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2-01-04 10:27:2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9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9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第三单元以“大自然的启示”为主题,主要是通过课文来进行观察自然、保护环境的延伸和拓展。其中《自然之道》是一篇以科学常识为主的叙事文章。它以事情发展为顺序,讲述了我和同伴去旅游时看到一只幼龟被嘲鸫啄食。他们不顾向导的劝阻,让向导把幼龟放入大海,结果指使更多的海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愿望截然相反的结果。

  通过本篇的教学,继续学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使学生认识到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能违背自然之道。

  这篇课文我准备了两个讲授,第一课时:导入,范读课文,自学生字;理清脉络,讨论段落划分。第二课时:复习生字,朗读课文,读后谈感受;教学课文,理解词语,总结全文。

  我着重讲第二课时,针对可是的安排和学生的认知实际,我确定以下目标:

  1、思想教育目标:使学生认识到在自然界中,要遵循自然规律,反之则会弄巧成拙;

  2、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词语,体会用恰当的词语表达情意;

  3、基本技能目标: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二、说教学要点

  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启发是重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难点。

  三、说教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生活阅历,本科选用了“细读,精读,默读整体感知;讨论体会”为主的教学方法。为什么寻用这种方法呢?本课是一篇丰富学生见识,使学生受到启发的文章。精读,品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课文思想感情;默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有利于思考问题。讨论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

  四、说学法

  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这节课可知导学生掌握如何理解句子的`学习方法,知导学生以朗读来理解;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或句子。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五、说学生情况

  中年级的学生,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对大自然,对社会都有很大的好奇心,借助本课的学习,对他们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有很好的帮助。

  六、说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 一)释题

  板书课题,什么是“道”?自然之道是什么意思?自然界究竟有什么规律呢?

  (二)回顾

  1、作者一行人的目的是什么?

  2、出示图片,了解太平洋绿龟的相关知识。

  (三)紧抓蠢事,引入探究

  1、是啊,如此可爱的小海龟却被我们不经意间深深地伤害了,看大屏幕,全班齐读“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师出句子)理解“愚不可及”

  这是一件什么样的事令作者如此后悔呢,自由读课文3~7自然段,说说这是一件怎样的事。

  (作者他们救了一只幼龟而害了许多只幼龟。)

  概括板书“救龟”──“害龟”。

  “救龟”与“害龟”分别是哪几段?(3~4,5~8)

  (四)抓关键词,学习“救龟”(3~4)

  读读第三段,你觉得这一段里值得你积累的词语有哪些?(欲出又止,踌躇不前)

  找到这两句话读一读,联系上下文,用你的动作来说明这两个词的意思。(指名表演)

  从这两个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幼龟非常谨慎,写出了“侦查”之意。)

  还有一个词也说明了幼龟很谨慎,你知道是哪个么?(突然,说明其动作快。)

  齐读第三段。

  正在这时,一只嘲鸫用尖嘴啄它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幼龟的生命受到威胁。同学们,此时假如你就在现场你会怎么做?

  是啊,怜悯之心人皆有之啊,咱们来看看第四自然段,看看他们是什么样的反应。

  找找游人和向导不同反应的词语。

  1、游人:紧张 焦急 呼喊

  2、向导:若无其事 极不情愿 冷淡

  出示:

  向导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朗读体会若无其事)

  分角色朗读第四段

  如果你是幼龟,你会怎样感激向导呢?

  (五)学“害龟”,体会心情

  1、故事到这里结束,该是完美的结局。可是出人意料的事发生了。指名读5、6段,看图,想象惨状,体会“饱餐一顿”。

  2、一只可爱的幼龟得救了,我和同伴本以为做了一件好事,可是由于得到错误的信息,成百上千的幼龟爬了出来,成了食肉鸟的美餐。我们真是干了一件_____的事。此时此刻,作者和同伴们的心情怎样?吃惊、震惊、后悔、自责。

  3、填上适当的词语,读句子。

  同伴( )地说:“天哪,看我们做了什么!”

  (六)明道

  1、沙滩上的惨剧正在发生,我们应该怎么办?补救。读第七段,把描写向导和我们的动作的词语画出来。

  此时的心情怎样?

  交流:摘下、放进、抓起、奔跑。

  此时向导和我们的心情怎样?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焦急,很想救这些幼龟──赶紧、迅速、气喘吁吁)

  朗读体会心情。

  2、我们的补救有效果吗?尽管我们竭力抢救,可不少幼龟还是成了食肉鸟的美餐。

  读第八段。出示句子:

  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

  (“欢乐”与前文哪个词照应?“颓丧”。由这两个词你想到什么?)

  我和同伴们低着头,在沙滩上慢慢地走。我们此时会想些什么呢?

  向导由若无其事到不情愿,现在心情又是什么样?

  3、现在,我们再来回想一下向导说的那句话(出示)还会劝告他吗?你还会哀求他吗?还会去指责他吗?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现在你对向导的话,自然之道,有更深的理解了吗?谁来说说。

  (七)作结

  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在自然面前,我们人类该做些什么呢?课文通过具体事例告诉我们:如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这就是自然之道。

  课外探讨;向导明明知道我们的想法会害了幼龟,为什么不制止,反而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他这样做你是赞同还是反对呢?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一、紧扣特点,说教材

  《巨人的花园》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册的一篇课文。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他在花园周围筑起了高墙,将孩子们拒于墙外。从此,园里花不开,鸟不语,一片荒凉,春、夏、秋都不肯光临,只有冬天永远留在这里。一天,孩子们从墙洞爬进来,春天也就跟着孩子们来了,园里立刻变得生机勃勃。当他把孩子们再次赶出花园之后,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后来,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醒悟了,随即拆除了围墙,花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从这篇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本文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文中有许多处进行了对比,如,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感觉的对比,正是在这些对比中,故事的情节变得跌宕起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我教学的是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是:

  1、能正确地读写本课的12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及其心理变化,明白不要自私,要学会爱,快乐只有和大家一起分享了,才会真正快乐。教学重点:是想象画面,体会巨人的个性特点。难点是:在悟读中初步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二、解读文本,说理念

  细细品读课文,发现作者笔下的巨人,当阴冷的自私盘踞在心头之时,孩子们远离,他的花园雪花飞舞;当温暖的阳光照彻巨人心房的时候,孩子们亲近他,他的花园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王尔德以艺术的形象告诉我们,自私、封闭、狭隘的人不仅不能长久地拥有美好的事物,更不可能拥有人生的春天,甚至会扼杀一切的美与希望。所以我打算“以”墙为中心,辐射全文,从引出“围墙展”——感受“砌墙”——感悟“拆墙”展开教学。在设计教案时,我把朗读作为体验文本的手段和归宿。整个教学设计通过不同层面、多种形式的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探究文本的意蕴,体悟文本的情愫,感受文本的美妙,让学生在反复触摸文本语言的过程中,获得言语智慧的滋养,享受学习语文所带来的愉悦。

  三、联系实际,说策略

  1、策略特点:根据本文表达运用对比这一显著特点,在教学中也运用对比的朗读感悟方式,以情导读,以读促悟。

  2、教学法:根据课文特点,围绕“对比”展开教学。包括花园变化前后内容的对比,冬天性格的`巨人和春天性格的孩子内容的对比以及巨人醒悟前后的言行对比。通过想象情境教学法来实施教学,同时在教学中扶放结合。渗透学习方法。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感悟,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引导学生自渎自悟、合作讨论,关注课堂教学生成,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循序渐进,说流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大家喜欢读童话故事吗?今天就投你所好,我们来学习英国作家王尔德的一个有趣的童话。

  2、揭题,齐读。

  (二)、初读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1)、生字词认读:

  (2)、指导书写“覆盖”

  (三)、品读感悟

  (1)寻找描写花园的句子,进行花园变化前后内容的对比读。

  引出“围墙”,是“围墙”让花园发生了变化。

  (2)、点拨,梳理:谁砌起了这道墙,是怎样砌成的?让孩子寻找巨人斥责孩子的句子?感受“砌墙”。

  在找、读、品、悟中,感受巨人的自私、冷酷、狭隘。

  (3)“砌墙”后巨人得到怎样的结果?再次找、读品悟,通过与巨人斥责孩子语句的对比朗读中,让学生明白自私、封闭、狭隘的人不仅不能长久地拥有美好的事物。

  (四)带着疑问走出课堂。

  这无情的墙拆了吗?是什么让巨人转变了态度呢?我们下节课学习。

  五、回眸课堂,说反思

  1、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在想象中陶冶情操

  本设计,我抓住花园情景的变化、感觉的变化和人物态度的对照,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草翠花开”是怎样的美好景象?巨人训斥孩子时态度、神情怎样?巨人内心的想法是什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自己反复的朗读、品味,逐渐清晰、丰富,内心的体验与文本的情感更靠近,内心的感悟与文本的内涵更吻合。

  2、努力抓住教学的生长点,在读悟中领会寓意

  在设计中,我非常注重学生的“读”。这里的“读”,我有意识地进行引领,写了不少朗读指导的过度语言。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自己的急功近利,没有有效地和学生的读相融合。学生能认真的地读,但不能完全沉浸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另外,自己对于“读”和“悟”的比重把握不够理想。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扫一室”与“扫天下”》是根据《后汉书·陈蕃传》的第一节内容改编的。故事的内容耐人寻味,蕴涵着深刻的哲理。主要讲了东汉时代,一起学陈蕃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生活很懒散,连自己的书房也很少收拾打扫。他父亲的朋友告诫他:连一件小小的屋子都不扫,是扫不了天下的。这个故事还警示人们: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河;成就大事,往往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只有勤于“扫一室”,才能 “扫天下”。其中“领悟‘扫一室’与‘扫天下’ 的特别含义,搞清楚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明白心存大志必须从小事做起,连一间小小屋子都不扫,是扫不了天下的哲理。感受大与小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围绕这个教学的重、难点,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谈话导入,读题质疑,激发兴趣

  谈论生活当中的大事与小事,目的在于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此外《“扫一室”与“扫天下”》这个课题本身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因此开课伊始,让学生理解课题意思以后,然后围绕课题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或最想搞明白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扫一室”与“扫天下”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把他们并排放在一起? “扫一室”与“扫天下”有什么特别的含义?而这正是我们课堂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教师可随机板写下来,以此来组织下一步的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二、初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1.安排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通句子。

  (了解学生掌握读音的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如为众多个多音字的读音,需要纠正读音并巩固加强。)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的大体内容。

  (了解学生对故事内容的掌握情况,以便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进一步展开下面的教学。)

  三、精读课文,感悟故事内容

  (一)研读3、4自然段,探讨陈蕃的思想根源

  1.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想一想陈蕃是一个怎样的人。

  2.小组合作、交流,议一议陈蕃这个人。

  3.全班交流。(这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陈蕃的做法和想法两个方面,即结合课文的3、4自然段,有理有据、有条有理地谈论、评说。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顺势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实现认识上的升华。)

  学生谈到第三段的内容时,可要求学生划出描写陈蕃书房情景的句子,结合句子谈感受。教师要利用好这个句子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从生活态度、生活习惯等方面谈不屑于做小事带给人是不爽甚至是厌烦的感觉。依次来训练学生透过事物现象看本质,提高评判事物的能力。[

  学生谈到第四段的内容时,可指导学生先划出陈蕃对打扫房间不以为然的三个词语:满不在乎、理直气壮、很有些得意,让学生结合陈藩的话谈谈他是怎样想的?

  他认为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就不能把精力、心思浪费在无谓的小事上,做小事的人是成就不了大事业的。顺势解决了“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特别含义。

  (二)研读描述薛勤的语句和段落(重点是第五自然段),理解“扫一室”与“扫天下”的关系

  (学生把握了“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特别含义之后,在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入探讨“扫一室”与“扫天下”的关系。

  1.薛勤和陈蕃的想法一样吗?他是如何看待陈蕃的言行的?

  (这个话题是学生愿意探究和表达的,教师关键要指导学生理解好第五自然段的两组句子。)

  第一组句子:此人年少而有大志!但连小事都不愿意做,怎么能做成大事呢?(这个句子表述了两层意思:陈蕃从小就有大志,即志存高远,但连打扫房间这样的小事都不愿意做,又怎能做成大事,实现志向。)

  第二组句子:年轻人,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又怎么去扫天下呢?(这是一个反问句。要注意引导学生用肯定的句式表达相同的意思。同时通过对比体会反问句表达的意思更强烈。)

  2.帮助学生提炼认识

  帮助学生逆推,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实现高远的志向,必须从小事做起。要知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研读第六自然段,体验陈蕃的内心活动

  以第六自然段为过渡,创设问题情境:薛勤走后,陈蕃沉思起来,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如果你是陈蕃,你怎样品味薛勤的话,你从中悟到了什么?

  (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更易于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更深入地去理解、感悟薛勤讲的“一间小屋都不扫,又怎么去扫天下”其中蕴涵的深刻哲理。帮助学生初步感受大与小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化认识

  重点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的3、4、5自然段,深化对“扫一室”与“扫天下”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五、课外拓展,搜集相关的名言或故事,扩充对“大与小”辩证关系的认识

  六、小练笔

  联系自己的实际,写一写应该做好哪些小事,为将来做好大事打下基础,做好准备。也是学生对自己收益的一个总结。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教学流程

  一、情境法导课

  这篇文章的题材切近学生的实际,有极大一部分学生有过达丽玛一样的经历。因此课伊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春天的雨点》。哪些同学有过达丽玛类似的情况?下面我们把自己当作达丽玛来学习课文。”这样导课,可以唤起学生的回忆,引起学生对文章人物的关注,使他们进入最佳的情绪状态。 v

  二、目标导向

  向学生交待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可以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实施目标

  这一环节是影响目标达成度的关键,我以循序渐进为原则,准备分三步进行教学。

  (一)示范质疑(学习一、二自然段)

  教师打开幻灯,出示自学提纲:

  1.划出最能表现乌汉娜老师关心爱护学生的句子,并说说你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什么。

  2.达丽玛的神态如何?她当时怎么想?让学生通过读读、划划、想想完成自学,再用议议的方式进行检测交流。疑是思维的开始,要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要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而质疑能力的培养要经历教师从扶一放、学生从仿——创的过程,教师出示问题,示范质疑,让学生有路可循,为第二步的学习质疑作好铺垫。

  (二)学习质疑(理解课文三、四自然段)

  我先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了解乌汉娜老师是如何给达丽补课的,接着让学生模仿第一段的自学问题,给自己、同学们提出问题,师生经过筛选补充,教师用幻灯出示自学提示:

  1.“用——”划出最能表现乌汉娜老师关心爱护学生的句子。并说说你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什么。

  2.达丽玛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学生带着问题继续用读读、划划、想想、议议的学法自学第二大段。最后师生交流。

  在交流问题2时,插进有感情朗读训练。“达丽玛望着老师严肃的面容,心里发誓:上课再也不能让心跑向大草原了。”这个句子是值得深究的一个句子;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其中的意思。我分四步进行。一读句子想:这句话围绕哪个词来写;二读,这句子围绕“发誓”写了什么内容?三读,这句子表达了达丽玛怎样的情感。通过读读、想想、议议让学生懂得达丽玛之所以决心要专心致志地听课是乌汉娜的行为、精神感动了她,在这基础‘上,再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声音读出来,即四读。

  达丽玛是怎么做呢?这个问题文章没有正面叙述,而是通过乌汉娜老师和达丽玛之间的对话表现出来的。教学时.她俩的对话我采用以读代讲法;指名分角色朗读,教师随机指导、学生及时矫正;优生示范读;自由读;检测性指名分角色读,在有层次的反复朗读中,让学生懂得乌汉娜为了达丽玛的进步激动不已,她觉得自己伪努力有了收效,从而感受老师对学生的那份真诚的爱,同时也让学生明确其中的作用。

  这一环节是“扶”的过程,让学生模仿质疑,质疑后师生讨论、筛选、补充问题,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有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悟出学法。

  (三)运用学法。(自学第五自然段) 。

  1.分小小组自学第三大段。自学后质疑;释疑。(简单的问题小组解决,不能解决的自学后向老师质疑。)学生自学时教师一定要巡视指导,及时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适时加以点拨,提醒学生抓住可疑标点,不理解句子,结合课题,文中内容加以质疑。

  2.学生质疑,师生释疑。

  重点解决第三段中“……”的作用和课文结尾两句话的含义。

  文中的`“……”表示达丽玛对老师的感激之情语意未尽。为了让学生理解其含义,我先创设情境,打开幻灯,指着“达丽玛”叙述:假如这就是你,旁边是你的老师。有那么一天,你落下了课,放学后老师为你补课。补充课,天色已晚,老师不放心就护送你回家。天下着毛毛细雨,老师解开衣襟把你搂在怀里,虽然是春寒料峭,可是你却感到—阵阵温暖。到了家,老师浑身湿透了。你摸着自己干燥的衣服,望着老师的背影渐渐远去,你此时此刻是怎么想的呢?学生练笔,写后讲评。学生学习了一、二段后,对老师的优秀品质有了较深的感受,在这基础上创设情境,让学生练笔,这是读的延续、深化、升华,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引起共鸣,为最终突破难点,作好情感的准备。

  教师因势利导组织讨论:春天的雨点指的是什么?草原上勃勃生机又象征着什么?最后教师小结:教师对学生的爱犹如春天的雨点。达丽玛在爱的浇灌下,像草原上的春草一般,萌发出勃勃生机,天天向上,茁壮成长。

  四、总结全文,质疑问难

  引导学生回顾全文,从知识方面、学法、情感方面读读自己的收获以及不解之处,其目的是强化目标达成度,提高课堂效率。

  五、作业检测

  作业是根据第2课时的第1、2两个目标而设计的,旨在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人教版四年级年级小语第八册第一单元的-篇讲读课文,该单元以“

  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为主题展开。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体裁的文章(文章体裁),主要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主要内容),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是(一般是: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

  课文按游览的顺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孔隙、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宽敞,孔隙的窄、小、险;内洞的黑、奇、大;

  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伦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学情分析

  班级中绝大多数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自己的学习方法,具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初步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的设定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共同发展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整体理解文意,概括段意,提炼中心,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

  教学重点:

  体会金华双龙洞景象的奇异。

  教学难点:

  孔隙的描写。游记类型课文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如下:

  ○1

  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

  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五、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

  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

  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

  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2

  ○4

  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其中,讨论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

  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六、教学程序:

  (一)

  激趣揭题,质疑定标

  1、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一起去游览了风光秀丽的张家界,畅游了气势宏伟的三峡,欣赏了宽广美丽的大草原,今天我们要去一个特别的地方,金华的双龙洞。

  问:你们当中有谁去过或谁了解呢?

  老师:好的刚才同学都说了很多,让我们跟导游一起去看看这地方道底是怎么样的?

  2、让学生解释“记”是什么意思?(记载)

  3、本文是一篇游记,这篇游记是叶圣陶老先生于

  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洞后写下的。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放录音,学生边听课文朗读录音边看课文,进入情境,感知课文内容。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想想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3、检查自读情况。

  (1)用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可采取指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

  (2)抽生轮读课文,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

  (3)根据作者的浏览路线,画一张浏览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点,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4)教师:作者是按照:金华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三)

  精读感悟,研析结构

  1、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段交待了什么?(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2、探究2、3自然段

  (1)教师: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欣赏,去感受那里的美景。

  (2)学生默读、思考、勾画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

  ①交流第2自然段中沿途看到的美景

  A、教师引导学生先找出沿途看到的景物再说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最后说说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后有什么感受。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

  景物——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

  特点——各色白色粉红色或浓或淡

  感受——一片明艳

  理解或浓或淡的新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颜色?明艳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春天正是植物生长的旺盛时期,不断地有新芽,嫩叶冒出来。刚长出时,颜色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会变深,变浓了。作者说:或浓或淡的新绿,准确的描绘了春天绿色的特点。因为有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

  所以作者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B、出示挂图,使学生感受到沿途美景就像一幅明艳的彩色画卷。

  c、指导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②交流对第3自然段的理解

  A、教师“沿途不仅有特色的花、树还有水,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看看山中的溪流、听听溪水的歌唱。

  B、讨论交流:溪流为什么会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溪流的样子和声音时时在变化,都是“随着山势的变化而产生的。听溪流声音多好听,有时发出哗哗的声音,有时发出淙淙的声音,有时发出潺潺的声音,多像一首动听的歌啊。)

  c、指导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四)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第2、3自然段写了路上的见闻,写得有声有色,充满了对沿途景物的爱,使我们也仿佛亲眼目睹了沿途那迷人的景色。那么我们要不要爱护呢?看看你们该怎么做呢?(爱护环境、保护旅游资源)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

  1、熟读课文。

  2、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金华双龙洞的资料。

  3、家乡旅游景点:

  洪泽湖穆墩岛或杨毛嘴湿地保护区景点片段描写。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无声的语言,是课文内容的缩影,达到启发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帮助学生记忆、分析、消化、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同时,我认为板书要力求精而美。

  本课的板书设计是:

  4记金华的双龙洞

  (顺序)一路上景色明艳

  二洞口外洞宽大美好孔隙窄小内洞奇特(黑、大,双龙,石钟乳、石笋)

  三出洞

  八、设计理念

  1、教学从整体到具体,再回到整体,从而达到思路清晰,脉络分明。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读”贯穿始终,这样既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给下节课做了很好的铺垫。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使学生陶醉,产生共鸣,也只有熟读才能成诵,把课文里一个个句式,一种种规范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

  3、教学中学路分明,从“导——扶——放”上,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自主、积极、主动的活动。

  耳听、眼看、口读、手写、脑想,全频道运作,立体式展开。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6

  我们这次教研的主题是:挖掘语言因素,设计读写训练。

  1:挖掘语言因素

  任何语文老师都应该有一个意识,那就是语文课重点在于学形式,而不是学内容。学习《全神贯注》不是为了知道罗丹因为全神贯注地修改雕塑而忘记自己的朋友茨威格这样一个故事,而是通过这个简单有趣的故事,学习一些表达形式和表达艺术。如果仅仅是为了知道这个故事,我想,学生自己平时很随便的阅读就能完成,不需要坐到教室里由老师领着读啊读,再把故事串一遍,然后黑板上再出现一个完美的板书。我们的语文课堂是要让学生学会表达,而且是用书面性质的正规的语言进行表达。所以当我坐下来细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在寻找的是课文中有质量的值得小学生进行模仿和学习的表达方式。

  很自然的,我就找到了“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出异样的光,又似乎跟谁在激烈地争吵。”其实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就是罗丹当时全神贯注,有些什么动作呢?旁若无人地上前、后退,又自言自语。表达中最漂亮的就是用“好像”、“似乎”引发了两个联想,把罗丹自言自语这样一个动作写得具体形象了,这就是我们学生可以学习的表达艺术。当然,句中还有“一会儿…一会儿…”这样一个连接词用得也很好,不仅把罗丹上前后退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表达,还表达了这两个动作反复多次的意思,这就是连接词用得恰当的妙处。

  2:设计读写训练

  找到了语言因素,接下来就是设计读写训练。

  首先:用什么内容来承载这种表达方式呢?说实话,在寻找这样一个课文的空白点的时候我是仔细看了课文好几遍的。总算找到了文中描写罗丹完成雕塑之后表现的语句:“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这里已经写到了罗丹的动作,我们完全可以用刚才学到的方式把罗丹这些动作写具体。很巧,当我后来再找到茨威格的原作,《从罗丹得到的启示》这篇文章后,很高兴地发现在原文中其实是有这样的写法的。“最后,带着舒叹,他扔下刮刀,一个男子把披肩披到他情人肩上那种温存关怀般地把湿布蒙上女正身像,于是,他又转身要走,那身材魁梧的老人。”当然,读来非常拗口,这是译者的`水平和习惯的问题。我猜想编辑把这段话改掉的原因可能是“情人”的联想不太适合小学生吧。

  但是,要写好这段话对于三年级下的学生是有难度的。那么,如何降低难度,设置坡度,把精力集中在训练点上而不是被其他因素干扰,是我思考的第二个问题。于是,就有了先想象动作再合作说句最后落笔写这样一个过程。想象动作时候把同桌作为自己的作品除了给学生情境性体验之外还想让课堂气氛更活跃一点,毕竟这是小学生的课堂!而合作说句除了降低难度还让学生有了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在练习“用联想把句子写具体”和“一会儿……一会儿……”两个点之间,我的想法是重点放在前者,后者做顺带而过的处理,学生能用到最好,不能做到也不强求。甚至,在我的预想中,学生如果用上其它连接词,或者用连接词串起两到三个联想句也是非常棒的。

  王晓春在《为什么我们总是在做表面文章?》里说:语文教师至少要有三种本领。第一种,独立阅读能力。就是不依赖教参也能独立解读课文,有了教参也能拿出或补充或修改或批评的意见,且有理有据。第二种,课程内容开发能力(教什么)。就是说,教师要能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一般要求和学生情况,独立确定我用这篇课文达到什么具体的教学目标。第三种,教学活动策划能力(怎么教)。如果教师不打算采用“我讲你听”的简单教学策略,那就得学会策划语文活动,让学生语文活动中学习课文。

  回顾我以上的思考还正好切合了王老师提出的三个能力。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7

  1、课前让孩子们听歌曲《冰糖葫芦》的MTV,让他们有一种新鲜感,继而产生一种好感。然后围绕冰糖葫芦歌曲和图片进行谈话,从而进入课文。第一次试讲,光让孩子听歌曲,然后以一幅诱人的冰糖葫芦图吸引孩子,通过说感受让他们更靠近冰糖葫芦,喜欢冰糖葫芦,从而能够更快地走进课文,走进“万年牢”。可孩子们说感受时,涉及的只有一种想法,想吃糖葫芦。我们教研组的老师认为,给孩子欣赏图片的时间太短,他们还来不及有什么感受。于是我们设想在听歌曲时,同时欣赏一组糖葫芦的图片,这样孩子们的想法感受可能会更丰富,可结果还是一样。孩子的兴趣点是吃。再说,这些图片与课文的内在联系也不大。那天,王老师给出了主意,就用冯晓泉的MTV。

  2、对三个万年牢的理解,都是分两步走的,第一步是就这个句子本身来理解“万年牢”,第二步再联系课文作具体的理解。比如说第一个万年牢,读着读着,张老师觉得很奇怪,父亲为什么给糖葫芦起“万年牢”这个名字,你再读读这个句子,能帮父亲说说理由吗?孩子们说理由的过程,就是对第一个万年牢的理解。孩子们,父亲为什么能做出这么好的糖葫芦?在这里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学会针对问题有选择地圈圈画画,并且适当做一些批注。培养学生读书时眼到、手到、心到、口到的习惯。努力做到多种感官并用,集中精力学习。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从字里行间,从具体的描写中感受父亲是个办事认真、实实在在、讲究商业道德的人。

  3、在理解第二个万年牢时有一个环节,让孩子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走正道的生意人。这是我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了解的,一方面让孩子了解什么是走正道?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去挖掘生活中走正道的生意人,感受生活中的美。因为孩子看到太多的坑门拐骗的事情,如果让他们说说身边的生意人,他们会罗列出一大堆不正经的生意人。一直以来我都是这么想,我不希望孩子接触太多负面的东西。所以让孩子观察社会生活,总是选取那些美好的人和事,让孩子在了解社会过程中,受到健康风尚的熏陶感染。当然,孩子也应该知道“丑”,只是我们的孩子毕竟小了一些,我总想首先用美去占据孩子的心灵,从而引发他们去崇尚美,追求美。_

  4、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源于学生的兴趣与需求,把教学内容蕴涵在任务之中,学生的心理得到了满足,得到了尊重,学生自然会非常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被调动起来了。让孩子再现父亲和老板对话的情景,这个任务驱使孩子去阅读,去思考,去探索,去判断,去构思,去创造。任务驱动的过程,其实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再现当时的情景,学生必须认真阅读课文,把父亲做人做事的态度铬记在心。在小练笔的过程中,学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旅程,彻底的人文熏陶。学生所写的内容,是他对道德的一种判断,是他的真实想法。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文与道同构共生,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和谐统一。通过对空白点的挖掘,激发思维,主动积累,学会读书,提高语文综合能力;让原本枯燥的语言文字训练生动活泼的走入课堂共落到实处。王崧舟先生说过如何来烹调语文味十足的课,它需要哪些佐料?品词是的,诵读是的,练笔也是的。

  5、本来在小练笔结束后,我们过渡“面对老板的行为,认真实在的父亲干了不到一年,毅然辞去了这份相对走街串巷来讲比

  较安逸的工作,辞去了这份有稳定收入的工作,重新踏上“提篮叫卖”的日子。孩子们,父亲“提篮叫卖”意味着什么?”有的孩子说:“意味着父亲的收入得不到保障。”“意味着父亲会更加辛苦,风里来雨里去。”

  孩子们,父亲走街串巷,提篮叫卖,是那么的辛苦,“父亲心里苦吗?”这是一种生活态度的指引。生活中谁不会碰到困难,关键是面对困难的态度。孔子曾经夸奖他的.学生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也许有人会说,生活就是这样,穷日子富日子都得过,那有什么办法?颜回真正令人敬佩的,并不是他能够忍受这么艰苦的生活境遇,而是他的生活态度。在所有人都以这种生活为苦,哀叹抱怨的时候,颜回却不改变他乐观的态度。我们的目的不只是让孩子了解父亲提篮叫卖的辛苦,重要的是父亲面对这些困难的态度。父亲宁愿过着这种清贫的日子,也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他的心中自有一番乐土。这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做事的一种态度,做人的一种态度。因为时间有限,再说毕竟是一篇略读课文,你什么都想抓,什么都想做,那是不可能的,要舍得放弃。于是,我们就把想要表达的内容尽可能地隐藏在老师的评价语里,希望这样的一种生活态度能够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一点影子。

  5、文本三次出现“万年牢”,这三处“万年牢”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

  万年牢的产品质量赢得了生意的万年牢,万年牢的生意靠的是诚实、守信的“万年牢”的人品。父亲如何能做出品质上乘的万年牢?那是因为他用心做事,用心做人。我本来以为,金玉良言不能再三重复,否则,就会成为陈词滥调。我们要告诉孩子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到第三处“万年牢”已水到渠成,无须再多言,我只让孩子们尽情地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我想,一切尽在不言中。事实上,我们太理想化了。

  孩子,毕竟才四年级的孩子,他们还没有完全具备这种整合的能力,他们对这三个万年牢的理解还是一块一块的,需要我们引导把分散的珠子串联起来。所以经过讨论,我们对三个万年牢又进行综合,三个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那天我在试讲的时候,一个孩子说得非常精彩,做糖葫芦做生意就是在做人。

  有些老师可能会有些疑问,你的教学中哪里体现出略读课文,抓的点也不少,挖掘得也不浅。虽然,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么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如果只把读书停留在初读阶段,不加总结与反刍,读到的东西就会成为过眼烟云。事实上,粗知不等于浅知,粗知不等于少知。我们说,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的,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词学句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的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也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比如今天让学生思考“父亲为什么能做出这么好的糖葫芦”时,我们重点抓了两个句子,“红果、海棠去了把儿和尾,有一点儿掉皮损伤的都要挑出来,选出上好的在阳光下晾晒。”“父亲甩的可漂亮了,好像聚宝盆上的光圈。” 学生对字词句进行了品读,像“一点儿、都要、甩”等,在这个品读的过程中,孩子们明白了父亲能做出这么好的糖葫芦,是因为父亲选料严,工具好,手艺精,这个品读的过程,更是在为理解父亲的认真实在做服务。因为父亲的认真实在才会做出这么好的糖葫芦。通过重点精彩部分赏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粗知”,赋予了“粗知大意”比较丰富的内涵。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观察笔记。他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向我们真实地介绍了自己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赞扬了蟋蟀不辞辛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想象非常丰富,语言十分风趣,使学生产生极大的阅读兴趣。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是通过长期深入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一昆虫世界中不为人知的秘密。

  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联系的主要手段。从小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将使他们终生受益。第二单元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选编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为了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本篇课文也不例外。同时,它也为第五单元观察小动物的生活习性等方面埋下伏笔。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本节课应达到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随遇而安”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体会作者拟人的习作方法。

  3.学习蟋蟀那种不辞辛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激发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句段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教学难点是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四、说教法学法

  长期以来一直关注教师如何教,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在这节课中将关注学生的学法,用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受到熏陶感染,再把学生的感悟与老师、同学交流。

  在此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我准备采用以下教法:情趣教学法、多媒体直观法、以读促悟法。学生主要采用以下学法:自主质疑法、合作解疑法、自读自悟法。

  五、教学流程

  如何转换学生角色,改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我想让学生转换角色,把自己当作蟋蟀,介绍自己的`家和修建家的经过。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上课前,学生在以前已经学过口语交际介绍自己的家,学生会非常自豪,能踊跃地说。再加上课前对蟋蟀的已知了解,学生已经知道蟋蟀的歌声动听,对蟋蟀的可爱、有趣早已铭记在心。这样二者结合起来,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旧知迁移,为学生转换角色,改变学习方式作准备,也为学生发展口语作准备。

  这样让学生把自己的家和早已熟悉的蟋蟀的住宅联系起来,自然而然地导入课题。

  (二)研读课文、自主感悟

  在导入课文后,我设计让学生研读课文,自主感悟。请学生快速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生能很快体会出文章主要内容: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经过。这个环节落实本期教材训练重点:提高学生阅读速度,达到阅读有一定的速度,能体会文章主要内容。

  (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小组学习、组内交流

  这个环节根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分别学习、研究蟋蟀住宅有什么特点和怎样修建住宅的。每个学生要先认真读书,体会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或怎样修建住宅的,想想如果你就是一只可爱蟋蟀,你会怎样向大家介绍你的家或你修建住宅的经过;把你感兴趣的句子勾画下来反复读一读,把你的理解写在句子旁边或本子上,如果还有不懂的句子或以在旁边标上问号;并且估计一下,其它小组的同学有可能向你们提出什么问题,该怎么解答。学生在自读自悟几分钟后再在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质疑,共同推测一下其他组同学会提的问题,一起解答别人提出的问题。这样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再在小组讨论交流,就真正达到人人动口读书,用心体验,实现人人自主学习,而不让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个别优秀学生的一言堂,从而提高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效率。达到设计理念中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全班交流、答记者问

  学生把自己转换成蟋蟀这个角色,汇报介绍“我的家”即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时,就有可能根据自己在读中的感悟,用朗读勾画批注法,边朗读边结合自己的体会介绍,也有可能会根据课文内容绘制示意图介绍。在听完介绍后,其它小组的同学可扮演小记者向这组同学质疑,进行答小记者问。这样促使学生自读自悟时更认真,在本小组交流讨论时更合作、更投入。在学生自主解疑仍有困难时教师适时点拨,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共同参与,自主质疑、自主解疑或合作解疑的效果。实现设计理念中关注学生的学法,用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

  由于通篇采用拟人手法叙述,学生在阅读中会产生浑厚的兴趣,在汇报蟋蟀住宅经过时,学生除了边朗读边谈体会,还很可能会自然而然转换成蟋蟀的角色,配上动作介绍修建住宅的经过。在转换角色的同时,学生一方面对课文自读自悟,自主学习读懂了课文,另一方面在情感上对蟋蟀产生认同,自然就体验到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样就既突破了教学难点,又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一体这一设计理念。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通过以上环节的学习交流,已经激发了学生对蟋蟀的喜爱和赞扬之情,就进入拓展延伸、情感升华这一环节。让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动物住宅和它们修建住宅的图片、文字资料或关于作者的相关资料,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再把此时此刻想对蟋蟀或其它动物想说的话写下来,鼓励学生用我笔写我心,畅所欲言。然后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这样让学生有准备地说一段话,实现读、写、说结合。

  (五)小结作业,收束课堂

  最后是本节课的小结作业环节,教师对本堂课的学习进行小结,一方面总结收获,另一方面鼓励学习积极性,为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节课的精华。因此我的板书简单明了,课文的内容也的到了精彩的展示。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9

  学习目标:

  1、认识六个生字,会写十三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联系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教学重、难点: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1、我们读过《惊弓之鸟》的故事,还记得故事中的更羸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们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

  2、出示句子:

  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

  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3、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为心中的疑问找到答案。

  3、思考:你有什么问题想跟大家探讨?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三、交流讨论,感悟课文。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汇报纪昌是怎样学射的,指导学生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3、讨论疑问和交流启示。

  a.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叫他开弓放箭?

  b.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他会百发百中吗?

  小结: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任何本领,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想掌握( )本领,就要( ),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c.假如纪昌没跟飞卫学射,而跟一个普通箭手学射,会成为射箭能手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并说说有什么体会。

  小结:看来,对学习来说,好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 识字、写字、写词。

  1、识字:妻、虱。

  2、写字:重点指导“冒”“妻”“刺”。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射箭能手纪昌,这节课再来认识一位著名人物,他是谁?又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呢?

  板书课题:扁鹊治病。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练习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3、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所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三 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指名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讨论:

  a. 交流学生的疑问。

  扁鹊是有名的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指导学生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来读。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

  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桓公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浑身疼痛得他,又会怎么想呢?

  b. 交流受到的启示。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适时点拨:蔡桓公怎样才不会死呢?本来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是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固执己见的道理。

  c. 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下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四、 认读生字,抄写字词。

  比较字形:肠、烫、汤。

  指导书写:睬、蔡。

  课后反思: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优秀说课稿01-19

小学语文说课稿08-11

四年级小学语文说课稿07-11

《太阳》的小学语文说课稿03-24

小学语文说课稿《琥珀》01-12

小学语文说课稿《荷花》02-17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01-17

小学语文《找春天》说课稿04-04

小学四年级语文《中彩那天》说课稿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