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初中

时间:2022-01-29 13:31:0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说课稿初中范文集锦六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初中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门】说课稿初中范文集锦六篇

说课稿初中 篇1

  一、 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运动与力第1节二力平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二力平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第八章《力》,为学生学习二力平衡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而二力平衡的学习是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压强和浮力知识的重要基础,所以,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观察,热衷于动手实验。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相关概念和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知识铺垫;他们也经历了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2)知道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3)进一步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并对物体受力分析,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

  (2)通过组织实验探究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3)通过运用知识分析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4)形成从实际现象中分析并获得物理规律的推理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四、重点难点

  二力平衡条件是本节的重点,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的难点。

  五、教法与学法

  情境引入、引导探究、指导讨论、演示突破的教法,

  观察现象、亲历实验探究、小组协作、讨论归纳的学法。

  六、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几幅图片(如静止在桌上的花瓶、黄山飞来石等)引导学生分析它们分别处于怎样的状态?它们分别受到那 力的作用。引出凡是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由生活中见过的事物和手指支撑起杯子和伞的有趣实验引入新课,觉得新奇有趣,学习积极性被调动。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目的明确,引出二力的平衡的概念。

  2、新课教学

  (1)二力平衡概念的教学

  分析课本图9-1中的各种物体的状态、受力情况。学生上黑板画受力示意图,既复习了上一章“力的示意图”的画法,又调动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和积极性。

  由学生分析概括出"平衡状态”及受力情况。教师适时进行引导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概念。

  这时用“抢答”的方式使学生注意力更集中,并加深对“平衡状态”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二力平衡的条件的.教学

  日常生活中体会到物体的其它状态,例如,火车刚出站或将要进站的时候处于平衡状态吗?显然不是!那么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呢?设置这样的过度语能够为学生探究新知留下悬念,激发其解决问题的欲望。

  1、实验步骤:重点放在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上,不直接告诉学生该如何实验,而是引导学生“探究木块或小车在木板上有摩擦力;挂在空中小车重力太大,不是二力平衡了。考虑不受摩擦力和重力影响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物体作为研究对象呢?”展开讨论,考虑摩擦力、重力等因素,最后制定用硬纸片、钩码等作为实验器材。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步步诱导,层层递进的方式深化思路,引出问题。

  让学生更多角度地参与学习活动。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变灌输教学为引导学习。

  2、进行实验:为了克服学生实验的盲目性,实验前按①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相同的钩码;②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同的钩码;③把卡片扭转一下,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④将卡片从中间剪开,四步对学生提出要求,使学生思维清晰,明确目的。

  在整个学生的探究实验中,教师的及时引导再加上前面演示,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3、在得到二力平衡条件的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结论进行提炼处理,使学生易记、易用。教师最后总结成八个字:同体、等大、反向、共线。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对条件的记忆和理解,也能培养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

  (三)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趁热打铁,用多媒体向学生出示随堂练习,能够起到紧扣重点、化解难点的作用,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内容、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说小结

  这节课学生从已有认知出发,以观察平衡现象为切入,经历探究、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和动手活动,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发展了能力。

  六、说作业

  作业要尽量少而精,既达到巩固本节课重难点的目的,又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说课稿初中 篇2

  尊敬的评委:大家**好!

  一、教材分析:

  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二年级篮球运球接力的第一课时。

  篮球运球是《新课标》要求学会的基本动作之一,它是学习较复杂篮球动作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灵敏、速度、协调等素质的基本方法。我此次课是篮球行进间运球的第一课时,因此在课的练习安排上,必须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即面向全体,又注重个性发展,注意运动安全,并采用“小组互助”学习的组织形式来保证课的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篮球行进间运球的动作。

  2、发展身体的协调性,以及学生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

  3、培养学生的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品质,使学生体验成功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注意击球部位

  难点:全身协调发力手腕控球控制球的方向

  四、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有着一定的'好奇心,喜欢表现自我,展示自我,学习兴趣很高,但是注意力不够集中,情绪不够稳定。本节课是在练习过排球比多之后的篮球运球练习,因此,我在教学中多提示,用降低难度、游戏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五、器材、场地的布置:

  篮球场1片,小篮球40个,小红旗4面 ,录音机1台

  六、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坚持健康第一、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为主要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合作、共同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

  七、主要的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采用设置情景、讲解示范、提示、设置疑问、分组练习、自评互评,自我监督等方法

  八、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6分

  这部分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基本部分提供必要的心理与生理准备,因此,我设计了课堂常规(检查学生情况)、慢跑热身和篮球操(上肢、体转、腹背等运动)。

  2、展示自我,合作探究 重点 20分

  A.原地运球:复习拍球比多。(目的为了让学生熟悉球性)

  B.体验运球:方法:分小组散点,学生自由练习,体验手感。教师可以在其中走动运球,让学生一起体验试试。 c.运球练习:请几个学生上前展示原地和走动的运球练习,其余学生考虑不同之处,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教师再完整示范,点出重点,注意击球点,要求学生试试在跑动中运球。在练习重相互纠正错误动作。(突破重点) d.行进间运球: 组织学生集体练习,再一次规范动作要求。

  3、拓展能力,激活思维 10分

  通过上面的练习,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8字运球接力游戏,进而巩固学生的练习。

  a.组织: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8组,老师讲明比赛要求,组织学生进行比赛。

  b.提出改进措施,重新分组组织,再次比赛,使学生情绪高涨。随后教师点评、表扬奖励。

  4、稳定情绪,恢复身心 4分

  a、通过意念、冥想、抖动达到放松肌肉和心理的目的。 方法:在教师的口令的指挥下,伴着轻音乐,模仿教师做各种放松的动作,调整呼吸。学生认真模仿,尽量让自己全身得到放松,呼吸节奏趋于平稳。

  b、教师总结本节课,表扬表现好的小组。 集体“你们真棒!”

  九、预期效果: 32~35%,平均心率:115次/分。

  十、归纳优点:这节课的课堂设计,欲求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乐中练、寓教于乐, 寓教于教学过程的思想,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发展,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确认。

  我此次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说课稿初中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说的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第二节《速度》。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速度》这节课的内容,属于《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个一级主题下的第二个二级主题。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基础上,进一步来学如何来描述物体的运动,也为八年级(下)密度的学习、九年级(上)热值的学习等做准备。

  2、内容结构和教材特点:本节教材首先展示了飞奔的猎豹和慢慢爬行的蜗牛,通过学生熟悉的场景,让学生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进而提出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问题。教材中安排了两个探究活动“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和“测量纸片下落的速度”,该活动为学生设置了真实的物理问题情境,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形成技能,并体验探究物理问题的乐趣。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材首先提出了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也首次提出了物理计算题的解题规范,同时教材上的有关资料也说明了物理学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比较注重联系生活、社会的实际,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科学的探究兴趣,从而产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教材始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以学生熟悉的现象为基础,通过实验探究提出问题,并用它来解决问题。体现了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二、学情分析

  认知水平:在教学前,学生对速度的概念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不能把握其本质。有的学生在实验中只重结果,难以从路程和时间的角度概括出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学生对复合单位的还属于初学内容,不清楚换算方法。而有些学生本身对长度和时间单位换算不够熟练,在初学阶段容易出错,在测量纸片下落时间时,因纸片下落时间较短,大脑还有一段反应时间,使得下落时间难以测准。根据公式进行计算时,学生受习惯方法的影响,代入时单位遗漏,或错写位置。

  年龄特点:初中学生的独立意识很强,情感因素对物理学习的影响较大;思维已经开始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初二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不久,抽象逻辑思维水平较低,还需要经验的支持。因此,在教学中,选用提问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实现多种方法的优化组合。

  三、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结合学情、课程内容和《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别为: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了解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理解速度的概念、公式、物理意义、单位(换算)、计算、会看汽车速度表和路牌;应用速度概念测量速度。

  (2)、过程和方法目标:A、经历“比较运动快慢”和“测纸片下落速度”的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让学生了解研究问题和定义物理量的方法。B、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生活经验,把学生对待速度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养成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B、通过学生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关心认识,产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的情感。C、通过阅读生活物理社会加强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D、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在交流讨论中所持的正确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探究活动建立速度的概念,在活动中学会如何测量速度,练习用公式分析简单的问题。(之所以这样确定教学重点,是因为:本节内容第一次提出了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也首次提出了物理计算题的.解题规范,第一次出现用物理公式描述物理现象)。

  难点:因为在教学前,学生对速度的概念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不能把握其本质。学生对复合单位的还属于初学内容,不清楚换算方法。而有些学生本身对长度和时间单位换算不够熟练,在初学阶段容易出错,所以,确定“找到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和进行单位换算”为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策略:

  教与学是一个相互配合、不可分割的有机体。针对学情及重点、难点,为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准备采用边学习、边实践、边观察、边分析、边讨论、探究,要多思考、多猜想、多推理和理论联系实际,多媒体课件展示,并用物理语言进行小组交流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准备给学生提供以下机会:(1)独立观察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与分析归纳;(2)操作、尝试的机会,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这一教学理念。

  教学器材:秒表、米尺、形状大小不同的两块纸片(质量相同:可以避免学生认为纸片的质量会决定纸片下落的速度)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播放图片激趣,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猎豹、鹿、赛车等运动的情景,激起学生说出物体运动是有快慢之分的,由“你通过比较什么知道猎豹比鹿运动的快?”引出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所展示的画面为学生营造了探究物理问题的情景,使课的一开始就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很快转到探究点。)

  (二)进行新课:

  1、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活动一:学习自主学习──学生分组实验──—合作探究《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

  两位同学一组,取两张16开的纸,一张对折一次,另一张对折两次,两边可向上叠起一部分,若将他们从同一高度释放,先猜想一下,那张纸片将下落的比较快?然后动手实验,观察、思考,说明小纸片下落的快,采用了怎样的比较方法?教学中采用动画进行点拨,动画中展示两个情景:

  情景1:经过相同的时间,小汽车比拖拉机运动路程长;

  情景2:经过相同的路程,小汽车比拖拉机用的时间少。

  由此情景的提示,学生会概括出比较运动快慢可采用“相同路程比时间”和“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然后要求学生用这两种方法说出是如何比较纸片下落快慢的。

  (估计到学生在找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时有困难,在教学设计中采用恰当的方法来点拨、化解教学难点,恰到好处的构建学生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加强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

  将问题推广到最为一般的情形:两纸片下落的高度不同,下落时间也不同,如何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鼓励学生积极讨论,最后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用纸片下落的路程除以纸片下落的时间,比值大的运动的快。这样比较为什么可行呢?可引导学生说出该比值所反映的物理意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进而回归到这种方法的实质是采用“相等时间比路程”。(在分析不同高度的纸片下落,如何比较纸片下落快慢时,要及时肯定学生的创新想法。学生的创新思想很宝贵,教师要悉心加以保护,这样才能有助于形成锐意进取的氛围。)

  为了使学生更清楚地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提供一组测量值让学生通过计算得出结论。

  A、纸片从1.5m高处落下,0.75s落到地面。

  = 2m/s(运动快)

  B、纸片从1.3m高处落下,1.01s落到地面。

  = 1.29m/s(运动慢)

  (通过数值运算,学生能更直观的理解该比值的含义,至此,速度概念的建立以水到渠成。且将物理过程用简单的图形表示,更简洁直观,有利于对学生作图、识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体会到物体运动的快慢与路程和时间有关,领悟到为了与他人清晰地进行交流实验结果,需要对物理量进行定量测量和计算。)

  2、速度:

  活动二:学生自学速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教材中的速度值(P113——P114,要清楚人造卫星绕地球速度和人步行的大致速度)。

  集中讨论:速度的物理意义,速度的定义,速度的公式,速度的国际单位是什么?如何读?常用单位是什么?你认为速度这个复合单位换算的方法是什么?

  讨论中弄清:(1)速度单位的含义。(2)公式的由来。(3)速度单位的读法和写法。(4)复合单位换算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下列单位换算,以突破难点,使学生明确要注意换算的“方向”,明确进率,然后让学生仿照例子书写。学生了解了这种方法后,再稍作练习即可掌握。)

  (在教学前,学生对速度的概念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这部分教学中留有“空白”,采用学生先自主学习,再经过讨论弄明白疑难问题的方式,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并且创设条件让学生自动建构知识,。再者,有关方法的知识是最重要的知识,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教会学生会学,教师不可包办代替,要树立“教”为“学”服务的原则,以“导”引“学”,变“教”为“诱”,变“学”为“思”,在教师道的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的思维状态,学生的认知状态和情绪才能最大限度地被激活。。对于一个物理量的学习,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它:物理意义、定义、单位包括国际单位、常用单位及换算、测量,并养成一种学习心得物理量的习惯。通过阅读“一些速度”,知道现代各种交通工具的速度,培养学生了解科学、热爱科学技术的情感。)

  3、测量纸片下落的速度

  活动三:测量纸片下落的速度

  为了使学生能运用速度公式,进一步理解速度的概念,教师指导学生测量纸片下落的速度。

  (1)根据测量原理和要求测量工具。

  (2)讨论测量方案和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A、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制片下落的时间要稍长一些,还应选择大纸片;B、为了减小实验误差,需要重复测量三次以上;C、刻度尺垂直于桌面放置,读数应加上桌子的高度,所测数据要及时记录。

  (3)学生通过实验收集证据。

  (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归纳总结,也可以让学生评估。

  (设计活动三的目的,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自主设计表格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实验中的缺点并迅速度地想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同时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的新课程理念。)

  (三)教学例题

  学生自学例题,然后引导学生弄清速度表的读法纪标志牌上数值的含义。

  解决问题:书写格式、带单位运算。通过例题的讨论训练学生解题的规范。

  (四)课堂小结

  教师可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小结:先让学生回忆本节学到的知识;再让学生从思维方法去总结最后教师可以肯定学生的成绩,指明学生努力的方向,体现成功教学的激励机制。

  (五)布置作业

  (1)阅读P115生活·物理·社会

  (2)书面完成P116“WWW”中1、2题

  (3)合作完成P116“WWW”中3题

  第一条作业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加强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生产实际,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条作业,目的是为了学生及时地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体会到自然界的奇妙,体验到生活离不开物理。

  第三条作业是为了促进学生从单一、被动的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另外,通过这个作业的完成,为后面“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提供素材。

  作业批改和辅导指导:

  阅读作业可通过下节课提问或独立作业来加强督促;书面作业中第一题可以正面结果评价反馈,第二题应以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制作型作业,在下节课上展示,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得到自我价值的提升。

  对于“学困者”教师要及时指导,并注意个体内差异评价,有利于减轻“学困者”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增强自信心,强化学习动力;也可以通过学习小组来互相帮助。

  六、板书设计: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构建知识体系,突出教学的重点,本节课的板书,由师生共同完成。

说课稿初中 篇4

  一、Introduction(导言)

  英语说课是英语教学中重要一环,也是衡量一位英语教师对教材把握、分析及教师本人对上课进程宏观控制能力有力手段,能从理论上指导教师贯彻教学大纲,真正做到教与学相结合,将教材、大纲、教师、学生、课堂融为有机整体,对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有着突出作用。

  二、说课基本原则

  1. 遵循教学大纲要求,明确说课内容。把握说课与上课区别与联系,正确理解教材、教案说课、上课之间层进关系,走出说课即是“说教案”误区。

  2.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体现先进教学理念。

  3. 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体现说课完整性。

  4. 与教案相结合,体现其可操作性。

  三、说课基本程序

  1. 说教材:科学分析教材,明确重点难点、教学目标和要求以及教材在单元中地位和作用。

  2. 说学生:谈谈学生知识与能力结构,明确说课内容难易程度。

  3. 说教法:谈谈本节课要实施教学手段、方法以及教具使用。

  4. 说学法:谈谈学习方法运用以及将要实现目标。

  5. 说教学程序:说为什么要设计该程序?目、意图何在?结果如何?

  6. 说板书设计:谈谈板书设计根据和理由,力求体现说板书设计程序性、概括性和艺术性。

  四、注重说课信息和反馈与总结

  说课对象可以是专家、同行甚至是学生。向说课对象征询意见、获取信息,力求不断改进和提高。

说课稿初中 篇5

  一、说教材

  《社戏》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就体裁而言,它属于小说。就内容而言,它是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经历,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堂教学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和方法的综合”的要求及以上分析,本文的教学目标拟定为: 知识目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

  能力目标: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体会小说通过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主题的作用。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追忆及作者眷恋故乡的情感。

  三、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能力,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我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导读法、问答法。

  2、质疑法、精讲法。

  3、赏析法、点拨法,让学生在整体感知与问题探究的基础上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四、说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又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2、人物形象的塑造,如六一公公、双喜等人的个性特征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教学难点:

  1、探讨文章的最后一段的深刻含义。

  2、让学生体会“我”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进行导入

  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可以说童年时我们每个人最美好的记忆,老是想知道你们童年有什么有趣而特别的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叫做《社戏》,我相信当我们学完这篇文章后或许你童年的.记忆会历历在目的。

  (二)、 解决生字词

  (归省 行辈 不惮 絮叨 怠慢 撺掇 凫水 潺潺 蕴藻 家眷 皎洁 漂渺 纠葛 模样 欺侮)。扫清阅读障碍,重在让学生掌握识字的方法,达到汉字的辨形、辨音、辨义的目的,培养学生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找出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说出自己读后的感受。以美读启悟,让学生在朗读中体悟作者感情,体会情景的交融,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握课文内容,又能通过适当的朗读培养语感。

  2、通过阅读,我们不难看出:(1——3)随母归省平桥村。 (4——30)看社戏的情景。(31——40)看戏后的情景。《社戏》是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才干,表现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四)合作探究,体验反思

  1、为什么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通过这个问题的回答,突破重点难点。让学生明白“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以及人们朴实、善良的性格。对这段生活的回忆也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课文这样有详有略地叙写事件产生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讨论明确:这样详写、略写相配合,既表现出农村的诸多乐趣和美好事物,又使文章多姿多彩。)

  3、本文的景物描写十分出色,有何作用?(这是解决文章的另一个重点难点的,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让学生们体会到情景交融、以景衬情的表现手法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某一特定情感,并要求学生可以学以致用。)

  4、解读人物,分析形象。

  小说就是通过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形象的把握影响到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因此,应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扣住人物个性化的东西。通过分析文章中的双喜和六一公公等人的形象有助于学生把握全文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江南纯朴的风土民情的赞美和童年纯真生活的赞美和眷恋。

说课稿初中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选用了具有浓郁日本音乐特点的民歌<樱花>,这是同学首次接触日本音乐。在演奏形式上选用了合唱曲和器乐曲,做为以民歌樱花改编的合唱曲和器乐曲有着各自不同的表示方式。相同音乐采用不同的演奏形式出现在同学面前,既扩充了同学的音乐视野,也协助了同学认识改编乐曲的几种常见的方法。

  做为一首具有典型日本风格的民歌,歌曲的旋律建立在日本民间音调的基础上,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生动地展示了日自己民珍爱樱花,趁三月春光结伴前往观赏樱花的喜悦心情,也充沛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美好的统一。

  2、教学目的:

  1)通过聆听歌曲的独唱、齐唱、合唱、器乐演奏等形式,让同学感受相同音乐主题,可以有不同的表示形式。

  2)区分器乐改编曲运用了哪些手法,初步尝试改编歌曲的演唱形式。

  3)感受日本民歌的风格特点,了解日本的风土人情。

  4)针对同学年龄小,对于音乐形象较易理解的歌曲同学较喜欢,对于器乐曲缺少认识,希望通过欣赏与比较,培养同学欣赏器乐曲的能力。

  3、重点、难点:

  1)相同旋律的不同表示形式。

  2)认识改编曲的几种主要方法,并能够加以运用。

  二、说教法

  1)问题聆听法:

  这节课我抓住歌曲的节奏特点,借助日本民间舞蹈动作体验歌曲平稳的节奏,优美舒展的旋律,通过边聆听歌曲边观看各种有关日本风土人情的画面,让同学根据画面说出是哪一个国家的歌曲,并试为歌曲起名字,以此来激发同学的好奇心理和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2)歌曲模唱法:

  歌曲教学以模唱为主,分乐句聆听歌曲旋律进行歌曲的学习。

  3)视觉图象法:

  在乐曲欣赏的同时,通过各局部音乐的变化配以不同的画面,给同学视听结合,防止枯燥的说教形式,使原本笼统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有利于同学理解和分析乐曲的不同变化形式。

  4)对比欣赏法:

  合唱曲与器乐曲之间的对比欣赏,感受不同演奏形式的不同表示方法。并尝试将器乐改编曲的表示方法运用到歌曲的改编中来,从而让同学更好地认识音乐改编的几种方法。认识到音乐的学习不是单纯、唯一的继承,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够有更为丰富的改变,进而培养同学的音乐创新能力。

  主题歌曲与剧情的关联,使同学较直观地理解主题音乐的作用。

  三、说学法

  同学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同学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同学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上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看”“听”“唱”等要素,让同学去感知歌曲的情绪。通过列出表格,直观地对比分析的方法,使同学自主地得出结论从而来完成能力目标,最后通过亲身体验,验证结论,进一步加深对改编曲的认识。

  1)听、画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聆听乐曲与选择画面相结合的方法,让同学感受相同音乐的.不同变化,并能够借助不同的画面区分各种音乐演奏形式的变化。

  2)实践探索法:

  以探索的方法进行学习,在聆听与比较的基础上认识和了解改编曲的几种常用方法,并能够在实践中加以运用。通过与教师在一起聆听的基础上,培养同学求知、探索的欲望。

  四、说教学程序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1、聆听歌曲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主要是让同学在聆听歌曲的过程中,通过教师选用的各种有关日自己文景色的画面,边听音乐边说出这是哪一个国家的歌曲。

  2、我为歌曲起名字

  以为歌曲起名字的方法,引导同学认真聆听歌曲,从中了解歌曲的含义。从歌词中理解到日本的国花是樱花,日自己民每到三月时都会到户外去赏花,让同学真正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培养同学热爱大自然的良好品质。

  3、歌曲模唱

  这个环节教师运用歌曲模唱的方法,让熟悉歌曲的旋律,为下一步的欣赏打下基础,并在同学演唱的过程中进一步与同学一起推敲歌曲应有怎样的歌名,选取出较有创意的想法,更能表达歌曲的内涵。

  三、欣赏合唱曲《樱花》

  三年级的同学已初步具备分辨歌曲演唱形式的能力,通过聆听合唱曲,让同学试说出与教师的演唱以和同学的演唱有什么不同,从而复习了独唱、齐唱与合唱三种不同的演唱形式。并在此基础上让同学感受歌曲在演唱中力度有怎样的变化,能够做简单的模仿。

  四、欣赏器乐曲

  让同学分辩在器乐演奏的过程中,歌曲旋律一共出现了几次,可以用不同的画面来表示,说出你是通过什么形式来区分的。

  运用带问题欣赏音乐的方法,即可培养同学正确聆听音乐的好习惯,又可让同学做到有目的的参与音乐活动。在欣赏的同时,还可以让同学借助手势或是画图的形式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对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也是很有协助的。从而让同学认识和感受相同旋律的音乐,不同的表示形式。这首器乐改编曲通过器乐独奏、不同的器乐独奏、几件乐器的合奏等形式,并在速度和力度上加以变化。

  五、改编歌曲

  在聆听和了解器乐曲改编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演唱形式和方法改编歌曲的演唱方法。根据乐曲中不同演奏乐器、各种乐器的组合以和在速度、力度上的变化,引导同学在歌曲的演唱上也运用这些方法对歌曲进行改编,将掌握到的新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比方可以运用独唱、器乐演奏、齐唱等同学会的音乐表示

【说课稿初中】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说课稿11-24

优秀初中地理说课稿05-01

初中体育说课稿07-20

初中立定跳远说课稿02-01

初中英语说课稿02-21

初中的数学分式说课稿03-01

初中语文《狼》说课稿02-15

初中生物说课稿02-27

数学说课稿初中模板汇编10篇05-13

关于语文说课稿初中合集6篇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