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2-03-27 11:23:4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二年级语文说课稿4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语文说课稿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二年级语文说课稿4篇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说教材

  《望庐山瀑布》是第13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诗人浏览庐山为庐山瀑布的壮观气势所激发,描绘了庐山瀑布雄伟壮观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强烈热爱之情。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为瀑布衬景。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点题。诗人视线由上而下,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河流挂在山前。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了岩壁的陡峭,又写出了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崚。全句写出了瀑布之高、之急。使人身临其境。

  末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以天河落地的奇思妙想,写出了瀑布的壮丽景象及雄伟气势,可谓神来之笔。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九天,古时传说天有九层,即常说的九重天,九天为第九层,是最高处。此处,“九天”与“三千尺”对应,更增添了瀑布的磅礴之势,

  这首诗从遥看到疑是,见景生情,由实而虚,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把庐山瀑布之壮,推向神奇、瑰丽、高远的境界。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也是李白山水佳作的代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尺” “疑”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悟诗情、感悟祖国山河的美好。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境。

  说教法、学法

  一、 让学生带着体验学

  通过图片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头脑中获得对庐山瀑布鲜活的立体印象,在初步感受庐山美的基础上,体味诗人与他们相同的情感,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跨越理解古诗的障碍,按照自己的感觉去理解诗歌,体味诗情。

  二、 让学生自主地学

  我在教学这首古诗时,尽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在获得香炉峰云雾缭绕、瀑布垂挂山前的直观印象基础上自由读诗,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继而发挥小组的合作力量,群策群力,最后大堂交流,鼓励畅所欲言,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三、 让学生在点拨中学

  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不仅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对某些难点的理解会形成不同意见,既要鼓励学生的独立见解,又要在重点难点之处适时点拨指导,恰当地梳理问题,使学生从辩到悟的过程中获得提高。

  四、 让学生在品读中学

  就古诗学习而言,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依据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体会李白诗歌想象的神奇,大胆过人的夸张,酣畅淋漓的文字,豪放飘逸的诗情,从而更有激情地朗读。

  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千百年来,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我们班的同学爱读诗,爱背诗。今天你们愿意给在坐的老师背几首诗吗?

  1、 背诵《山行》、《忆江南》。

  2、 这几首诗有什么共同之处?

  这几首诗都是写景的,都歌颂了祖国壮丽的山河。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如画。从白雪皑皑的北国到诗情画意的江南,从苍茫无垠的.草原到郁郁葱葱的林海,每一方山水都孕育着无数的诗情。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写景的古诗。(板书课题)

  二,知诗人,解诗题。

  1, 读诗题。

  2, 介绍作者。李白:唐代伟大诗人。

  3, 解诗题。

  这首诗写了哪里的什么景色?从哪个字眼可以看出来?

  介绍庐山:庐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在江西省境内,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三、 看图片,感悟美。

  1、 看图片,领略一下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吧!

  2、 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在古代描写庐山瀑布的众多诗篇中,李白这首诗最有名,让我们在诗句中找一找它的美丽壮观吧!

  四、 读诗句,学生字。

  1、 自由读,读准字音。标出:“尺” “疑”。

  2、 指名读。

  3、 齐读。

  五、 读思结合,交流悟诗意。

  1、 学习小组展开合作学习。

  2、 汇报自学情况。注意点拨重点词语的意思。

  3、 师讲诗意,生答诗句。

  4、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意思。

  5、 读全诗,体会诗的意思。

  6、 你觉得瀑布怎样?赞美一下它好吗?

  7、 我们用最凝练的语句,最巧妙的比喻来形容庐山瀑布的壮美,那就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六、 小结全诗: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我国有很多风景名胜,庐山是其中之一,庐山还有许多美景,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出示庐山美景图片)

  同学们,庐山美吗?祖国美吗?我们的祖国江山如此多娇,让我们用最美的语言描述她,用最美的诗句吟诵她,用最美的歌声歌唱她吧!我们一起来唱出我们祖国的锦绣河山吧!

  七、 作业布置:

  1、把这首古诗改写成描写景色的片段。

  2、再搜集几首描写祖国名山大川的诗读一读。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尊敬的评委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最苦与最乐》。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几方面进行说课。

  【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最苦与最乐》是语文出版社八年级上册底三单元中的第三课,是一篇议论文,作者梁启超先谈未尽责之苦,进而引出尽责任之乐,阐明了苦与乐对立统一的关系,从而提出具体做法“人生应当勇于承担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论证思维有很强的严密性,富有说服力。本单元四篇课文均是议论文,且为本套教材唯一的议论文单元。而本文是本单元最突出,最具议论文特点的文章,以这样一篇论点鲜明、讨论严密,论据充实的议论文居中,有助于学生总结,进一步了解议论文的一般特点,了解议论的观点和材料之间的统一关系,为培养严密的思维能力和以后进一步学习议论文知识打下基础。

  完成本文的教学任务拟用两课时:第一可是侧垂了解议论文中观点(论点)和材料(论据)的关系以及文章的结构特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第二课时侧垂品析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富有灵性说服力的语言,拓展练习。这里说明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针对以上分析,结合《语文理标》的基本精神,以及7―9年级对议论文阅读的要求:“能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

  了解议论文中观点(论点)和材料(论据)两大要素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特点,从而理清文章脉络;学会积累文中白语、俗语、名言佳句,并初步学会分析观点和材料。

  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提炼文章主要意思,理解重点语段为规范,推而广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教学重点在议论文的三要素,重点也是难点。考虑到学生初学议论文,不一定很快把握住。虽然本文观点鲜明、论证严密、论据充实,但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为:着重抓住观点,理清文章结构,初步学会分析议论文的观点和材料。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把教学重点作为教学难点。

  【说学法】

  正如上面所说,学生初学议论文,往往会有一种畏难情绪,认为议论文深奥难学,或者只是简单理解突发议论等,虽然八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本单元也已学习两篇课文,尽管都是立论文章,有一定的`特色,但对学生学习借鉴解读这类课文的方法偏少。本文议论特点比较突出,因此,作些引导归纳是必要的。俗话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的作用,拟采用引导学生以探讨方式交流学习考试方面的“最苦”与“最乐”,然后要求学生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勾画摘录作者眼中“最苦”“最乐”的语句,小组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理清文章结构。同时,精读“最苦”部分,以点带面自学“最乐”部分,相机进行能力迁移训练。

  【说教法】

  教无定法,教必有法。初学议论文,更应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我拟采用点拨启发和学生自主讨论相结合的教法,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避免出现大量的术语、概念,而用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组织探讨,引导进一步接近议论文,加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然后再因势力导,引导出学生逻辑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学得主动,轻松。具体表现力。

  问题讨论法。用实际问题引发思考讨论,从心理上克服对议论文的畏难情绪,找到阅读的突破口。

  整体感知摘录法。采用默读方法,抛出问题,要求勾画摘抄,粗通文章,感知整体。

  精读示范教法。教师与学生共同精读课文“最苦”部分,作好示范,迁移学习课文“最乐”部分,同时理清关系,突破重难点。

  【说教学程序】(从5步说明)

  教学程序设计:问题讨论――整体感知――精读示范――能力迁移――总结推进,以下以此为纲进行说明。

  (一)问题讨论,导入新课

  课文导入要尽量解开学生畏难的思想包袱激发学习议论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拟从学生较为苦恼的学习考试入手,请学生谈谈他们的苦恼,然后说说最高兴的(最乐)。这样设计是从学生生活找到突破,让学生有话可以说,易融入本文的学习中来,作了很好的熏染和铺垫。

  最后,教师可以在讨论基础上抛出,今天我们来看看梁启超眼中的“最苦与最乐”是什么?他认为人生在世面对这样的“苦乐”应该怎么办呢?

  (二)整体感知,精读示范

  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解决疑难字词,摘抄文中的古语、俗语、名言佳句等,梳理后要求学生围绕导入中的问题在文中勾画摘抄,并完成题板上的三个填空,即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人生但____,而不能____。经过讨论完成后理清文章结构,明确文章可分成三部分。经过这个环节,学生初步把握文中的观点及脉络为下面进一步解决难点作了很好的基础。

  第二步,组织学生重点阅读课文“最苦“部分,在阅读的基础上,要求小组交流讨论:“为什么是最苦?有什么可以来证明?”同样之用勾画摘抄法,很容易找到要点,如:

  1、为什么是最苦?

  “凡人生在世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躲避。

  2、有什么可以来说明?

  “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必须适时适度地举例,请找出有关事例。”点拨出“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对自己”不尽责任最苦,缘于――良心的监督,致死不已,无法排解,也不能逃避。

  通过这样的精读,初步教会学生明确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通过具体分析材料,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也启发了学生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意识。

  (三)模仿自学,能力迁移

  通过对“最苦”部分的精读训练,诱导学生自学剖析“最乐”部分,也可以借助小组的力量探讨学习。本部分侧垂说理,但学生还是可以把握住相应的 句子。如: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其乐。人生须知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快乐之权,操之在已。之所以把这部分作为自学,主要是学生对本部分的理解较容易些,也为了让学生明白原来“尽责任”与“负责任”均谈读“责任”的态度与想法,恰如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开。这样自然而然地理清两部分,即最苦与最乐之间的关系。这个环节再次强化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自然也明确了本文的论点了。

  (四)总结推进,拓展阅读

  在“整体”至“局部”的教学构思中,适时总结,推进设置悬念,让学生意未犹尽,是一节课很好的收尾。拟用“作者认为要快乐须负责任尽责任,不能逃避,你认为还有什么办法或想法让一切都快乐起来?”目的为推进思考,更重要为下节课铺设条件,让学生课外充分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无形教育作用得以发挥。

  第二为更好地保证让学习效果,不仅“举一反三”,更要“举三反一”,强化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因此,分发文章《怀疑与学问》作为课外拓展阅读材料,作为作业。

  【说板书设计】

  本文板书力求突出重点,反映课文内容,做到简明、概括、美观。

  最苦与最乐(梁启超)

  论点:

  一、(1―2)论述“负责任最苦。”(事例)

  二、(3)论述“尽责任最乐。”(道理)

  三、(4―5)论述“勇于负责,不逃避。”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

  早上好!我是丰台区樊家村小学的张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京版第二册第2课《看花灯》的第二课时。由于水平有限,在设计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恳请您的批评指正。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课件出示:《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阅读教学起步阶段的第一要求。

  依据《课标》中的阐述,在本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读为本”,引导学生以不同形式入情入境地朗读,在读中感受花灯的漂亮,以及看花灯的乐趣。在读好文本的基础上,拓展内容,适时进行积累与表达。

  以上是我设计本课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看花灯》是一篇反映儿童寒假期间生活的课文,讲的是“我”和妈妈在正月十五的晚上看花灯的情景,全文洋溢着欢腾喜庆的气氛。通篇词语的运用准确、恰当,尤其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更使文字优美,语言活泼,非常适于学生训练朗读和积累语言。

  2、学情分析:

  经过以往的学习,学生对阅读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他们乐于表达,乐于想象。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能说出课文中花灯的名字。然而经课前调查,我发现班中大部分学生虽然和家人逛过庙会,但却极少有在晚上去街上看花灯的经历。这势必对体会语言文字带来难度。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课文”这个例子,抓住语言文字,通过创设情境展开想象,借助直观的图片资料感受,弥补学生相关生活经验的不足,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基于以上的考虑,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复习本课生字、认读字,指导学生正确、端正地写好 “飞”字。

  2、读中感悟,体会花灯的漂亮,感受看花灯的快乐。 (重点)

  3、能将自己看到的花灯讲给大家听,培养学生表达能力。(难点)

  主要教学流程:

  本课时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想突出以下教学理念:

  关注识字写字,练有实效。

  以朗读代讲解,读中感悟。

  体会文章写法,学习表达。

  一、关注识字写字,练有实效。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教学中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教学中我牢牢抓住这个重点,从以下环节进行了识字、写字的指导。

  (一)词语复现,连词成句。

  揭示课题后,我以先来和字词朋友打招呼的`形式,引出生字,进行巩固。

  第一屏:

  字音方面:正( ) 晚上( )妈妈( )

  自形方面:花 (板书指导书写)

  设计意图:第一屏的生字中,很多都是上节课新学习的生字。及时的复现,让学生加以巩固。接着课件上再增加“去、我、和”几个字,引导学生连词成句:“正月十五晚上,我和妈妈去看花灯。” 这样的设计考查了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对字、词的理解,训练了学生的表达。

  (二)词语搭配、回顾内容:

  (1)在这个环节中,老师首先引导:这一天,“我”和妈妈都看到了哪些漂亮的花灯呢?然后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补充完整句子:

  (2)出示本课“飞、游、甩”等字,引导学生体会这些都是描写什么的词语?然后进行词语搭配,并带着动作读一读。

  设计意图:通过帮助“金鱼、蝴蝶、玉龙”这几个词语找朋友的形式,考查了学生对两类生字的认读情况,然后引导学生,“请你想象着样子、动作读一读。”这样的复现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了动词的意思,使词语牢牢地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三)扎实写字,培养习惯。

  在本课时第一环节和最后一个环节,安排了两次“指导学生写字”的过程。

  第一次:二次指导“花”字,将字的下半部分写紧凑、写舒展。

  “花”字是第一课时重点指导的生字,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多数学生在书写“花”字时,下半部分都写得不够紧凑、舒展。遵循孩子的学习需要, 在“词语复习,连词成句”的环节,我对“花”字进行了二次指导。“下面是个左右结构的字,竖弯钩写在竖中线上,左右就紧凑了。最后一笔的竖弯钩,要舒展一些。比一比,看谁写得比上节课有进步。”(边说边板书范字),并让学生现场书写一个。

  第二次:重点指导“飞”字,感悟独体字怎样写得紧凑、舒展。

  本课时的最后环节,我引导学生独立观察、书写“飞”字,以训练学生认真观察、正确书写的能力。继而要求学生独立书写,在集体反馈时,指导重点笔顺,避免把第二笔和第三笔写成一笔“撇点”;还有第一笔的“横折斜钩”要把斜钩写长一些,舒展一些。然后,要求学生再次书写一个字,通过巩固练习,逐渐将字写好。

  设计意图: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识字、写字能力的训练”不能是一句空话,我们要真真切切地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挖掘生字中需要指导学生写好的训练点。踏踏实实引导孩子观察、书写,切实提高写字能力。

  二、以朗读代讲解,读中感悟。

  (一)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体会花灯之多。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听中感悟,初步体会花灯多。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是向学生训练朗读特别有效的方法。范读中,引导学生边听边想象: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教师朗读中的抑扬顿挫,使学生进入情境,进而感悟语言。学生可能会说:我觉得花灯特别多,墙上、树上、天桥的栏杆上到处都是花灯;我觉得花灯亮闪闪的,特别漂亮等等。

  2.图片比较,引导学生读中感悟,深入体会花灯多。

  在交流中,教师抓住学生对“树上挂的都是花灯”的感悟,理解“挂满”。出示图片,这是挂满吗?这是吗?图中的花灯由少变多,再到更多,通过直观地观察与比较,从中体会“挂满”的“满”字用词准确、形象。

  3.启发想象,引导学生想中感悟,融入“灯的世界”。

  “闭上眼睛,想一想,这些各式各样的花灯挂满——墙上,挂满——树上,挂满——栏杆上,还挂满哪儿了?”启发想象,使学生身临其境,不仅训练了语言,还使他们感受到了花灯之多,仿佛置身于灯的世界里。朗读的欲望被激发,朗读的水平得到了提升。

  (二)加强读法指导,引导学生感悟花灯之美。

  针对年段特点,我将这一环节的教学重点定位在:加强读法指导,训练学生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感悟“花灯真漂亮”。

  首先,教师引导:“谁愿意把你看到的漂亮的花灯读给我们听?你准备怎么读?”根据我对学生既往的朗读训练,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到的几种朗读方法:(1)把文字变成画面,想象着读(2)有的愿意加动作读。(3)还有的愿意进入角色读。我随即进行表扬与鼓励,“就用你们说的这些好方法,读一读这段话。(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比一比,看谁把花灯读得最漂亮!”

  在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后,我安排朗读展示的过程。首先以描写“金鱼”花灯的句子为例,巩固朗读方法。此处设计了四个小环节:

  “金鱼”在风的吹动下,一摆一摆的,真像在水中游动。

  1)生生互评发现读法:通过他的朗读,你觉得这个花灯哪儿漂亮啊?学生通过评读发现读法。

  2)自我评价交流读法:结合学生的感受追问朗读的同学,你是怎么读,就让大家感受到“金鱼”花灯,金光闪闪,还一摆一摆的,特别漂亮?

  不管是哪种方法,教师都给予肯定。

  3)教师评价小结读法:通过他的朗读,还让我感受到“金鱼”花灯好像真的在游动呢!

  4)综合运用,提升朗读水平:谁还能像他这样给大家读一读?此时运用上面的方法进行朗读。

  设计意图:在生生、师生的评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了读法的指导,我想,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朗读水平定会有所提高。告别分析式的阅读,以读代讲,学生在感受朗读乐趣的同时,提高了朗读能力。这个过程,更为实在、真切!

  (二)限时练习背诵,积累优美语言。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给学生限时三分钟,要求学生背诵第3自然段,此时,教师出示课件,给学生以背诵提示。然后,根据提示进行检查。

  设计意图:此环节鼓励学生独立尝试背诵。在熟读中积累优美语言。

  三、体会文章写法,学习表达。

  (一)在比较阅读中,启发学生想象,渗透表达方法。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扎扎实实训练学生表达能力也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本课时我设计了说话训练:把你见过的花灯说给大家庭。然而,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低年级学生普遍只会说出“我见过猴子灯,我见过飞机灯”这样简单的句子。至于吸引人,栩栩如生就谈不上了。

  恰好文章第三自然段生动有趣的表达,为学生训练表达提供了非常好的范本。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不仅将看到的花灯说清楚,还加上想象说得更生动就更好了。这个表达的提升虽不做硬性要求,但它给班中一些有能力的同学提供了表达的机会。通过这两年对比较阅读的研究,我认为借助比较阅读,让学生发现课文表达特点,训练后,提升表达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我是这样引导的:

  1、引导学生回忆复现生字词阶段出示的句子。

  还记得这句话吗?

  2、通过比较文本,引导学生发现异同:

  教师引导:这两句话都能告诉我们什么?那又有什么不同呢?

  两种写法的相同点:都能够告诉我们作者看到了哪几种花灯。

  两种写法的不同的:第二句话加上作者的想象,让我们感受到花灯很漂亮,第一句话却不能。

  此时教师及时小结“想象”写法的作用,再次感受“想象”的妙用,使积累背诵加以巩固。

  (二)在拓展阅读中,丰富学生认知,提升理解,训练表达。

  1、出现拓展的小儿歌《看花灯》,引导学生自读、同桌读、指名朗读,在儿歌的诵读中,复现了本课的生字认读字,又及时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为表达搭建了台阶。

  2、教师出示两种花灯的图片,启发学生想象:“小马”和“白鹅”好像在干什么呢? 接着模仿书中的句子,用一句完整的话将自己看到的花灯说给大家听。

  3、通过小组练说、推荐说、集体评议,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通过想象我们不仅把花灯的样子说出来了,还让别人感受到花灯特别漂亮,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了大家眼前。

  布置作业:

  必做:1、自习课上,把课文朗读给学习伙伴听。

  2、阅读读本第二课《放风筝》,感受想象的乐趣。

  选做:把你喜欢的花灯画下来,旁边还可以配上你的描写。(老师会在板报中进行展览)

  板书设计:

  (图片)

  金鱼 游

  2 看 花 灯 蝴蝶 飞

  玉龙 甩

  各式各样 漂亮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习效果评价我是从写字、朗读课文、借助想象说话这三方面设计的。这三方面也正是我本课要落实的三个目标。

  1我能在田字格里写好“花”“飞”二字。

  2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① 读得很好( )

  ② 读得比较好(错误在两处以内)( )

  ③ 读得不理想(错误在两处以上)( )

  3我看到了 、 、 的花灯。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画风》是小学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第十五课,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小朋友在一起动脑筋,把无形的风生动展现在纸上的故事。课文内容浅显易懂,但人物对话较多,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观察,善于合作,多动脑筋,敢于创新。

  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和二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风与事物的关系,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动脑、敢于创新的精神。

  本课的重点是:①会认丹、艺等6个生字②指导学生朗读。难点是:领悟三个小朋友画风的创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说教法、学法:

  1、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2、创设情景,联系实际3、自主合作,让学生参与其中4、以读为本,加强读本实践。

  三、说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直观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立足点和突破口,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长期主要任务,听说训练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源于文中,超越文本,充分利用文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课改的核心。因此本课应“以读为本”,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启发。

  四、说教学过程:

  ㈠猜谜揭题

  1、出示谜语:看不见它的身子,摸不着它的影子,有时它抖动树枝,有时它推倒房子。谜底是风。2、风看不见,摸不着,能画出来吗?这节课我们就学习15课《画风》3、板书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用猜谜语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质疑课题,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㈡初读识字

  1、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课文,标上自然段,给不认识的字注音。2、老师读后问老师读的怎么样?敢跟老师比一比吗?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3、老师把这课的生字宝宝请出来了,你们认识吗?4、出示宋、涛、陈、丹、赵、艺、显,我们班谁的名字里有这些字?

  我先范读课文,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了读书的方法,让学生和老师赛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本课的生字大多是人名。我问学生我们班谁的名字里有这些字?让学生联系实际识字,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识字的质量。

  ㈢精读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他们三人是怎么画风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我随机在黑板上画出简笔画。3、你喜欢文中的谁?为什么?你是从文中哪个地方看出来的?4、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读这句话?5、(不范读、赛读)想分角色读课文吗?

  新课标要求二年级学生要喜欢阅读,学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本环节我克服了乏味的串讲,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读中解决问题。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画出简笔画,这样图文并茂,再加上老师的鼓励,通过赛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㈣拓展延伸

  三位爱动脑筋的小朋友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风画出来,风能以诗的形式吟诵出来吗?大家背的古诗可真不少,如果让你来画风,你打算怎么画?展开想象的翅膀动手画吧!只要大家开动脑筋,敢于创新,一定能把想做的事做好。

  此环节让学生背有关风的诗,让学生画风,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留给学生一个可以尽情想象的空间,发展了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动脑筋、训练学生表达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㈤板书设计:

  这样板书图文并茂、直观有趣,让人一目了然,符合低年级的特点。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02-07

小学语文二年级说课稿:《假如》11-23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15篇02-16

二年级语文葡萄沟说课稿08-22

语文说课稿11-08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汇总八篇08-28

【必备】二年级语文说课稿四篇04-27

小学语文优秀说课稿01-19

小学语文说课稿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