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教案

时间:2022-04-04 09:53:09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第一单元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一单元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教案1

  一、课题:

  1.在山的那边2.走一步,再走一步3.短文两篇4.紫藤罗瀑布5.童趣

  二、教学目的:

  1. 复习第一单元内容;

  2. 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对人生和生命的感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 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三、教学重点

  1. 复习第一单元内容;

  2. 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对人生和生命的感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教学难点:

  1. 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五、课时:5课时。

  六、课型:综合新授课

  七、教学方法:自读-练习-点拨

  八、教具: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点拨本单元的重点

  第一单元五篇课文,可谓人生问题面面观,既谈理想,又谈奋斗;既写艰难历程,又写成功经验;既说到事业,又说到命运;既有痛苦,又有乐趣。总之,本单元侧重于怎样面对人生的困难与不幸。

  本单元入选的课文,以散文为主,又有诗歌;以当代作品为主,又有古代作品;以中国作品为主,又有外国作品。形式多种多样,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复习本单元要完成以下任务:

  1.知识与能力:抓好基础训练,努力培养学生积累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识字写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地、合作地、探究性地从事学习活动,逐渐养成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教师对学生则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很好地起到组织、引导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人文教育要贯穿于日常教学全过程,通过熏陶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体味、感悟和理解教材中的思想感情,自相对照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复习设想

  1.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要引导学生模仿着说和写,日积月累,丰富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阅读教学,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体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朗读教学要有示范,要有指导。在朗读方法上,要引导学生大声地读,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4.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在山的那边》采用象征手法谈理想。写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无数座山,要不怕艰苦跋涉。教师要启发学生的想像力,认真理解其主旨。

  《走一步,再走一步》通过一件小事,写怎样面对困难,是成功的经验之谈。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深人体验、感悟。

  《生命生命》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生命的严肃思考。教师要组织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实际,加以印证,进行挫折教育。

  《紫藤萝瀑布》触景生情,富于哲理,写人在遇到不幸时,要豁达、乐观、积极、进取。在内容上,可与《走一步,再走一步》比较阅读。

  《童趣》极富于想像力,表现一种独特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教师要充分引发学生的好奇之心和想像力,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活动,可以多方面、全方位地训练学生的能力。教师务必认真组织学生进行尝试,搞好这项活动。

  (二)学生自由复习

  1.读课文,摘抄精彩句子,以应对语感检测题。

  2.复习课后作业和同步训练。

  3.结合自己手中的辅导资料、课外书、考过的试题,自主复习。

  第二课时

  复习本单元课内重点语段

  (一)阅读下面《走一步,再走一步》片断,回答文后的问题。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1.请你用10个字左右说出这段选文叙述的事件。

  2.当“我”迈第一步时,那种恐惧心理克服了没有?请你仔细阅读第七段,从文中找几个关键词语来证明白己的看法。

  3.从最后两段文字中找出“我”心理状态变化的语句。导致“我”心理状态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文中的这位父亲是值得赞赏的。你认为他哪一点最值得赞赏?请说明理由。

  5.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我们要识字、写字,要整段、整篇地背诵文章,你有没有背不过、写不完的感觉?读完这篇文章之后,你有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新想法?

  答案:

  1.父亲鼓励(指导、引导、教)我一步一步爬下悬崖。

  2.没有解除恐惧心理。“似乎”、“小心翼翼”、“探”几个词语都能表现这一点。“似乎”,表现了“我’’对迈出第一步信心不足;“小心翼翼”和“探”,则表现了“我”依然恐惧的心理。

  3.“我”成功迈出第一步,“顿时有了信心”;成功迈出第二步,则“信心大增”;完全爬下悬崖之后,“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他的心理状态是在获得成功的行动中变化的。

  4.(这是一个开放的题目,言之有据的答案都应认可。最好是答下面一点。)他具体指导儿子第一步应踏在哪块石头上,引导儿子成功地迈出第一步。理由:这使儿子产

  生了自己战胜困难的自信心,激励儿子独立走向完全成功。

  5.字要一个一个地认,书要一段一段地背。只要克服一个一个小困难,学习任务总是会完成的。

  (二)阅读下面《紫藤萝瀑布》片断,回答文后的问题。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的最嫩最好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搞一朵。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着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见紫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1.联系后文,回答:“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

  2.如何理解“香气似乎……轻轻地笼罩着我”这一句话的含义及其作用?

  3.为什么要插入“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这一段?

  4.谈谈对文末“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1.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2.这淡淡的浅紫色的芳香,带着点淡淡的哀愁,亦不乏宁静,作者由这梦幻的芳香引入回忆。3.写这紫藤萝也曾遭遇不幸。为后面点题作铺垫。4,作者通过看花,感受到花多年后重新开放的生命的喜悦,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加快脚步”表示抓紧时间,珍惜生命。

  (三)阅读下面《童趣》,回答文后的问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瘌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拔山倒树而来”一句中的“山”指,“树”指。

  2。“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为之怡然称快”和“兴正浓”都是描写的句子,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

  3。从选文看,发现或产生“物外之趣”的条件是什么?

  (1)。(2)。

  4。把选文分成两部分,段为第一部分,内容是,段为第二部分,内容是。

  5。指出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A。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B。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答案:

  1。土砾丛草2。心理活动突出“物外之趣”3。观察力强观察细致4。①总说:“时有物外之趣”②~④具体描述物外之趣5。A。比喻夸张B。比喻

第一单元教案2

  教材内容:

  人教社课标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本组教材是以“美丽的秋天”为主题整合内容,主要由识字1、《秋天的图画》、《黄山奇石》、《植物妈妈有办法》、《古诗两首》、《语文园地一》组成,是一组实施美育的优秀教材。

  教学本组教材时,教者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好,领略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同时,让学生体会出美好幸福的生活是勤劳的人们创造的。教学时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秋天景物和气候,了解秋天,感受秋天,并注意引导学生能自己画秋天、写秋天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秋天的'图画》是一篇新选课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丰收的热闹情景和人们的喜悦心情呈现出来,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感悟秋天的美好,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黄山奇石》是图文并茂,读后我们仿佛被作者带到了景色秀丽神奇的黄山。一块块本无生命的岩石被描绘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让人感到自然的伟大、神奇。教学时要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同时应在培养学生观察力与想象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诗歌,介绍了一些科学常识,语言生动活泼。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了解知识,把向书本学习和向大自然学习结合起来。

第一单元教案3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一课时:课题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P2-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加减5分钟口算。

  【设计意图:复习所学的数的知识,为新课做铺垫】

  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1、理解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1

  (1) 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或1142+814=1956

  师:为什么用加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义)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通过现实情境引入例题,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得出算式以后,要多问学生为什么要用加法做?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理解减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1956-814=1142或1956-1142=814

  (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出示)

  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设计意图:通过现实情境引入例题,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得出算式以后,要多问学生为什么要用加法做?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1.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小组讨论。个别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加数 + 加数 = 和

  被减数 - 减数 = 差

  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

  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14+1142=1956

  814=1956-1142

  1142=1956-814

  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00-350=450

  800=450+350

  350=800-450

  问: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

  观察这组算式讨论归纳得:

  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

  【设计意图:利用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到处减法中各部分的关系,使学生明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这一结论,让学生根据算式直接写得数,能在应用中巩固相关知识】

  四、巩固新知(多媒体出示题目)

  1. 根据2468+575=3043,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2. 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等式。

  五、小结:

  师: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

  【设计意图: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养成对所学知识当堂学习、当堂梳理、当堂消化、当堂掌握的良好学习习惯。】

  作业布置:练习“做一做”及课后练习一的1——5题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差 =被减数 - 减数

  和=加数+加数被减数=差+减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

  课后反思:本节课注重创设情境,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二课时:课题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教材P5-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难点: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

  【设计意图:为学习新知做准备。】

  二、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1.乘法的意义

  出示例1(1)

  用加法算:3+3+3+3=12

  用乘法算:3× 4=12

  师:为什么用乘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乘法。)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出示乘法的意义)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除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

  出示例2(2)(3)

  (1)问: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列式计算:12÷3=412÷4=3

  (2)问:怎样的运算是除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3)小结: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

  (4)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5)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师概括: 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板书)引导学生观察第②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6)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7)使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自己总结乘法的各部分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各部分间的关系,让学生熟能生巧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知识总结有余数的除法之间的关系。】

  三、巩固新知

  课后做一做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设计意图: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养成对所学知识当堂学习、当堂梳理、当堂消化、当堂掌握的良好学习习惯。】

  作业布置五、作业:练习二1--5题

  板书设计: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课后反思: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吐出来学生的经历和体验,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即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又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第三课时课题0的运算

  教学内容:教材P8-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口算

  100+0=0+568=0×78=

  0÷23=128-128=0÷76=

  235+0=99-0=49-49=

  0+319=0×29=

  24+0=

  70-0=

  【设计意图:通过口算练习唤起学生对0的记忆】

  二、探究新知

  1.将上面的口算分类.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2.一个数与0相加;一个数减0;一个数与0相乘的结果分别是多少。

  3.0除以一个数的结果是多少?在这里为什么不说一个数除以0.

  三、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讨论)

  0不能作除数。例如,5÷ 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 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小结:归纳所有0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四、课堂测评

  1.计算

  (1)36+0=(2)0+68=

  (3)0×68=(4)54-0=

  (5)0÷28=(6)128-0=

  (7)0÷36=(8)25+0=

  (9)99-0=(10)49-49=

  (11)0+39=(12)0×9=

  【设计意图:通过随堂测评帮助学生熟悉0在运算中的特性,让学生能对0的计算有一个更加深入地认识】

  五、巩固练习:

  第8页:7

  六、归纳反思

  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

  【设计意图: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养成对所学知识当堂学习、当堂梳理、当堂消化、当堂掌握的良好学习习惯。】

  七、作业布置:第8页8、9、10题

  板书设计:

  0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课后反思:本节课重点解决“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使教学突破这个难点,我结合教材提出问题“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接着出示5÷0=□,0÷0=□两个算式,让学生通过分析说明观点同时引导学生“分析除法的意义”和“由乘法想除法”。如: 0÷0=?,因为任何数与0相乘的积都等于0,所以0÷0的结果有无数个。学生能自己从验证过程中得出0不能作除数的结论。

  第四课时课题带括号的四则运算

  教学内容:教材P 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过程与方法:能熟练习的进行运算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举例

  2.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举例

  3.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举例

  4.今天我们学习“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我们以前学习的混合运算就是四则运算。

  【设计意图:直接揭示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目标】

  二、新知探究

  出示例4:96÷ 12+4× 2

  1.说说运算顺序。

  2.如果在96÷ 12+4× 2的基础上加上小括号,变成96÷(12+4)× 2,运算顺序怎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96÷(12+4)× 2

  =96÷ 16× 2

  =6× 2

  =12

  3、如果在96÷(12+4)× 2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变成另一个算式96÷[(12+4)× 2],运算顺序怎样?(说明: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96÷[(12+4)× 2]

  =96÷ [16×2]

  =96÷ 32

  =3

  4.阅读“你知道吗?”

  5.总结:

  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乘、 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设计意图:从没有括号的算式到加上小括号和中括号的算式,一步步明确计算顺序并计算,从说到做,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了解数学史,培养学生探索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 先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多媒体出示题目)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设计意图: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养成对所学知识当堂学习、当堂梳理、当堂消化、当堂掌握的良好学习习惯。】

  五、作业布置:课后做一做及练习三的第一题

  板书设计:

  带括号的四则运算

  96÷(12+4)× 296÷[(12+4)× 2]

  =96÷ [16×2]=96÷ 16× 2

  =96÷ 32=6× 2

  =3=12

  课后反思: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过小括号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上并不难,这节课学生的学习气氛很浓,能积极思考和应用,个别学生在计算时痴线格式上的错误,课后应做好

  第五课时课题租船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P10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在具体情境中解决租船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过程与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际生活情境中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解决租船问题的基本策略。

  教学难点:通过对现实数据的分析进行合理调整,寻找最佳方案。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春天到了,老师想组织一次春游活动,他们想去划船,遇到了租船问题,请帮他们想一想,怎样租船最省钱?(板书:租船问题)

  【设计意图:从现实生活的事例引出研究内容,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审视事物和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二、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出示问题:人数:32人

  小船租金:24元/艘 大船租金:30元/艘

  小船人数:4人/艘 大船人数:6人/艘

  2.师:怎样租船最省钱?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你们有什么想法?可以同桌一组讨论一下。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采样,合作交流:

  提示:大船和小船的租金不一样,坐的人数不一样,每人付的钱…… 大船:30÷6=5(元) 小船:24÷4=6(元)

  大船便宜,尽量多租大船。

  如果都用大船需要多少钱? 32÷6=5(条)……2(人)

  5条大船,1条小船:30×5+24×1=174(元)

  师:这是最省钱的方法吗?你还有什么想法?

  【设计意图:在算一算、比一比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实际问题的复杂性和数学方法的灵活性,同时把相关内容进行了整理,使学生先假设再调整的方法有更全面的认识。】

  拓展导学

  三、逐步调整,深入研究

  1.生:租5条大船,1条小船,小船上还会空出两个座位,如果不空座位会不会更省钱?

  2.师:小组合作,再调整试试,看看能否说明5条大船和1条小船是最省钱的? 小组合作,再次调整试一试。

  3.反馈交流,上台展示:

  租4条大船和2条小船,需要花费:

  4条大船:30×4=120(元) 2条小船:24×2=48(元) 120+48=168(元)

  四、总结过程,形成方法

  1.师: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生:先假设,再调整。

  2.介绍假设策略:

  五、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出示题目:P11 练习三 春游 问题:怎样租车更省钱?

  2.某公园门票售价有两种方案:

  方案A:成人150元/人 儿童60元/人 方案B:团体(5人及5人以上100元/人)

  (1)如果有6个成人、4个儿童,怎样购票最合算?

  (2)如果有4个成人、6个儿童,怎样购票最合算?

  【设计意图:小学阶段的计算教学不能仅仅着眼于“情景”和“解决”本身,应该更加重视问题解决过程和结果的理性上。通过表格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分析,在比较中自然的感悟调整方向的确定,形成最终科学和严谨的结论】

  六、全课总结,升华认识

  1.问: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2.问:今天这节课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在知识、能力、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学习方法上有所收获。】

  作业布置:练习二第6、7、8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租船问题:租4条大船和2条小船,需要花费:

  大船:30×4=120(元)

  2条小船:24×2=48(元) 120+48=168(元)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不同的租船方法,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在多种方案中通过比较、对比,得出最佳方案。 课上采用研讨,交流的教学方式,每个孩子都非常高兴的把自己的方法和同学们分享。教师适时点拨,孩子们理解的不错,学的也高兴。

第一单元教案4

  设计思路:

  [《大海的歌》由三篇清新、活泼,充满情趣的小韵文组成。诗中描写了大海的不同特点,抒发了作者对大海的喜爱之情。诗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对偶等手法来描写大海,表现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本文教学之初借助音像资料,丰富学生对大海的认识,初读课文之后进行生字教学;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品味诗中语言美,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海有哪些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诗歌。

  3.认识“纹、潮、仰、翻、腾、琴、渔、帆”等8个生字,会写“纹、映、仰、翻、滚、奔、腾、琴、奏、帆、睡、闹”等12个生字。理解“穿梭、绽开、滔天波浪”等词。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海的神奇与变化多端,培养想象力。

  2.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海的特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海的有关资料,特别是图片资料。

  2.多媒体、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激发情趣

  1. 教师导语:同学们,你们看见过大海吗?能说说你心中的.大海是怎样的?

  2. 学生初谈对大海的感受。

  [3.(展示第二屏)学生欣赏大海的图片后进行语言训练:(展示第三屏)看了图片,说一说你此时对大海的感觉。]

  4. 揭示课题:(展示第四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描写大海的诗歌。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小组合作学习)

  1. 自由读诗歌后认读生字词。(展示第五屏)

  [2. 去了拼音,还会读吗?(展示第六屏)]

  3、出示生词卡片,强调读:鼾声、潮声、绽开、掀起

  4、结合生活理解“鼾声”、绽开、掀起

  5、检查读文情况:

  6、 指导学生读通读顺。(师范读学生跟读、集体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 出示字卡,认读本课生字并进行组词造句。

  2. 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3. 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形,如何把字写好看。

  (1)自主学习生字。(读准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2)小组合作讨论。(音、形)

  (3)学生选出最难写的字,师生探究。

  (4)小组汇报对其他生字的记忆方法,教师点拨,对比、区分形近字。

  (5)学生练写,小组交流、评改。]

  四、朗读课文,指导背诵

  1.合作朗读课文。

  2.配乐读文。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一单元教案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逐步学会概括加法结合律、交换律并能用字母表示,并能用加法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以及自学的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学习的方式探索、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以及自学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课本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了解黄河的有关知识。请看情境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情境图,了解黄河的'走向,弄清楚黄河流域与黄河长度的区别,汇报自己发现的信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师:黄河流域的面积约是多少万平方千米?谁会解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二、学生根据图中信息独立列式

  方法一:(39+34)+2=75(平方千米)

  方法二:39+(34+2)=75(平方千米)

  师:黄河全长约多少千米?可以怎样算?

  学生列式:(3472+1206)+7863472+(1206+786)师:观察这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小组研讨,汇报交流师:这是一个规律吗?想办法验证一下。经过验证这确实是一个规律,叫加法结合律,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个规律吗?

  生:A+(B+C)=(A+B)+C

  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加法中还有其他的规律吗?请完成填空,然后观察,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两个加数交换他们的位置,和不变。

  师:这也是加法运算中的一个规律,叫加法交换律,能用字母表示它吗?

  生:A+B=B+A

  师:学习了加法的两个定律,能根据加法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吗?

  三、观察下面算式,想想怎样算比较简便?

  282+63+37

  生:用加法结合律可以简算

  四、自主练习

  第1题。独立完成,说说自己的想法。

  第3、4题。注意用简算。

  五、简要回顾

  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六、作业

  自主练习3题。

第一单元教案6

  教学目标:

  一 教养:

  1认识“万、复”等13个生字。会写“万、丁”等5个字。

  2认识“欠字旁”。

  3能主动积累有关春天的词语。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 教育:

  通过学习课文和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春天带给我们的快乐,从而热爱春天。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丰富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三 发展: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观察能力及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

  1在语言环境中识字。

  2能正确地写字。

  教学难点:在语言环境中识字。

  教学教程 (第一课时)

  教师教法学生学法及教学内容媒体运用和课后小结

  通过看图感受春天的美并学词识字。根据说话内容相机引出词语。一 导入、揭题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呢?为什么?用一句话与大家分享一下,好吗?二 看图感受春天美的特点并学词识字1看图认识并朗读词语(1)在春天的乐园里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用“春天到了”作为开头,把你看到的听到的告诉大家。(2)你们从课外书上收集到了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呢?放课件:《春天在哪里》的音乐和图片。

  教学教程

  教师教法学生学法及教学内容媒体运用和课后小结

  小组讨论动作记“舞”字简笔画记“柳”字,相机扩词。偏旁分析“复”字。记“歌”时,引导认识“欠字旁”。(3)赶紧把你们喜欢的词语在小组内与伙伴们交流一下,读一读,记下来好吗?(4)读词小结2学习生字在这八个词语里有今天要学习的13个生字。(1)自由读字,你觉得哪些字的音要特别注意?(2)交流(3)从字型上看,你觉得哪些字的笔画多,难记?(4)引导着重记“舞、柳”(5)分小组记忆其他字。(6)交流(7)去掉生字的注音,打乱顺序读生字。三 书写生字读小标题1读一读,口头扩词。2观察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你认为每个字的哪些笔画最关键?3师范写,生评价。4生练写,师巡视。5展示,评价。贴生字卡片于黑板上实物投影上展示

  教学教程(第二课时)

  教师教法学生学法及教学内容媒体运用和课后小结

  指名上台说说你最满意的字或你在写字过程中体味最深的。教师指导:说说你画了什么?对春天有何希望和向往?给画取一个动听的名字。一 检查复习1抽读生字词卡片——生字扩词练习2重温词语: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二 分析字型,指导写字1生观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2临写。3对照。4评议。三 小结老师发现你们不但长了见识,而且还长大了不少,变得更细心,更懂得去帮助和鼓励我们身边的人了。四 画春天1小组内商量可以画些什么?2播放《春天在哪里》录音带,学生在轻快、愉悦的音乐声中,描绘心中的春天。3展示自己的画: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五 总结春天真是太棒了!所有的'植物又重新开始生长,所有的动物都开始了新的生活,所有的孩子也都长大了。多神奇的春天呀!六 作业1完成课后“我会写”2把你的画给爸爸、妈妈看,说说你画了什么?让他们也来评一评。示生字词卡片实物投影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录音带

第一单元教案7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计算,用家到学生经过的时间来组织教学。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得出计算的时间和方法。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细致引导,通过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总结和实际应用巩固所学。通过不断地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3课时:时、分、秒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1分=( )秒 4时=( )分 9分○9秒 36分○2时

  5分=( )秒 150秒○2分 400分○4时 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三、全课总结: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练习一”的第10、11题。

  教学反思:

  本节练习课,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学生在倾听与表达中,可以学到的时间计算方法,体验到将数学知识应用与生活的快乐。

第一单元教案8

  第 一 单 元

  1.认识“昼、耘”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能通过读诗句,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4.能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谁来说说,在你眼中,童年是什么样的呢?(自由、天真、无忧无虑……)在同学们眼中童年真是多姿多彩!是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辛酸也罢,都是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

  现在,老师将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去宋代感受一下当时人们的童年乐趣。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首古诗,标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与同桌交流。

  2.(出示7个会认的字)

  (1)学生齐读,注意读准“磬、陂、漪”的读音。

  (2)认读多音字“供”。

  3.(出示4个会写的字)指名学生读,师正音。

  4.学生齐读三首古诗,师正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读完这三首古诗,结合注释,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呢?(有小孩子在种瓜、小孩子在玩冰、牧童在吹笛子……)大家读懂的还真不少,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板书诗题)

  2.大家从诗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四时、田园、杂兴)

  (1)(出示相关资料)《四时田园杂兴》是宋代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田园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这首诗就是第三十一首。“兴”在这里读四声,“杂兴”就是随兴而写的诗;“四时”在这里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题目的意思是: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的感想。

  (2)学生齐读诗题。

  3.学生再次齐读全诗,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1)指名学生说说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补充。

  (2)理解词语:

  杂兴:随兴而写的诗。

  昼:白天。

  耘田:在田间锄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儿女:男女。

  当家: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童孙:孩子们。

  解:理解,懂得。

  供:从事。

  傍:靠近。

  阴:树荫。

  (3)结合注释,尝试完整地将全诗的意思说出来。(白天锄地,夜晚搓麻线,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小孩子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也在桑树荫附近学着种瓜。)

  4.(播放纯音乐)请同学们伴着这古朴典雅的音乐,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说一说这首诗展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1)诗中先写了哪些人物?(村庄男女)他们在做什么?(耘田、绩麻)后面还写了谁?(童孙)他们在做什么?(学种瓜)

  (2)诗中哪些描写让你印象深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为什么?(因为这两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从哪里看出来?(小孩子虽然不懂耕织,但也会学着大人的样子去种瓜。)这两句除了表现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什么?(农家孩子的勤劳好学)

  5.(出示相关图片)你能根据图片的提示背诵全诗吗?试一试。

  四、课堂小结。

  学到这里,你能说说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吗?(展现了农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主要表达了对天真可爱、勤劳好学的农村儿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乡村是那么恬美、秀丽,洋溢着一种平和、宁静的气氛。历来许多诗人以描写乡村生活、田园风光著称,写下了不朽的诗篇,这样的诗,就叫田园诗。同学们课下可以继续搜集、品读更多的田园诗。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农务繁忙

  天真勤劳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穿越到了宋代,在诗人范成大的描绘中,我们感受到了(农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和(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勤劳好学)。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这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再次感受农忙时节农家孩子们的天真快乐。

  2.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另一位诗人杨万里,去感受一下冬日里孩子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吧!(板书诗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古诗,划分节奏。(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2.题目中的“稚子”是什么意思?(小孩子)“弄”是一个动词,意思应该是(玩)。诗题告诉我们,这首诗主要写的是(小孩子玩冰)。

  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个小孩子到底是怎样玩冰的吧!

  (1)齐读诗的第一、二句,结合注释,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早晨,小孩子把冰从盆里拿出来,把它做成一种打击乐器。)

  ①从哪里可以看出时间是早晨?(晓)

  ②小孩子是怎么把冰做成乐器的?(彩丝穿取:用彩丝穿起来)(出示图片)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冬日的早晨,小孩子高兴地从金属盆里小心翼翼地把冰取出来,仔细地用彩色的丝线穿起来当作银钲敲。)

  ③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这个小孩子怎样的特点?(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强)

  (2)小孩子把冰做成乐器之后,又有哪些举动呢?让我们一起朗读诗的第三、四句。

  ①这两句诗写了什么?(小孩子敲打“银钲”,声音悠远动听。)从哪里看出声音悠远?(穿林响)

  ②为什么最后一句诗说“忽作玻璃碎地声”?(因为一不小心冰碎了。)这里的“玻璃”,是不是指现在玻璃杯、玻璃窗的玻璃?(不是,是一种玉石。)这里把冰碎的声音比作了玉石落地破碎的声音,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③从这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了这个小孩子怎样的感情变化?(小孩子瞬间由喜笑颜开变得失望无比。)你是从哪个字体会出来的?(忽)

  (3)结合注释和我们的讲解,你能不能试着说出全诗的意思?(清晨,小孩子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用彩色的丝线穿起来当作银钲敲。敲出来的响声像玉磬一样清脆,穿过树林传得很远,忽然听见冰碎了,发出了像水玉落地破碎的声音。)这首诗表现了(小孩子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特点)。

  三、小结。

  多么可爱的孩子呀!如果是你,会有这般奇思妙想吗?

  稚子弄冰天真烂漫

  活泼可爱

  - 第三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学习新知识前,我们先请两位同学背诵一下前面学的两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

  2.前面我们已经跟着两位诗人,从夏季到冬季,体会到了农村童孙的勤劳好学和弄冰稚子的顽皮聪明,现在让我们随着另一位诗人雷震,去感受乡村傍晚的童真童趣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古诗,说一说:诗题“村晚”告诉我们什么?(地点、时间)地点在哪里?(乡村)时间呢?(傍晚)所以诗题的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乡村的傍晚发生了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出示相关资料,了解作者。

  3.再次齐读全诗。

  (1)说说前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草、池塘、水、陂、山、落日、寒漪)7个景物的描写,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出示图片,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水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青山衔着红彤彤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粼粼水波中。)所以,这两句诗写的就是乡村落日之景。

  (2)此时,谁出现在这如画的美景中了?(牧童)他在做什么?(骑着牛,随意吹着短笛)从哪里看出来随意?(短笛无腔信口吹)怎么理解这句诗呢?(无腔:没有曲调;信口:随口。意思就是短笛是随口吹奏的,没有曲调。)所以后两句诗的意思就是(回家的牧童悠闲地横坐在牛背上,拿着短笛随意吹着不成调的曲子)。

  (3)通过感受诗中的场景,你觉得牧童的童年生活怎么样?(无忧无虑)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对闲适自由、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4)再次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三、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们多姿多彩、无忧无虑的童年,你的童年又是什么样的呢?课后写下来吧!

  村晚无忧无虑

  本课内容较多,但讲解详细,学生掌握情况较好。不过,课堂时间有限,学生朗读环节还是不够多。

第一单元教案9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特点

  2.理解文章主题

  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教学过程:

  1.知识链接:我们在前几册课本中已经学过了不少小说,如《最后一课》《社戏》等,课外阅读的小说作品就更多了,阅读这些小说作品,为我们积累了许多阅读小说的感性经验。本册教材的“附录”中,编排了《谈谈小说》这篇知识短文,阅读这篇短文,我们会明确阅读小说的一些常识,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知道一篇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在这三个要素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2.布置快速阅读课文,查阅工具书,完成基础知识积累。

  3.与文本对话。就下列问题组织讨论和交流:

  ①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列一个人物表。在这些人物中,其中哪些人物着墨较多?分别为他们写一个小传。

  ②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用一两句生动的话对人物作一评价。

  4.师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反馈讨论效果,就学生写的小传进行交流。文中塑造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我”,“我”母亲、水生、宏儿;其中闰土、杨二嫂、“我”着墨较多,刻画得比较详细,人物形象丰满。为他们写小传,要从全文着眼,筛选与之有关的材料与信息,然后将其连缀在一起。如杨二嫂的小传(参考示例):

  20年前,杨二嫂开了一个豆腐店,为了能赚到更多的钱,她擦着白色的粉,终日在店里坐着,凭自己的年轻美貌招徕顾客,生意非常好。20多年过去了,她的青春已逝,美貌不再,更重要的是由于农村经济的衰败,她的家境已难以维持原来的殷实,在种种艰辛的磨砺中,为了生存,她变得泼悍、放肆、尖刻、自私。当她见到在外20多年现在回到故乡的迅哥儿时,就虚假吹捧,尖刻嘲讽;趁迅哥儿一家搬家的混乱之际,中伤闰土,还顺手拿走了一些家中的东西。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有概括介绍,也有形象描绘;有外貌和内心描写,也有行动和对话描写;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谈谈小说》)在阅读课文时,掌握这些塑造人物的方法,是写好人物小传的重要方面;而写人物的小传,又是对作品进行再创作的一种重要途径,它为更好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奠定了基础。在写中的人物小传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变”是这些人物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分析人物性格时,要抓住一个“变”字。如对闰土,就可作这样的分析:闰土是一个代表了中国封建农村因贫穷、落后的生活重压而变得麻木、愚昧的农XX的形象。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阅读《故乡》,对文中的人物的理解也应该是不同的;对文中人物的看法,就是个性化阅读的一种实践,是一种创新能力的展示。读这篇小说,评价其中的人物,也是在前三个单元学过了议论文之后,运用议论这一表达方法的一种实践。用一两句生动的话评价人物,还是一种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许多闪耀着创新光芒的见解,要不失时机地予以鼓励。下面的示例供参考:

  闰土(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如同一把把挫刀,在时间这块励石上,活生生地把一个少年小英雄磨成了一个木偶人。

  闰土(2):一声“老爷!”就把自己与儿时的好友隔在了无形的厚障壁的两边;带回家去的香炉、烛台何尝不是在增加这厚障壁的高度呢!

  杨二嫂:一个被社会扭曲了的变形人,不仅表现在从当年的“豆腐西施”变成了今天的“圆规”,而且还表现在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同时,又在侮辱和损害着别人。

  “我”:曾使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一下子就显露出了它的丑陋;为使它美丽,只有在本来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新路来。

  “我”母亲:慈祥、宽容、厚道地对待所有的人,对待这个世界;世界却没有给她以公平:变卖家产,告别家园,跟儿子去外地谋生,她的前面是一片未知。

  水生:一个20年前的闰土,20年后,他或许不会再成为今天的闰土;对他来说,与生俱来的苦难其实也是一种改变命运的财富!

  宏儿:从“飞”出家门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飞”向这个既陌生又新鲜的世界了。

  5.研究性学习:关于主题的探讨。文学作品的理解,不强求一致,对人物的`理解是这样,对主题的理解也是这样。除了课后练习中列举的四种以外,还有:①茅盾先生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见茅盾以于1921年《小说月报》的《评四五六月的创作》一文)。②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XX痛苦生活的现实,揭示产生这种现实的根源。③表达对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与信心。对这些认识自己的看法;学生还可能另有自己的见解,应给予鼓励。

  6.阅读经验积累:欣赏小说,要学会分析人物,因为人物是小说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分析人物时,不妨写一写人物小传,这是一个从整体感知到局部分解,再从局部分解到整体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才有助于进一步分析人物的性格,小说中的人物才会成为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阅读小说才有可能成为个性化的阅读。

  7.教学效果巩固:

  ①课下收集有关研究的资料,与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参照,加深理解课文的效果。

  ②课文中的水生和宏儿以后会有怎样的命运?发挥想象,为他们写一个故事。

  九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3

  教学目标:

  1.情节的把握;

  2.语言、心理、外貌等刻画人物的方法;

  3.了解小说的特点并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要点】整体感知情节与环境

  一、导入新课

  在课文结尾,文中的“我”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教师板书:悲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请大家看课文,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二、整体感知

  1、情节把握----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1)、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2)、“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

  老屋的寂寥,决定搬家。

  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杨二嫂”的变化。

  闰土的变化。

  (3)、“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寄托于下一代。

  2、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板书:故乡的景、故乡的人。

  3、故乡的景色怎样?

  (1)第二段描写写出了故乡怎样的特点?哪几个词语能集中表现出来?

  ------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没有一些活气。

  学生齐读来感受一下这种悲凉。

  十二段12段:深兰的天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英雄少年----令人神往,

  ---------回故乡所见到的景象与记忆中的进行对比,并说明其作用------突出变----变后心情(烘托铺垫)

  第二课时

  【要点】人物与主题

  一、课文中写了故乡哪些人,主要写了谁?

  如果说故乡景色的悲凉可能会受到“我”的心情的影响(怎样的心情?)或者天气的影响(怎样的天气?),而故乡的人却使“我”不折不扣地感到悲哀之至了。

  --------闺土杨二嫂水生宏儿母亲我

  二、我们先来看看二十年后的闰土有哪些方面使我悲哀.

  1、描写

  少年闰土中年闰土

  外貌淳朴天真、可亲可爱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

  动作语态聪明勇敢、活泼开朗迟疑麻木、痛苦难言

  对“我”的态度情真意切亲密无间被封建礼教牢牢XX

  对“生活”的态度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将希望寄托神灵

  2、变化原因

  社会的: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如同一把把挫刀,在时间这块励石上,活生生地把一个少年小英雄磨成了一个木偶人。

  阶级的:一声“老爷!”就把自己与儿时的好友隔在了无形的厚障壁的两边;带回家去的香炉、烛台何尝不是在增加这厚障壁的高度呢!

  结论:闰土是在生活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劳苦XX众的代表。

  三、杨二嫂:

  外貌:西施圆规”

  职业与性格:美貌招生意无业泼悍、放肆、尖刻、自私

  结论:杨二嫂是一个被社会扭曲了的变形人,庸俗的小市XX的典型形象。表现在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同时,又在侮辱和损害着别人。

  四、“我”的形象及其意义

  (1)叙述者线索人物------小说真实便于抒情

  (2)我的思想感情怎么样----悲哀愤怒别离希望

  (3)怎样对待闰土----悲哀中同情遗憾中关注

  结论: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形象。“我”:曾使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一下子就显露出了它的丑陋;为使它美丽,只有在本来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新路来。

  五、“我”母亲:慈祥、宽容、厚道地对待所有的人,对待这个世界;世界却没有给她以公平:变卖家产,告别家园,跟儿子去外地谋生,她的前面是一片未知。

  六、水生宏儿:20年前的闰土和“我”,20年后,或许不会再成为今天的闰土我;对他来说,与生俱来的苦难其实也是一种改变命运的财富!

  结论:从“飞”出家门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飞”向这个既陌生又新鲜的世界了。----也便有了路。”--------希望

  板书:

  景

  悲(对比)变〓农村破败人际隔膜

  人

  【小结】“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从孩子的纯真、有生气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钝,表现了中国普通XX众的生命和活力怎样被扼杀;

  第三课时

  【要点】深入探究感受小说魅力

  一、为什么我所记得的故乡好得多但却说不出佳处

  社戏----豆与戏---友情让童年世界美好

  故乡----闺土---友情让童年世界美好

  西施----我无感化----童年世界对成人世界的无知

  回忆----似乎看到我美丽的故乡----童年眼中的世界

  写作目的

  闺土和我童年世界美好-----闺土和我成人世界悲哀

  水生和宏童年世界美好-----水生和宏童年世界???-----路在何方?

  二、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

  因为我的希望是让后辈过幸福的生活,但社会的黑暗,困难重重,害怕希望不能实现。

  笑闺土(神)-----笑自己(希望)

  三、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把“希望”比作“路”。这段话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段话告诉我们,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奋斗,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遥远,而且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奋斗,去实践,希望就能实现。表达了“我”对“新生活”一定会来临的坚定信心。

  四、“故乡”解读

  (1)回忆中的故乡

  (2)现实中的故乡

  (3)未来中的故乡

  (4)故乡与祖国同构

  五、本文主题的探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1)茅盾先生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渴望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

  (2)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XX痛苦生活的现实,揭示产生这种现实的根源。

  (3)表达对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与信心。

  (4)表现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

  六、作业:

  1、课文中的水生和宏儿以后会有怎样的命运?发挥想象,为他们写一个故事。

  2、阅读经验积累:欣赏小说,要学会分析人物,因为人物是小说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分析人物时,不妨写一写人物小传,这是一个从整体感知到局部分解,再从局部分解到整体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才有助于进一步分析人物的性格,小说中的人物才会成为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阅读小说才有可能成为个性化的阅读

第一单元教案10

  学情分析:本课是入学教育的第一课,浙教版一(上)《品德与生活》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小学生进入小学生活才几天时间,对校园生活充满好奇充满信心,但又感到陌生感到拘束。始业教育至关重要,关系到小学生是否热爱学校,是否热爱学习,是否喜欢成为小学生。因此,教师应该想方设法使学生感受到小学校园的美丽,感受小学生活充满无限乐趣,同时,要及时提醒他们应该注意的事项,引导学生在小学校园生活必须注意的安全。

  教学总目标:1、认识学校的环境,了解学校设施的作用。2、知道学校里要注意安全,能区分错误的行为。3、能感受到学校环境的美丽并喜爱新学校。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认识学校的环境;感受学校环境的美丽并喜爱新学校。2、难点:了解设施的作用;注意安全并区分错误的行为。

  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认识学校的环境,感受学校环境的美丽;2、了解学校各种设施的作用;3、喜爱自己的新学校,为自己是其中的一员感到骄傲;教学重、难点:了解学校各种设施的作用, 喜爱自己的新学校。课前准备:1、鼓励学生仔细观察校园,区别与幼儿园的不同。2、认识一些设施,知道它们的名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初步感知1、谈话导入小朋友从幼儿园来到小学生活,说明小朋友们慢慢长大了。老师向你们表示祝贺!祝贺你们成为光荣的小学生啦!不知小朋友有没有观察过,幼儿园和我们的小学校园有什么不一样啊?2、录像感知老师先请小朋友看一段录像,边看边想,小学和幼儿园校园有什么不同?学生回忆、讲述小学和幼儿园校园的不同地方。(小学比幼儿园大多了,有很多花草树木,有爬竿沙坑;小学有大操场,有足球场,有篮球馆;小学有大大的阅览室;小学有电脑教室;小学有两个实验教室;教室里没有床了,没有厕所了……)3、小结过渡小朋友们真能干,发现那么多不同的地方。小朋友在这样的小学里生活高兴吗?是啊!我们的校园不但美丽,还有很多活动的地方呢。让我们仔细去认识认识吧!播放录像:展示学校校园环境和设施的实况。

  二、游戏激趣 提高认识不过,老师要看看,我们班哪对同桌的小朋友学会一起学习,能够说出老师出示的是我们学校的.什么地方?它们有什么作用?(一)、出示动画1、大操场:一头是足球场地,一头是篮球场地(或中间是草坪四周是跑道2、电脑教室:教室里整整齐齐摆放着一台台电脑3、阅览室:一排排的书架,书架上摆放着各种图书4、专业教室:一边是舞蹈教室有同学在跳舞,一边是音乐教室不时传出悠扬的乐声。5、卫生室:有校医,墙上挂视力表6、教室前的空地,一边是厕所——男厕所,女厕所(学会识别男女厕所的标记)(二)、想一想:学校里还有哪些地方给我们带来了方便?学生讲述出示一个场景的动画,定格,同桌说说。老师点击动画里的小人,告知答案。学生如答对了,请他(她)竖起大拇指,夸一夸同桌或自己,你(我)真棒!

  三、参观校园,真切感受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校园!1、认一认我们刚才所了解的地方。2、找一找我们刚才没有说到的地方。3、摸一摸,让我们脑海里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参观校园,师生边看边议,发现新的设施,摸摸、看看、想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知道学校里要注意安全。2、能区分正确、错误的行为。3、能对发生在身边的危险行为进行劝阻。教学重点:知道学校里要注意安全,能区分正确、错误的行为。

  教学难点:能对发生在身边的危险行为进行劝阻。

  教学准备:调查学校里哪些地方要注意安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画面再现欣赏美丽校园学生活动的情景。欣赏过程中教师可配话:上堂课,我们认识了美丽的校园,也走进了校园与她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我们的校园很美丽,小朋友在学校里努力地学习,快乐地玩耍。播放录像:展示学生在校园快乐生活的情景。

  二、故事讲述,提出问题1、师讲述故事:可是有一天,在美丽的校园里发生了一件令人不安的事情,有位小朋友和同学们在教室里追追打打,不小心被桌脚绊了一下,额头重重地磕在桌角上。只见这位同学的额角立刻淌出了血,血流到了脸上、身上甚至滴到了桌子上。原来这位同学的额角被磕出了很深的一道口子,这可把其他小朋友给吓坏了。他们赶忙叫来了班主任老师,老师见此情景急忙把这位小朋友送到了学校的医务室,并马上通知这位小朋友的家长。过了十几分钟,这位小朋友的家长匆匆赶到,将他送往医院。到医院后医生为小朋友缝了三针。2、交流看法:小朋友们,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在教室里追赶打闹很危险,自己受苦(疼痛),影响爸妈工作,老师同学也要担忧……教室不是活动场地,教室里桌椅多,容易磕碰,课间要做文明游戏……)穿插课中操:儿歌(可边念边配上适当的动作)我学老鹰飞飞,我学马儿跑跑,我学鱼儿游游,我学兔儿跳跳。我在美丽的学校,快乐得像只小鸟。出示配合故事的图片课件播放:儿歌配上音乐。

  三、辨析导行,争做安全小使者。(一)、辨析并训练1、出示几幅情况相对立的画面,请学生判断,谁对谁错?课间:满地打闹玩文明游戏路队:队伍歪扭,队伍中有同学用雨伞在打闹路队整齐上下楼梯:上下楼梯靠右慢行下楼梯几个台阶一脚跨下,坐在扶手上滑下……2、说说为什么,讨论:这样会造成怎样的后果?3、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呢?谁能来做做小老师,讲一讲该怎么做,或亲自示范给其他小朋友看一看。(拿雨伞排路队回家,尖的一端要往下;排路队训练……)(二)、联系实际,发现问题,树立榜样1、在我们的班级里,你看见有小朋友玩危险的游戏吗?(如:将身体整个儿趴到走廊的边沿上在消防玻璃边上玩耍在走廊上用手扔毽子……)看见这样的行为,我们该怎么做?2、你认为我们班级里哪些小朋友在安全行为方面做得比较好?学生发现行为规范生,表扬行为规范生,树立身边的榜样。出示相对立的图片

  四、课后延伸:啄木鸟小队在行动在我们的校园里,还存在着一些我们刚才没有谈及的不安全行为。让我们人人都来做安全小卫士,把安全牢牢记在心中,带上一双雪亮的眼睛,发现其他小朋友或者大哥哥、大姐姐在做危险事的时候进行劝说,你会吗?出示配合活动图片老师,您好学情分析本课是一年级小学生入学后继认识自己的校园后的第二课。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而言,入学只有短短的十几天,对自己的老师还不是很熟悉,所以,认识自己的老师,记住老师的特征,学会有礼貌地对待老师,同时懂得在校遇到困难时可以求助老师……从而初步培养师生之间互相关爱的真挚情感,是让小朋友尽快适应并喜爱小学生活的重要内容。适逢教师节,为此课的教学搭建了飞翔的舞台,让孩子在为自己的老师庆祝节日的情境和氛围中达成目标。

  教学总目标:1、认识老师,记住老师的特征;2、认识老师的办公室,懂得进出办公室的礼仪常规;3、感受老师对自己的关爱,懂得有困难可以去找老师;4、懂得在教师节之际,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爱。教学重难点:学习尊师礼仪常规,感受老师的关爱,并在实践活动中正确表达。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第一方案:(详案)

  教学目标:1、知道教师节,了解教师节的具体日子。2、认识并喜欢自己的老师,能够说出老师的特征,并能画出自己喜欢的老师。3、知道和感受老师的爱,懂得有困难可以找老师。

  教学重、难点:感受和表达对老师的爱课前准备:1、有关我国教师节的资料;2、歌曲《每当我轻轻走过老师窗前》或《我爱米兰》;3、赞美老师的诗歌;2、学生画画的铅化纸;3、学生带水彩笔。

  一、谈话引入,了解教师节。1、引导发现畅谈:小朋友们,今天走进校园,有没有发现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门口庆祝教师节的仪仗队;给老师送鲜花的学生;标语,一个个喜气洋洋的老师……)2、为什么今天会和往常不一样?因为今天是个不一般的日子,你们知道为什么吗?(教师节)2、了解教师节:你们知道,几月几日是教师节?(课件翻动日历,定格在9月10日)3、师小结:是的,9月10日是教师节,是老师们的节日。4、补充有关教师节的资料。

  二、认识老师,介绍老师。1、教师节,是我们老师的节日。那么,我们的老师是谁呢?你都认识了吗?2、“说一说,我的老师我认识!”学生介绍自己已经认识的老师,说说自己是怎么记住这位老师的?3、“猜一猜,他(她)是谁?”借助照片或者音像进一步认识各科老师:瞧,老师们都来了!(点击课件,一张张闪现老师的照片,学生随机叫出是×老师。)

  三、深情回忆,感受师爱。1、(课件出示所有老师的照片)你们喜欢老师吗?为什么呢?2、学生畅谈:要点:(1)因为老师工作很辛苦;(2)老师对我们很好,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们,对我们有很多的帮助。(引导学生详细回忆老师关爱学生的件件事情,结合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小结:a、老师教我们很多知识;b、老师关心我们的身体健康,身体不舒服的时候,老师会无微不至地照顾c、老师关心我们的生活,碰到什么困难,老师总是热情地帮助,比如让我多穿衣服啊,比如帮我擦汗啊,比如借我铅笔等学习用品啊……d、下课时,老师就像我们的朋友,陪我们玩耍e、……)3、小结抒情:是啊,

第一单元教案11

  第一单元 认识更大的数

  [教学内容] 数一数(第2-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体验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2、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 生活中的大数

  创设生活中的银行工作人员数钱的情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出示1张100元人民币,让学生说出面值。如果有10张、100张百元人民币是多少元?

  银行工作人员数钱时把100张百元人民币扎成一叠,是多少元?

  二、 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

  1、 认识十万

  一万一万地数,数到9叠人民币是多少元,在数的过程中让学生边数边拨计数器,以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当学生数到9万时,问:再加1万是多少?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交流,引出十万这个计数单位。

  2、认识百万,千万,亿

  通过一些数数推理认识百万,千万,亿。

  一辆轿车卖10万元,那么2辆、3辆、10辆多少元?同样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百万是多少?

  在学生认识亿这个计数单位时,可让学生充分想象。当说到10个千万是多少时,可让学生自己命名新的计数单位,在学生的各种命名中,老师引出亿这个计数单位。

  3、认识计数单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 巩固与应用

  1、 练一练第1、2题:

  第1题通过拨一拨、说一说的对应活动,巩固学生学习的新的计数单位。

  第2题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认识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关系,巩固对大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十进制数的计数方法满十进一的计数原则。

  2、练一练第3、4题:

  这两题首先要审题,明白数数的要求;其次学生数到满十进一时,老师可作一些追问,以明确什么时候进位。如果学生有困难,可借助使用计数器试一试。

  四、 作业:

  练一练5、6题。收集5-10个生活中常见的大数。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大数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万 万 万 计数单位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教学内容] 人口普查(第5-7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并能说出这些大数的意义。

  2、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重、难点]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数。

  [教学过程]

  一、 生活中的大数

  小组内交流收集的数据,并按大小进行分类。

  (可以引导学生将收集来的数据分成亿以内数和亿以上数,两种类型)

  二、 较大数的读法

  1、 讨论亿以内数的读法

  在读的过程中讨论总结亿以内数的读法

  2、 讨论亿以上数的读法

  在读的过程中讨论总结亿以上数的读法

  3、巩固与应用

  在组内每人进行读数练习,互相学习,互相纠正。

  做试一试第一题,在读数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大数的意义。

  三、 较大数的写法

  1、讨论亿以内数的写法

  在写的过程中讨论总结亿以内数的写法

  2、讨论亿以上数的写法

  在写的过程中讨论总结亿以上数的写法

  3、巩固与应用

  在组内每人进行写数练习,互相学习,互相纠正。

  做试一试第二题,在写数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大数的意义。

  四、比较数的大小

  1、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这是以前学过的内容,先出几个数让学生总结比较的方法。

  如将下面的数从小到大排列:

  1034 120 1043 9001 318 124

  2、比较更大数的大小

  让学生比较书上提供的人口普查的数据的大小,并将结果的实际意义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澳门的'人口数在这几个城市里是最少的;北京与天津的人口数都是1千多万等。

  3、 巩固与应用

  在小组内,将每人收集来的数据进行排序,并将结果的实际意义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五、作业:

  1、练一练 1、2、3、4

  2、在报刊杂志等媒体中收集一组有关国土面积、西部情况、海洋资源的大数的信息。

  [板书设计]

  大数的读、写

  亿级 万级 个级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万 万 万 计数单位

  1 2 6 5 8 3 0 0 0 0 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1 3 8 2 0 0 0 0 一千三百八十二万

  [教学内容] 国土面积(第8-9页)

  [教学目标]

  1、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2、体会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难点]

  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教学准备] 在报刊杂志等媒体中收集一组有关国土面积、西部情况、海洋资源的大数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 体会数据改写的必要性

  教师出示从媒体收集来的一组数据改写的实例。让学生比较同样的数据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让学生体会到数据改写的必要性。

  二、 探索改写方法

  1、 出示中国地图,了解一些省、市、自治区的土地面积。

  让学生读出这些面积,问:如果要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行改写?

  2、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改写的方法。

  3、 完成试一试第1、2题:进一步巩固改写的方法。

  三、 巩固与应用

  练一练第1题: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自治区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各地区具体的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情况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

  四、 作业

  收集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

  [板书设计]

  大数的改写

  为了读数、写数方便,有时需要把整万、整亿数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9600000 = 960 万

  10000000000 = 100 亿

  [教学内容] 森林面积(第10-1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能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重、难点]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的收集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

  [教学过程]

   一、小组交流收集的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

  交流收集的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并说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在各种分类中重点讨论精确数与近似数这两类数的特点,并让学生再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近似数。

  二、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出示说一说中的数据,使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了解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的方法。结合是试一试第2题的讨论,体会如何根据不同需要求近似数。

  三、巩固与应用

  做试一试第1题:汇报时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

  试一试第2题: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需要根据情况取不同精确程度的近似数。在本题中,可先让学生说一说三个近似值的精确程度,再出示下面的两个小问题,供学生讨论。在讨论时重点让学生理解取近似值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来确定的。

  讨论:重点可讨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四、作业

  1、练一练1、2、4

  2、从报纸中找5个精确数,5个近似数,你认为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用近似数。

  [板书设计]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1994年至20xx年我国造林面积统计是224318570公顷。

  精确到千公顷:约224319千公顷。

  精确到万公顷:约22432万公顷。

  精确到亿公顷:约2亿公顷。

  [教学内容] 练习一(第13-14页)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2、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3、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重、难点]

   1、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数。

  [教学过程]

   一、 多位数的读、写的练习

  练习一第1题:先回顾计数单位的顺序,再根据书中的数据说说它们是几位数,最高位在什么位上,并进行读、写。

  二、 多位数的改写

  练习一第2题:先复习多位数的不同数位上数字的不同意义。再进行数的改写。

  三、读写游戏。

  同桌间进行的游戏:第1步 一个同学读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读的数写数,经过几次读数,两人可交换角色;第2步一个同学写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写的数读数,然后交换角色进行。在同桌练习的基础上,可选派代表在全班进行比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多位数比大小

  做第4题:完成后说说比较的方法。

  五、 组数游戏:

  请每个同学准备一些数字卡片;然后请学生代表提出组数的要求,根据要求每个同学都摆一摆;接着,选择一部分学生所摆的数,供全班观察讨论。

  六、 有关近似数的练习

  讨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板书设计]

   练习一

  亿级 万级 个级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万 万 万 计数单位

  1 2 6 5 8 3 0 0 0 0 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1 3 8 2 0 0 0 0 一千三百八十二万

第一单元教案12

  学 习 目 标

  (1)了解任意角的正切函数概念;

  (2)掌握正切线的画法;

  (3)能熟练掌握正切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4)掌握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

  教 学 过 程

  一 自 主 学 习

  1.对于正切函数

  (1)定义域: ,

  (2)值域:

  观察:当 从小于 , 时,

  当 从大于 , 时, 。

  (3)周期性:

  (4)奇偶性:

  (5)单调性:

  2.作 , 的图象

  二 师 生 互动

  例1.比较 与 的大小

  例2.讨论函数 的性质

  例3. 观察正切曲线写出满足下列条件的x的值的范围:tanx0

  三 巩 固 练 习

  1.与函数 的`图象不相交的一条直线是( )

  2.函数 的定义域是

  3.函数 的值域是

  4.函数 的奇偶性是 ,周期是

  5. 求函数 的定义域、值域,指出它的周期性、奇偶性、单调性,并说明它的图象可以由正切曲线如何变换得到。

  四 课 后 反 思

  五 课 后 巩 固 练 习

  1.以下函数中,不是奇函数的是( )

  A.y=sinx+tanx B.y=xtanx-1 C.y= D.y=lg

  2.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

  A.y=cosx在第二象限是减函数 B.y=tanx在定义域内是增函数

  C.y=|cos(2x+ )|的周期是 D.y=sin|x|是周期为2的偶函数

  3. 用图象求函数 的定义域。

  4.不通过求值,比较tan135与tan138的大小

第一单元教案13

  学习要点

  合作方块游戏活动;初步经历计划与组织过程的锻炼。

  学习目标

  (1)通过游戏活动体会计划与组织的重要意义,培养合作精神。

  (2)通过制定考察活动计划,初步经历计划与组织的锻炼。

  怎样进行

  (1)引入活动

  本单元结合季节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营造一个走出校园考察的活动情境,旨在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在这种欲望的驱动下,利用考察活动的平台,让学生自己制定一个考察计划。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下面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到计划与组织的重要意义,本单元首先安排了“合作方块”游戏活动。教学时,一定要精心准备活动材料,周密组织教学过程,要让学生玩得高兴,玩得有序,玩出体会。

  (2)关于“合作方块”游戏活动的规则和教学过程:

  游戏准备:准备大小相同的纸,剪刀,每位学生取一张,分别剪成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规则图形,然后分组装成一袋,小组之间交换,作为拼图用的卡片。

  游戏规则:小组成员都拼出了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时,就完成了任务。率先拼完的小组获胜。

  游戏要求:游戏前,小组先讨论协商方案,制定实施计划;游戏时小组成员都从袋内取卡片,拼成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游戏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小组在活动中的表现,讨论和总结经验与教训,并进行集体交流,特别强调认真作好活动计划与组织工作的.重要性。

  (3)制定考察活动计划

  走出教室去亲近大自然,深入社会,这是令学生欢欣鼓舞的事。教师宣布下周六到大自然中去考察的消息后,启发谈话“刚才的游戏活动,我们已经体会到认真作好计划与组织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考察活动前,我们要做好哪些计划与组织工作呢?”引导学生分成小组,一起商议,并作好记录。

  由于这是探究过程能力训练单元的第一课,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我们对制定考察计划的方法做了适当指导,它是以卡通对话和样张的形式体现的,教学时教师要认真领会这一编写意图。这节课的下半时教学重点是制定考察活动计划,初步培养学生的计划与组织能力。如果教学时间不足,可以让学生课后完成,并告诉他们下节课要举行“考察计划展示会”,从而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2 考察计划展示会

  学习要点

  引导学生自主地总结出计划与组织项目清单。

  学习目标

  (1)启发学生自己比较、自己讨论、自己总结,使他们能够初步体验怎样计划与组织,悟出计划

  与组织的重要意义。

  (2)训练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学会欣赏他人,培养合作精神。

  怎样进行

  (1)考察计划展示会

  举行“考察计划展示会”是本节课和本单元的重点活动。教学时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让各小组将制定好的考察计划贴在展板上或黑板上,组织全班学生参观。也可以把各组的考察计划复印若干份,每组发一份,这样便于下面的讨论与总结。这一过程既是参观与学习的过程,也是比较与评价的过程。

  接下来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重点讨论“哪些小组的准备工作做得好?计划与组织的内容有哪些?”并让他们把讨论结果记录在“计划与组织项目清单”里。

  然后,进行集体交流与讨论,集思广益,统一认识,清楚制定考察计划的项目和计划与组织的要求。从而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需要说明的是教材里提供的计划与组织项目清单的内容,只是一个样张,决不是标准答案。教师要根据所选择活动的内容和教学实际,充分开发和利用本班学生的智慧,让他们体验怎样计划与组织,了解计划与组织的一般内容和要求,这才是本课的教学目的。

  (2)评选最佳考察计划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学生对怎样计划与组织有了新的认识。为了进一步提升每一位学生计划与组织的能力,下面让学生分组制定一个完整的考察计划,并且要从中选择适合全班考察的内容,评选出最好的考察计划,用来指导下周六的科学考察活动。

第一单元教案14

  第一单元 图形的变换

  第一课时

  课题:轴对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1和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2.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重点难点: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欣赏下面的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2)学生相互交流

  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3)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4)通过例题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例题1:

  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

  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作对称图形。

  二、课内练习。

  1.判断下面各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指出它们的对称轴。

  2.

  三、教学画对称图形。

  例题2:

  (1)引导学生思考:

  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2)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

  (3)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

  四、练习:

  1、课内练习一 -----第1、2题。

  2、课外作业:

  板书设计:

  轴对 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题:旋转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5~5页例3和例题4。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

  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

  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

  而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旋转”。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见过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

  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平移运动吗?

  2、生活中的旋转: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

  3.学习例题3:

  (1)与学生共同完成其中的一道题,余下的由学生独立完成。

  (2)对于有错误的学生,在全班进行讲评。

  4.学习例题4:

  (1)引导学生数时要找准物体的一个点,再看这个点通过旋转后到什么位置,再来数一数经过多少格。

  (2)先让学生说一说画图的步骤,再来画图。

  (3)让学生学会先选择几个点,把位置定下来,再来画图。

  (4)课件演示画图过程,并帮助学生订正。

  5.课内练习:

  1.第6页2题。

  2.第9页4题、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旋转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

  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课题:欣 赏 设 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7~1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3.学生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重点难点:

  1.能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利用课件显示课本第7页四幅美丽的图案,配音乐,让学生欣赏。

  二、学习新课

  (一)图案欣赏:

  1、伴着动听的音乐,我们欣赏了这四幅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

  2、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感受。

  (二)说一说:

  1、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2.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让学生边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完成第8页3题。

  1、这个图案我们应该怎样画?

  2、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二)拓展练习:

  1、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

  2、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

  四、全课总结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9页第5题。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

  图案1图案2

  图案3图案4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有广泛的应用。

第一单元教案15

  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词,关注本课多音字并在具体语境中区辨读音。积累四字词:远近

  闻名,欢天喜地,光鲜红润及表示人物心情的词语: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

  又惊又喜。

  2。会写13个生字,重点指导“舞”“熟”2个生字。联系课文理解词语“将信将疑”“又

  惊又喜。

  3。学会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用串关键词的方式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4。朗读训练重在指导人物对话,读出语气,读懂王大伯的言外之意,体会剪枝的学问是什么。进一步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打开话匣子,懂得去问,敢于去说)

  上课前,孟老师要先给大家出一道简单的数学计算题,(略停顿)听了我的话,不知你在想什么?(生答:语文老师怎么给我们出数学题?会是什么题目?我会不会?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各有想法。请看:学+问=?(生答:学问)(板书:学问)我总爱问个为什么?这学和问与学问有什么关系?(生谈)小小计算题里可有大道理,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学有思考,学中多问,问中多学,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上课!

  一、揭题导入,明晰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读一篇课文,叫《剪枝的学问》。会学习的孩子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剪”上下结构,上边一个前,下边一把刀,用剪刀剪。“枝”左右结构,左边木略窄右边支稍宽。齐读课题。学问,在词典中有三种解释:1。学识。(我的语文老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很有学问。)2。指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知识。(这是一门新兴的学问。)3。道理。(齐读)读过课文了,你觉得题目中的学问应该是哪种解释呢?(第三种)异口同声。说得对,课文不是在向我们讲怎样剪枝的种植知识,而是借剪枝向我们说明一个道理。

  二、认读生词,指导写字。

  师:老师仔细查看了大家的自主学习卡,发现圈出的难读的词不多,找个同学来读读。

  生:(读得非常准确)

  师:你也来读读!

  生:(字字清晰,声音响亮,能行吗?)

  师:一起来。

  师:再看要求写的字,大家认为最难写好的,主要集中在这两个字上:舞和熟。(呈现学生的学习卡)

  仔细观察,这位同学错在哪了?上来指着说。

  生:略

  师:你观察得非常准确,说得也清楚。

  师:(呈现打印出的字)这两个都是上下结构的字,可仔细看这俩字上下两部分的占格不一样,这个“舞”字,上下两部分平分了地盘,而“熟”字的上半部分体格强壮,占了四分之三的地盘。这时候,就看出四点底的绅士风度了,我不跟你争地盘,反而我还得写得尽量宽,把你上边给托住喽!你看汉字也讲和谐美!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范写)先写“舞”字:舞字头顶一卧人,横上四竖不可少,均匀排列像栅栏,长横为腰在中线,看好长短和间距,这校写来才匀称,一个舛字在下边,竖画出头脚站稳。再写“熟”字,左上享,横变提,右上丸,点莫忘,四点底,均匀列,一点朝左,三向右。请大家在课堂收获栏里,写一个舞,一个熟。

  生:练写。

  师:写完了,不要着急放下笔,对照着老师写的,看看哪一笔,哪部分没写漂亮,找到原因,再写1个。

  生:练写。

  师:简单评议,修改。

  师:不瞒大家说,课文我也读过好多遍的,发现文中的多音字好多呀。挑了几个难读的,读读看。(出示课件:疯长养分不禁结果)

  生:读(随机纠正,想另一个读音,组词区分)

  生:(读到“结果”有争议。)放到句子中就不会有争议了,谁读?(出示:桃树上结果了。我和爸爸比赛投篮,结果,我赢了。)

  师:读课文时,我总是很留意像这样的四字词语,把它积累下来。谁会读?

  “远近闻名”“欢天喜地”“光鲜红润”

  生:(读)

  师:明白这几个词的意思吗?

  生:明白

  师:那就把它表达的意思读出来。

  生:读。(范读)

  师:把它们送回句子,你们三个来,一人一句。(出示课件:

  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他家树上结的桃子总是那么大那么甜。

  浓郁的花香引来了无数的蜜蜂,它们欢天喜地地在花间飞舞。

  桃子成熟了,一个个光鲜红润,仿佛胖娃娃的脸蛋。)

  生:(提示读出词语的`意思)

  师:随机点评。你看这样读书,一下子就能让人听明白要表达的意思。

  师:这剪枝的学问是什么,这咱得找个内行人问问。谁呀?

  生:王大伯。

  师:这王大伯可会种桃树了,所以我们叫他——

  生:种桃能手。

  师:种桃种得好的叫种桃能手,那把猪养的膘肥体壮的,养得特别好的叫——

  生:(养猪能手),

  师:搭弓射箭能百步穿杨,射箭特别好的叫——

  生:(射箭能手)

  师:老师教学生教的特棒的叫——

  生:(教学能手)

  师:触类旁通,孺子可教。

  师:好,现在就这么一位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王大伯站在你面前,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王大伯,您种的桃树,桃子为什么总是那么大,那么甜?

  生:请有什么秘方?桃子那么大,那么甜?

  师:同学们满心的疑问,文中的我也是对此很感兴趣,特别好奇,用文中的一个词叫生:满怀好奇(贴在黑板上)

  三、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

  师:人人都说王大伯种的桃好,我“满怀好奇”地去桃园寻找答案。我的心情也在不断变化。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还有哪些写“我”心情的词语,划下来。

  生:(默读,画)

  师:你画了哪几个?读读。

  生: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

  师:我也找到了,(乱贴)你能根据课文内容,理顺“我”的心情变化吗?(找个同学)

  生:(摆)

  师:为什么这么排?(还能问几个问题吗?“我”先后去过几次桃园?分别是在什么时候?)

  生:(学生说理由)“我”先后三次,第一次是去年冬季的一天,第二次是春天,第三次是在暑假里。(板书:冬春夏)

  师:咱大家都来试着用上这三个时间和这四个词,(课件出示)说说“我”先后三次去桃园的发现及“我”的心情变化。很难噢,先自己小声说说。

  生:练说。

  (出示填空: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去年冬季的一天,我满怀好奇地走进桃园,见王大伯正在剪枝,我一脸疑惑。王大伯告诉我剪枝的原因,我将信将疑。春天来了,桃园红云片片,我盼望着能早日结桃子。暑假里,我又一次走进桃园,树上挂满了桃子,我又惊又喜,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还真有道理呢!

  师:你看,抓住几个时间,理顺“我”的心情变化,就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清楚了。

  四、品读对话,了解个中道理。

  师:让我们先来读读一进桃园。(呈现课件)谁来读?

  生:读。

  师:我就不明白了,我满怀好奇去桃园找答案,为什么又一脸疑惑呢?我疑惑些什么?

  生:看到王大伯剪枝,不明白他剪掉那么多枝条干什么。

  师:看到王大伯咔嚓咔嚓把好好的枝条剪掉,“我”心里也着急,就上前问——

  生:(读“我”的话。)“王大伯,您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

  师:王大伯没理,还在咔嚓咔嚓地剪。我特着急,上前继续问:——

  生:(读我的话)“您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

  师:王大伯还是没理,还在咔嚓咔嚓地剪,一根根粗壮的枝条落了满园,我着急地问?一起读。

  生:齐读。“王大伯,您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

  师:我看着被剪下来的好好的枝条,一脸的疑惑。我这样着急,王大伯急不急?他怎么说?(出示王大伯的话),谁来读?

  师:这么长一段话,读得非常流利。可我没大听明白他说的这番话,大家再来读读,看你真正明白了吗?

  生:(小声读)

  师:谁读明白了?你读,看能不能让我们听得明白些?

  师:读了这么几遍,王大伯的话什么意思?你能换个句式说说吗?

  (之所以剪掉————————,是因为————————)

  (剪掉————————————,是为了——————————)

  (因为——————————————,所以——————————)

  生:(说话训练)

  师:虽是短短三句话,可这是王大伯种桃多年的经验啊!他是怎么说这几句话的?注意提示语。

  生:笑了笑,充满信心地说。

  师:还要注意一个动作:抚摸(变色)现在你就是王大伯了,笑了笑,抚摸,充满信心地说,试着这样读读。

  生:练读。

  师:谁来读?我来读旁白,你读说的话。

  师:很流畅。

  师:从这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上,你又读懂了什么呢?

  生:胸有成竹地笑,笑我不懂,不用着急,听我给你说。很有信心,觉得来年这些留下的枝条一定能结很多的桃子。

  师:我们读懂了这些,那再读王大伯的话。师生分角色朗读。

  师:孩子,王大伯的话你相信吗?

  生:相信,种桃能手一定能种出桃子。

  生:有点相信,有点不相信。

  师:这就是“将信将疑”。有一半相信,有一半不相信,还可以说——

  生:半信半疑。或者疑信参半。(板书,学生记在书上)

  师:能不能读出这种将信将疑的心情?指名读

  生:( “剪去这些枝条,来年真的能长出更多更大的桃子吗?”)

  师:把“真的能”再突出点。

  生:再读。

  师:有进步了。

  师:春天到了,王大伯的桃园红云片片,春去夏来,“我”又一次走进桃园,啊!“我”看到了什么,让“我”又惊又喜?

  把我看到的以及“我”的心情读出来。(配乐“秋天思语”)

  生:读。(随机点评改正)

  师:“我”惊的是什么?喜的又是什么呢?

  生:惊,果然结了很多的桃子。(挂满)

  生:喜,桃子又大又红,光鲜红润。

  师:是呀,在这又惊又喜之时,我又想起了王大伯的话。一齐读。(出示课件)

  生:齐读。

  师:这番话,确实有一定的道理,用这个句式说说:

  剪去( )的,留下( )的,是为了( ),这就是剪枝的学问啊!

  生:说。

  师:(生活小常识)你知道吗?为了让果树能结更多更大的果子,果农都要定期根据树枝的疏密、好坏及阳光照射的需求给果树剪枝。种植庄稼、蔬菜也如此,都需要在其生长过程中不断的修剪、整理。比如,刚刚长出的玉米苗,生长密集的地方就要拔掉几棵,只留下一两棵,好让留下的玉米苗能吸收到更多的营养,茁壮生长……

  师:原来课文的结尾,是这么写的:(出示课件)读一读。

  师:减少是为了增加。很显然,这是文中的“我”通过剪枝悟出来的道理。减少——是为了——增加——那(出示课件:填空:减少( )是为了增加( )呢?)

  师:我想,想想生活中的很多事,还有我们人的成长是不是也和植物的成长一样呢,学了课文,你是不是有了更深的感受呢?请在学习卡上补充一下。

  生:在学习卡上补充。生谈。

  师:生活处处皆学问,做个有心人!

  推荐作业:把你这节课学到的好词佳句记在读书笔记本上,积累下来。

  果农每年都会给果树修剪树枝,有的果树一年要修剪好几次。原来,果树十分容易长枝条,梨树、桃树和苹果树,一年会长许多枝条,如果来不及去剪枝,枝条会越长越长,越长越密,最后连阳光也难透过。没有阳光,果实是长不好的。同时,给果树剪枝能保持供给果实的养料。还有,当树枝染上病虫害时,剪去得病的枝条,也能减少虫害的破坏。由此可见,果农给果树剪枝是为了让果树多结果。为了让它们多结果子,就应该剪去没有用的树枝。

【第一单元教案】相关文章:

第一单元教学反思10-20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07-03

开学第一课教案01-12

开学第一课教案03-15

中学开学第一课教案12-10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02-25

统编版语文四上第二单元教案《夜间飞行的秘密》09-27

最新开学第一课教案08-27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