学生一下子看出了这片海洋中有鱼,不是死海。接着针对学生质疑“为什么死海的含盐量这么高,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我利用媒体简介死海形成原因,来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加深学生对死海的了解。

  对第三个问题的教学,我还是通过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体会。学生找到的句子有这2个。“温润的水把我整个身体托浮起来,像托浮着一片树叶”。“我只要保持着身体的平衡,就像躺在床上那样舒服自在。”我让学生读这两个句子,说说读懂了什么。学生说这是两个比喻句,分别把身体比作树叶,把海水比作床。我又引导学生说说你从这两个比喻体会到什么?学生说从树叶体会到海水浮力很大,从躺在床上体会到作者躺在水上很舒服。在这里,我用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等方法,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我还让学生练习说比喻句,学生说得挺生动。接下来,我配上舒缓的音乐,动情朗读这两句课文(“细浪在我耳畔絮语,微风拂面而过,明晃晃的阳光从蓝得透明的晴空洒下来……我几乎想在这温润的摇晃的‘床’上睡一觉了!”),让学生闭眼想像画面,然后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再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当我配上音乐,让想读的同学站起来一齐读时,同学们都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

  为了拓展学生思维,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接下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我出示了作者躺在波浪上看书的照片,让学生想象:你就是作者,现在你回国了,你会怎样向你的亲朋好友介绍这张相片呢?学生的发言很生动,将死海含盐量高,浮力大,躺着舒服的特点都说出来了。

  第二部分是课文8、9自然段,这部分内容篇幅虽长,但重点句却是课文最后作者所说的一句话:“能在死海游泳,确实是一件难得的乐事!”所以教学这部分时,我紧紧抓住一个问题:“作者明明吃了苦头,却说是乐事,你认为是吗?”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做出回答,他们都认为能在死海游泳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即使吃上苦头,也是死海带给他的乐趣啊!由此可见,死海的神奇已经深入他们的心灵。

  最后,我用“死海吸引游人的地方在哪里”引导学生对全文进行梳理,知道死海因为美丽、神奇、浮力大、能躺在上面看书、读报、喝咖啡而吸引了无数的游人。

  (三)、展示资料,拓展延伸

  依据教学目标,在课的结尾,我安排了2分钟的时间给学生交流自己所搜集的关于死海的资料。同学们有的介绍了死海的地理位置,有的介绍了它的大小,还有的讲述了有关它的传说等等。我则利用课件,展示了一幅游客用死海黑泥美容的图片和介绍死海正在慢慢消失的一段文字。在搜集展示资料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也拓宽了。

  “这是一片神秘的水域,它美丽、神奇,故而,名扬天下,游客慕名而来。它带给我们知识,带给我们快乐。这一切都是大自然这个魔术师的杰作。同学们,大自然中还有无穷无尽的奥秘等着你们去探索呢!”在我生动、激情的话语中,这节课结束了。望着孩子们意犹未尽的神情,我知道,一颗探索自然的种子已在他们稚嫩的心田里扎根。

  课文学完后,学生对死海有了一些了解,因此,我设计了让学生当小导游向父母介绍死海的作业。这既是学生学习新知后的练习,也是一次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五、说效果

  综观整堂课,学生的思维活跃,参与度广,,发言积极性高,对文本的理解到位,朗读的效果也较好。教学中,我始终以“学”为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眼、动口、动脑,在教师的帮助下全面达成教学目标。但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在这节课中,也不乏遗憾之处。比如:学生整理资料的能力还有待加强,教师的课堂调控应变能力还不够完美。今后,我还需要多学习,多锻炼,以提高自身能力。

  以上是我说课的主要内容,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4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是小学音乐第一册第八单元《新年好》第二课时,我根据新课标的理念,精心设计了本课的教案与大家共同探讨。我是按下面七个方面进行的:

  说教材,说目标,说重、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课后反思。

  一、说教材

  《新年好》 是一节以唱歌为主的音乐综合课,这首歌是一首流行全世界、家喻户晓、深受欢迎的英国儿童歌曲。3/4拍、F大调,曲调优美、流畅,歌词质朴亲切,能将人们带入互相祝贺新年的欢乐情景中,进而表现人们载歌载舞互相祝贺、轻松而愉快的心情。

  二、说目标

  1、认知目标:运用亲切、甜美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新年好》,感受中外小朋友过新年的不同音乐情趣。

  2、技能目标:通过游戏,培养学生感受、听辨已经学过的打击乐器的音色与节奏的能力,并能用动作感受三拍子的强弱规律。

  3、情感目标:在活动过程中体验过新年、合作学习的愉快。学会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热爱世界的音乐文化。丰富学生情感体验,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三、说重、难点

  重点是:能以体验的方法、自主探究的方式,学唱歌曲《 新年好》,能主动参与小组创编活动,大胆地进行即兴歌表演。创造性地表现歌曲。 难点是:听辨节奏,用各种方式为三拍子的歌曲伴奏。

  四、说教法

  我在本课中的教学方法是结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遵循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了创设情境法、听唱法、讨论法、学科综合法、拓展延伸等教学方法。根据低年级的`音乐教学特点注重兴趣的激发,通过“演一演、猜一猜”的游戏、运用多种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愉悦的心情,积极主动参与开放、互动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 五、说学法

  学生的学习方法是 :通过整体感知、讨论、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创造、模仿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让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感知音乐、表现音乐、创编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说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把它分为六部分,分别是:

  课前准备、 激趣导入 揭示课题、视听结合 整体感知 、合作学习 体验创新、 拓展延伸 资源共享、课堂小节 律动出室。

  (一)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准备电子琴一台和打击乐器一批。

  (二)激趣导入 揭示课题

  让学生听歌曲《过新年》在教室律动。

  这时老师提问:有一个节日,全家人聚在一起,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走亲戚,你们知道是什么节日吗?

  生:过新年。

  教师再以情景导入,用多媒体引入课题,播放《新年好》课件。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

  1、实施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

  2、使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3、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景氛围,视听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起共鸣。

  (三)视听结合 整体感知

  1、首先欣赏课件中的《新年好》,在聆听音乐时要求学生即兴的做律动,让学生整体感受歌曲的情绪。

  2、节奏练习。

  引导学生采用第一拍拍手,第二拍和第三拍双手交*拍肩膀的方法,让学生用肢体动作表现出来,突破难点后,再按节奏朗读歌词。

  3、哼唱旋律。

  用“唻”音模唱歌曲的旋律。

  4、学生轻声随琴唱歌词。

  5、全体师生边唱边用3/4拍肢体动作伴奏演唱全歌。

  6、歌曲接龙游戏。 开始是教师唱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然后是学生之间互动。

  7、歌曲处理:引导学生运用亲切甜美的声音演唱并且自编动作表演歌曲。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

  1、“唱节奏”和“拍节奏”,能把枯燥的节奏练习变得“有声有色”。

  2、歌曲接龙游戏 使师生、学生之间互动,降低教学难度,激发了学生参

  与学习的热情。

  (四)合作学习 体验创新

  1、猜谜语:

  (1)一对小酒杯,好象小姐妹,一碰就唱歌,“叮咚”声音脆。 (碰钟)

  (2)是鱼不下水,总是张着嘴,要它嘣蹦响, 敲头不敲尾。 (木鱼)

  2、合作创编:

  以自由组合的形式将学生分成三个组。一组讨论创编一首新歌词,用原曲新词演唱。如:“儿童节好 呀”。二组讨论打击乐器用什么节奏型为歌曲伴奏。三组讨论自编动作进行伴舞。然后分小组表演并进行自评和互评。最后是师生集体表演,从而掀起本课的高潮。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课文内容:

  本课是一篇融文学性、知识性、科学性、哲理性于一体的科普文。文章的开始部分通过日出与日落的对比手法,描绘了日落的壮丽与神秘色彩,接着笔锋一转从多个角度介绍了奇异景象都是由幻觉造成的。从而阐明了大千世界有很多奥妙,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这样一个道理。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本课的特点,努力促使学生达到这样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组内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形成注重观察事物,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及本文的特点预设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全文,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引导同学们体会本文所蕴含的科学道理

  4、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据新《新课标》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

  三、说学法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学的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方法,提高能力。为此,我将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1、阅读学习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而获得文中的信息,从而理解课文的内容。

  2、质疑释疑法:师生通过共同质疑释疑,探讨和解决问题。

  3、问题讨论法:多角度,多思路,寻求多答案,培养发散思维。

  四、教学过程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体会本文所蕴含的科学道理,依据课文内容自身的特点,整合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现设计了听-疑-绘-悟-越-实这六个环节。

  1、铺垫,创设情境激兴趣。

  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盏渴求知识的灯,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去点燃它们。在学习课文之前,先鼓励学生说:“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热爱大自然。那么你能不能用你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你所欣赏的落日景观是怎样的呢?”可以通过课件播放轻音乐,欣赏几幅带有落日的图片。经过老师这么一点拨,学生的表现欲就被调动起来了,个个跃跃欲试,表达的欲望也就十分强烈了。

  2、感知,质疑解惑晓内容。

  有了那么多的想象之后,学生在好胜心和求知欲下,学习变得相当主动,产生了赶紧学的欲望,这样感知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听,细心倾听,行人更在春山外。

  此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一边播放配有声乐(《落日之幻觉》)的范读,一边让学生看课文。学生眼看课文、耳听范读,就会初步的知晓课文大意了

  疑,用心质疑,学者须疑方有成。

  在听的过程中,请学生把不易懂的字词句划下来。听完以后,请同学相互交流。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天马行空,任意驰骋,也可能为一个问题而吵得面红耳赤。

  此时老师要做的是巧妙的设疑、正确的引导,比如可以提问:落日的幻觉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文章第三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等等。古人尝云:学贵有疑。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有许多个性化的问题,对课文内容的反应也是多元化的。老师在这个环节中,应当鼓励学生发问,培养质疑精神,促进自主学习。

  3、抒写,理解内容绘美图。

  整篇文章虽然没有太多的科学术语,但是相对于科学性较强的后半部分,有些同学可能理解有些难度,这时候就需要引导大家有重点的去阅读理解,然后把它描绘出来。

  绘,移心描绘,落日有情此处着。

  在阅读与理解的基础上,老师就引导合作小组的同学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集思广益,用彩笔描绘出美丽的科学现象,然后每一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去画,然后给大家解说落日幻觉形成的原因。这样就让每位同学对课文的理解落到了实处,同时也获取了一定的科学知识。

  4、欣赏,集思广益谈感悟。

  通过几位同学的描述,此时学生一定有很多的话要说,急着倾吐自己内心的感受了。

  悟,潜心感悟,谈笑胸中换星斗。

  请同学们谈谈,经过刚才一番描绘,你此刻最想说的是什么?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开了。有的说大自然是神奇的;有的说大千世界有很多的奥妙;还有的说要刻苦学习文化知识,将来去探索更多的奥妙世界。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想像,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本是创造,老师又怎能轻易的否定呢?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一直处于激活的状态,课堂气氛涌动着创造的生命力。

  5、探究,迁移情境能升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强烈。

  越,齐心超越,腹中诗书气自华。

  这时,我就对学生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同学对这篇文章的见解都很独到,那么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什么?作者难道仅仅是为了揭示落日的幻觉这种现象吗?”

  这两个问题一问,同学们愣住了,不知道怎样回答,个个都会到书本上云找答案。这时我就说了:“课文内容我们都已经学习过了,熟悉了。而我们的答案都是写在书本上的吗?”让学生全上课本,让大家静静的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你感觉还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经过这样一引导,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走出课本谈生活:比如艺术家美好的`幻觉创造出不朽的作品;网络虚拟的幻觉将使人们隐藏在那盛大繁华的城堡里,而远离现实生活,只要一断开连接,城堡瞬间就会崩塌。这时我又会突然间发问:同学们感觉到没有这篇文章的结尾给你什么感觉呢?同学们肯定会发现:这篇文章的结尾好像没有写完。文章写了科学,然后可以再写写生活,把对生活的感悟作为文章的结尾会更好些。学生的话匣子也一下子打开了,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如果前面的环节是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那么此时就是走出文本,进行阅读反思,进一步辩明文本的价值取向、文化品位和艺术特色。

  6、运用,挖掘资源重实践。

  语言课程标准中指出:语言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启迪学生把书本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实,受惊实践,绝知此事要躬行。

  请同学们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存在什么样的科学现象呢?你是怎样去观察的?对你有什么启示呢?课外时间,让学生去观察大自然,也仿照此课文,写下一篇科学性很强的文章。把这些问题带给学生,与学生们的生活相联系在一起,学生从中体验到语言真有用,学好语言大有作为,同时体会到语言的博大精深。

  五、教学说明:

  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力求集朗读、评价于一体,熔理解、感悟、欣赏于一炉,在整个流程中凸现三个统一:

  1。 学生主体与老师主导的统一。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说话的权利交给学生,老师只是学习的促进者,引导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不迷失方向,合理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设计的核心。

  2。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确认语言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在课程内容上,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在学习方式上构建开放、盥洗的人文气息,在课堂教学上实现师生心灵相通,体现课堂的人文关怀。

  3。 个体讨论与集体讲授的统一。

  本着便捷恰恰高效的原则,讨论与讲授相结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共同学习的乐趣。

  总结:总的来说一句话:学生发展举为先,诱疑导思拧成线,个性发言智慧显,活跃气氛课堂现。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可贵的沉默》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课标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以课堂教学进程为线索,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以孩子们情绪变化为描写的主要内容:由兴奋、快乐到沉默,又从沉默渐渐回到热闹。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语段,培养语感,同时为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关心父母,学会回报父母的爱。

  (2)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

  (3)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培养学生的语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学重难点:

  (1)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

  (2)理解孩子们的沉默为什么是可贵的。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诵读法和引导法,以词语复习感知内容为切入点,然后学生通过朗读,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以词悟文

  1、认读本课文生字、词。

  2、选词说理解。

  3、用以上词语中的几个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交流理解,如事情发生在哪里?开始怎么样?并随机诵读、示例解词,渗透学法(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一句话理由】顺学生的常态学习习惯进行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学法。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发生在课堂上的事,那么,这堂课上,老师的目的是什么?

  过渡: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是什么?已经意识到的东西又是什么?

  【一句话理由】带着问题默读,是提升学生思维的好方法;引导学生走进最近发展区,呈现当下任务。

  (三)深入学习,感悟情感

  1、在老师的精心安排下,这堂课中,孩子们在情绪上有什么微妙的变化?课堂经历了那几种气氛?

  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内容,各自读读,还可以做上批注。

  交流。

  预设:热闹——沉默——热闹

  2、课堂出现了两次热闹的场面,他们所体现的情感是一样的吗?体现在哪里?找出相关的内容,对比学习。引导学生对课文人物神态、动作的理解。

  随机指导朗读(分角色、师范读、男女生分读),重点指导9、14自然段。

  3、是什么让这两次热闹的场面有不同之处的?学习沉默的相关内容。

  感受“霎时”“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他们在想什么?

  随机诵读,读出静、思(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4、这沉默产生了什么效果?

  (引导:对父母?对老师?对课文的学生们?)根据学生的回答朗读相关的内容。

  【一句话理由】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课文情感,通过诵读来提升学生对课文情感的把握,可使学生加深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总结全文,强化收获

  1、学了全文,思考:为什么说孩子的这种沉默是可贵的?

  各抒己见

  2、学完这篇课文,你的收获怎么样?选择下

  的一题,说说你学本文的收获:

  ①最让你喜欢难忘的是()。

  ②最让你感受深刻的是()。

  ③最让你()的是()。

  3、孩子们在这一阵可贵的沉默中找到了自己内心深处最为珍贵的东西,意识到了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不能只会接受爱、享受爸爸妈妈的爱,更应该懂得关心父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为他们带来快乐与幸福。

  【一句话理由】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说收获,不仅是深化文本人文情感的手段,也是提高学生文化品质的有效策略。

  (五)作业布置

  1、推荐阅读文章《游子吟》及《弟子规》中《孝感动帝》、《黄香温席》。

  2、摘抄在课内和课外阅读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

  3、小作文《的爱》。

  【一句话理由】在广泛阅读、积累了词句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练笔,体现并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

  17可贵的沉默

  热闹沉默热闹

  兴奋讨论

  实际行动

  感受爱回报爱

  【一句话理由】这一板书,既能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又恰如其分的落实了教学重点,形象直观,新颖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说课稿 篇7

  教材分析:

  《称象》是一个民间方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活动通过对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的介绍以及与大官们方法的对比,表现了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语言通俗易懂,让幼儿能很快的理解故事内容。本故事主要是让幼儿了解古代的人很会动脑筋,知道他们是怎么称象,同时通过故事来培养幼儿善于动脑,勤于观察的好品质。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建立在幼儿已经了解量的守恒的原理上,而让幼儿知道通过量的守恒的原理,我们可以进行量的替换。这对大班幼儿来说太抽象了,也相对来说较难,因此我把这个故事分成两课时来上,第一课时主要让幼儿了解量的守恒的原理。而第二课时是在幼儿已经初步了解量的守恒的原理的基础上,让幼儿有表情地、生动地复述故事,从而来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先来说说第一课时吧,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幼儿了解量的守恒的原理中的量的替换,因此,我认为本活动的重点及难点就是让幼儿知道曹冲是怎么称象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特制定目标如下:

  1、理解故事中曹冲称象的好方法,初步了解量的守恒原理。

  2、培养幼儿善于动脑,勤于观察的好品质。

  环节分析:

  1、谈话导入。

  让幼儿结合生活经验来说说要想知道一样东西的重量,你会怎么办?这一环节不仅可以引出下一环节的故事,还可以为解决难点做好铺垫。

  2、完整欣赏故事一遍。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幼儿对故事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同时知道古时候的人,要想称一头大象是那么难的,那他们是怎么称的,这样的方法行吗,为什么不行。让幼儿对大官们的方法和曹冲的方法做个比较,这可以发展幼儿的比较性思维。

  3、欣赏曹冲称象那一段,重点理解曹冲利用量的替换原理来称大象。

  这一环节是突破重难点的环节,幼儿的思维比较直观形象,单单就是听故事,幼儿是很难真正理解的,更何况是那么抽象的守恒原理。而课件比较形象直观,利用课件让幼儿能形象的知道曹冲称象的步骤,欣赏课件后,幼儿对于称象的步骤是知道了,但对替换了是否就一样重呢?还是朦朦胧胧的,这就需要实验演示操作了,让实验去验证这个原理。让幼儿进一步去了解守恒的原理。其实这个环节也是落实这两个目标的环节。

  4、再次完整欣赏故事一遍。

  在幼儿对曹冲称象的办法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再来欣赏故事,达到真正理解故事的目的。

  5、结合现在实际情况,发散幼儿的思维。

  启发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当时的情况和现代社会两个方面进行思考。激发了幼儿积极参与,大胆想象,鼓励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同时也让幼儿进一步体会曹冲的聪慧,激发幼儿积极动脑的好习惯。

【说课稿】相关文章:

《匆匆》说课稿04-28

《假如》说课稿01-06

欢庆说课稿02-19

《松鼠》说课稿02-17

《背影》的说课稿02-10

松鼠说课稿02-13

《寓言》说课稿01-31

电荷说课稿05-11

跳水说课稿05-12

《纳税》说课稿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