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2-01-08 11:05:4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说课稿模板锦集6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说课稿模板锦集6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3课时《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五方面来谈一谈我对这节课的设想。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四则混合运算》中的第三课时。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上节课学习的将分步计算改写成带括号的两极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同时又是今后学习乘除混合运算、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所以它在本册教材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选择了为班级购买保温桶和垃圾桶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自主解决问题。在充分交流各自解决问题的思路、算法的基础上,通过蓝灵鼠的问题,鼓励学生试着写成一个算式。在交流算式的过程中,重点指导如何将三个算式写成一个算式,明确运算顺序。最后,在“想一想”中放手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在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加、减、乘、除法的基础知识,把两个加减法算式改写成一个综合算式,以及上节课学习的将分步计算改写成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知识,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本节知识做了有力的铺垫。《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为学生提供熟悉的情境和事物,让学生在运用已有的知识自主学习,在与同伴的交流过程中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三 、教学目标。

  结合教学内容及三年级学生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自主探索、解答问题,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两级三步或带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过程。

  (2)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简单的三步四则运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解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教学难点是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四、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特点,在教学中我将依托情境,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为了让学生获得充分的经历感知,取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本课教学分为以下四个环节。(1)情境引入,提出问题。(2)自主探究,全班交流。(3)多层练习,深化认识。(4)反思回顾,交流总结。

  下面,我将对第二环节“自主探究、全班交流”进行详细的说明。这一环节是新知的形成过程,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将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独立尝试。

  让学生通过观察情境图,获取 “一个保温桶6*元、一个垃圾桶17元,学校为每个班各配置一套,6个班一共要用多少钱”这个信息后,放手让学生独立试做,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创设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易于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并体会学习的乐趣。此时要巡视,及时了解学生的不同算法。

  第二步:全班交流。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当大部分学生做完后,老师就组织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结果,要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肯定学生的做法,并板书出教材中的方法。交流的过程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先交流分步解答,给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化解题方法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方法:

  ●6*×6=390(元) ●6*+17=82(元)

  17×6=102(元) 82×6=492(元)

  390+102=492(元)

  教师接着指出,“刚才老师发现,有些同学是用一个算式来解答的,非常好,其它同学能不能把自己的分步计算也改写成一个算式呢”,这样就进入了第二个步骤,鼓励学生将三个算式或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教师提示:只改写算式,不进行计算。在改写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巡视,了解学生改写情况,并请学生到黑板上进行板演。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做法:

  ●6*×6+17×6 ●(6*+17)×6 ●6*+17×6

  让学生观察这三个算式,并说出它的运算顺序。特别针对第三个算式问问学生,你的运算顺序和解题思路是否一致,通过说运算顺序,学生会发现自己是想要先算6*与17的和,但列出的算式却是先算17与6的乘积,追问学生:怎么做才能先算6*与17的和,让学生明白括号是用来改变运算顺序的。所以,我们的算式应该在这里加上括号。在这个环节中把学生的错误算式展示出来,让学生在对错误资源的交流与反思中,准确把握运算顺序与解题思路的一致性。

  第三步:让学生自主计算改写后的算式。

  学生对第一个综合算式可能会有两种解法:

  ●6*×6+17×6

  =390+17×6

  =390+102

  =492(元)

  ●6*×6+17×6

  =390+102

  =492(元)

  学生通过观察及比较,发现第二种解决方法更简单,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了解两步乘法运算可以同时进行,从而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第四步:拓展练习。

  提出“想一想”的问题,如果把问题改为“买6个保温桶比买6个垃圾桶多花多少钱”,该怎样计算?鼓励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在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时,让学生说一说列出的算式每一步计算求的是什么?

  学生可能出现多种方式:

  分步解答:

  (1)6*×6=390(元) (2)6*-17=48(元)

  17×6=102(元) 48×6=288(元)

  390-102=288(元)

  综合算式:

  (3)(6*-17)×6

  =48×6

  =288(元)

  (4)6*×6-17×6

  =390-102

  =288(元)

  全班交流时,重点交流三步混合运算6*×6-17×6 的计算顺序。

  最后再一次总结、归纳三步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中,两个乘法可以同时计算。

  整个教学过程我努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学习为形式,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相信学生能够充分的理解掌握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并且能够实际运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知识、情感、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达到预期效果。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给予指导。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课文特点:

  《生命生命》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本单元是学生从小学进入中学后的第一个单元,内容以人生为主题,都是抒写的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这篇优秀的散文。作者以女性的细腻和和敏感观察寻常的生命现象引出对人生的思考,感悟生命的可贵。唤起学生对生命的关爱。

  2、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叶圣陶说“教材是个例子”。《生命生命》这个例子既承担落实本单元教学的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的培养,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本单元的成败,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学生整个初中阶段的学习影响深远,特别是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的掌握尤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根据本单元的安排,结合新课标“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本课安排了以下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文中三个事例所蕴含的内涵。

  (2)学会品味精美的词语,句子或段落,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

  (3)从不同的侧面思考问题,获得不同的感悟。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和讨论,形成一种活泼有序的课堂学习氛围。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增进学生阅读本文的体验和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为了体现新课标“正确认识人生中苦难难免,但生命永恒,生命美好,要战胜苦难,同时进一步认识学习语文和生活的关系”的理念,本课安排的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1)学习并尝试作者关注自然,思考人生,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2)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增进学生对生命的体验和生命价值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味生命的顽强和美好,珍爱生命。

  2、教学难点

  从三个事例中引出多角度的思考。

  四、教师教学方法

  1、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朗读。朗读时,除了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还应对学生进行正确处理句内停顿,正确处理轻重音等朗读技巧层面的指导。这是因为,有效的朗读可以拉近与作者的距离,并且能使学生的语感在实践中得到培养,为感悟文本打下必要的基础。

  2、组织课堂讨论,在讨论交流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文的讨论抓住以下两点:

  (1)三个事例分别蕴含着怎样的内涵。由此纪出了作者的哪些思考?

  (2)这三个事例,能否引发你对生命的.其它思考?

  (3)你认为哪些词语、句子或段落写得最准确生动而又精彩?说出你的理由。设计这些讨论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读懂课文理清文章由“所见”到“所想”“所悟”的思路。同时培养学生品味、欣赏文章精彩内容的能力。

  五、学法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的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只有学会自主、合作、探究中明理,在质疑中创新。

  六、教学时间

  1课时

  七、教学设计思路描述

  本文的教学思路可设计为:情景体验———循情明理———拓展证理

  情景体验:从事例入手,重点是给学生创造一种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生命存在以及生命的状态。

  循情明理:由事例引向作者有关生命的感悟和思考,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拓展证理:由课文走向生活,从生活中寻求追寻生命价值的事例,以进一步强化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八、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用生动的语言介绍杏林子,让学生很快地进入作者的生活境地。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由学生谈谈如何读好这篇课文,然后点同学试读再让学生评价,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的,为感悟文本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说说文中写了怎样的三

  件事情,你从这些事例中体验中体验到了什么?

  A、那是一只怎样的小飞蛾?“我”为什么把它放了?

  B、小香瓜苗的生存条件是怎样的?“我”从小香瓜苗那感受到了什么?作者对寻粒小小的种子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C:为什么听自己的心跳却令自己“震撼”?

  2、作者从三个事例中引发出对生命的哪些思考呢?

  3、齐读倒数了3自然段。

  4、你能否就这些思考再从生活中举出一两个事例呢?

  (四个小组讨论)然后点同学说。

  过渡:大家都从生活中举出了事例。那我们进行第二次合作交流吧。

  5、就这三个事例,能否引发你对生命的其它思考?(同桌之间相互交流)然后把合作的成果在班上共同交流。

  6、教师小结:通过这四个环节的学习,我们不仅探讨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由此得到了更多的有关人生的感悟。

  (四)精读赏析

  过渡:这篇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们,是因为它的思想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下面我们再来仔细研读文章,划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精彩、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词语、句子或段落,并说明理由。

  (五)教师总结

  (六)延伸拓展

  以“人生的启迪”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七)板书设计

  生命生命

  寻常事例引发生命的思考:

  飞蛾求生:生之欲望对生命负责,让它更有意义

  瓜子求争:顽强的生命力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

  静听心跳:生命意识珍惜生命,为它奋斗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的地位、作用:

  向量作为一种基本工具,在数学解题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利用向量知识,可以解决不少复杂的的代数几何问题。《空间向量数量积及其应用》,计划安排两节课时,本节课是第2课时。也就是,在有了平面向量数量积公式,空间向量坐标表示,以及空间向量数量积的基础知识之后,本节课是进一步去认识、掌握空间向量数量积的变形公式,然后,围绕着空间向量的几何应用展开讨论和研究。

  通常,按照传统方法解立体几何题,需要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作图能力,学生往往由于这些能力的不足造成解题困难。用向量处理立体几何问题,可使学生克服空间想象力的障碍而顺利解题,为研究立体几何提供了新的思想方法和工具,具有相当大的优越性;而且,在丰富学生思维结构的同时,应用数学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 掌握空间向量的数量积公式及向量的夹角公式;

  ② 运用公式解决立体几何中的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① 比较平面、空间向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类比转化的能力;

  ② 探究空间几何图形,将几何问题代数化,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 通过师生的合作与交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② 通过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数学,体会数学美的魅力,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空间向量数量积公式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将几何问题等价转化为向量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向量运算解决几何问题。

  二、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采取启发引导、形数转化、反馈评价等方式;

  学法:体现自主探索、观察发现、类比猜想、合作交流等形式。

  三、教学过程分析:

  根据二期课改的精神,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实际,对教学内容作了如下的调整:基于教材中主要是运用向量夹角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所以,首先让学生掌握教材所要求的基本面;其次,鉴于向量兼容了代数、几何的特色,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和发展前景,为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向量法”的优势,安排了两个分别运用向量的“代数运算”和“几何运算”来处理空间几何问题的典型例题,为解决空间的度量、位置关系问题找到一种新方法,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渠道。以下,是我制定的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类比猜想,探求新知 公式运用,巩固提高 回顾小结,整体感知 课外探究,激发热情

  教学过程如下:

  (一) 创设情境:

  给出问题一:已知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AE=EA1,

  D1F= ,如何确定 的夹角?

  [设计意图]:问题的给出,一时之间可能会使学生感到突然,但预计应该会让他们联想到平面向量的夹角公式,由此作一番类比猜想,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处理过程]:

  设问:平面向量的'夹角问题如何求得的?

  是否可将平面内求得两向量的夹角公式推广到空间?公式的形式是否会有所变化?

  学生活动:回顾平面向量数量积、向量夹角公式及其坐标表示;类比猜想,认识空间向量的夹角问题。

  (二) 建构数学:(板书)

  对于空间两个非零向量

  (三) 公式运用:

  1、问题一的解决:

  ①学生活动:解决上述问题。

  ②.变式运用:已知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

  AE=EA1,D1F= ,求BE、FD所成的角?

  [设计意图]:初步体会立几法、向量法来解决几何问题,并注意区分两个向量夹角与两条异面直线间的夹角。

  [处理过程]:(由以往教学实践,部分学生可能想到用传统的几何方法)

  设问:如何用向量方法求BE、FD所成的角?

  (引导学生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求得B、D、E、F的坐标,进一步得到 的坐标,最后代入空间向量夹角公式…计算得出的向量夹角是钝角,而异面直线成锐角。)

  [评价]:

  ①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可由向量的夹角来解决,可见,解决立体几何的有关问题时,方法并不唯一。在此,可以比较向量法和几何法,选择适当方法,解决问题。

  ② 两个向量夹角与两条异面直线间的夹角是有区别的。

  2.问题二的探究:

  如图,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CB=90°,

  AC=1,CB= ,侧棱AA1=1,侧面AA1B1B的

  两条对角线交点为D,B1C1中点为M。

  (1)求证:CD⊥平面BDM;

  (2)求面B1BD与面CBD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立几法、向量法的尝试,让学生明显感受到运用向量法的优越性。

  [处理过程]:

  ① 学生活动:让学生先试行用传统方法解决问题,估计不少学生会感到有一定困难。

  [设问]:类似于上题做法,能否用向量法解决这一问题?

  ② 学生活动:进入思考讨论

  ③ 相互分析交流——达成共识:

  (i) 证明线面垂直可转化为证线线垂直,进一步转化为证向量间的垂直,即向量的数量积等于零;

  (ii) 求二面角的平面角,转化为求那两条与二面角的棱垂直的射线所成的角,在此,可构造两向量(提醒其方向,及向量始点的自由、不唯一性),然后求其夹角,从而解决问题。

  ④ 解题过程:

  [评价]:“传统解法”需作辅助线,有时不易作出;而使用“向量解法”,程序化强,便于操作,求解的关键在于建立适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基本原则:使图中尽可能多的点落在坐标轴上,这样便于用坐标表示相关的点及向量),然后利用坐标系确定各相关的点及向量坐标,再借助向量坐标运算法则及公式,无需添加辅助线,即可达到解题的目的。

  3.小结,利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中有关问题的一般步骤:(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板书)

  (1)适当地构建空间直角坐标系;

  (2)用坐标表示相关的点、空间向量;

  (3)进行空间向量的运算;

  (4)体炼共性,转化为几何结论。

  (四) 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相互交流。

  (五) 课外探究:

  (这是20xx年高考题)如图,已知平行六面体ABCD-A1B1C1D1的

  底面ABCD是菱形,且∠C1CB=∠C1CD=∠BCD=60°,

  当 的值是多少时,能使A1C⊥平面C1BD,请给出证明。

  [设计意图]:这是20xx年高考第18题第3小题,是个探索型问题。把它放在这里,一方面:在高二阶段,接触到高考题,学生的兴趣颇高,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解题中,再次让学生感受到:单纯用立体几何知识解答较繁,而利用向量法去思考,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从而大大降低了求解的难度,同时亦可激发他们不断求知、不断探索的欲望。

  (六)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课题引入: 问题一的解决: 课外探究:

  空间向量数量积、夹角公式:

  问题二的解决: 布置作业:

  用向量解几何题的步骤: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学生活动为主线,为学生提供了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空间。例题内容的安排上,注意逐步推进,力求使教师的启发引导与学生的思维同步,顺应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另外,课外探究题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拓展探索的余地,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了探索和创造。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到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说课稿 篇4

  各位老师:大家好!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九年级第六单元第二课第一框《万类霜天竞自由》。众所周知,21世纪是充满竞争与合作的世纪,青少年学生如果不懂得如何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将难以适应社会,个人将难以更好的发展。

  课程标准要求

  6-3 用实例表明,在现代社会的生活和交往中,我们应该如何竞争和合作。本课花两框内容来讲解。

  本框主要从3个方面对竞争问题进行了分析:A、从现代社会竞争无处不在说起,说明竞争的普遍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B、竞争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当然竞争难免会产生消极的影响);C、学会如何面对竞争,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而下一框则侧重从可能存在的恶性竞争说起,学会如何正当竞争方法,强调合作的重要性。

  根据教材的编排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从知识和技能目标上看,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竞争无处不在,理解积极参与竞争的意义,懂得以正确的心态参与竞争

  从过程方法目标上看,通过竞争聊吧、举例,领悟竞争无处不在

  通过参与讨论探究,感受积极参与竞争的意义

  通过制作竞争读本,学会如何提高竞争力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培养参与竞争的勇气和信心,做生活的强者。

  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和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积极参与竞争的意义,

  学会如何提高竞争力,教学难点是理解积极参与竞争的意义。

  二、说学法、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法是活动

  式的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注重学生的体验。

  同时我采用的学法是渗透式学法,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的主体探究。

  课堂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本课的教学构思:

  由于本课内容知识点不多,侧重学生的思想教育、情感体验,全部设计围绕“小鱼的困惑”展开,把整堂课设计成和小鱼的竞争之旅,通过小鱼的所思所想,引发学生对新知的学习,教学形式比较轻松、活泼,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三.说教学过程设计

  我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认识竞争、感受竞争、学会竞争、迎接竞争四个环节

  认识竞争环节主要起导入新课的作用,并让学生明确竞争无处不在,相对比较简单。常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导入,我采用“揭谜任务”的形式,引用非洲的一个古老传说,让学生猜测讨论狮子妈妈和羚羊妈妈的做法,教师点出课题竞争。。

  (设计意图:考虑到是借班上课,创设有疑问的故事情境,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轻松愉快地开展教学)

  在导入新课后,教师点拨:适者生存是自然界永恒的规律,同样也存在于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到处充满竞争,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竞争?

  设计了一个寻找生活中的竞争活动:要求四大组开展比赛!(可以提示学生先从身边——校园生活开始寻找,由近到远。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不正当竞争的例子,教师要及时给予说明)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讲述自己经历过的、看到的、听过的竞争事例,感受竞争无处不在,培养竞争意识。当然在比赛中感受竞争的氛围。)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进行分类归纳。教师点拨:在我们的校园生活中,竞争无处不在,在竞争,有成功,注定也有失败,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心态和表现。今天我们有幸请到小鱼同学,他将跟我们讲一段他的竞争感悟。自然进入第二环节

  感受竞争。主要让学生明白竞争中有消极的影响,也有积极的意义,通过这个环节,主要的落脚点是让学生明确积极参与竞争的意义,同时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为突出重点,我首先引用“小鱼的困惑”,通过设立“竞争聊吧”形式,让学生联系自己谈谈你有感受到竞争所带来的压力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讲出真实的感受,讲出竞争的压力可能会带来消极影响。九年级学生的竞争心理比较复杂,一方面渴望竞争,一方面又害怕竞争,小鱼的困惑其实也是学生的心声,由于贴近学生的内心情感,能让学生产生共鸣,有感而发。在学生讲的过程中,其实引出一个跟现实生活相矛盾的一个问题:竞争如此激烈,为什么还需要竞争:竞争到底有什么好处?引出本环节第二个问题。)

  为突破难点,我首先通过小鱼的感慨,引用书上羚羊的故事,我没有马上呈现,而是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猜测,思考对比东西岸羚羊最后的不同命运说明了什么?旨在让学生明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竞争其实于我们有益,人类不能离开竞争。

  在此基础上顺势提问:积极参与竞争到底有什么意义?设计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讨论并能举身边的例子证明。为了使探究活动不流于形式,我发给每个小组一张探究单,详细记录每位同学的发言情况,同时要求组内分工,开展四大组比赛,看哪组归纳的最好,最后把组内的成员的参与情况作为评价的标准之一,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其他组可以相互补充(比赛也是一种竞争)…

  (设计意图:九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究问题的能力,通过分组自由讨论,让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发言,积极参与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通过情景的诱导,结合学生熟悉的事例,学生自己自主探究,讨论中明白竞争的重要作用。其实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

  在学生讨论后,共同总结竞争的意义。为了让探究活动更有针对性,教师在探究过程中,应多作提示:比如引导学生从对个人成长的帮助、社会进步的'作用两个方面进行归纳讨论。在有争论的地方老师可适当深化:比如只要有竞争,就一定有失败者。难道在竞争中失败了也是有益的吗?通过辩论,强化对积极参与竞争意义的理解)

  虽然说即使失败也有益于自己的成长。毕竟大家都不愿意成为输家。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竞争、参与竞争?进入最后一个环节

  学会竞争,本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想通过教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首先创设材料情境,引用小鱼和好朋友的竞争故事,让学生猜测、续编故事、讨论如何正确对待竞争。

  (设计意图:把学生引入模拟的故事情境中,以解决故事中的问题的方式进行学习,而且这种两难情境的故事于学生的实际,学生可以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判断讨论,在讨论和评价中反省自己,加深对不良竞争心态弊端的认识,学会正确的心态参与竞争。实验证明这种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大为提高。)

  在这一过程,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排除消极心态,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形成健康的竞争心理,努力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在情境铺垫之后,我设计一个活动谈谈我们班谁最有竞争力?

  (设计意图:讲身边的人比书上的例子更有说服力,其实这一问题的目的是通过讲别人的竞争优势,让学生寻找如何培养自己竞争力的途径。在学生举例的过程中,让优秀者无形中是一种鼓励,更加坚信自己的信心,让不足的同学明确努力的方向,有利于班级塑造良好、理性的竞争氛围。)

  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善于点拨,对课堂做必要的延伸,找到提高竞争力的方法,不等于我们的竞争力就加强了,关键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引出最后一个环节

  迎接竞争也是本课最终的落脚点,侧重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设计一个活动:我的竞争读本——你觉得你的竞争能力强吗?

  主要联系初三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让学生谈谈自己应如何提高竞争力,并做全班交流。配以背景音乐《爱拼才会赢》。教师对学生可能会提到的恶性竞争要及时引导。

  (设计目的:这个活动是对整节课的小结与深化,学生的学习最终回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了解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点题“万类霜天竞自由”。)

  全班总结:小组互评,选出优胜的一组,表现优秀的个人,可以让他们简单谈经验,…

  教师最后总结,提出希望,升华课堂:竞争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生活需要我们去竞争,时代更需要我们去勇于竞争只有拿出你们的勇气和信心,在合作中竞争,也能达到双赢的局面。为下一课合作学习的教学做铺垫!

  课外延伸设计行为实践题,让学生在诸多情景中学会如何正当的竞争

  总之,对本堂课的设计,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境体验,所以选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学生有话可说,而且把课堂设计为一次旅行,运用多媒体与学科整合,着眼学生实际,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学习、体验、发展。

说课稿 篇5

  一、说设计理念

  1、以学生发展为本,着力强化个人主体意识,同时关注学生学习动机,兴趣等情感态度。

  2、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和充分的练习空间。

  3、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过程,把学习的权力和时空留给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等多种活动,让学生亲历概念的形成过程,主动获取知识。

  二、说教材

  1、教学内容:

  《真分数和假分数》一课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在学习了分数的意义,然后以对分数、分数单位的熟悉为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在讲解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分数与“1”的关系,这样既帮助学生理解真假分数的概念,又沟通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2、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各个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前一段又学习了分数的意义,熟悉了单位“1”、分数单位等概念,为学习本节课知识打下了基础。另外本课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在数学教学中,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对于顺利开展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3、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学情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带分数,了解假分数、带分数的关系。

  (3)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及关系。

  教学难点:动手操作理解分饼的方法及观察发现分数的特点

  三、说教法与学法

  1、分数的产生过程及实际含义的认识,要体现从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充分让学生观察、发现、比较的方法相结合,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气氛中自主探索,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学会观察发现、比较分类,更好地学会知识与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兴趣出发,能结合具体情境,在多种活动交流中,经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认知产生的过程,从中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概括等学习数学的能力;整节课林老师能围绕情境激趣、谈话导入,操作探索新知,回顾总结,实际应用等几个教学环节展开教学。具体分析如下:

  一、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数学感兴趣,才能乐学、好学、会学;如,课前老师播放了《西游记》动画片,并让学生一起唱主题歌,缓解了学生紧张的心态,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通过帮助唐僧师徒四人解决分饼的问题,同时在教学中注重成功的体验,经常激励、鼓励学生,如“不错、真棒、很好、谢谢你”等,使学生从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功之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落实“以生为主体,以师为主导”,给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导”与“学”的关系尤为重要,教师的“导”的终极目标为了学生的“学”,在这里老师通过学生合作学习、自我演示等过程为学生创设一个对话的舞台,让学生共同分享经验,这一点新课程提倡“课堂应给予学生选择与自由的空间”精神与之相适当。同时老师在引导学生质疑、提出问题,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时间,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因此,课堂上学生就能提出象4/4是什么分数的问题?为课堂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资源,教师也能及时捕捉信息。这样的教学更富于学生的创造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操作感知,建立概念。

  在操作中感知,在操作中学习是新课程的重要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的操作,建立表象,理解意义、概念。本课教师能让学生动手操作认识分数外,每次的操作都具有一定的意义。操作一、让学生把1张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多少?使学生巩固了平均分和感知分法。操作二、把3张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多少?在操作中感知分法不同,但份数一样结果也相同,即3个1/4张和3张的1/4都是3/4张。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在把9张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多少张时得到分数9/4和2又1/4。在学生对这些分数有了全面了解、认识后,通过学生观察、比较、概括从中产生了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并理解其意义。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认知数学的规律和概括能力。

  四、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从设计的练习,一方面、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巩固总结。另一方面、从让学生解决分面包、分苹果的问题,提升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源于生活再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李凭箜篌引》出自语文出版社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本单元是诗歌单元,所选的诗歌都是唐朝诗歌,编者意图通过这些唐诗,向同学们展现生活在唐朝中诗人的艺术风貌以及由这些诗人拼凑出来的唐朝盛韵。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以奇特的想象,用词的诡谲,带我们走进了仙乐之境。

  二、说学情。

  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学过一些李贺的诗,(如《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在初中我们对文学作品的认知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平,但是在主动鉴赏、探究方面还是有很大的不足,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力求层层提问,由浅入深,化抽象为具体,然后探究文章的主题和细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1、师的引导下通过反复诵读、圈点批注、分组讨论并自主探究中,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交流鉴赏的能力。

  2、通过学习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学会在诗词中领会音乐的美。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立为:

  1、教学重点:

  (1)把握诗的内容和形式

  (2)整体感悟诗的意境

  2、教学难点:

  (1)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2)学会赏析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将抽象的音乐化为物象的手法。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双边互动的活动,据此,我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1)诵读教学法。学习诗歌,必须强调朗读、背诵,在诵读中理解、鉴赏,使学生逐步培养诵读文学作品的习惯;指导学生注意诵读时的节拍和情调。

  (2)启发教学法。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探求新知,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作品,对作品做出分析、提出见解,并恰当地表达认识和观点,逐步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合作探究发。新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等等。在授课中,我将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具体到课本中,分组讨论人物的情感,通过交流、互相探讨解答,在教师的点拨下,对李白这首诗的美感有所把握。

  (4)当然,除了以上几个主要的学习方法,我还会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提问法、对比教学法、多媒体欣赏等方法,总之一切以学生自主体验为中心,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这一个中心展开。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课程。

  在正式开课前,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断桥残雪》这首歌,并让同学们试着思考,怎样用语言来描写音乐。接着我会说,这个问题就留做课后作业,我们今天先学习一下,唐朝诗人李贺是如何语言来描写音乐的。接下来我们正式学习今天的课程《李凭箜篌引》。在导学的最后一部分,我会用简单介绍作者李贺的生平。

  2、老师范读,指导诵读。一次诵读的时候,借助黑板帮助学生排除字、词音义的障碍,这些字词在课前已布置学生利用工具书做了考查,所以叫一位学生上台注一下加点字的音,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

  3、引导学生去读诗歌的题目。

  (1)李凭是梨园弟子,也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2)箜篌,是乐器。

  (3)引:乐府诗歌体裁。

  4、诵读课文,把握意境,这是课堂的重点和难点。

  把重点和难点抛给学生,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把握诗的内容及诗人的`情感,通过注释和课前预习扫清生字词,顺读全诗。我会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提供越来越丰富详实的材料,来填充诗歌留下的审美空白。 同时会提出相应的思考问题,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试着让学生自己分析。

  (1)这首诗选择了哪些意象?有什么好处?

  答案参考,比如这道题的答案,吴丝蜀桐,说明乐器材质的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的技艺高超。

  (2)这首诗,哪几个字用的巧妙。

  比如说几个动词和形容词:张高秋的张、瘦、老鱼的老。

  (3)是如何描写音乐的,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的音乐美的?举例子。

  (以声喻声:昆山玉碎凤凰叫 石破天惊逗秋雨

  以形喻声:芙蓉泣露香兰笑 等等)

  (1)主要采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2)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

  (3)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想象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八、板书

  李凭箜篌引 李贺

  解题

  意象

  妙字

【说课稿】相关文章:

电荷说课稿05-11

跳水说课稿05-12

《匆匆》说课稿04-28

欢庆说课稿02-19

《松鼠》说课稿02-17

《童趣》说课稿06-09

《坐井观天》说课稿06-21

《燕子》说课稿06-24

《水》的说课稿06-09

《鲸》说课稿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