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3-03-15 09:58:4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手拉手中的相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体会小数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交流、合作等活动,使学生体会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任然适用,并能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乘法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情简析与常见问题: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乘法的知识,以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定律。这位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目标课件页码

  一、情境导入

  1、课件播放希望小学的学习条件的图片。

  看到以上情境,你有什么感想?

  虽然希望小学学习条件艰苦,但是哪里的学生对杜顺,对学习都有强烈的渴望。通过对比,我们的学校有多媒体等教学设施,我们好幸福啊!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我们又要做些什么呢

  2、同学们都很有爱心,老师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某班同学们也和咱们班同学一样有爱心,他们帮希望小学买了一些学习用品和课外读物。

  出示教材第44页情境图。

  你知道他们都给希望小学的孩子们买了那些学习用品和课外读物吗?

  学生观察,看图畅谈感想。

  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看情境图后回答

  引导学生反思自我,激励孩子们更加努力地学习。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1,2

  二、自主探究

  1、淘气要给希望小学的3明同学分别买1本练笔本和1个铅笔盒,一共要话多少元?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先求什么?然后呢?

  2、多种方法尝试解决。

  肯定做得好的小组,你们同意以上做法吗?谁能说一说原因。

  笑笑要给希望小学5名同学分别买1本练习本和1本数学家故事,一共要花多少元?

  你们还记得我们之前学的`运算定律和运算顺序吗?

  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中,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定律也同样适用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同桌间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小组活动:有的用分步算式解决,有的用综合算式解决,

  小组汇报结果。

  学生说明理由。

  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问题。

  回顾整数的运算顺序和定律

  学生举例验证。

  使学生主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回顾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学生畅谈收获。

  板书设计:

  手拉手

  方法一:2.8×3=8.4(元)方法二:(2.8+6.1)×3

  6.1×3=18.3(元)

  8.4+18.3=26.7(元)

  小数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

  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也同样适用。

  作业设计:

  3、基础作业:练一练的第1----4题

  2、选做:练一练的第5题。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分析简单数据的过程,体会条形统计图的意义。

  2.初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会绘制简单条形统计图。

  3.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理解一格表示一个单位。

  难点: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会绘制简单条形统计图。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

  同学们,这是20xx年8月北京市的天气情况图:

  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个图片,大家能说说从中能了解哪些数学知识吗?

  预设:

  ①这是一个天气日历,上面有各天的天气状况

  ②有各种图片表示各种不同的天气情况

  ……

  提问:那么,这个月的'天气情况各有多少天?你能把它们清楚地表示出来吗?

  (二)探索发现

  1.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

  ⑴整理数据

  提问:你怎样才能知道这个月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呢?用什么方法可以分别统计出这些数据呢?先思考,再来交流。

  预设:数数

  追问:好的,这是最直接的办法。还有其他的吗?……

  小结:这一方法即方便,又不易出错。同学们找出的这些方法来统计数据都是可行的。

  ⑵表示数据

  提问:我们已经通过画“正”字、直接数数等方法统计出了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那么如何才能清楚地将他们表示出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吗?预设:画统计表、画“O”(象形图)……

  小结:好的,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将各种天气状况表示出来,可以画统计表表示,也可以画“O”(象形图)表示。开始

  ⑶分析数据

  提问:同学们都画完了吗?刚才呀,老师看到有同学是这样画的(出示PPT):

  追问:从这张表中,你知道了一些什么?

  小结:十分详细、也十分清晰地把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都表示出来了。

  提问:还有同学是这样表示的(象形图)——这个图把数据都表示清楚了吗?

  预设:不清楚,每种天气有几天还要再数,非常麻烦。

  过渡:今天呀,老师要为大家介绍一种新的表示方法,那就是统计图,一起来看看(出示PPT)——

  提问:从这幅统计图上,你们了解到哪些信息?

  预设:直条越长,数量越多

  追问:说明直条的长度是根据什么画出来的?

  追问:那么,在这里同学们注意到其中一格一格的小正方形了吗?一格就代表——(一天)。你们明白了吗?

  预设:明白了。

  追问:通常我们在画的时候呀,也要注意。(指Y轴)这条垂直射线也可以叫做纵轴或Y轴,在这里表示什么?

  追问:(指X轴)水平射线也可以叫做横轴或X轴,在这里表示什么?

  追问:也就是我们要进行统计的项目,对吗?

  小结:像这样用用条形的长短来表示数量多少的统计图,我们把它叫做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提问:那这样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呢?与象形统计图比较。

  预设:更清楚、更形象、更容易比较数据大小

  小结:条形统计图更形象、直观、具体,更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

  2.练习巩固,拓展提高

  下面打开课本,我们来做一做书本95页的题目。

  (三)课堂总结,畅谈收获

  提问:新课就学到这里,谁来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学会了画条形统计图、了解条形统计图的好处(优点)……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9~50页。

  教材分析:

  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活动一,教材给出了两种帽子的价格,通过计算得出皮帽的价格正好是布帽价格的5倍,进而引出倍数的概念。这部分知识是概念性的知识,学生接受起来有一个过程,因此在研究两数的倍数关系时,要给学生充分地思考和说理时间,不可急于求成。活动二,通过对比计算两组题目,揭示出一组没有余数,另一组有余数,在没有余数的一组算式中,被除数能被除数整除。通过对比,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倍数及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倍数判断方法的认识和理解。练一练第2题,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7、8、9、10的倍数,是《课标》的基本要求,要在学生尝试找的基础上,指导找的方法。如,7的倍数,就用7依此乘1、2、3、4……等数,即7、14、21、28……。教材还设计了猜数游戏的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有关倍数的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掌握倍数的概念。

  2、我能正确写出一个数的倍数,我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倍数。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心得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

  知道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用语言描述成倍数关系的两个数。倍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学生主持:

  今天我考考大家:一条裤子80元,一件上衣240元。这件上衣的价钱是这条裤子的多少倍?(找学生回答并进行适当评价);一本作文书16元,一本童话书6元。这本作文书的价钱大约是这本童话书的多少倍?(找学生回答并进行适当评价)。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异同点呢?

  (教师做总结后,自然引出课题并板书。)

  【设计意图:本节课所探究的“倍数”的问题与之前学生了解的“倍”的问题存在密切的联系。通过回忆旧知蔚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尝试小研究

  课前尝试小研究

  计算下面两组题。

  (1)40÷8=(2)43÷8=

  12÷3=11÷3=

  315÷15=637÷15=

  通过比较两组题的计算结果,我发现两组题的不同:

  教师讲解“倍数”的概念后,引导学生思考、交流下面的问题:

  1.我能举出几组倍数的例子:

  2.对于“倍数”,我想提醒大家:

  课上尝试小研究

  在1~50的自然数中,7的倍数有()。

  怎样找又快又全?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经历通过计算确定两个数的倍数关系,通过自己的尝试、交流,概括出这种新的两个数关系的含义。通过查找7的倍数,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倍数含义的理解;通过总结找一些数的倍数、总结方法,使学生认识解决问题寻求优化方案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三、小组互助合作

  组内交流尝试小研究。

  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的交流,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发言内容进行评价;3、组内讨论:通过探究你发现了哪些新知识,准备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进行有序的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交流有序、倾听认真、评价深入,小组交流才能真正有所成效。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梳理和概括,活跃学生的思维。】

  四、班级展示提升

  1.全班交流,师生评价。

  2.引向深入,总结方法。

  教师点拨:如果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举例:90除以18没有余数,我们就说90是18的倍数),一个数可能是几个数的倍数(如12是3的倍数,也是4的倍数);

  找一个数的倍数可以用这个数分别乘1、2、3、4、5……,一个数的倍数有无数个。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自己的尝试进行总结交流,加深对获取知识点认识,通过与前面学过的知识点比较、拓展,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

  五、教师点拨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或总结:

  1、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

  2、一个数的倍数有无数个。

  3、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4、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用这个数分别乘1、2、3……

  【设计意图:对于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学习,确保学生学习的扎实、有效。】

  六、挑战自我

  1.下面哪道题的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说说你的理由。

  156÷3992÷27351÷27

  【通过练习,强调、加深认识:“倍数”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2.判断对错。

  (1)28÷7=4,所以28是倍数。()

  【通过练习,强调、加深认识:“倍数”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2)6的倍数只有6、12、18、24、30。()

  理由:。

  【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一个数的倍数有无数个】

  (3)54是6的倍数,也是9的倍数。()

  【让学生感受一个数可能是几个数的倍数】

  3.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和9的倍数。

  填写图片摘要(选填)

  10的倍数9的倍数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求一个数倍数的方法。渗透集合思想。】

  4.找朋友。在下面的数中,找出有倍数关系的数。看哪组找的多。

  【进一步加深巩固学生对倍数的理解与判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使学生意识到解决问题最优方法的选择。】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七、反思梳理

  这节课你有哪些新的收获?你是怎样学到新的知识的?总结自己的表现。

  【培养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反思的习惯和能力。】

  八、拓展延伸

  一个数是7的倍数,而且比30大比40小,这个数可能是多少?

  【设计意图:让学生继续进行探究,巩固所学的知识,使学生的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入,知识的运用更加熟练。】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作者是怎么样逐层深入地提示课文的中心思想,表现中法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3、学习本文对话,通过人物对话,提示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

  二、课前准备:

  找一些有关中法友好往来的文章。

  三、教学课时: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

  一、提示课题。

  1、“心愿”的意思是会什么?

  (指心里的愿望、想法)

  2、课文写谁的心愿?

  (写一家普通的法国人和中国工作人员的共同心愿。)

  3、是个什么样的心愿?

  (修一座友谊的长桥,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二、理解课文内容。

  三、初读课文,自学新词。

  四、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17)写我与一位法国小姑娘的对话,说明小姑娘的全家都是是中国迷。

  第二段:(18--20)写小姑娘的爸爸两次去中国,把真诚的友谊带进了一个普通的法国家庭,使全家人都爱上了中国。

  第三段:(21--29)讲作者与小姑娘一家人的谈话,知道了小姑娘全家的希望:当架设友谊桥梁的工程师。

  第四段:(30)写修一座友谊的长桥,是中法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人物有哪些?

  2、“这是人最爱坐的长椅,因为我喜欢那几丛花,在春天的北京,这样的花是经常见到的。”这句话是怎么理解?

  3、哪些词语表现法国小姑娘对中国人民的.感情是纯真和朴素的?

  4、“闪耀着欢乐的光”说明书了什么?

  5、从小姑娘的回答说明书了什么?

  6、“我家有好多中国人”指的是什么?

  7、小姑娘熟悉中国人的相貌特征,原因何在?表现了什么?

  8、有感情朗读课文。

  六、课堂作业 。

  1、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段。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法国小姑娘怎么会知道我是中国人的?

  2、她说她家里有好多中国人,这是真的吗?表达了小姑娘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1、小姑娘为什么对中国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2、为什么把小姑娘的家称为“中国物品展览馆”?这说明书了什么?

  3、“是那些不说话的中国人,把真诚的友谊带进了一个普通的法国人的家庭,而且生根发芽,开出了美丽的花。”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指小姑娘的爸爸从中国带回了泥人,并陈列在家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爱。他的这种真挚感情感染了全家,连小姑娘也成了中国迷了。)

  4、小姑娘的爸爸向我介绍了什么?他是怎么样介绍的?

  5、“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有永远值得引以为荣的历史和文化,但是现在确实需要发展。你们的国家有巨大的潜力,这是谁也比不上的。”这一段话表达了什么感情?

  (表达了法国人民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赞美,对中国繁荣富强的期望以及对中国发展前途充满信心。)

  三、讲读课文第三段、第四段。

  1、“乞求”是什么意思?

  2、小姑娘到底“乞求”什么?

  (乞求爸爸同意带她去北京。)

  3、“用会说话的眼睛乞求着”说明了什么?

  (说明她的愿望是多么迫切、多么纯真)

  4、小姑娘的心愿是什么?她爸爸的心愿又是什么?中法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又是什么?

  (去北京当老师;希望女儿为法中人民作贡献;修一座友谊的长桥。

  5、课文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点明中心)

  四、总结全文。

  本文记叙了一位中国工作人员在法国巴黎的一个公园里同一家法国人进行友好谈话的情景,表达了法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反映了发展中法友谊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五、课堂作业 。

  1、完成课后作业 。

  2、有感情朗读课文。江江万春高东小学。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5

  学习阶段:

  水平二

  学习目标:

  通过多种练习形式发展跳跃能力

  学习内容:

  蹲跳起

  重点:

  初步学会蹲跳起动作。

  难点:

  做到两腿迅速蹬直、向上跳起。

  学习步骤:

  二、情景导入

  教师活动:1.教师组织队列起步走和原地的二列横队成四列横队走

  2.组织学生进行游戏《“8”字形接力跑》教师讲解游戏方法和要领。

  3.组织游戏。先组织一次试练,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纠正。继续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教师进行裁判。

  学生活动:1.观看同学的示范,认真的听教师的讲解。

  2.在教师的组织下热情的投入到游戏中去,并和同伴很好的配合进行游戏。

  3.在教师总结后认识到游戏中存在的问题要积极的纠正。并更好的完成游戏。

  组织:以四路纵队完成游戏。

  三、合作探究、掌握技能。

  重点:初步学会蹲跳起动作。

  难点:做到两腿迅速蹬直、向上跳起。

  教师活动:1.教师邀请同学做蹲跳起练习。并进行比较。

  2.教师进行动作的示范和技术要领的.讲解。

  3.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原地的蹲跳练习。并要提出哪位同学的动作完成的好跳动高。组织学生进行行进间的蹲跳练习。并组织学生看谁跳的快而好。

  学生活动:1.认真的看示范和听讲解。

  2.努力的完成练习把技术动作作好。同时要求更好的表现自己。体现出自己的优势。

  组织:四路纵队。

  四、放松练习,调节自身。

  教师活动:教师组织放松的练习。要使学生的身体尽量的放松。

  学生活动:积极的投入到放松练习中去。让自己好好的放松。为下节课准备。

  组织:在蹲跳练习完成的队列上。

  1、课后小结

  2、安排回收器材

  3、师生告别

  场地:操场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通过由低到高来观察物体,体会不同的位置看到的范围不一样。

  2、通过由远到近看景物,体会看到的范围越来越小。

  3、在实践活动中发展空间感。重点难点体会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范围不一样。

  教学准备

  课件、礼品盒、实物投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落实知识点

  一、创设情景

  课件演示,教师用语言描述:音乐响起(生日快乐),今天是淘气的生日,我们一起来为他祝贺。淘气家的桌上摆满了朋友们送来的生日礼物,机灵狗想看个究竟。

  (1)机灵狗先是站在地面上看;

  (2)然后抬起了前腿看;

  (3)还是站在凳子上看;

  (4)最后,它终于爬上了桌子上看。

  你能按照机灵狗四次看礼物的顺序,在下面的()里标出①②③④吗?课件展示图片。创设情景

  课件演示,语言描述。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由低到高来观察物体,体会不同的位置看到的范围不一样。

  二、实践感知

  1、小组探究:按照机灵狗的方法请尝试观察,并说说分别看到的是什么?

  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机灵狗先后看到的并标出①②③④。

  3、不知同学们在生活中也有过同样的经历,如果有你能和同学们说一说吗?

  想一想:机灵狗观察的位置有何变化?观察到的范围又有什么变化?

  三、实践探究

  1、说一说:小明沿小路向树林看守人的`小屋走去。

  先比较两幅图的区别,再说一说,哪一幅是在A点处看到的,哪一幅是在B点处看到的?说明什么?

  2、填一填:小明越走近房子,看到的树越()。

  3、想一想:小明观察物体位置的变化引起了什么的变化?有怎样的变化?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2、感受乡村生活得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得由衷热爱之情。

  3、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乡下和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以及拟人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描写方法,感受乡下美景。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读文复习导课

  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继续畅游在乡间的小路上,接着欣赏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景色,好吗?(出示课题,齐读。)

  2、回忆课文,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些动人的美丽景色?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青藤瓜架、鲜花翠竹、群鸡觅食、小桥戏鸭、庭院晚餐、纺织娘高唱)

  二、整体把握,质疑提问

  1、如果只让你用一句话,你怎样概括这些美景?

  (出示中心句,齐读。板书:独特、迷人)

  (课件出示:找出中心句,是总体把握文章的一种方法。)

  2、读书贵在质疑。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看谁善于思考质疑?

  三、举一:指导学习,总结方法

  1、学习“青藤瓜架”一段。

  过度:黄老师想先邀请同学们去青藤瓜架下看看,寻觅那份独特与迷人,好吗?捧起书来,我们来好好读读这一段,抓住那些让你喜欢、让你心动的语句来体会体会,把你的读书感受简单的写在书旁边,学会做批注,一会我们好交流,好吗?

  2、交流:说说自己从这一段中读出了什么,也可以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3、文中还用了几个动词写瓜和藤,你能找出来吗?(课件出示)

  4、这么多的优美词句,让我们把它们珍藏在心里吧!快

  5、小结学习方法,课件出示学习方法

  三,反三:选择学习方法,潜心读文,品味语言,感受情景

  1、过度:还有那么多的美景还需要老师带领吗?好,自己学。选择一个或几个学习方法自己学习,记着些批注

  2、带着自己的学习收获交流交流。

  3、学生读文,批注

  4、教师巡视,了解读书情况

  四、组织交流,感情朗读,进行文字训练

  1、过度: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你们专心读书的样子就是这课堂是最美的'一道风景!相信相信课文中的美词佳句、诗情画意或多或少都印在了你们的心里。来,做一个善于分享的孩子吧!谁愿意不你觉得最美的景色读给大家听,或者跟大家讲讲你的体会?

  2、组织交流,鼓励个性展示

  重点引导:

  ①青藤瓜架

  A、你觉得这些瓜架可爱吗?为什么?那些词语用得好?

  B、课件出示图片,引导感知

  C、感情朗读

  ②鲜花竹笋

  A、出示图片

  B、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片繁花吗?

  C、你觉得在描写竹笋时,有没有哪一个词语特别吸引你?为什么?竹笋探出头来会说些什么呢?

  D、女生来读花的妖娆,男生来读读竹笋的鲜嫩可爱。

  ③群鸡觅食

  A、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这些鸡多么悠闲啊!来,让我们多读几遍!

  B、乡下人家还会养些什么呀?比如————

  你能像作者这样写写吗?来,我们试一试(课件出示仿写引导)——,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从它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或是瞧见————————。

  ④小河戏鸭

  A、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B、想象说话

  即使——————,它们也从不吃惊。

  是呀,多么和谐的乡村生活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⑤看过青藤,赏过繁花,感受了小桥戏鸭,还有什么让我们留恋的呢?再来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吧!

  五、理清顺序,回归整体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带我们欣赏这乡下美景的?

  2、描写景物一定要有顺序,这样才有调有理。这一幅幅美景如图画般顺序展开,我们不得不深情地赞叹——(齐读最后一段)

  3、你们知道吗?读了这一课,黄老师一直被这篇课文所描绘的乡下美景深深的吸引着,打动着,所以呀,老师把这些内容做成了一首小诗,想不想一睹为快啊?

  在乡下

  在乡下,在房前

  那张满绿叶的长藤瓜架

  结满了多少水灵灵的故事

  在乡下,在屋后

  那幽幽翠竹绰绰花影

  把恬淡的日子摇曳成醉人的画

  在乡下,在场院

  鸡也悠闲鸭也欢畅

  小桥流水映红夕阳

  天也高啊地也阔

  天高地阔乡下人家

  六、布置作业

  1、你能像老实这样把你自己喜欢的一段课文改写成优美的小诗吗?

  2、背诵喜欢的段落,为他配上美丽的插图。

  3、搜集乡下生活或风景图片,了解乡下生活

  4、阅读链接熟读,背诵。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学会14个字以及新词,认读1个字。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父亲让小里根“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目的。引导学生增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勇于承担责任的意识。能够想象小里根把钱还给父亲时的情景,并把这一情景写成一段话。

  教学重点:理解父亲让小里根“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目的。

  教学难点:理解小里根父亲的做法。

  查阅资料:里根人物简介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自学生字和认读字

  教学重点:为阅读课文扫清障碍,读准字音,流利、正确。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自由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熟悉字音和字型

  读后问:你认识了哪些新的生字,请你用自己的识记方法介绍给大家。

  师指导生字:

  字音:即、怯、暂、

  字形:怒、恕、努

  固执:“执”读轻声

  2、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检查学生读书,并随时指导正确、流利。

  二、师生共同介绍里根

  三、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1、提示:抓住课文的主要意思或主要情节

  2、小组交流

  3、小组代表全班交流,师指导

  四、作业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继续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父亲让小里根“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目的`。引导学生增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勇于承担责任的意识。能够想象小里根把钱还给父亲时的情景,并把这一情景写成一段话。

  教学重点:理解父亲让小里根“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目的。

  教学难点:理解小里根父亲的做法。

  教学过程:

  一、默读课文,说说小里根的父亲和母亲在这件事上的态度和做法有什么不同?

  二、思考讨论:父亲为什么要借钱给儿子,并要儿子自己想办法还钱?

  小里根是怎样挣这15美元的?(引导学生思考父亲和里根的内心活动)

  读一读、想一想,分组讨论并全班交流

  三、 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责任的理解。

  四、 展开合理想象,练习写一段话

  1、 提示:小里根、父亲、母亲当时的心情怎样?他们会想些什么?他们的神态怎样?会有什么动作?

  2、 先想后说或者表演

  3、 开始写

  4、 写后默读修改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9

  设计思路:

  1.创设情境,尽可能地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感受,把学生领进一个触目可及的自然世界中,让学生对瀑布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诗歌教学应以读为本,在朗朗的诵读声中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感情,乃至熟读成诵,从而获得语感,内化为特有的语言心智。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瀑布雄伟壮丽的画面,获得美的熏陶,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理解重点诗句表达的意思。背诵课文。

  3.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4.会认“叠、喻、屏”3个字,会写“瀑、叠、涌、摊、喻、衬、屏”等7个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体会瀑布的壮丽、奇异。

  2.从诗歌美美的语言中,感受瀑布的雄伟与壮观。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弄清作者在不同观察点听到瀑布的不同声音和看到瀑布的不同景象,把看到和听到的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一)同学们,还记得唐代诗人李白写过的《望庐山瀑布》吗?我们一起来背背。从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写的也是瀑布,作者是现代诗人叶圣陶。

  (二)让我们一起动手来写课题。注意写“瀑”字,它的右下部分不是水,而是像一朵溅起的水花。

  板书课题:瀑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过渡:叶圣陶笔下的瀑布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边听边感受。教师配乐诵读诗歌。

  (展示课件第三屏)

  (二)多么美的小诗啊!同学们想读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地读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瀑布的?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展示课件第四屏)

  (三)检查读书情况。

  1.多种形式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展示课件第五屏)

  2.这首诗共有几个小节?指定同学分小节读书,评价。

  3.交流:诗歌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瀑布的?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板书:声音样子远近

  三、小结

  诗歌《瀑布》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写了瀑布的声音和样子,让我们带上对瀑布的喜爱之情,再次美读诗歌。

  四、作业布置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书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一)听写学过的生词。

  (二)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瀑布的?

  板书:声音和样子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首诗歌。

  二、品读课文,感悟诗的意境美

  (一)学习第一小节。

  1.诗人未见瀑布,先闻其声。瀑布的声音是怎样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一小节。

  2.交流,引导学生从瀑布的声音体会瀑布的气势雄伟。

  (1)“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什么是“叠叠的浪”?(叠叠就是一层又一层,前浪未平,后浪又紧跟着涌上来,后浪推前浪。)

  “叠叠的浪涌上岸滩”会发出怎样的声音?

  (展示课件第六屏)

  (2)“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阵阵的风吹过松林”会发出怎样的声音?

  (展示课件第七屏)

  (3)从瀑布的声音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完成练习题

  (展示课件第八屏)

  瀑布的声音像(叠叠的浪),又像(阵阵的风)。这样的声音说明了瀑布(气势雄伟)。

  3.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一小节,读出瀑布气势雄伟。

  (展示课件第九屏)

  (二)学习第二、三小节。

  1.过渡:还没看见瀑布就听见如此响亮的`瀑布声,接下来会看到的瀑布是怎样的?

  2.自由读诗歌第二、三小节,找出写瀑布样子的词句。

  3.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瀑布的色彩美与形态美。

  (1)“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在这个句子中“衬”字是什么意思?(映衬衬托)

  同学们能用上“衬”字来说句子吗?

  (学生造句有困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说句子如:绿叶衬着鲜花,使鲜花更美了。同学们洁白的校服衬着胸前的红领巾,使红领巾显得更鲜艳了)。

  在这句诗中,就是说瀑布在高高的青山衬托下,会显得怎样呢?(更白了,更加壮丽)

  (展示课件第十屏)

  让学生说说对此课件内容的感受。

  (2)“一座珍珠的屏”、“如烟,如雾,如尘”

  为什么说瀑布像“一座珍珠的屏”呢?在什么时候,瀑布如烟,如雾,如尘呢?

  (展示课件第十一屏)

  让学生说说对此课件内容的感受。

  (3)为什么作者写到的瀑布的样子,两个小节会不一样呢?

  (因为作者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瀑布的样子不同)

  (4)(展示课件第十二屏)

  小结练习。

  远望瀑布,瀑布好像(一道白银)。写出了瀑布的(色彩)美。走到近处,仰望瀑布又像(珍珠做的屏风)。一阵风吹过,水珠像(烟一样)轻飘,像(雾一样)白茫茫,像(尘一样)纷纷扬扬。写出了瀑布的(形态)美。

  4.指导读诗歌第二、三小节,读出瀑布的色彩美与形态美。(课件出示第二、三小节内容)

  5.欣赏到这么美的瀑布,作者会是怎样的心情呢?同学们是否也在读诗的过程中感受到了?

  6.把自己当作诗人,看到了瀑布,来到了瀑布的脚下,有感情朗读诗歌第二、三小节。

  (展示课件第十三屏)

  三、拓展延伸

  看到这么雄伟、这么壮观的瀑布,你们最想说什么?

  四、激情朗读,总结全文

  这节课,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观赏了雄伟壮丽的瀑布,让我们带上对瀑布的喜爱与赞美,齐读诗歌吧!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诗歌。

  2.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画。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10

  学习目标:

  1、认识垂线、平行线。

  2、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

  3、发展自己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学习重点:

  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

  学习过程:

  1、在一片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会有几种情况?分别是什么?

  2、什么叫平行线?平行线还可以怎么说?为什么要说在同一平面内呢?

  3、在同一平面内相交的两条直线又可以怎么分类?什么叫互相垂直?什么叫垂足?

  4、平行线、垂线和直线、射线、线段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一、说一说:

  生活中有哪些平行和垂直的例子。

  二、做一做:

  1、下面图形中哪组直线互相垂直,哪组直线互相平行

  2、判断:

  (1)正方形中相邻的两条边互相垂直。

  (2)两条直线相交,这两条直线一定垂直。

  (3)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

  (4)一条直线垂直。

  3、画一画

  (1)先用钢笔画一条直线,再用铅笔画两条直线和它平行,看一看,后画这两条直线是什么关系?

  (2)先用钢笔画一条直线,再用铅笔画两条直线都和它垂直,看一看,后画这两条直线有什么关系?

  三、折一折。

  (1)把一张长方形纸折两次,使一组对边与折痕互相平行。

  (2)把一张正方形纸折两次,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在聆听《乘雪橇》、学唱歌曲《雪花带来冬天的梦》中,学生能够感受到冬天给我们带来的欢乐。

  2.能听出乐曲《乘雪橇》的音乐风格及主题旋律在乐曲中出现的次数。

  3.能用优美动听的声音准确地演唱歌曲,表达出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4.能准确的表现带有升记号的音符。

  【教学内容】

  一、演唱歌曲《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二、欣赏乐曲《乘雪橇》

  【教学重难点】

  能完整而准确地演唱歌曲。

  唱准歌曲中的变音记号——升记号。能准确听出欣赏曲中主题音乐出现的次数。

  【教学准备】电子琴、光盘、歌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聆听乐曲《乘雪橇》:

  一、导入:

  设问:1.同学们在冬天做着各种喜欢的游戏,你们都喜欢哪些冬天的游戏呢?

  2.老师小时候最喜欢打雪橇了,你们是不是也很喜欢呀。你能说说大雪橇时的情景吗?

  3.老师这里有一段音乐就是表现打雪橇的情景的,请你听一听。

  二、熟悉乐曲主题旋律。

  1.随琴演唱主题。

  2.边唱边用动作表现。

  【设计意图】熟悉乐曲主题旋律,帮助理解音乐作品的变现手法。

  三、完整聆听乐曲《乘雪橇》。

  设问:1.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乐曲名字叫《乘雪橇》,请你听我们刚才演唱的旋律在这首乐

  曲中出现了几次?

  2.每一次的出现都有什么样的变化?

  3.乐曲这样的变化,表现怎样的情绪和情景?

  【设计意图】感受作者的意图,进一步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

  四、完整表现乐曲,边听边做动作。

  学习歌曲《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一、导入:同学们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

  设问:雪花与梦有关系吗?

  请你听一首歌曲《雪花带来冬天的梦》,请你听谁在做梦?

  是小朋友?还是小动物?做了什么梦?

  请你在歌词当中去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感受歌曲歌词的内容,帮助理解歌词的含义。

  二、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旋律。

  1.聆听歌曲范唱。

  看歌片找出有特点的地方。

  2.师范唱歌曲。

  3.试唱歌曲难点处。

  随琴演唱变音记号处。

  【设计意图】先解决歌曲中的难点。

  4.初次表现歌曲。

  随琴哼唱歌曲。

  5.再次表现歌曲。

  随着歌曲拍手伴奏。

  6.歌曲处理。

  (1)分析歌曲

  第一部分前八个小节,叙述性强,平稳、轻快。尤其四个告诉要轻,唱出对小动物的爱护之情。

  第二部分后八个小节是歌曲的高潮部分,注重了抒情性。表现了对小动物的亲切和喜爱,所以唱得要强。

  7.完整表演歌曲。

  8.歌词创编。

  设问:(1)歌曲中告诉了我们冬天到了一些小动物要冬眠了,那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们要冬眠吗?

  (2)请你把书上描写小动物的歌词,改写成你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9.演唱自己创编的歌词。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编意识。

  三、小结。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12

  【教材解读】

  《猫》是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15课,作者是老舍先生。这篇课文以朴实而生动的文笔介绍了猫的性格古怪和刚满月小猫的淘气可爱,感情真挚,文风亲切自然,语言平实,毫无雕琢,读后令人难忘。

  《猫》是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第四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写动物的,选编《猫》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继续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二是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2、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学习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过程和方法目标:

  以“自读,感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用事实说话的写作方法,体会老舍先生的语言魅力。

  【教学难点】

  1、 体会文中作者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2、 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课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出示以猫为背景的课题 猫),喜欢这种小动物吗?用一两句话说一说喜欢的理由好吗?

  (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说一说喜欢猫的理由。)

  有一个人也非常喜欢猫,他除了喜欢猫之外,还有一项了不起的本领——写文章。于是,他专门为猫写了一篇文章,文章写得太好了,就被编入了我们的教材,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猫》。板书:猫 (作者:老舍)

  学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过渡:之前老师布置大家用“五步读书法”预习了课文,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预习的效果。

  三、梳理框架,重点学习1——3自然段。

  过渡:老舍先生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凡大作家写文章最讲究的一点就是选取适合的材料。老舍先生写《猫》也是这样,他不是面面俱到,而是选取了两种猫来写,一是成年的大猫,一是未满月的小猫。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看看哪里写的是成年大猫,哪里写的是未满月的小猫。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大猫(1—3);小猫(4)

  师:下面,我们就重点通过1——3自然段的学习,感受老舍先生的语言魅力,体会其蕴含于字里行间对猫的感情。

  (一)学生分自然朗读课文。(教师借机点拨,指导投入感情读书。)

  (二)再读课文,划出中心句。

  师: 1——3自然段是围绕一句话展开写,同学再默读速想:1—3自然段围绕哪句话写的?

  (猫的性格的确有些古怪。)请同学们把这句话画下来吧。像这样根据了一段或几段主要意思的句子,叫什么句?(中心句)

  过渡:1——3三个自然段都是围绕:猫的性格的确有些古怪来写的。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自然段。

  (三)请同学们认真默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写出了猫哪些古怪的性格?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归纳并板书:老实 贪玩 尽职

  1、 指生读“老实”句。

  师:这两句话有什么关系?作者用了一种方法,让我们觉得这猫真的是太老实了?(学习作者用“事例”写猫的方法,真实可信。)请同学们用线画下举例子的句子。(师在大屏幕上涂红)

  2、请大家再看一看“贪玩”“尽职”的句子里,哪是举的例子?(指生回答)也画下来。(师在大屏幕上涂红)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运用两个关联词:任凭……也…… 非……不可……

  3、师生合作读课文。师读:猫的特点的句子,生读:举事例句。

  小结:这种举事例的方法,有什么好处?(真实可信,内容具体。)

  过渡:第一自然写了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那么二、三自然段又写了猫哪些古怪的性格呢?

  (四)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画下最能表现猫性格古怪的句子。

  交流汇报。

  第二自然段:指生朗读“高兴”句子。

  1、老舍先生从哪两个方面写了猫高兴时的表现?(动作 叫声)让学生圈出写猫动作的词:蹭、伸、跳、踩。

  2、从这几个词你觉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猫?(调皮、淘气、捣乱)这么调皮这么淘气,还给老舍先生捣乱,老舍先生为什么还喜欢它呢?(引导学生体会老舍先生爱猫如子的感情。)

  3、猫的叫声连用了四个词,还有一个特殊的描写声音的词——“咕噜咕噜”,只有在什么情况下,猫才会有这种“咕噜咕噜”的声音?

  4、淘气

  哪些地方写猫的淘气,找出关键句。还有从几方面写小猫的淘气?

  体会到:a.什么东西都玩

  b.玩起来不怕率跟头,也不怕撞疼

  c.胆子越来越大,逐渐开辟新的游戏场所。

  耍个没完

  小猫:淘气 枝折花落

  四、小结:

  在这一段中,老舍先生直接用事实说话,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猫古怪特点。而且,老舍先生用了极富变换的动词、拟声词、恰当的关联词把猫的调皮、好动、可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让我们感受了他的语言魅力。有人这样评价老舍的语言:(大屏幕出示)一、用字,活中求变;二、句式,长短相间;三、修辞,真切自然;四、语言,传神有味。

  五、拓展作业。

  老舍先生的爱好非常广泛,除了爱养猫外,还爱打拳、唱戏、说相声、养花等等。尤其是对花的喜爱非同一般,为此还写了一篇《养花》的文章。请大家认真阅读,重点标画:体现老舍先生爱花的句子。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13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画面,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作细致的咀嚼、推敲,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安静的内心世界,在课文丰富的情感世界中反复诵读,让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鲜活的语言,让平面的文字变成立体的画面,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和课文的人文意蕴,让学生真正体会盲童安静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

  4、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揣摩其中蕴涵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盲童的角度,体会小女孩安静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前游戏

  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猜猜描绘的是什么?

  一、谈话导入,叩解课题

  1、板书“春天”,谈谈自己眼中的春天。

  2、师:同学们是幸福的,因为你们能用眼睛去感受如此真切、如此绚丽的春天。可就有这样一些特殊的人,他们看不见蓝蓝的天空,看不见美丽的花朵,他们的眼前永远是一片黑暗。但他们的内心是否也是一片黑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一位盲女童的心灵,让我们看看这个名叫安静的女孩是怎样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触摸着春天的绚丽多姿,来感受春天无限的生机。(板书“触摸”)

  3、读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以动情的语言,激起学生走进安静内心的欲望,从而自然地走进学习的情境之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要求: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3、盲童安静怎样触摸到了春天,选用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来说一句和课文内容有关的话。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学会在阅读中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能力。)

  三、品读课文,透析“奇迹”

  1、出示阅读要求,学生自主读文,边读边思考:

  安静创造了哪些奇迹?在文中划出相应的句子,并认真读一读,体会它为什么是一个奇迹?

  2、展示交流,教师点拨,引导深入理解:

  (1)预设句子一: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A:指导理解“流畅”、“磕磕绊绊”。

  B;安静为什么能走得如此流畅?体会安静的聪慧和对春天的热爱。

  (2)预设句子二: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A、“竟然”是什么意思,安静本想拢住什么?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替换“竟然”?

  B、体验安静的感受,闭上眼睛,伸出手,和安静一起做动作,去触摸,去想象。

  C、一个鲜活的生命在安静的手上扑腾,引导安静来到了一个全新的地方,一个从没有体验过的地方,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

  D、我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安静,我仿佛看见她的内心,你看到了吗?说说你在安静心中看到了什么?

  3、感悟安静为什么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师:安静的眼睛虽然失明了,但在她的内心却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所以,当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时,安静仰起头来张望,你还对此感到奇怪吗?

  (设计意图:围绕“安静创造了哪些奇迹”这个话题,抓住课文中最为关键的词句或段落,引领学生调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发挥神奇的想象,去与课文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匹配、重组,从而建构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创造,学生用心去读书,用情去体验,从而走进文本,走进主人公,走进作者,想他们所想,感他们所感。)

  四、总结收获,情感升华

  1、师:安静虽然是个盲童,但她用自己的心灵来触摸春天,感受世界,她是多么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啊!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像安静这样创造美好生活的人。(播放舞蹈《千手观音》片段)

  2、无论是安静,还是这些舞者,她们想告诉我们的是:(生读)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3、课后拓展:搜集热爱生活的感人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字的感悟和影音的直接感观,对中心句的理解已经水到渠成,对生命的感悟已经上升到另一个高度,课后的拓展让学生的情感进一步迁移,内化。)

  第二课时(简案)

  一、感悟作者内心的感动

  1、再读课文5~7自然段,从另一个角度感悟人物内心。

  2、紧扣“感动”一词,读懂作者。

  二、交流资料,拓展阅读

  1、学生交流课后搜集的故事,教师相机补充。

  2、默读“阅读链接”,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3、再读中心句。

  三、学了课文,你想对自己说点什么

  四、作业设计(任选其中两题)

  1、写一写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3、办一期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板报。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14

  认知目标:

  1、能正对探究木头的特点提出观察试验的大致思路,并能更具自己的设计进行观察试验;知道探究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能对研究过程的结果进行评议。

  2、在探究木头特点的.观察试验活动中体验合作,尊重他人的观察试验结果;意识到不合理使用木头彩绘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3、知道木头是天然材料,了解木头的性能及用途。

  拓展性目标 :

  调查:一天中,一个中等大小饭店共用掉多少双一次性木筷子。

  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 各种木头、放大镜、酒精灯、导线、电池、小刀、锤子等。

  教师准备 多样木头、关于木头应用的课件及资料。

  活动时间:一课时

  活动过程:

  导入:同学们,那么观察过家里有哪些家具?使用什么材料做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

  活动一:木头有什么特点?

  1、学生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讲: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你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研究。也可以合作共同研究你们感兴趣的问题。

  2、制定研究方案

  小组分工,合作配合,制定研究方案,准备研究材料,发记录表格等。

  3、各组汇报研究方案

  说说要研究的问题,该采取哪些研究方法。

  讲:你们可以按照方案进行研究,在探究过程中,一定要一边研究,一边做好记录。

  4、学生进行实验研究

  5、汇报实验结果

  请各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有不同意见可以补充。

  小结:木头有哪些特点呢?有沉浮,轻的浮,重的沉;木头上有一圈一圈的年轮;干木头不导电;木头有软、硬程度;木头的花纹也不一样;……

  活动二:木头是天然材料;木头的用途

  木头是天然材料,在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节约木材。请同学们讨论交流,谈谈木头有哪些作用?

  1、小组讨论、交流

  2、小组代表说说木头的作用。

  小结:木头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天然材料,而且在其它地方用途很广。

  讲:你们知道木头是怎么来得吗?一棵树要经过很多年才能长成材。所以我们有珍惜木材。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珍惜木材呢?

  3、学生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汇报讨论结果。

  4、提出问题:哪些木制品可以选用其他材料来代替?

  学生进行讨论。

  小结:木材广泛应用于生活中,给社会生活带来繁荣,木材的过量使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不合理使用木材造成的后果是难以弥补的。因此,有些木制品现在已用其他人造材料来代替。

  自由活动:

  1、辩论会分甲、乙两组,就“使用一次性木筷是利是弊”展开辩论。通过辩论使学生明确“使用一次性木筷”带来的危害。

  2、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取对方的长处。

  拓展活动:

  调查:一天中,一个中等大小饭店共用掉多少双一次性木筷子。写出调查报告。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花猫性格古怪和它小时候淘气可爱的特点;

  2、抓重点词句,进一步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文。

  4、按一定顺序,有重点地观察一种小动物,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写作方法,练习写一个片段。

  难点:

  了解大花猫性格古怪、它小时候淘气可爱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教具准备:动画录相带

  一、说说我喜欢的小猫、(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同学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可爱的小生灵,他们的到来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美丽,可爱,小猫就是其中的一个。你喜欢它吗?说说你对它的印像。

  二、读读我喜欢的小猫(分析课文理解课文)

  著名的现代作家老舍先生也十分喜欢这些可爱的小精灵,那么他的笔下又是怎样一幅妙趣横生的群猫图呢?让我们去看看吧。

  1自读课文,找到你最感兴趣的部份,这部份的文字与你心中小猫的形象最一致。

  2老实,贪玩,尽职,高兴,不高兴,胆小,勇猛

  1)请你来读一读这段文字,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小猫的老实(贪玩,尽职,高兴,不高兴,胆小,勇猛)

  2)评一评,他读得如何?怎样读能更好的读出小猫的可爱形象?

  3)说一说你从哪些词感受到了小猫可爱的形象?

  在学生读的过程中,通过提问深入理解课文:

  如: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猫的贪玩的?(找出并板书重点词语:一天一夜、任凭……也。)

  猫的尽职又表现在什么地方?(找出并板书重点词语:闭息凝视、非……不可。)

  理解词语:为什么从闭息凝视、非……不可这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猫是尽职的?(讨论后明确:从闭息凝视可以看出猫捕捉老鼠时的专注的精神;从非……不可可以看出猫等不到老鼠决不罢休的决心。)

  问:课文在写猫的老实与贪玩之间,贪玩与尽职之间是用一个什么词连起来的?(讨论后明确:连接老实、贪玩和尽职这三个内容的词是可是,懂得可是这个词在文中的作用:意思上是起转折作用,语句上是起连贯作用。)

  轻读课文,思考:猫的老实、贪玩、尽职的性格与古怪有什么关系?(讨论后明确:老实与贪玩是一对矛盾,贪玩与尽职也是一对矛盾,而这些矛盾性格都集中在猫的身上,因此,猫的性格是古怪的。)

  集体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

  指名读第二节,思考并讨论:猫高兴时给人的感觉是什么?(结合解释:温柔可亲。)课文是怎样从猫的动作和叫声两方面写猫的温柔可亲的?(板书:蹭、跳、叫唤、咕噜。)

  提问:这里的几条小梅花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将脚印比作小梅花?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对猫的叫唤用了丰富多腔、变化多端来形容,可以看出什么?(讨论后明确:作者把猫的脚印比作小梅花,把猫的叫声说成丰富多腔、变化多端,可见作者是多么喜爱猫。)

  再问:课文又是怎样写猫不高兴时的表现的?(板书:无论……也)

  默读第三节,想想猫的古怪性格还表现在什么地方?(明确胆小与勇猛。)哪些词语反映了猫的胆小和勇猛?(讨论后板书:藏起来、不要说……就是……)

  4)齐读课文,共同体会作者笔下的小猫

  三、想想小猫的世界(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想象)

  如何你是一只()的小猫,它高兴或是不高兴的时候会有怎样的'语言或想法呢?你能演给大家看看吗?

  我是一只老实的小猫……

  我是一只胆小的小猫……

  我是一只……的小猫……

  四、演演我喜欢的小猫(内化理解,培养学生表达表演能力)

  让学生们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去演一演这些可爱的小猫,一方面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通力和表演能力。

  五,体会主人的心情

  看到这群可爱的小猫你有怎样的感情呢?说给大家听听。我们的老舍先生和你们一样,面对这些充满灵性的小爱伙,心中有说不出的喜爱之情,通过耐心细致的观察,小猫的形像才能跃然纸上。我们也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会发现周围有那么多可爱的事物,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再次有感情朗读一遍全文(可配乐)

  六,找找描写小猫的词语(积累词语,灵活使作词语)

  边积累边运用,在课文中积累词语并让学生造句。并给予指导,对不正确的地方进行指导。

  本课教学设想:

  本节课通过说,读,想,演,积累。来学习这篇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表演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生活给我们带来的乐趣。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生活。此外积极开展积累与运用。让学生充份从课文中汲取营养,打好良好的语文功底。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16

四年级《因数》教学设计05-12

四年级《白鹅》教学设计11-25

流程设计教学设计12-09

教学设计01-14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2-31

《白公鹅》四年级教学设计09-17

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设计09-02

四年级《去年树》教学设计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