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2-01-08 09:58:1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汇编十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有序地进行,预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特点。那要怎么制定科学的方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汇编十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一、概述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是人教课标版高中化学必修①“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一课时(45分钟)。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反应等方面的定量关系时是广泛运用的物理量。它在高中化学计算里还是最关键的概念,可使计算较为简捷明了,非常重要。本节教材的特点是概念多、理论性强,教学难度大;在本课时教学中安排了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几个高难度的抽象概念,这些概念不仅涉及宏观领域,还涉及微观领域,难点集中,理解困难,为教学带来了障碍。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科学上引入“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必要性;能够初步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意义,及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2.能够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并能从物质的量的角度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及化学反应中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所给资料,提高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的能力;在思考、讨论和交流中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养成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2.通过物质的量的教学,体验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

  3.在摩尔是堆量的教学中,提高迁移应用的能力及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物质宏观与微观间量的关系的探究,感受化学界的'奇妙与和谐;能够对学习自然科学感兴趣,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接受能力较强,处于初三和高一的衔接阶段;在该阶段学生对国际单位制中的“长度”(单位:米)、“质量”(单位:千克)等物理量已非常熟悉,但对国际单位制中的“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非常陌生,而且易将“物质的量”这一抽象概念与“物质的质量”相混。 学生的好奇心强,已具备了探究的意识;掌握了探究必备的相关知识,如知道化学反应的实质是物质构成的微粒按一定的数量比进行,化学反应中的物质质量满足质量守恒定律。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师引导探究,启发学生自主建构概念。

  对于抽象概念的突破,采用直观的方式展示,如视频、动画等,变静为动,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并自己建构新概念。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PPT课件

  概念动画

  实验视频

  相关图片

  多媒体教室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提出问题

  (一)情境引入

  教师通过学生熟悉的化学反应视频引入(此处需常见的化学反应视频,如炭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观看视频,从化学反应方程式出发,讨论分析其中包含的意义。

  C?O2点燃CO2

  微观粒子数 11 1

  物质质量12g 32g 44g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学生将这一反应中所包含的意义进行复习总结:

  (1)从质量守恒的角度,12克碳和32克氧气反应生成44克二氧化碳(2)从微观机理角度,1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结合生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二)提出问题

  教师从学生的讨论结果出发,提出引导问题: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物质间的化学反应是微粒按一定数目关系进行的,那可称量物质与微粒之间是否存在一种联系?我们有何办法能将微粒数量与物质质量联系起来?

  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想办法

  设计意图: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从而为学生了解引入“物质的量”这一概念的必要性打好基础。

  环节二:方法探究

  (1)从微观角度出发,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分组汇报所想出的办法;

  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结果,将学生的认识过程与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联在一起,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一个某种原子为例,此处要标出1个原子的质量(用普通天平不可称量),为将微粒与物质质量联系起来,将此种原子由一个开始不断堆积(此处需要媒体课件,展示微粒堆积的过程),同时质量随微粒数目的增加而相应的增长,直

image.png

  到有一刻该微粒集体的质量可称量。就可说某克的物质中微粒数目是多少。)

  学生体会,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其核心是一种化小为大的思想。

  (2)摩尔——堆量

  教师以学生常见的物质为例,演示其粒子堆积的过程,并伴有总质量、粒子总数的同步变化。(如以碳原子为例,展示碳在堆积的动画课件)当堆积的微粒数为6.02?10我们就说这是1摩尔,如以碳原子为例,6.02?10

  子。

  学生进一步的体会摩尔是联系宏观与微观数量的桥梁。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表示量的名词与摩尔相似。

  学生思考,并回答常见量词的名称,如“双”、“打”,“公斤”等。

  (3)迁移应用

  教师将示例微粒改变,而微粒数目6.02?10232323时,个碳原子,我们就说这是1摩尔的碳原不变,引导学生回答此时这些微粒量是否为1摩尔?(此处需1摩尔不同物质的相关图片)

  学生回答肯定,并得出结论:将示例微粒改变,同样数目是6.02?1023时,我们说它是1摩尔。

  设计意图:围绕提出的问题,再现科学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验科学家解决问题时的思维和方法;通过一种物质迁移至其它物质,使学生体会摩尔是一量的单位。

  环节三: “物质的量”概念

  (1)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

  教师进而指出“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就像“千克”是“质量”单位,“米”是“长度”的单位。(举例类比),摩尔简称“摩”,符号:mol

  学生理解,并细细体会摩尔与物质的量间的关系。

  (2)“物质的量”——国际单位制7个基本单位之一

  教师展示有关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单位的信息(此处需要有关国际单位制方面的图片),物质的量是其中之一,记作n。

  学生看教材P12资料卡片,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建构新概念。

  (3)“物质的质量”与“物质的量”

  教师提出思考问题: “物质的量”是“物质的质量”吗?为什么?并结合教材P11图1-11给出结论。

  学生思考,讨论。

  (“物质的量”不同于“物质的质量”。如以炭为例,12克C-12含有6.02?10

  子,物质的质量12克,而“物质的量”是1摩尔。)

  (4)阿伏加德罗常数

  教师介绍:国际上规定,1摩尔任何微粒所含有的微粒数与12克C-12所含有的碳原子23个碳原。

  数相等。实验表明,这数目约为6.02?1023。6.02?1023mol。

  NA

  学生体会,记忆。 ?1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

  设计意图:在摩尔——堆量的基础上,提出了“物质的量”概念,降低了学生在理解这一抽象概念时的难度;通过将常见物理量,及易混概念对比分析,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完成了新概念的建构过程。

  环节四: “物质的量”的应用

  在初步了解了物质的量等相关概念后,教师让学生继续完善在环节一中做的分析,将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微粒数联系在一起。

  学生思考、讨论做出总结:

  C?O2点燃CO2

  微观粒子数 11 1

  1NA 1NA 1NA

  物质的量 1摩 1摩 1摩

  设计意图:通过将物质的量(摩尔)概念再次应用于化学反应,使学生更好的体会“物质的量”作为联系宏观质量与微观数量间的桥梁给我们研究问题带来的便利,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为以后进行相关的化学计算的学习做好准备。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价:

  学习参与情况: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活动,吸取其它同学在该问题中正确的地方,有根据的提出自己的看法主张。

  自主学习情况: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反馈练习: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1.摩尔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2.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个微粒的集体就是1摩尔

  233.NA的精确值为6.02?10,单位为mol

  23?1 4.1摩尔物质均约含有6.02?10分子

  235.0.1molH2O中含有0.2?6.02?10个H原子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活动,教育学生懂得母亲的辛苦,理解母亲的`爱,从而学会感恩母亲,孝敬母亲。

  活动过程:

  一、古诗《游子吟》导入

  二、出示母亲节图片

  学生展示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母亲节的资料(由来、习俗、象征等)。

  三、提出问题:为了我们的成长,母亲付出了什么?

  1、四、学生交流,全班汇报。

  2、出示孩子成长过程中母亲付出艰辛的图片,让学生直接感知母亲的辛苦。

  四、提出问题:你准备如何汇报妈妈?

  1、学生交流,口头汇报自己的想法。

  2、拿出准备好的爱心卡片,把自己最想对妈妈说的话写在卡片上,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配乐,学生制作卡片。)

  3、抽学生展示读,同桌互读,全班汇报读。

  五、教师总结。

  六、爱心拓展:课下制作爱心卡片,把自己的关爱送给我们班你最关心的同学。

  七、欣赏歌曲:《母亲》 阎维文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材与学情分析《钓鱼》一文是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天夜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鲈鱼,父亲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这件事给了?我?终生的启示,让?我?懂得了在各种诱惑面前,要有抵制的勇气和力量。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学习本文,应抓住学生这一能力,让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能力,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同时,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课文蕴含着的深刻的做人道理,从中得到启迪,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过程。

  2、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提高抵制各种?鱼?的诱惑的勇气和力量。

  教学重点 感情朗读课文,领会文章中蕴含着深刻的做人道理——严格要求自己,坚定地抵制各种诱惑

  教学难点 领会课文最后部分含义深刻的句子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1、导出课题,听写词(词语见教参)

  2、同桌互相检查、订正

  3、回忆上节课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既能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又能把学生带入新课的学习中。二、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读明白的问题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读不明白的作上标记。

  2、小组内交流这些问题。【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读书,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既培养了学生阅读习惯,又注重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培养,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二、集体交流,体会情感

  1、我钓到了一条怎样的鱼?当时我和父亲心情怎样?学生交流,课件出示相关句子:?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轻轻翕动着

  2、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我和父亲喜悦的心情。、

  3、父亲要我放鱼,我的感情发生了怎样变化?学生交流,课件出示相关句子:(1)、?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2)、?可是不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哭出了声。(3)、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4)、我慢慢地把鱼钩从……放回湖里

  4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我难过的心情。

  5、父亲当时的态度如何?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学生交流,课件出示相关句子?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他放回湖里去。’?指导朗读,体会父亲态度的坚决

  6、分角色朗读我和父亲的对话,进一步体会我和父亲的情感变化。【设

  计意图】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发展语言积累,陶冶情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文中作者情感的变化,主要通过?我?和父亲的对话表现出来的。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朗读,通过读来表达自己所体验到的情感

  7、父亲这样做对不对?现在我们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设计意图】通过辩论不仅使学生能明辨是非,受到正确的引导,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8、三十四年前的那个夜晚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启示?学生交流。课件出示句子?当我一次次地面临到的抉择的时候,------我就会获得抵制诱惑的勇气和力量

  9、指名读句子。

  10、?道德抉择?什么意思?我都遇到了什么样的道德抉择?学生交流,课件出示句子?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11、这里的?鱼?指什么?(?鱼?指的是形形式式的诱惑,指各种各样的个人利益。)【设计意图】要让其读懂文字背后的东西,使学生经受一次情感的体验。四、拓展练习,提升情感

  1、你们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请认真思考后把下边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在家里:父母不在家,电视很精彩,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你……在学校: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你……选举班干部,看到有的同学找人帮忙,你……在公共场所: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

  回家路上,你拣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你……

  2、引导学生补充省略的内容【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五、课堂小结,升华主题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随作者一道经历了一次心灵的考验,进行了一场道德的抉择,受到了一次情感的熏陶,获得了一个难忘的启示。此时老师想起了一句名言:(课件出示: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孟德斯鸠。)此时老师也有一句话要送给大家:(课件出示句子老师读:今天播下道德的种子,明天收获成功的人生。)愿我们都能向作者那样,从钓鱼中获得思想的启迪,走好人生之路。【设计意图】结尾用孟德斯鸠的一句名言来导之以行,使学生受到深刻的道德教育,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达到了预期目标。五、布置作业,结束课堂

  1、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2、联系生活实际,以《……的启示》为题,写一篇短文。【设计意图】摘抄重点语句,牢记于心,进行语文积淀;课后练笔体现学以至于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1.教学目标

  1.理解成数的意义,会进行成数和分数、百分数之间的互相改写。

  2.能应用成数进行有关的计算,进一步提高百分数实际应用的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理解成数的意义,正确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 能把成数转化为百分数后,再根据解决百分数问题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3.教学用具

  教具准备:PPT

  4.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分钟)

  出示新闻消息。

  1.今年我省油菜籽比去年增产二成。

  2.某商场因经营不善,今年的收入比去年减少一成。

  3.今年某省参加高考的学生中,男生占六成。

  请你选择一句,说说它是什么含义。

  同学们解释得到底对不对呢?学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知道了。

  板书课题,进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25分钟)

  1.理解成数含义。

  学生预习教材第9页1~3自然段。

  (1)思考:什么是成数?

  (2)举1~2例说明成数含义。

  学生独立预习后小组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预习情况。

  教师小结。(根据学生汇报的成果适时讲解、板书。)

  2.教学例2。

  (1)出示例2:某工厂去年用电350万千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

  (2)认真读题,理解题意。

  ①“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②这道题是把谁看成单位“1”?

  学生小组交流后汇报交流结果。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指名学生板演后集体订正。

  (4)总结提升。

  有关“成数”的问题和前面学习的百分数问题相比,它们有什么联系?

  学生集体交流后,指名学生回答。

  学案

  学生阅读新闻消息,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1.(1)预习教师布置的内容并解决提出的问题。

  (2)举例说明成数的含义。

  2.(1)学生思考例题。

  (2)组内交流,谈谈自己对本题的理解。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此题。

  (4)学生谈谈此题与百分数问题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5分钟)

  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

  提出问题:把谁看作单位“1”?和例题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

  2.完成教材第13页第4题。

  四、总结收获。(5分钟)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五、课堂小结

  “成数”对学生来说是个陌生的词语,教学开始,呈现几则含有成数的例子,让学生充分表达对句子含义的理解,由此引出本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教学中,主要采取“放”的形式,首先让学生预习教材,并通过小组交流理解“成数”的含义;其次,让学生根据例题进行分析,独立列式计算;最后,通过对比,总结出成数问题与百分数问题的关系,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六、课后习题

  1.把下面的“成数”改写成百分数。

  三成(30%)六成(60%)

  七成五(75%)十成(100%)

  2.把下面的百分数或分数改写成“成数”。

  40%(四成) (七成)

  (九成五)85%(八成五)

  3.李阿姨家今年的'棉花因虫害严重,比去年减产了一成,去年的产量是450千克。李阿姨家今年的棉花产量是多少千克?

  答案:450×(1-10%)=405(千克)

  答:李阿姨家今年的棉花产量是405千克。

  4.文化小学有学生1200人,只有一成五的学生没有参加意外事故的保险。参加了保险的学生有多少人?

  答案:1200×(1-15%)=1020(人)

  答:参加了保险的学生有1020人。

  板书

  成数

  三成 = 3/10 =百分之三十

  五成= 5/10 = 百分之五十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的】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晚霞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2、学习作者抓住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进行观察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争蓝精灵章下的子章:悦耳章、神笔章。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和朗读的训练,使学生了解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学习作者的观察、写作方法和特色。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的观察、写作方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准备】

  制作教学课件,搜集云的图片和有关文字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火烧云给你一种什么感受?

  二、学习

  这节课我们深入体会火烧云的美妙奇异。自由读课文,选出你认为写得最美妙、最喜欢的自然段。

  (结合争章要求悦耳章。)

  学生汇报:

  1、第二自然段:

  觉得这句话写得怎么样?好在哪里?

  (烧、着了火)

  把句中的烧字换成红通不通?既然也通顺,为什么用烧,不用红?课件出示火烧云的图片,目的:欣赏、加深理解。练习朗读。

  (评悦耳章)

  2、霞光一段:

  先指名读,再同桌合作轮读。

  (评悦耳章)

  3、颜色一段:

  写得好在写出了火烧云颜色变化的.快和变化得多。画出作者写颜色的词语。作者写的这些颜色的词语已经够精彩的了,可是她却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那么,我们来试试说这些颜色。

  (课件出示图片)

  读的层次:

  指名体会读/学生互评议读(语气轻快,节奏跳跃)/齐读。

  (如学生体会不到位,教师可以插入范读。)

  (评悦耳章)

  4、形状一段:

  ⑴ 马:

  好在写出了云的动态,想象力丰富。以此段为例,学学作者的写作方法。作者先写(出现了什么),再写这种事物(怎么样),然后描写它(有什么变化/怎么变化的),最后写它渐渐(消失/不见)。

  学法出示,指导朗读:

  出现──叙述的语气,较平稳。

  什么样──一下子发现的喜悦。

  变化──神秘感,时而轻,时而上扬。

  不见──惋惜之情,似在寻找。

  (评悦耳章)

  ⑵ 狗:

  感觉在不断变化。

  指名读。

  你为什么这么读?

  (评悦耳章)

  ⑶ 狮子:

  连气势都写出来了。

  指名读。

  你为什么这么读?

  (评悦耳章)

  5、火烧云的形状就这些吗?

  (又像这个又像那个)

  你能想象一下火烧云还可以有那些形状?

  (出示课件云的图片)

  你可以仿照作者的写作方法(课件出示学法),可以同桌交流,也可以动笔写一写。

  学生汇报。

  (评神笔章)

  6、小结过渡:

  真像作者说的那样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可是作者又说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楚。这不是前后盾吗?小组讨论解疑。

  三、作业

  你觉得学完这课你想写什么作业呢?创造性地仿写云(雪、雾、雨的片断)。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使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设计思路】

  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统计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

  本节课注重体现以下几点:

  1、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实践、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并对简单数据进行整理,以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有一些初步的认识。

  2、注意学生情感的个性化、价值观的多元化得到充分的展示。

  由于低年级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化倾向,当讨论如果只买一种水果,该买哪种水果时,这就形成真实的两难问题.学生既要考虑到个体对水果的喜好,又想照顾大多数同学的喜好,真是左右为难.

  3、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根据统计结果,六种水果该各买多少的讨论,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想一想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就能知道?

  引出课题。

  二、引导探索,认识新知。

  1、使学生感受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哪一种水果,记录在统计表里。同桌讨论:如果六种水果都买,哪些水果要多买,哪些水果要少买?

  2、绘制统计图。

  (1)展示学生绘制的统计图,相互评价.

  (2)看统计图表提问题。

  三、应用知识。 完成书95页的第一题。

  四、课堂总结。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统计?

  五、课后延伸。

  调查本班同学,把喜欢下面几项活动的人数统计出来。(游泳、跳绳、拍皮球、踢足球、跑步)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知识与能力:加强朗读,整体感知, 了解一些中外有名建筑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以阅读为主,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中外著名建筑物独特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优美语句,体会作者感情,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2、通过诵读领会语言的准确生动性,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技巧,自己体会、欣赏,边读边点评,作较为深入的赏析。

  难点: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点说明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提示目标。(2分钟左右)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

  2、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一些中外有名建筑的特点。

  (2)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点说明的方法。

  (3)积累优美准确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

  1、出示学习提纲

  (1)、《天坛》一文说明的建筑物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用途?

  (2)、《古罗马斗技场》一文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别介绍了斗技场的哪几部分?斗技场的用途是什么?

  (3)、《昆明的花街》一文“花街”有什么特点?你还可以用哪些诗句来形容花街?

  (4)、《苏州小巷》有什么特点?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绘这一特点的'?

  2、学生按自学提纲自学。

  (对不会的问题要做好批注或随笔,作为合作探究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

  3、教师检查学情。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1、解决自学提纲中的问题。

  (1):天坛圜丘。

  相对独立而别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和天坛遥遥对峙,建筑奇特古怪”。

  帝王祭天。

  “九”在我国古代数字中代表“多”与“大”的含义,旧时以“九五之尊”喻天子。

  (2):正门→(即中间的拱门,斗技场的进出口)→

  拱门下的拱廊→(安置马车;角斗士休息;关闭猛兽)→石阶→(观众座位)→梯级→(道路)。

  用途:是古罗马供人娱乐的场所,也是奴隶角斗士流血牺牲的地方。

  (3):特点:“上天下地都是花,可谓花天花地”“花潮”。

  诗句:

  寺门尚远花光来,漫天锦绣连云开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喷云吹雾花无数,一条锦绣游人路

  “四厢花影怒于潮”,“四山花影下如潮”

  (4)特点:整洁幽深,曲折多变,春意浓郁,充满诗意。

  ①从触觉上感知“整洁”:

  “春天没有灰沙,夏月阵雨刚过,便能穿布鞋而不湿脚”。

  ②从视觉上感知幽深:

  “高高的院墙”,“爬满了长春藤,紫藤”。

  ③借助听觉描绘景观:

  “这里,那里传出织机的响声……”。

  2、合作解决学生自主发现的问题。

  3、教师小结本节课学习重、难点。

  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左右)

  比较《天坛》和《古罗马斗技场》两文,说说他们有什么不同

  五、课外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左右)

  六、教师小结(1分钟)

  自主备课

  记录

  自主备课

  记录

  教研活动

  记录

  教研活动

  记录

  板书

  设计

  天坛圜丘: 帝王祭天。

  古罗马斗技场: 娱乐的场所,也是奴隶角斗士流血牺牲的地方。

  昆明的花街:“上天下地都是花,可谓花天花地”“花潮”。

  苏州小巷:整洁幽深,曲折多变,春意浓郁,充满诗意。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设计思想】

  本课的设计以“珍珠泉何以为珍珠”为探索主线,力求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和谐互动的实践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热情参与,积极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走进文中情景,自主地去探寻美、体验美和交流美,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流程】

  一、以问促读

  1、教师在黑板上写“泉”: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字?它是什么意思?拿出字典查一查。

  师:对,“泉”是指“从地下流出的水”。

  2、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要写这个字吗?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描写了清澈的泉水,谁来读读有关句子。

  3、课题中还有两个字:珍珠(教师板书)。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谁见过珍珠?来介绍介绍。

  二、以疑促读

  1、请同学们再次根据阅读提示,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要求:

  要读出问题来,然后尝试利用等方法解决问题,在自己体会最深和感觉还有问题的地方做上记号。

  2、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简单问题立刻互相解决,遇到稍难的问题可保留。

  三、以赛促读

  1、珍珠通常晶莹剔透,历来为人们所爱。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为什么课题中要加上“珍珠”一词呢?下面请大家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在作者家乡的村里,那一眼清泉叫“珍珠泉”?思考以后在小组比赛朗读交流。

  2、全班朗读交流,估计学生从以下方面找到理由,教师相机引导:

  ⑴ 泉水青绿,如晶莹的珍珠。

  ⑵ 水泡闪亮,如彩色的珍珠。

  四、以评促读

  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水泡给人怎样的感觉?从哪里感觉它像珍珠?学生有感情朗读,特别是“水泡闪亮闪亮的等句子。再读,你还喜欢哪些对水泡的描写,为什么?请学生来读一读,然后互评。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可能还喜欢水泡的有趣。特别注意以下地方──嘟噜──嘟噜,扑哧一笑,还有第五自然段的三个问句,都要体现“有趣”。

  2、泉水晃荡,泼洒一路珍珠。多么富有情趣,请大家一起读一读,评一评。

  3、你最喜欢什么样的珍珠?把喜欢的句子读一读,评一评。

  五、以品促读

  1、作者对珍珠泉的喜爱流露在字里行间,你还能从什么地方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吗?如果学生回答有难度,让学生通过齐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从读中品味、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2、课文中采用了多种方法描写景物特点。出示例句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这些句子是怎样描写景物特点的,学生互相读、交流、评价。

  3、其实,老师这儿还有一篇类似的文章叫《趵突泉》,请同学们仔细阅读,与这篇文章对比一下,看看有什么相似点。

  六、以用促读

  1、用赞美的语气感情朗读全文。

  2、摘录喜欢的词句,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生字6个,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

  2.学习作者由远到近的观察事物的方法。

  3.背诵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和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词语的能力

  2.能够感情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事物背诵全文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体会祖国山河无比壮丽,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弄清作者在不同观察点听到瀑布的声音和看到的瀑布的景象,进而体会作者通过诗句所表达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二)解决办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学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师生共同讨论,计算机软件直观演示。

  (一)自学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结合学习目标与课后思考题找出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

  (三)各自提出不懂的问题,相互讨论交流。

  五、教具准备

  投影仪及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计算机及软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导语:同学们,你们谁看见过瀑布?谁能简单介绍一下瀑布?(瀑布就是从山上流下来的水,从远处看好像白布一样,发出的声音很大,景色很美。)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叶圣陶先生写的一首诗——瀑布。(板书课题:1、瀑布)

  (二)初步感知。

  1.大家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附课前预习提纲,把预习情况在小组内交流。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遇到本课的生字在课文中勾画出来,多读几遍。

  (2)借助拼音渎准生词,利用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

  (3)找出不懂的词句,画上“?”

  (三)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的认读和理解情况。

  2.理解词语。

  叠叠:诗中是指一层又层,前浪未平,后浪又起,也就是后浪推前浪。

  屏:指遮挡用的屏风,多扇相连,可以折叠。

  如:好像。

  涌:这里指水浪往上冲的意思。

  2。检查读书情况

  (1)这首诗共有几个小节?分小节渎。

  (2)指名读全文,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在学生说出这首诗主要写了瀑布的基础上,师再问:主要写了瀑布的什么?从而引出这首诗主要写了瀑布的声音和样子。作者是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观察的。)

  (板书:远——近)

  3.学生质疑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学生质疑

  思考:你读懂了什么?不懂什么?

  (教师要抓住学生提出的一些实质性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作为下——节课的学习目标。一些非实质性的问题,可在当堂让同学们交流解决。教师鼓励能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同学。)

  教师根据学生质疑归纳出下节课学习目标:

  (1)你感觉瀑布的声音和样子各怎么样?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2)怎样朗读才能把瀑布声音和样子的特点表现出来?

  4.本课总结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预习下节课学习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理解诗的意境,背诵此诗。

  3、情感与价值观: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重点、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板书设计】

  望岳

  杜甫

  远望──绵延高耸

  近观──神奇秀丽 热爱

  细看──胸怀浩荡、眼界开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登过泰山吗?站在泰山之巅,俯瞰群山,感受如何呢?唐代大诗人杜甫却另有一种感受。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一下他的佳作《望岳》。

  二、背景和作者简介(略)

  三、齐读本诗二遍(要求声音响亮,读音准确,停顿正确。)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讨论:

  1、这两联望的角度有什么不同?诗人是怎样表现泰山的高远幽深、神奇秀丽的?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2、这两联望的角度又有什么不同?诗人是怎样抒发情感的?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3、找出诗中的对偶句,分析它们在结构上的特点,模仿着写两组对偶的句子。

  小结: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五、课上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2、填空:

  《望岳》中富有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背诵这首诗。

  六、学习小结(学生自己归纳)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11-30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7-25

物理教学设计方案08-01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4-18

优秀教学设计方案02-25

政治教学设计方案12-29

教学设计方案4篇10-26

教学设计方案八篇06-14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四篇06-14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四篇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