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2-08-17 09:40:2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旋转》的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旋转》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旋转》的教学反思15篇

《旋转》的教学反思1

  反思与评析

  今天听了XXX老师的《图形的旋转》一课,有了一些不同的感受。 《图形的旋转》是课改后教材新增加的一个内容。 从课程标准的要求上来看,小学阶段只是初步认识图形的变换,具体目标可概括为:积累感性认识,形成初步表象,其外显的表现就是“能识别”,“会画图”,离定性地认识、定量地研究还有一定距离。因此,学习的主要方式是结合实例,通过观察与动手操作,如画图等活动来进行。而且还规定了画图的行为条件“在方格纸上”。这是教学的需要(提供参照系),自然也是降低学习难度的需要。这部分知识更进一步的目标就是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这节课从教学的设计及教学的实践上来看,教师能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合理使用教材的素材,从学生年龄特征与认知特点出发组织教学。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为学生提供感兴趣的学习素材,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发展了学生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让学生感受、欣赏图形的美,感受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体验到学习“空间与图形”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激发了创造的潜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不但能有始有终,而且能恰到好处。新课伊始时把复杂的、静态的图案还原,通过动态的演示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目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了“旋转”带来的美,从而产生出探索的欲望;新课中,又是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演示帮助学生明晰了旋转的三要素;拓展延伸环节,更是通过演示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体会到图形旋转前后形状和大小不变,只是位置发生了改变。可以说,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既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置身于一次又一次的活动中而不知疲倦;又通过教师的预设,让学生的每一个设想成为现实,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发展。

  2. 教师适当进行了知识的拓展,如旋转的中心点不同,形成的图案不相同;旋转的角度不同,形成的'图案也不相同。

  3.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我们看到,这节课的“新知”环节,教师并没有一次性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因为对学生来说,探索全过程要面临的难点过多,没有扶持会感到不知如何去做,缺少探索的着力点;但又不能走回老路——“一步一步”地小步子“教”,这是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于是薛老师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去考虑,以“既要给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又能让学生在探索中有所发现”为出发点,设计了三次不同的操作。这样的设计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把学生真正置于“教学”的核心。课上学生探索过程的流畅与和谐,是对这一设计理念的最好回应。

  4.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适时扮演学生的“同事、参谋、建议者、欣赏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始终关注学生,本着“引”而不“教”的原则参与学生的活动,“发现”由学生说出,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愿望;并通过教师鼓励的眼神与话语,让学生信心百倍地投入到下一个活动中。

  5.欣赏与设计图案。这一环节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特点。小学生正处在好奇心浓厚的阶段,通过图形的变换,可以引出无数美妙的图案,可以使数学更生动地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从而诱发学生主动探索其中的奥秘,激励他们用图形变换的观点去审视周围的事物 。

  当然,任何一节课都不可能完美。尽管这节课有许多的优点,但我觉得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1.让学生观察图形旋转前后发生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到图形大小、形状没有变化,只是位置发生了改变。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以简单的原始图形的一条边为标准,让学生感受到图形的位置变化(顺时针旋转90度),可以为下节课的在方格纸上作图奠定一定的基础。

  2.开课时的课件视频在教师没有定格四个画面之前,很少有学生注意到它用了什么数学知识。从儿童的生活世界来看,他们已经接触到了大量的物体,图形的平移、旋转的变换现象。例如,电梯、地铁列车在平行移动,时针、电风扇叶片在旋转。这些现象为儿童学习图形的变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现实背景。如果采用生活中学生更加熟悉的物体变换现象,可能更有助于学生对平移、旋转变换的感性认识。

《旋转》的教学反思2

  《图形的旋转》是北师大小学数学第七册第54~55页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的平面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将简单图形旋转900后的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动手操作中提高动手能力,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教学难点是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将简单图形旋转900后的图形,明确是绕哪一点进行旋转的。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的引导不够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但是我在《图形的旋转》一课的教学时,在用课件演示图形旋转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确图形是绕哪个点旋转的,图形是向什么方向旋转的,转动了多少度。然后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图形的`旋转过程,但大部分学生还是心明口不明,在描述过程中,有的漏掉中心点、有的漏掉旋转方向,总之,他们不能完整地描述图形的旋转过程。课后我在想,问题应该是我的引导不到位,如果在学生描述以后,教师还应该用规范的语言在课件上出示图形是怎样旋转的,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描述图形的旋转时,要说出旋转的中心点、旋转的方向、以及旋转的角度,我想效果会更好。另外,图形旋转的角度怎么确定,我引导的也不够到位,虽然在课件上演示了怎样确定角度,但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动手去找一找、画一画、量一量。导致学生在完成第55页中的第一题时,虽然给学生留出了讨论、交流的时间,但学生用语言描述旋转过程时,在“旋转角度是多少”上学生还是不够清楚。可见,一个新知始的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还要注重教师的引导。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每一个感官功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接受新的知识。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功能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已经走进了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在用,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更加形象,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高。在教学过程中,什么时候要用到多媒体,什么时候可以不用,这给当代教师灵活应用多媒体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图形的旋转》这一课的教学中,用课件展示美丽的图案,形象演示图形的旋转,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教学中也有应用多媒体不到位的地方,在集体订正第55页的第一题时,图(1)、图(2)、图(3)分别旋转了多少度,学生的说法不一致,于是我们展开了讨论,最终虽然达到了一致意见,但我觉得还是有很多学生没有从思想上真正理解,我想在这个环节上如果应用投影仪来集体订正,让每个学生通过投影仪来了解角度的度量方法,我想每个学生都会知道如何去度量旋转的角度,不会再有什么争议。可见,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应用多媒体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旋转》的教学反思3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是《课标》新增加的一个知识点,三年级学生只是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并初步接触了将一个简单的图形向一个方向平移一次)。本课是把学生的视角引入到第三种图形变换——旋转,意在通过欣赏、探索、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简单图形变成复杂图案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今后继续学习图形变换奠定基础。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接受起来又绝非易事。开课伊始,通过欣赏漂亮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形成了知识的表象,为新课教学做了良好铺垫。教学中,先利用钟表(线的旋转)探索旋转的三要素,再上升到图形的旋转(面的旋转),学生知识的建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自然的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始终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投入学习活动,学得高效、学得深入,学得兴奋。

  教学中教师在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与点拔,注重引领学生认识和体会数学内在的美感。如“旋转点”、“基本形”等数学语言所体现的简约美;再如,旋转变换带给学生的奇妙感觉,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推力,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欲望;练习图形的旋转过程,既让学生演示了顺时针旋转,又进一步引导学生动手实践逆时针旋转等不同方法得到的图案,培养学生的思维广阔性。 总之,“图形旋转”的教学,应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直观教学为主,逐步从形象思维向空间想像过渡,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的作用,注意教学的层次性,使学生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感悟不足:

  1.学生在探索后的叙述中,语言不够完整,教师应及时给与指导,并投入精力让学生语言叙述尽量完整。其实,课堂上必要的时候,教师的引导是必须的。

  2.课堂容量比较大,图案设计没有如期完成,最后留为课外作业。

《旋转》的教学反思4

  本节课是课件教学,运用几何画板向学生展示图形的旋转。

  从钟表出发,通过钟表指针的演示让学生明确旋转三要素之中的旋转方向和旋转的中心点,使知识层层深入,突出了教学中重点解决的问题,把难点通过学生的实践和观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

  对于旋转角度的认识,让学生根据“把三角形绕O点顺时针旋转,把前后的图形画下来”,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与全班交流发现展示的'图形不一样,制造了矛盾冲突,在这种矛盾冲突中认识了旋转的角度

  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当学生学习到较疲倦之时,我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设计图案”这一情境,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将教学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应用数学的能力。同时通过欣赏不同的设计图案,在数学课中让学生得到了美的享受。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该如何定义?很多人包括自己在开始的时候都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义在两个层面,包括描述旋转现象和设计图形。但在实际中该以哪个为重点,特别是对设计图形的目标该定位到哪一步。对于学生来说画旋转后的图形应该还算是个难点,比如把一个三角形旋转后,他(她)可能知道旋转后的图形,但如果把它画下来却并不一定规范,如果说把这个也作为这节课的目标的话,无疑提高了教学要求,学生不一定能达到。所以我觉得描述旋转现象才是重中之重,设计后面还有两个课时的要求,放到后面重点解决。

《旋转》的教学反思5

  旋转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使学生感知和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还要使学生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的实质,并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移后的图形。据此,在教学中,教师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感知出发。通过大量的情景设置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积极的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注意到布置学生的课后实践,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去,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兴趣。

  教师开始从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入手,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在两种游戏的比较中初步的感知“旋转”,并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分三个层次,环环相扣,由感知到认知、由线入深、由表及里的去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并引导学生充分进行讨论,从而突破重点、突破难点。

  教师让学生对旋转的理解并没有停留在概念上,而是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旋转的现象,沟通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与生活一体化。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用行为或学具表示旋转,充分调动学生手、脑、眼、口等多种器官直接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解决了教学知识的高度抽象和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而且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对旋转有了深刻理解。

  教师将问题情景化、兴趣化,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向深层次的探索。当学生面对一些数学现象或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进,都会产生猜想。有时虽然是错误的,但他是学生思维活动的显现,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教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测,并引导其进行验证,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数学的探索方法。

《旋转》的教学反思6

  《平移和旋转》是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本单元把平移和旋转等图形的变换作为学习与研究的内容,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由于在生活中有很多平移和旋转现象,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创设情境,实现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一、呈现学生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等现象。“平移与旋转”中升旗、房子的平移等等,使学生感受到平移、旋转与轴对称图形变换就在自己身边,图形变换在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二、在动手操作中,认识平移、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在课中安排了“移一移”“画一画”“做一做”等,这样在“做中学”,不仅使学生加深体验图形变换的`特征,提高动手能力,而且为学生独特的创意和丰富的想像提供了平台。

  三、通过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中我们让学生欣赏、收集图案,引导学生发现美。让学生尝试设计图案,鼓励学生创造美,展示美,同时使学生体悟到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旋转得到,从而初步开成以简驭繁的思想。这样可以愉悦学生心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我们明显感到学生爱学数学了,学习气氛也浓了,学习效果也好起来了,再一次证明了“学习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学习素材,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感悟数学、体验数学、做数学。但同时也发现有的学生很不主动很不认真,画图不用铅笔和尺子,随心所欲乱画一气;有的同学不是很理解平移的方向,对往哪个方向平移多少格理解不透彻;把

  平移和对称搞混淆,今后在这些方面要加强训练.

《旋转》的教学反思7

  活动目标:

  1、探索呼啦圈不同的旋转方式。

  2、增进身体转动的灵活度。

  活动准备:

  呼啦圈若干,制作转呼啦圈方式图贴地上。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自由探索让呼啦圈旋转的玩法并与同伴互相交流。

  (1)将呼啦圈放在地上,请幼儿想一想:要让呼啦圈旋转,可以怎么玩呢?(如一个人将手举高让呼啦圈旋转,两个人手举高、勾手、手牵手、手搭肩让呼啦圈旋转,三个人手举高、手拉手让呼啦圈旋转等方式。)

  (2)鼓励幼儿游戏、尝试各种玩法。

  (3)鼓励团队合作游戏。

  2、引导幼儿自由探索呼啦圈旋转的玩法并与同伴相互交流。

  (1)呼啦圈竖在地上可以怎么旋转?

  (2)离开地面,呼啦圈还有哪些转动的方式?如:套在腰上、绕在手臂上、绕在腿上等。

  (3)你是怎么让呼啦圈转起来的?

  3、游戏:旋转大比拼。

  (1)用呼啦圈做同一个旋转动作,看看谁可以转得最久或转圈最多。

  (2)在地面上贴呼啦圈旋转方式标记图,让幼儿自由在场地中找寻标记的方式旋转呼啦圈。

  (3)让幼儿根据标记图进行接力赛,先完成者为胜。

  活动反思:

  呼啦圈是生活中常见的'小型轻器械,利用呼啦圈开展户外体育活动,孩子非常感兴趣,从孩子身边的事入手,抓住幼儿的兴趣点,符合幼儿课程选择原则,而且,呼拉圈玩法多样,不仅能够激发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而且能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一举多得。让幼儿练习单、双脚跳,激发幼儿玩呼拉圈的兴趣。发展幼儿动作的灵活性与协调性。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萌发合作意识。

《旋转》的教学反思8

  旋转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教材的重点不仅限于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为了能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通过观察情境图1和图2,感受点动成线,通过学生用笔代替线段在桌面上平移,感受线动成面,通过转动竖立的数学书(代替一个长方形的面),感受面动成体。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使学生感知和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新知

  现代教育主张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教学中,我始终把学生置身于一个现实、有趣、有挑战性的生活情境中,从以生活中旋转的美到课中 找一找生活中圆柱、圆锥体的物品和练习题中包装盒的设计,都鼓动学生去观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丰富了学生对现实空间的认识,逐步形成了学习数学的良好情感与态度。

  二、提供活动空间,让学生在人人参与的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我们天天将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挂在口头,在课堂中,教师可以交给学生知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却没有办法教给学生空间观念,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精心组织活动。在本节课中,我做了大胆地尝试,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交流等多种方式获得新知,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画一画等活动中使空间观念逐渐得到发展。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而且操作与思考、想象相结合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索图形特征,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课堂上,我为学生提供了多次探索、操作的空间。旋转游戏使每一个学生快乐地参与其中,使学生从抽象进入直观,又引发了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讨论,接下来在小组中通过看、摸、滚、剪、量等探索活动中,又一次享受到了旋转的愉悦,思维也渐渐走向深刻,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几何形体的'认识,形成良好的空间感知。

  三、搭建展示舞台,让学生在交流、汇报中获得成功,建立自信。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把学习上取得成功的欢乐带给儿童,在儿童心里激起自豪和自尊,这是教育的第一信条。因此,在课堂上,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成功的契机,例如:通过小组内的合作,探索,谈谈心促使他们永远乐观。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把促进学生发展落实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中,主动参与学习,在体验中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从而形成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旋转》的教学反思9

  在众多老师的帮助下,教学设计几经修改,特别是在试教本节课后,心里有很多遗憾,有些是因为自身的理论水平的欠缺和对新课程理念认识上的不足,有些是可以做到但没能……(这些都是借口)。面对日以临近的10月15日心里在想:慢些来,慢些来……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遵循以上教学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力求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开展观察、比较、操作等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帮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性学习。同时,我还注重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大胆地引导学生在猜测、想象、比划、探索、验证、交流、操作中学习数学。

  首先在新课的导入阶段我力图改变“注入”之嫌(采纳任景业老师、王雪春主任等建议),以轻轻松松、简简单单学数学的状态,让学生伴着音乐走进美妙的图案欣赏中,让学生感受美,以至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昨天让同学们搜集了好多美丽的图案,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

  老师也搜集了一些作品,选择你喜欢的,能说明你喜欢的理由吗?)

  之后,以具体的图形为例,先以平移的图案为新知的引入。

  (它是怎样由这一幅图通过怎样的运动变换成这幅图形的?

  能否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说一说?

  生:它们先向右平移、再向下平移、再向左平还可以先向下平移、再向右平移、再向上平移)

  从而探讨旋转图案的特点,让学生在方格纸上利用学具摆一摆、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力争体现“做数学”。

  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的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机会,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再次练习以闯关的形式呈现激活学生利用新知解决问题的欲望。

  在课尾处,我创设了“设计图案”这一情境,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将教学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应用数学的能力。同时通过欣赏不同的设计图案,在数学课中让学生得到了美的享受。

  不足之处:

  1、教师的语言在过渡和衔接上还不够精炼。

  2、通过观察图形中一条边的旋转角度,找到整个图形旋转角度的方法比较抽象,若能事先在黑板画好方格或在一张大纸上画好方格演示,再让学生在方格上旋转效果或许好些。

  3、学生在探索后的叙述中,语言不够完整,教师应及时给与指导,并投入精力让学生语言叙述尽量完整。

  4、课堂开放的程度还不够高。

  5、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还不高,时间结构不合理。

《旋转》的教学反思10

  图形的旋转是图形的位置发生变化,而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没有发生变化。为了引导学生掌握图形旋转的方法,教材为学生安排了两个层次的活动:实物操作和画图。借助实物操作,学生能比较好的体会旋转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某些边的关系,进而能画出旋转后的图形。但是,一旦脱离了操作,很多学生要把其中的`一条或几条边的位置画错,还有一些后进生对此显得束手无策。

  在备课前后,我们几位教师都对教材进行了认真分析,发现对于一些图形的边,尤其是没有从固定点出发的线段,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跟不上。因此,我们认为教材设定的画旋转后的图这一要求实在有些难为学生。

《旋转》的教学反思11

  图形的旋转是在第一学段学习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和提高。在二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本课在此基础学习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讲完课后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学生们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旋转变换,在画三角形顺时针旋转90度时,出现了很多把平移当旋转的情况以及不会画或无从下手的情况。学生们没有观察旋转的特征:两条对应线段的夹角就是旋转的角度,来验证所画旋转图形是否符合条件,特别是遇到更复杂的图形就更手足无措了。

  在本节课的'上课伊始,我由一个钟面引入, 从钟表的指针旋转开始,让学生体验了线段的旋转,了解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然后再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风车的旋转,体验了整个图形的旋转现象。对于动态演示的旋转过程,学生们看的很清楚,只是单纯的观察来说,好像感觉很简单,都能看明白,但动手画旋转图形时,却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甚至一些好学生对于整个图形的旋转还是一知半解,不知道该怎样去画。现在回忆起来我感觉自己在课堂上对于画法交代的挺清楚的,先找与中心点连接的线段,然后将这些线段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度,连接其他的线段,整个图形也就旋转了90度。可学生们画出来的图可谓是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有,真感觉这节课上的很失败。

  本就知道旋转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上课时已经很注意,放慢速度尽最大的可能讲清楚,多演示,增强直观性,没成想效果还是这样。反思其原因,我认为在课堂上只重视了自己讲得清楚,不停地讲,不停地比划,但是学生们却坐在下面被动的接受,他们一节课下来真正能记住的又有几句呢?是不是应该让他们多多参与其中,说一说,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和方法,动手去旋转一下试一试,看一看,这样自己总结出的方法印象,会不会比我的传授更深刻一些,效果更好一些。从中还反映出一些问题,孩子们的想象能力,抽象能力,空间观念太差,亟待进一步加强,完全不知道旋转是怎样一回事,甚至不知道这节课是干什么呢?不能想象到图形旋转之后会到达哪个位置,是怎样的?这都不利于学生准确画出图形。

  这节课对于我,对于每次教五年级的我都是一个困惑,不知该怎样才能达到好的学习效果。望赐教。

《旋转》的教学反思12

  摘要:“图形的旋转”是非常能够体现数学动态美的教学内容,在授课过程应该注意既可以让学生系统地学到知识,又可以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引发其对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本文对教学难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并进行了教学反思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图形的旋转;小学教学;北师大版本教材;教学反思

  1引言

  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认识到数学之美是授课的一个重要目标。“图形的旋转”这一课的授课内容就是引导学生如何使用一个简单的图形旋转构成复杂图形。

  2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图形的旋转”是北师大版的小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的内容。这一单元展示的是如何通过旋转,使简单的图案生成复杂的图案。学生学完这一单元后,应该能够明白如何将一个复杂的图案,使用简单的图案生成,要引导学生探究图形旋转的三要素:中心点、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3教学目标

  通过使用北师大教学的“图形的旋转”这一课,应该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第一,认识什么是图形的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以及旋转的三要素:中心点、旋转方向、旋转角度。能够清楚旋转的性质,用数学语言描述使用一个简单图案如何通过旋转运动生成一个复杂图案。第二,空间想象能力有所提升。通过列举实例和图形进行一定的训练,有一定的想象能力,积累了几何运动的经验,能够举一反三。第三,激起学生对几何运动学习的兴趣,能够欣赏数学的动感之美,同时将数学应用到生活当中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欣赏数学的美和应用价值。

  4教学难点及问题

  本次教学内容的难点在于,如何运用旋转的三要素来清楚的描述一个图形旋转的具体过程。但是在教学实施的时候还要注意一些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4.1学生兴趣低迷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把握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会使得学生上课时的情绪低迷,兴趣也不高,会使教学质量大大折扣。尤其这一课的内容是几何运动,因此,把握学生这课程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也十分重要。因此,为了防止学生情绪低迷,要设计有趣的情境。

  4.2注意渗透数学方法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所以要在设置的情境中不是单纯的使用生活中的实例,更重要的是渗透一些数学方法,不要舍本逐末。4.3把握重点和时间“图形的旋转”这一教学知识面比较广,范围也比较大,因此教学的时间也十分有限,要注意把握和学生的交流时间,尽量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适当的加深一些深度,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挖掘学生的潜力。

  5教学实施方法

  “图形的旋转”相对来说是比较有趣的上课内容,为了充分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用一些教学方法和技巧。

  5.1学生主动寻找图案

  为了激起学生兴趣,可以提前让学生寻找一些具有旋转特征的或者由旋转运动构成的图案,这样还可以使学生提前预习,对授课内容感到好奇,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5.2创造学习情境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生动的学习,可以创造一些情境,准备一些图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例如,准备一个三角形,通过不停地旋转绘制图案,可以引导学生旋转后的图案进行观察想象。

  5.3动手实践为了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最好的办法就是亲自动手操作。可以鼓励学生使用不同的图案来创造一些新的旋转而成的图案,引导学生自己述说图案形成的过程。这样不仅可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还可以使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能够发现美。

  6教学反思

  通过对“图形的旋转”的备课与教学实施,总结了一些教学时应该注意的方法。数学课主要锻炼的是思维能力,仅仅靠记忆和枯燥的学习来记忆书本上的知识和内容的方法是很不可取的,因此,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6.1以学生为主体

  如果采用被动式教学,即知识单纯地由老师给予学生,不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主动式学习。那么教学的时候,就要注意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而不是以老师授课为主体。

  6.2知识与生活结合

  如果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的话,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的兴趣,随时随地地巩固知识,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旋转的图案可以很好地将生活与学习接轨。使得数学和现实世界发生交叉,认识到数学的迷人之处,数学的美。让学生明白,数学并不只是存在于课本当中,而是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6.3把握教学重点“图形的旋转”这一课教学的重点在于旋转的三要素就: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把握好教学的重点,无论是用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学习,还是由学生自主创造图案,都不应该离开这个教学重点。否则只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因此,老师在授课的时候要能够把握好上课的节奏,不能让学生只沉浸于一些案例,而忽略了对知识的把握。

  7结语

  本文对教学的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讨,对于“图形的旋转”这一教学内容的实施进行了总结并且进行反思提出了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1]吴煜.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图形的旋转》教学案例与反思[J].都市家教(下半月),20xx,6(11).

  [2]高俊生.小学数学教师“图形与几何”领域疑难问题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xx.

《旋转》的教学反思13

  小学数学《旋转与平移》按排了关于物体的两种简单的运动方式的知识内容。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认识有关的物体旋转与平移运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过程主要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的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转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用课件,直观导入

  游乐场是学生最熟悉、最喜欢的场景,在导入新课时,我就利用课件出示游乐场的场景,在这一场景中有旋转的风车、有向前行的火车等旋转与平移的实例,使学生发现两种运动方式的.不同,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为新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2.做动作,加深体会

  课堂上,我鼓励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用肢体动作来表达"旋转"与"平移"。学生们在兴致勃勃地互相探讨、研究的过程中,体验到两种运动方式的特征。

  3.想象中,扩展延伸

  学生们之间不断地交流,不断体验,使他们灵活地掌握了知识点。在这节课最后,我鼓励学生们回想、并大量例举生活中的旋转与平移的实例,这样不仅使本节课的知识融合到生活中,同时培养学生的兴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通过这节课使我深深体会到,教学不仅仅是"告诉",更需要"经历"。教师应该是一个引导者。要不断引导学生的兴趣、热情和理想。仅仅教授一些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行的,课堂上要有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们把数学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同是用生活中的经验帮助理解数知识,二者相得益彰。

《旋转》的教学反思14

  一、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体性

  这节课从复习锐角、直角、钝角到认识平角、周角都是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完成,在操作活动中自己掌握所学知识。学生以主人的身份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是一个发现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也达到了让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的目的。

  二、让学生把数学与生活融合在一起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数学的教与学应该联系生活实际,注重现实体验,变传统中的“书本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做数学”。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比如:折扇、钟面、倒立等等。这些动作、物体都能从生活中发现到,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三、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更加关注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往。其中,交往意味着关系的平等和主动的参与,互动意味着民主的对生活与合作的建构。在本课中,学生之间合作了两次,分别讨论平角、周角是不是角。

  四、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掌握知识

  学生都喜欢在课堂上的操作活动,因此在折一折的活动能够主动探索进而 发现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还有一次是合作探究平角、周角与直角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共同的讨论、研究,大家得到共同的发展。

  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两点:

  1、要更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要回到生活中去。在学生认识了平角和周角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辨认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以更多的实例丰富他们对角的认识。

  2、在课堂中齐问齐答的方式应少一些,多给学生独立发表自己想法的机会。

《旋转》的教学反思15

  《图形的旋转》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的第一课时。在二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能够较为准确的判断出某一物体的运动现象是“平移还是旋转”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并让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知识点,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一个渗透,是后续学习中心对称图形及其图形变换的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看起来编排的比较简单,但对学生来说没有一定的空间观念还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要画出旋转90度后的图形,有些孩子想象不出根本无从下手。在课堂上怎样把这个知识点讲的更加简单通俗,学生易于理解一点。课前我认真看了教师用书,对教材还是进行了适当的处理,从课堂效果看,实现了教学目标。反思教学过程,有如下几点成功之处:

  一、调整教材,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因为这一教学内容安排在第一单元,上课选择了四年级学生,因此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教材的呈现是通过钟面指针的旋转得出旋转的三要素,在探究“图形的旋转”的性质和特征时,直接呈现了组合图形的旋转。根据学情,本课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如下的改进,按照由线段旋转——————单个的简单图形旋转——————组合图形的旋转线索来设计教学活动。教学从观察“指针从12到1”开始,如何描述指针的旋转呢?在交流中弄清顺时针、逆时针旋转的含义,明确要想表达清楚指针的旋转,一定要说清“绕哪个点旋转”、“是什么方向旋转”、“转动了多少度”。在认识图形旋转的性质和特征时,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即“单个三角形的旋转”和“风车的旋转”。“单个三角形的旋转”是由线段旋转到组合图形旋转的一个坡度,为学生的学习降低难度,也为后面画一个简单图形的旋转做好铺垫,突破画图这一难点。

  二、三次想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小学数学对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培养非常重要,不但是发展学生空间想象的基础,也是为学生今后系统的学习几何知识打下基础。在图形的学习中,为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问题,除了直观的观察,形成表象外,想象在图形教学中也非常重要。本堂课的教学,围绕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设计了三次想象。第一次是“想象一下,指针从3绕点o顺时针旋转90°指向几?”,学生想象指针旋转后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第二次在组合图形的旋转操作之前进行有效的想象,“想一想:风车绕点o逆时针旋转180°后,每个三角形都转到了什么位置?”;第三次是在画出三角形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之前进行想象,为学生提供画图的思路,“先想一想,三角形旋转后,每条边都转到什么位置了?你准备怎么画?”。三次想象表面看上去减慢了上课的节奏,实际上为学生提供了

  想象的时间,让学生想象出线段、三角形、风车的位置变化,扣住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建立了几何表象,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生活素材,体会数学的生活性。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基于这样的理念,本堂课在导入部分以学生熟系的《大风车》歌曲呈现,“风车是怎样运动的?”,二年级时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旋转,紧接着学生寻找“生活中你还见到这样的旋转现象吗?”,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回忆以前学习的知识,快速地将学生带入课堂。在认识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后,设计了“生活中的这些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图形旋转而来的?”,欣赏由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图形的变化得到的漂亮的图案,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自己设计图案装点自己的生活,学生认识和体会数学内在的美感,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四、动手探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动手操作是小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之一,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才可能是有效的。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具有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正确的概念,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有效地培养每个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训练学生的智能素养,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认识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很难独立的发现旋转的特征。教学时设计了两次同桌合作探究的活动。在探究单个简单图形旋转特征和性质时,学生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数一数等方法,解决“你是怎样判断三角形旋转的角度的?”在集体交流中初步感知三角形旋转后位置发生了变化,但图形的大小、形状没变。探究风车旋转(组合图形)时,“贴一贴”、“想一想”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图形旋转特征和性质。两次探究活动,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收获,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然,每堂课都不会是完美的,总有一些值得思考和改进之处,比如作图环节,尽管有三角形旋转特征和性质的探索、有对应点知识补充,但仍有个别学生不知道从何入手;另外还需要根据学情对教材有大胆的重组和设计。

【《旋转》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旋转》的教学反思05-25

旋转的教学反思04-29

旋转教学反思05-06

《旋转》教学反思10-22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04-03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05-30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05-31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04-03

旋转的教学反思15篇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