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时间:2023-04-11 16:42:4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汇编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汇编15篇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

  【设计思路】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学的策略,不在于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在知识方面,懂得少许浅显的物理道理,知道一些较简单的物理现象,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物理规律;在能力方面,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一定的`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情感方面,他们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在物理方法上,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本节探究课学生面临着许多困难,首先实验探究涉及到的物理名词多,物距(u)、像距(v)、焦距(f)、实像、虚像;还有,要找到各种像应调整什么,如何调整,学生感到盲目;再有,从数据中要得出结论也不易,因此老师必须重视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导,同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3)乐于参加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小组讨论、多媒体演示。

  【教学准备】

  学生: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组;教师:多媒体课件。

  初中物理规律教学设计:牛顿第一定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2.认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并确认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经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

  2.能通过生活经验和大量事实认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学习科学思维方法。

  2.通过惯性现象的认识,树立交通安全意识。

  3.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由“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三部分内容组成。“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是研究力与运动关系的重要实验,做好这个实验并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猜想是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关键。

  运动和力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开始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直到伽利略和牛顿时代,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不仅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而且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人类思维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指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它是整个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要让学生完成对它的认识,最重要的是揭示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物体有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与生活联系紧密,人们有时可以利用惯性,有时应注意防止惯性给人们带来危害。

  重点: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难点: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

  三、教学策略

  首先以水平方向只受阻力作用逐渐停下来的日常生活实际为基础引出两种对立的观点,进一步用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两个伟人来强化这种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为核心,在基本的实验事实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结论。

  通过惯性实验展示运动物体由于惯性而表现出来的现象,以突出惯性维持其原有运动状态的实质。最后应用所学习的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四、教学资源准备

  斜面、小车、毛巾、棉布、木板、惯性演示仪、多媒体、实物投影等。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探究磁铁的有关性质。 2. 认识不同形状的磁铁。 3. 知道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

  4. 知道磁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

  磁铁的一些特征

  三、教学重难点

  学生独立探究,发现磁铁的性质。

  四、教学准备:

  各种形状的磁铁、回形针、针、线、水彩笔、卡纸。

  研究磁铁

  一、各种形状的磁铁

  二、磁铁的性质: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教学反思

  一开始,我就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参与科学学习活动。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指导者、参与者。所以在活动过程中,我直接教给学生实验步骤,让他们主动去实验,引导他们自主开展探究活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作用,调动他们的思维,保持他们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课堂呈现出这样几点问题:

  1、学生探究的意识不浓烈,在“玩”磁铁的时候很不关注现象,没有从现象有意识的`去思考磁铁有可能存在的性质。 2、学生探究的方法不多,只有部分科学素养较高的学生会想着用多种方法去探究性质,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应用了一种方法后就不去思考别的方法。有的学生方法应用也不妥当,拿着磁铁在做拼图游戏,一点也没考虑到这种方法是否能探究出磁铁的性质。 3、以小组的形式在探究,但小组成员间真正的交流很少。

  身为科学课程的教师,应该悉心地钻研教材,灵活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掌握好学生的学习状态、心理动态。争取让每节课成为成功课,不留有遗憾。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3

  【设计思想】

  本设计在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同时,渗透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民主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并通过实验操作的方法加深理解。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观察法、探讨法、演示实验法、训练法,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物理》(沪科版)八年级第八章第一节压强第136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压力的概念和方向,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并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计算,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论证、概括出规律性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究实验中,体会到客观规律的可认识性和有效的利用规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研究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

  【学情与教材分析】

  1.学情分析

  对于初中二年级的农村学生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都不相同,这年龄段的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胜心理特点,且大多思维活跃,可塑性强,学习积极性高,平时由于注意激发学生的认识需要,使学生对物理有兴趣,学习有信心,且课堂气氛好,师生配合融洽。

  2.教材分析

  压强的概念是贯穿本章的核心概念,是本章后三节的基础,教材的编写采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路.压力和压强的概念及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本节的教学重点,用压强知识解释和解决问题和制定计划、设计实验、分析、论证、交流、评估、最后概括出规律的方法的掌握,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图钉、方砖、泡沫塑料、水果刀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教师提问:

  1.大家见过怎样用斧子砍树吗?是用斧刃砍,还是斧背?为什么? 2.同学们观察过自己的书包带子吗?觉得宽带子好,还是细带子好,为什么?请大家拿出你们的三角板,按书中图的方法做一做.感受有什么不同,知道是为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道理。

  二、新课教学。

  前面我们学过重力,弹力,摩擦力,浮力等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力——压力

  对于压力我们分析一下,我们知道压是个动词那么那我同学来给我们演示一下压这个动作。请同学演示自己据一些例子

  请画出在下面四种情况下支持面上所受力的方向。

  在物理学中,将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分析重力与压力的区别?以放在物理课桌上的课本为例。

  分析归纳:

  课本受到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桌面受到压力的施力物体是课本。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压力的方向是垂直于接触面的。

  1.感受压力的效果。

  2.实验探究

  发给每桌一个图钉,请学生用食指和大拇指轻轻地夹着图钉,感受一下,为什么两个手指的感觉不相同呢?

  举例:为什么人在雪地上行走时脚容易陷进积雪中,而穿上宽宽大大的滑雪板时不仅不会陷进雪里,还能在雪地上滑行?

  1.压力的作用效果。

  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情预设:学生的猜想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针对实际情况做好引导工作,为引入演示实验做好铺垫。)

  学生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和压力的大小有关,或猜想还与其他什么因素有关。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两个因素有关。所以,用控制变量法,控制受力面积相同,研究压力大小对作用效果的影响;再控制压力相同,研究受力面积大小对作用效果的影响。

  选用器材:两块砖和一泡塑料。

  设计意图:把两块砖和一块砖分别放在泡沫塑料上所产生的压力大小不同,但把两块砖叠起来平放与一块砖平放的受力面积相同,因此,可以比较出压力的大小对压力效果的影响;把同一块砖平放与立放能保证压力相同而受力面积不同,可以得出受力面积对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

  参照课本实验。

  (1)把一块砖平放在泡沫塑料上,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

  (2)把两块砖叠放在泡沫塑料上,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

  (3)把一块砖竖放在泡沫塑料上,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

  收集证据:图(a)、(b)受力面积相同,但压力不同,图(b)受到的压力大,产生的形变大,作用效果明显。

  图(a)、(c)压力相同,但受力面积不同,图(c)的受力面积小,产生的形变大,作用效果明显。

  分析论证: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压强的计算

  3.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压强的计算公式为:P=FS。(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压强的单位是由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单位组成的复合单位,写作“N/m”,物理学中称为帕斯卡。帕斯卡是非常小的单位;我们把三粒芝麻压成粉,均匀地分布在1cm2的面积上,所产生的压强约为1Pa。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信息窗”,让学生对帕斯卡有所了解。

  【知识链接】

  帕斯卡是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1623年6月19日生于法国克莱蒙费朗,1662年8月19日逝世于巴黎,享年39岁。

  帕斯卡在物理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对流体力学、静力学和大气压强的研究。

  托里拆利实验的消息传到法国后,引起了帕斯卡的极大兴趣,在1646年10月,他几次重复了托里拆利的实验,均获成功。1646-1647年,他准备了几根长度约12m的各种形状的玻璃管,把它们固定在船的桅杆上,分别用水和葡萄酒做实验,帕斯卡根据这次实验的结果,在1647年10月出版的《关于真空的新实验》一书中指出,管内出现的空隙确实是真空。

  帕斯卡还做过大气压随高度变化和虹吸现象的实验。1648年9月19日,帕斯卡让他的内弟佩里埃把气压计带到克莱蒙附近高约1000m的多姆山,在山上进行实验,看出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山顶比山脚的水银柱高度低8.5cm);他自己也在巴黎的圣杰克塔顶做过同样的实验。帕斯卡把真空存在的论证和大气压强联系起来,进而把两者放在更为一般的“流体平衡”理论中来加以阐述,说山顶实验使他“亲眼看到自然界中最轻的流体——空气和最得的流体——水银之间的平衡。”

  实际应用:比较坦克与图钉所产生的压强。

  例题:一辆质量为12t的坦克,每条履带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是1.5m2;一颗图钉尖的面积是0.05mm,手指对图钉帽的压力是20N。试比较坦克对地面的压强与图钉尖对墙的压强的大小。

  已知:坦克的质量m=12×103kg,履带面积S1=1.5m2,图钉所受压力F2=20N,面积S2=0.05mm2。

  求:坦克对地面的压强P1和图钉尖对墙面的压强P2,并比较其大小。

  解:坦克对地面的压力:F1=G=mg=12×103kg×9.8N/kg=1.18×105N。

  地面的受力面积:S1=1.5m2×2=3m2.

  坦克对地面的压强:P1===3.93×10Pa。

  图钉尖对墙的压力:F2=20N。

  墙的受力面积:S2=0.05mm2=5×10-8m2。

  图钉尖对墙面的压强:P2==4×108 Pa。

  比较可知,图钉虽小,但是它对墙面的压强却远大于坦克对地面的压强。设计意图:通过对压强的.相关计算进行练习,加强对于压强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和应用.

  交流与讨论:

  估算自己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行走时和站立时的压强一样吗?如何估算每只脚的面积?

  采用的方法:割补法测面积。

  根据质量计算重力,得到人对地面的压力,代入公式P=FS进行计算。

  4.压强的增大与减小。

  提出问题:怎样才能增大压强?怎样才能减小压强?

  分析归纳: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可以增大压强。

  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可以减小压强。

  应用:

  (1)把两个核桃同时放在一只手上捏,由于两个核桃互相挤压,其接触面积非常小,产生的压强很大,很容易把核桃压开。

  (2)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它的科学道理是什么?

  答: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的应用:钉子、箭头、刺刀、长矛等。

  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的应用:建筑物的地基、载重汽车的轮子比普通汽车的轮子多、学生的书包做成双肩背且背带做得比较宽。

  三、课堂小结。

  1、基础知识。

  (1)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相互接触,并相互挤压的那部分面积叫受力面积。

  (3)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公式:P=FS,单位:Pa。

  2、研究方法。

  通过猜想、分析、制定实验计划、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分析论证得出压强的规律。

  四、课堂反馈。

  1、推土机对地面的压力也很大,为什么它可以在土路上工作而不陷入泥土中?

  (答案: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

  2、往地里打桩,为什么要把桩的下端削成尖形?(答案: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3.书包的背带为什么要做得很宽?(答案: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

  4.将边长为3dm的立方体铜块放在上表面面积为100cm2的水平放置的铁块上。求铁块上表面受到铜块的压强是多少?(铜的密度P=8.9×103kg/m3,g=10N/kg)

  分析:找到受力面积是解决本题的关键,铜块的底面积900cm2,大于支持面的面积100cm,所以受力面积是100cm。(答案略)

  【设计思路】

  1.本节从学生常见的但没有思考过的现象引入新课,意图引起学生的学习物理兴趣;再介绍压强的铺垫重点知识压力,通过对四个图例的分析来理解压力的的概念;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用演示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为了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压强的概念;之后对压强的相关计算进行练习,并口头解释压强现象,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找增大与减小压强的方法,突出物理学是描述自然现象,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学科。

  2.在教学过程中总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通过演示实验的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精神。

  3.本节课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结论,培养了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通过对压强的相关计算进行练习加强对于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和应用。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4

  《力》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学生对力既“熟悉”又“陌生”。其中的“熟悉”是指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有大量关于力的“前概念”和常识,生活中也有大量与力相关的词语,学生似乎对力是很”熟悉”的。“陌生”则是强调力是一个基本的物理概念,它有特定的内涵和科学的介定,有丰富的物理内容,这方面对学生而言又是陌生的;也缺乏对力的相互性的认识,如一般认为:磁铁对铁有吸引力,铁对磁铁则没有吸引力。所以教学从“熟悉”入手,充分关注和利用学生的经验,让学生不逐步断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经历一些科学探究过程,感悟一些科学方法,把学生引进科学的力世界,把“陌生”变为科学意义的“熟悉”。

  [教学目标]

  新〈〈课标解读〉〉指出:传统的科学教育以传授自然科学知识为主,即向学生讲授自然科学的一般规律,把大量知识灌输给学生。而现代科学教育观则认为,科学教育除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外,还应重视对学生探索兴趣及能力、良好思维习惯与创新意识等的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即从强调科学知识内容获取向理解科学过程转变,从强调单纯积累知识向探求知识转变的科学观。在这些基本理念的基础上,新课程制定三维培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由此可明确,本节课应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的概念;

  (2)认识力的相互性;

  (3)认识力的效果。

  2、过程与方法:(1)掌握对各种不同的现象进一步观察、比较、分析,找出它

  们的相关性和共性进行科学概括、归纳的基本方法;

  (2)由单一的传授知识和接受学习转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

  身体验和分析、交流与合作,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掌握科学

  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由单一的传授知识和接受学习转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和分析归纳;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及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教学设计与过程]

  1、新课引入:上一章我们了解了光的传播现象和规律,除了声、光现象以外,力、电也是我们生活中常碰到的现象,今天我们就先来了解“力”。

  [演示]:a、提起一桶水;b、请同学拉健身弹簧。

  [提问]:平时我们说 “努力学习”、“用力提水”这两句话,哪句是描述力的现象呢?

  [启发]:我们能否举出一些力的现象?

  2、 力的产生

  [引入]:(记录同学举出的例子)

  列表:

  人对球 踢

  马对车 拉

  [启发]:有生命的物体能出力,没有生命的物体是否也能出力?

  (记录同学举出的例子)

  车对地 压

  磁铁对磁铁 吸引、排斥

  [小结]:物体对物体 作用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加深理解提问]:相接触的物体间有力的作用,不接触的物体间能否有力的作用?

  [演示]:a、大U形磁铁吸引一堆大头针;

  b、通电导线相吸引/排斥(用锡薄做导体)。

  3、力的相互性

  [引入]:下面我们进一步探讨:形形色色的力,在物体对物体作用的时候,有什么共同规律?

  [启发]:两食指相扣,有什么感觉?如果松开其中一个,会怎样?

  [学生活动] ??

  [引导]:手指钩手指,感觉力是相互的;一个手指不出力另一个也没法出力。

  [实验探究] :(后附分组实验提示)

  [提供仪器]:弹簧测力计两个、水槽一个、泡沫块两个(在其

  中一块泡沫的两头固定两颗螺母、在另一块的两头固定两小磁铁,然后把外观包装成一模一样)。

  [学生活动与交流]:??学生借助实物投影仪上讲台介绍自己

  设计的实验,总结结论??

  [引导]: a、使用两把弹簧测力计,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等大的,且同时变化; b、浮在水面的泡沫小船,能判断出哪条是带磁铁吗?不行:若两个同时放手,则向中间靠拢;若固定一个,另一个将被吸引过来;说明磁铁吸引螺母的同时,螺母也吸引磁铁。

  [小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作用的同时,另一个物体也对它作用;我们把其中一个物体称为施力物,另一个叫受力物;但要注意其实它们既是施力,同时也受力,只是研究时侧重点不同。

  4、 力的'作用效果

  [引入]:怎样才知道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

  [实验演示]:磁铁改变钢球运动方向、弹簧挂重物后发生形变

  [学生实验]: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提供仪器] :大玻璃板一块、象棋子三只、一胶袋水

  [学生活动]:a、弹棋子b、把水袋放在不同接触面上,观察

  接触面的形变

  [小结]:力能改变物体运动方向和使物体发生形变。

  5、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实验丰富,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基础上建立抽象的力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环节紧凑,过渡自然,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为后继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节课由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切入,在民主活泼的氛围中,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验活动学习力的知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教学目标较好地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另外,分组活动、参与式交流等探究教学方式的运用,学生的手、眼、脑全方位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锻炼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对力的相互性是较难深刻理解的,所以它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要让学生亲自去体会,然后根据现象归纳出结论,这是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能力的好机会,也是引导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启蒙阶段,切不可包办代替。所以教学的关键是要设计好实验。本节课最突出的优点是实验丰富,设计巧妙到位,使课堂丰满紧凑,兴趣盎然。以下对个别实验进行简单介绍:

  1、 关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探究实验:

  [制作方法]:取一泡沫板,从中切割出两块长5cm、高1cm、宽1cm的长方体,把两块小磁铁(可从挂图磁贴中撬出)固定于泡沫条两端,把两个与磁铁质量相当的螺母固定于另一个泡沫条两端,然后用防水胶布将两者外观包装成一样,这样,两艘“泡沫小船”就制作完毕。提供水槽和水。

  [问题设计]:请同学们试一试能否用实验的方法分辨出两者?

  2、 关于“磁铁可以改变钢球运动方向”的演示实验

  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钢球在水平桌面上的直线滚动(如让一颗钢球从一个斜槽中滚到桌面上后自由滚动)。然后,在钢球滚动的轨道附近放一磁力较强的磁铁(可多条条形磁铁并拢在一起)。再让钢珠从斜槽上滚下,就可看到钢珠偏离原来 的直线、改变运动方向作曲线运动。实验时要注意调整钢珠滚动的速度(即释放钢珠的高度)。如果速度太快,轨道改变就很不明显;如果速度太慢,则钢珠可能被磁铁吸住。同时还应调整安放磁铁的位置,以取得最佳效果。(调整好 位置后可做下记号,提高实验成功率)。

  附1:分组实验提要

  一 科学探究:力的相互性 1 提出问题:手指扣手指

  (1)同时向外拉时,手有什么感觉?

  (2)能不能做到只有一只手出力而另一只不出力? (3)为什么?

  2 猜想与假设:

  3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4 进行实验<1>选择实验仪器<2>实验方法与步骤

  5 交流与合作6 得出结论

  二 力的效果

  实验1:一塑料袋水,提起来观察其底部的形状,再将它放在不同表面上,观察接触面有什么变化?

  实验 2 :用玻璃板与棋子,实验探究:力的作用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什么变化?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简单电路在生活中的运用实例、

  2、会根据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分析简单电路的结构、

  3、通过简单电路的设计和线路连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简单电路设计的思路和具体方法,设计电路是难点,实验中的难点是如何正确地连接电路。

  三、教学方法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和交流生活中采用简单电路的实例、

  四、教学仪器

  天鹅城堡电路模型学生实验电路元件(包括两节电池、两个单刀开关、一个灯泡和灯座、一个蜂鸣器、六根导线)

  五、教学程序设计

  1、引入

  迪斯尼城堡大家都听说过吧?!它的'原型取自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新天鹅城堡,这是新天鹅城堡的模型。这么庞大的建筑,要看管起来相当困难,为此,我们今天就来为新天鹅城堡设计一个报警系统。

  2、主要内容:报警电路设计和学生连接实验电路图

  例题:设计报警电路

  闭合报警系统的开关S时,指示灯亮,报警铃不响;当不速之客进入大门时,报警铃响。

  以天鹅城堡报警电路为例,介绍简单电路设计的步骤分为五步:

  第一步是分析需要哪些电路元件;

  第二步是分析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

  第三步是判断开关和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

  第四步是画出电路图,再连接电路图;

  第五步是对照检查。

  在学生画出电路图后,对电路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对称性和对应性为原则,对学生电路图进行优选和评价。还应对例题的设计思路重新梳理,弥补学生设计电路时思维和认识上的不足。

  在学生实验前,应先强调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①这是一个蜂鸣器,红色导线这端是正极;

  ②连线的过程中开关要一直处于断开状态;

  ③接线时,先摆位,再顺次连接;若遇到并联时,先连接其中一条支路;要试触。

  在学生实验中应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指导,可以让已完成实验的同学去帮助实验未完成的同学完成实验,使学生课堂上的时间能够充分利用。

  3、课堂练习:安全带未系提醒电路

  45秒的公益广告《Heaven can wait, belt up!》讲述了安全带的重要作用,因此,安全带未系提醒电路具有保障生命安全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行驶时,驾驶员必须使用安全带,安全带未系提醒功能电路的原理是:

  ①司机坐在座位上,相当于闭合开关S;

  ②系好安全带,相当于闭合开关S1;

  ③当司机坐上座位,若未系好安全带,指示灯亮;若系好安全带,指示灯熄灭。请根据以上要求画出电路图。

  六、小结

  对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和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小结。

  七、思考题:

  车门未关提醒电路

  汽车仪表盘上都有一指示灯,用它提醒司机车门是否关好.四个车门中只要一个车门没有关好,该指示灯就会发光,请设计电路图。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6

  一、传统教学设计中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

  1.教材第一的思想左右着教师的教学。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在传统教学中,教科书有绝对的权威。教师的教要严格根据教材展开,而且教学的答案不允许更改和变通,考试有着标准答案,这个答案就在教科书上。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没有丝毫的自主性,严格按照教科书的内容设计教学和实施教学。然后,教师的教学过程便成了对“教案”的照本宣科,一堂课基本上是按教师的预先设计进行的,当教学设计环节完成后,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至于学生掌握多少,掌握到什么程度,要到考试时看学生的分数才知道。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因素被忽略,有时甚至成为阻碍教师实施教学的不利因素,因为学生有时提出的问题并不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因此,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没有活力的,一方面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教师教得辛苦,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学习体验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学生的疑问不能得到解答。在应试教育的价值取向下,他们不得不学习那些不想学、不愿意学的知识内容,从这一方面说,学生学得很苦,而且凭记忆学到的一些书本知识不能直接运用于实际,更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

  负担。最重要的是在教师的教学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忽视的地位,无法实现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2.忽视学生的主观感受和学习过程。

  传统教学理念关注的是教学的结论,以及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记住这些结论,而不在乎学生的主观感受和学生有没有经历应有的学习过程。而学生的主观感受和学生应该体验的学习过程恰恰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关注学生的主观感受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让学生真正体验学习过程,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教师所教知识的内涵,否则即使让学习记住教学的结论,学生也不明白和理解其中的原因。只能似懂非懂,其实是不懂。传统教学设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企图通过让学生记住教学结论达到提高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目的。很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不符合学生自身发展规律。这种教学设计剥夺学生思考的权利,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而缺少质疑的能力、创新的能力,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二、新课程理念下带来的变化

  新课程针对教学提出新的观念,其中明确指出: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所以教师要更新观念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

  1.教学设计应是有机的'生态系统。

  新课程打破旧课程的束缚,把课程看做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系统中教师、学生、教学媒介及环境四个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共同决定新课程的全新面貌。初中物理教学设计要同时考虑这

  四个因素。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是相互作用的主体。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要求教师与学生加强沟通。沟通以平等为基础,以真诚为纽带。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题因素,学生才是课程的主体。

  2.教学设计出发点的变化。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都是从教师和课程的设置出发,忽视学生的因素,导致课程本末倒置,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因素。而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学设计应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师要相应地对教材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进行改革,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因素,学生应成为老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3.学生的发展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新课程打破传统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不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弊端,把学生的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进行强调。强调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从初中物理新课程的实施情况看,已取得非常大的成功。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不到位的地方,关键在于教师,老师的观念不更新,很难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所以广大初中物理教师从自我做起,更新观念,深入推进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7

  第三节探究物质的一种属性——密度

  教材分析: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这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

  基础知识,是后面学习浮力、液体压强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设计思想: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落实物理教育的`基本目的,突出新的课程理念。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密度的概念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过计算、分析、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的。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在第2课时,着重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密度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8

  初中物理教学基本理念,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物理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将精力陷于知识点的学习和解题中,对技能、物理过程和方法则关注的较少或落实不够。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观念,坚持这一观念,才能切实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

  1、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所有的学生,应该尊重、关心、牵挂他们。要容忍学生的错误,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

  2、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物理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过程。物理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让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

  (1)融洽的课堂气氛教师要真心对待学生,永远以和平、愉快、友好、信任和鼓励的方式对待学生,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活动状态,心情舒畅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2)在教学中应尽量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情趣让教学内容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如将教学内容故事化、多媒体化。以《磁场》一节引入新课的教学为例,教师讲:“在我国的古书《史记封禅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汉武帝虽然雄才大略,但是晚年却很迷信。有一天,宫外有位自称叫奕大的人求见,说是有宝物要献给皇帝。汉武帝一听,马上召见。只见奕大从怀中取出一对棋子,说这叫斗棋,放在一起争斗不已。汉武帝命人拿来棋盘,奕大把两只棋子靠近摆在一起,果然能够‘相距不休’。一会而,奕大又换了个法子,两只棋又相互吸引不肯分开。这个玩意而可把皇帝给逗乐了他马上下令封奕大为‘五利将军’。同学们,如果你是奕大,你会用什么来做那两只棋子呢?”教学内容如果以多媒体的方式呈现,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使学习的内容富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格养成的圣殿。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挖掘道德教育素材,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引导学生成为一个有高尚道德的人。使学生在获得物理知识同时,也成为人格健全的人。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所做的杰出贡献、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我国古代文明灿烂辉煌,很多科学论述都在世界遥遥领先,如《墨经》关于杠杆的论述、小孔成像的观察研究,《春秋》中哈雷彗星的记载,足足比西方早六百多年。在现代科学技术中,我国超导的研究与实践,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尖端技术方面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的实验成功,人造卫星的发射与回收,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成等等,在教学中适当的穿插这些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能使学生了解祖国灿烂辉煌的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教学中也应让学生认识今天我国在科学技术的某些方面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激励他们努力学习,立志振兴中华。

  (2)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中充满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自觉地用辨证主义观点去分析教学内容,阐明物理概念和规律。例如,通过分子运动论的初步知识的教学,向学生揭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通过讲解“摩擦力的利与弊”向学生阐明“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道德品质教育在物理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刻苦钻研、勇于进取的精神和爱护公物、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的作风。探究式教学法是一种重要的物理教学方法,在探究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战胜困难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4、渗透STS教育,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物理知识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社会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与物理学的进步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来展开,使学生在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懂得在社会中如何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技术意识、社会意识。

  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是:

  第一、关注现代物理科学技术的新科技、新成果、新动向,如那米技术、超导体、激光、现代航天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等。

  第二、重视学习内容与家庭、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联系,如将电的知识与安全用电、安装照明电路、修理各种家用电器相联系;将能源的利用与生活中如何节能相联系;将物态变化与电冰箱的工作原理相联系,将浮力与潜水艇的浮沉相联系;将电磁波与现代通信相联系等。

  第三、关注一些重大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能源危机、噪声污染等。此外,教师在设计习题时,应多考虑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中所包含的物理规律的题目,如学习惯性后,解释刹车时人体上半身为什么向前倾的现象。学习杠杆后,解释骑自行车上坡走“S”形路线省力的道理;学习了长度的测量后,会从地图上测出长春到北京铁路线的长度;学习了光的反射,解释汽车驾驶室外面的观后镜是一个凸镜,汽车头灯里的反射镜是一个凹镜;学习了光的折射,能解释海市蜃楼,汽车头灯总要装有横竖条纹的玻璃灯罩;学习了热学,能回答为什么海边及大森林里一年四季气候宜人,为什么当今国家推行退耕还林的政策;学习压强后,解释刀磨得越锋利切东西越快等等。通过多方面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形成将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意识,激起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养成对大自然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增强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9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压强是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压强是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压强是力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对与压强相关的物理现象较为熟悉,但压强的概念学生还比较陌生。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学生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基础上,和学习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的关系后对力的另一类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压强是全章的基础,也是学生学好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重要保证。因此,搞好压强的教学是抓好本章教学的关键。

  2.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压力及其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②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应用压强公式进行有关计算,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

  ③知道压强增大和减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乐于探索、勇于探究物理的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

  压强的概念统领全章、贯穿全章,因此压强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压强概念的建立。

  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得出压强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关键:实验的成功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探究影响压力效果的因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所以做好感受压力效果的实验就显得特别重要。

  4.教学媒体:图片及多媒体课件。

  二、学情分析:

  由于八年级学生具备了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具有较强的科学探究意识,学生完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探究,绝大多数学生能从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会对获得的信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处理。

  三、教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灵活地运用了情景法、合作探究法、启发引导法和多媒体辅助法等多种方法,并且能按照新课标倡导的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出结合学生实际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学法

  根据以上教法及学生年龄特点,采用的学法主要有观察法、合作探究法、讨论交流法、自学法等。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获得对压强概念的深入理解。

  五、设计理念

  本节设计总体思路是从有关压强的生活情景引入压强课题,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感受压力的效果,自然形成压强概念,并用所学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压强应用。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突出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六、教学准备

  1、教学媒体准备:多媒体硬件和相关课件准备

  采用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使教学声图并茂视听并举,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实验器材准备:海棉、橡皮泥、肥皂、气球、砖两块、一只削好的铅笔、废旧玻璃输液瓶、水等。(盆盆罐罐当器材,拼拼凑凑做实验 、让土器材成为实验教学的生力军)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拿出一海绵,把瓶子放在其上面,用力向下压,提问: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投影展示图片:步行人和滑雪者对地面的压力差不多,但步行人去深陷入雪中,可滑雪者却陷入不多,两者产生的效果不同,压力作用效果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压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回顾:瓶子放在海绵上使物体发生形变,力还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观察图片,并引发对此现象的思考。

  二、认识压力

  演示小实验:

  向下按海绵;将钢尺一端搭在讲桌上,另一端悬空,向下压悬空部分,让学生观察形变,描述力的方向。

  学生观察现象,初步理解压力的概念。

  总结:例子中的物体都受到了压力。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三、认识压强

  1.探究主题的引入

  教师提出问题:

  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针对教师的设问积极猜想:可能与施加的压力有关;与接触物体的大小、形状有关等等。

  抓住学生猜想中含有科学成分的部分,给予引导,逐步逼近主题。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0

  一、学习目标设计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根据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价值等几个方面进行重点培养。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分清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知识体系和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依靠课本的知识进行讲授,而是保证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所突破。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积极的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并将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能够了解到当今物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应用地位;其次,重点培养好学生对物理知识和物理现象的观察实验能力,通过练习让学生能够自己分析和理解并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对教学的主体学生的社会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根据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全面的分析,保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点,并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积极的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态度,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还要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还要对学生进行辩证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通过教育让学生能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教学要因材施教,分析好学生的主体区域特色,用当地存在的现实问题对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和教育,并且还要保证设计出来的教学方案具有可行性,能够全面突出教学的主体。

  二、学习条件设计

  初中阶段的教育主要是义务教育,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全面的素质而设立的一种教育形式。在初中阶段的教学过程中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理想、道德、文化和纪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的突出教学的主体,需要我们从教学主体发展资源和处理好教学主体学习环境两方面问题上出发进行教学条件设计。对教学主体发展资源进行处理,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具备一定的选择性。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依赖教师,应该添加与物理现象相关的知识,尤其是要保证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做好实验教学设计,合理的使用现代科学技术,补充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而教学主体学习环境的设计,需要我们摆脱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全面体现出教学活动的参与性,为学生创造一个生活多样的教学情境。

  三、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针对教学主体活动也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保证学生都能够有效的参与其中。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采取引导和启发的教学模式,从教学主体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出发,以典型的案例代替传统的说教。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对知识的掌握应该准确,课堂教学形式应该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用发现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使用鼓励教育和赏识教育。同时,还需要针对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况,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教师要对教学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不足有解决的对策,通过与学生及时的`进行沟通获取学生的信息反馈,从而对设计中存在的错

  误和不足的地方进行修正,保证教学设计能够充分的展现其应有的作用。

  四、学习评价设计

  学习评价设计要求我们不单单只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和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过程中,应该从教学活动的目标和标准出发,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需求,从而有利于教师帮助学生能够认清自我,并建立良好的学习信心。学习评价是整个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师在对学生评价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发现性的原则,不间断的对评价方法进行改变,在评价方式上应该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都能够全面提高。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1

  初中物理教案全册(优秀)

  【试讲或讲课高分原则】

  1.作为老师,信心和责任心是第一位的。记住一点,你担心的别人也担心,所以不需要有压力。 相信自己,别人才能相信你。

  2.打动那些对你有好动感的评委!没有好感的自然也就感染了。用你的眼光告诉所有人,我来了,我能教好学生。

  3.讲课要有激情,如果抑扬不足,起码声音要大。普通话标准一点。讲话语速不要太快,如果拿捏不好,可以多多演练。这是关键!讲话要掷地有声,不要半推半就,在讲台上要有台风。语文教师要求更高,咬字清晰,语音悦耳,抑扬顿挫。

  4.一定要着装合体,不要穿着太前卫,毕竟教师这个职位还是要讲究矜持的,但是一定要整洁得体端庄大方,给人感觉气质非凡。

  5.在见到面试官时要表现的大方,不要太拘禁,也不要太嚣张,给人留下稳重的印象。注意肢体语言,不要僵直地站在讲台上,运用好肢体语言。

  6.要在试讲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把要讲的内容的相关背景等知识了解到位,并把课的内容和这些背景结合起来,让背景知识在吸引人的同时把人引导到课本的内容上来。

  7.不用花费时间讲得过于仔细,只要在你讲的时候提到就可以了,让听课的评委知道你有这个环节就可以了。

  8.要注意跟台下评委的眼神配合,眼睛的视线不要一直停留在讲稿上,要使台下的每一个评委都以为你在看他们,注视着他们。要面带微笑,不要太严肃。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人耳感知声音传播的基本过程。

  2.了解骨传导。

  3.知道什么是“双耳效应”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和社会生活,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

  2.通过动手动脑中的两个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搜集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2.通过贝多芬耳聋后继续进行创作等例子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意志。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人耳听到声音的道理;骨传声。

  难点:骨传声。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靠哪种形式?

  声波进入人耳后,经过哪条途径,最后感觉到声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人耳的构造

  声波鼓膜振动听小骨及其他组织听觉神经大 脑 在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如果仅只是传导障碍,但能通过其他途径传给听觉神经,人仍能听到声音。

  2.骨传声

  “想想做做”:

  (1)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旁,听音叉的声音。

  (2)用手指堵住耳朵,听音叉的声音。

  (3)请同学用手指堵住自己的耳朵,将振动的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听音叉的声音。

  分析得出:骨头能传声。

  失去听觉的人能靠骨传导来听到声音。

  介绍贝多芬的故事。

  3.双耳效应

  由学生自习完成。

  利用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强弱及其他特征不同来确定声音的位置。

  四、作业布置

  教材第18-19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五、课后反思

  本节课,教师要作充分的准备,多做实验,让学生经历科学全探究过程。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 (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

  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器材:多媒体电脑、闹钟、纸盒

  四、教法与学法:分组讨论法、阅读法

  五、教学过程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然后引入课题:优美的声音使人心情愉快,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心烦意乱。那么,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对人有没有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和或者削弱它呢?

  (一)噪声的来源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分别从物理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找出噪声的含义

  (2)分组讨论:在你的周围,有哪些是噪声?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

  (二)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找出噪声的等级是按什么划分的。

  (2)不同的噪声的等级对人们所产生的危害又是怎样的?

  (3)认真阅读P26的噪声分类表。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三)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声音的传播过程)(人耳)

  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 学生活动

  (1)观察书本P 26图1.4-4,指出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在哪里实施的;

  (2)分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治理噪声的实际例子。

  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3)观看录像。加深对噪声的了解。

  (四)课堂小结

  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怎样防治噪声?

  (五)布置作业

  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六、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完成。

  光的传播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3.能简单解释常见的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究过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5.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四)教学难点

  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五)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式教学法。

  (六)教学媒体

  激光手电、玻璃砖、白纸板、盛水的小烧杯、空烧杯、激光演示器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激发兴趣

  展示光现象(收集一些光现象图片)

  教师:光把世界打扮得如此美丽动人,同学们对光感兴趣吗?

  (二)进行新课

  1.光源

  同学们,我们要看清五彩缤纷的世界,必须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那么,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

  思考、讨论 列举例子

  除了太阳、电灯之外,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

  (板书):太阳、萤火虫、恒星、水母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②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③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能力目标

  观察实验,认识物体变化,形成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索一些自然现象奥秘的兴趣及培养学生关心环境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察实验,认识物体变化,形成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索一些自然现象奥秘的兴趣及培养学生关心环境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哪几种物态变化?发生这些物态变化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思考想一想,然后填写下列空白。

  教师:培养复习的好习惯且可以“温故知新”

  二、引入课题

  教师:除了以上四个物态变化,还有没有其它变化吗?

  学生:讨论:还有没有其它物态物态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培养学生的联系实际和探索思维。

  学生:观看新旧灯泡的实物投影,观察、对比灯丝的粗细。

  教师: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和质疑。

  提出问题:为什么用久的.灯丝会变细?

  学生:思考、分析、小组讨论,回答:物体不需要经过液华过程,直接变成了气体和固体。

  教师:直接引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物体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的过程叫升华;物体由气体直接变成固体的过程叫凝华。

  三、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教师:通过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让学生想想“升华和凝华”过程需要什么条件?是要放热还是要吸热?引导学生观察物态变化条件。培养学生的联系对比思维。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互逆过程现象,回答:升华过程中需要吸热;凝华过程需要放热。

  四、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师:播放雾松、冰箱内结霜的图片及冰冻的衣服变干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物态变化现象和过程。

  学生:观察、思考、判断,进一步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教师: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升华凝华提出实例。

  想一想: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属“升华和凝华”,同学们可根据课前收集的信息回答。

  学生:感受、思考、分析、讨论收集到的信息并综合应用联系发散思维,回答:“樟脑丸”变小、“干冰”制冷、灯丝变细等是升华;霜的形成、灯泡发黑、玻璃窗的冰花等是凝华。

  教师: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感受物理来源于生活。加深对“升华凝华”的认识。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科学世界》。让学生阅读“科学世界”的内容,学生根据所学的“物态变化”知识来对此现象做出解释。

  学生:分析、小组讨论。

  教师:培养学生寻找答案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中的物理学道理,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五、小结

  教师:请学生对照板书进行小结。

  学生:思考,总结归纳本课的主要内容,谈谈学生学习感受。

  教师: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3

  1.精心设计问题

  根据新教材对物理概念叙述通俗、简洁、浅显的特点,在教学上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自学。为了使学生的自学目标明确,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设计问题要力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问题要具有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根据学生的自学的情况进行点拨,引导学生自学,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2.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物理概念、规律比较抽象,要求物理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上要求趣、求新、求活。

  所谓求趣,即教学中努力创造条件,增强趣味性,把学生的直接兴趣转化为对物理学科持久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刻苦学习,物理论文《依据教材特点 设计课堂教学》。

  所谓求新,就是深入挖掘教材,使学习方法及教学手段都赋予新意。并不失时机地介绍新科技,运用幻灯录像等现代化手段使课堂活动不断变换形式、力求出新。

  所谓求活,就是在教学中满足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给学生说话和动手操作的机会,努力创设和谐、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

  3.精心设计实验

  新教材与原教材相比,实验项目和数量都有所增加。教师要精心设计小实验、小制作及课外小实验,直观、形象、有趣的小实验能收到比任何语言描述都好的效果。

  教师设计小实验要考虑到课外小实验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些难度稍大的实验制作,在布置学生时要提示学生怎样做,以及注意事项,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

  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制作过程中,应有目的地让学生独立设计操作,分析实验结果和成败的'原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判断、推理的习惯,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验设计操作的能力。

  4.精心设计活动

  求异思维又称发散思维,教学中充分运用每节教材后面的“想想议议”提出的信息、精心设计“想想议议”活动。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树立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4

  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定理、原理、法则和公式等)是物理现象、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必然趋势及其本质联系的反映,它是中学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是物理知识结构体系的枢纽。物理规律的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新课标强调的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怎样才能搞好规律教学呢?本人自参加工作十几年以来一直从事物理教学工作,对物理规律的教学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认识,现总结如下:

  一、了解物理规律的类型

  物理规律可分为三种类型:

  1.实验规律

  物理学中的绝大多数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我们把它们叫做实验规律。如欧姆定律、焦耳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阿基米德原理、液体内部压强特点等都属于这一类。

  2.理想规律

  有些物理规律不能直接用实验来证明,但是具有足够数量的经验事实,如果把这些经验事实进行整理分析,去掉非主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推理到理想的情况下,总结出来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理想规律。如牛顿第一定律。

  3.理论规律

  有些物理规律是以已知的事实为根据,通过推理总结出来的,我们把它叫做理论规律。如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经过科学推理而发现的。

  二、物理规律教学的基本方法

  在物理规律的教学工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规律本身,还要对规律的建立过程、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进行深入了解,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如何应用规律来解决具体问题。为此,对不同的物理规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下面分别对以上三类规律的教学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1.实验规律的教学方法

  在物理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物理实验既是归纳物理规律、产生物理假说的实验基础,也是验证物理预言和物理假设的主要依据。观察和实验既是形成物理概念和认识物理规律的基础,又是学习物理学的基本方法,而初中物理学科主要是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初步了解物理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具体方法大致的以下几种:

  (1)由日常经验或实验结果进行直接归纳得出结论。如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我让学生思考生活中自己晒衣服的体会得出;光的反射定律是通过演示实验得到的等。

  (2)先从实验结果或从对实例的分析中得出定性的结论,再进一步通过实验寻求严格的定量关系,得出定量化的结论。如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时,我先通过演示实验:底部和侧壁有橡皮膜的玻璃管,装满水,观察橡皮膜凸出且底部凸出明显,让学生知道液体压强跟深度有关,再进一步实验研究得到它们成正比的定量关系。

  (3)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或分析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猜想,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修正自己的猜想,得出结论。如在焦耳定律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两个实验事实:1.灯泡热的发光,而与之相连的导线确察觉不到发热,这说明电流产生的热量与什么有关?2.同样的导线,在并入用电器很多时,就会察觉到导线发热,这又说明了什么?然后利用焦耳定律演示器进行实验验证。

  2.理想规律的教学方法

  理想规律是在物理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合理推理至理想情况而总结出的物理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合理推理法”。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在不同表面上做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实验,发现平面越光滑,摩擦阻力越小,小车滑得越远。如果推理到平面光滑、没有摩擦阻力的情况下,小车则将永远运动下去,且速度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从而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

  3.理论规律的教学方法

  理论规律是由已知的物理规律经过推导,得出的新的物理规律。因此,在理论规律教学中应采用“理论推导法”。如物体的浮沉条件由F浮与G的关系可推出ρ物与ρ液的关系。

  无论是采用哪种方法,最后都要在探索的基础上,得到物理规律的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

  三、物理规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排除学习规律的思维障碍

  《新课标》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学习,学生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已经在原有感情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了消极的思维定势,很大程度上干扰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的掌握,限制了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生活常识的干扰。学生在学习物理规律之前,从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一些问题形成了某些观念。这些观念,有的看似正确但是往往有一定的片面性,有的更是错误的,那些错误的“先入为主”的观念对学生正确理解物理规律起着严重的干扰作用。例如,在运动和力的关系上,看到有马拉车车才向前运动,有人推桌子桌子才会移动的生活现象,学生认为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物体受力才能运动,不受外力的物体是不能运动的;对于物体在液体中受浮力的问题,看到铁块放入水中就下沉,往往认为只有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才受到浮力等等。所以,对于物理规律的教学,首先要消除学习过程中有些错的生活。观念的干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设计可直观的实验对错误观念进行排除。

  第二,数学知识的干扰。例如,初中物理电学中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I=U/R,变形为R=U/I,从纯数学的角度考虑,得出导体的电阻与加在它两端电压成正比,与通过它的电流成反比等一类错误的理解,再如力学中密度的`数学表达式ρ=m/v,学生也误认为物质的密度与它的质量成正比,与它的体积成反比。类似的错误在于学生用纯数学的观念理解物理的概念、规律和思考处理物理问题,而忽视了它们的本质,造成对物理知识的错误理解。

  2、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规律的物理意义,防止死记硬背

  (1) 准确呈现物理规律的内容

  物理规律的语言陈述十分精炼和准确,概括程度非常高.在教学中,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时,不但要准确,而且对一些关键字词应加以突出,给予适当的说明,以引导学生足够的注意和正确理解,并与其他类似的或易混淆的概念和规律进行比较,建立类比联系.如如牛顿第一定律中“一切物体”是泛指任何物体,“不受力”是条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中的“或”字理解是关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可这样理解:一切物体在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仍然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要从物理意义上去理解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如上面提到的对密度的数学表达式ρ=m/v的理解;

  (3)充分认识物理规律中各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如对液体压强公式P=ρgh,要特别强调“h”的意义:h是到液面的竖直距离。

  (4)明确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如欧姆定律公式I=U/R中I、U、R必须是同一段电路上的,而且要注意同时性;

  (5)要引导学生总结物理规律间的相互联系,以便更深入地理解物理规律。如焦耳定律公式与电功公式间的联系与区别;计算液体压强和压力时,要先由公式P=ρgh计算压强,再由F=PS计算压力,注意液体的压力不一定等于液体的重力。

  四、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1.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题的作用就是示范性,通过对例题的分析,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与步骤,引导学生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如学生学完密度这一节后,可以出这样一题“用密度知识鉴别体育课用的铅球是否是纯铅制的”,通过测量铅球的质量和体积,求出铅球的密度,再与纯铅的密度比较后进行判断,得出结论。可以各设计一个典型例题,指导学生运用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强化训练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对于重点的物理规律,不仅要求学生理解,而且要求会灵活运用,因为掌握物理规律的目的就在于能够运用物理规律去解决问题。初中阶段,虽然不要求学生解某些复杂问题,但是,也应当要求学生学会运用物理规律去说明和解释有关的现象、解决一些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巩固和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到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发展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逻辑地说理和表达能力以及手脑并用独立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为此可精心挑选习题,让学生通过适量训练,在实践中总结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技巧,从而达到提高运用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注意习题要少而精,不搞题海战术.

  五、适时组织测验,检查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适时、定期组织物理测验,是检查物理规律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物理规律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不断总结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能做到举一反三。

  综上,是我对物理规律教学探索的一些体会。教学是一门创造性艺术,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敢于尝试,大胆改革,才能提高物理规律的教学水平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5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物理学这一门自然科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知道物理学知识跟平时的实际生活比较接近,通过“动手动脑学物理”,学生们已对进一步学习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我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理念,用“生活中的物理”这一思想进行教学,让学生从想学物理到热爱物理。现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通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物理世界,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对周围的自然世界有一个更深入的,更加科学的认识。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具体教学内容有

  第六章 电压电阻

  本章是学习电学知识、掌握欧姆定律的基础。学生只有在掌握了最基本的电学知识后才能再进行以后的学习。

  1、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2、会使用电压表;

  第七章 欧姆定律

  本章是电学中的一个重要定律,在初中电学中处于核心地位,既是后面学习“电功率”的基础,也是理解日常生活中电学知识的基础。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2.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3.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第八章 电功率

  本章在学习了欧姆定律的基础上,把对电学的研究拓展到电能和电功率。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1.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2.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计算。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3.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4.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第九章 电与磁

  本章主要讲述磁现象、电流的磁场、电磁铁及其应用、电动机、电磁感应及其应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1.能用实验证实电磁相互作用

  2.通过实验,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3.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与电流及磁场的方向都有关系

  4.通过实验,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第十章 信息的传递

  本章主要讲述了电磁波及信息的传递。

  1.知道光是电磁波。知道电磁波的传播速度;

  2.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社会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3.能举例说明电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学生基本情况。

  八年级学生参差不齐,尖子生少,学困生多,两极分化突出,上课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够灵活,这需要教师在教法和学生学习方法上作进一步的改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探究式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做好演示实验,让学生自己做好随堂探究实验,尽量进行直观教学。

  2、加强概念规律教学,训练学生对知识概括整理能力。

  3、注重“辅优转差”工作。

  4、渗透目的教育,提高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兴趣。

  5、结合教学实际狠抓“双基”,全面提高,重点辅优,全面发展。

  五、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周数日期内容

  第1周2.28----3.3电压(1)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1)

  第2周3.4----3.10电阻(1)变阻器(1

  第3周3.11----3.17探究电阻上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1)欧姆定律及应用(1)

  第4周3.18----3.24测量小灯炮的电阻(1)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1)

  第5周3.25----3.31电能(1)电功率(1)

  第6周4.1----4.7电功率(1)测量小灯炮的电功率(1)

  第7周4.8----4.11电与热(1)电功率与安全用电(1)

  第8周4.15----4.21生活用电常识(2)

  第9周4.22----4.28磁现象(1)磁场(1)

  第10周4.29----5.4电生磁(1)电磁铁(1)

  第11周5.6----5.12电磁继电器扬声器(1)电动机(1)

  第12周5.13----5.19磁生电(2)

  第13周5.20----5.26现代顺风耳—电话(1)电滋波的海洋(1)

  第14周5.27----6.2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1)

  第15周6.3----6.9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1)

  第16周6.10----6.16复习和总结(2)

  第17周6.17----6.23复习和总结(2)

  第18周6.24----6.26复习和总结(2)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07-25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精选15篇)03-14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5篇)01-16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5篇11-07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集合15篇)02-10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汇编15篇)04-09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通用15篇)04-23

物理教学设计11-20

物理教学设计15篇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