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著心得体会

时间:2023-03-02 10:00:29 教学心得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育教学论著心得体会

  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那么要如何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育教学论著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教学论著心得体会

教育教学论著心得体会1

  “教育的伟大目标不是装饰,而是训练心灵,使具备有用的能力,而非填塞前人经验的积累”

  ——(美)爱德华兹

  ——题记

  《教育学》是师范类学生的必修课,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我觉得收获颇丰。因为李老师的上课风格使我对这门课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也使我不知不觉中轻松愉快地掌握了很多知识。李老师上课很有特点:一是,李老师上课很有趣、很有吸引力。《教育学》这门课理论知识较多,比较枯燥无味,但是李老师给我们举了很多生活中的有趣,有深意的例子,使我们轻松的理解了这样的内容,并对我们自身也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二是,李老师把我们分成了34个学习小组,上课用问题去引导我们去探索、去思考、去竞争,使我在学习小组中学会了团结、合作、责任等,同时也使课堂变轻松、民主。通过李老师的课,使我对《教育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下几个方面便是我的心得体会。

  (一)对《教育学》的认识

  学习之初,通过《教育学》绪论让我了解到: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那什么是教育?在第一章教育的本质中提到,教育分广义和狭义之分。而教育的基本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之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身体等各个方面得到发展的活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在我认为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在于:第一,学习教育学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培养良好的教师素质;第二,学习教育学,有助于正确的开展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第三,学习教育学,有助于提高全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巩固在职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

  作为一名师范生,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必须更加深入的理解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意义、教育的价值以及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等等。所以感谢《教育学》这门学科对我的帮助。今后我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二)看纪录片《教育能改变吗?》感想

  这个学期,李老师让我们在课堂上看了《教育能改变吗?》前三集,触及了中国式教育的弊病,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唤起了我对教育的思考—中国的教育能改变吗?

  1、第一集《起跑线上》

  当下的中国基础教育,最蛊惑人心的一句话莫过于“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起跑线上的领先,孩子们苦不堪言,家长们疲于奔命。在中国,教育犹如一条环环相扣的生物链,生物链的最高端就是大学,从这个终点,一环一环向前逼近。于是,压力从高中、初中,一直压迫到小学,乃至幼儿园。所有的教育历程,仿佛都成了高考的“预备班”。但是当教育改革正在轰轰烈烈进行的时候却发现我们家长也正忙于“抢跑”、“择校”等等的“揠苗助长”式教育,寄望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确,我国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和贫困地区教育差异这样的问题也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了,家长们希望于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更是无可厚非,但是,赢在起跑线上的好孩子、好学生是我们教育所需要的结果吗?另一方面,这样的教育也并没有培养出杰出人才,并没有解答出“钱学森之问”。而上海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的一问:“教育难道只能把好学生教好吗?”更是让我们震撼于当今我国教育的目的,值得每位家长去反思与思考。赢在起跑线上,不过是走好小学、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学、好前途的教育之路,但是我们需要自问,这真是孩子们需要的吗?对比日本式教育和汲取日本应试教育的改革经验,我们更加需要坚定我们改革的信心和决心,使得中国的起跑线教育回归到教育本身,让孩子们发掘自身的潜能和才能,创造性地发展。

  2、第二集《学习革命》

  “学习的革命”,是一句喊了十多年的口号。学习的革命看似是一句颇负震撼力的口号,然而这样一场革命能成功吗?中美教育的对比,也让我们警醒到我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灌输式教育这种教育方法的消极层面,我认为,学习的革命,就是教育方法的改变。虽然基础知识或多或少需要灌输,但“灌输”绝不应该作为教育学生的唯一途径。借鉴美国式创新教育,学习芬兰等国的素质教育,我们应该尝试去改变和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教育现状的创新之路,但是绝不应该将他国的教育模式全盘复制,正如山东省的杜郎口中学的教育模式,即使如今它并不是一个普遍的教育模式,但是学习的革命不正是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不断是尝试的吗?这样的改革是需要一辈甚至是几辈人的共同努力。

  3、第三集《公平之惑》

  30年来,中国的经济改革获得了成功,但是,巨大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以及贫富分化让中国教育面临着公平的难题。农村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教育质量低下,教育薄弱或空壳化。留守儿童、城市中的农民工子弟,这两个群体的命运构成了中国教育公平的新的短板和困境。我国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和贫富地区教育状况差异大,这些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始终困扰着众多地方政府,做不到让每位孩子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也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地方政府开脱的借口,就我观点,如今我国大部分地方政府都倾向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对于教育方面的投资相对比是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而正是在这样一个客观条件下,孩子们的教育就耽误在这杆不公平的天平上。那么关于平衡教育改革与经济发展两者关系,使得发展教育成为各地方政府重视的方面,引起社会各方面关注与支持,进一步优化现有的教育资源配置也将是我国对于存在教育不公平问题的一个切实关键点。对于贫困家庭上学难、农民工子女读书难这些不公平的问题,我认为各级地方政府更应该做好协调和沟通工作,通过两方面的良好沟通,更好地解决问题,而不是一种相互推诿,耍太极的态度,要切实将使每个孩子都能在一个安详和谐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视为工作问题重中之重。毕竟,每个孩子都是祖国的花朵,不应该出现公平之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关乎国运的大事,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孩子?让孩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成长?这需要我们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杜绝一切“换汤不换药”的改革相信改革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三)通过采访教师,学做一名优秀教师

  这个学期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第33学习小组采访了丁秀芳和张晓娟老师,从她们身上我们学到了很多。尤其是对如何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需要以下几点:

  一、学高为师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教育是用已知的知识去为未来培养人才的过程。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所教学科的知识;同时应还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一名知识功底深厚、教育观念、教法灵活的教师,在课堂上方能拔动学生的心弦,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可以深入地展开。任何时候教师的主导作用都是不容怀疑的。要让学生爱学、会学、学会、学好,教师必须爱教、会教,才能教会、教好。

  二、身正为范

  首先来说“为人师表”,不仅指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要为人师表,在衣着打扮,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均要为人师表。学生是一张白纸,他们的未来将描绘成怎样的画面,很大程度上受到老师的影响。因此教师,更应该注重为人师、以身作则。教师真正的权威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更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教师要做好学生的表率,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必须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带头不做。教师为人师表,应该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形象,这样学生才能更全方位的发展。老师的榜样作用,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学生。

  三、爱岗敬业

  要爱岗敬业,有责任感,也就是要很认真的对待自己的工作。教师的工作是平凡的、平淡的,然而在这平凡与平淡的背后,却蕴含着无限的艰辛以及丰富的内涵,这需要倾注大量的心血,进行持久不懈的探索。这需要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需要对教师这个职业怀有深挚的爱。不论是遇到挫折还是险阻,都决不放手,决不回头。只有热爱,才会全身心投入;只有热爱,才能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握教育真谛;只有热爱,才能担负起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重任。

  四、爱护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爱,要像春天的细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能产生力量。因为爱,自己乐意去做,自己愿做的事不觉得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名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学生,才会把教育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来经营,才会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才会用心来和学生交朋友,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魂的教育过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漫长的人生之旅。雨果说:“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做一名合格优秀的教师,我将用花的美丽做叶的事业。

  以上便是我对《教育学》的心得体会,总的来说,我收获到了很多东西,让自变得充实起来,也为我将来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此感谢李老师给我们传授了这么多的深刻教育理念,谢谢您!

教育教学论著心得体会2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朋友,一个优秀的教育思想就是一位好老师。最近,我在闲暇之际,静下心来读了一些教育大师的著作,感触颇深。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常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这句话道出了读书的重要,尤其是教师,读书更为必要。

  君不见“人”字下面是空洞洞的部分,要填满它,惟有读书。作为人,我们无法凭单薄的身躯与万物抗衡,如果想到“天地悠悠,过客匆匆,潮起又潮落”,人生就更一无是处了。好在世界有了一笔财富——书籍,造物主又赐给人类读书的能力,为此,我们可以畅游书海之中,尽情享受生命,体味自然。

  读书无需附庸风雅,读书本身就是感受快乐的过程,它让人满足,使人心安。当今人皆趋利的时代,与其感叹人情冷漠,世态炎凉,与其等着被物欲淹没,随波逐流,倒不如静下心来读点书,使自己开始浮躁的心灵受到洗涤,渐渐成熟起来。因为读书,就是与一个个高尚的灵魂在对话。万丈红尘滚滚,我们的心容易被封尘,而读书可使我们的心灵得到拂拭,得到净化。“书香人生”是快乐人生,也是美丽人生。

  袖长方能善舞,教师是教人读书的人,自己首先必须捧起书来。当今社会被称为“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从量上看,裂变得“一日千里”,使今天的知识即使刚印到书本上就可能被淘汰,更不用说将这些知识运用于未来。知识从质的角度看,更趋向于活化的能形成智慧的那部分知识,死的知识的记忆在很大程度上交给电脑去完成了。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为不可知的未来服务,教师和学生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大,教师不得不抛去因“知识渊博”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去学习,去读书。教师一旦不能经常更新知识结构,不能对新的知识保持长久的好奇与敏锐,就有可能被学生看不起,视为“老古董”,那麻烦可就大了。

  只有挤出时间,坚持读书不辍,给自己不断充电,真正具有广博知识的教师,才能坦然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去亲近学生、感召学生。也只有这样的教师,在课堂上才能旁征博引、滔滔不绝,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当代名师郑杰老师说“教师的魅力在于通过活化了的知识的积淀所形成的诸多良好的品质:个性、修养、风度、气质、幽默感,对人尊重的态度,以及对真理的追求与敬畏。教师对知识的`虔诚态度是多么令人感动啊!”教师读书使教学生涯充实、富足,使自身更有人格魅力,是一份幸福,一种美丽。

  记得初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文章,还是在读师范的时候。那时,我是带着完成学习任务的心态去读的,对于书中的教育理念,只有理性的认识,没有实践,没有感悟,自然不会“记忆犹新”。如今,我再次读《给老师的建议》,不禁被作者的才思敏捷,文笔的深刻隽永所折服。苏霍姆林斯基带着我走进了一座教育思想的宝库,把我领进了一个全新的教育科研的领域。读他的书,使我感到思想是美丽的,读书更是一种美丽。

  继苏霍姆林斯基之后,我又接触了另一位大师级人物——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陶行知先生的语录,诸如“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等,早在读书的时候就在心灵扎下根。现在,静下心来认真研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我才真正理解先生的教育思想,更感受到了先生那种矢志不渝奉献教育的精神。站在《陶行知教育文集》面前,我发现了自己的渺小,读它使我充实,使我纯净,也使我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自身的美丽。

  书像一座山,它吸引我挤入其间,攀越上去。读书,使我感受到彻悟的真,仁爱的善,高尚的美!读书本身,就是一种美丽。

教育教学论著心得体会3

  大学时在学校那座十二层图书馆里,不经意间在一个角落里瞟到了“苏霍姆林斯基”这个名字,当时并没有在意这本在图书馆里安静的陈列的作品。后来只是从别人口里印证了确实有这么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可因为各种因素后来一直也没有机会拜读。

  我初涉讲台之时,还是一个对教学懵懂的女孩,对教育有着一知半解,对教育也有着诸多的疑惑。正在为自己的教学理论贫乏而感到苦恼之时,我想到苏霍姆林斯基,并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我惊喜地发现,这真是“踏破铁皮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它犹如一茗,品一口,浓香四溢,回味无穷,只叫人欲罢不能;他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他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他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茅塞顿开,让我充满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教育理论大师,给教师提的每一条建议,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所提的教育建议涵盖了教育的方方面面。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可谓读此一书,等于读了一本教育学与心理学合编。读了这本书,只觉得思绪万千,收益匪浅。今年有机会参加了县里的青年教师研修班培训,当得知需要阅读一本教育论著时,我不由自主的再次捧起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苏氏在开头就提出了一个至今令许多老师头疼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到最后还可能出现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个普遍性的问题不光是在苏氏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就是在当今,丝毫未见减少。小学六年后到了初中,学生之间的差距更大而且还在继续拉大。就拿我自己认教语文来讲,优生洋洋洒洒一篇佳文,基础薄弱的学生200字的文章多半字还不认识。好的考90几分,差的只有个位数。如此的差距着实让每个老师冥思苦想,绞尽脑汁。不仅如此学生一旦在学习上失去信心,就如他们自己说的听不懂哪会有兴趣,哪会有老师想的那么强的毅力稳坐课堂45分钟。于是久而久之他们又会多一个称谓“问题学生”。我以前的那个班级,在学校中总评的成绩是很不错的。但在班里就是有那么一位典型的问题学生。上课的时候,不是睡觉,就是搞小动作。在我们同学当中,有很多人是讨厌他的,但是对他又没有办法。因为他对哪个同学都敢动武,哪个同学对他说一句,那个同学就没有好下场了。部分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不满意他的表现,对他提出批评,他也敢在课堂上和老师顶嘴,把老师气得个半死。更令人气愤的是,和他坐的同学整天都要用手捂住鼻子,因为在他身上,全都是烟气。那么对这些学生如何进行管理,真是一个荆手的问题,处理不好,可能会毁了学生的前程。如果对这部分学生妥协,那将会影响整个班级。这确实给老师带来很大的困惑。

  说起这里面关于成绩的原因,教师大都将原因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等。说到问题学生,可能最直接的就是摇头。那么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很多老师可能会想到很多,却最容易把自己忘了。

  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这句话说白了,就是我国的教育家子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更是在教案设计、课堂提问、作业布置上体现这个理念。于是这个时候我们恍然大悟,原来教师在这个环节上起着最主要的引导作用。我们开始少了怨言,我们学会反思。当然这很多时候的只是局限在理论上,在心灵深处排山倒海一下而已。

  因为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要想“个别对待,因材施教”,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就拿我班来讲,现在学习困难、行为习惯差的学生也较多,每个学生都有每个人的问题,要真正发挥出每个学生的潜能非常的困难。而自己有几次是如此做的呢?经常是不同类型的学生上这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提着同样的要求,即使做错以后的教育方式也是一样的。试想,如此下去,怎会去个别对待,怎会不产生学习偏差生?这也难怪学生在课堂上思想开小差、做小动作,问题学生也就水到渠成了,也难怪苦口婆心的教育起不了作用,难怪整天被学生折腾得心浮气躁,筋疲力尽了。“因材施教”说的容易,做的难。以至问题学生的教学成了是老师最头疼的对象。所以老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后进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现实确实是这样,这样说恐怕没有哪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是啊,后进生向来是老师头疼的学生,在他们身上花费的工夫不小,却收效不大,有些教师干脆最后放弃。一旦放弃就会出现之前的问题,那么,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老师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都总结出了很多很好地经验。在这里,苏氏给我们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也可以说是比较有效的方法,那就是要做好这些后进生的“第二套”大纲的工作,意思是通过各种方法让他们大量地阅读,尽可能地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使他们在阅读中发现“使他们惊奇和赞叹的东西”。对这些阅读的材料,教师要精心挑选,甚至自己可以选编一些,像苏氏,他为了帮助一个叫费佳的后进生,自己亲自编了一本书《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在这本书中,他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编了很多有趣的、能够引起儿童思考的习题来训练他。并且他还为他搜集一套专门供他阅读的书籍,大概有一百本书和小册子,后来又为他配备了另一套图书,约有二百本,正是这种大量的阅读,使费佳的成绩逐步赶了上来。虽然我们无法做的像苏氏那般完美,但至少我们可以尽力做的更好。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对学困生的教育,写了如《一个“差生”的“思维的觉醒”》,《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等文章,使我受益匪浅。当然最后我们还是不可避免的会碰到一不分问题学生。我觉得在对待问题学生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低头,两处留情

  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问题学生。问题学生不一定是坏学生,不管是不是因为成绩引起的,由于未成年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阶段,是非观念尚未成熟,对一些问题有不正确的看法或错误的做法,是难免的。少年儿童向善向上的本质,需要加以保护。班主任不能因为孩子犯错误就把他当作坏孩子。问题学生中的错误,大多是心理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孩子的行为动机往往是纯真的,也许是好奇心、表现欲所导致的行为过失,不能轻易或者盲目地定性为道德品质问题。孩子们犯了错误,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他们正是通过不断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成长、成熟起来的,班主任应该最大限度地去理解、宽容、善待他们。教育的基础在于“爱”,对于问题生要采用同情宽容、感化陶冶、启发诱导等方法。但若一味强调这种“柔”,学生就会把老师的爱心当作对他们的迁就。教师的话就会令而不行,禁而不止,学生就会没有规矩,自由散漫,班集体将是一盘散沙。因此,“柔”中要有“刚”。在理解宽容问题生的基础上,要严格要求,批评监督。离开了这一点,教育就缺乏力量。

  二、回头,青山依旧

  学生的发展各有差异,在一个班上难免会有许多不和谐的地方。如果对这些问题学生提出同一要求或同一奋斗目标,收效甚微,甚至无效。这就需班主任分别为他们精心设计奋斗目标。例如,有一位同学期中考试各科成绩均差。我就和她一起分析了数学学科的试卷,结果发现很容易增加十几分。因此,我就要求她在下次同等难度的试卷中争取十分左右的进步。她信心很足,而且很有把握。看上去要求低了,但最起码可以在短期内避免她自暴自弃。有些学生本身没有很多想法,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只知道自己的学习差,一差千万差,这种想法是极其消极的,老师应该通过正确的引导,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的通过努力,取得一定的进步。

  三、抬头,灯火阑珊

  我们班的学生对学校的一些集体活动,例如体育节、艺术节汇演、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等都有很强的表现欲,这另我很高兴,这说明他们还有积极性,还有兴趣。这些活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专长、个性、闪光点,赢得师生的好评。无形中增强了其自信心。就拿平时的课堂中的课本剧来说,每个学生都恰似一个个导演、编剧、演员,全班都陶醉在自己的表演中,没有开小差的,你会发现原来没个学生都是优秀的演员。那些平时各门学科的成绩都很差的同学,他们的表演同样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为了使一些问题生的爱好、专长得到发挥并能在老师和同学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促进他们改进不足,努力向上,就得有意识的为他们搭建舞台,一片灯火阑珊是必要的。

  同时,要让每个学生(特别是问题学生)都要有这样一种意识,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这样慢慢的会调动积极性,我经常在班会课上让学生谈谈身边同学的闪光点,在对待“问题学生”的教育上,我们好象过分地强调了他们的学习或品行方面的问题,而忽视了他们身上表现出闪光点。我们是不是过分地自信于“窥一斑而见全豹”反而变成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呢?我试着换一个角度来重新观察班上的几个调皮的学生,慢慢地我发现他们还真有一些出众的地方,他们中有的组织能力比较强,有的口才比较好,还有一个对班集体的事特别热心。让他们和每个同学一样在班级中发挥他们的优点。孟子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我认为,对待好学生也好,对待“问题学生”也好,教师都要有一颗平常心,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为他们的进步而骄傲,为他们的成长而自豪,对他们的过失,公平地去对待、化解和消除,尽心尽力地帮助他们逐步纠正。“无限风光在险峰”,也得人们一步一步地去攀登,对待“问题学生”的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严格要求与悉心呵护并不矛盾,纪律要求是必要的,但可以降低一定的标准,让他们通过适当的努力就能够达到,这样会逐渐引起他们的兴趣,这对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引导他们逐步步入正常的学习生活是有益的。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要象真正的朋友一样去细心地发现他们身上的每一处闪光点,哪怕是很小的一点,微如萤火,也要细心地呵护,并能引导他们逐步将之发扬。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给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对于这本书,我认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省自身,反省自己与书中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走出自己的天地。

教育教学论著心得体会4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和儿童教育专家,他在大量理论和实例研究基础上从身体、智力、情感等方面提出了幼儿教育目标和方法。教育目标首先要解决"做怎样的人"的问题,通过教育培养出的人应该具有合作精神、同情心和服务他人的精神;应有健康的体格,养成卫生的习惯,并有相当的运动技能;应有研究的态度,充分的知识,表意的能力;应能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养成欢天喜地的快乐精神,消泯惧怕情绪。字里行间,能够强烈感受到他对孩子的慈爱与严格,慈爱到体贴入微,严格到没有迁就。

  我认真拜读了《陈鹤琴》,漫游在陈鹤琴幼教思想的长河里,总是思绪翻滚,感觉受益匪浅。陈氏的幼教理论和思想原则,是那样通俗易懂,又不乏高深的科学哲理,是那样标新立异,有包含广博的社会生活内容,他先进的"活教育"理论,引导中国幼教改革一路前行!

  他强调了"做人"的基本条件:第一,要有强健的身体;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第三,要有创造的能力;第四,要有合作的态度;第五,要有服务的精神。在此基础上他又进一步丰富了"目的论"的内涵,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做世界人"。这一目的论全面而深刻地概括了做人的内涵;做一个具有现代综合素质的新人。陈鹤琴先生"活教育"理论给了我不少启示。

  一、教学方法多样性

  生活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素材,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就要注意环境,利用环境,环境中有许许多多的东西,可以变成很好的教材,很好的教具,比如:民歌、民谣、儿歌、故事等,许多都富有教育意义。游戏也是很好的教学手段,并增加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之间交往的机会。要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兴趣和求知欲,必须要做到陈老提出的教学方法。

  二、活动性与主体性是紧密相连的。

  陈鹤琴先生指出了:"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的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的世界。"只有使儿童自己具体的`和自发的参与各种活动,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形成他们自己的假设,给予证实或否定。教师应当重视引导儿童自我发现的学习

  三、发挥环境的暗示作用

  区域活动就是通过有目的地为孩子提供丰富材料和有意义的学习环境,让孩子在其中自由选择、主动操作摆弄,与环境相互作用,并在活动中获得经验,体验成功的愉悦的一种活动。它是实施个别化教育,促进孩子自主学习的很好形式。老师应该退到隐性地位,把材料推到显性地位,将材料"活化",赋予材料生命力。通过材料来营造一种环境,让环境告诉幼儿,这里可以做什么,该怎么做,让环境来"说话",发挥暗示作用。

  读了陈鹤琴先生的《陈鹤琴》,促使我在教育理念上更上一层楼。我会秉着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思想,完善自我,不断提高。

教育教学论著心得体会5

  十一长假期间,我读了《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我由衷地敬佩这位世纪老人对20世纪中国教育做出的卓越贡献,赞叹他的伟大思想和超凡智慧仍然对新世纪的教育具有振聋发聩的巨大影响。也如该书编者概括的:"叶圣陶教育思想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改革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改革思想。"真是"叶老不老,永远的叶圣陶!"轻轻合上书,不仅让我对"教育与人生"有了新的思考……

  好人生是我们每一个人孜孜以求的。好教育引导人们求真向善臻美,引导人生向自由与光明的境界缓缓飞升。好教育是为了人生的教育,而不是为了任何外在目的的教育。对美好人生充满向往,充满信心,无限相信良好教育的力量,是一个真正的教育者的精神修养。

  教育对人生到底应该起什么作用呢?叶老在1934年时就已经阐释过教育与人生的关系:"以教育认识自己,以教育革新自己,以教育成就自己。""学校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这些观点今天看来,不算老生常谈,自有其积极的时代价值。

  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人生,着眼于学生的成长和终身发展。这是叶圣陶先生一贯的教育思想。叶老在《假如我当教师》一文中,再次鲜明地申述了这一思想:"我如果当中学教师,决不将我的行业叫做‘教书’,犹如我决不将学生入学校的事情叫做‘读书’一样。书中积蓄的古人和今人的经验,固然是学生所需要的;但是就学生方面说,重要的在于消化那些经验成为自身的经验,说成‘读书’,便把这个意思抹杀了,好像入学校只须做一些书本上的功夫。因此,说成‘教书’,也便把我当教师的意义抹杀了,好像我与从前书房里的老先生并没有什么分别。我与从前书房里的老先生其实是大有分别的:他们只须教学生把书读通,能够去应考试,取功名,此外没有他们的事儿;而我呢,却要使学生能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读到这些文字,不禁唏嘘再三,感慨万千。教师要高度重视"身教",加强自身师德建设。

  我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见教师对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时代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新时期的人民教师进一步树立爱国敬业的崇高的职业理想,志向高远;要求我们广大的教师遵循教育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忠于职守,甘于奉献;要求教师要热爱学生、关爱学生,以人为本;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要求广大教师终身学习、不断学习、与时俱进。这些要求不是教条,而是公众对教师的要求,是整个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是一种客观的、内在的要求。

  叶圣陶先生在《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一文中指出:"教育工作者必须为当前的受教育者着想,将来攀登新高峰窥见新奥秘的正是他们,非趁早给他们打基础不可。基础怎么打?还是身教为要。事事不马虎,样样问个为什么,受教育者看在眼里,印在心里,自然而然会养成钻研探索的良好习惯。"叶老认为,"以身作则"是极其重要的守则,是任何人都应该履行的,"教师尤其应当如此"。叶老多次谈到,教育者自己要为受教育者作出榜样来,让受教育者自动仿效,收到的效果当然比光凭口说深切得多。在加强师德建设的今天,叶老的这些观点无疑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叶老说"在教育方面,什么学制、课程、训导纲要、教科书籍,比起教师来,都居于次要地位。"是啊,教育事业是要靠一代一代的教师去做的。古人曾经说过"一个优秀的教师能影响一代一代的人才培养,一个差劲的教师是误了一代又一代的子弟。"作为当代的我不想"误人子弟",所以不能只等旁人来"觉我",要靠自己觉悟。正如叶老说的"凡是人生的一切,从‘外铄’得来的,虽言表名理,行合正谊,也不过是被动的;若是从‘自觉’得来的,便灵心澈悟,即知即行。"

  新课程的开放性、研究性、选择性、多元化、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等诸多特性使我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教育与人生",读这几个字只要几秒钟,但是要搞好教育,谱写好美妙人生却是一个大工程,要下功夫。作为教师的我,要承认自己在某些知识和经历方面的欠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缩短知识更新的周期。一次性学习的时代已经过去,身为教师的我必须持久地学习,并且在读书学习的同时不断进行理论研究、实践反思和感悟积淀,才能学得真知,悟得真理,进而厚积薄发,才能成为博学多才,腹有书卷气的教师。我更要锐气昂扬,跳出樊篱,敢教敢试,永不言败,教出个性。也许,我只能是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但为了一班一班学生的"人生",也为了我的教育人生能出点彩色,我要坚持自觉修炼"为人生"的各种素养,提升自己,要让我的教育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

教育教学论著心得体会6

  通过《教育学》使我理解了教育学的概念,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它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承担。教育制度、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教育的要素包括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

  1、教育的终身化

  现代社会发展越来越快,知识和信息更新十分迅速,人们只有不断地接受教育,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它是对过去将人的一生分为学习阶段和学习结束后阶段的否定。把终生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或成人教育是不正确的,终身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和教育形式中。

  教育的终身化体现了教育对人终身发展的意义和价值,适应了个性化和整体化发展的要求,实现了人力资源与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和谐发展。

  2、教育的全民化

  全民教育是近1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的运动,特别是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进入小学并降低辍学率,使所有中青年都摆脱文盲的运动。这一运动得到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响应。

  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这里所说的教育,不仅仅包括小学教育、初中教育等,还包括正规的或非正规的各种方式教育。它是一种基本教育,要满足人们在这个社会生存发展、参与社会、参与决策和继续学习的需要。因此,全民教育有它固定的、专门的界定,它的外延和内涵比起学校教育都大大地扩展了。

  3、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不同种族、性别、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的成员,都享有均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

  一个国家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物质资源、师资力量分配均等,甚至包括教育结果的均等,这就意味着要对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学生予以特别的照顾。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如办学的自主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等,这就涉及到了教育管理民主化问题。教育管理民主化,从大的层面讲,是指教育立法、教育决策的民主化和教育行政体制的民主化,使更多的人参与教育决策,以保证教育决策的科学化;从微观上讲,是指学校管理的民主化,要吸引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的讨论,形成政府、社会、学校及家长共同管理的模式,这就要求必须正确处理组织和个人、学校和社会的关系,使学校全体成员及校外有关人员都参与学校的管理。

  4、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例如,18世纪后期新兴产业革命促进了英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等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为了适应这种形势,1849年伦敦大学首创了校外学位制度,开设各种私立的函授学院,为伦敦大学校外学位的学员提供函授辅导。这就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办学形式。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包括工艺、设备、程序、手段等)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总而言之《教育学》的学习不仅充实了我的头脑,武装了我的思维,教会我怎样去武装别人的思想,而且还帮我认识了许多教育大家,他们的教育理念可以指导我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教育学教学论文论著心得体会共6

  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摘要】

  教学中,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感情和思维的交流,只有当外在情感触及到学生内在的情感需要时,才能使教育者处于一种积极的接受状态。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关键所在,课堂上弥漫着振奋、饱满的情感气愤,才会以情激情,以情引趣,以情促知,以情育人,实现知与情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

  教学;师生关系;情感交流;

  难道敏锐的观察力不是一个教师最可宝贵的品质之一吗?对一个有观察力的教师来说,学生的欢乐、兴奋、惊奇、疑惑、恐惧、受窘和其他内心活动的最细微的表现,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一个教师如果对这些表现熟视无睹,他就很难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赞科夫

  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也是学校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一般来说,师生关系指的是教师与他所教的大多数学生的关系或者说是与学生群体的关系,而不是指教师与个别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在共同的教育活动中通过信息交流与沟通逐步建立起来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的态度等。

  一、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意义

  良好的师生关系,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首先是体现在人格上的平等,其次是在学问上的平等。虽然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在一般情况下要强于学生,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应该尊重学生的意见,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进步,教学相长,做到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实践和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和高效的必要保证——因为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下进行的。现实的师生关系中往往出现不平等现象,这是因为忽视了学生的民主权利。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左右教学过程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在共同的教育活动中通过信息交流与沟通逐步建立起来的。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教与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师生只有配合默契,合作愉快,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满足教学需要、协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和保证。

  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商和智商,教学过程中所追求的良好师生关系也就是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造出一种师生互相尊重、信赖、平等、和谐的氛围,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人格,消除师生之间的鸿沟,真正建立一种平等相处,互谅合作的关系,从而使师生心与心联系在一起,产生巨大的合力,推动教学活动的进展。

  ⒈师生关系影响教与学的积极性

  师生关系一旦形成和建立,就会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重要的`教学变量,对教学活动的进程和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育的前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满足教学需要、协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和保证,师生关系通过情感和激励的方式来影响教和学的积极性。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能促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的要求也就易被学生接受,可以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从而会使学生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讲授的学科上来,教师的要求也就易被学生接受,这样就有利于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推进教学过程的进行。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所产生的那种高涨的教学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师生的情感交流,若师生之间具有良好的关系,学生对教师充满信心,教师也会不断增强完成教学任务的决心,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与职业积极性。

  ⒉师生关系影响教学信息传输

  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往往会呈正相关,教师对学生的热情关怀是学生对学科形成积极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师生关系是教学信息传播的首要条件,它和教学信息传播之间的和谐也呈正相关。良好的师生关系使教学信息传播畅通,信息反馈也及时真实;反之,不良的师生关系将必然会制约信息的传输,甚至是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产生抵触态度。师生关系本身就营造了一种课堂气氛,这种气氛可能是积极舒展的,也可能是消极压抑甚至充满对立情绪的。师生关系良好,课堂气氛就会温馨和谐,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思维活跃,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会有更多的愉悦感,进而表现出积极愉快和健康的气氛。师生关系不良,课堂气氛就容易紧张、死板,学生会感觉如坐针毡,惶恐不安甚至默然。在不好的课堂气氛下,学生会不自觉地想要逃避,这正如陶行知老先生所言:学校里面先生都有笑容,学生也有笑容,有些学校先生板了脸孔,学生都畏惧他,那就难免有逃学的事了。不好的情感泛化到学业上,就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⒊师生关系影响课堂教学与管理

  美国心理学家帕里克的一项实验研究表明,在积极正常的教学气氛下,学生的理智反应大大超过机械重复和混乱的反应,而在压抑对立的教学气氛下,却恰恰相反。有效的课堂管理是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减少学生消极对抗的态度,教师做到尊重与信任每一个学生,有利于维护课堂教学秩序,从而有利于促进教学过程的进展。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成长起重要作用

  ⒈对学生性格发展的影响

  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提供满足。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学生会形成一些好的性格品质,如信任、宽容、善良、同情、友爱、尊重他人、自尊、自爱、自信等,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性格会升华到一个更高的阶段,不仅仅能促进学生更好的成长,同时也会向学生提供一种人际关系的榜样。在充满爱的良好师生关系影响下,学生会把这种爱在自己身上扩展开来,从而形成爱他人、爱集体、爱祖国等好的心理品质。

  ⒉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他们特别重视与教师的关系,有时甚至会超过对于父母亲的关系,所以说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

  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被教师接纳和信任,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也享受到师爱的温暖,得到教师的支持、体谅和鼓励,学生会充满自信。师生间的真诚相处和智慧感情的交流,会培养出学生的各种优良品质,从而使得学生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能逐渐发展起健康的个性。

  ⒊对学生个性社会化发展的影响

  学生个性社会化主要是在人际关系系统的影响下实现的,对其起决定作用的实际上是学校的人际关系,其中良好的师生关系,起着主导作用。首先,学生在与教师相互作用的关系中,能逐渐学会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并从中学到一定的社会规范、行为准则和价值观等。其次可以不断积累交往经验,调整自己的角色行为,逐步培养一些社会能力;另外,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学生通过良好的师生关系逐渐学会正确认识自己、评判自己,会促使自我意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如何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

  (一)教师要信任和尊重学生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双方共同的努力,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教师必须对学生充分理解,对学生有诚心诚意的爱,必须坚持对学生持尊重的态度,坚持以启发诱导为主,对于毛病较深的学生要注意抓时机,不要对着干,要防止激化,禁止体罚。

  魏书生老师曾说:“师生之间就像高山与高山一样,你对对方心灵大山的呼唤:我尊重你??那么对方心灵高山的回音便是:我尊重你??你喊:我理解你??对方的回音也是:我理解你??你喊:我恨你??对方的回音决不会是:我爱你??”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对忽视学生的人格、剥夺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表示深恶痛绝,他说:“人人都说小孩子,小孩子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子还要小。”

  所以要学生尊重教师,教师必须首先尊重学生。

  (二)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

  学生和老师在法律上是平等的,在人格上更是平等的,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同样应受到重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放弃家长作风,不能随便对学生发号施令,同时我们教师也要转变观念,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间去,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感染、教育每一个学生,先作他们的忠实听众,再慢慢地对他们加以辅导和指引,从而使得学生信任和愿意接近。

  我们所说的平等对待学生,还指教师平等地对待全体学生,而不能有亲疏远近,厚此薄彼。教师要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对优生拓宽他们的兴趣爱好以促进其全面发展,对后进生也要多一些关爱,促使他们向优生看齐,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一种自我认同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加深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了解。

  (三)教师要有为学生服务的精神

  学生作为尚未成熟的个体,自我控制力较弱,若缺乏成人的监督和管束,其学习效果必定不能保证。要想成为学生的朋友,与之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还应该具有服务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多方面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服务,只要教师在思想和行动上真正地去接近学生,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在第一时间帮助他,教师把自己的爱无私地奉献给学生,那么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

  “学生与教师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每一个学生都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具有民主思想和作风,善于营造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教师的人格对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要想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就要在加强自身素质的同时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教师要由教学的操作者、主宰者变为引导者、激发者、组织者,这样才可以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促使师生成为学习、发展的伙伴。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看这两句话有因果的关系,唯其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如果天天卖旧货,索然无味,要想教师生活不感觉到疲倦是很困难了。所以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

教育教学论著心得体会7

  当张老师一再提醒要在考试之前读一本教育学专著时,我心中就一直在嘀咕,“教育学专著—-苦涩难懂的玩意儿”。然而当我从书柜中翻出在地坛书市淘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我的心不禁兴奋起来。

  在网上搜索“苏霍姆林斯基”,可以看到“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主张个性和谐发展。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

  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到一个问题,这中间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真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特别是想想自己在几年后将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身份走上讲台,肯定总会发现时间不够用,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还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应付作业,在网上和杂志上匆匆忙忙的搜索着相关的`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将来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教育教学论著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教学教育的心得体会11-17

教育教学心得体会06-15

教育教学心得体会07-04

优秀教学教育心得体会02-28

小学教育教学心得体会08-12

小班教育教学心得体会06-27

体育教育教学心得体会06-30

教学教育的心得体会五篇07-29

幼儿教育教学心得体会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