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2-04-05 18:52:3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四年级语文说课稿锦集九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选四年级语文说课稿锦集九篇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课文解说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由两封信组成,一封是张国强同学写给柯岩的信,他认为同学们嫉妒他获奖,因而疏远他,感到很寂寞,所以写信 向柯岩老师讨教,希望得到柯岩老师的帮助。一封是柯岩老师的回信,她在信中通过合理地推断,分析了张国强失去朋友的原因,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告诫国强,只有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一点一滴地改正自己的缺点,才能拥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彼此之心交心,患难与共,才能飞快地进步。张国强在信中提到的问题是学生在生活中很有可能遇到的,因此这篇课文对学生思考自己的成长问题有较普遍的指导意义。

  二、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

  一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提出的成长中存在的问题,提醒学生避免类似的问题;二是学习用书信进行书面交流。

  三、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信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尺有所短 寸有所短”的道理,并学习书信的格式、写法。

  四、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五、教学设计

  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课文主要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中悟出些什么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柯岩在回信劝告国强时是非常真诚、耐心的,这样才可能令国强信服。然后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推想: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何看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畅所欲言,我只是注意倾听,相机指导,与学生形成互动。根据文中后的提示,我在教学引导学生共同讨论从课文中发现书信的格式、写法。

  在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安排学生在自主学习时 ,运用联系上下文和查阅工具书理解自己在读课文中遇到的生词,再在小组内进行合作交流,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学生在理解了两封信的内容后,我设计了一次小小的练笔,让学生代替张国强给柯岩老师写一封回信,告诉柯岩老师自己今后应该怎样做。通过此次小练笔,既落实了学生对书信内容的理解,又让学生掌握了书信的格式和写法。至此,本课的教学任务已全部完成。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一、教材简析

  本课讲述的是:作者深夜驱车回来,不小心碰碎了停靠在路边的小红车上的反光镜;作者在无人的情况下留下了有姓名和电话的纸条;事后,车主打电话向作者表示感谢,感谢作者留下了比金钱还重要的——诚实和信任;车主的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脑海里。作者通过这件事向学生提示了这样一个道理:诚实和信任无价。

  本文选取生活中平常的小事,以“诚实和信任”贯穿全文,全文语言朴实、以小见大、平中见奇,人物“诚实、信任”的美好品质跃然纸上,感人至深。故“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和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是全文的中心,点睛之笔。

  本文是以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相结合记叙的,结构类型属于纵横结合结构,文章脉络如下:

  一天深夜(深夜驱车→不小心碰坏反光镜→留纸条)→事隔三天(电话感谢→印在脑海里)

  本课的类型属于阅读课文,根据现行的小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和四年级学生年龄特点,要借助学生在以前学习阅读课文中所学的把握关键、推测前因、想象情境等学习方法学好本课,且进一步地领会和运用这些方法,为今后学生会学习阅读课文、提前预习、课外阅读打下基础,扫除障碍。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学会本课生字和用这些字组成的新词,理解“能见度”、“环顾”、“歉意”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受到“诚实、信任”的传统美德教育。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打电话”部分,培养学生在特定情况下的语感能力。

  4、学会抓住阅读重点的方法,培养读写能力、创造能力和小组合作研究性自主学习能力。

  全篇课文教学活动预计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我以检查预习情况来解决生字词、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正确朗读这三项学生学习本课的障碍;以小组合作研究性自主学习、读写说结合、TT指导体制的方式完成1—3小节的教学,在“第一时间”第一次让学生感受到作者优秀的“诚实和信任”品 质,为第二课时作好铺垫。

  本次说课的内容为第二课时,基本重点和难点是:

  1、指导学生学会抓住重点阅读的方法,培养读写能力、创造能力和小组合作研究性自主学习能力。

  2、理解车主的话: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和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

  3、感情朗读“打电话”部分。

  在我们实际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传统美德的事迹,特别是在现在高扬公民道德的大潮流中,更有许多实例。在教学中以列举实例、以读代讲、推测前因、续写下文、想象情境、填补空隙等方法,以加深学生对本文中心的理解。这样既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又突出语言文字的训练,使文道结合达到最完美的境界。

  三、教学过程(含教学手段和学法指导)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古人读写实践的经验结晶。读是语感训练的主要形式,在语文教学中寻找读写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指导学生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读中探写,写中求读,听、说、读、写拧为一体,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读写能力。所以,在本课我采用的基本方式是“读写结合”,根据现代教学理念,我把这一课时分为四个教学环节:

  即:引导→自学→反馈→整体升华

  1、从整体朗读“打电话”部分入手,让学生整体感知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推测想象填补空缺。培养学生读说写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课的课题是“诚实和信任”,这是本次教学活动的关键之处。在教学时,我紧扣“诚实和信任”,引导学生自己感知发现课文的重点(即课文的点睛之笔)。我首先以“那天作者留下了字条,会发生什么新情况呢?”设下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很积极、自觉地去朗读“打电话”部分。并提出朗读建议(投影仪打出):“请找出这段话中,你认为最精彩的部分。”使学生在自主朗读过程中直奔主题——第10小节。接着,我又设计“假如你是车主,你怎么来说这句话?”让学生分小组合作研究性自主学习,并提出学习建议(投影仪打出):

  ①分角色朗读讨论完成填空:

  “不,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和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我再一次谢谢你!”________,说完他搁下了电话。

  ②完成后,各小组推选一名学生,先充分说明填空的理由再有感情地朗读。

  传统的教学方法仅局限于让学生找出重点词语,而我认为: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读→研→写→说→评,更能准确地把握这一小节的语感基调,进而以“诚实、信任”的情感来朗读这一小节。

  然后,我设计:“假如你是作者,在车主搁下电话后,心情怎样、心里怎么想的?”让学生依据全文推测想象情境,激发灵感,迸发出创新的火花。通过小组和全班的讨论交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加深对“诚实和信任”以及车主说的这句话的理解。

  最后,授之以渔,小组学法。我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机动):

  自读→自写→讨论(品评自己和别人的作品:读自己的作品,说自己的理由,听别人的见解,汲取好的意见和建议)→自改。

  2、放手自主学习,培养小组合作研究性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篇课文语言平实,脉络清楚,贴近生活。在教学活动中,我先让学生自读3—9小节。并提出学习建议:能找出3—9小节中可以让我们填补的空隙吗?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会阅读。

  接着,我顺着学生找出的“填补空隙”,建议学生依据学习第10小节的体会,自学第3—9小节,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研究性自主学习。教师巡回指导、观察、调控各小组自学的进度。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仅达到活跃课堂的目的,还进一步突出语言文字的训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更深一步对“诚实和信任”切身体验,从而更好地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信息反馈,加强读写能力培养的内化。

  在充分自学3—9小节的基础上,我让各小组推选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各自“打电话”部分的.学习成果,其它小组学生和老师一起品评、提出合理的建议,学生再次进行自省修改,使之进一步巩固、强化、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4、多样化设计课后练习,适应多元化的学生学习水平和认知结构,让“诚实和信任”的美德在孩子的情感世界中得到升华。我设计了“课后练习超市”(投影仪打出),留给学生课后任选一题思考:

  ①这件事过后,你认为作者有没有偶然再次与小红车主人相遇的可能?如果有,你有兴趣写一写他们相遇的情况吗?

  ②这篇课文除了作者给小红车主人留下了“诚实和信任”,小红车主人有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如果你认为有,请写下来,建议:理由要充分。

  ③请你从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搜集真实的“诚实和信任”的事例,选择其中一件事情的过程写下来。

  ④作者撞碎小红车的反光镜后,如果不留纸条,会发生什么情况?

  ⑤生活中也有不诚实的表现,你遇到过吗?也可以写出来?

  ⑥学后感受。

  “课后练习超市”不仅仅是为了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激发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训练和教育,让“诚实、信任”的美德在学生的情感世界中得到升华。

  5、颁发雏鹰奖章,给学生以激励,激发学习兴趣。

  这节课结束前,全班推选出这节课学习过程中“阅读雏鹰奖章”的获得者(含学生个人和小组),奖章由中队长颁发,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写作的兴趣,调动学生内在驱动力。

  四、阐述本课的“教学手段”

  本课属于叙事性文章,内容贴近生活。小学四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的方式为主。根据这一特点,我除了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所讲的教学手段外,在学本课之前,公布了学习本课过程中开展“争雏鹰奖章”的活动,给学生以激励,对学生的学习以中肯的评价;在教第1—2小节时,将作者驱车行驶碰坏小红车反光镜的过程制成模拟图像软件进行教学,让学生更易于把握课文内容;进行“电话感谢”部分教学时,采用电话实物演习,创设出模拟情境,使教学活动更贴近真实生活等。运用这些直观教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老师寓教于乐,学生学在乐中,学有所求,乐有所悟。

  五、阐述本课时的“学法指导”

  阅读教学的任务不但是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注重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其自学能力。“教是为了不教”,因此,语文教学要注意学法指导,在教学方法,重点让学生学会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品评性学习。全教学过程一切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以学生学习过程的知情意发展趋势为导向,加以疏导。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进一步熟练掌握阅读的方法,生动活泼地去获取知识。

  六、板书设计(机动)

  诚实和信任

  学习体会:自读→自写→讨论(品评自己和别人的作品,读自己的作品,说自己的理由,听别人的见解,汲取好的意见和建议)→自改。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一、教学目标设计意图

  学参考中的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修改后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学生朗读文中两处人物的语言和结尾的重点段。

  2、通过课文的学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能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3、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认真听别人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设计意图:

  《将心比心》一文,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文中最为感人的是两处人物的语言描写。所以我将第一条教学目标改为“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学生朗读文中两处人物的语言和结尾的重点段”,这样要求更具体,重点更明确。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这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很难,我觉得真正难的是感动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能将心比心,而不是说起来一套,做起来一套。所以我将第二条教学目标改为“通过课文的学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能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是本课教学的一大重点。针对我们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已有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但往往只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不善于吸收别人回答中的长处,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我将第三条教学目标改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认真听别人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教学目标落实手段

  为了达成第一条目标,在教学中我主要安排了这几个环节:

  1、自由朗读时采用难读的地方作上记号多读几遍,不会的轻声向别人请教。检查朗读时请学生提醒难读之处,有重点地进行领读。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重点句,相机指导朗读。

  3、三次引读结尾段,希望产生层层深入的效果,打动学生的心灵。

  为了达成第二条目标,在教学中我主要安排了这几个环节:

  1、初读课文时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品读课文时让学生先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动,用_______划出,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然后交流自己的感受,结合朗读指导,进行说话训练。

  3、抓住结尾的重点段,层层深入的朗读。

  4、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更深一层感悟“将心比心”的内涵。

  为了达成第三条目标,在教学中我主要安排了这几个环节:

  1、自读课文,自己解决读文关。

  2、自己感悟文中感动之处。

  3、交流时以自己站起来发言为主,老师点名发言为辅的形式进行。

  三、教学困惑

  困惑一

  “将心比心”在字典上的解释是站在对方的立场,替对方着想。但课文中两个例子,(阿姨帮助奶奶开门,是希望自己的母亲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母亲宽容与体贴护士,是希望别人也能这样对待她那即将当护士的女儿。)给人的.感觉是他们帮助别人是希望别人也能给他们给予帮助。这与我们平常经常所说的帮助别人不求回报有一定的距离。在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处理比较恰当。

  困惑二:

  请学生自己站起来回答,对部分爱表现的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他们会频频把握机会。但对那些平时就不愿发言的同学来说,他们可能真的被课堂所遗忘了。这又该怎么办比较好呢?

  四、教学反思:

  课前,我虽然意识到应尽量避免给学生留下“帮助人求回报”这种印象,但在教学中,由于教学机智不够,还是出现了很多遗憾。如,请学生说说生活中将心比心的事情时,有学生说自己没钱坐车,有同学主动借钱给他。这时我追问他:“你帮助过他吗?假如他有了困难,你会怎么办?”学生的回答是“他曾经帮助过我,我也会帮助他。”还是有钻入课前所担心的圈子之感。假如当时我能换一个追问对象,问问借钱给他的那位同学,问他为什么会主动去帮助别人,相信对学生理解“将心比心”会更有帮助。

  看来,教学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以后的教学中,吾将上下而求索!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说教学内容】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名篇。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抒发了自己浓浓的愁绪。

  【说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

  2.了解古诗大意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3.培养对古诗意境的想象和感悟能力;

  4.理解诗人的愁绪,感受诗人的情操。

  【说教学重点、难点】

  因为本诗意境深远,情感复杂,所以,我将学重确定为: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针对学生而言,要感受诗中通过种种景物表现出来的“愁绪”,是非常困难的,而这又是学目标中的重要内容,它自然就成了本诗学的难。

  【说教学方法】

  我认为,对于如优美的古诗,如果过于琐碎地讲解分析,定然会破坏其意境,影响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体验。因而,我十分注重对诗文的整体把握。我紧紧抓住诗眼“愁”字,通过自己的感情朗读和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营造诗的意境;通过引导学生对诗中“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景物的想象和体验,感受诗人的愁绪;通过对诗人背景材料的补充介绍,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人愁绪的根源。

  【说学习方法】

  学习语文,理解课文,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朗读。在学习古诗的时候,这一方法更是尤为重要。在本课的学中,我特别注意了这一。由读通读顺,到读出情感,再到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意境,学生们带着不同的目标,一次一次地充分地朗读诗文,层层深入地理解了诗意,也体会了诗人的情感。

  另外,我在学中充分注意了学生的自主性;在面对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时,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在理解“借景抒情”时,鼓励学生勇于探究;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热情和学效率,让课堂生发了许多亮。

  【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1.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2.读诗题,理解诗题。

  3.创设情境,师激情诵读。

  (通过介绍本诗的深远影响,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通过师的激情诵读,让学生对本诗的感情基调有个初步的感受。)

  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

  1.自由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有什么问题,朗读后可提出来。

  2.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3.有什么问题吗?

  (注意学习目标的梯度,初度时只要求读通读顺,检查了解时注意帮助学生正音。朗读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疑难,部分浅显的问题可当即引导学生学生予以解答。)

  三、赏析品味,体会意境。

  1.细读古诗,想想古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诗人通过这些景物,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充分读书,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初步想像古诗描绘的画面,初步体会诗人的'“愁”。)

  2.诗人到底因为什么而愁呢?

  (首先,结合诗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漂泊在外、四处奔波的寂寞之愁、思乡之愁,然后,介绍作者,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愁、人生求索的愁。)

  3.通过诗中的哪些景物,你能感觉到诗人的“愁”?

  (再读诗文,引导学生想像古诗画面,感受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表现出来的深深的“愁”。在本环节的学中,要注意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诗文,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见解。)

  4.利用音乐、画面,创设清冷、凄美的意境,师述说诗文大意。

  5.朗读、背诵。

  (其实,朗读是贯穿于整堂课之中,处的朗读,注意形式多样,注意对“情感”、“意境”、“画面感”的要求。)

  四、开阔视野,拓展延伸。

  1.你想对满怀愁绪的诗人说些什么?

  2.欣赏网的一篇散文《枫桥寻梦》,再次感受古诗的魅力,体会诗文的意境。

  3.在诗意的氛围中,齐声诵读诗文。

  (理解、感受了愁绪,但并不是让学生带着愁绪离开课堂。走出愁绪,给学生以美的熏陶,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美好的精神享受。)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内容:

  小学语文九年义务教育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第七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二课时。

  二、说教材

  1、教材的内容、作用和特点。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第十一册第二单元一篇讲读课文。它记叙了肖复兴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修改他的一篇作文的事;表现了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它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教育性。目的是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地修改习惯。掌握修改习作的习惯。掌握修改习作的一些方法。它是一篇记事的文章。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运用人物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由教材的地位和特点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2、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说真实的话,写真实的事。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习作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地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

  3、教学重点、难点。

  ⑴体会叶圣陶先生修改中学生作文这件事对作者的教育。

  ⑵学习修改作文的具体方法。

  ⑶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习作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三、说教法

  我在设计教学时,根据修订小学语文新大纲的精神和教材内容的特点。重点设计“以练为主”的课型结构。因为文章的内容不难理解,学生通过读就能领会其意思。教学时,以单元的训练重点“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贯穿于课文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在教学过程,教师设置悬念,启发联想,并通过自学,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学习修改作文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练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习惯。

  四、说学法

  1、看书学习的指导:通过朗读课文,学习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为“我”修改习作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分组讨论学习的指导:通过学习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为“我”修改习作的方法,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培养学生讨论、协作、交流的能力。

  五、教具准备:投影片、纸条、例文

  六、说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预习前一天布置)

  我在教《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前布置学生做以下预备工作:阅读课文找出叶老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的?我之所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为了培养学生爱读课文,读懂课文的习惯,而且在教学中增强课堂密度,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寻新知,我设计了下面各个环节开展教学。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

  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为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引入新课时,我改变了以往谈话导入的做法,利用例文引入。

  1、利用《一张画像》设置悬念,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初步了解肖复兴所写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内容并理清了线索。今天,老师带来了肖复兴的获奖稿--《一张画像》的部分内容,大家想不想读一读。让学生回答后,集体朗读肖复兴的习作《一张画像》。通过学生读《一张画像》,使学生对内容有所感知,为学生学习新知做铺垫。

  2、引入新课:让学生读完习作,我便提问:大家读了肖复兴的习作,觉得他的习作,觉得他的习作写得怎样?让学生回答,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的第一部分的同时,利用“叶圣陶先生是怎样评肖复兴的习作的”这个问题作为引入新课。目的是通过这个问题来完成这一段的教学内容,进而引出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的。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寻求新知。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轻松、平等而又浓烈的气氛中主动获取新知。在理解课文这个环节中,我这样安排:先出示自学提纲:⑴叶圣陶先生对我作文的评语是怎样写的?⑵看了叶圣陶先生的评语,“我”非常激动,从哪儿可以看出“我”为什么那么激动?⑶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学生读自学提纲,接着要求学生读第一部分的内容,采用自学法,让学生独立完成自学提纲。在解决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个问题时,我以读讲结合的方法来完成这个教学任务。先出示句子:“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习作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的投影片,让学生读,引导理解“大力气”、“大气候的”、“文学事业的艰巨”这些词的意思,以词串讲,理解句子的意思。为了使学生对句子有更深的认识,加上本人也意识到思想教育不是呆板进行的,应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教育学生无论学什么,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十分投入,下大力气,有恒心才能成功,否则一事无成。再用类似的方法理解“我真的从中受益匪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通过这样的教学,目的是落实双基教学,减轻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难度。

  为了解决“叶老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这个问题,我利用过渡语言设疑导入:作者的感受这么深的原因是叶老先生仔细、认真地为“我”修改习作,那叶老先生是如何修改“我”修改习作的?我采用自学法让学生通过读读划划来完成这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结、归纳出修改习作的一些方法。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评评议议,教师采用读讲结合的方法,促进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为如何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扫除障碍。

  三、在练习中巩固新知,深化新知。

  课堂的修改练习是对掌握新知的延续和提高,学生的知识必须经过训练,才能转化为技能。因此,我讲读课文之后,根据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习作的方法,采用师生共议--对比体会--小组讨论的方法,来修改肖复兴的获奖稿的部分内容。修改训练,层层深入形成阶梯性,有目的地促进学生修改自己习作的能力。

  1、师生共议,循序渐进。

  教学修改稿例文时,我通过师生共议从难到易的步骤,让学生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接着贴上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时删去重复、啰嗦等词。让学生把肖复兴的习作和圣陶先为他修改后的习作做一个对比朗读,体会这样改的好处。设计这项师生共同修改稿子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要修改自己的作文并不难,只要认真、仔细琢磨就能修改,另外,增强学生修改习作的信心。

  2、实践练习,固新长智。

  教学这个环节时,我运用知识迁移规律,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充分讨论练习,修改肖复兴(未经叶圣陶修改的)习作的第四、五自然段。目的是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尝试到为肖复兴修改习作的乐趣,同时培养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习惯,懂得如何修改自己的作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新知。

  四、总结。

  本节课的设计是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按照学生能力的不同程度进行安排的。我采用了读讲结合的教法,以及自学法、练习法等,来体现教学设计的四个特点:

  ⒈突出教学的重点、击破难点。

  ⒉注重引导,归纳修改习作方法,让学生能够修改自己或别人的习作。

  ⒊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⒋面向全体,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6

  今天,感谢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的牵线搭桥,让我们相聚在这里,我代表全体教职员工真诚地欢迎各位老师,你们的到来,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份生机,为师生增添了一份幸福。感谢领导给予我们锻炼的机会,为我们搭建沟通对话的平台,感谢老师们的认真倾听。下面我就对这堂课的设计意图与大家交流。

  当初选择《万年牢》出于三点考虑。一是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没有在这样公开的场合上略读课文,我需要尝试。二是因为网上没有发现这篇课文的课堂实录,一些教学设计也都是非常简单的,而我需要的是更具有原创性的教学。三是因为在阅读教材时发现课文思路清晰,紧紧围绕三个“万年牢”做,而我的想法是让我的课堂朴实一点,简单一点。在研究的过程中才发现其实没那么简单。

  1、课前让孩子们听歌曲《冰糖葫芦》的MTV,让他们有一种新鲜感,继而产生一种好感。然后围绕冰糖葫芦歌曲和图片进行谈话,从而进入课文。第一次试讲,光让孩子听歌曲,然后以一幅诱人的冰糖葫芦图吸引孩子,通过说感受让他们更靠近冰糖葫芦,喜欢冰糖葫芦,从而能够更快地走进课文,走进“万年牢”。可孩子们说感受时,涉及的只有一种想法,想吃糖葫芦。我们教研组的老师认为,给孩子欣赏图片的时间太短,他们还来不及有什么感受。于是我们设想在听歌曲时,同时欣赏一组糖葫芦的图片,这样孩子们的想法感受可能会更丰富,可结果还是一样。孩子的兴趣点是吃。再说,这些图片与课文的内在联系也不大。那天,王老师给出了主意,就用冯晓泉的MTV。

  2、对三个万年牢的理解,都是分两步走的,第一步是就这个句子本身来理解“万年牢”,第二步再联系课文作具体的理解。比如说第一个万年牢,读着读着,张老师觉得很奇怪,父亲为什么给糖葫芦起“万年牢”这个名字,你再读读这个句子,能帮父亲说说理由吗?孩子们说理由的过程,就是对第一个万年牢的理解。孩子们,父亲为什么能做出这么好的糖葫芦?在这里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学会针对问题有选择地圈圈画画,并且适当做一些批注。培养学生读书时眼到、手到、心到、口到的习惯。努力做到多种感官并用,集中精力学习。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从字里行间,从具体的描写中感受父亲是个办事认真、实实在在、讲究商业道德的人。

  3、在理解第二个万年牢时有一个环节,让孩子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走正道的生意人。这是我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了解的,一方面让孩子了解什么是走正道?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去挖掘生活中走正道的生意人,感受生活中的美。因为孩子看到太多的坑门拐骗的事情,如果让他们说说身边的生意人,他们会罗列出一大堆不正经的生意人。一直以来我都是这么想,我不希望孩子接触太多负面的东西。所以让孩子观察社会生活,总是选取那些美好的人和事,让孩子在了解社会过程中,受到健康风尚的熏陶感染。当然,孩子也应该知道“丑”,只是我们的孩子毕竟小了一些,我总想首先用美去占据孩子的心灵,从而引发他们去崇尚美,追求美。

  4、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于学生的兴趣与需求,把教学内容蕴涵在任务之中,学生的心理得到了满足,得到了尊重,学生自然会非常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被调动起来了。让孩子再现父亲和老板对话的情景,这个任务驱使孩子去阅读,去思考,去探索,去判断,去构思,去创造。任务驱动的过程,其实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再现当时的情景,学生必须认真阅读课文,把父亲做人做事的态度铬记在心。在小练笔的过程中,学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旅程,彻底的人文熏陶。学生所写的内容,是他对道德的一种判断,是他的真实想法。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文与道同构共生,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和谐统一。通过对空白点的挖掘,激发思维,主动积累,学会读书,提高语文综合能力;让原本枯燥的`语言文字训练生动活泼的走入课堂共落到实处。王崧舟先生说过如何来烹调语文味十足的课,它需要哪些佐料?品词是的,诵读是的,练笔也是的。

  5、本来在小练笔结束后,我们过渡“面对老板的行为,认真实在的父亲干了不到一年,毅然辞去了这份相对走街串巷来讲比较安逸的工作,辞去了这份有稳定收入的工作,重新踏上“提篮叫卖”的日子。孩子们,父亲“提篮叫卖”意味着什么?”有的孩子说:“意味着父亲的收入得不到保障。”“意味着父亲会更加辛苦,风里来雨里去。”

  孩子们,父亲走街串巷,提篮叫卖,是那么的辛苦,“父亲心里苦吗?”这是一种生活态度的指引。生活中谁不会碰到困难,关键是面对困难的态度。孔子曾经夸奖他的学生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也许有人会说,生活就是这样,穷日子富日子都得过,那有什么办法?颜回真正令人敬佩的,并不是他能够忍受这么艰苦的生活境遇,而是他的生活态度。在所有人都以这种生活为苦,哀叹抱怨的时候,颜回却不改变他乐观的态度。我们的目的不只是让孩子了解父亲提篮叫卖的辛苦,重要的是父亲面对这些困难的态度。父亲宁愿过着这种清贫的日子,也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他的心中自有一番乐土。这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做事的一种态度,做人的一种态度。因为时间有限,再说毕竟是一篇略读课文,你什么都想抓,什么都想做,那是不可能的,要舍得放弃。于是,我们就把想要表达的内容尽可能地隐藏在老师的评价语里,希望这样的一种生活态度能够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一点影子。

  5、文本三次出现“万年牢”,这三处“万年牢”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

  万年牢的产品质量赢得了生意的万年牢,万年牢的生意靠的是诚实、守信的“万年牢”的人品。父亲如何能做出品质上乘的万年牢?那是因为他用心做事,用心做人。我本来以为,金玉良言不能再三重复,否则,就会成为陈词滥调。我们要告诉孩子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到第三处“万年牢”已水到渠成,无须再多言,我只让孩子们尽情地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我想,一切尽在不言中。事实上,我们太理想化了。孩子,毕竟才四年级的孩子,他们还没有完全具备这种整合的能力,他们对这三个万年牢的理解还是一块一块的,需要我们引导把分散的珠子串联起来。所以经过讨论,我们对三个万年牢又进行综合,三个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那天我在试讲的时候,一个孩子说得非常精彩,做糖葫芦做生意就是在做人。

  有些老师可能会有些疑问,你的教学中哪里体现出略读课文,抓的点也不少,挖掘得也不浅。虽然,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么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如果只把读书停留在初读阶段,不加总结与反刍,读到的东西就会成为过眼烟云。事实上,粗知不等于浅知,粗知不等于少知。我们说,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的,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词学句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的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也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比如今天让学生思考“父亲为什么能做出这么好的糖葫芦”时,我们重点抓了两个句子,“红果、海棠去了把儿和尾,有一点儿掉皮损伤的都要挑出来,选出上好的在阳光下晾晒。”“父亲甩的可漂亮了,好像聚宝盆上的光圈。” 学生对字词句进行了品读,像“一点儿、都要、甩”等,在这个品读的过程中,孩子们明白了父亲能做出这么好的糖葫芦,是因为父亲选料严,工具好,手艺精,这个品读的过程,更是在为理解父亲的认真实在做服务。因为父亲的认真实在才会做出这么好的糖葫芦。通过重点精彩部分赏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粗知”,赋予了“粗知大意”比较丰富的内涵。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母亲的呼唤》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以"母亲的呼唤"为线索,写了作者儿时的三件小事,平凡真实,感人至深。文章采用"总―分―总"的叙述方式,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结构完整。

  2,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母亲的呼唤"里包含着母亲深深的爱,体会母爱的深切和伟大。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

  教育学生认识母爱的伟大和亲情的可贵,懂得"身在福中要知福"的道理。

  3,教学重点:

  从母亲简单的话语,朴实的举止中,体会母爱的深切和伟大。

  4,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身在福中不知福"。

  二,说教法

  这篇课文歌颂了母爱的深切和伟大,情真意切,意味深长;语言朴实无华,却耐人寻味,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运用了以下教法:

  (一)紧扣"呼唤",层层深入

  "母亲的呼唤"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于全文。基于课文的这一特点,教学时我以课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通过初读课文,了解母亲的爱和关怀主要体现在三件事上。然后引导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领悟母亲的呼唤里包含了关心,关爱,担心和幸福,母亲的呼唤其实是爱的呼唤,而作者在母爱的感召下,学会了长大,学会了给予,学会了责任,懂得了珍惜。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这篇歌颂母爱的文章,情真意切。为激发学生的感情,我在此课的教学过程中创设了多个情境。如上课伊始,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游子吟》,说说自己的感受,从而为学习课文奠定了情感基础。我还和学生一起演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来升华情感。在阅读教学中穿插音乐,配乐朗读,来渲染氛围,抒发情感。

  (三)品词析句,明情悟理

  语文的课堂是情感的课堂,没有感情的.课堂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生命。怎样让学生通过文字进行情感体验,焕发生命呢 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了,我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将品词析句,感情朗读始终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品读,赏析"轻柔","憔悴不堪","泪眼模糊","喜极而泣","声嘶力竭"等词,领略文字的美妙,品悟字里行间的情真意切;我还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牵引学生进入文本角色,感受人物的精神,明白母亲的呼唤其实都是母爱的流露,都是亲情和关怀的表示。

  三,说学法

  1,自主探究

  2,合作交流

  在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两种学法的指导。坚持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力求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地听,说,读,问,评,议等去实现,例如:通过阅读课文,以及对一些重点词句的探究和体验,思考母亲的呼唤里包含了什么,然后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反馈交流情况。再如结合课文让学生说说你有过听到母亲呼唤时的甜蜜体验吗 对母亲的呼唤你也有和文中小蓉一样心生厌烦的相同感受吗 这些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感悟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四,说练习设计

  通过对文章内容的了解,情感的介入,孩子们的心里一定蕴藏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亦或是愧疚之情,于是我设计了抒情吧这项练习,让学生以作者的口吻对文中的母亲说一句话,以自己的口吻对自己的母亲说一句话,以及对天下所有的母亲说一句话。它是对课文的一个拓展和延伸。旨在抒发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紧系课题,奠定情感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上课伊始通过赏读古诗《游子吟》,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对母爱有了初浅的感受。师生一起演唱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奠定情感基础。再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质疑,母亲的呼唤包含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并画出感受最深的语句,写出自己的体会。通过同桌交流,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进行感情的互动。

  (三)精读探究,品读体味

  1,读中联想,回归生活,激发学生情感

  整体把握课文后,通过交流,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说说母亲的呼唤包含了什么 运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引读的方式,让学生与文本进行直接对话,掠过岁月的痕迹,将情景再现,勾起学生对儿时生活的美好回忆,引发学生通过联想把阅读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连接起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课文第1自然段时,引导学生理解"轻柔"是什么意思 母亲为什么是轻柔的呼唤 是什么给了初学走路的婴儿勇气和力量 感受到母亲的呼唤是亲切的,温暖的,母爱的力量是强大的。了解母亲的呼唤包含了无限的关爱。再让学生说说自己都有哪些甜蜜体验 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最后通过齐读,回归生活,激发学生情感。教学第2自然段时,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我"在和母亲捉迷藏时总能看到母亲 引导学生体会"总是"一词,领悟母亲是时刻关注着我,关心着我。在和"我"捉迷藏时母亲的神态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理解"慈祥",体现母亲的善良,和蔼。再让学生说说看到作者儿时和母亲捉迷藏这个场景有何感受 理解作者为什么说那温馨的一刻,是我幼年生活中最快乐的回忆。

  2,读中感悟,走进人物,体验情感

  课文第3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也是文章最感人的部分,为了更好突出重点,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认为感悟不是告诉,不是分析,不光是理解,而是刺激,探究,更是体验。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着重抓住母亲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神态的变化描写,通过多种阅读方式,全方位地感受一位母亲的伟大。①采用"默读—点读—评读—齐读"等多种变化方式,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加深对人物的认识,情感得到熏陶。②音乐是奏响心灵乐曲的神奇音符,因而我选择了一段极富感染力的音乐来营造气氛,引领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情感,感受人物精神,情感得到震撼。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井底之蛙》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十一单元第二课。这一单元主题是“大”与“小”,大与小之间具有一种辩证关系,“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本文根据《庄子.秋水》中的一段文字改写而成。课文讲的是浅井里的青蛙孤陋寡闻、夜郎自大和安于现状,把自己的一个角落当作整个世界,后来认识到自己渺小的故事。这则寓言故事被用来讽刺那些见识短浅而又盲目自大的人。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井底之蛙由“夸耀自己”到“觉得自己很渺小” 的变化过程,进而感知寓意。

  2.朗读课文,感悟语言表达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感知大海的辽阔无垠,想象东海之鳖在海中获得的快乐,进而领悟寓意。

  二、说教法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设计这一课时,让学生通过自主地阅读,体验青蛙的小快乐及鳖的大快乐,由浅入深地走进文本,通过自己的体验及独特的感受感悟寓意。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青蛙与东海之鳖的对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引导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

  三、说学法

  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学习本课时,本着新课程标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要求,我将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从文章题目入手,以读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围绕重点,辐射全篇,指导学生用“读、说、议”等学习方法,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等学习方法,引领学生反复感受文本语言,进行多向交流,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进行道德熏陶。努力拓宽学习渠道,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合作、勇于创新的能力,在主动参与、主动获取的过程中,促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

  四、说练习

  积累和运用是新课标强调的又一重要内容,在这个环节中,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精心设计练习,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1)学生听老师范读,听学生朗读,在听中感悟语言;

  (2)个别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比赛读、引读等形式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3)适时地为学生创设口语交际的情景,使学生在模拟的情景中展开口语交际练习,同时不着痕迹地感悟寓意;

  (4)布置课后续写井底之蛙的故事,延伸课文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说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教学方法,注重看、听、说、读、练的教学思想,可安排两个课时完成。下面具体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回忆寓言故事,引入新课。

  由《坐井观天》引入,“就是这只小青蛙跳出了井底,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它的思想改变了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关注这只井底之蛙。”

  (二)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渗透质疑方法。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四年级初始是训练质疑的最佳时机,于是在课初便潜移默化地渗透。通过初读课文,知道小青蛙开始认为自己住的.环境是世界上最舒适的地方,所以夸耀自己的生活;后来听了东海之鳖介绍大海之后,觉得外面的世界太大了,自己的井底真的不值一提,非常渺小。围绕夸耀和渺小你能提个问题吗?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思维的发展从问题开始。在老师的调控引导下,学生将进入一个个“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会情绪高涨,其乐无穷。

  (三) 巧妙运用多媒体,突破重难点。

  多媒体对教学的辅助作用不可低估。在《井底之蛙》中体会小青蛙的盲目自大是个难点。在学生体会小青蛙的快乐,品读描写快乐的语句时适时追问:“我生活在这里真快活”中的“这里”指哪里?于是出示井的剖面图,学生恍然大悟:原来青蛙引以为荣夸耀的就是一口小小的水井,进而自己感悟寓意,使得含有深刻道理的寓言故事变得深入浅出,易于理解。

  (四)指导朗读,启发想象。

  在讲述东海之鳖对东海的描述时,通过看课件,谈对大海的印象引导学生思考,你印象中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在理解文字含义的基础上师生交流,通过鳖对东海的描述,你对大海又有了怎样的认识?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大海的深大海的广大海的美,启发学生想象,生活在广翱无边的大海的乐趣又将会是什么?引出和生活在东海的大快乐相比,青蛙的井底生活只是小快乐而已,水到渠成的揭示出寓意。

  (五)归纳总结,自主解疑。

  在充分理解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对前面环节围绕“夸耀”和“渺小”提出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从而再一次很好的揭示了寓意。

  六、说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课文讲述了一个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的老人,看到儿子长大后懒惰成性,花钱如流水,万般心痛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给别人,而决不留给这种儿子的失望心情。接着讲述了母亲放纵儿子蒙骗老人,两次被识破,最后只好劝儿子自己去挣一枚金币,以及老人第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验证这枚金币确实是儿子挣来的故事。全文有两处“受不了”,前处是老人眼见长大成人的儿子不愿意挣钱,只会花钱,是个无用的人,非常失望痛苦。后者是儿子看见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一枚金币不被认可而被羞辱,伤心与气愤使他难以忍受。课文的重点放在最后这层意思上,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感悟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意义。

  简单完整,层次分明是本课的结构特点。先写老人有一个什么样的儿子,是整个故事的起因,接着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一枚金币的故事。课文人物对话串联了整个故事的发展,展示人物性格。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特设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心情,重点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过程与方法目标:1、自读课文,了解事情的经过。2、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珍惜父母劳动的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到金钱是辛勤劳动换来的,来之不易,引导学生在今后生活中懂得正确对待金钱,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教学重、难点分别为:了解人物特点,揣摩其在不同环境下的心情,读出感受。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金钱是辛勤劳动换来的,要知道珍惜。

  三、说教学策略:

  为了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了以下教学策略。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教学时我以“一枚金币”为线索,围绕儿子三次把一枚金币交给父亲的情节进行教学,主要采取以下几项教学措施。

  a加强朗读指导。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感情的`重要方法。结合本文对话多的语言特点,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读,发挥学生的示范作用,从而对学生进行螺旋上升的感情朗读指导。

  b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谈感受。

  在引导学生体会儿子“受不了了”时的心情时,我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交换角色,更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道理。

  c、学法。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教给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本节你我主要教学生以下学习方法:⑴、抓重点词语进行学习。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感悟课文内容,如文中“懒惰、省吃俭用、当牛作马、两俄里”等词语,让学生明白这些重点词语对于表达文章中心起到关键性的作用。⑵、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的机会。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造了合作学习的机会,来体会儿子与老人三次对话来帮助学生理解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四、说教学教程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前向学生展示百元纸币,引起学生的兴趣,一起走进“一枚金币”的故事。这种导入让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拉近了他们与文本的距离。

  二、交流感悟,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

  1、自由读课文,看你读懂了什么,让学生通过读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并主要了解儿子与父亲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2、学生再次读课文,先找出父亲如何面对这个儿子的感受的词,即“受不了”,体会出父亲的无奈,再找出另外一个“受不了”,引出儿子如何对待自己挣的这枚金币的态度,重点学习儿子第三次将金币交给老人的情况。教学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说出儿子看到父亲把金币扔进火炉时的反应,重点进行入情入境的朗读,让学生通过读来理解儿子受不了的心情,最后再和前两次进行对比,说明了儿子明白了自己的劳动所得才懂得珍惜。3、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导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再一次欣赏文章内容,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三、联系实际,激情导行。

  你怎样看待父母给你的零用钱?你打算怎么用他们给你的钱?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金钱的来之不易,不仅要珍惜自己的劳动所得,也要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

  四、作业布置。

  最后两道作业,其一目的在于考察学生的复述能力,其二让学生在生活中正在学会珍惜劳动成果。

  五、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力求简洁精练,突出重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01-15

语文说课稿11-08

四年级小学语文说课稿07-11

小学四年级语文《中彩那天》说课稿08-17

小学语文优秀说课稿01-19

小学语文说课稿08-11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9篇04-27

小学语文《找春天》说课稿04-04

高中语文说课稿05-01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