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读后感

时间:2023-03-21 13:22:5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荐】《家》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家》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荐】《家》读后感

《家》读后感1

  读完《家》,一种压抑的心情才有所解脱。

  我用了两天的零碎时间读完了这部小说。它所引起的感觉跟我之前看电影时是完全不同的。它极大地引起了我同情、悲愤的情绪,甚至影响了日常的心情。

  《家》是一部记录一个正在崩坏的资产阶级家庭的全部悲欢离合的历史。这个在封建制度背景下生存的大家庭,有着不可避免的家庭纠纷、勾心斗角、压迫与不公,但又因处于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时期,却也有着令人惊喜的反抗。悲与欢、压迫与反抗成为小说中涌动的激流。而其中最动人心弦的是,一群年轻可爱的生命在封建制度的残酷压迫下受苦、挣扎而不免于死亡。因此小说中带着血和泪,带着悲愤与控告的呼声,把斗争的锋芒指向了极度腐朽的封建制度和害人的、束缚人的封建礼教,并暗示它必将走向灭亡的道路。

  仅仅在这么一个大公馆里,就有了那么多不同的命运,而更多的是悲惨的命运。觉新的顺从、鸣凤、梅芬、瑞钰的惨死。都让人沉浸与悲痛中。而封建的一切反映在此,愈加可悲。在每次的宴席上,祖父的席桌上必定是静得让人不敢喘息的,祖父举箸,他人方举。因为祖父在这个家族中处于最高地位,代表着不可抗拒的`权力。于是封建的等级制度与专断淹没了一个家庭的融洽与欢乐。还有,在瑞钰临产的时候,觉新竟被以妇人在家生产会让长辈的灵柩有血光之灾的鬼话要求把瑞钰搬到城外!最后导致了瑞钰的难产而死!这又是什么荒唐的封建礼教!竟把人推向绝路!

  就如巴金先生所说的一样,“我写《家》的时候,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块而儿受苦,跟一些人一块儿在魔爪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一起哀哭。”我也恨,恨这一切悲剧的缘由,恨这些可恶的封建制度礼教。所以阅读的时候,我常常在曲折的情节中,在令人愤怒的场景中悲愤不已。里面有太多受苦受压迫的人,有太多似乎只需跨出一步就能胜利的事实。可是我不能替小说中的人物说话,只能任由心境压抑。因而我阅读的时候没一刻是轻松的。幸而,小说中有了一个觉慧。他是进步的,觉醒的。他敢于反抗祖父的命令,敢于指责大哥觉新的“作揖主义”,他反抗家中腐朽落后又压迫人的一切。于是他的觉醒意识时时促使他在言语上的搏击。而随着矛盾的激化,他的言语确实起到了打击的作用。最后他离家,出走于更广的空间。于是,仿佛一个旧的落后的封建时代在他背后落下了帷幕,另一个新的光明的时代在他的面前升起!!

《家》读后感2

  在巴金的众多小说中,由《家》、《春》、《秋》三部长篇组成的《激流三部曲》是成就很高,影响很大的一部巨制。

  家,在我心中永远是最幸福最温暖的地方。当我在书架上看见《家》这本书时,我家情不自禁的取下它,对它里面的内容充满着美好的幻想。当我读的时候,才发现,它与我心中的“家”是完全不同的。

  《家》里讲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正在走向崩溃的悲欢离合。在这封建的大家庭中,到处都是封建思想的维护者,到处都是腐败的封建的思想。

  封建大家庭的维护者,老一代高老太爷。他专制、冷酷、虚伪:对孙子包办婚姻,把鸣凤送给冯乐山,导致鸣凤投水自尽

  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对封建思想有着醒悟的头脑。可是正当高觉新期待着朦胧爱情的时候,他父亲给了他一个晴天霹雳:“你爷爷希望有一个重孙。”于是,他渐渐转成了“作揖主义者”、“无反抗主义者”。接二连三地造成了梅、瑞钰、他的第二个孩子云儿以及他第一个孩子海臣的死。

  觉慧则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封建专制的叛逆者的典型。在“五四”的`浪潮下,这个年轻少爷最早醒悟过来,他不愿像他的大哥觉新那样隐忍。又正如觉新所说:“我们家需要一个叛逆者”。他大胆蔑视封建等级制度和旧礼教,支持觉民逃婚,大胆向婢女鸣凤表示纯洁的爱意,他也不怕冒犯长辈,公然揭露他们愚蠢的“捉鬼”的丑剧。又毅然从“埋葬青年理想和幸福的坟墓”中逃离。

  觉民是一个略具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青年。他不满封建礼教的束缚。对于老一代为他的包办婚事时。他毅然选择了逃婚。在“五四”浪潮的影响下,他意识到必须抗争才能获得幸福。在觉慧的支持和帮助下,觉民的坚决反抗终于挫伤了高老太爷的威风,使高老太爷不得不在临终前放弃包办婚姻,从而取得自由婚姻的胜利。

  在《家》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见封建大家庭的腐败。但时代在进步,人在进步,人类的思想也在进步。有问题就肯定可以克服的。在封建的的毒害下,我们也唯有反抗,用叛逆来改变强制的现状。当你取得胜利后,后来者就将以你为榜样,以你为傲,终有一天整个时代将会向你学习。

  “我们要听父母的话”这句话我认为是对的。但也切不可像觉新那样,做一个“作揖主义者”、“无反抗主义者”。对于自己的幸福,我们需要自己争取。年轻人就是要拼,就是要闯。对于自己的幸福,自己不争取,自己争取来的在最有价值、最有意义,无愧于自己以及他人。

  我们要像觉民和觉慧那样,在逆境中成长,在逆境中争取自己的幸福。我们都知道,时间是过得很快的,不要因为自己年轻时没努力,后悔自己没有勇气对某个人许下一个承诺,别做一个不负责的人…。

《家》读后感3

  一向以来都不喜欢描述封建时代关于大宅子故事的书,觉得读来味同嚼蜡。但是却有例外,家吸引了我。巴金写作《家》是不满30岁,读完这部作品,心理起伏不是很大,大概是类似的题材看到的比较多,谈谈几点看法:这本书虽然如中国新文学史(关于巴金节录)所写的:若干章节读来仍感到难以下咽,叙述的部分。许多对话,太急于表达思想,而失去口语的活气和韵味;发表《家》时,巴金还对文学蒙昧无知:我写小说从来没有思考过创作方法、表现手法和技巧等等问题;文学是什么?我不明白,而且我始终就不曾想明白……

  《家》一书写的是中国社会剧烈和巨大的变革一代青年的历程。觉新、觉民、觉慧三弟兄,代表三种不一样的性格,他们出身在四世同堂,黑洞洞的大家族公馆中。那里,我只想谈谈最耀眼的觉慧。

  我猜想,这个形象的出发点,是巴老在十版代序中“一个旧礼教的叛徒,一个幼稚然而大胆的叛徒。我要把期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给我们带进来一点新鲜空气,在那个旧家庭里面我们是闷得透但是气来了。”

  诚然,觉慧正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有着新思想,他看到了社会的弊端,旧历新年夜,他救济讨饭小孩,并思考“你以为你这样做,你就能够把社会的面目改变吗?你以为你这样做,你就能够使那个小孩一生免掉冻饿吗?……你,你这个伪善的人道主义者”最后蒙住耳朵走进房里,颓然道:‘吃醉了,吃醉了。’”

  他反对旧礼教,与琴争辩建立在他人痛苦上的玩龙灯,反对请巫师为高老太爷捉鬼而斥喝家人。

  他也很幼稚,他在感情上受到了挫折。

  但他敢于反抗,并最终挣出了大家族的束缚,乘着没有一刻停留的绿水走向新的生活。

  无论是觉慧的心灵的蜕变历程,还是在大家族阴影下有着令人惋惜结局的凤鸣等人物对命运无声的抗争,透过巴老的笔,我们能看到两个字:反抗。“是的,我要反抗这个命运。”“让在我心上燃烧的'火喷出来”

  家的另一个特点是满溢着纯洁浓厚的青春气息。这种单纯而自然的气息,如巴老所说:“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即便文章有着一个沉重的主题,字里间仍表现了青年人所特有的活力、困惑和斗志。“我明白生活的激流是不会停止的,且看它把我载到什么地方去!”“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它一向是我的鼓舞的泉源。”

《家》读后感4

  读汪曾祺的小说,犹如看到了一幅幅漫画,无需浓墨重彩,人物依旧鲜活,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熟悉欧亨利故事的人一定不会陌生欧亨利式的故事结尾。那是短篇小说创作大师在故事结尾的情节处理上的一种手段,让主人翁的命运有所逆转,虽是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大大增强了故事的艺术魅力和可读性。

  然而,小说《鉴赏家》却不同于此,开头第一句话作者就告诉了我们他要写的这个鉴赏家叫叶三,且是全县第一个。鉴赏家给我们的概念是:艺术家,懂得欣赏辨析,且学识渊博、高雅的人。那叶三是个什么人呢?作者的下一句话就是:叶三是个卖果子的。这里很自然地就会产生一个疑问:鉴赏家和水果小贩之间的关联。紧接着,作者又说:叶三不同与其他水果小贩。如何不同?这个与众不同的水果小贩又是如何变成了鉴赏家的?所以,这个故事从一开篇,每一句话都仿佛是一个钓鱼钩,勾着读者往下走。

  现在看看叶三其人,这个作者用了一半的篇幅做了铺垫的人物。叶三做生意没有铺子,不摆摊,也不走街串巷,他只给几个大户人家送水果。仅这一点就够特别的。他的水果都是千挑万选的',个个鲜靓,所以他从不议价。一个有个性的水果小贩。他花在选水果上的时间要比卖水果的时间长出很多很多,四乡八镇,到处走,精挑细选。如此,叶三似乎不是个精明的生意人。但是叶三对待自己的小买卖很是很勤奋认真,既熟悉上家,有照顾下家,上下通达,却也不失生意人的本色。

  是不是先有画家,而后才有了鉴赏家。画家是四太爷,季匋民,县里的大户,在叶三送水果的人家之列。

  四太爷不是一般的画家,很有唐李白的遗风。李白是喝了酒,作诗,四太爷喝了酒,作画。四太爷最不爱跟人谈画,尤其讨厌假名士的附庸风雅。四太爷还担心随意间的一句话被外人传来传去,传走了样,所以连亲戚间的走动也是能免则免。

  但是,四太爷愿意跟叶三论画。既然是鉴赏家,那得评评画呀,小说里写了三幅画。四太爷画了一幅紫藤,叶三说:紫藤有风,花乱。四太爷画了幅老鼠上灯台,叶三说:老鼠顽皮,尾巴卷灯柱。墨荷一幅画则是重点,叶三根据生活常识告诉足不出户的四太爷:红花莲子白花藕。切不可把白荷花和大莲蓬画在一起。

  叶三卖果子只为了四太爷,四太爷送了叶三好多画,叶三把这些画都进了棺材。一个不拘一格的画家和一个异乎寻常的鉴赏家。他们是那样不相称的一对人,却有着很多相似之处,成了不一般的朋友。

《家》读后感5

  家,一个爱、温暖、避风港的象征,但在巴金笔下的这个旧社会中的家却是恶魔、监狱、刽子手。

  小说中,有很多情节让我感到悲愤,感到惋惜,感到痛心!同时,我暗暗为自己庆幸,因为“吃人”的封建礼制已被前人埋葬,我应当感谢他们。在无数的可怜的生命做了陪葬品后,一些勇敢的人奋起而攻之,打碎了,幻灭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已经到来,从前饱含女子血泪的旧路我们不会重蹈,这是最大的幸运!

  在这样一个大家庭中,梅、琴、鸣凤、瑞钰都有不同的性格和结果。梅,因母亲的态度而与觉新擦肩而过,并早早地做了寡妇,在与觉新重逢后,又因自己的`感情不能抒发而抑郁成病,吐血而死;琴,读了几年书,积极地与觉民反抗“父母之命,媒妁之约”的婚姻,在觉新和觉慧的帮助下最终取得了胜利,真心地在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鸣凤,好一个烈女子!为了自己纯洁的爱情,不惜抛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毁了自己,我真佩服她在这个封建大家庭中毅然选择这种壮烈的方式反抗;瑞钰,一个善良贞静的人儿,任人摆布,因肚子里的孩子受到众人的排斥,被赶到城外的一间阴暗潮湿的房里,而他的丈夫觉新太懦弱,导致了她在生下云儿后离开人世,这使我憎恨迷信,憎恨懦弱。这些女性人物表现出了在封建社会里有太多的人做了许多不必要的牺牲品。

  三兄弟的性格大不相同。作为大哥的觉新样貌清秀,品学兼优,本有着大好的前程与美满的梦,但在封建礼制面前他不敢背负不孝的罪名,他屈服了,接受了,忍受着别人难以明了的苦衷,博得长辈们表面上的暂时的友好对待,但他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没有!失去了所爱的梅,失去了贤惠的妻子,失去了无数个反抗的机会,甚至还做过封建礼教的刽子手,逼二弟觉民完婚,但最后,他有了一点觉悟了,他终于帮助三弟成功地逃出了这个可怕的“家”;觉民拥有进步思想,但不坚定,他是处在守旧与进步之间,然而,就是这样,他凭自己的力量,得到大哥和三弟的帮助,赢得了琴——一个进步的充满自信的新女性;觉慧,不但拥有进步的思想,而且意志坚定,他带着一个单纯的信仰,不放弃,向目标大步走去,要做自己的主人,不要有一丝遗憾,觉慧的反抗为他赢得了光明的前途,他终于摆脱了这个家,然而,他不是成功的,他为了事业失去了爱情,牺牲了一个原本美好的生命。高老爷的封建思想、整个社会制度、整个迷信夺取了多少人年轻的生命!

  “我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我会和巴金一样记住:青春是多么的可爱,我们正处于美好的青春岁月中,我们充满了激情,我们的心里洋溢着爱!那么就让它作为我鼓舞自己的源泉吧!

《家》读后感6

  现在的我们几乎都是在家中父母的怀抱里长大的,因此,对于家,我们会觉得家是温暖的。可是在巴金先生激流三部曲之一——《家》里面的家却更像是一个虎穴。

  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的四川成都的一个封建大家庭里,这是一个地主家庭高公馆。其中,高老太爷是家族中的最高领导人,典型的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制的代表。主人公高觉新是家中的长孙,性格懦弱胆小,对长辈之言都是言听计行。在毕业那天,觉新就因为长辈的安排被迫放弃自己的出国深造的机会,还和深爱的钱家梅表妹分开而和另一位姑娘瑞珏结为夫妻,而梅则嫁给了省城外的赵家。可好景不长,没多久梅姑娘便守了寡,而瑞珏也因太太们以“血光之灾”的理由送到城外待产,结果难产而死。觉慧是家中的老三,因参加了向总督的队伍曾被软禁家中,所喜欢的丫头鸣凤也因高老太爷的逼迫跳湖而死。相比于觉新和觉慧,觉民则幸运许多。觉民心里爱的'是姑娘琴,并且为反抗高老太爷而逃离高公馆,高老太爷临死前终于才答应不再逼迫他。最终,觉新有所觉醒,而觉慧则在觉新的理解下离开了这个家。

  小说中塑造了一个四代同堂的家:既有独裁的高老太爷,封建礼教的维护者冯乐山,腐化堕落的五老爷克定,也有以死抗议的丫头鸣凤,善良却不敢反抗的梅姑娘,用情专一的瑞钰等;以及敢于“叛逆”的觉慧、觉民、琴等。这个家并不像是一个纯粹的家,更像是当时的社会。它由两大势力组成:一是以高老太爷和冯乐山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团体,二是以觉慧、觉民、琴等为代表的新思想流派。而觉新、梅姑娘等就是封建势力下的牺牲品。这些人物在当时社会都有,而巴金的《家》则将这些当时的各类人物集中在一起,可以说《家》就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而在《家》中,只有以觉慧、觉民、琴等为代表的新思想流派取得了胜利,而以觉新、梅姑娘等为代表的不抵抗流派则是被封建势力团体所残害。在这个家里,封建团体注定会失败,因为它有着太多的污点;而也只有坚持、勇敢的“反叛者”才能迎来胜利的曙光。

  《家》这个作品中,揭露高老太爷等的冷酷、无情、残忍,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表达了作者的愤怒;也体现觉新、觉民、觉慧等各自的爱情故事的美好纯真,使得作品中弥漫着一种清新的香味;更多更重要的是歌颂追求自由的反叛精神,那人性中的光辉,这是点亮黑暗的至为重要的一点。

  在那个革命的年代里,敢于追求自由的年轻一代和封建的长辈一代展开了艰苦的战斗,胜利终究属于年轻一代,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个年代里,《家》中的敢于追求,敢于斗争,敢于开扩的精神仍然是必须的,就让我们为了理想而奋斗吧!

《家》读后感7

  我有一个温馨的家,这个家给予我生命,并哺育我健康长大,我爱我家,但是我更爱我的另一个家,一座无私赠予我无穷知识的智慧摇篮—一座充满生机的美丽校园。

  校园,它是一朵七色花,花香弥漫着天涯,勤蜂吟唱友谊曲,甜蜜点缀心中花。礼貌是你的裙,奋斗是你的衣襟,奔跑在宽阔的操场上,行进在校园中。面对着这可爱的校园,面对着校园的篇章。当我第一天踏入金二中,心里就无比的激荡,金二中就像是一名严肃的军人,遵守规章在心上,它的配饰艳美,它的历史辉煌,它的心态向上,我是金二中人,我以之而为自豪。

  我的二中校园最美丽,清风携带花香,心中几缕阳光,张开轻松的翅膀,飞向无忧的天堂,一进门小鸟是树上的花朵,那蝉是树的语言,耳畔响起的是愉悦的旋律,眼前映现的是一幢幢教学楼,新教学楼后面是“进”字花园周围环绕着小草,就像是一幅绿色的画卷,绿翡翠,晶莹剔透,没有一点儿瑕疵,两侧的树儿,清风修剪着它的头发。彬彬有礼的鞠躬问好,疲惫的眼睛,却犹如清洗,美景的魔力,让心中充满爱意,宽阔的操场,一尘不染,学校的玻璃,净如水,融入了空气,环境是校园的容貌,洁净代表着我们的好心情,让我们用洁净谱写歌曲,共同吟唱,令我们骄傲的优美环境。

  再让我为大家说说纪律吧!严明的纪律,是学校的风范,文明的举动让学校灿烂。文明的脚步踏遍校园,幸福的空气飘动弥漫,弯腰捡起一片纸屑,拾起了善,也收获了爱。对老师同学问好,是传达幸福的语言,帮助困难的同学,是心灵的交织,是友谊的符号。每个角落都有着美好的编织一首无穷爱的曲,每个人心里都有爱的脉搏,用真情去呼吸,用爱去感化每一片土地。我们在文明的蓝天下生活,感受和谐的`大地,一个个不良习惯在纪律中飘散。每一个都是文明的小使者,展开爱的羽翼,播撒欢声笑语。文明是学校的一颗明星,纪律是衬托明星的夜,我们是守星人,将爱汇聚在一起,我作为学生会的成员,更应该最好,在守星人中最好模范带头的作用。

  同住一个家,同用一种话,同用行动铸造梦,同哭同笑到天涯。环境美,文明美。剪不断的是情,流不尽的是爱,为此,我们只能用成绩来汇报精心灌溉我们的校园。绿叶的痕,描绘着多少个拼搏的春,奋斗的汗水,照彻真正的魂。

  啊!我的家,用我成绩来梳理你迷人的长发,啊!我的学校,好一个醉意的春,我愿变成蝴蝶,增添你的艳美!

《家》读后感8

  《槭树下的家》为席慕容女士所出版文集中的代表作之一。一本好书,最重要的,除了内容之外,便是书名。“槭树下的家”五字,给人以温暖、舒心的感觉。观此书名,并没有非常严肃的长者口吻,而似乎是一位朋友与你的促膝而谈。

  席慕容女士不但是一位作家,而且是一名画家。从事这两种职业,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其心,必然是极细腻的吧。在生活这条绵长的河流中,任何的一丝波动都能引起他们对人生的思索与疑问。一把纯白的山百合,一整夜清清朗朗的月光,一只不知名的乐曲,一朵亭亭玉立的水中芙蓉,无不引出关于生命与人生的思索。她将这思索通过手中的笔与笔尖下的墨迹,又缓缓流进我们的心中。

  《槭树下的家》共分为五大篇。从“来时路”到“窗外”,从“槭树下的家”到“时光”,直至最后以一曲“悲欢之歌”落幕。无论其中的哪一篇,总是会有她对青春的追忆与怀念。那些散落在文章中青涩的回忆,就是她青春的剪影,将片片依旧闪现着鲜活色彩的透明的回忆拼凑在一起,就是席慕容女士对已逝去青春的感悟。印象最深刻的是《夏天日记》中这样的一句:“那样单纯的日子已是不可再得的了,可是,那样单纯的心境却是可以唤得回来的,让我拿起笔,摊开纸,再来细细地描绘罢。”

  席慕容女士曾赴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进修。在另一片大陆上,她又见到了一些别样的故事。胡凡小姐悲惨的罗曼史,玛丽安的二十岁生日,以及海伦甜蜜而又短暂的婚姻。这是另一些人的故事,却因席慕容女士的文字,令我们似乎感到亲眼见证了这一切。这异域平凡者的故事才让我真真切切地感觉到,这世上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种生命的历程。我们的独一无二,不在于相貌,而在于我们身上不一样的故事与不一样的.内心以及截然不同的灵魂。

  席慕容女士同样也有自己的生活。她也是一个家庭主妇,在家中的她,脱去了那层闪亮的外衣的她,也是一个普通的妇人。席慕容女士在这本散文集中不只一次提到了她的孩子。也许,她并不是天下最懂得教育之法的母亲,但她一定是她的孩子们心目中那个最慈祥的身影。即使她有点儿纵容之嫌。

  曾想过为何作者要以“槭树下的家”为这本散文集的名字。在读完此书,细细思考后,终于得到了一个令我释怀的答案。席慕容女士无论身处何地,是何种身份,在槭树下的那个家中,总是真实的自己。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间的流动中,家,永远是她力量的来源。槭树,见证了她每一部作品的诞生,叶子上的脉络记录着家中的一切。

  也许,这里的每一篇文章,就采摘自槭树上的叶片中罢。否则,为何读来那样地清新与舒畅?

《家》读后感9

  20世纪30时代,主要存在三种“人”的观念与话语的对话、冲突、交流与交融。一种是五四民主科学背景上的人文观念与话语还在承续与发展;一种是左翼革命文学的“阶级的人”观念与话语;第三种是近现代通俗文学的“人”的观念。30年代的人文主义文学思潮下,中国现代小说进入成熟、繁荣时期。小说家经过辛勤探索,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艺术领域。巴金执着于五四个性主义与人道主义,充满热情地展示年轻人的世界与封建家族激烈的对抗,例如写于1931年的《家》。

  《家》给我们展示了五四运动期间一个封建家庭逐渐没落的故事。 在《家》中,集中展现了封建大家庭制度的典型形态。在高老太爷统治下,这个家庭内部充满了虚伪和罪恶,各种矛盾在不断出现、激化。觉新是长子长孙,为人厚道,但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反抗。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老太爷的安排而与瑞珏结婚。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 觉新的生活让人同情,他想反抗却无力反抗,内心承担着各种压力却无人诉说。他将希望放在自己的儿子上,希望儿子不要走上自己的老路。

  觉民,一个积极进步,逐渐上进的新青年,他的性格介于觉新和觉慧之间,他比觉新少了思想上的落后,又比觉慧多了遇事、抉择时的沉着和稳重。作为五四新思潮唤醒的年轻一代,他向往民主自由。当祖父为他一手包办婚姻的时候,他毅然离家出走,公开反抗,表现了不妥协的斗争精神,最终获得胜利。

  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他爱上了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鸣凤为了反抗当小妾的命运,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在鸣凤、瑞钰的死中,看到了家庭中的虚伪与罪恶,既悲伤,又愤怒,最终在觉新的帮助下离开了家庭。

  小说通过觉慧勇敢的反抗封建家庭制度并离开家族,鸣凤反抗不公平命运等事件,展现了作者对人性解放的.强烈的渴望。作者批判的不仅是旧礼教,更是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其所描述的恋爱婚姻悲剧的真正意义,也不只是主张自由恋爱,而是唤醒青年“人”的意识,启迪与号召他们与封建家庭决裂。在作者看来,觉慧与鸣凤的恋爱悲剧,觉新与梅、瑞珏之间的婚姻悲剧,其根源都在于他们追求幸福爱情、婚姻的愿望与封建礼教以及封建专制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是旧的家族所代表的专制制度,扼杀了他们的幸福和生命。《家》充分体现了五四的时代精神,表现了对人的新的思考。

《家》读后感10

  阳光明媚,艳阳高照的今日,我还在桌上全神贯注,专心致志的念完了《肩挑一个家》。这本书一会儿令我忧虑,一会儿要我惶恐不安,又一会儿令我开心。殊不知里边的每一个小故事无一不是令我打动十分的。

  这本书用溫暖抵进内心的文本去勾勒了璀璨若火的青少年儿童传统美德崇高的内心。他们的故事流传远久,拥有当之无愧的具备美德少年的好称。由于她们在年纪轻轻摆脱了生活上的诸多艰难险阻,保证了一般少年儿童无法英勇奋发向上的去接受现实日常生活,保证了一般人无法想象的事儿。

  当读了到电热扇胡继汕的小故事时,被胡继汕说的一句话会,我做的最擅长的是番茄炒蛋,可美味了。看了这篇小故事我认为胡继汕嘴中讲出的`并不是番茄炒蛋只是番茄煮蛋而这一煮里边拥有温暖的味道,拥有幸福的滋味。又当读了到穿越重生恐怖地带彭帅的小故事时。知道彭帅要把自己的骨髓移植给宝妈们时,我的心里被震了一下,我惶恐不安的往后面看去十分想不到的是彭帅说:十三年前母亲给了我生命,今天我又将生命给了母亲。如果我的话,我不会一定会有这类胆量。

  还记得有一次,我七岁时病了要注射那时候的我哭的天翻地覆就不要说要做手术了,更不要说要做手术把自己的五脏六肺献给他人了。我然后读过卖馍馍的小姑娘谢长玉的小故事后。原文中的谢长玉虽比不上卖火柴的小姑娘那般的凄惨。可是谢长玉每每天蒙蒙亮时就需要远出家门口,去县里有五十多里路,并且也要去三个地区进馍馍。假如就是我就不要说就是我是里路,我连走一里路都是会感觉身心疲惫疲惫不堪了。暑期,父亲带我到厦门鼓浪屿玩。从厦门鼓浪屿到我非常想要去的海滩有两里路,刚开始我都跑跑跳跳,过了一会儿就汗流背脊了,看一下太阳光烈日当空,树枝的叶片早已被烧糊了。我精神不振的对一旁的父亲说:父亲,有车辆能够送大家立即到海滩就做车吧?有啊爸爸疑虑的对我说。爸,我还累成那样了,即然有车辆能够立即送大家海滩就做车吧!嗯,那好吧。父亲想想一会让对我说。如今想起来还简直极其的愧疚,这一点艰难都击败不上,我与谢长玉亲姐姐对比差别简直太大,谢长玉亲姐姐实在太不简单了!

  这种美德少年保证的事儿,难道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大家没法做到这种事儿吗?但这感人的事迹始终牢记在我的心里!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使我们用行動去收益爸爸妈妈那无私的爱。

《家》读后感11

  在很久以前就听说过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但一直由于各种物质原因又或者是贪玩调皮的野性没有看成。今天将从图书馆借来的《家》看完了,让我浑身上下有一种急需解放的渴望。

  我从来都不喜欢描写封建时代关于大宅子故事的书,觉得读来味同嚼蜡。但是却有例外,家吸引了我。《家》一书写的是中国社会剧烈和巨大的变革一代青年的历程。觉新、觉民、觉慧三弟兄,代表三种不同的性格,他们出身在四世同堂,黑洞洞的大家族公馆中。

  家,是灵魂栖息的港口,是心灵停泊的港湾。它在我们生活中是十分熟悉的,也是分亲切温暖和睦的。然而在巴金小说《家》中高觉新一家却是每天都在明争暗斗,是为了争夺那点家产,正面以笑脸对着家人,转身却是在暗地里说对方的闲话……这样的家,还是家吗?觉慧一直怀着热血与激情却苦于没有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就像一口深藏着暗涌的枯井,等待着人们深入的挖掘。

  书中最有魅力的东西就是矛盾。主人公中觉慧一群象征着一端,觉新连同老太爷一群象征着另一端。关于觉慧的个性,第三回就已经明显了——幼稚、叛逆、热情。刚在督军暑怀着满腔激情抒发了多时积累下的愤慨,又在家里和老太爷吵上了一通。觉慧的激烈与不满和在一旁屈服顺从的觉新形式鲜明的对比,这是新老思想的冲突。

  有很多人因为黑暗而死,而那些留下的,那些在黑暗与矛盾中潜行着的人却分明有着一股激流在推动着。这股激流因为矛盾而真实,因为矛盾而珍贵,因为矛盾而深沉,因为矛盾而被赋于真正的内涵——我又一次被感动了,因为就在那个年代,多少还有一个不小的群体在这股激流中寻找着新的自我,弥补着情感与思维方式的.不足。在黑暗与矛盾中,那些被激流鼓舞着的人,有的勇敢地保护着自己青春的棱角不被抹去,有的即便被抹去了却又最终找回;然而这其中最重要的,确是这股激流在本质上教着一代又一代崇高而理性地探求着所有的事与物,追求着理想,追求着自我价值的一种崭新的体现。因为追求,因为崇高,这股激流才永恒地感动着一代又一代,永不停息……当然在这一股激流中也有着像鸣凤那样的悲剧,有点懦弱,有点自卑,到最后也做出了不屈服封建礼制,忠诚于自己和爱情的选择。

  读完了,我的心还是被其中的主人公占据了,我的心在燃烧,我的思潮在翻滚,我是在悲愤,是在惋惜,是在痛心啊!因为这封建礼制埋藏了多少年轻的生命,让多少本该享受自由爱情的女子成了陪葬品。但另一方面我又在庆辛,正是那些敢于直视封建传统的不足,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先进人们的努力,才能有自由、解放的今天!

《家》读后感12

  巴金笔下的《家》描述了一个五四时期封建的大公馆里。在这个大家庭里,有个三兄弟,姓高,名叫觉新,觉民,觉慧。高老太爷是这个家庭的。三兄弟都有着创新的的精神。

  大哥觉新是一个忍受者,他虽然有着新思想。他是这个大家庭的长孙,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他被剥夺了学业与爱情。待父亲去世之后,家里的重担子都落到了他的身上。他只能默默地忍受着,忍受着家庭里任何命运的不公,忍受着自己心爱的梅表姐默默的守寡而不能陪伴在她的身边,忍受着爷爷的任性妄为……他只是一个忍受者,仅仅只是一个忍受者。

  和觉新比起来,觉民就比较开放多了。他和弟弟觉新一起接受西方文化知识的熏陶,有着先进的思想、昂扬的斗志,是新时代的新青年。不久后,觉民爱上了张太太家的女儿,琴。琴是高家亲戚里面最美丽、最活泼的姑娘,她也是一个有着理想、有着抱负的勇敢的新青年。觉民白天忙着功课,晚上按时去琴那里教书。

  觉慧是这三兄弟中批判与反抗意识的一个人,也是当时社会进步青年的典型代表。他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平等地对待各个阶层的人。

  最后觉新终于领悟到了是旧的制度、礼教和迷信夺去了他的青春、他的幸福和他的前途。他意识到了这一点,而他又不能够抵抗这一切,他只有绝望,只有痛苦,他就此醒悟了,同二弟觉民一起,助三弟觉慧终于逃离了这个家,使他们被束缚着的家,到上海去一面求学一面从事进步的革命工作。

  我认为觉新,觉民和觉慧就是现在社会中三个不同的人群。觉新就相当于社会中刚刚毕业求职的大学生们,他们不停地去聘职,而他们只能听公司老板的命令。对于这些,他们只能默默地承受,他们不敢对老板倾诉,也不敢反抗,他们就像觉新,在这个大公馆里面,不敢说话,不敢反抗。觉民觉民就像现实中的中年人,非常稳重,成熟。而三弟觉慧就像冲动的青年,不顾后患地去追求。这样虽好,但是不顾后患未免表现得太冲动了。

  《家》是巴金的著作,是《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封建社会中旧制度的无情,它给我的印象很深。

  巴金说:“我不要单给我们的家庭写一部特殊的历史,我所要写的`应该是一般的封建大家庭的历史,这里面的主人公应该是我们在那些家庭里常常见到的,我要写这种家庭怎样必然地走上崩溃的路,走到它自己亲手掘成的墓穴。我要写包含在那里面的倾轧、斗争和悲剧。我要写一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怎样在那里面受苦、挣扎、而终于不免灭亡……我写《家》的动机也就在这里。”

《家》读后感13

  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家。家,是灵魂栖息的港口,是心灵停泊的港湾。在那里你可以毫不掩饰地表现自己,因为那时的你不需面对严厉的老板、严肃的老师等等,那是你和你家人在一起的情感的全部!

  家对于不同的人而言都有着不同的定义。自古以来,数百句经典诗句都是思家颂家的。贫穷时,家是一个窝,是寻找慰藉和温暖的地方;富裕时,家更是你精神和物质上的享受。家不是财富堆砌起来的空间,它一定要包含着情,一份血浓于水的亲情。但是巴金笔下的家,却给了我不同的定义和感受。

  我了解到了《家》是巴金30年代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从1931年问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辉和动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阅读后,我觉得高家就是个小社会。里头性格迥异的三兄弟:觉新、觉民、觉慧,他们的所爱却是命运极其的相似。温柔的梅表姐,有着新思想的琴,被苦苦压迫的丫环鸣凤,这三个女子,即使出身不同,学识各异可是面临的痛苦还不是一样,一样不能自主婚姻,一样被封建的旧势力逼迫着,不反抗的就流着泪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无法反抗的只能自我了解;反抗了的呢,像琴一样,我真希望她可以和觉民在一起,找到自己的幸福,可是看着巴老的那些描述,充满无法逆转的压抑情绪,我想,他们恐怕是不能相伴到白头了。其中有一段话:

  “在高家,在这个大公馆里,鸣凤的死和婉儿的嫁很快地就忘记了,这两件同时发生的事情并没有给高家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大家只知道少了两个婢女,主人们马上又买了新的'来代替,绮霞代替了鸣凤,翠环代替了婉儿,在人的数目上来说,并没有什么变动。在很短的时期中鸣凤的名字就没有人提起了。只有在喜儿、倩儿、黄妈和别的几个人的心中,这个名字还常常唤起一段痛苦的回忆。是吧,即使少了一个人,也不会让世界因此改变,更何况少的是两个微不足道的丫头。”

  “家”在书中仅是一条线索,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其腐朽没落,同时热情地歌颂了青年一代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才是灵魂的所在。在当时的封建时代里,追求自由就犹如沙漠里的徒行者寻找绿洲。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和研究,不仅丰富了我的文学知识,而且让我认识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看了《家》以后,我们是否应该为享受到自由带来的幸福而感到快乐呢?

《家》读后感14

  读了《家》以后,心中五味陈杂,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令我久久不能平息。令我深深感受到封建时代的青年觉醒的激昂。

  作品以“五四”的浪潮波及到了闭塞的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用作家自己的话说:“他所要展示给读者的,乃是描写过去十多年间的一幅图画。”

  小说写了觉新、觉民、觉慧兄弟三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写了几对年轻人——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之间的恋爱、婚姻纠葛;写了他们不同的遭遇;写了学生请愿,觉慧被关禁闭,兵变惊乱,鸣凤、梅芬、瑞珏相继惨死,觉民逃婚,觉慧出走……

  觉慧是我在小说中最喜欢的角色。他大胆机敏,敢于在迂腐的封建时代勇敢地说“不”,积极地参加了学生联合会组织的反帝反封建活动。不在意世俗的眼光,毅然决然地与丫头鸣凤相爱,对于长辈们的封建迷信行为也敢于说“不”。甚至他决定离开这个迂腐的家时,也是如此的果敢。

  觉慧的哥哥觉新,却与觉慧有着天差地别的'区别。他不敢在那个时代说不,他向这个封建的时代屈服了,为了维护他的那个可笑的“和睦”家庭。他与他的表妹有一段美好的爱情,本该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却敌不过父母的媒妁之约。这都对他来说无比悲痛,但他无力抵抗,只好接受父母的安排,与瑞钰成了亲。到了后来,他的祖父死了,陈姨太却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让瑞钰在家生孩子,让觉新把瑞钰带出城外。这让他心如刀割,而他深爱着的表妹,也因为过分思念而郁郁寡欢。

  可见封建时代人们思想的腐败,可觉新却无力抵抗,他无法从这个世界挣脱出来,他因为长孙的这个身份,永远无法像他的弟弟觉慧一样活得洒脱,冲破这个枷锁。

  这本小说中的角色形形色色,除了少数像觉慧一样的人以外,大部分都像觉新那样深受封建时代的影响。无法冲破枷锁,对于各种事与愿违的事情,无法抵抗。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像梅、鸣凤和瑞珏。处于不同的阶级,但她们的结局都是相同的,因为这个时代的迂腐而深陷泥潭之中。

  封建时代中还存在更多像高老太爷一样的家庭,所以《家》这本小说说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也不为过。它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封建时代的迂腐和部分青年的意识觉醒,知道要发展中国就需要摆脱封建。

  《家》让我知道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每个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不能总是停留在同一地方。我对于那些为中国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深表敬佩。

《家》读后感15

  在这个大家族中处处都充满着激烈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这是我最笼统的想法。在这个家庭里,发生了太多的悲剧与不幸。三个不同的女人的死,却引人深思。

  第一个女人是梅。觉新和梅本是真诚相爱的,因为双方母亲不合,就那样拆散了他们,最终各自成家。难以想象,觉新和梅到底应该对自己的母亲怀有怎样的想法与情感。虽然是自己的母亲,可是这样儿戏般的决定,给他们内心的伤害无疑是巨大的,当今后再面对各自的`母亲,内心会有怎样的一番挣扎?可惜,梅却不用了,她已去了,在痛苦的折磨中悲哀寂寞地离开了人间。他们二人的见面也成为了让二人无比痛苦的事情。

  第二个女人是瑞珏。瑞珏和梅一样,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所谓的“血光之灾”,其实包含了多少祸心只有陈姨太最为清楚不过。说觉新扮演了一个旧制度维护者的角色一点也不错。听说要赶走瑞珏,他不敢反抗,他只是默默的接受了,哪怕他认为这是一个晴天霹雳,哪怕他的两个弟弟极力反对、劝阻,但是他还是把瑞珏送到城外荒郊的茅屋中去,不敢承担“不孝”的罪名。或许他也曾想过反抗吧。如果想过,那却只能证明他懦弱。毕竟若是他反抗了,瑞珏或许就不会因为照顾不周而难产至死。梅是在忧郁中死去的,那么瑞珏呢,她又是以怎样的心情,对这样的一个家,对她的丈夫觉新,对这个丑恶的社会的封建礼教下了怎样的定义?或许是深深的怨恨与诅咒吧。

  第三个女人是鸣凤。鸣凤只有17岁,就被高老太爷当做一件礼物送给了冯乐山。毕竟在他们看来,丫鬟与物品画等号是那么的自然,随意交易。结果这位年仅17 岁的少女被逼得投湖自尽。许多人都认为鸣凤投湖前的内心独白是家的高潮之一。无论是写觉慧与鸣凤的感情,还是那段内心独白,小说中都写得极为细腻真实,更能打动人吧。

  但是真正让我揪心的却是鸣凤死前去找觉慧,觉慧却因忙于事业而把她遣走。只是这一瞬,二人却从此阴阳相隔。

  巴金在这里有没有想警示世人我们都不清楚,但是至少这个小细节令人扼腕叹息。本以为鸣凤的死至少可以使这场悲剧完结,没想到事情总是那么不如意。丫头婉儿又很快被高家用来替代鸣凤,继续着人生的悲剧。

  三个女人,三场最令我深刻的悲剧。她们的死,都是因为旧社会种种不对的封建制度。还好最后,觉慧他们终于敲响了这个家族的丧钟。

【《家》读后感】相关文章:

《家》 读后感02-08

《家》读后感03-05

《家》读后感06-18

巴金的《家》读后感02-22

《家》读后感【推荐】03-21

《家》读后感【热门】03-21

【精】《家》读后感03-21

《家》读后感【精】03-21

《家》读后感【热】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