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2-04-29 11:25:4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合五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效开展,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计划中内容最为复杂的一种。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方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合五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地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激发学生朴素的爱国感情。

  3、过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

  1、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2、把握诗歌的结构。

  3、理解诗歌的主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

  解决生字词;熟读诗文;查找有关 《黄河大合唱》资料;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2、教师:

  查阅有关光未然和《黄河颂》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播放《黄河颂》学生欣赏,谈有关《黄河颂》的知识;

  2、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病情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3、板书课题。

  二、检查生字词

  (可用大屏幕投影)

  三、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

  (播放音乐配音)

  学生仿读。

  (教师的朗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过渡)

  同学们仿读得很好,自己读一读试试。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欣赏到雄壮画面,以时代歌手口吻来读。

  教师指导朗读:这是首颂诗,要把握豪迈、慷慨、激昂的'感情基调,朗读时要精神饱满,声音宏亮,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

  (如果学生读不好,教师要一句一句地教)

  例:伟大而又坚强。这句话概括了黄河的根本气概,因此在读这句时伟大坚强应重读而且应有停顿。学生配乐,表情朗读。

  四、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带问题读诗文。

  大屏幕投影问题组:

  1、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用自己的话概括)

  2、诗人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

  板书:朗诵词 歌词

  五、研讨与赏析(一)

  教师导学:这首颂诗由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组成。颂黄河是诗人写作主体,可朗诵词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六、作业

  1、抄写并识记字词。

  2、背诵这首诗歌。

  3、完成研讨与练习三。(准备课堂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识记字词。

  2、朗读背诵。

  二、研讨与赏析(二)

  课堂讨论(歌词部分)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合作探究):

  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1、歌词部分有一个关健字,起统领全篇的作用,是哪个字?

  2、诗人望到的黄河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结合画面体会)

  3、看到这样雄伟壮丽的黄河,作者联想到什么?你怎么理解的?

  4、想到这些,诗人面对黄河发出了怎样的誓言?

  (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感悟课文,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可参与,学生全班交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教师小结:这首诗中,雄奇的想像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绘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诗人看到黄河引发雄奇瑰丽的想像,他认为黄河是摇篮是屏障是巨人伸出了千万条铁的臂膀最后由实到虚,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并且代表中华儿女发出要向它学习的誓言。

  这部分是对课文的咀嚼和消化阶段,也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适时启发挖掘文章主旨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喜悦。

  三、学生研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有难度的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可提出来全体同学共同探讨。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自主解决,学生在交流中只要说的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鼓励)

  教师小结:这首歌词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同时十分注意刻画黄河形象,注意营造歌词画面之美。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

  四、体验反思

  (过渡)同学们,你们知道抗日战争是哪年胜利的吗?1945年,坚强的中国人民彻底打垮了日本帝国主义。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的祖国日益昌盛,可是,我们的黄河母亲,她现在如何呢?,请同学们看屏幕谈感受。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感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过渡)据统计:1972~年27年间,黄河下游有21次断流。特别是1997年,山东利津站断流13次,累计330天无黄河水入海。

  今天,我们学习了《黄河颂》,应激起我们的热情,学习黄河精神,投身到改革开放狂潮中,投身到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浪潮中。

  学生配乐读课文(可一生领读朗诵词,全体学生读歌词)

  五、作业

  1、搜集有关黄河精神。

  2、欣赏《黄河大合唱》。

  3、学唱《黄河颂》。

  【板书设计】

  黄河颂

  光未然

  朗诵词 歌词

  黄河伟大坚强 望黄河 颂黄河 学习黄河

  精神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大家听说过千手观音邰丽华吗?她小时候生病时,由于药物使用不当,导致她听力丧失。从而导入新课。

  二、通过对生活事例的讲座与分析,来认识安全用药.

  展示事例:小明感冒发热了,他跑到药店买了一些抗生素药物,认为消消炎症就可以了。分的做法好吗?为什么?你能给他哪一些建议?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对此行为作出相关的评价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过渡: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过许多药品,请你尽量写出这些药品的名称及其它们的作用。

  2、认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通过交流,出示药盒,观察药盒上的相关项目,提出:在药盒上有哪些项目? 通过学生活动,认识到在有的药盒上有“OTC”标志,从而导入到对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内容。

  提出相关问题:你是怎样区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这样的区分有什么意义?

  3、学会阅读药品说明书

  学生分小组讨论:

  (1)药品说明书中哪些项目最先引起你的关注?为什么?

  (2)你没有关注的.栏目有没有必要列在上面?

  4、学生交流对安全用药的认识及存在的问题。

  三、运用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设计家庭小药箱。

  要求:

  1、四人一小组,尽量考虑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的年龄、身体状况进行设计。

  2、药品的选择要合理、经济实惠、减少浪费。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

  班内交流,并尽可能引发学生的讨论甚至辩论。

  课外实践:为你的家庭旅游设计一个小药箱。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材分析:

  《太阳是大家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课文的主题是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目的通过各国人民之间发生的故事,表现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友爱,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无论是来自哪个国家,拥有怎么样的肤色,但是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让世界充满爱和信任。

  《太阳是大家的》是一首儿童诗,充满了童真童趣,作者用儿童的语言表达了太阳是大家的这样一个自然常识,但是作者更想通过它来表达各国人民是平等的,友爱的,只有在和平的世界环境中才能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人民去感受太阳所带来的温暖和明媚。

  儿童诗具有鲜明的特点,最主要的就是具有饱满的儿童情感,洋溢着儿童情趣,从而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获得愉快。 《太阳是大家的》属于儿童诗中的抒情诗,整首诗并没有讲究刻意的格式和押韵,但是读起来却又觉得琅琅上口。

  因此,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并不是知识点上的理解,而是应该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从中去感悟,去想象。通过朗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对美的感受,让学生自己有所感悟,这才是教学中的重点。并且,三年级的学生本身就对这类形式的文章充满了好奇,所以要通过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采用我是小诗人,我是小主持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彤、陪、霞、趁"四个生字,正确理解读写"红彤彤、晚霞、扬起、浪花、睡梦"五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悟到世界各国人民是平等的,只有在和平友好的环境下人们才能感受到太阳的温暖;

  4.让学生通过想象续写第二自然段,初步体味儿童诗拟人化的手法。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说太阳是大家的,并且从中感悟到世界各国人民是平等,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理解;

  2.感受儿童诗中拟人化的手法,结合自己的想像对第二自然段续写;

  3.通过朗读感悟到世界各国人民是平等的,只有在和平友好的环境下人们才能感受到太阳的温暖;

  计划课时:2课时

  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课激情

  1.播放歌曲种太阳,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

  【播放歌曲种太阳】

  师:同学们这首歌叫什么呀?

  生:种太阳

  【过渡语】师:不仅歌曲中有太阳,课文里也有太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歌,太阳是大家的来,咱们齐读课题。。

  【让学生看板书齐读课题】

  【板书课题,引导读好题中的重音词“大家”】

  二、初读课文,疏通全文

  【本环节主要利用不同的朗读方式,让学生读通课文,并且进行随文识字的教学】

  1.【过渡语】——-现在就请同学们就自由地读这篇课文,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的时候请同学们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添字,不漏字。课文读完两遍后,圈划出生字新词再多读一遍;

  【出示课件——初读要求】

  【本环节通过文中的四幅画面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初步感知,并且让学生从中感受不同的画面,说说自己眼前出现的`画面】

  【过渡语】师:看来同学们都读得差不多了,刚才老师发现有些同学特别认真,边读还边写,那么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大

  家课文读通顺了吗?

  2.认读生字词

  师:同学们都这么有自信,那么现在老师就想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读书情况,老师把课文中生字搬到了大屏幕上,谁来认一认。【出示课件---带拼音的生字】

  师:【指导彤字的读音】但是当它组成叠词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生:变成了第一声。

  师:现在把它放在句子中读一读。【让学生齐读】

  【指名学生读——开火车读】

  师:看来这些难不倒大家,那么现在老师要加大难度了,看看这些字去掉拼音你还会读吗?

  【课件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小组读】

  师:现在老师给这些生字找了朋友,同学们看看还认得它们吗?看看大家能不能读准确。

  【课件出示词语——--男女比赛读】

  师:这些词语中,有哪些字你觉得不太好写的?

  生:霞

  【运用你有什么好办法的方式进行生字教学,并书写霞字让学生跟写】

  【过渡语】师:这些生字词我们都解决了,现在把他们放在文中你们还认得吗?

  生:认得

  师:同学们这么有自信呀,那我来请四位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诗。其余的同学可要认真听了,看看字音读准了吗?句子读顺了吗?

  【指名学生朗读——进行点评】

  三 指导精读 积累感悟

  【过渡语】师:老师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也想读一读,可以吗? 生:可以

  【教师范读第一自然段】

  师:同学们,你们从老师刚才的朗读中感受到了美吗? 生:感受到了

  师:是呀,老师读得时候也从文中感受到了美,朗读的时候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副美丽的画面,谁也看到了这幅画面呢?

  【学生发言交流】

  生1:我看到了天上的朵朵白云;

  生2;我看到了红彤彤的晚霞。

  师:多美呀,你们看到的画面和我看到的是一样的。那么,你从文章第一节的哪些诗句体味到的呢?

  生1:西边天上的朵朵白云,变成了红彤彤的晚霞; 生2:从东山上升起的太阳,到西山上就要落下。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

  2、朗读与默读课文,体会作者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培养学生的语感。

  3、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做诚实守纪的人。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

  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2、理解题目意思:

  师:“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题目的意思是──

  二、初步了解课文

  学习生字词:

  1、生字读音:

  这篇课文的生字多达20字,而且有的很难读。所以啊,我们就从检查生字的读音入手,看看是不是都会读了,大家有信心吗?

  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己读一读。

  课件显示:

  放好鱼饵 抛出钓线 湖面涟漪 耐心等待

  鱼竿剧抖 大鱼挣扎 小心翼翼 操纵钓线

  鱼跃不已 筋疲力尽 拉鱼上岸 父子得意

  乞求无果 不容争辩 放鱼回湖 依依不舍

  月光如水 获得启示 遇到诱惑 思父告诫

  道德抉择 简单问题 道德实践 勇气力量

  师依次指“剧”“跃”“抉”“挣”“获”等字,指导学生学习。

  2、部分词语的意思:

  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

  (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3、课文内容:

  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别急,再看看课文才回答)

  板书:

  钓鱼放鱼启示

  三、深入体验课文情感

  1、初步了解情感:

  从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写事的记叙文。读这样的课文,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了解课文内容。但是,我们还必须读出课文隐藏的情感。请用心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体会到了课文中的什么情感。

  2、提问,随机指导,择要板书:

  如:得意 依依 不舍 感激

  (对获得启示以后感激的情感的体会很难,学生可能说不出来。在学生真正说不出来之后,可以暗示:明白了所发生的事情的意义后,我对父亲是什么情感啊?)

  四、深入体验“我”的情感

  1、自读:

  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钓到大鲈鱼时;把鱼放回湖里时,得到启示是。

  请再次默读课文,找出有关描写“我”的情感变化的语句,并用()表示。

  2、指导与交流:

  ⑴ 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

  (学生说完,课件显示有关语句。)

  ⑵ 钓到大鱼时的心情:

  指导:在朗读种体会,联系《江上渔者》体会。

  (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⑶ 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

  指导:逐句指导,在朗读种体会,在想象中体会。

  (语句:“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当父亲再次要我把鱼放回湖里时。)

  “可是不会再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

  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它任何人的影子时,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

  五、父亲的情感

  1、自读:

  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我”又什么不同?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课件随机显示有关语句。)

  3、逐句指导: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指导:从“得”字你体会到什么?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指导:从父亲平静的语气从中体会到什么?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指导:“不容争辩”什么意思?

  板书:

  不容争辩

  请看看课文中的插图,体会体会。

  (课件显示插图)这是当时的情景。儿子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领会到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正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里取下来。

  请展开想象,当儿子向父亲再次投去乞求的目光的时候,父亲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我当儿子,谁来当父亲?

  (师生合作表演。)

  从父亲“不容争辩”你体会到什么?

  4、讨论:

  师:父亲要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态度为什么那么坚决?父亲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六、课堂小结,留下悬念

  师: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示?会怎样影响我的成长?我为什么对父亲满怀感激之情?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七、课外作业

  1、写生字词,要求会写的生字每个写3个;带生字的词语每个写2个。

  2、朗读课文。

  3、摘录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

  4、预习课文的后半部分,提出疑难问题。

  附板书设计

  钓鱼的启示

  我 父亲

  钓鱼 得意

  放鱼 依依不舍 不容争辩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字词:

  启示 抛(出去) 剧烈 小心翼翼 操纵 跳跃 挣扎

  沮丧 纽约 抉择 曾经 实践 获得

  (听写完后对照大屏幕,那几个字写错了。一个字连词写2遍。)

  2、学习“钓鱼”部分的体会:

  师:从“我”钓到大鲈鱼到把它放回湖里的心理变化,你体会到什么?

  从父亲要我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时态度的坚决,你体会到什么?

  答题要点:

  ⑴ 要把钓到的鱼放掉很难很难。

  ⑵ 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

  二、学习课文后半部分

  1、默读思考:

  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你是从课文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

  2、学生读书思考,并画出有关语句。

  三、交流与指导

  1、提问:

  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谁读读课文中的句子?

  学生回答完,课件出示:

  转眼间34年过去了,……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其中,“但是,……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划上横线。

  2、轻声齐读带横线的句子。

  3、“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鱼”指的是什么?

  (“鱼”指的是形形式式的诱惑,指各种各样的个人利益。)

  4、“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什么意思?

  指导:刚满11岁那年,“我”在鲈鱼捕捞开禁之前2小时钓到一条大鲈鱼,是留下来还是放回湖里,是道德问题吗?

  (因为把还没到捕捞鲈鱼时间,把钓到的鲈鱼留着,就是错误的;而把鲈鱼放回湖里,就是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抉择就是这么简单。从作者放鱼回湖心情的沮丧,可以看出实践道德很难,实践道德,就是放掉到手的鱼,放弃个人利益。)

  5、“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从这句话体会到什么?

  指导:“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是什么教育?(“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的教育就是道德教育、是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这句话是说,从小得到严格的道德教育,就会有勇气和力量去实践道德。)

  6、小结:

  用自己的话填空:作者从34年前那个夜晚钓鱼的经历中得到的启示是: 。

  7、指导朗读这段话。

  8、课件显示:

  拓展: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会经常遇到形形式式的诱惑,也就是像这位作者所说的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遇到过诱惑吗?遇到诱惑时怎么做的?

  比如:

  在家里:父母不在家,电视很精采,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你……

  在学校: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你……

  选举班干部,看到有的同学找人帮忙,你……

  在公共场所: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

  回家路上,你拣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你……

  ……

  四、课外拓展

  搜集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

  如:

  孟德斯鸠:“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附板书设计

  钓鱼的启示

  严格教育

  道德实践

  勇气和力量

  【设计说明】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比较深奥的课文,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学的。选择这篇课文教学,是为了探索深文浅教的教学方法,即对蕴含深刻人文哲理的课文,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以及如何优选组合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和释化疑点,以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1、确定浅教的教学目标:

  ⑴ 学段阅读教学特点是确定如何浅教的主要依据:

  第二学段,这时学生的朗读能力已基本形成,语言发展也初步规范,内部言语的心理机制也开始成熟。因此,应将教学重点放到以默读、感悟为主要方式的语段训练上,同时进行言语表达和语感训练。其中,言语表达主要是指用规范语言简要概括信息的表达能力,语感训练则是通过对典型语例的精致化教学,以课文的思想情感为背景,感悟体验不同言语表达形式的作用和差异。第二学段仍要加强朗读教学,但与第一学段不同,主要是通过典型语句的朗读比较,感悟句段内的语言组合规律,以发展良好的语感心理图式。

  ⑵ 文本的重点与难点要根据浅教的原则确定:

  文本解读的重点和难点,不一定就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钓鱼的启示》,文章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启示”,而不是钓鱼过程中的放鱼。但根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把钓鱼过程中“我”的心情变化的语句作为教学的重点,既要求感受体验,也要求熟读积累。“启示”,只作为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理解。

  ⑶ 学生的真实起点:

  学生的真实起点,一是指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学习内容的难度超越学生心理特征,学生学起来必定是困难重重。二是指学生已经知道什么。美国奥苏伯尔编著的《教育心理学》指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见,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非常重要。对第二学段的学生来说,要理解抽象的道德概念是非常困难的。只有联系生活,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才能化难为易,学生才有可能感悟像《钓鱼的启示》这类课文所蕴含的哲理。

  2、优选组合浅教的教学方法:

  ⑴ 降低起点层层突破:(逐步提高)

  刚开始唱歌时调子起高了,就难以唱下去。教学也是这样,一开始,把起点定的很高,随着教学难度的提升会使教学难以进行下去。深奥的课文,起点定得低些,然后逐步提高要求,学生的学习才能比较顺利。揭题时,是引导学生关注“钓鱼”还是“启示”,起点是不一样的。如果一开始就关注“启示”,抓住“启示”的语句学习,遵循的是从理性到感性,学生学习会感到困难重重。一开始从“钓鱼”入手,体会放掉鱼之难和父亲教育之严肃,再来感悟得到的启示,遵循的是从感性到理性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⑵ 以读为主、读中体验:

  对深奥的课文,更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体验。教学中读的引导,有筛选主要信息的默读,如找出表现“我”的心理变化的语句,父亲要“我”把鱼放回湖里的语句,“我”得到启示的语句等;有在体验中的朗读,如读“我”的心理变化以及父亲态度的语句等。

  感悟体验方法的引导力求符合文本特点。一是运用整体感受法。课文中父亲和“我”的人物形象丰满、意境悠远、意象丰富,初读时引导学生整体感受父亲和“我”的形象。二是角色体验法。课文对“我”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鲜明;父亲的角色着墨虽然不多,但对子女严格进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感悟中体验。三是想象体验法。对“我”再次向父亲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导学生想象:儿子向父亲“乞求”,会怎么说?四是移情体验法。父亲的“不容争辩”,引导学生移情体验:你就是父亲,当年儿子投来乞求的目光时,你会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

  ⑶ 引导思维,问题解决:

  阅读的本质是思维,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外问题解决。

  如,《钓鱼的启示》以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

  问题一:从钓到大鲈鱼到把大鲈鱼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抓住主要词句感悟放弃已经到手的大鲈鱼有多难;

  问题二:父亲要“我”把到手的大鲈鱼放掉,态度那么坚决,是不爱“我”吗?他做得对不对?也是抓住主要词句感悟,体会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

  问题之三,“我”从钓鱼中得到什么启示?引导联系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启示,并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通过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而加深对“启示”的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复习巩固生字词,学写“词”、“识”、“求”三个字。

  2、学习课文二至六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中词句,进一步体会霍金爱问、会问的特点,并从中文学会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识记生字字形,观察并写好生字。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了解霍金从小就善于动脑,爱问为什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也象霍金那样,爱动脑筋,多提问题。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生字词,写好“词”、“识”、“求”三个字。

  2、学习课文二至六自然段,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知道霍金是个从小善于动脑,爱问、会问的孩子。

  教学难点:

  体会霍金霍金爱问、会问的特点,并从文中学会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教学准备:

  CAI,词语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认识生字,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初步体会霍金爱问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复习生字词

  1、回顾霍金爱问的特点,齐读课题。

  2、创设情景,复习生字词。

  二、 品读课文2至5自然段,感悟体验

  1、弄清霍金问了什么。

  (1)自由朗读课文2至5自然段,思考:霍金问了些什么?

  (2)生答,相机出示句子。

  (3)指导学生读好两个问句。

  2、了解霍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提出的问题。

  (1)思考:霍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提出这两个问题的呢?

  (2)生答,引导学习第二和第四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

  ① 理解“摆弄”一词。

  ② 指导读好第二句话。

  ③ 体会霍金能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真是会问。

  第四自然段

  ① 指导朗读句子

  ② 体会霍金能在书本中发现问题,真是会问。

  3、了解爸爸妈妈是怎样解答霍金的问题的。

  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妈妈的话,指导读出妈妈的“慈爱”。

  (2)引导学生从妈妈的话中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好方法。

  学习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五自然段,弄清爸爸说了几句话,分别告诉了霍金什么。

  (2)重点学习第二句话。

  ①理解“必须”一词。

  ②指导读句子。

  ③引导学生从爸爸的话中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好方法。

  4、分角色朗读2至5自然段。

  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六自然段,思考:霍金听了爸爸的话是怎样做的?

  2、指名说,并指导读第一句。

  3、想象此时的霍金会想些什么。

  4、指导学生读好第二句话,读出霍金的决心。

  四、回顾全文,拓展升华

  1、读课文第一句。

  2、师简介霍金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3、再读课文最后一句。

  4、学生交流学文后的收获。

  五、指导写字

  1、识字游戏。

  2、出示“词”、“识”、“求”三个字。

  3、指名说记字方法。

  4、师指导书写。

  5、学生练写生字。