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热容教学设计

时间:2023-12-14 08:18:5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比热容教学设计10篇(热门)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比热容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比热容教学设计10篇(热门)

比热容教学设计1

  学情分析

  《比热容》是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课题,学生们已具备基本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验探究能力。并能独立的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器材的选择,进行实验操作、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和分析归纳总结结论等各个环节。

  知识技能

  1.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2.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3.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2.通过阅读“气候与污染”,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并了解一下“热岛效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重点

  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的计算。

  教学方法

  探究式法、反馈法、分组实验法、综合法、分析法、归纳法、比较法

  教具和

  媒体

  多媒体计算机、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热得快、沙子、水、煤油、天平、温度计、秒表、细线、烧杯等。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多媒体展示视频:海滩美景)

  提问:美不美?想不想去?

  想象是无限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假如我们现在身临其境,在海边玩耍,赤着脚走在沙滩上会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走在海水中又是什么感觉?(学生回答)

  我也会有这样的感觉,那么为什么会觉得沙滩上烫脚而海水中却不怎么烫呢?(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简短的讨论)学习本节知识后你自然会明白。

  创设物理情景,营造宽松的气氛,稳定学生的情绪,尽快进入角色,并提问激发学生的斗志,努力拼搏,把握现在,展望未来。

  制造问题悬念,诱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比热容教学设计2

  一、新课引入:(设计意图: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播放一段动画:炎热的夏日,两个同学正在争论到哪里去凉快。一个说划船到湖中心去,另一个要到岸边树荫下散步。你认为谁的建议好?

  让学生思考、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同学们的想法很多,到底谁说的对呢?学了这节课就知道了。(设计意图: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探究问题引入:(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并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明确探究问题)

  提出问题:

  1、烧开一壶水和烧开半壶水,哪个需要时间长?

  2把一壶水烧热和烧开,哪个需要时间长?

  3、烧水时水需要的热量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思考、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操作要点:随时表扬发言积极的同学和合作好的小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

  分析、论证、总结得出结论,即探究问题:

  吸收热量的多少或者温度变化的'多少,都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质吸热能力的大小。今天我们探究的问题就是:怎样比较物质的吸热能力?

  三、设计试验:(设计意图:通过运用物理方法,明确实验为什么这样设计)

  1、给出试验器材,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试验方案。

  2、各组展示自己的设计,取长补短。(操作要点:老师加入学生的设计环节,实时加以指点。)

  3、老师提出试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完成试验,让学生在试验过程中学习物理方法的应用。)

  (1)怎样得到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控制变量)

  (2)怎样确定他们吸收的热量相等?(控制变量)

  (3)怎样比较水和煤油吸收热量的多少?(转换法)

  四、学生实验。

  五、讨论、归纳、总结得出比热容的概念。(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能力在争辩中得到提高。)

  1、各组展示实验数据

  2、学生发现:从数据中得不到物质的特性。

  3、学生自由讨论并归纳总结:物质确实存在这样一种性质(吸热能力不同),但是要比较这种特性需要控制几个变量。(操作要点:对学生的正确猜想和从实验中得到的有用信息随时加以肯定,从而引导他们往正确方向前进。)

  4、教师总结:为了方便的比较这一性质,我们引入了“比热容”。

  5、引导学生分析比热容表,得出一般规律。

比热容教学设计3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让学生在我的物理课堂上享受快乐和成功是我最大的愿望,多年来,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我一直不懈地努力着。今天借此平台,希望各位能指导我的说课,使我获得更快的成长。

  我说课的主题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课堂实效性”,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五大板块做具体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特点

  “比热容”是义教初中物理第十六章第三节的内容,是本章中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难点。与前面所学的密度一样,比热容也是反映物质特性的一个重要物理量,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和生产技术上的许多问题都跟物质的比热容有关,学好比热容知识能使学生加深理解热量的概念,帮助后面所要学热量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什么是物质的比热容;知道比热容的单位和读法、写法;会查物质的比热容表;会根据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现象。

  (2)能力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学会用表格法表示物理量间的相互联系;训练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求知欲,敢于猜想,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精神,体验从实验到理论探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及物理意义。,难点如何设计实验、处理实验的数据并且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四)教具准备

  相同的烧杯、温度计、铁架台、玻璃棒、酒精灯和石棉网各两只,水、食用油、火柴、停表、天平。(四名学生一组)

  二、学情分析:

  1、初中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对事物存在着浓厚的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这为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开展提供可能,但是在以往课堂上的合作探究中,设计实验中控制变量等问题的考虑总是不够严谨,实验结论的总结也往往流于片面,缺乏有效的合作交流。因此,本节课上着重在这些方面加以引导和训练。

  2、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对质量、温度、热量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具有一定的孤立性、片面性,没有深刻意识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3、本班学生极其爱学物理,因此虽然比热容是个很难的概念,但是相信他们能够齐心协力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充分理解比热容。

  三、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是概念教学,物理概念的建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避免把比热容概念直接灌输强加给学生,依据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心理学的原理,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认知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适合运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形式,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充分注重学生的参与,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学会分享,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学习中得到发展。而教师仅仅作为学生概念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以及学习成果的分享者。

  四、学法指导

  1、通过自主设计实验,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控制变量法”。通过合作探究实验,让学生从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入手,了解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学会设计表格并记录实验数据和信息,进行合作与交流。

  2、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自主得出比热容的概念,并推导出比热容的单位,全部由学生在合作交流和教师引导中完成,让学生们充分体会物理概念的形成规律,培养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

  五、教学程序

  (一)新课引入

  请学生观察海滨城市的广州和内陆重地新疆的乌鲁木齐的12月3日的日平均气温图,你有什么发现?新疆地区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早穿皮袄午披纱,抱着火炉吃西瓜。”为什么那里会出现这样的奇怪现象呢?

  (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分析图像和表格自主讨论,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二)尝试猜想和假设:

  根据课本开篇的《想想议议》提出问题:平时生活中烧开水,如果环境温度一样的情况下,哪些因素会影响你烧水所花的时间?水吸收热量的多少是不是就与这些因素有关呢?

  (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去发言,互相补充,共同讨论归纳结论。)

  继续提出问题:对于不同物质,例如,水,沙子,食用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也相同,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一样呢?

  (提出问题,让学生大胆尝试猜想,并激发他们验证猜想的兴趣。)

  (三)设计实验:

  1、构建实验思路

  教师说明:吸收热量的多少或温度变化的`多少,都反映了物质吸热能力的不同,怎样比较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能力呢?

  介绍桌上的实验器材,让学生们独立思考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的实验思路,并且交流讨论。

  (学生可能将两种方案都设想出来,如果是这样的话在分组实验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一种思路进行实验步骤和表格的设计)

  2、实验步骤和表格的设计

  设置问题:怎样获得质量相等的食用油和水?怎样让他们受热均匀?怎么确定他们单位时间里吸收的热量相同?怎么判断他们吸收热量的多少?

  学生讨论完以上问题后分小组讨论实验步骤,并绘制实验表格,找代表两个方案两个组交流实验步骤,并演板实验表格。

  (这个过程是训练学生的思维的重要环节,一定要放慢节奏,让学生们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

  (四)分组实验,收集数据信息

  每四人为一组进行合作探究,小组成员分工要明确,才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

  的积极性。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五)分析与概括,引入新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根据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案,归纳出相同的实验结果:水和食用油吸热的能力是不同的。并指出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相等。在此基础上可以推广到其他物质,得出“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相等”的一般性结论。然后向学生指出,为了比较各种物质这种性质上的不同,而引入比热容这一物理量。

  (学会用表格法表示物理量间的相互联系,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得出科学规律,让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

  (六)比热容教学

  1、比热容的定义

  教师下达任务:看哪个小组给比热容下的定义最好?让各小组讨论好后,派代表发言,甚至可以让两组同学板书到黑板上,然后其他同学可以进行比较和补充完善。

  (通过竞答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比热容的单位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由各小组根据比热容的定义和已学习过的复合单位的知识(如密度、功率等),进行理论探究,得出比热容的单位。

  (通过单位推理,复习了复合单位推出的规律,提高学生对单位的物理含义的理解程度。)

  3、查比热容表,理解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

  让学生们观察比热容表,说说能找到的规律。

  (开放性的题目可以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过程中观察和总结的能力。)教师再设置以下问题,让各小组讨论:

  ①一碗水与一盆水,谁的比热容大?

  ②把一根铁丝截为长短不同的a 、b两段,那么铁丝a与b的比热容一样吗?

  ③水和冰的比热容值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④从比热容表中看出,水的比热容较大,这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用吗?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加深学生对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及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的理解。第④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导入下边的教学内容。)

  4、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的实际意义

  乘学生对第④个问题疑惑不解的时候,教师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下边的三个问题上来:

  (1)开篇我们讲的我国新疆地区流传这样的颜语:“早穿棉袄午披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现在通过对比热容的学习你能解释了吗?

  (2)冬天用热水通过散热器取暖,你能说出这样做的道理吗?

  (3)为什么汽车驾驶员每走一段路要给发动机加水?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的理念。)

  (七)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

  让学生们总结这节课的知识点,每个学生不必系统谈完,可以互相补充。

  1、完成课后的《动手动脑学物理》

  2、阅读课本本节后面的sts 《气候与热污染》,写一篇关于运用科学手段解决热污染的小论文。

  说课后我的小结:

  不是简单的将比热容概念告知学生,而是通过学生本人的自主学习和与他人的合作探究逐步形成新知识教学过程层层设疑,步步解惑,使课堂教学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直达目标,解决课堂重难点,体现课堂的实效性。

  板书:

  比热容

  一、对于同一种物质,例如水,物质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多,需要吸收的热量也越多。

  二、定义:质量为1kg的某种物质,温度上升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三、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性质。

  四、水的比热容比较大,为4.2×10J/(kg。℃)

比热容教学设计4

  物质的比热容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比热容是在温度、热量基础上引出的一个重要物理量。教材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提出物体吸热与什么有关,从而引出不同物质吸热是否相同的问题,通过实验探究从而揭示物质的一种特性——比热容。经历实验探究是正确认识比热容的关键。对比热容含义的理解及应用是本节的难点。在正确理解比热容物理意义的基础上,总结出热量的计算公式Q=cm⊿t,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是本节的又一重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关键

  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的计算

  难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关键:做好水与煤油吸热升温的对比实验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四、教法和学法

  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全过程,学生在交流合作中深入理解比热容的含义。指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和归纳去寻求知识,从而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一)新课引入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进社会,这是新课程理念。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汽车发动机用水冷却这一实际情景,引出需要探究的物理问题。情景引入合理,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二)水吸热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

  从生活经验入手,联系烧水的过程,让学生猜想水吸热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并能说出猜想的依据。水的质量这一因素,学生容易理解。对于升高的温度这一因素,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在充分挖掘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需要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在这一环节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制定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正确得出结论。设计本次实验为下面做加热水和煤油的对比试验做好铺垫,分散了难点。

  (三)比热容

  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

  在研究一种物质吸热的基础上,延伸到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引导学生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实验方案的制定是探究是否顺利的关键,引导学生重点探讨如下问题:选择哪两种物质进行对比实验,如何控制变量,选择实验器材,测量哪些物理量,如何对数据进行正确的分析论证等等。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按照设计方案,学生分组实验,老师注意指导学生在实验中正确操作,认真观察和记录数据。

  4、分析和论证

  选择 学生有代表性的一组数据,组织学生讨论。做好两种物质的数据对比,学会分析数据,探究结论,先小组交流意见,再师生共同交流,最后确定实验结论。

  5、评估

  交流实验的得与失,操作是否规范,实验误差的原因,结论是否恰当,描述是否准确等等。

  比热容的概念:

  讨论如何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不同,引入比热容的概念。在讨论中注意尊重学生意见,适当点拨,在不同意见的碰撞中发现真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比热容的含义,认识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学会查比热容表,通过读表,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四)热量的计算

  在明确比热容的物理意义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热量计算,让学生讨论,说出计算方法。从而总结出热量的计算公式:

  Q=cm⊿t

  Q吸=cm(t-t0)

  Q放=cm(t0-t)

  说明各个符号代表的物理量,及各个物理量的单位。特别明确⊿t、t、t0代表什么温度。

  例题1、投影显示题目,明确题意,分析解题思路,解法示例。

  变式训练:利用公式,分别会计算Q吸、Q放、c、m、t、t0、⊿t

  (五)、练习巩固:

  题目见随堂练。学生板演,为其他学生示范,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错误。

  教师指导做题,及时反馈矫正。

  (六)、课堂总结

  回扣目标,让学生总结学到了什么,有哪些疑问,及时补救。

比热容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知道水的比热容较大,知道这一特点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3、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4、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5、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比热容概念的建立,制定实验探究方案;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等效替代法等方法的运用,本节的探究活动教材采用的是一种部分探究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小时候有一个梦想:去大海边玩。同学们想去吗?听去过海边的人讲,海水很凉,砂石很热,你想知道原因吗?

  (创设物理情景,在自然导入新课的同时,拉近了物理和生活的距离,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

  二、新知探究

  (一)、提出问题:生活经验检查

  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有什么关系?与水温升高的多少有什么关系?请你用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来说明。

  1、用同样的炉火分别烧一大锅水和一小杯水,加热到相同的温度,谁吸热的时间长?谁吸收的热量多?

  2、把一壶水烧热和烧开,哪种情况需要吸更多的热?(这种设置问题的方法,比教材中直接提问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是什么关系,更具开放性,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出结论:水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跟水的质量有关,和升高的温度有关。

  学生得出:对于同一种物质,物体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X越多XXXXX对于不同的物质,例如:一种是水,另一种是砂子,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同,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猜想物质吸热可能与物质种类有关,使探究目标更为显性化。)

  (二)、猜想与假设:学生猜想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还可能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1、实验目的:让相同质量的水和砂子吸收相同的热量,比较它们温度升高的多少来研究它们吸热能力的差异。

  2、实验器材:两支酒精灯、两个金属盘、两个铁架台(带铁夹)、两块石棉网、质量相同的XXXX和XXXX、两支XXXXXXXXX、XXXXXXXX。

  (教师引导学生既然物质吸收热量可能与质量、温度变化、物质种类有关,那么该实验用什么探究方法。)

  3、怎样确定水和煤油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学生经讨论认为: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间接反映物质吸热多少。(教师强调:必须保证热源相同且较稳定。体现转换思想)

  4、动画播放实验过程数据记录表

  展示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分析得出:

  5、分析论证

  结论一: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结论二: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小结

  物体吸收的热量不仅与物体的质量、物体温度的变化有关还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6、交流与合作:提出问题:

  如何科学地比较不同物质的这种特性呢?观察表格类比分析引导学生分析:

  表一采用“相同体积比较质量”,即用相同体积比质量,从而引入密度这一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

  表二应采用怎样的方法从热学角度比较物质的这种特性呢?结合表格中的数据谈谈你对比热的理解:

  质量为m千克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t℃,吸收了Q的热量?质量为1千克的这种物质,温度升高△t℃,吸收了XXXXX热量;

  质量为1千克的这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了热量XXXXXXXX 。

  6、练习巩固:主要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及生产生活的应用事例,使物理走向社会,及时反馈矫正。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比热容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教学重难点

  1.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的计算。

  2.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方案一:多媒体展示:炎热夏季的一天傍晚,甲、乙两人在湖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湖中去,乙则认为在岸上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

  学生思考、猜想、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可能岸上、湖中、两者一样三者观点都有,到底哪种观点对呢 ?从而引入新课。

  方案二:

  出示图片,夏天,岸上的沙子被晒得很烫,而海水却很凉,你有这种感觉吗?你想不想知道为什么?

  推进新课

  一、探究物质的吸、放热性能

  探究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是初中物理中比较困难的实验之一,设计和实验操作的难度较大,需要注意及时指导和协助学生,以保证每组学生都观察到相应的实验现象,得到较好的实验结果。下面对探究的各个环节加以具体说明。

  (1)提出问题

  从生活中学生已经意识到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不同,这里还要把这个比较笼统的问题描述为明确具体的可验证的物理问题。教师可以予以引导:如果上面两幅图中都是水或都是砂子,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也相等,显然,它们吸收的热量必定相等。那么,不同物质(如水和砂子),在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等时,它们吸收的热量也相等吗?

  这已经是一个可验证的问题,其中包含限制条件,如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等、不同物质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实验技术条件予以控制和测量,为下面设计实验提供了基础。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要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性能,需要取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使其升高相等的温度,比较各自吸收热量的多少。这仅仅是一个实验计划而已,还要具体设计怎样 实现这些要求。具体做法是:不同物质选择水和砂子;质量相等要用天平称 量;升高的温度通过温度计测量出来;水和砂子吸收热量的多少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判断,因此要用两个相同的加热源(如相同的酒精灯,但从安全性考虑,尽量不要用通常的“热得快”等电加热器)。另外,装水和砂子的烧杯规格要相同,要保证除了水和砂子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通过观察水和砂子升高同样温度吸收热量是否相等来验证其吸热性能是否相同。

  此外,砂子需要不停搅拌,否则会受热不均匀。实验中也可选用水和煤油(或酒精、色拉油)对比进行研究,可以省去搅拌的麻烦。 但煤油、酒精和色拉油均属易燃品 ,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由此看来,本实验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可以直接采用教材上的,也可根据需要自行设计。不管采用哪种,教师都应引导学生弄清表格中各行各列表示的含义,包括其中的单位等,这是以后阅读、使用和设计表格必备的知识。

  实验的步骤要让学生自己设计,以锻炼他们设计实验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兹举一例,仅供参考:①按照图16.3-1和图16.3-2所示,用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温度计等组装两套器材;②用天平分别称取100 g水和砂子,分别倒入两个烧杯中;③记录水和 砂子开始时的温度;④同时对水和砂子加热,记录在加热1 in、2 in、3 in……时水和砂子各自升高的温度。

  本实验的操作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同组学生互相配合,对实验结果不要过于追求完美,只要能得出定性结论即可。

  (3)分析与论证

  学生实验取得数据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质量相同的水和砂子,升高相同温度时,加热的时间长短是否相同?这说明了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描述结论时,初学的学生不一定能做到简洁而准确,只要能大致地将问题表达清楚,就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但教师一定要规范描述到“在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不相等,水吸收的热量比砂子吸收的热量多”。

  二、比热容

  比热容的定义可以直接给出,但教师要引领学生解析其中的关键词及其含义。如为什么要限定“单位质量”“温度升高1 ℃”,这是因为比热容是以热量来定义的,而热量跟物体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都有关。比热容是初中物理出现的唯一一个由两个以上物理量来定义的物理概念,教师对概念的表述与单位的教学都要充分估计学生认知的困难,把铺垫和引导做得细一些。

  对于比热容的单位,要结合阅读数据表“一些物质的比热容”,明确其含义。因为热量计算公式课标没有要求,教学不必要补充传统教材中的吸热公式和放热公式,不引入相关计算,而是把重点放在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上。

  通过阅读数据表,要求学生知道水的比热容最大,会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的特点解释有关现象。这里可以设计学生讨论交流活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常用热水来取暖?汽车中为什么用水来做冷却剂?这些问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为了突破难点,教师应先让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然后汇报辨析,教师梳理总结。对于水的比热容较大,教师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明确其两方面的含义:质量相同、升高温度也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吸收的热量多,所以用来作发动机的冷却剂;质量相同、降低的温度也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放出的热量多,所以冬季常用热水来取暖。

  三、热量的计算

  展示问题1:①1 g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很容易即可得出:吸收的热量Q1=4.2×103 。

  展示问题2:2 g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讨论得出:吸收的热量Q2=2×4.2×103 =8.4×103 。

  展示问题3:2 g水温度升高50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讨论得出:吸收的热量Q3=50×8.4×103 =4.2×105 。

  展示问题4: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其质量、温度变化、比热容成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得出:物体吸收的热量与质量成正比,与升高的温度成正比,与物质的比热容成正比,计算公式:Q吸=c(t-t0)。

  学生自己推导得出:物体放出热量计算公式:Q放=c(t0-t)。

  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回顾一个完整的探究应包括哪些过程。

  2.比热容的概念、单位及物理意义。

  3.Q吸=c(t-t0)。

  4.Q放=c(t0-t)。

比热容教学设计7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三节比热容。比热容的概念及其应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又因为比热容的概念比较抽象,涉及到质量、温度的变化量、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三个物理量,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又是整个教材的难点。

  二、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a、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b、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c、能用Q吸=cm(t-t0)和Q放=cm(t0-t)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b、尝试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等简单的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重点分析

  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应用以及吸放热的计算。

  比热容是表示物质吸热能力的物理量,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生活中应用比热容的'知识也较多,是中考中的重要知识点。

  突破重点的思路:从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从中体会比热容的物理意义,为建立比热容概念奠定基础。

  四、 教学难点分析

  难点:理解比热容的概念,以及利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突破难点的思路:比热容的概念比较抽象,概念中涉及质量、温度的变化和热量三种概念间的关系,比较难理解,所以比热容概念的理解及应用是本节难点。为突破难点,让学生从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入手,解释其含义,知道它是物质的一种属性,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及应用加深学生的理解。

  五、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五步探究教学法、实验法、推理归纳法

  学法:合作交流、讨论法、实验探究法、知识迁移法

  本节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采用五步探究教学模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加深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利用推理归纳法逐步入深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和计算热量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以实验为载体,学会对知识的探究、应用和迁移。提高科学素养。

  六、 教学过程分析

  课堂结构设计:五步探究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激趣生疑;(二)整体感知 ,自主探究;

  (三)合作互动,交流分享;(四)实践体验,当堂内化 ;

  (五)迁移拓展,提高素养。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生疑

  设计活动:

  (出示图片)同样的日照条件,海水的温度和沙滩不一样。白天,海水凉,沙滩烫脚。傍晚,沙滩凉了下来,海水却还暖暖的,这是为什么呢?要搞清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揭开比热容的神秘面纱。引入本节主题。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从生活走向物理”,也就是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入手让学生坚信物理来源于生活,使学生感到物理并不陌生,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探索求知的欲望。

  第二环节:整体感知 ,自主探究

  设计活动:

  1、生活体验,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烧水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物质吸收的热量与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有关。学生易于理解,为下一步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的影响因素奠定基础。

  2、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先做实验前的分析准备工作,然后学生按实验小组分工合作,做好配合,注意观察和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是物理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让学生先经过自己的分析、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然后经同学间的交流评估,设计出实验方案,这一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学会取长补短,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良好习惯。小组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第三环节:合作互动,交流分享

  设计活动:

  1、交流探讨,总结实验结论

  2、引入比热容概念,理解其物理意义

  3、从物理走向社会,利用比热容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4、推理、分析、总结出热量的计算公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析数据,归纳出科学结论,培养了学生分析、概括问

  题的能力;让学生参与物理概念的建构过程,领会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思路,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概括提炼的能力;从生活走向物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热量计算公式的得出,能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第四环节:实践体验,当堂内化

  设计活动:

  三道练习题,分别从比热容的概念、应用和热量的计算进行练习巩固。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及时的进行补充和纠正,使学生准

  确掌握本节知识内容。

  第五环节:迁移拓展,提高素养

  设计活动:学生分析内陆与沿海城市的天气预报信息,从中发现问题,并用物理知识进行解释。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从物理走向社会”,只有将所学的知识等加以运用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所以让学生通过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中发现的问题,解决了生活中的疑问,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成就感。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

  设计活动:

  简要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要点:1、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2、比热容的概念及应用;3、热量的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七、板书设计

  传统设计模式,三个主题,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比热容的概念及应用和热量的计算,简洁明了。

比热容教学设计8

  “比热容”教学目标

  a.知道什么是物质的比热

  b.知道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及其读法

  c.会查物质的比热表

  d.能用学的比热知识解释一些常见日常现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分析一:比热是初中物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也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物理量.教材首先从日常生活常识出发,说明物质在温度变化时,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与物体质量和温度变化量有关,从而为比热概念的引出作好铺垫.然后安排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分析,最终抽象出比热的概念,并进一步由比热的定义说明其单位.最后列出一些常见物质的比热表,并联系实际讨论一些日常现象.

  分析二:比热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通过对它的学习,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教法建议

  建议一:比热的概念比较抽象,因此通过实验总结出来是一个好办法,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和思考至关重要.实验前明确实验要研究的是不同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在实验前要格外强调杯子内的水和煤油质量相同,两个热水器也是完全相同的,这些实验条件对学生正确得出比热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当学生观察到煤油的温度上升得快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相等质量的不同物质在吸收相同热量时,升高的温度不同,并进一步引申到其它物质.最后引导学生怎样描述物质的这一特性,从而得出比热的概念.

  建议二:在介绍比热表时,要教会学生怎样运用比热表,通过比较,指出水的比热较大,为讲解水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做好铺垫.另外,根据水和冰的比热不同,说明不仅不同的物质比热不同,即使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比热值也不同.

  建议三:为巩固学生对比热概念的`理解,可以多联系实际,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并运用比热进行解释.

  “比热容”--示例

  课题

  比热容

  教学重点

  掌握并理解比热的概念

  教学难点

  掌握并理解比热的概念

  教学方法

  讲授、实验

  教具

  温度计、煤油、水、电加热器、天平

  知识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实验

  (1)常见有关比热现象

  (2)煤油、水对比实验

  二、比热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一物质的比热容.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所释放的热量也等于比热.

  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

  三、比热表

  四、水的应用

  由比热表可以看出水的比热较大

  五、小节

  六、作业

  记忆并理解比热的概念,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比热来解释.

  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有关比热现象

  演示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而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不同,那么用什么方法来描述物质的这一特性呢?

  引导学生看比热表,加深学生对比热概念的理解

  解释海洋性气候形成原因

  引导学生回忆什么是比热,其物理意义是什么

  观察实验

  思考实验所说明的问题

  思考问题,提出描述不同物质的这一特性.

  看比热表,对比各种物质的比热

  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暖气以及冷凝剂为什么常用水

  回答问题,复习巩固知识

  “比热容”探究活动

  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利用水的比热较大的原理?

比热容教学设计9

  比热容一直是初中教学的难点。学生往往概念难以建立,建立后的概念又由于内涵较深、外延较广,涉及热量、温度变化、质量三重概念间的关系,学生难以理解。笔者认为,授课时应大胆改进探究实验,在“探究思想”的前提下建构“身边的物理”,采用更为科学的探究流程,才能真正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特别是获得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下面我对执教本课时的课堂实录稍作整理并阐述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课堂教学实录

  (一)提出问题──科学探究的前提

  问题引入:清晨起床后,我想吃完方便面后再去学校,水瓶中又无热水,但时间已经不多了。

  (1)我是烧开半壶水来煮方便面呢?还是烧开一壶水煮方便面?

  (2)若现在有温水,也有凉水,应该选择哪种水呢?

  (3)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有什么关系?

  (4)与水温升高多少有什么关系?

  (5)使用热水袋的目的是取暖,热水袋里装的是水,可以换成相同初温、质量的煤油或砂石吗?

  (6)夏天中午游泳池边的瓷砖被太阳晒得很热,而水却温度适宜,这是为什么?

  (说明: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生活走向物理是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学生能根据生活经验对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反驳,对回答不完善的地方可补充完善,共同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二)猜想──科学结论的先导

  问题引入:由此你认为物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的多少除了与物质的质量和温度的变化有关外,可能还与什么有关?

  学生能猜想到物质吸、放热可能与物质种类有关。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科学探究的具体化、程序化

  从猜想中直接引出探究课题:物质的吸热与物质种类有关吗?

  问题导引1:选择何种物质作为研究对象比较科学?在探究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选择水、干砂石既可满足“不同物质”,又可使探究对象更具普遍性,在探究时采用“控制变量法”,使水、砂的质量相等,因为质量也是影响吸热的因素。

  问题导引2:如何确定物质的吸热与物质种类有关(请提出两种方案)。

  学生经讨论后提出:一是让质量相等的水、干砂吸收相等热量后,测量温度变化;二是让质量相等的水,干砂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时间。

  (说明:高效率的交流,使学生从别人的方案中得到有益的启发,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师将实验设计中相同或相似方案的学生重新分组。

  (说明:重新分组后,学生有了归属感、荣誉感。以小组为单位,通力合作,取长补短,形成合作、竞争的学习气氛。)

  问题导引3:根据方案设计器材。

  抽取方案中的共性后不难得出需要热源、温度计,质量相等的两种物质、天平等器材。

  学生进行实验设计:一是用电热源或热水做热源;二是减少砂量增大砂的相对受热面积,使用搅棒,使砂的'内部温度很快一致。得出本次操作可用如下器材取代:直径为20mm,长为20mm的试管两支,砂和水,带孔橡皮塞两个,温度计、一次性塑料杯一只,开水。

  学生分组进行对比实验。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科学事实是进行科学分析的根据

  实验步骤:用天平称出15g砂,用量筒量出15mL的水,()分别装入试管中;用带孔的橡皮塞插上温度计插入砂和水中;在塑料杯中倒入适量热水,将两试管同时放入杯中同等深度(以热水浸没砂面为准)8~10s拿出,读出砂的温度不再上升时水和砂的温度。

  误差分析:水、砂的热传递方式不同,但水在形成对流前热传递的主要方式也是传导,控制放入热水的时间是让冷水和砂吸热期间的传热方式相同,但15g的水比砂的体积大,在拿出热水后放热速度也有差异。

  实验反思:本实验所得数据能较好地反映问题,且操作简捷,学生基本能独立完成,需要的物质量较少,干砂较易收集,操作时应注意使用温度较高的热水,使热水与待研究的物质有较大温差。

  (五)分析与论证──“实验后的思考有时比实验本身更重要!──牛顿”

  问题导引1:若要使质量相同的水、砂石均升高相同的温度,该怎么办?

  学生不难得出应对水加热更长的时间。

  问题导引2:水和砂石谁的吸热能力强?

  学生也不难得出同等条件下的水吸热多,故而吸热能力强。

  问题导引3:如何科学地比较不同物质的这种特性呢?

  实际授课时会发现学生较难用物理语言组织表达,教师类比密度概念的建立进行了启发,得出:可采用比较单位质量、升高1℃的水、砂吸热多少来比较它们的吸热能力。

  通过类比不仅可以建立比热容概念,同时可让学生意识到比热容同密度一样属于物质的基本属性。接下来的比热容的定义及常见物质的比热容,让学生自读课本相关内容进行解决。

  (六)应用──体现知识的价值

  知识应用体现从物质走向社会,同时也渗透“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培养学生辩证的科学观。

  1、依据水的比热容较大的特性,举例说明它在工农业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我国新疆地区流行这样一句谚语:“早穿皮袄午穿沙,围着火炉吃西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

  3、为什么三峡水电站建成后能调节当地的气候,使冬天气温将升高2摄氏度,而夏天将降低2摄氏度?

  我对科学探究流程的理解

  杨振宁在与科大学生交流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科学原理是浅显易懂的……真正需要探寻的东西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最伟大的发现往往来自于最平凡的认知。”科学源自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这就要求教学的设计能设法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的物理,社会的物理”,总之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物理,而并非“书本上的方块字”和实验室中“冷冰冰的仪器”。教师要敢于联系学生实际,大胆地重组教材结构,再赋以教材新的理念,真正体现“生活即物理”。

比热容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实验,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领悟比热容是如何影响物体温度的变化,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归纳能力。

  (2)通过大量实例,学生能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挺会与人合作的乐趣,感受物理的奇妙,乐于探索自然规律,逐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难点】

  运用比热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将水烧开所用的时间长短与哪些因素有关?

  (2)东北暖气里面为什么用水,除了水比较方便,还有什么特点。

  (二)概念探究

  【实验探究】

  小组合作,每个小组都有两个烧杯分别盛相同的水和实用油,有温度计和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探究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看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引导问题:如何比较热量的吸收多少?

  【进行实验】

  小组合作,观察、记录。(老师巡视)

  【分析探讨】

  根据实验记录,猜想原因。

  【总结归纳】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吸收的热量不同。

  引导提问:怎么表示不同物质这种性质上的差别呢?

  引出比热容概念

  强调比热容符合用c表示,它的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kg.0C)

  (三)巩固提高

  实例分析

  (1)为什么三峡水电站建成后能调节当地的气候,使冬天气温将升高2摄氏度,而夏天将降低2摄氏度?

  (2)尝试解释海陆风的成因。

  (3)阅读“气候与热污染”,请交流各自搜集的资料、解释成因并提出改善这一现象的建议。

  (四)小结作业

  进行归纳总结(学生总结,老师补充)

  作业:生活还有什么跟比热容有关系的现象?

  板书:

  三、生活中的比热容

  答辩问题

  (1)你这节课的三维目标是什么?

  解析: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实验,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领悟比热容是如何影响物体温度的变化,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归纳能力。

  (2)通过大量实例,学生能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挺会与人合作的乐趣,感受物理的奇妙,乐于探索自然规律,逐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你这节课的重难点是什么?

  【重点】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难点】

  运用比热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你认为在授课过程中导入重要吗?

  从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好奇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说,要用生活实例引入,更体现了课程标准。

  (4)如何在课堂中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多引导学生思考,多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角度去说。

  (4)你为什么喜欢教师这个职业?

  从现实需求、兴趣、乐趣角度去说,尤其在答的时候要结合实例,这样更有说服力。

【比热容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比热容教学设计09-27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16

流程设计教学设计12-09

教学设计01-14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4-27

《咕咚》教学设计11-18

《夏》教学设计11-19

将心比心教学设计02-19

游戏教学设计02-22

密度教学设计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