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

时间:2022-07-27 16:40:2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15篇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1

  “公开课”经常被教师认为是“作秀课”,而俺却不这么认为:“公开课”给了俺们很多启示。公开课是教师专业化生长的必由之路,随同着俺们年轻教师生长,为俺们提供了一个践行思想的大舞台,也是磨练个性的绝佳途径。

  开学初,俺在校“开放日”活动时执教《蝙蝠和雷达》一课。看到那么多家长和教师,也许是太紧张,也许是太兴奋。开始板书就出了过失。俺把“蝙蝠和雷达”写成了“蝙蝠与雷达”,这是一个科学性错误,是坚决不容许的。刚写好就被小朋友们提出来了,课还没有开始,就卡壳了。俺还真的有点手足无措,课堂缄默了几秒钟,不知道哪里来的机敏和智慧,俺很快地冷静下来,在“与”下面写了“和”,让小朋友们读一读题目,想一想“和”与“与”有什么区别。大概是请了有三个同学读题目,有一个小朋友说,俺觉得用“和”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比较近,而用“与”显得他们没有什么关系。俺惊叹于小朋友的发现,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一个尴尬的局面很快过去了,并成了一个很好的导入。俺接下去质疑:那么蝙蝠和雷达这两个风马牛不相接的事物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去读书。就这样很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败笔”却成了课堂的“彩笔”。

  课后,听课老师在评课时问俺是不是有意这样设计的,更多的老师是为这样设计赞不绝口。不只有效地训练了语言基础知识,让小朋友深刻地体会到“和”与“与”的区别,还很好地导入到课文内容,激发起同学的读书欲、考虑欲。俺却没有点明个中原由,暗自庆幸,没有因此而“出丑”,也为自身当时的机敏而窃喜。

  这次公开课就让俺深刻地体会到,教师不只需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敏锐的机智和严谨的作风。课堂是不时变化与生成的,在突如其来的.变化当中,教师要以自身丰富的学识,机敏的智慧去一一解决问题。更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有自身的思想,也只有有思想的老师,才干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思想是贯穿教学过程的灵魂。课堂是实践思想的载体,公开课是践行思想的最好舞台。

  无论是胜利,亦或是失败。公开课都会给俺们以启示,修正俺们教学方法,深刻俺们的教学理念,教正俺们的教学行为,让俺们在公开课中不时地生长起来,渐渐地幼稚起来,逐渐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2

  本文是篇科普文章,介绍了访生学的应用——蝙蝠夜间是凭什么探路飞行的,飞机靠雷达夜间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三次科学实验,蝙蝠、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间的联系是这一节的教学要点,为达到要求,我采用“设置悬念、讨论探究、方法指导、观察演示、表演讲说”等方法引导学生学文,从而达到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深入透彻地理解问题,化抽象为形象,突破教学重难点,训练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共分四步进行:第一采用读、问、想、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1—3段,使学生明白飞机安全夜航是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感受蝙蝠夜间飞行动作的灵巧。第二指导学生弄清三次科学实验的过程。明白蝙蝠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从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和理解,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第三指导学生揭开蝙蝠探路的奥秘。蝙蝠发出和接收超声波这一内容比较抽象,为使学生易于接受,我采用“听朗读、看演示、说原理”的方法,帮助学生具体理解其奥妙,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3

  《蝙蝠和雷达》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为了突破难点,使学生便于领会掌握文中所要说明的道理,我通盘考虑,精心设计如下:

  一、自主学习

  上课伊始,通过蝙蝠夜间飞行的视频,让学生发现蝙蝠飞行本领高超,于是,人们怀疑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设下疑问,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然后,让学生带着疑问以小组为单位自学3-6节课文,亲自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为了面向大多数,让每个学生得到练习的机会,人人动脑,个个动手,我将准备好的表格发给学生,分小组讨论填写。

  试验顺序试验方法试验结果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学生自学后大多数学生得出结论:蝙蝠飞行探路不是靠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有一种成就感。

  二、突破重点

  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我紧紧围绕科学家的三次试验和由蝙蝠受到的启发,发明雷达入手,反复请同学们采用不同的读书方式读课文,再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收获。并激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简笔画。之后,请一名学生上台绘制,让该生当小小科学家,为大家介绍蝙蝠是怎样依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三、注重课外延伸

  本课第一次让学生接触到仿生学的知识,该科学领域是极其宽广的,因此在教学本文内容后,我让学生交流所收集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例如,人们根据乌贼喷水的原理,发明了喷水船;根据海蜇的游动,发明了风暴预测仪;根据蝴蝶的外表特征,发明了迷彩伪装……使学生对人类模仿动物进行创造发明有了更深的了解。这一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了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4

  学习贵在有疑,有疑才能有问,有问才能激发更深地探究。上课伊始,我让学生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对文本产生阅读兴趣,为解读文本铺路。

  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三读课文:一读自由读,做到读准字音,扫除阅读障碍;二读难读句子,同桌互读;三读即默读课文了解大意,整体感知课文。这样,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在整体感知课文后,我围绕重点,大胆地把时间留给学生,引导学生看课后提示,由疑导入,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在教学蝙蝠飞行本领时,我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画出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蝙蝠飞行本领高超,并在旁边写上自已的感受。在教学蝙蝠怎样探路,雷达怎样工作时,我先让学生同桌合作画出示意图,再让学生在黑板上摆放卡片并解说有原理,最后看动画作配音解说。这样学生通过读、思、画、说紧扣文章的重点,做到了准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同时也把抽象的`原理讲述用媒体手段变成直观的形象演示,做到了突破难点。

  当然,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不处,时间匆促,有的学生感情朗读还不是很到位,一些基本技能的训练还不够深。今后我将更加努力学习课程新理念,教好书,育好人,学会更机智地处理课堂上的动态生成。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5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可以分为三部分。主要讲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经过反复实验和研究,证明蝙蝠夜间是靠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飞机靠雷达夜间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为了突破难点,使学生便于领会掌握文中所要说明的道理,反思我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从质疑中引发探究心理

  学习贵在生疑,有疑才能有问,有问才能激发更深地探究。在课堂开始,我首先问学生有没有见过蝙蝠,知不知道什么是雷达,然后介绍什么是蝙蝠什么是雷达,并问学生蝙蝠是一种动物,而雷达是一种仪器,那课题用“和”字连接是为什么呢?继而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关于描写蝙蝠和雷达的句子,为概括全文内容做铺垫。

  二、开展活动,回归文本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活动的主要阵地,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好实践活动,对于密切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发展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积极的'意义。小学生接受新鲜事物快,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容易遗忘又是孩子的缺点。让小学生牢固地记住学过的知识,就必须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进入自我探索的角色。

  在课堂中我设计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么,并完成表格。在阅读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达探路方法后,我又让学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摆一摆整个过程。激发了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同时让他们在众人面前勇于展现自我。通过活动,通过玩中学,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识,了解了蝙蝠和雷达探路方法,而且使学生得到了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

  三、拓展延伸

  从动物、植物身上得到启示,人们细心观察,认真思考,不断实验研究,进行发明创造。那么,人们还从哪些动物、植物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过什么呢?让学生们联系课内外知识讨论“潜水艇”、“水草和锯”、“蜻蜓和直升飞机”、“人脑和电脑”等,激发学生对仿生科学兴趣。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6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课文,内容相对而言比较枯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我努力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教学。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深入体会课文内容

  首先创设了让学生来当一回科学家的情境,通过三次试验来探究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其次,在深入理解课文本内容之后,学生对仿生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又鼓励学生当一回作家,仿照课文1、2、7、8自然段的写法,以鱼和潜水艇为题指导学生练笔,按照“提出问题──揭示秘密──发明创造”的顺序,以课文为范例,进行读写的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进行语言训练,积累和运用课文语言:

  在本课教学中注重语言训练,我让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完成表格里的内容,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对照板书进行复述,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都能说充分。既注重了面向全体学生,又注意了说的层次性,帮助学生积累课文语言。

  3、利用板书,突破重难点:

  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的工作原理之间的联系是课文的重点,也是课文的难点所在。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采用了简单示意图,直观地显现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然后指导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画出雷达的工作示意图,再借助这两份示意图,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化难为易。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7

  此次校级课,我选择了《蝙蝠和雷达》的第二课时进行展示。这是我以前没有尝试过的课文类型,我想用它来挑战和突破自己。讲课之前,关瑞芳老师就给了我许多建议,给我设计教学环节以很大启发,并帮我点明一些可以提升层次的教学活动。

  《蝙蝠和雷达》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为了突破难点,使学生便于领会掌握文中所要说明的道理,从词语和段落两方面入手,让学生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一、铺垫扎实,引起兴趣,在兴趣中了解文章。

  第二课时想要落实高层次的教学目标,第一课时的铺垫十分重要。我在第一课时伊始,选择了一些文章词语,在正音正读之后请学生立即分类并说明理由,并从中挑出题目中包含的“蝙蝠”、“雷达”,随即出示疑问:为什么两种毫无联系的词语要放在一起?通过疑问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带着疑问了解文章内容,并试着解答这个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梳理出主要内容。在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观看三次试验的动态演示,练习用自己的话描述三次试验和蝙蝠夜里飞行的原理。拓展相关的知识链接,让学生的固有知识和课本形成呼应。同时为第二课时的活动进行铺垫。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深化知识结构和语言感悟。

  这是我在第二课时主要进行的活动。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在复习的基础上提炼出一个词语——“配合”。通过研读文本解决为什么科学家说蝙蝠是通过嘴和耳朵配合来飞行,引出三次试验,随即给出自学要求,在小组合作的前提下自主设计表格阐述三次试验,并选派代表讲解本组的表格。我没有将表格的形式固定,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进行信息的自我整合和自我梳理,并用自己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这个环节中,我给了学生充分地学习时间,并在各小组中间巡视指导。

  虽然大多数表格并不能尽如人意,但是这次活动还是达到了目的,那就是:将已有的文字进行准确的信息提取、整合,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反映在一个相对简单的表格中。这样既深化了文章知识,又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

  透过这个表格,学生体会到了“配合”这个词的重要性,接着我仍然围绕这个词做文章。顺势提问如何配合,有了上节课的铺垫,这个问题很快就得以解决,我要做的就是在第二课时训练学生用简洁科学的语言来描述并完成板书。达到一定效果后我直接切入到另一个教学重点——雷达。同样是针对“配合”,让学生根据刚刚的方法自学最后一个自然段,试着描述雷达的工作原理。

  有了刚刚的训练,这次大多数同学都能很快地选择合适的语言来表述,我请发言有代表性的同学来用词卡覆盖雷达和蝙蝠工作原理相似的词。这样就将两处重点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形成一个立体的知识框架,再根据板书完成书后练习,让学习事半功倍。

  三、拓展延伸,知识迁移,放宽眼界看世界。

  本课出了仿生学的词条拓展,我还设计了一个二选一的分层作业,让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可以完成的项目。一个是制作仿生学趣闻手抄报,另一个是模仿本文结构仿写一篇小短文。课后学生都很兴奋,甚至有同学主动要求一定要仿写,这是以前的'学习中很少见的情况。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有极高的敏感度。正因为我在之前的铺垫和后来的活动设置,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所以本课的成效是立竿见影的,既在语言上有所领悟,又将文章内容吃透。但是这并不能说明这堂课毫无缺点,首先在学生读的环节可以更多更扎实,以读促悟的效果是毋庸置疑的;同时由于技术原因,这次没能将展示的小组表格投影点评,始终很遗憾,可是在课堂我也没有及时想到处理的办法,还需要提高自身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8

  《蝙蝠和雷达》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讲述科学知识的老课文,本人想通过抓住蝙蝠探路和飞机夜航的秘密及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培养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同时,结合本人的研究课题,我认为如下几方面体会深刻。

  一、激发认识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的`老师”。它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执着地去探索。

  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培养强烈的创造欲望。我注意把学生当作认识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例如:学习科学家的三次试验,我放手让学生小组学习,然后创设情景介绍概括。在了解了蝙蝠飞行的秘密后,学习雷达的工作原理时,也注意让学生同桌自学。并时时处处请学生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

  二、开拓知识领域。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入门不等于有了兴趣,就有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往往靠有关事物的启示,触发联想,从而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课前找资料了解蝙蝠,课后多看有关仿生学的知识,想象蝙蝠和雷达之间会有什么对话等练习形式,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我以为)

  三、鼓励学生求异思维。

  广博的知识是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但知识不等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知识转化为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而求异思维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思维形式。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思维方式来训练学生。例:学习段落第3、6节时,我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词语在理解蝙蝠的飞行特点和秘密这一中心。其次,在学习中,我还引导学生质疑、发问,从而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开拓思路,灵活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当然,教学中也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我相信,只有更好,没有。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探索,一定能找到创新思维教学更好的途径。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9

  部编本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人文主题采用的是陆九渊的“为学患无疑,有疑则进。”本单元有两个语文要素点,一个指向阅读——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一个指向习作——写一个人,注意把印象最深的地方的地方写出来。

  本单元围绕“提问策略”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有童话、说明文、散文等不同文体类型,每篇精读课文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学习提问的方法:列出问题清单→将问题分类(按提问角度的不同)→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这四篇课文作为一个整体,突出了“提问策略”训练目标的递进性与发展性。

  本周周三是语文组的听评课时间,我执教了《蝙蝠和雷达》一课的教学,这篇课文主要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提问。下面就结合教学,谈谈我的设计。

  一、借助范例,启思激疑

  四年级的学生还不善于提问——他们大多思维单一,能从“内容”角度提出问题,却不能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尤其从“写法”角度提出问题,更是大多数学生的难点。因此教学中,先用课件呈现了课后题中一个小组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交流,从而得到启发,什么样的问题是从写法的角度提问的。但在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还是把针对“内容”的问题归纳到“写法”的方框中。之后我就简单和他们说:一些语句写得好的,“为什么这样写”“是怎么写的”“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等都叫做“从写法提问”。这样的引导,学生在提问时,基本能做从写法角度提出问题了。

  二、小组合作,梳理问题

  此环节,先出示小组学习任务:①把小组的问题按不同角度分类。②每个角度选1-2个有价值的问题,写在问题清单中。同时呈现了《小组问题清单》:

  《蝙蝠和雷达》小组问题清单

  内容

  写法

  生活经验

  然后,各小组合作交流完成表格的填写。继而,引导第1、2、4学习小组利用投影仪展示学习成果,并在点拨中得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蝙蝠飞行的秘密是什么?其实筛选有价值的问题,是在《7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课文中进行训练的`,当时在设计课时,也是很纠结,要不要处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这是我的疑惑,也是供老师们探讨的问题之一。

  三、拓展阅读,迁移运用

  《20xx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意课内和课外的联系”。为了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从“内容”、“写法”和“生活经验”的角度提出问题。课上结合课后的“阅读链接”对学生进行了训练。让学生默读《它们是茎,还是根?》的片段,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写在问题清单中:

  《它们是茎,还是根?》问题清单

  内容

  写法

  生活经验

  由于时间的问题,这个问题清单没有利用好,只是让学生任选一个方面提出一个问题进行交流。

  新教材把“提问策略”主题作为特殊单元提出,有他是设计道理所在。“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提问,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这样的内容值得老师们探讨。没有教学用书,自己根据教本内容摸索,设计,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10

  将《蝙蝠和雷达》这篇科普小短文教出语文课的味道,在上午连续两堂语文课上,我和孩子们投入快乐而有效的学习中,回顾如下:

  一、关注文章题目,分享资料,引导有效质疑

  一接触课题,我便开始“做文章”,认识“蝙蝠”的字形,初步了解“蝙蝠”这种动物,了解“雷达”这种装置的特点,二者以“和”连在一起,课文探究的问题是什么呢?有效提取查找的资料,有效提问题,课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二、关注课文内容,梳理结构,引导有效概括

  文章篇幅不长,结构也清晰,加上提前预习,总分总的结构,分成三个部分,每个孩子都很清晰。如何用简短语言概括主要内容,我采用几种方法,一结合课题说一说;二是读文找出中心句;三是结合板书强化说。对于查找中心句,由于是初读,由不精确到精确的概括还需要引导——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模仿蝙蝠夜间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雷达,从而使飞机能够在夜间安全飞行。学会概括,学会在初读时建立文章结构,需要每节课强化,需要教师点拨,给予方法,以便举一反三。

  三、关注重点句子,研读品悟,引导有效习得

  蝙蝠在夜里飞行的本领如何呢?抓住“无论、从来没,即使,也能”这个句子引导孩子充分品读感悟。设计了几个层次,效果不错。1.结合问题,找句读句。2.结合理解,指导朗读。你觉得蝙蝠飞行本领怎么样?夸一夸,读一读。3.比较句子,关注句式。去掉“即使..也能..”不影响表达意思,但表达效果却不一样,你发现什么?引导孩子关注后面通过“个例”的补充说明,更能表达蝙蝠飞行的.本领了不起。4.运用句式,落实练笔。孩子们有了前面的充分学习,写的句子还是不错的。如“蝙蝠飞行的本领可真厉害呀!无论在漆黑的山洞还是在茂密的森林,从来没见过它和什么东西相撞,即使是极细的蜘蛛网,它也能灵巧地避开。……潜入词语,潜入句子,充分品读,抓住一线,充分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这就是语文的味道。

  四、关注过程描写,体会写法,引导有效阅读

  关于三次试验的内容,我并没有花太多时间,内容就摆在那儿,一个表格,一番默读就能呈现。我把重点放在,三次试验作者是怎么写的?你发现什么?一是详略的安排,后两次的试验略写,避免重复,简约而不简单;二是用词的准确性,动作的词值得品味。”关于实验结果,我注重两点,一品读词语“反复研究”,二是创设情景读,试验结果得来如此不易,快快开个“新闻发布会”吧,引导孩子们多读,这也是文中重点要了解的内容,我则把“发布”的内容,以板画呈现出来,更直观地强化理解。三是关注过程部分的结构安排,又一个总分总式的结构安排巧妙地结合在里面。

  五、关注启示部分,创设情景,引导有效练笔

  文章的结尾,采用“创设情境,迁移练笔”的方式得以落实。情景:在漆黑的夜晚,蝙蝠遇到一个陌生的“家伙”,没想到这个“家伙”竟然和他打起招呼:“嗨,蝙蝠老兄,你认识我吗?”引导孩子们写一写两者之间的对话,孩子们兴趣很高,写的语言也很有意思。如此设计,巧妙地把文章的重点内容,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雷达工作的原理得到巩固和强化,有情趣也有实效。

  六、关注资料袋,结合课外查找,落实综合性学习

  结合周末的作业,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要告诉我他们查找到的“仿生学”材料,于是,安排小组交流讨论,安排阅读资料袋,圈画重点,互相学习。课堂在拓展延伸中结束……

  都说“春天不是读书天,之乎者也惹人嫌”?呵呵,只要用心设计,有效落实,课堂也可以使充实的,快乐的。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11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科普知识短文,主要讲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经过反复实验和研究,证明蝙蝠夜间是靠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同时介绍了飞机靠雷达夜间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

  1.教学效果(思效)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开始,我出示了蝙蝠的图片和雷达的图片,并请学生说说自己对蝙蝠和雷达的了解。然后对学生提出质疑:蝙蝠和雷达,一个是动物,一个是科技产品,课题用“和”字把它们连接起来是为什么呢?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这样的问题一提出来,一下子学生的学习情绪被调动起来,学生乐于参与,兴趣浓厚,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心理,继而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关于描写蝙蝠和雷达的句子,为概括全文内容作好了铺垫。

  为了更好地突破重点难点,我设计了同桌合作探究的方式,给学生设计表格,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么,然后完成表格。在阅读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达探路方法后,我又让同桌合作理一理整个过程,激发了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识,了解了蝙蝠和雷达探路方法,而且学生得到了主动、全面的发展。

  2.教学收获(思得)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以简单的教学环节贯穿起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这节课我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

  (1)引导学生用多种读书方式。课堂上,根据学习内容和任务的需要,让学生边读边圈点勾画,边读边思考,边读边讨论、交流,鼓励学生一次一次地与文本对话,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得信息,提炼观点,然后表达自己思考的所得。

  (2)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用词的.准确、精炼。这是一篇科普知识短文,也是一篇传统的“老”教材。这篇文章虽然没有优美的词句,但课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语言用词准确。我引导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精炼,如:抓住“无论……即使……也……”体会蝙蝠夜间飞行的灵巧;紧扣“一个也没响,一根也没碰着”感受蝙蝠飞行时的敏锐;抓住“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一句中的“反复、终于”体会科学家们做研究,有所发明、创造往往要付出艰辛的代价,甚至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引导学生从咬文嚼字、品词品句中体会出科学家的奉献精神。

  3.不足之处(思失)

  语文课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堂课下来,既令我欣慰,又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方面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值得改进。如在学习科学家三次实验的经过,填写表格这一学习环节没有处理好。学生在复述这部分内容时,没有很好地运用课文中的代表性语言,没有达到复述课文的真正目的。

  4.改进措施(思改)

  复述完后,如能带领学生再回到课文中读一读,回味课文语言,感悟课文语言,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的缜密,我相信效果会更好。另外,读的训练还显得较为薄弱。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12

  《蝙蝠和雷达》是篇科普文章,介绍了仿生学的应用——蝙蝠夜间是凭什么探路飞行的,飞机靠雷达夜间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三次科学实验,蝙蝠、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间的联系是这一节的'教学重点。

  以往我布置预习,一般是读文、标段、注音。这一课,我改变了以往的预习方法。让学生自己在课前解决难点。我在原来预习要求上,要学生填一张表格,如下:

  实验顺序

  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每三次

  为了学生能多了解仿生学,我还要求学生找一些关于仿生学的资料。本以为学生会对这么多的预习要求提出抗议,没想到他们对这别开生面的作业,感到兴趣盎然。全班同学都完成了,而且几乎都能正确填写,除李佳烨外。

  教学时,我分四步进行:

  一、解决问题“为什么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引导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二、分组协作:

  1、2组解决问题“蝙蝠飞行灵巧,表现在哪?”文中找出。从而感受蝙蝠夜间飞行动作的灵巧。3、4组解决问题“蝙蝠夜间靠什么飞行?”明白蝙蝠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三、展示学生课前预习的表格,根据表格,进一步学习蝙蝠是怎么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四、拓展,学生表述自己收集的关于仿生学的资料。这个部分的学习,学生个个参与,学习兴趣浓厚。

  从这节课中,我觉得应该重视课前预习,并且预习要多样性,有针对。这样学生有疑问,会探究,有自信,上起课来,有兴趣会事半功倍。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13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和研究,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弄清楚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教学难点是明确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索的兴趣。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能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比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有如下几点:

  一、教师充当了与学生平等中首席的角色,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本着这样一条原则:深奥难懂的课文,我通过点拨、启发等多种方法,理解透彻,汲取营养。比较简单的课文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课文,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培养自学的.兴趣。本课属于比较简单扼课文,我的设计意图就是引导学生自学。我认为本节课的课堂上,教师、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产生了共鸣。我参与学生的讨论,检查他们的正误,与学生共同思考,参与他们的活动,创造了一个师生共同学习的课堂气氛,所以师生关系特别融洽。课堂上有笑声,有掌声,有争论声,书声朗朗议论纷纷。课堂上学生自己解决第一节课自己提出的尚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自读、自想、讨论交流、填写教师设计的表格,自己找重点词句,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己去板书等等,这一系列的活动,教师只做问题的引领者,只起穿针引线,搭桥铺路的作用。所以我认为教师充当了“与学生平等的首席”角色。

  二、进行了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

  学习第三段时学生读懂了蝙蝠夜间飞行的本领很高这个内容后,启发学生找出表现蝙蝠飞行本领高的词语“夜里”“还能捕捉”“无论怎么……都”“即使……也”。学习第五自然段试验准备的句子中,从重点词语“横七竖八”“许多绳子”“许多铃铛”,体会出科学家工作的细腻。在第六自然段中理解“配合”体会嘴和耳朵的缺一不可。在第七自然段中理解“反复”“终于”,体会科学家工作的艰辛,体会科学家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精神。学生理解后通过有感情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体会到作者语言的准确性,为习作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另外我通过指名读、引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是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训练的表现。

  三、利用电教手段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难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之一是:理解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这是一个很抽象的问题,因为超声波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利用播放视频的方法恰到好处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视频中设置上了超声波向前推进和返回的线条是抽象的原理讲述变成的了直观形象的画面,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课内课外相结合,为本单元的习作埋下伏笔。

  学生理解课文后,让学生交流汇报课前搜集的仿生学资料,既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有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在交流完仿生学资料后,我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那些动物的特殊本领,受到什么启发,想发明什么?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为本单元的习作埋下伏笔。

  生活中我们总喜欢把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但是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总喜欢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在教学中教材、学生被老师折腾得够呛。一篇课文,几百字而已,却要解析出不知多少高深的东西,一会儿是思想含义了,一会儿是语言因素了,分析来分析去,一篇几百字的文章被肢解地七零八落,一句句并不难于理解的句子总要让学生说个体会到了什么,读懂了什么?学生在课文课学得苦,教师也教得累,教学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语文教学要生动,要精彩,教材理解与创新这是必不可少的,有时内容挖掘深一点,教学设计新一点,有利于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但是如果超出这个度就会使语文学习的难度拔高,就会让人望而生危!古人云:大道至简。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语文课,我们应删繁就简,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体现“简约之美”。艺术的极致是简单,语文教学要给孩子波纹一样、丝绢一般的美感,就需要在“寻寻觅觅”之后的“简简单单”地教。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14

  “公开课”常常被教师认为是“作秀课”,而我却不这么认为:“公开课”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公开课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伴随着我们年轻教师成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践行思想的大舞台,也是磨练个性的绝佳途径。

  开学初,我在校“开放日”活动时执教《蝙蝠和雷达》一课。看到那么多家长和教师,也许是太紧张,也许是太兴奋。开始板书就出了差错。我把“蝙蝠和雷达”写成了“蝙蝠与雷达”,这是一个科学性错误,是坚决不容许的。刚写好就被孩子们提出来了,课还没有开始,就卡壳了。我还真的有点不知所措,课堂沉默了几秒钟,不知道哪里来的机敏和智慧,我很快地冷静下来,在“与”下面写了“和”,让孩子们读一读题目,想一想“和”与“与”有什么区别。大概是请了有三个同学读题目,有一个孩子说,我觉得用“和”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比较近,而用“与”显得他们没有什么关系。我惊叹于孩子的发现,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一个尴尬的场面很快过去了,并成了一个很好的导入。我接下去质疑:那么蝙蝠和雷达这两个风马牛不相接的事物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去读书。就这样很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败笔”却成了课堂的“彩笔”。

  课后,听课老师在评课时问我是不是有意这样设计的,更多的老师是为这样设计赞不绝口。不仅有效地训练了语言基础知识,让孩子深刻地体会到“和”与“与”的区别,还很好地导入到课文内容,激发起学生的读书欲、思考欲。我却没有点明个中原由,暗自庆幸,没有因此而“出丑”,也为自己当时的机敏而窃喜。

  这次公开课就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教师不仅需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敏锐的机智和严谨的作风。课堂是不断变化与生成的,在突如其来的'变化当中,教师要以自己丰富的学识,机敏的智慧去一一解决问题。更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有自己的思想,也只有有思想的老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思想是贯穿教学过程的灵魂。课堂是实践思想的载体,公开课是践行思想的最好舞台。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15

  心动不如行动,外出学习回来的第一天,我首先决定从班级的座位开始改变。星期三上午第三节语文课,我来到教室和白老师表达完我的想法后,我们俩就开始行动起来,我按照“学习共同体”的分组要求,把班级的座位调整成“U”型,四个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在调整座位的整个过程中,我都没有和学生说明我这样做的理由,孩子们一边照做一边带着质疑的表情,有的还轻轻发出疑问的声音“老师这是要干嘛呀?”我只是轻轻的说:“现在大家需要做到的只有一个字‘静’”。大家或许被我的安静所感染,教室里也没有以往那么大的嘈杂声了。“学习共同体”第一步——座位调整完成。

  大家坐好后,我才向他们表达缘由,我把外出学习的所见所闻所感先向他们做了简短的汇报,并向他们说明,我们的课堂也要慢慢的、静静地发生改变,这样的课堂叫做“学习共同体”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是“互求、互助、互学、互动、互赏、互暖”的'课堂,我和孩子们一起解读了这几个词语的意思,有心的孩子悄悄的记下了这几个词。也许他们做起来还不会太好,但是我相信我们一起努力,就会有改变的。

  今天的语文课讲《蝙蝠和雷达》一课,学生围绕课后问题进行学习:科学家是怎样受到蝙蝠启示,发明雷达的?由于学生已经做过充分预习,所以我让他们用1号声音进行小组交流,孩子们基本已经能做到小脑袋凑到一起,放低声音四个人一起交流,并且交流的还很投入,这时我突然想起,我忘记了约年组老师来我的课堂做观察员,观察孩子们的交流,看看他们的学习是否发生了,这一点下次要弥补。在交流汇报的环节,一个小组逐一进行汇报,汇报结束后有其他小组产生了疑问,认为前一小组丢掉了一个自然段,同时7、8自然段又不该作为问题的答案,这时候我就站出来进行了讲解,讲完之后我第一时间意识到:我错了,我没有遵循“学习共同体”的“忍住、再忍住”原则,我该让孩子们再次回归文本,再去读书,再去交流哪一段内容是对的,7、8自然段该不该算做正确答案,我该让学生不断的与文本对话、与同伴对话的。这是今天这节语文课我最大的反思。

  在反思中学,在反思中改,我的教改还在路上。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05-06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09-10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04-17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15篇04-17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05-06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11-09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15篇11-01

蝙蝠和雷达教案范文集锦5篇04-25

四年级下册语文《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